生活

美國農藥永久性化學物質增加 人類健康受威脅

【中央社/華盛頓綜合外電報導】美國《環境健康展望》期刊24日刊出的研究指出,有毒的「永久性化學物質」愈來愈常用於美國農藥中,由於這些化學物質會汙染水道,且噴灑在小麥等主食中,進而威脅人類健康。 法新社報導,全氟/多氟烷基物質(per-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 PFAS)最近幾年遭外界拿放大鏡檢視,但針對這種物質的環境規定,主要聚焦於工業設施、垃圾掩埋場與特定鍋具和油漆等消費者產品來源。 這項刊登於同儕審查期刊《環境健康展望》(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的新研究指出,用於玉米、小麥、菠菜、蘋果與草莓等農作物的農藥,以及諸如殺蟲劑與寵物除蚤藥等來源,現在也可以列入清單中。 非營利組織「環境工作團」(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毒理學家、研究報告共同作者特姆金(Alexis Temkin)告訴法新社,「我們查愈多發現愈多,這只是在強調減少來源與真正管制這些化學物質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暴露於大量的永久性化學物質將削弱人類的免疫系統,讓人們更難對疫苗產生反應,且更容易受到感染。 此外,也有新的證據指出,這些化學物質將降低生育率,導致兒童生長遲緩,並干擾身體的自然激素。 為了撰寫這新分報告,研究作者搜尋公共資料庫並行使資訊自由請求,以取得農藥中活性與惰性成分的資訊。活性成分是針對害蟲的成分,而所謂惰性成分則是其他成分。 有關機關沒有要求在標示上揭露惰性成分,但這些成分能提高有毒活性成分的功效與持久度,且本身也具有毒性。 研究人員發現令人擔憂的趨勢,在美國所有農藥活性成分中,有14%是PFAS,其中近三分之一是過去10年批准的活性成分。 農藥中8種獲得批准的惰性成分是PFAS,包括品牌名為鐵氟龍(Teflon)的不沾化學物質。

MORE

生態村孩童戲小狗

坐落於中國大陸貴州省六盤水市苗族部落,在烏蒙山腹地、北盤江畔的天門村,古樸的吊腳樓,點綴青山綠水間。天門村2021年獲評為「全國生態文化村」。圖/新華社

MORE

暖化讓地球改變 研究顯示巴西可能不再適合人類居住

【中央社/聖保羅專電】根據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一項研究,全球氣溫不斷升高,熱浪日益頻繁發生,可能使得巴西的環境危害人類健康,未來50年內變的不適合居住。 科學家發現人類能夠生存的溫度和溼度組合的最大極限。有研究結果顯示,高溫加高溼致死的門檻比過去的認知明顯低上許多。研究認為,100%溼度下,35°C 是人類在無法充分調節體溫前能忍受的最高溫度,若50%溼度,人類可忍受到46°C高溫,如果溼度是零,可忍受約55°C溫度。 巴西氣象網站O Tempo今天引述NASA的研究報導指出,巴西和中國大陸東部的氣溫可能在2070年達到不適合人類居住的水平。而中東波斯灣部分地區、南亞以及非洲和亞洲之間的紅海一帶,可能更早在2050年就不適合人類居住。 NASA指出,根據溼球溫度(wet-bulb temperature)的計算,上述這些地區將不適合人類居住。溼球溫度是一種以溼布包著溫度計末端的球管,顯示物體在水分蒸發時可以降溫多少的測量方式。當環境空氣愈潮溼,愈少水分蒸發,溼球讀數就愈高。 圖/unsplash 人類和其他溫血動物需要保持體溫合理恆常,每當天氣太熱,多數會藉由喘氣或排汗等不同方式蒸發水分來降溫,如果溼球溫度高於人類體溫,意味著人體無法透過排汗降溫,基本上就無法生存。 例如2022年印度錄得溼球溫度攝氏35度,若相對溼度為50%或75%,則實際溫度分別高達45度或39度,被視為理論上人類所能承受的極限。 NASA研究員芮孟(Colin Raymond)表示,當溼球溫度高於35度,對人類生存會帶來重大危害,因為超過這個溫度,人類就無法排汗降溫進而過熱,造成細胞膨脹、蛋白質變形及器官系統衰竭致死。年長者、合併患者、在戶外工作或生活在沒有空調地區的人,最有可能受到這些情況影響。 圖/unsplash 氣候變遷和極端天氣讓科學家對未來人類的生存環境愈來愈擔憂。 根據巴西國家氣象研究所(Inmet)的數據,2023年至2024年間巴西已發生12次熱浪,去年1/5時間(65天)錄得極端溫度。 儘管結果不樂觀,NASA表示將繼續利用衛星進行研究,以了解地球上那些區域受極端高溫影響最大,以及如何減少高溫的負面影響。

MORE

墾丁潛水客違法 觸摸海龜遭法辦

【本報屏東訊】暑假旅遊旺季,墾丁是浮潛熱門場域,海巡署第八巡防區指揮部昨接獲報案,在墾丁合界岸際海域有潛水客觸摸海龜,海龜屬保育類動物,嚴格禁止觸摸和干擾,南部分署第六岸巡隊追查找到當事人55歲李姓男子,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函送屏東地檢署偵辦。 海巡署南部分署第六岸巡隊指出,昨21日中午接獲民眾提供影片循線過濾查訪,鎖定55歲李姓男潛水客,李男坦承確實在墾丁合界岸際從事潛水活動時有觸摸海龜行為,後續將李男依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第18條函送屏東地方檢察署偵辦。 南部分署第六岸巡隊提醒,民眾從事水上活動,面對野生動物把握三不原則「不接觸、不干擾、不餵食」,違者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第18條規定可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併科6萬以上30萬以下罰金;民眾如有發現疑非法騷擾海洋野生動物情形,可撥打海巡署118報案專線檢舉。

MORE

生態失恆 海膽將海藻林變荒漠

文/淳恩 全球暖化及捕撈過度,導致海洋生態失衡,目前各地爆發嚴重的海膽危機──有的地區「窮得只剩下海膽」,有的地方卻「幾乎把海膽全吃光了」,究竟這種廣泛生長於全球各海域的棘皮動物門海膽綱的生物,有什麼本事可以把海底森林變成為「荒漠」…… 又到了開放採收澎湖馬糞海膽的季節了,但澎湖當地保育團體卻不斷呼籲:「請為馬糞海膽留一線生機」,畢竟,饕客口中的「膽」其實是公母海膽的生殖腺,吃了就等於斷絕了馬糞海膽延續下一代的機會…… 相對於澎湖公民團體為海膽請命,屏東小琉球的肚仔坪潮間帶,卻被形容「窮得只剩下海膽」,整個潮間帶因為遊客踩踏過度,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如今只剩下為數眾多的海膽和共生動物海參,不但礁岩上的藻類被海膽啃食一空,礁岩也被破壞碎裂,變成一片荒地…… 巨藻帶來豐富生態系 雖然絕大多數海膽只吃藻類,但因全球暖化讓海膽移居新天地,加上過度捕撈海膽天敵,導致生態失恆、海膽泛濫,其後果非常可怕。 澳洲東南方的塔斯馬尼亞島海域原本長滿海藻林,據說只要在海面上踩著巨藻,就可以橫渡海灣到對岸。而這些根部在海底的巨藻,最長的可以長到60多公尺,每天能長30~60公分,很容易長成一大片,在海底形成海藻林,林中生態系豐富。 海水暖化海膽大移居 然而這些海藻林,近年面臨了致命性的麻煩,專家監測發現:原本生長在較暖海域的長刺海膽(外號「魔鬼海膽」,刺長30分公),因為塔斯馬尼亞島周邊水域近10年間升溫了1.5℃,導致不少長刺海膽大量移居此地。 對長刺海膽來說,塔斯馬尼亞島附近的巨藻,實在是太豐盛了,身強體壯之餘,海膽大量產子,小海膽出生後加入「伐木」的行列,海藻林迎來更大的浩劫,甚至讓塔斯馬尼亞島東南海域一半海藻林消失,有些海灣損失了95%以上的海藻林,徹底變成了「Urchin Barren」(「海膽荒漠」)。 咬斷根部海藻漂走了 嚴格說來,巨藻其實不算是被海膽「啃食一空」,因為海膽是底棲生物,只能從海底的巨藻根部開始啃食,但一旦啃斷巨藻的根部,整條巨藻就會因為身上原本為能挺直往上長而生的小氣囊,輕飄飄順著洋流漂走了,海膽只好接著啃食下一棵。 也可以說,就因為海膽致命性的飲食習性,在短時間內便毀滅了成片的海藻林,不但讓海底一片光禿禿,原本生活於海藻林間的各式各樣魚蝦貝類、浮游生物,也全部消失了。 海膽天敵其實並不少 海膽難道沒有天敵嗎?答案是:海膽的天敵還不少,海獺、魚類、海星、龍蝦……都是牠的天敵。海膽的刺看起來很嚇人,其實它的成分是碳酸鈣,和蛋殼相類似,又細又容易折斷,所以不少海生物都不怕海膽。 例如一種叫星斑叉鼻魨的河豚,最喜歡吃海膽,張嘴就咬,一口一個,完全沒在怕的。還有一種扳機魚,則會連殼帶刺一起把海膽吞進口中。至於在塔斯馬尼亞塔附近,海膽最大的天敵就是岩龍蝦。因為岩龍蝦身上的殼比海膽還硬,完全不怕扎,可以放心接近海膽。 生物對治盼恢復生機 也因此,有百年以上校史的塔斯馬尼亞大學的海洋生態學家組成一個團隊,從數年前開始培育及四處搜羅一度因捕撈過度瀕絕的岩龍蝦,而且專選體型巨大,至少10斤左右,甚至20斤以上的(一般市面常見個體多為2、3斤,最大也才5、6斤),至少已有幾十歲的巨型岩龍蝦,派牠們到海底出任務,清除愈來愈多的長刺海膽。 團隊指出,之前因岩龍蝦過度捕撈,才使海洋生態失衡。根據澳洲海洋監測顯示,海膽氾濫的地區,岩龍蝦只有自然水平的10%左右,因此塔斯馬尼亞大學才展開投放岩龍蝦的項目,希望靠恢復岩龍蝦數量,讓生態達到平衡。 在每次投放數十隻到數百隻岩龍蝦後,果然不負眾望看到了成果,海藻林消失速度變慢,海膽數量也不再增加。雖然塔斯馬尼亞島周邊海域,一時間尚難恢復海藻林舊觀,但海洋生態學家相信假以時日,海藻林有望重新恢復生機。 吃光海藻 也能立大功 海膽當之無愧是海藻林的第一剋星,但海膽也並非一無是處。1970年代,一種東南亞海藻被引入夏威夷的Kaneohe灣,原本是希望成為經濟作物,結果變成入侵物種,長滿了海底,嚴重破壞當地珊瑚礁,並因此被稱之為「窒息海藻」。 2005年, 美國的環境保護人員製造了一種類似真空吸塵器的裝置 用來清理這些窒息海藻,效果相當不錯,每小時能吸入360公斤藻類,很快就能清理一大片珊瑚礁,可惜的是,這種吸塵器無法吸出礁石縫裡的海藻,所以隔不了多久,海底又長滿了窒息海藻,清除工作始終沒完沒了。 研究人員想著:或許可以利用海膽吃光藻類。他們先培養出大大小小的海膽,2011年開始陸續投放到Kaneohe灣,結果很快就看到效果,窒息海藻明顯減緩了生長速度。 研究人員從一開始的每年投放1000隻,到後來每年投放了十幾萬隻,截至2020年12月止,大約已有60萬隻海膽被投入灣中。預計到2025年,就能清光所有的入侵海藻,這件事,終於讓海膽家族光榮的「小兵立大功」啦。 吃乾抹淨 順便趕走天敵 美國西海岸加州外海原本也有海藻林,自從2014年以來,也幾乎被海膽禍害光了,大片大片的紫海膽,就像海底蝗蟲般,把巨藻吃得一乾二淨,原本生活在這兒的肉食性魚類都游走了,導致海星大量氾濫,把當地殘羹剩飯也一掃而光,此處海底徹底變成名符其實的「荒漠」。 當地原本有一種生物──「南方海獺」,可說是紫海膽的第一天敵。南方海獺完全不怕海膽的棘刺或貝類的硬殼,所以數百年來,海獺及海膽的生態一直很平衡。可惜18、19世紀,因商業捕獵,南方海獺瀕臨滅絕,一度只剩下50隻左右,後來經過保護才逐漸恢復到3000隻。 雖然海獺數量多了,但因為海藻林此時大多已被海膽啃食一空,只剩下沒有隱蔽效果的稀疏巨藻,所以即便海底滿地都是紫海膽,卻因為海獺可能在覓食過程,引來掠食的大白鯊和虎鯨,誤把海獺當海獅進行攻擊,海獺完全沒膽子去撿海膽,只敢安分守著河口低鹽沼澤過日子。 換句話說,當海膽把海藻林吃得寸草不生後,順便也把天敵給趕走了。看來,加州的海膽危機,短時間內仍難以解決。

MORE

世園推廣大使 邱亞敏 種花16載 吸引千萬愛花人

文/記者袁秋岳、李晨曦  不久前,一株爬滿了一人高拱門的粉色龍沙寶石月季花迎來「十六歲生日」,那段時間,花的主人邱亞敏每天清晨五點就會來到它的跟前,靜靜等待花開一瞬為其「慶生」。繁花盛開之際,二○二四年成都世界園藝博覽會在成都舉辦,邱亞敏當選為世園推廣大使。 邱亞敏在成都市雙流區擁有一座占地三千多平方公尺、種了二千多種植物的花園,以兩個女兒的名字命名為「海蒂和嚕嚕的花園」,並創建了品牌「海蒂的花園」。 從二○○八年因熱愛而開了一間十三點五平方公尺的鮮切花店至今,邱亞敏傾注十六年心血,成為年交付約五百萬個包裹的「網紅」種花人,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海媽」。 實現夢想做熱愛的事 近年來,中國大陸家庭園藝市場蓬勃發展。邱亞敏說,家庭園藝本質是一種「情緒產品」,植物的旺盛生命力對養花者來說是非常好的「情緒調節劑」。「人們希望能夠透過家庭園藝,在一方陽台上實現自己的『詩與遠方』,擁有一個更開放的,與植物、昆蟲和鳥類共存共享的城市空間。」 世園會開幕後,一個由來自德國、荷蘭等國家和地區的花卉專家、企業人員組成的交流團隊專程來到「海蒂和嚕嚕的花園」參觀。 「你可以看到她正在做她熱愛的事,實現了她的夢想。」德國某育種企業工作人員約亞夫.朔爾茨.瑟琪站在像瀑布一樣盛放的藍色陰雨月季前感慨著花園的美麗,並表示對其主人利用高效物流和高質量運輸開拓的巨大電商市場印象深刻。 「這是我第一次深入接觸到園藝電商的生產銷售流程。」第二十五次到訪中國大陸的德國班納利種子有限公司中國區業務拓展經理克里斯蒂安.卡普勒說。 開始栽種第一棵植物 邱亞敏認為,時代在變化,客戶對於植物的需求也不斷更新,中國大陸家庭園藝市場潛力很大。從培育傳統的月季、繡球、花灌木等花園植物,到拓展種球、鮮花、綠植、蔬菜等版塊業務,她希望能幫助更多人更輕鬆地從零開始享受園藝的美好。有花友說:「認識『海蒂的花園』後,我便開始了人生第一棵植物的栽種。」 為了讓更多人欣賞到園藝之美,邱亞敏把為家人精心打造的「海蒂和嚕嚕的花園」免費開放給公眾,同時進行花藝教學與展示,為線下園藝事業發展打開一個新世界。 邱亞敏說起前不久,有一家人扶老攜幼來到「海蒂和嚕嚕的花園」,從午後逛到黃昏,一直在拍照,一直在歡笑,還買走了一盆藍莓。她在旁靜靜地看著,嘴角忍不住上揚,「每當看到這樣的場景,我就會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作為世園推廣大使,邱亞敏希望借助這次世園會的契機,進一步推廣家庭園藝,走到街頭巷尾去講述種花人的故事。同時也將藉這次機會,與國際同行交流學習,將中國大陸的園藝理念傳播到全世界。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MORE

高雄茶農野生蜂蜜屢次被偷 小偷現身是「黑熊」

【本報高雄訊】高雄寶山茶農在茶園內放置蜂箱培育野生蜂蜜,接連兩天遭「人」撬開偷蜜,直至家中監視器拍下一隻台灣黑熊覓食身影才真相大白,原來家中野生蜜是被這隻黑熊光顧,通報林業保育署後,獲得3千元通報獎金。屏東分署指出,2022年起在高雄推動「台灣黑熊生態服務給付示範計畫」,這是第四起黑熊通報案件。 洪姓茶農在桃源區寶山部落栽種山茶,茶園中放置蜂箱培育野生蜜。7月9、10日,蜂箱陸續遭外力撬開,第一時間懷疑有人竊取野生蜜,數天後答案終於揭曉。 洪姓茶農說,7月17日清晨,家中的狗不斷吠叫,他被吵醒後起身查看家中監視器畫面,意外發現一隻台灣黑熊在茶園及車庫遊蕩找尋食物,心想原來蜂蜜是被黑熊光顧取食,雖然不捨損失,但又因為發現黑熊現蹤十分驚喜。 屏東分署表示,爲感謝洪姓農友於黑熊現蹤時及時通報,核發通報獎金3千元,蜂蜜損失另行補償。 屏東分署呼籲,民眾如遇有黑熊侵擾要主動通報,切勿私自處理,進入山區活動請隨身攜帶熊鈴,若在野外與黑熊相遇,切記不驚嚇、不打擾,盡速遠離。如有黑熊入侵,請撥打市民專線1999,或林業保育署24小時專線0800-000-930(您您您救山林)。  

MORE

下鄉走讀 尋訪高雄人的祕密花園援中港溼地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昔日的灣內港口,如今成為大片紅樹林祕境!高雄市援中港是海岸型的溼地,河口有紅樹林生態,東區為淡水埤塘,孕育了水雉、東方白鸛等稀有鳥類,特別是每年的6月到8月是兇狠圓軸蟹釋幼,都是珍稀的畫面! 暑假何去處?帶著小朋友展開一場知性的走讀旅程,探索地方豐富的生態,透過走讀認識援中港的前世今生是一個知識性的遊程。 援中港溼地位於高雄市典寶溪出海口南岸,也是一條西南沿海重要的生態廊道。這處昔日稱「灣中港」的地方代表著「灣內的港口」,早期是潟湖,舟筏熙來攘往,隨著川流淤積,滄海成桑田,後來只能停靠竹筏。 蚵仔寮文化協會指出,日治時期因為「灣」字筆劃太多便簡化為「援中港」,並將此納為軍港的一部分;後來政府將土地出租做為漁業使用,加上鄰近軍港,管制嚴密,而成了被保護得很好的野生動物棲地。 占地逾27公頃的援中港溼地,由於當地魚塭水道分布茂盛的紅樹林,而孕育出渾然天成的風景,而且還是水鳥的天堂,後來闢建為「紅樹林溼地公園」,還吸引很多候鳥來渡冬,如高蹺鴴、東方環頸鴴和黑面琵鷺等。 特別是在紅樹林底下的泥灘地,有10餘種招潮蟹,隨海水漲退潮而居,是援中港溼地生機最蓬勃的景象之一。 圖/高市圖提供 梓官區圖書館邀蚵仔寮文化協會總幹事黃宗欽帶領民眾探訪援中港溼地,將以走讀方式介紹溼地植物及如何愛護它的種子,及不驚擾多樣的生物。歡迎家長帶著小朋友一起探索。

MORE

獼猴亂入鼓山高中 學校緊閉門窗持登杖友善提醒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高雄市鼓山高中校園今(7/17)日上午來了不速之客,20餘隻猴子結伴進入教室,引起師生一陣騷動。校方以視訊提醒學生不要慌張並提醒友善對待,獼猴大約停留10餘分鐘就悻悻然的離開了。 今天上午10時許,有近30隻猴子跑到柴山下逛大街,還亂入鼓山高中教室。為了不讓師生太過驚慌,並保護學生安全,學務處透過教室的視訊系統放送提醒師生不要驚慌,關閉門窗即可。而行政人員也在稍後於校園內巡查。 入侵教室的獼猴在教室內爬上桌子、有的站在窗台,一副如入無人之境,有教室內的女同學害怕閃躲,還有同學耽心教室的物品會被破壞。 校長廖俞雲笑稱,這群獼猴好像是來避暑的,路過學校順便來學習,希望牠們沒有受到驚嚇。 廖俞雲帶著登山杖和人員巡查校園,她說會持登山杖是為了要敲地板讓獼猴了解這裡是學校的領地,並不是要攻擊牠們。當她和人員巡視一圈,大約過了10餘分鐘之後,獼猴就不見了。 校長表示,鼓山高中位在壽山下,常有猴子在附近逗留,學校也教導同學友善對待。下學期開學也會開一個講座的課程,告訴同學了解獼猴的習性,讓同學知道要友善、溫馨對待。

MORE

暖化嚴重影響地球 冰帽融化地球自轉變慢

【中央社/華盛頓專電】近期公布的一項研究顯示,極地冰帽融化導致地球自轉速度變慢,白晝長度正以「前所未見」的速度增加。 這份研究刊登於美國學術期刊「國家科學院學報」(PNAS),其共同作者、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JPL)的艾德希卡里(Surendra Adhikari)告訴法新社,研究指出從格陵蘭及南極洲流出的水導致赤道周圍質量增加。 另一名共同作者、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的索加(Benedikt Soja)說明:「由於質量遠離旋轉軸增加了慣性,(地球)最初的快速自轉因此變慢。」 如果地球自轉速度變慢,白晝長度將從標準值8萬6400秒增加幾毫秒。 圖/unsplash 1900年至今,氣候促使白晝延長大約0.8毫秒。在人類繼續排放大量溫室氣體的最糟情境下,單單氣候因素就會在2100年底前,使白晝時間比前述基準值多出2.2毫秒。 這似乎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也肯定不是人類能感知的變化,然而艾德希卡里指出:「這勢必會對太空與地球導航造成許多影響。」 隨時確知地球定向是與太空船聯繫的關鍵。例如已遠超出太陽系的太空探測器旅行家(Voyager)1號及2號,即使它們的天線只是稍微偏移1公分,其訊號抵達時可能已偏離目的地好幾公里。

MORE
/15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