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

【中醫專欄】肩頸痠痛、手也麻 您有富貴嗎?

文/吳建東中醫師 「醫師啊,我手會麻,是不是氣血不順?」「我早上起來肩頸特別痠痛,動一動就比較好,但是隔天又會再來」「我常常覺得很累,脖子後面還有一塊腫包」,是的,那個包俗稱富貴包,或叫烏龜頸、水牛肩,這是在中年人群,特別是婦女,很容易出現的症狀。 由於早先很容易出現在年長的貴婦身上,又稱為貴婦的腫包。在古早年代,貴婦不需要下田工作,多半是在念書、寫字,或是做家事這種低頭的工作,因此容易發生,現代則廣見於中年婦女,可能與年紀漸長,骨質疏鬆有關,或者長期伏案工作,或是低頭做家事,但更有可能是手機用過久,或看電視看太多。 這樣的問題會出現,除了先天體質較差、年老骨質疏鬆以外,最常見到的就是因為上述原因導致姿勢不良,駝背過久,使背部的肌肉過於緊繃,進而衍生出肩頸痠痛的問題。較嚴重的,可能會因為肌肉僵硬導致頭暈、胸悶、呼吸不順,再嚴重一些,可能就會壓迫到神經,導致手臂痠痛,甚至手指麻了。神經的壓迫,有可能來自頸椎的退化所致,也有可能是來自肌肉僵硬的壓迫,甚至是姿勢不良導致神經的緊繃,這時我們首要的任務就是減輕頸部的壓迫。 說到減輕頸部壓迫,當然大家想到的是拉脖子,在醫師的指示下當然是沒問題,但我卻看過有人在公園用器材吊脖子的,這可是萬萬不可,很有可能一不小心就受傷,或是窒息了。我們真正該做的是,改善我們的姿勢,首先要避免駝背,不需要做到抬頭挺胸,而是避免長久彎曲就行。最該注意的是兩手肘盡量靠近身體,使手臂的力矩減小,就無需駝背了。另外就是避免低頭,把手機或電腦的位置移到接近眼睛的高度,可有效避免彎腰低頭。 中醫則有許多治療方法可以考慮,比如說屬於年老的骨質疏鬆,就考慮要補養肝腎,如使用地黃、山藥、骨碎補等等;或是氣血循環不良,那就要使用桂皮、當歸、狗脊等等;或是壓力大引起的肌肉緊繃,那就該考慮鉤藤、百合、夏枯草等等。我們也會直接針灸在附近的穴位上,常用的有百會、風池、夾脊穴等等。這樣的治療,如果症狀不嚴重的,有時也會馬上就見效喔。 至於要以養生導引來改善的話,首先就建議使用太極拳的「虛靈頂勁」,也就是頭往上頂的動作,無須用力,但要有頸部肌肉有拉伸的感覺,如果不容易體會的話,也可以找面牆,背靠著做,讓頭部沿著牆壁往上拉提,以減少頸部的壓力。如果是招式的話,那就考慮練習八段錦的第四式「五勞七傷向後瞧」,轉身回頭看看自己的後腳跟,同時適當的動動肩膀,也可有效解除肩頸肌肉的僵硬。

MORE

讓身體動起來 跟病痛說掰掰

文/梁恆彰(身新醫學診所院長)等 許多現代人喪失了脊椎的自然反射與律動,無形中影響日常行動的協調能力。脊慢跑是以全脊椎律動為目標,不會有過度衝擊、有助於放鬆身心、緩解慢性疼痛,對於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的效果更好,堪稱是全方位輔助解痛速效而極簡的運動法。 在長年接觸慢性疼痛與行動不便患者的經驗中,我們發現這類病患絕大部分要脫離病痛的折磨,除了治療之外,最關鍵的保養就是要讓身體動起來。俗話說,要活就要動是很有道理的。 多年來我們幫助許多患者,從行動不便的狀態,經過逐步治療與調整,最後甩開疼痛並蛻變為跑步的愛好者。所以,我們治療的目標也是以患者的活動能力作為指導,這有兩層意義,一則是患者治療後感覺好一些,自然就會活躍起來;另一則是愈活躍,患者擺脫病痛的信心與能力就愈強。 我們發現大部分的患者經過治療與一般的慢跑訓練,就可以恢復相當的運動能力,從而緩解疼痛。 有很多患者反應,經過一段時間自我訓練,雖然在跑步流汗的時候感覺很暢快,但是休息之後覺得有些部位還是有點不舒服。經過深入的觀察與探討,我們認為,患者要恢復行動力並大幅度甩開慢性疼痛,要克服的關鍵要素,就在如何恢復整條脊椎的律動能力。 雖然,我們可以藉由介入性的治療增加脊椎的活動能力,但是,終究需要適當的運動以增進患者的健康狀態。大多數的慢性疼痛雖然來自周邊神經受刺激,但是,他們的根源往往來自脊神經系統的不健康。通常是因為脊椎核心肌群的律動能力不好而僵化、纖維化、甚至鈣化,進一步影響脊椎與周邊神經血管與肌肉的功能,而產生各種疼痛與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 脊椎律動跑法最能改善疼痛 我們指導患者,從站起來、走出去,到跑起來的過程當中,我們的訓練重點,就是喚醒患者的脊椎的自然反射,引導他們恢復正常的活動能力。在我們的經驗中,有很多運動確實都可以幫助患者,但是,沒有一種運動能夠像跑步一樣,同時具有容易學習、調整與執行的優點。 開始的時候,很多患者心裡的疑問是,我應該怎麼跑呢?大部分的時候,如果你已經有跑步的經驗,那麼,只要去跑一跑,慢慢地,你的身體自然就會告訴你應該怎麼做最舒服。 最需要關注的是慢性疼痛與自律神經失調的患者,他們絕大多數已經失去跑跳甚至走動的能力。這時候,他們問題的關鍵並不是肌少症,或者哪幾塊肌肉太少的關係;真正的問題是,他們失去了脊椎的正常反射與自然律動,進而影響到他們走路或跑動的協調能力。剛開始訓練的時候,他們會顯得同手同腳或者不知所措。這時候,我們會指引他們如何利用自然的反射能力去帶動行走,或者跑動的能力。 因此,我們指導患者的走動或跑動時,跟一般人的運動有本質上的不同,我們的指引是以脊椎的自然反射與律動為重點。我們將運動命名為脊椎律動跑步(簡稱脊慢跑或脊跑)或脊椎律動走步(簡稱脊健走或脊走),所以,在動作上與一般人的習慣會有明顯的差異。 一般的走路與跑步雖然對我們的健康很有助益,但是,強調脊椎的律動幫助會更大。多數患者需要我們針對個別脊椎的運用狀況逐步調整,所以希望我們能夠將這些動作的細節寫出來、畫出來、或者拍攝出來,讓他們比較容易學習,因此,我們會把脊跑與脊走做細部分析。 脊椎律動跑步要怎麼跑? 脊慢跑或脊健走是以脊椎的律動與反射為標的,所以這樣的跑步減少了向前推動的肢體動作,而增加整個脊椎的律動擺動能力。訓練脊椎律動可以用走路、跑步,或原地走、原地跑來執行。 以脊慢跑為例,並不求快。本質上,這樣的運動就是一種熱身運動,目的是使得你的心肺與脊椎都活絡起來。所以,原則上並不需要做額外的熱身運動。我們特別反對在脊椎還沒有活絡以前就做一些靜態拉筋的動作,這樣反而會增加脊椎受傷的機會。 我們的目標是脊椎的律動,所以跑步的姿勢會跟平常跑步的姿勢不太一樣。脊慢跑的時候要抬頭挺胸略收小腹,腰臀部收緊,身體略向前傾。我們特別要求抬高下巴到水平面或者再高一點,以避免頭的重量給頸椎帶來太多負擔,進而影響頸椎的自然律動造成僵硬。 在增進脊椎律動的前提下,手的擺動要最小化,而肩膀圍繞脊椎的擺動要最大化。所以,手肘彎曲夾角10~90度置於身邊,手肘貼近身體,掌心向內或向上以利於抬頭挺胸。運動時要減少手的前後擺動,甚至可以讓兩手貼近前胸,或者用彈力帶來固定手臂減少手臂的前後揮動(見圖1)。 肩膀對著骨盆 放鬆擺動交叉 依我們的經驗,脊椎律動有障礙的患者特別需要彈力帶的幫忙,藉此學習肩膀、脊椎、臀部與下肢的協調與律動。在理想的訓練狀態下,肩膀的活動是由脊椎律動來帶動,而手臂是跟著肩膀律動而完全放鬆。整體上來看,肩膀對著骨盆交叉活動,配合脊椎的擺動(見圖2)。 我們知道,脊椎的自然律動與擺動的力量來源是下肢的活動,為了最大化脊椎律動的動力,我們特別注重腳部的動作。首先,腳跟靠近,兩腳腳尖要打開約20度到60度,至少維持一些外八的角度(見圖3),讓我們落腳的時候產生內側分力,向上傳導對骨盆與脊椎產生扭力,至於應該開幾度才好,取決於個人體型的差異與前進的速度。 所以,走動和原地跑的時候角度可以開大一點;快跑或前進速度快的時候可以小一點,因為只要些許角度,快速前進的側向分力足以帶動脊椎的律動。此外,原地跑或踏步時,兩腳膝關節也可以稍微張開,以增加臀部與脊柱核心肌群的律動,進而產生脊椎的扭力。 (摘自《脊慢跑:快樂跑出身心療癒(附示範影片QR碼):律動脊椎,緩解各種疼痛,終結自律神經失調!》,新自然主義出版)

MORE

擠檸檬汁不浪費 專家教你掌握「多汁三部曲」

【本報台北訊】夏天來杯檸檬水消暑解渴,不過,一般人擠檸檬汁多是先將檸檬切半,「鮮享農YA - 農糧署」臉書粉絲專頁表示,想要擠出更多檸檬汁,可以掌握「多汁三部曲」。 何謂「多汁三部曲」?農糧署表示,首先「切4刀」,從3分之1處切下4個邊;接著「對折擠」,切下來的4個邊,對折擠出檸檬汁;第3步驟是「扭轉心」,中心以擰毛巾方式扭轉。 農糧署表示,檸檬以屏東、高雄為主要產地,其中屏東有來自大武山的好水,加上日照充足、溫度穩定等特色,適合檸檬生長,產量約占全台7成以上。檸檬水可用檸檬1顆以水1300cc的比例稀釋調整;或可做薑汁檸檬氣泡飲,以檸檬2顆搭配氣泡飲1000cc 比例調整,加入生薑泥可增添風味。

MORE

因颱風毀損或遺失健保卡 可例外就醫、免費換新

【中央社台北訊】颱風凱米帶來強烈風雨,多處地區發生災情。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今(25)日表示,若民眾因颱風損毀或遺失健保卡,可以例外方式用健保身分就醫,且可申請免費換發新卡。 健保署透過新聞稿提醒各醫療院所,受理民眾因颱風無法持健保卡就醫,請於全民健康保險特約醫療院所例外就醫名冊,填寫就醫日期、就醫類別(門、住診)及就醫民眾相關資料,即可提供以健保身分就醫。 民眾健保卡如因颱風毀損或遺失,請於申請表上註明「凱米颱風受災」,就近到各地郵局或透過當地戶政事務所(限本國籍)、可現場製卡的公所,及健保署各服務據點,申請免費製發健保卡。 若有任何疑問,可撥打健保署諮詢專線,市話撥打0800-030-598或4128-678(不須加區域碼),手機改撥(02)4128-678洽詢。

MORE

豆花消暑補蛋白質 檸檬愛玉解熱補水

【本報台北訊】最近網路上流行一句話:「現在看到別人晒房、晒名牌、晒恩愛……我都不覺得厲害了,有本事中午出來晒太陽啊。」的確,氣溫頻頻飆高,動輒38、39℃,除了頻喝水外,可以吃哪些食物,幫助消除體內的熱氣?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推薦6道夏季消暑甜品,讓大家補水之餘,也能吃進好營養。 1.豆花 豆花是豆漿加入特定凝固劑,例如石膏或是鹽滷做成的,作法相當簡單,就能吃到一碗軟嫩的夏日甜品。 建議可以舀2湯匙豆花,加豆漿、牛奶或是現打果汁進去,配料可以選擇天然的紅豆、綠豆、芋頭塊、地瓜塊、薏仁等主食,尤其中午太熱,吃不下飯時,來碗豆花可以消消暑,也能補充好的醣類,以及優質的蛋白質。 2.檸檬愛玉 愛玉是由愛玉籽加水搓洗凝結成凍而成,含水量很高,且熱量非常低,每100公克只有2大卡,很適合作為夏日 補水消暑的食材。如果擔心愛玉沒有味道,建議可以擠檸檬汁或百香果果肉進去,利用水果本身的酸甜口感,減少糖分的攝取量,還能順便補充維生素C及膳食纖維,一舉數得。 水果切丁 搭配西米露 3.水果西米露 西谷米加水煮熟,就會變成一顆顆空心飽滿的西米露。建議可以取2湯匙西米露,加入300㏄的牛奶、椰奶或豆漿,再丟點水果丁進去,例如西瓜、鳳梨、火龍果、蘋果丁,更有飽足感,一來可以幫助蛋白質的補充,二來還能幫助補充水果植化素、礦物質及維生素。 4.銀耳甜湯 銀耳俗稱白木耳,富含多醣體、水溶性膳食纖維及礦物質,吃進我們的體內,可以幫助腸胃蠕動、強化免疫力。中醫則認為,白木耳可以潤肺、生津,也就是可以幫助身體保水,有助緩解口渴,以及緩和腸胃燥熱的問題。對於手腳容易冰冷的女性,還可以加點紅棗、枸杞一起燉煮,效果更好。 酸梅湯生津 改善水腫 5.綠豆薏仁湯 綠豆與薏仁搭配食用,是最好的除溼食材,可以幫助帶走體內多餘的熱氣,尤其對經常吃不下飯、水腫、手腳容易長溼疹的人來說,最適合吃。不過,薏仁及綠豆在中醫來看,都是屬於比較寒涼的食材,有過敏體質的人,例如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氣喘、手腳容易冰冷、腸胃功能較差的人,適量吃就好。 6.酸梅湯 酸梅、山楂、洛神花都是夏天盛產的水果,具有清熱解暑作用,尤其是酸梅湯,可以幫助生津,解渴、改善水腫的問題,如果有消化不良的狀況,可以加點山楂一起熬煮,還可以促進食欲。

MORE

揮別掉髮困擾 多吃這些食物

【本報台北訊】台灣夏季炎熱高溫,小心頭皮問題找上門,據統計,落髮是最常見的頭皮困擾之一,恩主公醫院皮膚科主任王綺嫻提醒,頭皮跟身體一樣需要定期健檢,先了解自己的頭皮類型並搭配正確護理方式,日常飲食也要多攝取特定營養,修護頭皮健康。 夏季是頭皮問題警報期,包括頭皮出油、搔癢、異味及落髮等,除了造成生理不適,也容易導致自信心低落,影響人際關係。 根據統計,台灣高達9成民眾有頭皮問題,每10人就有4人落髮困擾,因此日常定期檢視頭皮狀況,使用合適的洗護產品清潔頭皮相當重要。 王綺嫻表示,針對頭皮問題,民眾病識感普遍低落,往往出現落髮、發炎等明顯症狀後,才就診求醫。 她說明,在知道頭皮類型前,要先了解毛髮的生長周期,正常毛囊都會歷經生長期85%、退化期1%及休止期占14%的生命周期後,重新進入生髮循環,其中落髮患者有較多毛囊處於休止期。 正常毛囊在歷經生長期、退化期及休止期的生命周期後,會重新進入生髮循環。 圖/王綺嫻醫師 王綺嫻說明,臨床上觀察出現落髮困擾的病患,有年輕化趨勢。而想了解落髮症狀,不能只靠肉眼檢視,可至皮膚科門診初步了解自己的頭皮,檢視是否有異常脫屑、發炎、紅腫症狀。 醫師會分析頭頂的落髮區和枕部髮區,確認頭髮粗細落差及單一毛囊中的毛髮數量,如頭頂落髮區細髮比例明顯較高,或是個別毛囊僅1根毛髮的比例顯著,即使現階段沒有明顯髮量降低或是頭皮外露,也要小心未來禿頭會找上門。 圖/FREEPIK 她表示,如果及早發現落髮徵兆並積極治療,仍有機會逆轉落髮狀況,曾有1名25歲男性患者,覺得自己額頭髮際線後移,檢查後確診為雄性禿第3期,搭配口服藥物及外用生髮藥水治療後,髮量明顯增加。 她建議,民眾定期安排頭皮檢測、及早治療,若拖到雄性禿第5期,出現明顯地中海型落髮後,即使搭配藥物治療也難挽救。 維護頭皮與髮絲健康,良好的日常飲食作息不可少,王綺嫻建議,民眾可依個人頭皮狀況,充足攝取頭皮護理營養素。 促進毛髮生長的營養素 足夠蛋白質、維生素C和維生素B群等食物,如芭樂、奇異果、木瓜及彩椒等。 造血必需的營養素 鐵、維生素B6、B9、B12等,可多吃紫菜、黑芝麻、紅莧菜等食材。 圖/FREEPIK 足夠的生物素 維生素B7,可多吃腰果、花生、馬鈴薯、牛奶、豆類及蛋黄。 天然抗氧化食物 藍莓、胡蘿蔔、南瓜、菠菜、葵花籽。 另外,王綺嫻也提醒,日常充足睡眠與正確頭皮清潔,以及每年定期頭皮健檢,才能讓頭皮與頭髮時刻保持健康,揮別擾人困擾。 資料來源:掉頭髮要吃什麼?醫揭4大「護髮營養」多吃維生素C、B群有助生髮 圖/FREEPIK

MORE

頭頸癌患者怎照護?戒惡習、補營養雙管齊下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頭頸癌」是目前男性國人癌症發生率第三名,好發於40至59歲中壯年。若不幸罹癌,專科醫師建議,除了積極治療外,飲食生活上,更需注意「補營養」與「戒惡習」雙管齊下。 台中榮總放射腫瘤部醫師謝合原表示,頭頸癌的範圍是指腦部以下鎖骨以上部位,根據原發部位不同可略分為鼻咽癌、口腔癌、咽喉癌 (口咽、下咽、喉)或唾液腺癌等等。 目前統計來看,一年約有 8000多名國人罹患頭頸癌,其中有超過 6000人為口腔癌。不只發生率高、頭頸癌死亡率更是十大癌症的第六名,五年存活率僅約50-65%。 台中榮總放射腫瘤部醫師謝合原。圖/醫師本人提供 謝合原說,頭頸癌產生是由於黏膜組織的病變,除了少數部位癌正與病毒感染有相關外,更多是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所導致,尤其是香菸、酒、檳榔等含有較高致癌因素的物品,更容易誘發黏膜組織病變,進而產生癌症。 多數人會認為,癌症患者的飲食要「清淡」才夠健康,對此,謝合原表示,癌症相關治療如放射治療或化學藥物治療等過程,都會使免疫力大幅下降,即使補充增強很多保健食品,免疫方式都很難回到 100%。 專家表示,對癌友來說,尤其要補充高蛋白及高熱量的「精準營養飲食」。圖/pexels 因此,療程結束後,更應持續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以及營養補充,才有機會恢復免疫力。如癌友在治療中常服用含 Q10 的保健食品,謝合原提醒 Q10 有分氧化型和還原型,癌友在選擇時要以「還原型 Q10」為首選,才能得到更好的吸收效果及幫助。此外,在挑選時要選用真空包裝的 Q10 產品,才能避免 Q10 接觸空氣而氧化。 謝合原強調,雖然癌症復發無法預測,但若療程結束後,生活習慣並未更改,一定會有較高的復發風險。預防勝於治療,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及飲食習慣,才能減少病痛上身。 德風健康館藥師鄭怡姍表示,對癌友來說,尤其要補充高蛋白及高熱量的「精準營養飲食」。因為高熱量,身體才有續航力,以抵過所有開刀、化療、放療等對身體的耗損,因為免疫細胞是由蛋白質組成,補充高蛋白,可維持身體對於療程的免疫力,進而降低治療過程中所產生的副作用。 癌友飲食應採「黃金比例 532」,包括 50%的全穀根莖類。圖/pexels 鄭怡姍建議,癌友飲食應採「黃金比例 532」,亦即 50%的全穀根莖類等,30%蛋白質及20%脂肪。除了營養補充外,也要留意避免「加、生、火」,指的是「不要加工品」、「避開生食」、「不吃易上火食物」(燒烤炸物),因為化放療過程,會造成癌友口腔潰瘍,上火食物會刺激口腔粘膜,導致傷口潰爛加劇,不得不慎。

MORE

夜尿5次不成眠 中醫三伏貼調體質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60多歲張姓婦人,原本都一覺到天亮,但最近晚上卻總是睡到一半尿急上廁所,次數最多達5次,令她不勝其擾,經中醫師診斷研判應是脾腎陽虛、肝鬱氣滯,除了提醒改變生活習慣之外,由於七月至八月中旬是整年陽氣最盛的日子,因此建議服用中藥並配合三伏貼治療,果然大幅改善夜尿問題,恢復一夜好眠。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中醫師黃瀞瑩表示,根據國際尿失禁防治協會定義,夜尿是指「睡眠當中因為強烈尿意而醒來,中斷了原本的睡眠至少2次以上」,根據調查,國內四十歲以上成人夜尿症盛行率達4成,且年齡愈長盛行率愈高,因此,門診經常遇到長輩求診,共同問題都是:「晚上睡不好,白天情緒糟」。 黃瀞瑩指出,就中醫角度來看,夜尿類型可分為三類,首先是「心脾氣血虛損」,此類患者思慮較多、入睡困難,好不容易睡著了,又要起來小便,導致白天精神不好,氣色也差,經常合併消化問題,容易瀉肚子。 其次,是「脾腎陽虛」,此類患者也許先天體質較為虛弱,或是後天過於消耗、老化、寒化,使身體逐漸變冷,水液代謝轉差。再來,是「肝鬱氣滯」,此類患者個性較易焦慮、緊張,時時處於戒備狀態,就連睡眠當中也沒辦法放鬆;中醫會從疏肝、柔肝著手,舒緩了肝氣,也就放鬆了急尿感。 黃瀞瑩強調,夜尿往往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腎臟病等內科疾病有關,不僅會影響生活品質,也會增加跌倒風險,更是身體需要調整的警訊,尤其60歲以上女性、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BMI較高,且有「應力性尿失禁」、「膀胱過動症」等病史者,更是夜尿高風險群。 她建議,除了藥物治療以外,中醫看待小便問題會特別重視「溫度」,尤其採取「溫通」、「溫化」治療方式;例如每年七月中旬至八月中旬,是整年陽氣最盛的日子,可以採用三伏貼。此外,夜尿患者必須配合調整生活習慣,例如睡前減少飲水,飲食減少瓜類水果、青草茶、生菜沙拉、冰涼飲品等,以及避免喝含咖啡因飲料。

MORE

台灣首次倡議 724世界自我照護日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724世界自我照護日」首次在台灣,由社團法人台灣自我照護產業協會擔任主要倡議單位,台北市藥師公會與新北市藥師公會共同擔任協辦單位,且邀請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藥物科學院康照洲特聘教授,結合藥師、產業及學者共同倡議民眾「提升自我照護」的意識與行動。 社團法人台灣自我照護產業協會理事長蔡宜芳表示,世界衛生組織、歐盟和其他先進國家推廣自我照護觀念已行之有年,在疫情後的今日與國際接軌,於台灣發起724世界自我照護日別具意義,未來也將持續與各界攜手努力共同促進民眾福祉與醫療永續環境。 世界衛生組織所提倡的「自我照護(Self-Care)」觀念,意即將自我保健實踐納入衛生保健體系,更從個人、家庭和社區持續促進健康、預防疾病、保持健康以及應對疾病和失能能力,提升人民健康福祉、改善民眾健康和生活品質。 蔡宜芳指出,自我照護包含七大面向:健康素養、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健康飲食、降低危險因子、維持良好衛生以及正確使用產品及服務。 台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尹岱智表示,依據財政部統計2023年全國藥局藥商總數已達約一萬零七百多家,已超過超商龍頭便利商店店數,在疫情期間,民眾逐漸習慣到社區附近藥局領口罩、快篩劑等,對藥師、藥局建立起信任感,已然成為民眾健康照護的好鄰居。 尹岱智說,過去民眾僅會到藥局購買非處方用藥,但在新冠疫情後,民眾的健康意識明顯提升,現在會主動諮詢正確的用藥知識、保健食品如何選擇、甚至家中常備藥品的保存狀況等,走進藥局的年齡層,也有年輕化趨勢。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藥物科學院特聘教授康照洲表示,民眾是自己健康管理的主控者,做好生活中的自我照護,政府、藥局、醫院都是健康照護互聯網的一環,學界也將持續關注自我照護及醫療永續發展的相關研究,提出建言與適切的發展方針。

MORE

居家上班10小時 年輕人「坐」出痔瘡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新冠疫情帶動居家上班的遠距工作模式,卻也帶來健康隱憂。20出頭年輕男子,每天花8-10小時在家上班,常常一坐兩三小時,忽略起身活動,近3、4個月來排便不順,且常發現馬桶滿是血漬,肛門伴隨的疼痛影響生活品質,飽受困擾的他就醫檢查,確認是痔瘡上身所致。 經醫師問診發現,男子從事設計工作,疫情以來長期在家工作,一天坐10幾個小時、鮮少走動,導致痔瘡快速惡化,最後只好接受「內外痔全切除」手術,重拾健康人生。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王偉表示,痔瘡是肛門靜脈壓力增高、血液回流不良引起的局部組織腫脹;誘發痔瘡的原因如長時間坐著或站立、攝取水分及蔬果不足、排便時久坐馬桶、缺少運動、肥胖與懷孕等,常見症狀包括疼痛與異物感、肛門周圍搔癢、排便後出血、肛門腫塊與分泌物。 王偉指出,痔瘡依嚴重程度可分為四級,痔瘡未突出肛門為第一級,排便後痔瘡突出肛門、自動縮回為第二級,若需外力協助推回為第三級,而這名年輕男子的症狀已是第四級,痔瘡突出肛門,無法推回,每次排便都會流血腫痛、坐立難安。 王偉表示,無論是何種級別的痔瘡,若想減輕症狀,基礎保養與生活習慣都需調整,謹記「2不2要」原則,包括不要久坐久站,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肛門壓力易上升,每坐1小時起身活動;不要拉長排便時間,有便意再去廁所,避免如廁時長時間使用手機。 同時,每天要攝取1.5至2公升的水分且要多吃蔬果、全穀類等膳食纖維,促進腸道蠕動,避免便祕。 王偉觀察指出,痔瘡是現代人的文明病,更是許多人的難言之隱,往往等到症狀嚴重才就醫,可選擇的治療方式就較為侷限;然而,隨著痔瘡手術進步,術後不適和恢復期已大幅縮短,民眾無須諱疾忌醫。

MORE
/235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