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生活智人115】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費雪 化冒犯為信任 和同理的契機

文/楊慧莉 是否有因做錯事或說錯話而冒犯人的經驗?冒犯,其實有害關係,特別是親密關係。不過,對婚姻及家庭治療師費雪而言,冒犯人固然很糟糕,但如何化解尷尬、事後採取正確的補救措施,才是最重要的。 其來有自 婚姻專家來時路 蘭伯斯‧費雪(Lambers Fisher)來自美國芝加哥,目前擔任「明尼蘇達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學會」督導,也是兼任教授,對各界專業人士提供多元文化認知的訓練。 費雪之所以走上婚姻及家庭治療專業,與他的成長背景有關。原來,父母在他兒時離婚了,當時便立志要搞懂如何維持健康的人際關係,同時也希望有朝一日能當好丈夫和好爸爸。漸漸的,他不僅發現良好人際關係維持不易,也明白許多家庭一樣需要他正在學習的技巧。於是,他鎖定增強伴侶和家庭關係的生涯,在修習相關科系後,成為有執照的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良好關係是基礎 二十多年來,費雪已心理諮商過無數個人、伴侶和家庭,他們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專業和社群。而他個人也家庭幸福美滿——與大學相識的戀人結婚二十多年,感情很好,還有兩個寶貝女兒。 隨著時間,費雪在增強關係的努力也擴大面向,從伴侶延伸至職場和社群關係,因為他發現許多相同見解、工具和策略也同樣適用於不同關係裡。比方說,今天有許多因文化而產生的歧異問題,且常是負面和兩極化的。費雪在處理上,不聚焦於政策和程序,而是聚焦於彼此關係;用他向來正面而不會讓人感到羞恥的諮商方式,協助在文化差異間建立溝通的橋梁,讓彼此增強對對方文化上的認知,降低文化上的無心冒犯,以及修復隨冒犯而來的傷害。他還成立一個相關的網站「Diversity Made Simple」,提供相關訓練,協助許多美國專業人士不管服務哪種文化背景的對象,都能自在、自信和有能力。 該不該害怕冒犯 協助家庭和職場維繫良好人際關係,是費雪畢生努力之事。冒犯,這種事對關係深具殺傷力,也成了他所擅長克服的議題。而他對冒犯之事有著更超然而獨特的見解。 首先,儘管這個世界有時看起來既負面又兩極化,但費雪相信我們多數人還是對彼此心存善意,並願意維持積極互動,只是有時發現自己的言行還是冒犯到別人就覺得有些挫折了。 碰到這種事,我們很容易陷入不健康而極端的反應,像是努力自我防衛,結果無視於別人的情感,或是開始如履薄冰、大費周章的去避免冒犯任何人,結果在犯錯時惱羞成怒或怪別人太善感,抑或是甘脆放棄,覺得橫豎都無法取悅人,何苦呢? 費雪深感這樣的回應有些可怕,因為他不知道如果我們時時恐懼冒犯別人、甚至是無心冒犯,要如何跟人維持好關係和積極互動。不過,他相信還有其他更好處理無心冒犯的方式。 從事婚姻及家庭治療二十多年期間,費雪有幸走進許多伴侶因各種生命處境和挑戰所墮入的情感脆弱空間,不管他們是新婚還是結婚多年。在治療期間,他得利於四項增進關係的原則,藉此不僅協助所服務的夫妻,還有來自各行各業的個人和職場關係。 認識冒犯的本質 關於這四項原則,費雪以自己臨床治療實例逐一說明。生涯中,他從專業上獲得許多樂趣,其中一個樂趣來自他將第一項關係增強原則運用在一對即將步入紅毯的伴侶。這對伴侶到他的診療室,臉上堆滿笑容,兩人自信滿滿,覺得找到真命天子/天女,主要是他們從未意見相左或吵過架。 聽了此言後,費雪也開心的說,「太好了,你們來對地方,因為我可以助你們一臂之力,改善這個問題。」 這對準夫妻一臉困惑的說,「等等,你說什麼?你要我們爭吵嗎?」費雪說,「不是,我只是想讓二位知道你們可以意見相左、但仍深愛彼此;你們可以誤會彼此,但不會草草做出彼此不合適的結論,或因一個看似無法妥協的冒犯而提早結束關係。」 費雪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冒犯在所難免,不管我們多努力,「主要是冒犯沒有特定的內容和形式,同樣的言行,有人無感,其他人就覺得是冒犯;亦即冒犯不見得是跟對錯有關,比較可能是你的言行提醒某人過去的創傷,也讓他們害怕未來還有更多的傷害。」 因此,如果你發現自己無意中冒犯了某人,費雪鼓勵你避免陷入惶恐而無以自拔。 境隨心轉 四原則化解冒犯 如果冒犯人讓大家難以規避,費雪的第一項關係增進原則便是,接受冒犯的必然性,並且花時間弄清楚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你的言行對某人造成冒犯,接著要做出所有合理的努力,避免重蹈覆轍。 臨床治療上,費雪常見到有伴侶覺得對方如果到現在還不認識自己,以後也一樣。這樣的認知猶如在傳達,如果對方沒有馬上了解和知道關於自己的一切,那麼就不是真的愛自己。不過,他發現現實中恩愛如昔的伴侶常是那些不急著了解另一半一切的人,不僅如此,他們還很珍惜讓關係保鮮的機會,方式是藉由從相處中一點一滴的更認識彼此。 接受無知和誤解 同樣的,在個人和職場關係裡,我們也無法完全理解他人。費雪鼓勵大家去認知這點,而他的第二項關係增進原則此時派上用場,那便是面對任何人都要接受無知的必然性。 無知,可能有貶抑的意思,但現實中就只是少了相關的知識。費雪表示,如果我們誠實以對,就必須坦承我們對各種不同的生活處境不理解,包括很多人覺得冒犯的事。 通常,如果你被告知冒犯了某人,你一定會辯解說自己不知道那是冒犯,而對方可能就會情緒化的回應,「你怎麼會不知道?每個人都知道啊!」 然而,根據費雪的臨床經驗,就是有人不知道,原因可能是沒人教你那是冒犯,或你從未深受其害,所以無感,也或許身邊沒有那件冒犯之事的受害者,讓他們可以告訴你那是冒犯,因此你當然不知道。 遇到這種事,費雪認為最好的回應就是學習把無知當作暫時的狀態,然後把對方的指責轉化為降低自己無知的機會,在增進更多的理解後,不再犯相同錯誤。 另外,臨床上,費雪看到有伴侶陷入合理但徒勞無功的尋找完美溝通。他表示,健康的溝通是好關係的基礎,但如果有伴侶使用相同的語彙卻意有所指,也完全合理,因為在認識彼此前都深受原生家庭和生命經驗的影響。 因此,在溝通中產生誤解,也屬必然,這便是費雪的第三項關係增進原則:接受誤解的必然性。同樣狀況,也適用於個人和職場關係。 確保未來不傷人 費雪表示,遇到這種詞不達意的狀況,儘管你一片好意,對方還是會把你當作是一種感知到的威脅。舉例而言,在遇到你之前,他們可能經歷九次來自他人的相同言行,每次都覺得受傷,接著你來了,又說了同樣的話、做了同樣的事,即便你無惡意,他們也會從中看出相同模式,又擔心你會讓他們再度受傷。 因此,這時,費雪的建議是,要問自己真的有被對方攻擊嗎?還是自己只是提醒對方一段過去傷害,讓他們擔心起又要再度遭受傷害?接著,便轉進第四項關係增進原則:學習向受傷的伴侶保證,你不是他們所害怕的威脅。同樣的方式也適用於個人和職場關係。 費雪進一步指出,除了口頭保證,冒犯者還得做出有意義的行為改變,讓對方知道你說到做到,讓行動展現你會讓他們的未來比受傷的過去更好。 補救冒犯防憾事 因此,當你不小心冒犯人,別卡在尷尬的處境裡。作為經驗豐富的婚姻及家庭治療師,費雪深知被冒犯者這時需要你:接受自己難免冒犯,最重要的是下次別再犯;接受自己的無知,並珍視自己所知,持續學習新的經驗;接受關係中存在誤解,認知你的好意未必總是走向好的結果;向受傷的人確保你不是他們所害怕的威脅,並做出有益對方的行為改變。 如果今後行事作風能秉持上述四原則,費雪認為我們就有可能避免因無意冒犯而發生的憾事,如因誤解而離婚、友誼破裂、辭職不幹、被社群抵制等。

MORE

【童詩.童思】木瓜樹媽媽和她的寶寶

文/林煥彰 你喜歡木瓜娃娃嗎? 他們每一個,都甜甜胖胖 好可愛,好幸福; 木瓜樹呢,每一棵都是 一個好媽媽,每一個 好媽媽都想,擁有 很多很多的好寶寶; 胖胖的,甜甜蜜蜜的寶寶…… 你看過嗎? 木瓜樹媽媽,她們 每一個都很喜歡 一輩子都背著木瓜娃娃, 安安靜靜,在餵奶; 愈多愈好,愈多愈開心 一點兒都不怕累,也不擔心 會彎腰駝背; 木瓜寶寶,真的都很幸福 木瓜樹媽媽,她們也都很盡責, 會把木瓜娃娃養大,才讓他們 穿上金黃色的禮服,讓他們 個個都很開心,很風光 快快樂樂的走上 水果大賣場, 受到大家歡迎,人人稱讚 甜甜蜜蜜,在心裡……

MORE

【憙.願─山中花開】仰之彌高

文/李幸芸 參天松樹、冬夏長青,枯石縫中堅貞不屈、無畏無懼,此英雄般的俠氣,總是騷人墨客筆下嚴選的演繹。 繽紛浪漫的海芋總是多了些詩性的溫柔,在蒲葵葉與金杖球和千頭木麻黃的錯落中,對黑松的蒼勁有仰之彌高的謙卑。丹頂蔥花象徵在宏偉的宇宙景觀前仍不失柔性之安歇,那望之彌遠就是生命中的圓圓滿滿。 花材 黑松、千頭木麻黃、海芋、金杖球、蒲葵葉、岩牡丹、丹頂蔥花。 茶掛書法 諸佛十方善知識  

MORE

【行善積福】真正的富有

文/丁榮祿 真正的富有,不是你擁有多少的財富,而是你為別人付出了多少!洪蘭教授也說過:「我們不一定會因賺很多的錢而富有,但我們可以因為付出的善念而使心中富有。」所以,能夠為別人付出是一種「福氣」,而懂得付出更是一種「智慧」。 善事福德的增長最善巧的法門就是善用「隨喜功德」,除了自己做善,看見他人做好事,由衷地給予讚美,別人做善的功德自己也有一分。看見他人遭逢可憐、悲慘境遇,除了盡力予以安慰、鼓勵,協助他人脫困、安心之外,用真誠心「觀想」與「發願」,願此世間再無此種悲境發生、更願世間一切眾生都能和樂安穩,則其心量遍周沙界。「以福資慧,以慧潤福」,從有相的善行中持續累積成就《金剛經》的無住相布施,都是成佛做祖的無上功德了。 人的一生中,往往會發生許多不可思議的事。有時候,我們幫助別人或感恩別人,卻可能在冥冥中有了回報!「何需凡事問神仙,一切善惡在心田;但能處事常利人,福慧自然永綿延。」原來,善意可以如此的美妙;原來,善意可以如接力般地傳遞、如此的輪迴增長。 兩件不能等之事 天下有許多事都可以等,只有「行孝」、「行善」千萬不能等!吾人盡心盡力孝養父母之外,也努力勸人行善,無論有一人、十人領受效法,他們的福報功德吾人亦皆有一分。更何況,經由各種方式、管道、現代媒體網路向台灣、甚至國際社會大力宣揚,受益的人何止百、千萬!自己的受益更是難以計量了! 末學深深相信:「人心變善,人禍就減少;人禍減少,天災就一定減少;天災人禍減少,台灣就有機會重新建立起一個富而好禮的社會,進而受到國際社會的喜愛和尊重,無形中就會避免不必要的戰禍。」瑞士如此,奧地利也是如此! 人心的變善,就從「日行三善」做起!鼓勵自己學習為他人服務的心態,從行善中一點一滴地莊嚴自己的身心、莊嚴自己的家人,再逐漸擴大莊嚴自己的親戚、莊嚴自己的社會、莊嚴自己的國家,甚至莊嚴到所有的華人社會、莊嚴到地球的每一個角落! 「日行三善」不是局限於只做三件善事,而是當你將行善逐漸內化成一種習慣,自然而然地會習以為常,善念愈多磁場就愈強。「慢慢修行快速到,低處修行高處到」,不僅成就了人世間的「福善」、未來升天堂的「天善」、甚而達至究竟圓滿的「聖善」! 將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一個不平凡的時代,就是因為它凝聚了無數平凡人但不平凡的理想與力量!聯合國前祕書長安南曾說過:「每一個人都可以改變世界,只要大家團結起來,就能夠對世界有所貢獻。」對人存善念 日日好相見! (摘自《把善良留給善良:一位駐外人員的心路歷程》,書泉出版) 作者簡介 丁榮祿 警察子弟。文化大學德文系、新聞研究所碩士。研究所畢業前,即考上行政院國際新聞人員,擔任祕書,曾公費留學維也納,後轉任「駐西德波昂總處」新聞祕書,任滿奉調回國擔任新聞局美編、歐非科科長。東歐鐵幕崩潰前數月奉派維也納,鐵幕解體,奉示開拓對匈牙利、捷克、南斯拉夫的新聞文宣工作,故親眼看見東歐難民流亡的苦狀。後來公務輪調,擔任刊物主編、簡任祕書、「國家產品形象提升委員會」委員。二度回任維也納、奉調德國慕尼黑(均兼轄瑞士)。中央政府組改後,至行政院發言人辦公室,後再併入外交部。公餘曾在文化、世新、銘傳等大學新聞傳播科系兼課迄今。

MORE

【安身之道】別再迷信努力就能成功

文/楊珈珈 做一個內心富足的人,不要在這物欲橫流的世界裡驚慌失措,還拉著孩子一起浮沉。 承認自己平庸很難嗎? 我承認,對於以前的我來說,確實挺難的。不過如今,我已然變得無堅不摧,只覺得「承認自己平庸」是一件無傷大雅的事。 考試成績倒數沒有讓我覺得自己平庸,找工作、談戀愛、結婚生子卻不同,只要我對其中一件事期望過高,最後總會被命運「按在地上摩擦」,登高跌重之後心理上的落差感比坐雲霄飛車生理上的失重感更令我難受。 就是因為我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難受,才反覆地告訴大家,盡早接受自己是個平庸之輩這一事實,避免因為期望過高而失望過大。 借助另一半平步青雲、實現階級躍升,這種妄想本身就很幼稚且令人鄙夷。但如果你想靠知識改變命運,其實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容易。 有些人特別喜歡看成功勵志類的書,他們只看到比爾‧蓋茲和華倫‧巴菲特從大學輟學也取得了成功,殊不知蓋茲的媽媽是知名商界人士,巴菲特的爸爸是國會議員,出色的家庭條件給予了他們廣闊的眼界與見識。有的家長堅信知識改變命運,覺得孩子只要好好讀書,這輩子就能衣食無憂了。然而,讀書、工作、收入三者之間沒有必然聯繫,知識能改變的只有你的眼界和格局,開闊的眼界和心胸能讓你有一個好性格,好性格則教會你在逆境之中不怨天尤人,在順境之中不驕不躁。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原因也是如此,多讀書可以讓你多角度地看問題,活得更通透,形成自己的思想,不會人云亦云。但讀書多未必能讓你出人頭地,跟能不能掙錢沒有太大關係。 很多平凡的家長堅決不能接受孩子像自己一樣平凡。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不要對孩子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期望他們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回想一下小時候的自己,是不是也很貪玩?是不是也會上課分神?是否也無法集中注意力學習那些枯燥無味的知識? 一些家長在聽到這樣的質問時會理直氣壯地反駁,說自己就是因為吃了沒文化的虧,所以不能讓孩子重蹈覆轍。 你以為你在開車嗎,說轉彎就能轉彎,說掉頭就能掉頭? 什麼叫一脈相承?你和孩子的人生路的大致方向已經確定,與其左顧右盼地想著換一條路,不如安安心心地享受當下的風景。 快樂走出人生路 那底層的人就全無出頭之日了嗎?有,但不是人人都有。人們說知足常樂,只要放下執念,就能與自己和解。不要覺得和別人比吃比穿是攀比,其實,拿孩子的成績和其他孩子的成績比也是一種攀比。人與人之間只要開始比較,那就很不好受了。 做一個內心富足的人,不要在這物欲橫流的世界裡驚慌失措,還拉著孩子一起浮沉。一些父母讓孩子讀書的終極目的只是賺錢,可是,「財」是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強求不來的東西。 我奉勸大家早點看清自己,只有這樣才能早日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既能少走彎路,又能少花冤枉錢。 不過我不是鼓勵大家不學無術、不思進取,而是不要過度焦慮。對於孩子而言,道德素質、身心健康一定比學習成績重要,幫助孩子選擇一條他喜歡的路,絕對比逼迫他跟一大幫人競爭那少得可憐的名額更容易成功。 幹一件喜歡、擅長的事情的效率,比幹一件不喜歡、不擅長的事情的效率高多了。 有人或許會反駁我:「孩子有畫畫的天賦,可是藝術這條路比普通的學習路更難走,難道也要鼓勵孩子嗎?」 孩子喜歡畫畫,未必要成為名家,而是可以從事繪畫相關的工作。二十年前,你或許想不出幾個跟繪畫相關的職業,但時代在迅速發展,我們很難預知未來,現在已經湧現出了諸如設計師、插畫師等諸多需要繪畫技能的新職業。 做人也好,做家長也好,只需要堅定地站在適合自己的路上不斷努力,不需要迎合、攀比。成功了自然很好,沒成功也不枉此生,至少做過自己喜歡的事,沒有傷天害理,俯仰可無愧於心。 (摘自《別在該動腦子的時候動感情:看清親密關係的底層邏輯》,時報出版) 作者簡介 楊珈珈 本名楊夢迪,短影音創作者。專注情感領域,一個比親媽還操心的小乾媽。分享情感和家庭生活,熱衷叫醒「戀愛腦」和那些在婚姻裡想不開的小姐妹,堅信身為女人更應該互相理解。

MORE

【書市隨筆】《看建築.想歷史:跟著大師走讀史博館》認識中國古建築

文/王錫璋(前國圖編審) 整修5年半的國立歷史博物館終於在2024年2月21日完工,重新開幕了,史博館的完工,各界毀譽參半,但筆者認為整修後的史博館內部或庭園設計是好是壞,為見仁見智的問題,最重要的是中國宮殿式的建築保留下來了,且復舊如新,呈現了台灣1950、60年代,倡導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時代,流行興建的宮殿式大型公家文化場館的原貌。 以現在政治趨勢而言,台灣不太可能再有中國宮殿式的大型建築興建了,故史博館的修復,可以讓民眾重新認識到這種建築的知識或精神。 富古代宮殿式技法 如果光看外觀或館方導覽介紹,無法十分了解整修後的史博館,因此,館方推出了著名古建築學者李乾朗先生所著的《看建築.想歷史:跟著大師走讀史博館》一書,增進讀者對史博館建築的認識。 這本書是與史博館重新開館前兩、三個月出版的,內容著重在史博館建築之演變和中國宮殿式建築的特色和修築的技藝和工法等。位在南海路,背靠著植物園大荷塘的史博館,在日據時代原本是台灣勸進會的迎賓館,後來改為總督府管轄的「台北商品陳列館」,1935年,日本政府舉辦始政40周年的台灣博覽會,還當過商品展售中心,當時是兩層樓房的日式建築。1950年代,國民政府遷台後,在1957年才因成立南海學園而利用此建物,設立國立歷史博物館。 初始還使用原日式建築,後因博物館任務及功能增加,建物也不斷擴建,成為中、日式混合的建築。直到1970年到1975年間,經過林伯年建築師,依據明、清風格建築法式,改建了全新的展覽大樓,並委請楊英風規畫了庭園造景藝術,成就了南海學園中,最富中國古代宮殿式模樣的歷史博物館。 各種圖示增加了解 李乾朗教授在本書,以各種條列、表格式文字,敘述史博館的歷史、建築模式演變,並使用各種彩圖、外觀透式或解剖圖,甚至穿插立體式的建築圖作等呈現,讓人對中國宮殿式建築之壯觀、巧妙和鬼斧神工,有更深的認識,有時比實際參觀館舍還清楚呢! 本書除「思想起」、「大改造」、「建構巧手」三大單元外,第四大單元「美學語彙」也很重要。此單元除介紹史博館建築各角落之中國宮殿式技藝手法外,還有「建築術語」一節,以圖文對照方式,解釋「斗」、「斗栱」、「山花」、「抱鼓石」、「踏階」等等建築樣式的說明。大家常在古蹟建築中,看到「歇山」式或「歇山重簷」式等屋頂的名詞,以及屋頂上的「脊獸」、「垛頭」、「垛仁」等裝飾名詞,這些到底是什麼樣子,在本單元也都有詳細介紹,讀了等於增加對中國古建築的認識了。 所以,這本華麗的書籍是了解史博館建築和中國宮殿式建築的入門磚,讀後,你再去參觀大致保持建築外貌,僅作內部設計重建的新開幕史博館,或許會有較寬廣的知識性收穫。

MORE

【閱來悅愛】《五歲老奶奶去釣魚》關於老年的想像

文/施佩君 過去10年來心理學家對於「主觀年齡」的研究結果:主觀年齡比實際年齡低的人,身體與心理的健康狀況通常更好,傾向於用更積極的眼光想像未來的自己,遠離社會對衰老的悲觀態度與刻板印象。 終於,《五歲老奶奶去釣魚》再刷上市。 正是時候呢!就在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之前(預估時間是2025年),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將達到20%,也就是說,每五個人中就有一位長者。 如同佐野洋子在她的散文集《無用的日子》裡說:「我們生活在史無前例的長壽社會,沒有生存方式的範本可供參考,必須在黑暗中摸索,首先要開發吃早餐的方法,然後各自做出選擇。」這是她去咖啡店吃早餐,發現店內消費者都是老婦人時的有感而發。 對個人生命而言,「老」從來沒有範本與指南。看別人變老和自己變老,是絕對不同的體驗。每個老人都是第一次老,愈來愈老。認真想,「老」是個籠統的概念,難道65歲與75歲、85歲、95歲是一樣的嗎? 老婆婆是最有童心的人 《五歲老奶奶去釣魚》是佐野洋子在1975年出版的繪本,當時她不過37歲,離老還很遠。 她在後記中寫道,故事靈感來自旅居柏林時的觀察,她住在一個有很多老婆婆的小鎮。她的房東是一位老婆婆,廚房窗戶望出去,鄰居是穿著白領黑洋裝坐在窗邊一動也不動的老婆婆,街上、公車上、咖啡店、公園裡,到處能見到老婆婆,且幾乎都是一個人住。佐野為她們創作了這本圖畫書,她說:「我覺得,老婆婆,才是最有童心的人呢!」 故事中,98歲的老婆婆和5歲的貓小弟住在一起。貓小弟每天早上去釣魚前,會找奶奶一起去。奶奶總是回答:「我已經是98歲的老奶奶了,沒有人活到98歲了,還去釣魚吧!」奶奶每天只做她認為98歲老人該做的事:剝豆莢、打盹睡午覺,很少起身活動。 奶奶要過99歲生日了,她親手做蛋糕,請貓小弟去買生日蠟燭,並叮嚀要買99根,「如果生日蛋糕不插上實際年齡的蠟燭數目,就不是真正的生日了」。 貓小弟一不小心讓蠟燭掉進河裡去了,只剩下五根。雖然有點失望,奶奶還是安慰貓小弟:五根蠟燭也可以。他們關上燈,點燃蠟燭,數著12345……老奶奶突然轉了念說:「蛋糕上只有5根蠟燭,所以我今年變成5歲嘍!」 隔天,99歲的老奶奶轉換成5歲的心態,和貓小弟去釣魚,一路上體會5歲的感覺,好像一隻蝴蝶,好像一隻小鳥,好像一條魚,好像一隻貓。 在老的過程中慢慢摸索 《五歲老奶奶去釣魚》有很可愛的故事和佐野洋子獨樹一格的畫風,其內容還恰恰符合過去10年來心理學家對於「主觀年齡」的研究結果:主觀年齡比實際年齡低的人,身體與心理的健康狀況通常更好,傾向於用更積極的眼光想像未來的自己,遠離社會對衰老的悲觀態度與刻板印象。 世界上最年長的體操選手喬安娜.奎斯(Johanna Quaas)是最佳範例。今年底即將滿99歲的她,仍維持每天一小時的訓練,持續參加業餘比賽。她說:「我的臉雖老,我的心很年輕。」 這麼一來,繪本變得很勵志,步入老年的佐野洋子會怎麼想? 在《沒有神也沒有佛》裡,她直白地寫:「什麼朝氣蓬勃的老後啦,活力充沛的熟年啦,每次看到這種印刷品,我就火冒三丈。」「都這把年紀了,為什麼還得參加賽跑,老娘可是累壞了,不過老人或許也分為疲累的老人,與不知疲累的老人吧。」「累的人就堂堂正正地累吧。」 在《無用的日子》裡,她自述讀了《日本人的老後》,那些積極不消沉、優秀老人的故事,讓她「心情不由地沮喪起來」。我可以同理這種沮喪,無論幾歲都要積極進取這樣的話,讓生活艱難的人聽起來更像是詛咒。 《五歲老奶奶去釣魚》是佐野洋子在未老之時做出的想像,當她真正老後,文字又透露出不一樣的選擇。要成為一個怎樣的老人,或許就是要在老的過程中慢慢摸索的吧。

MORE

【趨勢人物87】 美國數據科學家 喬杜里 邀你一起搞定AI系統

文/楊慧莉 AI(人工智慧)的時代來臨了,本該讓人欣喜科技發展又往前推進了一步,但也不免讓人憂心其發展一發不可收拾。當各種管控和駕馭的聲音紛紛出現時,有個聲音異軍突起,鼓吹將一般大眾使用後的回饋一起納入AI的研發,讓研發更臻完善,有利無害。鼓吹者是有「AI道德學者」之稱的喬杜里…… 做就對了 最酷的數據科學家 魯姆曼‧喬杜里(Rumman Chowdhury, 1980-)是孟加拉裔的美國數據科學家。她主張在AI系統研發的核心演算中植入人道的部分,於是與人聯合創辦了非營利機構「人道智慧」企業(Humane Intelligence),並成為執行長,聚焦於AI系統安全而道德性的發展。 由於在AI道德和信任領域的長期貢獻,喬杜里榮登《時代》雜誌二○二三年「AI領域百大最有影響力人物」之一。此外,她也是BBC二○一七年「百大最有影響力的女性」之一、美國今年AI領域科學代表之一,以及哈佛大學伯克曼網際網路與社會研究中心負責任AI領域成員。 斜槓界佼佼者 儘管在AI領域已有受人矚目的成就,但數據科學卻非喬杜里當初所學。原來,她是政治學出身,在獲得麻省理工學院政治學碩士學位後,有了相關的工作資歷。現在流行斜槓,約八年前喬杜里已是箇中好手。當時,她便開始運用數據科學,且即將接下在美國矽谷一個跟AI有關的新工作,同時還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念博士學位。 從政治學轉入數據科學,不免讓人有些詫異,但喬杜里認為,兩個領域相近,都會研究行為模式,而她對人和數據都有興趣,也清楚要如何讓兩者有所關聯。 她進一步指出,數據科學的目的是使用模型、數據和演算法協助業者理解他們的客戶和改善其商品,而她的政治學背景讓她得以用人性和有點非理性的觀點去處理數據。 喬杜里了解自己的強項是對人的理解,但她想以數學的方式切入。大學畢業後,她曾在公共政策和非營利機構待過,但有些挫敗,因為她知道我們其實可以有效運用模型和數據。於是,她又去哥倫比亞大學充電,獲得定量法的碩士學位。之後,她成為經濟學家,幫美國、英國和澳洲計算經濟指標,接著又從事一些以數據科學為本的諮商工作,即翻查數據、做出模型,運用模型找出具體、人們可加以使用的方法,即便數據科學的領域當時尚不存在。而在這個新的領域起步時,她便積極投入,覺得該對數據科學的認知有所影響,並協助形塑對它理解和實施的方式。 勇於多方嘗試 成長於美國科幻片《X檔案》正盛時期,喬杜里坦承自己一如同世代的許多女孩,深受片中女主角「史卡利」的影響,「她是一位在男性主宰環境下的堅強女性,為了與一起共事的男性平起平坐,她不妥協,我想向她看齊。」 而今,喬杜里已在職場多年,發現科技界仍是男性主宰。舉例而言,她在一些地方授課,便留意到有招聘人員聯繫她的一些男學生,而且提供的是她這個經歷才夠格的職位,但對方所提供給她的,卻是初階工作。除了性別,她想不出來還有什麼原因造成這種不公。另外,由於她的名字很中性,有一次她去面試,面試官看到她說,「我們不知道你是女的耶。」於是,她便反問,「什麼意思啊?」 喬杜里多年求職的經驗是,不管工作有多顯赫、薪水有多高,如果老闆很難共事,寧可走人,因為太痛苦了。因此,她選工作其實是在選老闆。一旦老闆對了,她就會工作上癮。工作之餘,喬杜里也喜歡學習新事物,而且是學有專精。比方說,她學瑜伽,便拿到教師訓練執照。她還跟一位黑帶四段的阿根廷女老師學空手道。 而不管做什麼,喬杜里都不怕失敗。關於這點,她要歸功於研究所老師的教導。在念博士班時,她很習慣被當掉了。她表示,矽谷流行「快速失敗」的說法,也就是大膽去做,快點做,會成功就會成功,你必須戰勝完美主義,明白就算失敗、沒拿到工作,明天照樣會醒來。 因此,喬杜里努力不再對自己能做的事目光短淺,就算不是很清楚自己即將做的事,也會嘗試看看。她相信自己一定可以理出頭緒。 共襄盛舉 AI人生有你一分 作為數據科學家,喬杜里主張AI的發展應納入非專家的意見,才能修正研發過程中的缺失。而她從過去一場發生於農民身上的電器用品修復權運動獲得靈感,深感相同的權利也應延伸至AI領域。 話說,現代農業也運用了大量科技,在二○一七年到達一個緊要關頭。當時,強鹿公司(John Deere)引進了一款智慧型的曳引機。在此之前,如果農民的曳引機壞了,自己可以修理或拿去給技師修理。智慧型曳引機推出後,這家公司規定農民不能自己修,而是要雇用有執照的技師,代表農民得等待數周,任憑作物爛掉、遭蟲害。 因此,農民們決定自行解決問題。他們有些學習電腦程式,有些跟駭客合作,研發出修補程式,修復故障的系統。二○二二年,在全球最大的電腦安全會議「DEFCON 」上,一名代號為「Sick Codes」的安全研究人員展示他和團隊如何駭進強鹿公司所生產的曳引機,藉此彰顯科技是很脆弱的,但你可以也應該擁有自己的工具,也就此開啟「修復權」運動——其意涵便是如果你擁有一項科技產品,不管是一台曳引機、智慧型牙刷、洗衣機,萬一它壞掉了,你都該有權利去修理它。 建立防禦機制 喬杜里主張,相同的修復權也應適用於AI產業。而今,AI似乎每周都有亮眼的創新,但根據她的觀察,民眾信心在下滑:皮尤研究中心的民調顯示,愈來愈多美國人對此科技的擔憂多於興奮;蓋洛普世界風險民意調查則顯示,中南美洲和非洲的受訪者都覺得AI對人民的弊多於利。 此結果讓對科技樂觀的喬杜里沮喪,因為她相信AI可以將人類帶向美好。到底哪裡發生問題?她想了解。於是在過去幾年問了各界人士,大家都說了同樣的事情,覺得事後才被考慮到。他們都知道手邊數據常在未經許可下被拿去建造出複雜的AI系統,而且這些系統也會影響他們的生存機會,也明白沒人會多事的徵求他們的意見,當然如果系統出問題也不會知道該如何是好。 現實是,我們可能沒擁有AI系統,但這些系統卻慢慢主宰我們的生命。喬杜里認為,在AI系統研發者和系統運用代表之間需要有個更好的回饋機制,而要落實可仿效軍隊中「紅隊演練/攻擊演練」(red teaming),也就是讓外部專家闖入系統,如同「Sick Codes」對曳引機的做法。紅隊演練其實就是測試你防禦力的方法,而當你知道哪裡會出問題,就可找出修復的方法。 AI修復實例 不過,AI失常,可能不只是駭客闖入就能搞定。AI基礎模型可能會失靈或扭曲現實。針對這點,喬杜里表示,「不久前,我們看到AI系統為了展現多元性,秀出跟史實不符的照片。了解西洋史的人都知道美國開國元勳或納粹軍人不會是黑人。如此一來,誰夠格當專家呢?就是你啊!」 而至今,她已跟全球數千人合作過大大小小的紅隊演練,藉此發現並修正了AI模型上的錯誤,合作對象也包括OpenAI、Meta、 Anthropic、 Google等全球大型科技公司。透過這種合作,讓AI模型的運作更有利於多數人。 舉例而言,在喬杜里團隊與英國皇家學會一些病理學家的合作中發現,AI模型在防堵新冠的錯誤資訊上做得很好,但相同的保護機制卻無法適用於麻疹、腮腺炎、流感等病症,於是呈報給負責研發單位,做出修正,而今能全面免於科學上的錯誤資訊和假資訊。 後來,喬杜里團隊也跟學習社群歐特克大學(Autodesk University)的建築師合作,並問他們一個問題:AI是否會讓他們丟飯碗,更具體來說,AI系統能否設計出一座現代藝術博物館?答案是:不會!原因是建築師不只是畫出建築草圖,還得懂物理、材料學、建築法規及什麼樣的建築可引發情感;他們需要AI系統給他們一些實在的回饋,也許是一些設計上的建言。 目前的AI系統尚無法做到,而這些都是技術問題,建造AI的人也很聰明,或許再過幾年就可解決所有問題。 信任來自參與 不過,建築師最關心的還是信任問題。建築設計只要有任何失誤,造成人命傷亡,如出口設計錯誤,導致緊急疏散時人群被擠壓,就會讓建築師丟失執照、罰款、甚至坐牢。因此,建築師如果發現錯誤卻無法進去修正,怎麼可能信任AI系統? 有鑑於此,喬杜里認為我們今天需要釐清這些問題。她表示,下一波的AI系統稱為「代理AI」,其角色形同人類助理;舉例而言,醫療代理可處理你家要不要預約醫師等相關事宜,AI代理如想代勞,除非我們有修正權和可做基本診斷,否則哪個家長可將孩子的健康交託在AI系統裡。 關於修復權,喬杜里的想法是,可以有個診斷板讓人操作自行設計的基本測試,如果有問題,就向AI系統所屬公司呈報並聽取修復結果,或是找尋第三方有道德的駭客設計修補程式讓大家下載一起改善。 喬杜里表示,AI無法克盡其功,除非能想出一個方法,讓大家都能參與其研發過程。她投入負責任的AI設計領域良久,過去她和團隊會問,科技公司該做些什麼,才能讓人們信任AI?而今她恍然大悟,真正的問題應該是,我們該建構什麼樣的工具,人們才能據以做出真正讓人受益的AI。她相信,科技人無法自行其是,只有大家共襄盛舉,才能互蒙其利。

MORE

【院線片】珍惜平和又豐足的時代《在那開滿花的山丘,我想見到你》

文/楊豫馨 一段跨越時空的清純愛戀,對叛逆少女來說如同一堂意外的人生課,讓她真正懂事成熟,學會了珍惜與感恩。 十八歲的加納百合(福原遙飾)來自單親家庭,母親加納幸惠(中嶋朋子飾)每天在超市長時工作維持家計,回到家還被百合嫌棄一身的魚腥臭味。百合即將高中畢業,在升學或就業的抉擇上與母親意見相左。這天晚上母女兩人又因未來前途問題吵架,百合氣憤離家後為了躲雨,跑進路邊一座舊防空戰壕內沉睡過去,第二天早晨醒來,卻發現自己竟然穿越回到一九四五年戰爭時期。 她又飢又渴茫然走在市街上,被好心的軍人佐久間彰(水上恆司飾)搭救帶到鶴屋食堂,老闆娘(松坂慶子飾)收留了她。鶴屋其實是軍方的特約餐廳,百合在與隊員們相處中曾力勸他們放棄死亡任務,她和彰也萌生了情愫。然而彰終究收到了派任命令,第二天清晨就要駕機南飛,百合能夠改變歷史,讓初戀情人留在身邊嗎? 逐漸習得同理心 汐見夏衛的原著小說《在那開滿花的山丘,我想見到你》在日本暢銷賣逾五十萬本,松竹映畫力邀廣告界著名大師成田洋一改編執導電影,繳出這部風格輕靈、畫面清美的作品。全片以愛情奇幻為主軸,並且兼顧可供反思的社會性議題,青少年以上的受眾群皆適合觀賞。 百合個性孤僻,在家在校都蠻「中二」的,經常抱怨母親、老師和同學沒人了解自己。來到昭和二十年的她原本我行我素,屢屢衝撞別人,然而老闆娘、彰及隊員們都給予溫暖和包容,百合才逐漸習得了同理心。同時,戰時生活的不便與物資匱乏,也讓百合比較之後驚覺自己成長的時代平和又豐足,應該多加珍惜才是。 《在那開滿花的山丘,我想見到你》的輕文學體質使本片節奏明快易於消化,不過從原著就包裹其中的兩項理性課題,可讓觀眾做一點延伸思考。 戰爭有什麼意義? 二戰末期由日本海軍中將大西瀧治郎倡議成立特別攻擊隊,利用武士道精神以「一人、一機、一彈換一艦」來攻擊敵方,試圖扭轉劣勢。百合穿越時空密切相處一段時間的軍人正是特攻隊隊員,我們就像百合一樣,近距離痛心看著被狂熱軍國主義洗腦的年輕生命,夸夸言說願意為天皇、忠誠、榮譽獻出自己,罔顧真實戰況,而老闆娘尊稱他們為「未來的神仙」。電影中百合不斷勸他們為自己和家人著想,因為再多的犧牲也無法扭轉大局,但得到回應卻是不悅和喝斥。戰後據統計大約有四千名特攻隊員犧牲,只能吁歎他們生不逢時,命運乖舛了。 我們看到《在》片中驚悚慘烈的空襲場面,民眾奔逃流離;還有百合哭著問彰:「戰爭有什麼意義?」我覺得這是原作者想提醒世人的第二個課題。二戰結束至今近八十年了,地球各地仍有烽火,也仍有當政者用「發動戰爭」來恐嚇老百姓以取得執政資源……戰爭與和平,一般大眾會選擇何者?福山雅治為本片創作的主題曲《想望》,描述生活中看夕陽、歡笑、哭泣、睡覺、吃飯,就是幸福日常的歸屬感,福山回答了上述的疑問吧! 《在那開滿花的山丘,我想見到你》於第四十七屆日本電影學院獎得到包括最佳導演、男主角、女配角、剪輯獎等七項提名,雖說後來在《哥吉拉-1.0》強大光環壓迫下未有斬獲,但也顯示《在》片的執導、演技、技術層面均達到一定水準,值得觀賞。

MORE

黑暗騎士 冷酷無比

文/寄藤文平 砷As,在1998年「和歌山毒咖哩事件」中躍升為熱門話題的砒霜,就是稱為「亞砷酸」的砷化和物;這也是害死拿破崙,以及《四谷怪談》中害死女主角的毒藥。由於它會阻斷體內的酵素作用且無色無味,所以很容易混在食物中,不易被察覺。不過含在羊栖菜等海藻中的有機砷並不會引起中毒。 事實上,砷可是一種超厲害的半導體材料呢! 內容節錄自《元素生活完全版》,遠流出版授權使用

MORE
/51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