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

星雲說偈:行八正道

得深法忍,堅持善法,度無量眾,行八正道。─《大寶積經》 文/星雲大師 《大寶積經》,是集合菩薩修行及授記成佛等相關記述,可作為我們立身處世、修行佛道的參考。這段偈語,主要提示我們降伏煩惱及安頓身心之道。 「得深法忍」,什麼是「法忍」?有的人遇到一點困難便手足無措、徬惶終日;聽到一句話就煩惱妄想,不得安寧,彷彿每天都處於壓力、束縛之中,不得解脫。為什麼?因為他沒有「法忍」。 圖/unsplash 法忍,是對我們生存的世間,對一切知識、義理有深入了解,甚至對人生的酸甜苦辣、人我是非都有很深的體會,都能不為所動,進而產生接受、承擔、負責、化解、處理、解脫的力量;法忍,是體悟「緣起性空」,明白因緣果報,通達事理人情的人生智慧。 過去唐代的寒山大師問拾得:「世人穢我、欺我、辱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我該怎麼辦?」拾得回答:「那只有忍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過幾年你且看他!」拾得禪師的「忍他」,就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力量,是一種化解,是一種慈悲。 「堅持善法」,有了認識世間萬法的「法忍」之後,便能堅持善法,不屈從惡行惡事,在修行處世上就能堅守原則,樹立自己的道德人格。 圖/unsplash 一旦自己有了力量,還要進一步與一切人共有、共享。因此說「度無量眾,行八正道」,要讓大家都能明白善法,實踐佛法的八種正道,即:正當的見解、正當的思想、正當的語言、正當的職業、正當的生活方式、正當的努力精進、正當的舉心動念、正當的禪定,依此修行,就能降伏煩惱,獲得究竟安樂。 八正道,是佛陀成道之初,為眾生開示八種通向離苦得樂的解脫正道。現今社會,人事往來互動頻繁,往往也會遇到許多問題,在此提供「新八正道」作為現代人正道安全的準則。這八個正道是:發心、思惟、安住、滿足、接受、合作、懺悔、感恩,人人若能依此為個人行事依循的方向,人生自能走上坦蕩的光明大道。

MORE

星雲說偈:信的力量

信能得道,信能度淵,士有信行,為聖所譽。─《法句經》 文/星雲大師 佛世時,印度東南方的一個河岸邊住有五百戶人家,生活恣情縱欲、貪求己利。佛陀觀見他們得度的因緣已到,便前往教化,宣說法義。村民看到佛陀的莊嚴身相,不由得歡喜讚歎,禮敬有加,然而他們因早已習慣放縱欲樂的生活,一時之間對佛法還無法生起甚深信心。 此時,河面上忽然走來一名外地人。村民們看他竟然能自在無礙地在江河上行走,而且水不淹過足踝,無不嘖嘖稱奇,紛紛上前去探問原因。外地人說:「聽說佛陀在這裡宣說佛法,我求法若渴,急忙趕來,卻無船可渡;又聽人說江河可以涉水而過,我心中沒有任何懷疑,就走過來了。」 佛陀聽了,便讚歎他對佛法信心堅定,能如此徒步橫渡江面,將來也必能渡過生死河浪。村民從此對佛法生起信心,而有偈頌流傳後世:「信能得道,法致滅度;從聞得智,所到有明。信能度淵,攝為船師;精進除苦,慧到彼岸。士有信行,為聖所譽;樂無為者,一切縛解。」 圖/unsplash 常聽人說:某人得道了、某人開悟了,或者某人修行成功等等,然而他是如何開悟?如何得道?如何才能成功呢?「信能得道」。《華嚴經》有云:「信為道源功德母」,信心,是大道的源流,是功德的慈母;信心能長養善根,可以成就一切。信心的重要,就如同樹木的根本,有信心就能產生力量,信心門裡有無限的寶藏。 「信能得道,信能度淵」,信心,能幫助我們渡過生死河流。如果你不相信這艘船可以渡你到對岸,自然不會想上船,更不可能得度了。 「士有信行,為聖所譽」,一個人對自己所學的一切都能具足信心,自然會傾盡心力全力以赴,終能獲得眾人肯定,為聖賢所讚譽。 圖/unsplash 這首偈語,主要啟示我們信心的重要。初學者依循「信、解、行、證」的次第實踐佛法,而能漸次體悟真理;同樣地,人在世間上,不管做什麼事業,有信心就能無所不辦。比方我們對國家要有信心,對團體要有信心,對事業要有信心,對自己研究的學問要有信心,信心具足,就能有所學、有所得、有所用,並能從中得到利益和收檴。做人處世的道理若能依此而行,也必定日有所進,日有所長。

MORE

星雲說偈:空餘手

悲歡離合朝朝鬧,富貴窮通日日忙;生前徒費心千萬,死後空餘手一雙。─〈醒世歌〉明.憨山德清 文/星雲大師 這是明代憨山大師的〈醒世歌〉,警示我們應該有理想、有目標,並能持續不懈怠,為國家、為社會大眾服務,做些有意義的奉獻,否則大限一到,想做什麼就來不及了。 「悲歡離合朝朝鬧」,人在世間生活,一如在舞台上演戲一般,悲歡離合,聚聚散散,你吵我鬧;鬧到最後戲終鑼鼓歇,不曉得自己身在何處? 「富貴窮通日日忙」,為了生計日夜奔波、忙碌,最後一命嗚呼,不知世間上到底什麼才是自己的? 圖/unsplash 「生前徒費心千萬」,人們往往喜歡計較、執著,卻不知道這些計較、執著有什麼價值?很多人為了自己的積蓄在忙碌,為了子孫的積蓄在忙碌,到頭來撒手塵寰,終究是一場空。人到底要留下什麼給自己、給後代子孫呢?所謂「遺愛人間」,將愛心慈悲長留世間,相當於儒家說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讓自己的人格、道德在人間延續下去,才是智慧的選擇。 佛經裡記載,一位善生長者準備將一個稀有珍貴的旃檀香木盒子送給世間最貧窮的人。消息一經傳出,很多窮人來向他要,善生長者都說:「你不是世間最貧窮的人。」正當大家議論紛紛,認為他並不是真心要把這個稀世珍寶送人時,善生長者說:「這個世間上,誰是最貧窮的人呢?告訴你們,他就是我們的國王波斯匿王。」 這段話傳到波斯匿王的耳中,他非常不高興,便要人把善生長者找來,又帶他到王宮裡收藏珍寶的各個庫房參觀。走完一圈,波斯匿王責問他:「看到了嗎?你怎麼會四處散播謠言,說我是最貧窮的人呢?」其實,在善生長者的心中,認為一個人雖擁有很多財富,卻不懂得以此照顧社會大眾、福利人群,像這樣光有錢財卻不懂得善用,就是世間最貧窮的人。 圖/unsplash 「死後空餘手一雙」,晉朝的石崇富可敵國,因為觸怒皇帝,被抄家判處死刑,臨刑前有人問他有什麼遺言?石崇說:「只希望死後,棺材旁能挖兩個洞,將我的手伸出棺材外,讓大家看一看雙手空空的我,什麼也沒有帶走。我所有的錢財、田產、富貴榮華雖然彌天蓋地,最後卻什麼都不是我的!」 所以,一個人如果能夠體悟到世間什麼都是空花水月,都不是自己的,就不會執著積聚,也不會執迷不捨了。錢財,用了才是自己的,不用都是別人的!    

MORE

星雲說偈:亂念與靜念

文/星雲大師   多年古鏡要磨功, 垢盡塵消始得融; 靜念投於亂念裡, 亂心全入靜心中。 ──〈淨土詩〉清‧普能真嵩   這是清代普能真嵩禪師所寫的〈淨土詩〉。 「多年古鏡要磨功,垢盡塵消始得融」,過去無量劫以來,我們的真如自性被無明、煩惱覆蓋,見不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就如多年的古鏡上沉積了厚實的灰塵,必須下很多工夫去磨拭,等到鏡面的塵垢都磨淨了,才能發揮鏡子照明的功用。 圖/freepik 那麼,要如何找回我們清淨的本來面目呢? 可藉由念佛、拜佛、打坐、參禪,或掃地、作務等種種行持來涵養自心。 念佛,要念什麼佛?念出清淨自心的佛,藉由念佛的方法,來降伏我們內心的萬般妄念。拜佛,要拜什麼佛?禮拜我們本心的佛,要拜出自己內心的真如佛性。其他像打坐或各種修持,目的也是一樣,皆是透過外在的加功用行,進而認識自己的心。 好比身體髒了,需要沐浴;衣服污染了,需要清洗一般,洗滌了就會恢復原有的清淨。我們的心被煩惱無明染污了,也要用念佛、拜佛、打坐等方法去清淨它,讓清淨的心靈顯現出來。 「靜念投於亂念裡,亂心全入靜心中」,我們每個人都有顆虛妄躁動的心,經常胡思亂想、無明煩惱叢生,這個時候,就要用正念來對治亂心,讓種種的妄想雜念回歸於平靜。 圖/freepik 尤其當我們情緒起伏不定時,最容易產生憤恚、瞋怒而意氣用事,這時候心會驅使我們動身發語、造諸惡業,就像大海裡的怒浪狂濤會掀翻船隻,造成無法彌補的後果。因此,唯有讓自己的內心沉靜平和,才容易顯現光明清淨的本性,讓自己的本來面目自然朗現。 要怎麼樣才能時時保有一顆清淨的心?可藉由聽聞正法、親近善知識的引導,或者參禪、念佛、拜佛等種種修持來泯除妄念。當私我的妄心雜念不再現起,就能處處安心,事事如意,清淨心也會漸次顯發,回歸自心靜寂的境界。到了那個時候,人生自會有一番的光風霽月,海闊天空!

MORE

星雲說偈:草鞋錢

文/星雲大師 趙州八十猶行腳, 只為心頭未悄然; 及至歸來無一事, 始知空費草鞋錢。 ──宋.張無盡 這是敘述唐代趙州從諗禪師的一首公案詩。 圖/freepik 一位學僧向趙州禪師參禪,問他:「宇宙有成住壞空,萬一有一天,火燒初禪,水淹二禪,風吹三禪,世界毀壞時,我們的肉身還會不會存在呢?」趙州禪師回答:「隨他去!」 趙州對自己的回答一直不滿意,但也沒有更好的悟解,便想出外尋師訪道,因此有了「一句隨他語,千山走衲僧」的公案流傳下來。 「趙州八十猶行腳」,這首偈語是說:趙州禪師雖已年屆八十高齡,還要尋師訪道,究竟是為了什麼?「只為心頭未悄然」,因為內心還不明白,不能就此放棄「生從何來?死往何處去?」的問題參究。對於昨天的一切,明白嗎?明年的因果,明白嗎?未來的老病悲歡,都能明白嗎?這些都不明白,難道就可以「隨他去」了嗎? 過去的禪師們,他們將畢生的精力心血,傾注於人生問題的深思與參究上,諸如:父母未生我之前,什麼是我的本來面目?什麼是祖師西來意?念佛者是誰?我在吃飯,吃飯者是誰?我在睡覺,睡覺者是誰?這些生命的意義都要明白。果真明白了,才算是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才能夠安心。 所以,趙州禪師出外行腳多年,「及至歸來無一事,始知空費草鞋錢」,等到歸來之後,才知道生命的自覺只在一念之間,不勞再汲汲營營外求。 圖/freepik 我們的生命,都在早起晚眠中一天天的逝去。對於今日的一切,你清楚明白嗎?在吃飯的當下,知道是誰在吃飯嗎?晚上睡覺的時候,知道是誰在睡覺嗎?昨天的一切,自己心裡清楚嗎?未來的一切,都能了然明白嗎? 這首偈語給予我們的啟示,即勉勵我們:凡事都要直下承擔,不需再向外馳求。一切不明白的,自己就要努力去尋求答案,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方能邁向生命燦爛的菩提境界!

MORE

星雲說偈:動氣的缺陷

文/星雲大師 氣概指一個人的意態、氣概和情緒。除了呼吸的空氣外,每一個人體內都有血氣或元氣;一個人的才華,稱為才氣;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氣魄稱勇氣;剛毅不屈的氣概,是骨氣;對人有禮是客氣,驕矜傲慢是驕氣;脾氣不佳,遇事容易動怒是火氣。 俗諺說:「人爭一口氣。」可見「氣」對於人是很重要的,一個人的氣調不調,對健康、人格也有關係。所以,佛教參禪打坐修行,除了調身、調息,也注重調氣。人最好保持平和之氣,隨便動氣,將有五種缺陷: 第一、害愁則氣結:一個人有喜歡憂愁、生閒氣與悶氣的憂鬱性格,就好像心腹中打了結。面常帶愁容,不僅旁人瞧之不喜,就中醫的看法,他終久也會生病的,因為氣血不通,鬱積不開,就如阻塞的水溝,將會蚊虻叢生,臭氣衝天。 第二、忿怒則氣逆:脾氣暴躁的人,動不動就生氣、罵人,人在發脾氣時,都是面紅耳赤,就表示這時候氣不調和,逆其道而行。就如火車不是順著軌道走,又如汽車逆向行駛,這是相當危險的。常聽到有人一氣之下,血壓急遽升高,而賠掉一命,真是不值得。 圖/freepik 第三、恐懼則氣陷:大家都知道,狗害怕時,尾巴就垂下。人也一樣,一旦恐懼害怕,氣就陷落下去,心就不安了。恐懼對人有很大的影響,會障礙學習效果;會讓人自覺氣短,沒有足夠的信心完成目標;萬一生病,恐懼心也會阻礙康復能力。切莫讓恐懼主導你的心靈。 第三、恐懼則氣陷:大家都知道,狗害怕時,尾巴就垂下。人也一樣,一旦恐懼害怕,氣就陷落下去,心就不安了。恐懼對人有很大的影響,會障礙學習效果;會讓人自覺氣短,沒有足夠的信心完成目標;萬一生病,恐懼心也會阻礙康復能力。切莫讓恐懼主導你的心靈。 第四、拘迫則氣鬱:拘迫猶如坐牢,被拘禁的人,活動空間只有六尺見方,失去自由,不得自在。心裡拘迫,氣就鬱結,大有志不得伸之歎,鬱鬱寡歡。如果覺得自己常有拘迫感,不妨學習布袋和尚,以「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的遊戲三昧來看待人生。久之,就懂得如何海闊天空,悠遊自在的過生活。 第五、急遽則氣耗:處於現代社會,凡事求快,說話連珠炮,吃飯找速食,處理事情劈哩啪啦,走路三步併兩步。太著急、快速,會消耗太多的氣,如果又不重視養氣,消耗的元氣不補充,體力就會急速耗損。其實「事緩則圓」,將事情按輕重緩急排列,再按部就班地處理,反而能夠圓滿完成,也不會造成身體太大的負擔。 圖/freepik 氣的運行順暢與否,與身體健康關係甚為密切。氣行不暢有五大缺陷,應慎防隨便動氣: 第一、害愁則氣結,   第二、忿怒則氣逆,   第三、恐懼則氣陷, 第四、拘迫則氣鬱, 第五、急遽則氣耗。

MORE

星雲說偈:無瞋之利

面上無瞋是供養,口裡無瞋出妙香;心上無瞋無價寶,不斷不滅是真常。—古德 文/星雲大師 瞋恨心,是非常可怕的。佛教將人的瞋恨心比喻為火,所謂「火燒功德林」,瞋恨之火能劫燒功德之林,平常我們修持再多的功德,做再多的好事,一旦瞋火燃起,很輕易地就會將這些功德燒毀殆盡;瞋恨也如同刀劍,能傷害我們的法身慧命。因此經典上提示我們「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瞋恨心一起,業障門開,所有的罪過都很容易產生。 因此,為人處事要能「面上無瞋是供養」,不將瞋恨表現在面容上,要時常保持笑容。世間上最美的表情是微笑,世界上最好的善舉是布施,最好的供養,就是以微笑來布施他人。有些人以為信佛了,一定要用很多的錢去布施,用很多的財富來堆砌功德,其實不然。只要你多一點點笑容給人,就是對人間最好的布施,也是最好的供養! 圖/記者張睿杰 在佛教裡,供養的種類很多,有飲食、衣服、臥具、湯藥等四事供養,也有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等十供養,更有以自己的身、口、意三業為供養,然而真正最上等的供養是「心香一瓣」,發自我們心底的歡喜,表現在笑容上,就是最好的供養。 「口裡無瞋出妙香」,佛經裡記載,過去有一位沙彌因口中因為經常誇獎他人,讚歎三寶,不說妄言、惡語,久而久之,他的口中自然飄散出一股異香,大家都稱他「香口沙彌」。因此我們與人相處,能如《金剛經》所說的「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不說諷刺的話語,沒有惡口、妄言、綺語、兩舌,口中說出的話不含刀帶刺,不傷害到對方,出言吐語就是「口出妙香」了! 「心上無瞋無價寶」,先從面上不表現瞋恨的容貌,再到口中不出怒言,然後打從心底做到一點都沒有瞋恨的念頭。心上無瞋,舉心動念常常不忘為人服務,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像這樣心上沒有瞋恨,甚至進一步利益他人,就是無價的珍寶!我們能安身立命,在沒有瞋恨的身口意中,就是「不斷不滅是真常」的意境了。 圖/記者張睿杰

MORE

星雲說偈:不要怨尤

榮辱慎動,是非勿詢,時常責己,切勿尤人。—《緇門警訓》 文/星雲大師 人的一生當中,難免會經歷榮辱窮通,吉凶禍福。時運來了,固然能享有聲名權勢;時運不濟時,難免也會遭逢一些傷害屈辱。然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得失之間,不能說有還是無,更不能用好、壞來論斷。 一位老翁不小心丟失一匹心愛的馬,心中非常懊惱。幾天後,這匹馬又帶著另一匹駿馬回家,老翁因失馬而得馬,認為這是個喜訊,心中十分歡喜。然而好景不常,老翁的兒子在騎馬時,不小心被摔下馬背,一時之間負傷在床,無法工作,老翁頓時又覺得這匹馬是個禍害。正當他為此怏怏不樂,忽然接到:由於國家戰爭,必須徵召壯丁到前線打仗的消息,他的兒子因受傷不良於行,終免於上戰場赴命。 春秋時代的思想家老子說:「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 」,這個故事,正印證了禍福之間本是相互依存,並非絕對。所以「榮辱慎動」,在禍福、榮辱之前,最有智慧的方法就是冷靜以待,不要妄動。 圖/unsplash 「是非勿詢」,遇到善惡是非,在不了解全面的狀況下,就別去多管閒事。一個人不說是非,就不會招惹是非;不傳是非,自然也不會有是非上門。不怕是非,則心中坦蕩;即使有是非,是非也奈何不了你。社會上的紛爭,經常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毋須多問多管,是非自然會終止於有智慧的人。 「時常責己,切勿尤人」,人往往習慣於看他人的缺失,責備他人,卻不知反省、責備自己;歡喜原諒自己,卻吝於原諒他人。所以古德修養身心,常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來策勵自己。 「切勿尤人」,人往往遭逢不如意就怨天尤人,卻不知世間一切都有其因緣果報,必須自我反省、自我擔當。若能時時反觀自照,修正自己的不足,才容易破除自己的盲點,獲得成功人生。 《緇門警訓》的這四句偈子,對我們的修身養德,是非常重要的。 圖/unsplash

MORE

星雲說偈:智愚之別

六塵不惡,還同正覺,智者無為,愚者自縛。—〈信心銘〉北齊‧僧璨 文/星雲大師 這四句偈子,出自北齊時代僧璨大師的〈信心銘〉。 佛教說到人的身體,有眼、耳、鼻、舌、身、意,稱「六根」;依六根所產生的認識作用,則稱「六識」,是主觀的世界;六識所緣的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境界,稱「六塵」,是客觀的世界。 以現代的話來說,六根是生理的器官,六塵是物理的世界,六識是心理的作用。六塵如同塵埃一般,會染汙、覆蓋我們的身心,能劫奪一切善法,所以又稱六妄、六賊。那麼,六塵究竟是善的?還是惡的?是染汙的?還是清淨的呢?其實,並沒有絕對! 圖/記者張睿杰 有謂「酒不醉人人自醉」,塵埃未必能蓋覆我們的清淨自心,只是人往往容易被外在的聲色所迷惑,好比我們誦經聞法、打坐參禪,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都是運用眼、耳、鼻、舌、身、心六根為修行的工具,本身並沒有好壞差別。只要六根不接觸六塵,六塵一樣可以清淨無染,幫助我們體證菩提正覺,所以說「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智者無為,愚者自縛」,有智慧的人,並不會被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所動搖。對於聲音,他不會刻意去分別;即使分別了,一樣可以清楚辨別善惡;觸目所見,一般人看到的世界是汙穢不淨,他眼中的世界卻猶如蓮花般清淨莊嚴。 所以一個有智慧的人,不一定要離開六塵,另外再找一個清淨的世界來修行,反而要在六塵上下功夫。就如過去有人問石頭禪師:「什麼才是淨土?」禪師並沒有進一步解釋,反而問他:「是誰染汙你了?」 圖/記者張睿杰 人能夠不受色的誘惑,不被音聲迷戀,也不貪求香味、觸覺享受,便是無為,無為就能得到心靈的解脫自在;反而是愚癡的人,往往被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所束縛而不得解脫。 這段偈子提示我們:六塵本身無有善惡,會染汙我們的,正是自己的貪欲習性。只要這顆心不為外境迷惑、動搖,無時無刻不是解脫正覺的生活呢?

MORE

星雲說偈:留心腳下

一條官路坦然平,無限遊人取次行;莫謂地平無險處,須知平地有深坑。─宋.慈受懷深 文/星雲大師 在我們生活周遭,有許許多多的路,有寬闊的大馬路,也有曲折的羊腸小徑;有平坦的柏油路,也有顛簸的石子路;有崎嶇的山路,也有高速公路。究竟哪一條路最好走、最安全?人間又有什麼道路是最平坦的呢? 自古以來,很多人認為做官發財的路最為平坦,因此千千萬萬的人都在這一條功名路上奔波行走,你爭我奪。但可千萬不要以為地面平坦就沒有危險,其實越是平坦的地方,越是暗藏深坑,充滿危險。 圖/freepik 所謂「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但看現在交通事故、車禍的原因,真是無奇不有。有時候越是彎曲坡陡的路,反而越不容易發生車禍,因為大家都知道要小心行駛;越是平坦的大路,往往容易讓人掉以輕心,這樣的道路才更是危險。 唐朝的道林禪師,不住在寺廟,卻像鳥築巢一般,在一棵松樹上搭個小篷居住,因此大家都稱他「鳥窠禪師」。大詩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太守時,慕名前去拜訪鳥窠禪師。當他看到禪師住在樹上,忍不住抬起頭說:「禪師,您住在樹上太危險了!」 鳥窠禪師聽了微微一笑,說:「我在這裡一點都不危險,反而是太守大人,您的處境非常危險呀!」 白居易心想:我是當今朝臣,安安穩穩地站在平坦的地方,哪裡會有什麼危險?鳥窠禪師笑著說:「宦途凶險,伴君如伴虎,浮沉無定,實在是隨時隨地都有危險。」鳥窠禪師的這句話,正是道出了人間的實相。 圖/freepik 其實,在人生道路上,無論選擇哪一條路,平時就要懂得做好事先的規劃準備,居安思危。例如,晴時要準備雨傘,以因應下雨之需;白天要備妥手電筒,以防停電或黑夜,凡事未雨綢繆,會比臨渴掘井更重要。反之,若因為經常處於安逸舒適的環境,而疏於事先的預防準備,危險就有可能隨時在我們的身邊發生。 所以,一個有智慧的人,隨時隨地都懂得謹小慎微,不會讓自己臨事驚惶失措而空留悔恨。

MORE
/112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