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

社論--巴黎奧運新啟示

隔了整整一百年,巴黎再度成為夏季奧運的主辦城市,參加本屆奧運的台灣選手正陸續前往花都,我們在祝福他們都能拿到好成績的同時,也要藉此機會提醒,對於體育重視程度的提升,不只是對贏得獎牌者給予豐厚的獎勵,而要提供運動員在就業、財務運用與未來生活上給予更多的協助。本屆賽事相當重視開放、平等的概念,不能輕忽其對於世界主流運動和台灣的影響。 台灣選手能夠在本屆奧運取得多少的獎牌,一直是國人關心的話題,但包括美國運動畫刊等專業媒體評估,比起東京奧運,我們的獎牌數將明顯下滑。 現實的情況是,多位在上屆奧運表現搶眼的選手,或因年紀已大、或因傷病在身,此次的賽事列為選手生涯最後一舞的意義,更重於最後的結果能否爭金奪銀。 在感謝這些長年和國人一起分享榮耀的選手之餘,不容諱言,對國際比賽上取得好成績的運動員獎勵,現行的制度具有濃厚「一次性」的色彩,有多位曾於國際賽事上拿下金牌的選手曾坦言,很難抗拒把巨額獎金一次領好領滿,但因缺乏理財知識和經驗,沒幾年大筆獎金就全部花光。而此時選手生涯多已結束,不再是鎂光燈的焦點,生活常常陷於困頓。 確實有不少台灣的運動選手,出身於清寒家庭,是他們走上這一條格外刻苦道路的原因之一,而長期專注於訓練,導致對運動之外的其他專業甚少接觸,功成名就之後,來自外界的壓力和誘惑接踵而至,才會常出現獎金耗費快速,甚至發生債務糾紛等情況。 政府想要好好發展體育,首先應做好的是對選手的關懷,不論工作安排、財務運用、生活輔導各面向都要提供協助,這比起給予巨額的獎金來得更顯重要。 本屆奧運另一值得注意的是,主辦國法國政府非常強調「開放」在運動上的意義。開幕式捨棄了傳統的運動場,改於塞納河上舉行,這裡也將舉辦多項游泳賽事;而凡爾賽宮、巴黎鐵塔等巴黎的知名景點,也都將與不同的賽事場所融和一起,讓運動走出各式各樣的制式場館,重新返回到開放空間進行。 巴黎試圖讓運動與自然結合的作法,對當前的世界主流運動造成的衝擊,會否由此發展出來新的運動項目,頗值得我們注意,而追求「天人合一」運動境界的過程,此種開放非封閉的新趨勢,從維安限制、競賽規則到場域規範等都是問題,勢必對於已定型的既有運動體系造成改變。 「平等」的概念是本屆奧運訴求的另一重點,巴黎將其與運動巧妙的融和,頗有引領運動新潮流的用意。舉例來說,在和奧運有關的設計和活動上,接著於八月間舉行的帕運,首度與夏季奧運使用同樣的徽章;選手們都想要贏得的金牌獎牌,設計成可以拆開分享給教練和家人。更重要的是,對於女性運動地位的提升,巴黎奧運相當強調男女平等的原則,以各式各樣的方法,讓男女選手參加人數達到一致。  在這樣的構想之下,美國、日本和台灣相當風行的棒球運動,遭到了割愛,而新增加的霹靂舞、攀岩、衝浪和滑板四項比賽,均著重其可不分性別的平等參與,台灣如果重視大型國際賽事的參加機會,甚至希望可以贏得獎牌,決不要輕忽運動場上出現的「新平等主義」,逐漸成為主流的現實。

MORE

社論--稍見和平曙光的中國行事

美國總統拜登宣布退出下屆總統大選不到一周時間,國際間發生了兩件事,一是巴勒斯坦各派別代表簽署關於結束分裂、加強巴勒斯坦團結的《北京宣言》;一是烏克蘭外交部長庫列巴訪華,並會晤中國大陸外事辦主任王毅。這兩件攸關國際和平的事件都與中國大陸有關。 拜登七月二十日在社群媒體X刊出了聲明指出,他退出大選並專注於履行剩餘的總統任期,最符合民主黨和國家的利益。多項民調顯示,拜登做此決定後,共和黨候選人、前美國總統川普勝選的可能性也隨著提高,而川普以及他的副總統候選人、俄亥俄州參議員范斯,對俄烏戰爭的態度一致且明確,就是他們都反對金援或軍援烏克蘭,並希望盡快結束戰爭。 前此曾對北京在二○二三年二月提出「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十二點中國立場」,不以為然的烏克蘭,如今態度丕變。庫列巴在七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訪問中國大陸,多家西方媒體直指,庫列巴此次訪問,目的是「討論如何結束基輔和莫斯科之間的戰爭」;而根據大陸外交部的消息,庫列巴在會談時表示,烏方願意並準備與俄方進行對話談判,而在這個過程中,「烏方很重視中方的意見」。外界預期,纏鬥逾兩年的俄烏戰爭,正顯露出停戰的跡象。 另一方面,為結束分裂並進一步尋求與以色列之間衝突的解決之道,包括法塔赫與哈瑪斯在內的巴勒斯坦十四個派別,七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在北京舉行內部和解對話,並共同簽署了內容為加強巴勒斯坦團結,並組成民族團結政府的《北京宣言》。 對決裂甚至內戰已超過十七年的巴勒斯坦而言,要簽署這樣的宣言,實屬不易,尤其是要哈瑪斯同意讓法塔赫政府成為巴勒斯坦的代表,更是不可能的任務,如今卻在北京的撮合下,達成共識,總算讓巴勒斯坦可以團結,並且為戰爭結束後巴勒斯坦各派別的共同治理奠定基礎。中國大陸外交部欣慰表示,「這為巴勒斯坦人帶來了希望!」法塔赫則感激的說道,中國是一道光,他們「為巴勒斯坦和解所做的努力,國際罕見」。 事實上,為尋求在衝突中扮演調解角色,中國大陸今年四月間就曾邀請法塔赫和哈瑪斯在北京舉行會談,但當時並未達成實質成果。長期以來,包括沙烏地阿拉伯、埃及、卡達、瑞士甚至聯合國,都曾試圖促成哈瑪斯和法塔赫的和解,也簽署了一些協議,然而,自二○○七年兩派爆發了暴力衝突、哈瑪斯將法塔赫趕出加薩地帶以來,和解希望愈來愈渺茫。這次北京花費了極大的努力,促成巴勒斯坦十四個派別對話並簽署宣言,可說是為和解跨出了重要的一步。一位哈瑪斯的官員說,《北京宣言》來得正是時候,因為加薩地帶的人民正面臨著種族滅絕的戰爭。 當然,這並不表示中東和平已無懸念,以色列外長卡茲就直白表示,這項協議不會實現,因為以色列會徹底摧毀哈瑪斯的統治,法塔赫沒有機會進入加薩。但巴勒斯坦的內部和解至少是一項進展,也為更大區域的和平帶來了希望。 正如美國學者傑佛瑞.薩克斯所說的,「中國開會都是在為世界和平尋求解決之道,美國開會則是為繼續擴大世界的衝突」。拜登才宣布退選,烏克蘭與巴勒斯坦就奔赴中國,其中所透露的訊息,值得美國深思;而台灣更應好好想想,在美中兩強競爭中該如何平衡自處以求安全發展。

MORE

社論--政治膨風症

在現代化的公民社會,政治有它的定位。那是為公眾進行服務的公共事務,也就是孫中山先生說的「管理眾人之事」。它和一般的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的活動,共同構成為現代社會的諸種面向。政治的局限是:不能跨領域去管理私人之事,例如非關公眾的家務、情緒、喜好、教養育兒等。 政治不能跨越它應有的界限,更不能無所不在,變成一種對社會生活的宰制,否則必將引起民眾的反感。而過度的政治力干預也扭曲公民社會所應有的多元開放與言論自由的表達。它會阻塞社會的創造力與活力。 明顯可見的例子即是基隆市有一些團體發動罷免市長謝國樑,相關活動演變為朝野攻防大戰之後,即出現一種政治霸凌的現象。基隆夜市攤商在路口的電子看板打出「相信社會自有公論,反對為罷免而罷免」,立即招來綠營網軍發動攻擊,宣告發動「拒吃基隆廟口夜市」。有趣的是這些號稱公民團體的發動罷免單位,隨即有前市長林右昌的妹妹出面聲援,儼然是前市長與現任市長的較勁。 然而細究看板文字,其實並無指向支持任何人,而只是指出民間對那種不斷發動罷免,不斷動員群眾,浪費國家資源,浪費納稅人的血汗錢,只為了鬥爭舉國對抗的罷免戲碼,真的是厭惡透頂了。 如果真是執政有問題,以致弊案叢生,那罷免還有正當性,現在是利用罷免的低門檻,利用執政者的文宣與組織優勢,運用國家機器,反覆動員,彷彿群眾與選票是免費的提款機,這如何不教人民厭惡! 更荒唐的是綠營網軍的傲慢,已經到目中無人、橫行天下的地步。他們有國家機器為後盾,有國家資源當財力,養了一大批人馬,在網路上舉凡稍有不同政見,就群起圍攻,任意霸凌民眾。最鮮明的例子即是另一個夜市的活動──科目三舞蹈比賽。 那是由台北市圓環的寧夏夜市所發起的。原意是招來人氣,為夜市「鬥鬧熱」。卻不料意識形態的狂熱分子即刻跳起來,指稱科目三是中國大陸開始風行起來的舞蹈,有被大陸統戰之嫌,所以要發動抵制,甚至要求台北市政府禁止。 此事涉及兩個層次的大原則。一是藝術創作的自由。民間團體辦文化娛樂活動,只要無虞安全,文化活動的形式與內容,是政治勢力不應該干預的。否則即是破壞言論自由、藝術創作自由。年輕人跳舞可以被戴上「這麼大,這麼紅」的帽子,簡直瘋狂。二是民間團體辦的活動,屬於私領域的範圍,政府只能就公共的安全法規加以規範,不能干預私人的活動性質與表達的內容。公私之間,要有明確分際。這是一個公民社會應有的基本修養。 可惜的是,台灣畢竟在民主的修養與公民社會的認知上,仍在幼稚的學習階段。而執政者對權力所應有的分際,也沒有掌握清楚。因此免不了以為握有執政權力便無所不能,而其下屬的側翼團體、網軍更是橫行無忌,狐假虎威,動不動就要發動罷免,發動拒吃、拒看。 坦然言之,這種霸道橫行的政治膨風行徑如果繼續下去,將引致更多沉默的多數民眾的憤怒,他們沒有國家機器當後盾,不能出來梟叫狼嚎,但早晚有一天,會在選票上好好顯現出「沉默的力量」,那才是展現出真民意。

MORE

【王文靜看世界】雪巴人與廓爾喀傭兵──高山與戰場,世界最強的兩群人

文/王文靜 世界最強傭兵,廓爾喀兵團,從何而至? 史上最強的高山攀爬者,包辦上聖母峰的紀錄者何人? 上述二個「世界之最」,扣著一座山,一個國家。 這個國家的國旗,很特別,是全世界唯一不是方形,而是兩個三角旗。 這國家,是尼泊爾,一個國家坐擁世界最高十座山峰的八座。 這座山,是世界最高山脈喜馬拉雅,山頂終年積雪,有眾多冰川。 滿載著故事的山與國,吸引著我,循山飛去尼泊爾的寧靜山城──波卡拉。這裡比加德滿都乾淨、清爽、安靜多了,竟然「出產」世界──最強傭兵廓爾喀兵團。 波卡拉是「七湖之城」,不明究竟時會以為是去南投日月潭的地方。抵達後,我住在一座必須划舟入住的飯店Fish Tail Lodge,這是當年英國皇室查爾斯,還是王子時到訪尼泊爾下榻的飯店,如今查爾斯已是國王,可以想見這是有歷史的飯店。 飯店怎會取名「魚尾(Fish Tail)」,原來這是喜馬拉雅山的一座山峰,遠望如魚之尾,而得名。它不到八千公尺,卻是一座「無人攻頂過的山」,季節對的時候,魚尾峰的雪山景色會倒映湖心,這是Fish Tail Lodge的名稱由來,也是獨特之處。 位在喜馬拉雅山腳下的波卡拉,為何會「出產」世界最強傭兵──廓爾喀兵團? 廓爾喀兵團有多「殺」? 原來,一切起於匱乏。窮困山區的人們,在一場戰敗後,找到一個出路。 十九世紀初,尼泊爾王國的廓爾喀戰士進攻英國屬地。「日不落帝國」英國花二年才平息這場「對手人數不到自己一半」的戰爭。寧死不屈的廓爾喀戰士讓英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戰後,開始招募廓爾喀兵,直至今日,在英國部隊都有廓爾喀兵編制。他們驍勇善戰且忠誠,座右銘:「活著的懦夫,比英勇戰死可悲得多。」媒體形容他們:「來自尼泊爾的深山鬼魅」,英國人以高待遇延攬。 這群平均只有一百六十公分高的戰士,能在八小時的體力測驗中,背二十五公斤沙包,限時跑完五公里上坡路!他們還有一把很厲害的廓爾喀彎刀!它是尼泊爾國刀,尼泊爾舊國徽上就有它,短兵相接時,它的殺氣震懾無數敵人,即便現代部隊,它依舊在訓練項目中,被稱為「世界最強砍刀」。 二次的世界大戰、英國與阿根廷的福克蘭群島戰役,都有廓爾喀兵,為英國出生入死,這也就是為何查爾斯國王會三度到尼泊爾。 不凡的喜馬拉雅山,孕育了不凡的山民。不只有世界最強傭兵,還有世界最厲害的高山嚮導──雪巴人。沒有他們,人們登不了聖母峰。三個世界紀錄是他們締造:「最早」登上聖母峰的、登上聖母峰次數「最多」的和「最快」攻頂的,都是雪巴人! 一般登山者需四天才能攻頂聖母峰,但雪巴人巴布奇里不須一天,只用了十六小時五十六分鐘就創紀錄登頂,而且不帶氧氣瓶;還有一個神人──尼泊爾雪巴人卡米.瑞塔(Kami Rita Sherpa)打破世界紀錄,第三十次登頂聖母峰!今年五月很誇張, 非常誇張、超級誇張,他第二十九次登上聖母峰,創世界紀錄。幾天後,又第三十次登上頂,再度創世界紀錄。連鳥,都飛不太過去的地方,他如神一般;當然,最知名的雪巴人是丹增‧諾蓋(Tenzing Norgay),一九五三年,與紐西蘭人艾德蒙‧希拉里(Edmund Hillary)成為史上第一個登頂聖母峰者。 在海拔八千公尺工作的高山嚮導,被稱為世界上最危險的工作之一,除了有失溫、高山症之虞,也面臨雪崩。那為何要搏命?還是這兩個字──出路。高山生存嚴峻,高山嚮導報酬能是其他尼泊爾人平均收入的十倍。 「世界之最」喜馬拉雅山,以它的世界之最高山孕育「世界之最」的人類。探究廓爾喀人或雪巴人的初始,只是想活著,只是在匱乏中,尋求出路。沒想到,走出奇蹟。而這正是一萬年人類的地球歷史,推演的動力。

MORE

社論--拜登退選與台灣押寶

美國總統大選果然是高潮迭起,從川拜辯論之後,拜登退選之聲就不絕於耳,及至川普遇刺,聲勢大漲,「換拜」之聲更是甚囂塵上,近因拜登染患新冠,更是雪上加霜,終於在民調低迷、勝選無望之下,宣布退選;支持現任副總統賀錦麗接棒。民主黨臨陣換將,推高了川普的當選門檻,鹿死誰手尚未可知,不過台灣可別急著表態,先保持戰略定力,無需押寶。 美國這場兩個老人的戰爭,各界都十分不看好,一則勝負已定,二則就算川普當選已是回鍋,玩不出新把戲,有的只是面對川普交易式的政策,只會讓世局更加趨向於保守主義,而川普式的外交政策,更是只要顧好美國,其他國家不能吃免費的午餐。在美國優先的政策下,對外課徵高關稅已是可以預期的發展,各界對明年經濟的衝擊已經惴惴不安。 拜登退選後雖指名賀錦麗接棒,但仍需要經過黨內的程序,賀錦麗也積極向黨代表爭取支持,目前看來黨內還沒有實力強人出現角逐的態勢,她的挑戰者包括加州州長、賓州州長也都表態挺她,黨內大老柯林頓夫婦也支持她,儘管裴洛西和歐巴馬語帶保留,但由賀錦麗出馬的態勢似已成局。根據民調,賀錦麗和川普對陣,支持度要比拜登好一些,也和川普逐漸拉近,美國會不會首次出現女總統已成為話題。 近月餘以來,拜登慘敗的陰影籠罩,民主黨甚至連參眾兩院的席次都跟著慘輸,未來川普又沒有連任壓力,其施政勢必如脫韁野馬,政策走向將更為激化,不僅美國的經濟、社會、移民制度將大幅換軌,對國際外交的衝擊面更大。俄烏戰爭、以哈戰爭都會以交易式的方式結束,結果可能不如各方預期。拜登退選之後,至少讓美國人不再感到茫然,世人也暫時舒緩一口氣。 在上次大選拜登與川普對陣時刻,民進黨人全押寶川普,畢竟川普可說是反中急先鋒,在上任之初就掀起中美貿易戰,同時對台灣展現了友好態度,他的重要幕僚包括波頓、龐培歐都曾經表達過對台灣的強力支持,甚至有台美建交之議。不過美國的兩岸政策畢竟受制於「中美三公報」、《台灣關係法》和「六項保證」的節制,美國的「一中原則」不會改變,台灣當然不能對川普有過多的期望。 川普在遭槍擊前接受媒體訪問提及台灣議題時表示,台灣距離美國太遠,距離中國大陸太近,要保衛相距半個地球之遙的台灣有實際困難,台灣要繳交保護費。他說,「我們跟保險公司沒什麼兩樣,台灣非常富有,他們什麼也沒給我們」,「他們搶走了我們百分之百的晶片事業」,並點名台積電搶走了美國的工作。這樣的觀點和心態,對台灣而言是十分不利的。 在他的商人思惟盤算中,台灣是可以交易的,台灣的價值不在於它的民主同盟或是台海戰略地位,而是在於它和美國之間具有多少交易價格,這樣的思惟下,要和美國維持良好關係只有多繳一點保護費,其他搶走晶片的部分則照價計算如何回饋。試想,這樣的「朋友」還能交嗎?更何況川普視台灣為「筆尖」而已。 中美之間因為「修昔底德陷阱」,雙方競合激烈,既競爭又鬥爭,台灣沒有押寶的空間。在美中台互為犄角的態勢下,只有力求平衡,誠如前國安會祕書長蘇起所說,兩岸對話是台灣唯一自救之道。

MORE

【看人間】地球人的責任 氣候新聞學扮先鋒

文/羅世宏(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 今年夏天無論身處何處,想必大家都像我一樣感受到了極端氣候高溫的威力。在當前的全球變暖趨勢下,氣候變遷已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作為新聞教育者或新聞工作者,我們認為新聞媒體有責任向公眾傳遞正確且及時的氣候變遷資訊。然而,隨著媒體生態系統的劇變,氣候新聞學(climate journalism)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 根據蘇黎世大學與牛津大學兩位教授的研究,傳統新聞媒體在全球範圍內普遍面臨經濟壓力。美國報業營收在2000年代減少了40%,導致新聞編輯室裁員,專業記者數量減少。類似狀況也出現在加拿大和其他許多國家地區。在這種背景下,許多新聞媒體被迫採用更加節省成本的營運方式,包括轉向線上發布或減少出版頻率。 台灣的新聞媒體也不例外。傳統報紙面臨讀者流失和廣告收入下降的雙重壓力。這不僅影響到新聞品質,也限制了專業氣候記者的發展空間。新聞工作者在有限的資源下,往往難以進行深入的調查報導,導致氣候變遷議題甚少獲得應有的關注。 數位媒體的崛起為氣候新聞學帶來了新的契機。數位媒體如Buzzfeed、Vice、Vox等,不僅吸引大量年輕讀者,還在氣候變遷報導領域展現獨特的優勢。例如,Inside Climate News聚焦於環境和氣候變遷報導,提供深入且高品質的內容。 台灣可以借鑑這些成功經驗,發展本土的數位氣候新聞平台。例如,設立專門的氣候變遷新聞網站,結合多媒體技術和社交媒體的傳播優勢,吸引更多的年輕讀者和公眾參與。同時,鼓勵傳統媒體與數位媒體合作,共同推動氣候變遷議題的報導。 國際學者的研究指出,氣候記者的角色正在從傳統的「守門人」轉變為「策展人」。在新的媒體環境下,記者需要從大量的資訊中篩選出有價值的內容,並進行整理和解釋,提供給特定的讀者群體。 這種角色轉變對台灣的氣候記者構成了更嚴格的挑戰。記者現在不僅要具備專業的氣候科學知識,還需要熟悉數位工具和數據分析方法,以便從大量資訊中快速地抽絲剝繭,找出問題關鍵。為此,新聞機構應加強對記者的專業培訓,提升他們的跨領域知識與技能。 氣候新聞報導中,消息來源的多樣化是另一個重要趨勢。研究顯示,氣候記者不再僅依賴於科學家,而是從更廣泛的多方利益攸關者中獲取資訊,包括政府官員、非政府組織(NGO)、企業代表等。 在台灣,我們應積極拓展消息來源,建立與各界的緊密聯繫。例如,可以定期舉辦氣候變遷新聞發布會,邀請政府、學界、業界和NGO代表參加,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動向。此外,應鼓勵公眾參與,利用社交媒體平台收集公眾對氣候變遷的意見和建議,以豐富報導內容。 值得注意的是,公共關係(PR)對氣候新聞報導的影響日益增強。由於新聞機構資源有限,記者愈來愈依賴PR提供的資料和素材。這種依賴有可能影響報導的獨立性和客觀性。 為了應對此一挑戰,台灣的新聞機構應強化內部的事實查核機制,確保所報導的資訊正確無誤。同時,應加強對PR來源的監督,避免過度依賴單一來源的資訊,保持新聞報導的公正和多樣性。 減緩氣候變遷效應,保護僅有的一個地球,是每個地球人的責任。氣候新聞學扮演喚起意識、凝聚對策與採取行動的關鍵角色。此時此刻,台灣需要更積極地發展氣候新聞學,才能更好地向公眾傳遞氣候變遷的真相,推動社會各界共同應對此一全球性的挑戰,為台灣及全人類的未來創造一個永續發展的環境。  

MORE

社論--有那麼嚴重嗎?

立委陳雪生、陳玉珍等二十二名委員,提案修改《離島建設條例》,開放中國大陸廠商參與政府在離島主辦的重大建設計畫。民進黨立委群起反對,陸委會也不同意提案內容,行政院長卓榮泰則請委員應以國家安全為重。此案未列入重大民生法案,遭延審。 陳雪生、陳玉珍是馬祖、金門選出的立委,他們認為政府應優化公共服務。金馬島群每到冬季風高浪急,需要跨海橋梁方便通行,急難才能送醫;島群所需糧油物資,賴安全的港口裝卸;發展觀光更需要現代化的空港。 自金馬、福建開放小三通以來,政府發包公共工程屢屢流標,完工日程一延再延;原因是施工人員、機具、材料,需從台灣海運近兩百公里才能送達,有很多不可預測的風險,使台灣具規模的廠商怯於投標。 金門連接烈嶼的跨海橋長五點四公里,倡議近二十年,於二○一二年開工,二○二二年才通車;其間歷經四次工程延期、重新發包、與兩家營造廠解約、第三家營造廠才撐到完工。政府投入九十六億餘元,還被譏為選舉浮橋,意指到了選舉才想起橋還沒完工。 金馬同屬中華民國治理,金馬人民一體納稅,同樣入營服役盡公民義務;可是眼看政府在台灣南北蓋巨蛋、修捷運、建音樂中心,金馬人民欲得一安全的橋梁、海港、空港都不可得,能不奮起自救嗎? 七年前即有過修訂《離島建設條例》動議,陳雪生等立委今再提案,自已考慮過時空環境等條件。 其一,金馬的戰術地位已遠不及上世紀八二三砲戰年代,當下台海交鋒是靠遠程火箭、導彈、太空軍、電磁戰等,能直接鎖定主要目標的武備;金馬不再是前線,多年前民進黨就主張金馬撤軍了。 其次,當金馬的戰術地位褪色,戰略和政略角色益顯突出。金馬本就是福建省領海內的島嶼,相隔海域是國際海洋法定義的內水;民進黨既堅守治理權,就難否定閩台兩地本就一家。現在的金馬,已質化成和平之島,是兩岸和諧好合的試驗田。 福州市旅遊協會觀光踩線團六月底訪馬祖,參觀了馬祖酒廠、天后宮、媽祖巨像雕塑、民宿,和上世紀建設的對陸心戰播音站及廣播稿。踩線團稱讚馬祖旅遊品質佳,將設計遊程產品,推動福馬同城生活圈,合作發展觀光產業。 其三,開放大陸廠商參與金馬公共建設,能堆疊兩岸善心。台商早就爭取赴大陸參與陸方政府的工程標案,二○○九年湖北、寧夏兩省率先公布,台商可參與重要橋梁、高速公路和機場物流中心等公共建設項目。 二○一七年大陸國台辦宣布開放台商投資重大工程與基礎建設,台灣技師刊物隨即分析兩岸工程界的優勢。大陸自製機具,創新工法,海洋工程技術先進,有許多驚艷世界的作品;台灣重視管理與依合約行事,如能入境問俗,市場空間很寬廣。 民進黨常強調兩岸應對等交流,卻對金馬引進陸商,改善工程效率並節約成本,這類既利民又無損台澎安全的好事,仍拒絕對等開放。還牽拖指謫國民黨在打造中國版特洛伊木馬、台版一帶一路會留下爛尾建設、引中資搶馬祖人工作、比服貿還可怕。 這些話術讓很多人想起前總統陳水扁的草根提問:有那麼嚴重嗎?阿扁錯了嗎?建議陳雪生委員也可以大聲問:有那麼嚴重嗎?難道雪生錯了嗎?

MORE

地球人的責任 氣候新聞學扮先鋒

文/羅世宏(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 今年夏天,無論身處何處,想必大家都像我一樣感受到了極端氣候高溫的威力。在當前的全球變暖趨勢下,氣候變遷已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作為新聞教育者或新聞工作者,我們認為新聞媒體有責任向公眾傳遞正確且及時的氣候變遷資訊。然而,隨著媒體生態系統的劇變,氣候新聞學(climate journalism)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 根據蘇黎世大學與牛津大學兩位教授的研究,傳統新聞媒體在全球範圍內普遍面臨經濟壓力。美國報業營收在2000年代減少了40%,導致新聞編輯室裁員,專業記者數量減少。類似狀況也出現在加拿大和其他許多國家地區。在這種背景下,許多新聞媒體被迫採用更加節省成本的營運方式,包括轉向線上發布或減少出版頻率。 台灣的新聞媒體也不例外。傳統報紙面臨讀者流失和廣告收入下降的雙重壓力。這不僅影響到新聞品質,也限制了專業氣候記者的發展空間。新聞工作者在有限的資源下,往往難以進行深入的調查報導,導致氣候變遷議題甚少獲得應有的關注。 數位媒體的崛起為氣候新聞學帶來了新的契機。數位媒體如Buzzfeed、Vice、Vox等,不僅吸引大量年輕讀者,還在氣候變遷報導領域展現獨特的優勢。例如,Inside Climate News聚焦於環境和氣候變遷報導,提供深入且高品質的內容。 台灣可以借鑑這些成功經驗,發展本土的數位氣候新聞平台。例如,設立專門的氣候變遷新聞網站,結合多媒體技術和社交媒體的傳播優勢,吸引更多的年輕讀者和公眾參與。同時,鼓勵傳統媒體與數位媒體合作,共同推動氣候變遷議題的報導。 國際學者的研究指出,氣候記者的角色正在從傳統的「守門人」轉變為「策展人」。在新的媒體環境下,記者需要從大量的資訊中篩選出有價值的內容,並進行整理和解釋,提供給特定的讀者群體。 這種角色轉變對台灣的氣候記者構成了更嚴格的挑戰。記者現在不僅要具備專業的氣候科學知識,還需要熟悉數位工具和數據分析方法,以便從大量資訊中快速地抽絲剝繭,找出問題關鍵。為此,新聞機構應加強對記者的專業培訓,提升他們的跨領域知識與技能。 氣候新聞報導中,消息來源的多樣化是另一個重要趨勢。研究顯示,氣候記者不再僅依賴於科學家,而是從更廣泛的多方利益攸關者中獲取資訊,包括政府官員、非政府組織(NGO)、企業代表等。 在台灣,我們應積極拓展消息來源,建立與各界的緊密聯繫。例如,可以定期舉辦氣候變遷新聞發布會,邀請政府、學界、業界和NGO代表參加,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動向。此外,應鼓勵公眾參與,利用社交媒體平台收集公眾對氣候變遷的意見和建議,以豐富報導內容。 值得注意的是,公共關係(PR)對氣候新聞報導的影響日益增強。由於新聞機構資源有限,記者愈來愈依賴PR提供的資料和素材。這種依賴有可能影響報導的獨立性和客觀性。 為了應對此一挑戰,台灣的新聞機構應強化內部的事實查核機制,確保所報導的資訊正確無誤。同時,應加強對PR來源的監督,避免過度依賴單一來源的資訊,保持新聞報導的公正和多樣性。 減緩氣候變遷效應,保護僅有的一個地球,是每個地球人的責任。氣候新聞學扮演喚起意識、凝聚對策與採取行動的關鍵角色。此時此刻,台灣需要更積極地發展氣候新聞學,才能更好地向公眾傳遞氣候變遷的真相,推動社會各界共同應對此一全球性的挑戰,為台灣及全人類的未來創造一個永續發展的環境。

MORE

社論--驚奇的美國大選

美國前總統川普在賓州造勢時遇刺受傷,對十一月的總統大選造成重大衝擊,宛如「十月驚奇」提前出現,被稱為「七月驚奇」。 美國總統大選有一個政治術語,叫「十月驚奇」(October Surprise),顧名思義就是在投票前一個月內出現對大選結果影響顯著的事件,其中媒體左右中間選民的力量尤為關鍵。 川普十三日遭槍擊後,一張他臉上沾有血跡、在國旗下方高舉右臂握拳的照片,成為可能改變美國歷史的畫面。這張由美聯社記者拍攝的照片,經過無數媒體的轉載,創造出比真實還巨大的力量,使川普中槍後的一片混亂,轉變為他兼具勇氣、決心及英雄主義的非凡象徵。 曾被暗殺過的雷根總統女兒佩蒂(Patti Davis),在川普被槍擊後投書《紐約時報》,講述川普死裡逃生後的心情轉折時,提到雷根經歷槍擊後,認為這是神的安排不讓他當時死去,於是才有了盡力終結冷戰、限制核武的使命,否則可能根本不會和蘇聯破冰,並最終導致蘇聯垮台。 現在的川普或許難與雷根相比,但他面對生命威脅的那一刻,展現出的冷靜、自信和勇氣,確實為他贏得民心,並促使他改變之前的思惟。在十八日的提名演說上,川普除了感謝全能上帝的恩典,讓他還站在這裡,同時大幅修改講稿,呼籲全國團結,表示他競選總統是為了全美國,而不是半個美國,「因為,為半個美國贏得勝利不算勝利」。 根據槍擊後的最新民調,川普在全國和七個決戰州的支持率,都領先現任總統拜登。在此同時,自上月辯論失利後民調直直落的拜登總統,卻因為第三度確診新冠病毒而暫停選舉行程。 消息人士說,黨內高層、好友及重量級金主都對拜登開天窗說亮話,直指這場選舉已無勝算,無法改變他衰老虛弱的觀感,也無法率領民主黨拿下國會多數席次;拜登如果執意選下去,川普將取得壓倒性勝利,拜登則一敗塗地。 前總統歐巴馬近日對盟友透露,拜登連任機會愈來愈渺茫,應該嚴肅考慮執意參選的可行性。前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近日也私下對拜登直言,「你贏不了川普」,選到底恐使該黨奪回眾院多數的希望亦破滅。 綜合各方消息顯示,此前堅稱參選到底的拜登,似已接受必須退選、十一月無法勝選的事實,可能在未來幾天宣布退選。 根據民主黨黨章規定,如果拜登自動退選,近四千名黨代表將開會並舉行第一輪投票,拿下絕大多數票的人選將成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如果無人取得絕大多數票,則將由七百多名超級代表表決選擇候選人,四千六百多名黨代表將持續投票直到某位人選取得絕大多數票。 跡象顯示,如果拜登退選,最可能的繼任者應是現任副總統賀錦麗。至於賀錦麗對上川普的勝算如何,在經歷「七月驚奇」的震撼之後,也只有天知道了。

MORE

【生死自在】「斷食善終」的迷思與 再省思(一)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前言:「斷食善終」引發爭議 上周剛結束了「如何解脫末期生命困境──生命延畢生的解套之方」這一系列的討論,接下來我要跟大家好好談一談「斷食善終」的問題,為什麼會特別挑選這個問題來談呢?一方面是「斷食善終」的話題,與之前這一系列所討論的「末期生命困境的解套之方」有非常密切的相關性;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斷食善終」的議題上了新聞報導的版面,引發了傳播媒體、電視訪談以及報章雜誌的熱議,以至於從去(二○二三)年開始,就不斷有人問我有關「斷食善終」的問題和看法,問我用這個方法善終好不好?問我同不同意?支不支持?所以我覺得有必要跟大家好好談一談這個問題。 話說在今(二○二四)年三月十日(星期日),《聯合報》的頭版頭刊登了一則關於「斷食善終」的報導,醒目的大字標題寫道:「斷食善終掀越界爭議」,下面接著一行字體較小的副標題,內含兩個相互矛盾與衝突的情境:「『斷食』替照顧壓力解套,卻引發疑似『被善終』亂象」。接下來的報導內容,分別有四個小標題:「醫界認為斷食善終被過度美化」、「病主法門檻過高,適用對象有限」、「未全包含自主意識,踩法律紅線」以及「衛福部將提升預立醫療簽署率」,光是從小標題就可以看出「斷食善終」的一些爭議性問題。 接著在報紙的A3「焦點」版整版有相關的報導,其中包括有六小篇報導,標題分別為:「患者被善終?關鍵在非自主決定──外界視為『較溫和的安樂死』,專家指患者無表達意識,與法規有很大差異」、「全台逾二千植物人,等待善終解方」、「畢柳鶯不忍八十四歲母親受疾病之苦,斷食善終第一個對象是自己的媽媽」、「倡議變調,畢柳鶯:非我本意」、「檢察官:遊走灰色地帶」、「預立醫療決定不到百分之一」,光是從這些標題也可以看出「斷食善終」是有相當的爭議性。然而,從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因為有愈來愈多人面臨末期生命的困境而無法解套,諸如:疼痛難耐、失智、痴呆、陷入昏迷,乃至淪為植物人等等,家屬在無奈、無法又無助的情況下,只好訴諸奇特偏方或非常手段,「斷食善終」於是應運而生。 上一段文中所引述的六小篇報導中的,有二小篇是有關斷食善終倡議者畢柳鶯的報導,她可以說是引發「斷食善終」爭議的關鍵人物,在報導刊出之前,她已經協助了一百五十六人完成斷食善終,其中有六成是植物人。畢柳鶯本身是衛福部台中醫院復健科教學主治醫師,她為了要解決台灣有關善終相關法規的限制,所以提倡「斷食善終」,而她第一位執行的對象,就是她自己八十四歲的母親。她因為不忍心看到媽媽飽受病痛之苦,所以決定幫助她逐漸斷食,在二十一天之後,媽媽留下一句話「我要去遠行了」,然後安詳地離世。因為有了幫助媽媽斷食善終的經驗,所以她就開始幫助其他的病人斷食善終。 二○二二年三月,畢柳鶯根據自己幫助母親斷食善終的親身經驗,出版了《斷食善終──送母遠行,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題》一書,在傳播媒體的推波助瀾下,「斷食善終」的概念襲捲全台灣,乃至海外的華人社群,以至於我到國內外各地演講,都有聽眾提問有關「斷食善終」的問題。 然而,有不願具名的醫師透露,不少家庭因為不堪照顧病患的沉重壓力與負荷,在畢柳鶯以醫師之名推動斷食善終的影響之下,自行在家中協助無意識且已經臥床多年的失智長者「斷食」,該醫師認為,善終應該是要在病人自主意識下進行,然而讓無意識的家人進行漸進式斷食,等同於加工殺人。 畢柳鶯表示,她所協助的病人,都是在自主意識下同意斷食善終,如果病人本身沒有意願,則不是她要協助斷食善終的對象。而協助已無意識的插管臥床病人,則是因為家屬告知病人過去已有善終的意願,或者是家屬透過病人的個性推測其意願,她才會協助其進行斷食善終。如果有照顧者曲解她的用意,讓沒有自主意識的失智或失能家人斷食,並非她的本意。 畢柳鶯說,她也曾經協助過失智症患者斷食善終,但那是在病人還有意識之前,就已經先確認其意願;而且如果患者在生病的過程中,身體情況逐漸好轉,斷食善終可以隨時停止,並非毫無彈性。 對於畢柳鶯醫師的用心與初衷,我表達同情的理解,但對於其做法以及對於生命的觀點與哲思,則還有極大的討論空間,我會在接下來的幾周,跟大家詳細分析與解說。 (待續)

MORE
/24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