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

【星雲大師如是說】怎樣有人緣?

文/星雲大師 一個人要想成功立業,「人緣」是重要的條件之一。人緣好,很多事情不求自有,處處順利;人緣不好,縱有十八般武藝,麻煩阻礙還是很多。如何才能得到人緣呢?有四點建議: 第一、開放不固執:近代以來,已發展到多元化的時代,人與人關係密切,因此,凡事要以開放的胸襟,才能夠與人合作、進步快速。像日本明治天皇即位後,放棄長久以來的「鎖國政策」,進入國際社會,使得日本迅速列入開發國家。同樣的,一個人也要放棄固執傲慢、自我封閉,否則再好的因緣,都會擦身而過,實在可惜。開放心胸,才能謀求人際關係的和諧共榮。 第二、幽默不古板:衣服破了,可以用針線彌補起來。人際相處難免有缺失,這時可以靠幽默來維護。尤其東方人的性格較為嚴謹、古板,容易墨守成規、停滯不前,遇到挫折難堪,一句幽默的話語,可以化解尷尬;一個嚴肅議題、僵持的議案,適時的幽默,消除凝重的氣氛。幽默,才能自在與人相處,增添歡喜。 第三、溫馨不冷漠:冷漠是人際往來最大的障礙。當我們流露一副冷漠的表情,得到的反應,當然也是一副冷面孔。一個家庭冷漠,親情必定淡薄疏遠,沒有向心力;一個社會冷漠,彼此一定猜忌隔閡,難以產生信任。要化解心靈的寒冷,就要以溫馨來代替冷漠,就像太陽一出來,冰雪就漸漸融化了。 第四、真誠不矯情:有些人為了達到目的,總會玩一些小聰明、耍一些小把戲,或者做一些小動作,潛藏之下的是貪婪、勢利和傲慢。明‧憨山大師云:「人從巧計誇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諂曲貪瞋墮地獄,公平正直即天堂。」不能誠以待人,總會遭到大眾批評,態度誠懇、如實莊重的言行,才能獲得信任與看重。 圖/Pexels 好人緣不是憑空而有,日常生活中,懂得為人留一點餘地,為人多一分設想,處處以巧心智慧體貼別人,觀照四方、面面俱到,當然容易得到大眾的認同,歡喜與之親近了。所以想得到人緣,有這四點方法。 第一、開放不固執。 第二、幽默不古板。 第三、溫馨不冷漠。 第四、真誠不矯情。 ──摘自《星雲大師全集165‧星雲法語5》

MORE

【星雲大師如是說】將軍行令

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將軍主帥能行令,不用干戈定太平。─宋.性空妙普 文/星雲大師 「學道猶如守禁城」,一個人不管求學也好,辦事也好,修行也好,要如同衛兵鎮守城池一般,不分晝夜警戒,時時刻刻自我警惕,隨時防範敵人來侵擾。 「晝防六賊夜惺惺」,佛法常將人的身體比喻為一座村莊,村莊裡住有眼、耳、鼻、舌、身、心六根,平時它們各司其職,彼此分工合作。當六根遇到外境,會產生色、身、香、味、觸、法六塵:眼睛喜貪看美色,耳朵愛聽聞美音,鼻子好聞香嗅臭,身體嗜觸柔軟舒適,舌頭喜品嘗好味,心靈也常迷戀繽紛世間的種種享受,當六根一時把持不住,和六塵裡應外合,會迷惑真心本性,使我們不得安寧。由於它會劫奪功德法財,也是造成煩惱無明的根源,因此經典裡將六塵比喻為盜賊。 那麼,要如何來保護自己的城池,固守這座人體村莊呢? 「將軍主帥能行令,不用干戈定太平」,一個軍隊的軍令能行,將帥才能平亂致勝。因此,根本之道,要先找到主帥,由他來發號施令。大家同心協力,不必操動干戈,就能平定亂賊,天下太平。 這個主帥是誰?正是我們的這顆心。心是「主人翁」,是我們的本來面目、真如佛性;然而,心也是六根當中最難馴伏的,只要調伏了這顆頑強的心,不讓它隨外境攀緣妄動,眼、耳、鼻、舌、身自然會聽從它的指示。 圖/資料照片 現實生活中,我們常聽人抱怨別人不聽他的話、不懂他的心,其實,我們自己又何嘗聽自己的話,了解自己的心呢?心裡想不貪、不瞋、不愚昧,表現出來的,還是不離貪、瞋、痴,到頭來真正最不聽話的,就是自己的心。能夠把持好自己的這顆心,才是我們做人處事、修身養德的關鍵。 所以,人在世間生活,不管遇到的是順境、逆境,都要增強自己內心的力量,讓眼、耳、鼻、舌、身聽從心的指示,當看則看,當聽則聽,當說則說,當行則行。此外,還要能自我尊重、自我肯定、自我堅持、自我規畫,凡事皆依正道而行;能戰勝自己的心,就能戰勝一切!

MORE

【星雲大師如是說】供養的種類

文/星雲大師 世界上不管任何一個宗教的信徒,都有奉獻、供養的經驗,這就是一種宗教情操。在佛教裡講到供養的種類,有兩種供養:身、心供養;有三種供養:身、口、意供養;有四事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供養;有十種供養: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等十種供養。做一個宗教信徒,如何供養、奉獻才如法?其實倒不一定要花錢去備辦四事供養或十種供養。以下有四種供養的方法,提供參考: 第一、說好話的供養:世間上不管任何東西,太多了就有氾濫之虞,唯有好話不怕多。布施、供養東西或金錢,太多了用不完,甚至有時用得不當,失去意義。但是說好話的供養,讓人聽了歡喜,尤其說一些鼓勵人的話,給人信心、給人希望,乃至宣揚教義,引導人走上正信之路,則比金錢布施,功德更大,更是無限、無量。 第二、施時間的供養:有的人覺得自己不善言辭,不懂得如何說好話。其實也沒有關係,你可以供養自己的時間,閒暇時可以到寺院道場當義工,為人服務,或是參加法會、活動,以時間來參與、成就大眾,這種時間的供養,也是無上功德。 第三、勤服務的供養:有的人雖然布施時間,但是並沒有真誠、熱心參與,還是不夠。既然要奉獻,就要投入,要勤於服務。例如,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的會員長期參與資源回收、運動;每年聯考時到各個考場,準備一杯水、一條毛巾,為考生服務;乃至平時到醫院,協助老幼、殘疾者就醫等,這都是服務的供養。 第四、獻心香的供養:有的人忙於工作,沒有時間當義工,無法為人服務。不過每個人都有一顆心,只要心香一瓣,以誠摯的、恭敬的心,祈祝別人得到幸福安樂,這就是心意的供養。或是看到別人行善,我隨喜讚歎,隨口宣揚,隨心祝福,都是無上的布施。 圖/資料照片 供養,是善美人性的發揚,有供養心的人,必是個心地慈悲、寬厚的人;能夠隨時隨地不吝以好話、時間、力量、智慧、心意供養別人,必能廣結善緣,到處受人歡迎。所以,人應該養成供養的習慣,成為一種美德。供養的種類,有四種方法提供參考: 第一、說好話的供養。 第二、施時間的供養。 第三、勤服務的供養。 第四、獻心香的供養。 ──摘自《星雲大師全集165‧星雲法語5》  

MORE

【星雲大師如是說】現代青年

文/星雲大師 過去有一個西洋哲學家說:「要我看看你的國家,先看看你的青年。」可見青年對未來國家、社會的重要。青年要開發心田,耕耘心地,並發掘內心的財富,尤其要發心立願,不斷地為自己、為社會、為國家的未來,作有計畫的學習,才能展現實力,成為時代青年。現代青年應該具備怎樣的態度呢? 第一、要有開闊包容的心胸:這是一個開闊的時代,青年更應以天地為心,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放大胸懷,所有的世界、宇宙、乾坤,都會納到心中來。因此,你的心量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好比明太祖的「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的氣魄,青年要放眼世界,觀望未來,繼承過去聖賢之學,培養開闊包容的心胸,開啟未來萬世之生命。 第二、要有服務度生的悲願:青年有強健的體魄,應該發心多做事,多學習,時時刻刻志在服務大眾,念在普度眾生,願在普濟社會。不要斤斤計較於個人、私我,那是沒有什麼大成就的。只要有悲願,就有力量,就能精進不懈,甚至遭逢橫逆、挫折也不計較。從服務度生中,開發自己小我的生命,融入大眾的生命,啟發豁達的胸襟。 第三、要有德學兼具的才華:儘管時代瞬息萬變,學問不斷推陳出新,道德仍是做人處世的準繩。新時代企業,還是回到講究倫理、誠信、道德,沒有道德的學問,做事容易失去原則,作學問也會有差錯;沒有學問的道德,恐有愚痴之行,所以道德和學問同等重要。 第四、要有涵養謙讓的美德:青年人的毛病往往在趾高氣揚,目空一切,所謂「滿瓶不動半瓶搖」,太急於表現,深怕別人不知道我,因此還沒有修學圓滿,就到處自我膨脹、自我推銷,這樣,反而容易給人看輕。青年要學習稻穗,金黃飽垂才是成熟。成功的人,表現愈謙卑退讓,對人愈恭敬有禮。因此現代青年人,必須要有涵養謙讓的美德。 圖/資料照片 現代青年,要開闊胸襟,熱心為人,要有真才實德,內涵學養,才能成為卓爾特出的人。對現代青年,有四點意見: 第一、要有開闊包容的心胸。 第二、要有服務度生的悲願。 第三、要有德學兼具的才華。 第四、要有涵養謙讓的美德。 ──摘自《星雲大師全集165‧星雲法語5》

MORE

星雲說偈:空幻的世間

文/星雲大師 《華嚴經》有四句偈:「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焰,眾行如芭蕉」,講的是身心的關係。 佛教裡說到「人」,是由五蘊,即色、受、想、行、識五者積聚而成。所謂色,指的是物質的身體,如皮、肉、骨骼等等;有了身體,就會有心識的感受、思想及行為。整個生命的形成,是由物質的「色」和精神的「識」和合而成。 「觀色如聚沫」,形容我們的身體就像泡沫一樣,瞬間聚集,不久又消散壞滅。一棟好的房子可以使用到一、兩百年,而人的身體經過八十年,就會像一部跑不動的老爺車,所以經典說「身是無常」,我們的色身是不可能永久不壞的。 「受如水上泡」,人有三種感受:苦受、樂受及不苦不樂受,這些都是觸境所起的妄幻的感覺,它們捉摸不定,就像水上的聚沫一般,稍縱即逝。 圖/記者張睿杰 「想如春時焰」,人的思想、念頭的升沉起落非常快速,念念相續,起伏不斷,難以維持在同一個狀態。念頭就如火焰一般,很快就散滅不見了。 「眾行如芭蕉」,眾行,指的是我們的一切造作行為。芭蕉樹的心是中空的,如果我們將它從外層層剝開,裡頭甚麼也沒有,因此經典裡常以芭蕉,來比喻人的一切行為,不管是好是壞,最後還是會隨因緣散滅,沒有實質的存在。 前面只講到色、受、想、行,最後還有一個認識的「識」。這個「識」,就是指我們的心。心如猿猴,一刻也不得安寧;有時善心一起,它也能引導我們做好事,一個人為善為惡,都在於自己的這一顆心。人人本具真心佛性,可惜的是,人們往往只重視自己身體,注重養生、保健之道,卻忽略修心、養心的重要。 因此這首偈子提示我們,在學佛的過程中,應當對自己的身心有正確認識。在生活中,我們要將身體的妙用發掘出來,將內心的慈心、信心、真心、愛心、願心,種種的好心都發掘出來。能夠如此,人生自然會有不同! 圖/記者張睿杰

MORE

星雲大師:健全的思想

文/星雲大師 人,最奇妙的就是有思想。個人有個人的思想,有健全的,也有不健全的,人人不一樣。要創造事業,要有健全的思想;要立身處世,甚至持家治國,都要有健全的思想才能成功。什麼是健全的思想?提供以下四點意見: 第一、沒有地域觀念的分別:現在是「無國界」的時代,更需要有「天下一家」的恢宏思想。但是有些人經常強調你是南部人、我是北部人、我們是本省人、你們是外省人,這種地域觀念,只會造成矛盾和族群排斥現象,對整體而言並非善事。若能泯除分別,不分彼此,不相阻礙,如重重無礙的燈光,同體共生,社會才會平安和諧。好比今日澳洲,放下狹隘的白澳政策,尊重多元種族的發展,因此呈現多元文化的蓬勃朝氣,令人稱讚與歡喜。 圖/記者張睿杰 第二、沒有男女輕重的歧視:人在性別上都是平等的,應該受到同等看待與尊重。像現在,不僅在台灣,世界各地都有女性或做民意代表,或擔任部會首長,這都是人權進步的好現象。今後要進步,應以人的才、德為標準,沒有男女輕重的歧視,人類才會更上一層。 第三、沒有見解謬誤的邪知:現在有一些智慧型的罪犯,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或者錯誤的見解,引發無窮的禍患。比如,喜殺、樂殺,見別人殺而讚歎殺;自己盜取他物,教唆別人偷盜,見人盜竊心生歡喜,這種行為甚至罪惡更深。 自己喝酒,強迫別人喝酒;自己妄語,以別人受騙為樂,凡此種種為見解上的錯誤,實在難以挽救。所以,健全的思想,要建立在沒有見解上的謬誤和邪知。在佛教認為破戒好比樹木折幹損枝,還可以懺悔改過;見解錯誤的破戒,如同腐爛的根莖,就無法懺悔回頭了。因此切莫因為一時的邪知邪見,把微小的罪過,演變成萬劫不復的重大罪孽,而留下無邊遺憾。 第四、沒有對人記恨的心理:打倒不喜歡的人,對自己就好嗎?嫉妒比你強的人,自己就會成功嗎?不會的。仇恨只會自我障礙,不會進步,最後發現什麼也得不到。儒家說「君子無隔宿之仇」,佛家也說「不念舊惡」,轉個念頭放下,寬恕別人,就是寬恕自己,千萬別把煩惱帶到床上,否則自他無益,那就太划不來了。 圖/記者張睿杰 懷讓大師以「磨磚不能成鏡、坐禪豈能成佛」,點撥馬祖道一禪師的執著;百丈禪師以「不昧因果」,開解問道老者的疑惑,脫去五百世為狐狸之身,可見建立正知正見的重要。因此,要多讀好書,多聞正法,親近善知識,養成正見的人格。以上是建立健全的思想的方法。 第一、沒有地域觀念的分別,   第二、沒有男女輕重的岐視, 第三、沒有見解謬誤的邪知,   第四、沒有對人記恨的心理。  

MORE

【星雲大師如是說】欠缺之圓

文/星雲大師     有些人希望自己能有完美、圓滿、至善的人生,希望擁有最好的際遇,而不要有所欠缺。但是這個世間上沒有真正完整無缺的,蘇東坡說得好:「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生就因為有些缺憾,才懂得珍惜,懂得努力,而也在期待「更圓滿」的過程中,希望無窮。 第一、物忌全有:一個人什麼都有了,財產多不可勝數,物質豐厚不可知數,學歷達到最頂尖,甚至家庭美滿,妻賢子孝,什麼都俱全,有時也會茫茫然若有所失。因為「高處不勝寒」,不知接下來還有什麼需要用心奮鬥的。物不求全,反而有努力的空間及趣味。 第二、人忌全美:《莊子 '德充符》描述一個相貌極為醜陋的哀駘它,男人與他相處之後,就會思念他,不想離開他,女人與他相處後,甚至想嫁給他。孔子說,這樣的人是因為他的德性感動了人,讓人接受,喜歡親近他。一個人若求十全十美,又美貌,又有才幹,又十項全能,文科理科全會,詩書藝術都懂,即使不自高自傲,也容易讓旁人自慚形穢,而不敢與他親近。 第三、事忌全盛:《易經》乾卦九五的爻辭說「飛龍在天」,意指地位極尊,處境極優之時,如同在天上一般得意。可是,若再上一層的「上九」,爻辭就是「亢龍有悔」了,意思是,地位到了頂峰,權勢接近極巔,事務之盛到接近極強處時,就要當心由於「滿」而遭到敗亡之禍。因此,做什麼事不一定要求最大、最盛、最好。 第四、心忌全滿:「滿招損,謙受益」,雖是老生常談,卻是人間至理。一個人志得意滿,易起高慢之心,別人的勸誡,任何教誨、訓示都容納不了,就像一只裝滿水的水壺,再也容不下一滴水。一個人心太滿了,就只能故步自封,難有什麼進步。一山還有一山高,強中自有強中手,還是謙虛一點好。 圖╱Pixabay 俗話說:天妒紅顏、天妒英才。太求圓滿了,連老天爺都要嫉妒呢;讓老天爺嫉妒了,還能有什麼好?一個人能欣賞殘缺的美麗,享有殘缺中的圓滿,才能夠體驗人生的真滋味。 第一、物忌全有。 第二、人忌全美。 第三、事忌全盛。 第四、心忌全滿。 ──摘自《星雲大師全集164‧星雲法語4》

MORE

【星雲大師如是說】後顧之慮

文╱星雲大師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做人不但要眼光看得高、看得遠,還要有「後顧之慮」,也就是要能看得清自己的前途,也要看得到後退之路,要懂得預留餘地,以便將來有個回頭轉身的空間,所以「後顧之慮」也是一種處世的哲學。 如何才叫有「後顧之慮」呢?有四點說明: 第一、晴天要備雨天傘:朱子治家格言說「宜未雨而綢繆,勿臨渴而掘井」,凡事有備則無患,「有時」要思「無時」時,所以天氣好的時候要備妥雨傘,以防天有不測風雲;秋天時節要多積聚糧食,以便安心過冬;白天要準備好手電筒,則何怕黑夜來臨?甚至對於大自然的天災地變,人類雖然沒有辦法完全抗拒,但還是可以透過事前的預防來減少災難的傷害,所以居安要思危,晴天要備妥雨天傘,這是很正確的生活態度。 第二、上場念及下場時:人生沒有不散的宴席,人生也沒有不落幕的舞台。一齣戲劇,當曲終人散的時候,演員必然要謝幕下台;一場講演,當理念傳達之後,講者終要鞠躬下台,所以有上就有下,這是必然的定律。然而偏偏有的人不懂這個道理,所謂「上台容易下台難」,甚至有的高官大員,一朝上台得勢了,真是雞犬升天,可是一旦失勢後,失去了地位又該怎麼辦呢?所以當處高位的時候,就應該想到總有一天要下台,千萬不能盛氣凌人,到處樹敵,因為上埸要念下場時。 第三、盛時要做衰時想:盛衰榮辱,人事更迭,這是人生難免的經歷。有的人少年得志,有的人家財萬貫,有的人才華洋溢,人緣極佳,到處逢源事事順利。但是你要知道,世事無常,月有陰晴圓缺,人也有生老病死,世間一切事都是成住壞空,當你輝煌騰達、盛極一時的當下,你可曾想過衰敗的時候怎麼辦?所以最好要早做預備,所謂狡兔有三窟,螞蟻儲糧過冬,蜜蜂也要釀蜜,人怎可沒有憂患意識?因此盛時要做衰時想。 第四、順境要想逆境來:潮水有漲有落,人生有順有逆。當處逆境的時候,固然要懂得順境因;如果處在順境裡面,更要想到萬一逆境來時怎麼辦?所謂「當得意時,須尋一條退路,然後不危於安樂;當失意時,須尋一條出路,然後可生於憂患」,所以不管身處順境、逆境,唯有隨喜隨緣,才能找出通路。   圖╱Pixabay   總之,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懂得「後顧之憂」,自可免於遇事驚慌,舉足失措,因此「後顧之慮」的處世哲學有以下四點: 第一、晴天要備雨天傘。 第二、上場念及下場時。 第三、盛時要做衰時想。 第四、順境要想逆境來。 ──摘自《星雲大師全集164•星雲法語4》

MORE

星雲大師:如何高廣明大

文/星雲大師 大凡人總會想到,自己的生命如何提高一點?如何擴大一點?如何擁有多一點?其實要高、要大、要有,是必須要有條件的。如何高廣明大?提供以下四點意見: 第一、上天稱其高,無有不覆:天很高,沒有東西比天更高、更大的了。舉目世間,那一樣東西不覆在它之下?天所以能無有不覆,就是在其高、在能大,給予萬物庇蔭。而我們人也要高嗎?也要大嗎?我們可以用什麼樣的恩惠來覆蔭大眾?能用什麼樣的德澤來利益大眾?你能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因緣,才能像天一樣護覆眾生。 第二、大地稱其廣,無有不載:古人形容山是「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擴而大之,大地也是一樣。你看,這大地普載萬物,生長萬物,給予人多少的生機。假如大地沒有生長萬物,我們吃什麼?大地不普載我們,我們立足何處?所以,我們要想廣大,能普載眾生嗎?我們可以想一想,生產什麼來成就眾生,用什麼力量來承載眾生。 圖/unsplash 第三、日月稱其明,無有不照:有云:「日月稱其明,無有不照。」天上的太陽、月亮,它的光明照耀萬方,只要不起烏雲遮蔽,日月無私,它不會照你、照我,而不照他。佛教裡也常常講「佛光普照三千界」,只要你合乎條件,不起無明、邪知邪見,內心就會豁然清淨,遠離憂悲苦惱。 第四、江海稱其大,無有不容:江河長遠,大海無邊,是大魚,能暢遊,是小蝦,也能生存,在這裡面,它什麼都能容。所以,你若能包容一切眾生,你的心,也能像大海一樣廣大無邊。所謂「心如大海無邊際」,如同江海一樣,蘊藏無限能量,二六時中,隨喜說好話,隨手能服務,隨處結善緣,隨時存好心,人間就會很美好。 許多人歡喜出錢做好事,比出錢高一點的是出力,比出力再高一點是出好話、出好口、出好心;也有許多人一生汲汲營求,希望金銀財寶再多一點,達官厚祿再高一點;可是,有形有限的物質,總有吃光用空的時候,高官富賈做得再得意、再發達,也總有去職退隱的時候,不如一句佛法來得受用無窮。人生如何高廣明大起來?有以上四點。 圖/unsplash 第一、上天稱其高,無有不覆;  第二、大地稱其廣,無有不載; 第三、日月稱其明,無有不照;  第四、江海稱其大,無有不容。

MORE

星雲大師:「不」的原則

文/星雲大師 人在世上,有所要,有所不要;不要的事情有很多,好比不讓人知、不令人聞、不要人妒、不為人懼。但是「不」也有「不」的原則,提供以下四點意見: 第一、若要人不知,莫若不為:俗語說:「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做過的事,要他人不知道是很難的。尤其「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若不要人知道,不如就不做。《大學》說:「君子必慎其獨。」《曾子》也云:「君子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好漢做事好漢當,不該做的不做,能以正大光明的態度,來面對自己,自然就吃得飽、睡得香了。 第二、若要人不聞,莫若不說:有的人在聊天時常常會說:「我只告訴你,你不要告訴別人啊。」那個人隨口又轉告他人:「我只告訴你一個,你千萬不可說出去。」沒多久秘密就傳出去了。《韓非子》云:「事以密成,語以泄敗。」因此要避免無謂的爭端,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說。 圖/unsplash 第三、若要人不妒,莫若不得:當我們得到功名,或發了錢財,難免會遭人眼紅,尤其得之不應得,嫉妒就更難免的了,甚至它會如影隨形,讓你擔心前途隨時不保。因此,得時不忘謙卑、低調,才不易遭受嫉妒;而不應得者,不如不得,免得還要患得患失,身心無法安頓。 第四、若要人不懼,莫若不瞋:《佛光菜根譚》云:「瞋心如狂風,會捲走人緣。」人際往來間,脾氣大並不代表能降伏對方,要做到讓別人不怕我們,才是真正會做人做事。觀世音菩薩「施無畏」,布施無畏給予眾生,因此人人將家中最好的位置留給他。你布施善意,自然令人感受溫暖;你發出瞋心,別人當然避之惟恐不及了。 若不要人家把煩惱帶給你,那麼我們自己就應行得正,不當做不做,不當說不說,不當得不得,不當瞋不瞋。明朝馮夢龍在《警世通言》說得好:「平生不做皺眉事,世上應無切齒人。」在大眾監督下,我們才會更加小心自己的行為。「不」的原則有以下四點: 圖/unsplash 第一、若要人不知,莫若不為;  第二、若要人不聞,莫若不說; 第三、若要人不妒,莫若不得;  第四、若要人不懼,莫若不瞋。

MORE
/96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