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大人讀的圖畫書】無法修改結局就繼續創作故事

文/施佩君 這是一本兒童繪本,卻很適合做為大人的禮物書,送給正經歷失足、失意、失戀、失敗……任何不滿意上一段人生故事被結局破壞的人,告訴他們這個結局真是太可惜了,我們做不成結局修改師,就做創作故事的人吧! 所有的故事,無可避免的,有開始也會有結局;故事都讀到結局了,無論喜不喜歡,似乎也只有接受的分,以往我是這樣想的。萬萬沒想到,會有一個想成為「結局修改師」的圖文作家,以故事的結局為主題,創作出一本充滿驚歎號的繪本:《結局?故事才不會就這樣結束呢》——不知道為什麼,這個書名給我一種可愛的「傲嬌感」,好像前後隨時會出現一個從鼻孔出氣的「哼」字。 在這本原創力十足的繪本中,諾耶蜜.沃拉用第一人稱敘述自己對許多故事結局的不滿,太複雜、太悲傷、太難接受、刪改太多、太難懂……而她之所以「意見」這麼多,就是「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我最喜歡的就是故事了!故事當中會有許多奇妙的事情發生。」在她抱怨那些糟糕結局的同時,她也展現說故事傳遞影響的力量,與故事透過想像創造的無限可能與滿足,這無疑是說給孩子聽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吸引孩子走入閱讀的花園。 結局不那麼糟糕 如果有國文老師要講解轉化修辭法,這本繪本就是教科書了。書中插圖靈活運用了擬人化、擬物化、形象化(擬虛為實)的手法,將作者不滿意的結局具象為一眼就看懂的圖畫。而幽默是灑在全書中的調味料,不論是前面說的「糟糕」或是後面敘述故事的「奇妙」都可愛得讓人莞爾,直率的詼諧感讓人愈讀愈興奮。 就在我以為會一路快樂到結局時,突然,一個黑白畫面插入,一隻老鼠拿著大聲公喊了一聲「停!」上一頁還在雲朵之間飛躍的馬,下一頁表情木然;原來飛行是靠繩索,天空只是布景。黑白老鼠喊:「讓結局進來!」接著綁在拖車上彩色的字母FIM(葡萄牙文「結束」的意思)被拉進畫面。諾耶蜜.沃拉解釋,選擇故事結局是老鼠的工作,我這才想起蝴蝶頁已經看過他們工作的模樣。 老鼠團隊也許代表著務實的工作者,諾耶蜜.沃拉不為他們上色,有區分虛實的意味,也意味黑白分明的果斷,對老鼠們而言,故事結局是日復一日該完成的工作,沒有好壞之分。她在告訴我們,故事是彩色的,現實是黑白的,所以結局總是不能盡如人意嗎? 諾耶蜜.沃拉無法搶走老鼠的工作,於是成為創作故事的人,自己決定故事的發展。我喜歡《結局》故事的結局,這個世界上又多了一位充滿奇思妙想的故事創作者,讓「故事是永遠不會結束的……」這句話,可以一直流傳下去,故事一直流傳,就一定還會出現讓人不滿意的結局,不滿意的人又成為創作故事的人……這麼一想,糟糕結局就不那麼糟糕了。 送給大人的禮物 回頭看這本書的封面,青春期兒子給它的評語是「騙人的」,他期待的是恐龍大戰外星人,結果書裡有恐龍有外星人,就是沒有大戰。兒子也沒有說錯,對老鼠團隊而言,這就是用來騙人耳目的布景。封面上隕石迫近,一群恐龍準備揮拍的激昂;和封底中老鼠們如常工作的淡然,乍看逗趣。忍不住想起小時候在廟埕看戲,一群坐不住的孩子會在戲台前後穿梭,感覺同一個地方有三個世界:戲台前、戲台上、戲台後,那種感覺是複雜的。 這是一本兒童繪本,卻很適合做為大人的禮物書,送給正經歷失足、失意、失戀、失敗……任何不滿意上一段人生故事被結局破壞的人,告訴他們這個結局真是太可惜了,我們做不成結局修改師,就做創作故事的人吧!光是每天大聲讀出書名「結局?故事才不會就這樣結束呢。」都有療傷止(心)痛的效果哦!

MORE

【書市隨筆】《日本文學館紀行》尋找作家的身影

文/王錫璋(前國圖編審) 台灣文學旅行作家陳銘磻,耗時40年,分年分次,陸續走訪日本各地,探訪文學作家紀念館,日前彙整成《日本文學館紀行》一書。讀者閱讀本書,當可了解日本為何文風鼎盛,出了兩位諾貝爾文學作家——川端康成和3月才逝世的大江健三郎,以及每年諾貝爾獎的熱門人選——村上春樹等,在以英文為主的諾獎西方世界中,這可是很不容易的。 日本社會普遍重視文學,且認為:「一座理解文化美學的偉大城市,必須建構一座以作家為主張,並能展現人文風貌的文學館」,故自1963年即成立文學館籌備會,獲得一萬多人迴響、贊助。1967年4月13日,日本首座官方認證的文學館「日本近代文學館」開館,自此之後,各地文學團體相繼以地方作家的故居,或與某經典名著內容有淵源的地方,申請設立文學館或紀念館,完成764所的文學館,為全世界擁有最多文學博物館的國家。 即使尚未作古的村上春樹,母校早稻田大學也於2019年在圖書館設立「村上春樹文學紀念館」,只是被村上笑稱自己尚未死去,才先用「村上春樹圖書館」之名,但2021年落成的該館,收藏村上春樹各種豐富的原稿,以及黑膠唱片兩萬張,可謂另類的文學館。 重現小說場景 日本文學館達7百多所,本書自不能收錄齊全,故作者選錄台灣較熟悉的日本作家相關文學館計50篇介紹。 全書分三輯,第一輯「特定作家之紀念館」28所,大致由北往南介紹,從北海道旭川的三浦綾子紀念文學館、札幌的渡邊淳一文學館、青森的太宰治紀念館、岩手花卷的宮澤賢治紀念館,到長崎的遠藤周作文學館等。內容穿插作家生平或重要作品內容、文學館的建築特色,以及周邊環境、文創商品等。 第二輯則呈現作家某著名作品的情境,或為某作品寫作而居住過的地方所建的文學館舍,總共14所。 例如川端康成《雪國》在越後湯澤,竟然就設有高半旅館霞之間及雪國館兩座川端住過或描寫過場景的紀念資料室。還有他寫的《伊豆的舞孃》的湯本館,也成紀念之地。 最近比較有國人前往的鳥取縣,則有《名偵探柯南》的青山剛昌故鄉館,及以《鬼太郎》聞名的水木茂紀念館。 第三輯則為區域性的綜合文學館,如前述東京目黑區的日本近代文學館,以及神奈川近代文學博物館、姬路文學館等8所。所展出的與當地有關的作家自然較多,和我們的縣市文學館相似。 其實,國內文學館並不多,除台南有一所國立台灣文學館外,少數資深已逝國寶級作家有個人文學館或紀念館外,僅有少數縣市設有文學館,例如高雄文學館、南投文學資料館、宜蘭文學館、彰化文學館、台中文學館,甚至連台北市、桃園市等大都會,都還只在籌畫或工程之中,因此,除了一般讀者,文化主管部門或單位,也可以多多參考本書。

MORE

理工男轉學醫 趙昭欽顧好鄉親的肝

文/吳慧芬 高雄市立岡山醫院原本是個每年需由高雄縣府補貼上億元的醫院,秀傳醫療體系在2000年接手經營,成為全台第一家公辦民營的醫院,現任院長趙昭欽在2003年接任,只花了3年,就讓醫院「轉虧為盈」,明年秀傳體系更將在鄰近路竹成立有700床的高雄秀傳紀念醫院,一樣由趙昭欽擔任院長,這也將是北高雄規模最大的醫院。 趙昭欽是高雄農家子弟,父母務農養大4個孩子,成績優異的他,一路從雄中讀到台大機械系,畢業時正好遇上成大開辦後醫學系,想回南部的他也去報考,一試就中,自此從理工男,踏上行醫之路。 父母與家鄉長輩務農艱辛,趙昭欽看在眼裡,心疼他們常3餐不定時,而且早期打針文化造成鄉下肝炎盛行,趙昭欽因此決定投入肝膽腸胃科領域,且畢業後就回到高雄長庚、台南市立醫院等醫院服務,以就近照顧父母,並在2003年接任高雄市立岡山醫院院長,一待就是20年。 如何讓高雄市立岡山醫院形象「由負轉正」、「轉虧為盈」?趙昭欽除擘畫改善醫院外觀與充實硬體設備外,並與醫院同仁組成「親善小組」,拜訪當地診所,與他們成為伙伴,診所醫師可借用岡山醫院裡設備,為病人做檢查與手術,術後病人也可住在醫院,由院方照顧,受惠則是他最在意的鄉親,醫院也在他接手後3年轉虧為盈。 趙昭欽也推動病友團體,例如由B、C肝患者成立「愛肝聯誼會」,他說,岡山、路竹一帶,因早期針具消毒不徹底,很多人感染C型肝炎,若未定期追蹤,可能走上肝炎、肝硬化、肝癌3部曲,又由於從偏鄉到醫院一趟不易,讓患者回診意願低,因此他不僅讓病友成立聯誼會,且讓患者追蹤看報告一次搞定。 醫好年輕男子C肝 成就良緣 問到行醫核心價值?趙昭欽不假思索地說,「照顧好病人」,他希望自己所帶領的醫院是有溫度的,是給病人溫暖的。 有些務農鄉親回診,就是帶他們自種的芭樂給他,一進診間叫著「阿欽,哇來呀」,「這是阮庄腳郎,最真實的情感」,吃著他們送的農產品,「這是千金萬銀也買不到的珍饈美味。」 他分享有個20多歲男子,感染C肝,為期1年、2個干擾素療程都失敗,讓受盡發燒、食欲差等藥物副作用的他沮喪不已。後來健保給付口服抗病毒藥物,男子接受此療程3個月後回診,女友與女友姐姐陪同在旁,當他告知男子體內已測不到C肝病毒時,男子開心轉向女友說,「我可以娶你了」,原來女友父母對男子染C肝一直有疑慮,擔心愛女會很早守寡,因此要另個女兒到醫院確認男子健康,才肯點頭讓愛女下嫁,「當醫師也能成就好姻緣」,趙昭欽臉上露著笑容。 喜歡登山、騎單車 自我放鬆 在休閒時,趙昭欽喜歡登山、騎單車,他常清晨6點從台南東區住家,騎著單車到高雄路竹老家,一騎就是1個小時,那段時間是他自我放鬆時刻,接著他沖個澡,再到岡山醫院上班,而他對部屬,也秉持絕非必要,絕不在下班後打擾部屬,他認為上班就認真以赴,但下班就好好休息,人生不能繃得太緊。 因緣際會下,秀傳體系在2015年選定南科高雄科學園區「管2」用地,做高雄秀傳醫院基地,這是全國首創在科學園區內設址的醫院,明年9月將開幕。趙昭欽說,未來這兒會有更高端醫療設施,「我希望故鄉愈來愈好,有更好醫療環境照顧鄉親,這是我行醫、也是身為高雄子弟最大的盼望。」

MORE

75歲背包客吳典宜 勇闖日本圓留學夢

文/橘世代 現年75歲的吳典宜,是日本 Long Stay(長居)年紀最大的背包客!他在59歲時,因為退休後一直無法忘懷心中的留學夢,勇敢展開圓夢計畫,不料卻因年紀太大被婉拒,但他仍研究各種辦法成功圓夢,並出書分享在日本的所見所聞故事,同時鼓勵熟齡族圓夢不嫌晚,不過要具備「5大神器與3心2意」。 「我當時1句日文都不會說」,吳典宜受訪時分享,他原本是報社資深編輯,卻在59歲那年,毅然決然著手計畫圓夢之旅,「我想如果我愈來愈老體力就會愈不行,但年輕時的留學夢想一直沒有去做」,本來一開始要去日本念語言學校,但因高齡拿不到學生簽證,因此他2007年第1次去待了半年,第2次3個月、第3次也是3個月,前後約1年時間。 吳典宜說,沒有學生簽證無法念語言學校,他開始研究還有哪些其他地方可以去,「我後來發現日本政府下面的一些社團有日語班,針對外國人、日本人配偶、外國工作者等,在當地有簽證要學習日語的需求,非常便宜甚至有些不用錢」。當時他去京都國際交流協會日語班,以每堂200日圓(約台幣42元)的超低價格上標準日文課,非常便宜。 住宿部分,吳典宜分享,第1次到日本租到京都郊外老房子,每月2萬日幣,額外再負擔網路、水電瓦斯等算是相當划算,經濟上的問題解決了,家庭上的顧慮呢?他笑著表示,「太太很鼓勵我去圓夢,只是太太的電腦能力不太好,沒人幫忙較不方便。」 備妥5神器 長居日本舒心 如今,吳典宜成為有名的熟齡日本Long Stay旅遊專家,還出版書,分享圓夢故事,足跡遍布京都、札幌、東京等名城市。 吳典宜說,「想去日本Long Stay,如果要問有什麼神器,可讓生活得心應手?我的答案是廚房、網路、超市、單車、日語(懂一點)等5大神器。」 1.有廚房:廚房不管大小,就有居家生活的感覺。能夠料理一點食物,更多口味選擇,不必3餐老是在外。 2.有網路:能上網就能得到和周遭互動的資訊,吃喝玩樂或學習、交流等,都容易連結。 3.近超市:有超市或市場,生活的第一要務──吃飯就沒問題了。而且住家附近有超市,生活機能大概不錯。 4.有單車:單車是日本人的另外兩隻腳,生活半徑範圍內全靠它,長距離才會搭車、開車。日本都市有好的單車環境,能舒適自在地穿梭大街小巷。 5.會日語:會一點點日語,更能理解溝通,貼近當地的人、事、物,有更多的生活樂趣。當然不會日語也沒問題,肢體語言嘛也通,何況日本漢字不少,筆談也行。 好奇心不可少 懂入境問俗  5大神器之外,最好再加上「3心2意」,有好奇心、玩心、信心,以及2個注意,注意安全健康與入境問俗。 吳典宜表示,好奇心、玩心、信心,是 Long Stay的基本盤,沒有這「3心」,大概不會有去國外長居的興趣。 有好奇心、玩心,才會不怕麻煩出國旅遊。雖然現代人出門沒那麼難了,可是絕對沒有在家方便。有信心,Long Stay才會好玩、自得其樂。

MORE

【虛實相映】貫串作品中心思想的真俗二諦

文/劉家幸 真俗二諦是佛教的根本教理,體現緣起性空的概念。所謂俗諦,即有、色;所謂真諦,則相對於俗諦言,是無、空,又稱第一義諦或勝義諦。佛教認為世間一切萬物之「有」不會單獨存在,必須仰賴因緣和合而生起,而它的本質、本性即是空。 從明代的小說內容看,絕大部分都通過對世情人倫、因果業報的敘寫,來呈現佛教因緣生法的俗諦觀念,一者藉著故事人物跌宕起伏、悲喜交加的一生,時時警醒著正在觀文的讀者當以此為鑑,莫重蹈覆轍。以《水滸傳》為例,金聖歎在評點小說之餘,便深刻的體會故事情節中存在著環環相扣、報應不爽的因果鏈結,它推動著人物的最終結局,見微知著。 第二十一回「虔婆醉打唐牛兒,宋江怒殺閻婆惜」裡,敘寫宋江夜中怒殺鬼迷心竅的小妾閻婆惜,夾批說道:「宋江之殺,從婆惜叫中來;婆惜之叫,從鸞刀中來,作者真已深達十二因緣法也。」若不是閻婆惜紅杏出牆、不肯與宋江好,先是引得「宋江心裡氣悶」,爾後偷其招文袋與鸞刀,以此要脅「慌慌急急」的宋江要上公廳報官,還嚷嚷著「黑三郎殺人也」,宋江不會一時怒起、臨機下手,復見婆惜不死、兀自吼叫,再補一刀。可以說,閻婆惜之死,咎由自取也。 我化為佛,未佛皆魔 再者,小說世界裡的男男女女也以自身的經歷,向現實中的人們指出人生如夢、萬事皆空的真實道理。一如《金瓶梅》開篇即以「空」字,提起全書大義:「只有那《金剛經》上兩句說得好,他說道:『如夢幻泡影,如電復如露。』見得人生在世,一件也少不得,到了那結束時,一件也用不著。」 與此同時,小說家亦極陳文學中的真、幻概念,講究幻中有真,傳遞愈是極幻之事,愈能呈現極真的道理,藉由奇幻怪奇的虛構內容,反映現實世界中的某些現象或規律。它是中國古典小說理論中一組重要的審美概念,亦是佛教詮釋夢幻修法、以幻修幻的重要思想觀念。如神魔小說《西遊記》,通過對人、神、魔三界的情節架構,提出真、幻的概念。袁于令(一五九二—一六七四年) 在《西遊記題詞》所云:「文不幻不文,幻不極不幻。是知天下極幻之事,乃極真之事;極幻之理,乃極真之理。故言真不如言幻,言佛不如言魔。魔非他,即我也。我化為佛,未佛皆魔。」即是如此。 (摘自《中國佛教文學史》下冊,佛光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劉家幸 成功大學中文博士。成功大學全校不分系助理教授。曾任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訪問研究員、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外國人共同研究者、花園大學國際禪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日本漢文學、黃檗文化。曾獲得國科會年輕學者養成計畫愛因斯坦類(2020年)。著有〈晚明清初渡日華僧高泉性潡《釋門孝傳》初探〉、〈虛靈不昧托青蓮:黃檗四祖念佛獨湛感應書寫義蘊探析〉、〈峭壁空中湧聖泉:江戶禪林有馬湯山地景文學探析〉等單篇論文,編有《日本‧大典顯常《小雲棲稿》校注》。

MORE

【文化借鏡】讓世界擁有更多顏色

文/劉晉亨 很多事情是否「理所當然」,有時候當下真的是霧裡看花。 來瑞典之前,我當然知道粉紅色不該只是女孩的專利,藍色或黃色也不應該是男孩專屬,但或多或少還是會被刻板印象綁架,無法真正做到「顏色的真平等」。 瑞典在這方面可說是不遺餘力,努力想摘掉大家的有色眼鏡。 前公司坐我隔壁桌的好同事是個型男,我們每天工作之餘都會聊天喝咖啡吃午餐。愛迪達的Stan Smith鞋當紅時,他買了一雙桃紅配色的,穿起來非常有型。同事很自豪地說,這是他太太幫忙選的,他倆都覺得這顏色很適合他。 同事後來當了爸爸,兒子的衣服顏色有藍有紅有黃有粉紅,他們決定要用無性別差異的方式撫養孩子。有次他太太帶孩子來公司探班,胖嘟嘟白嫩嫩的小嬰兒穿著柔和粉紅色連身裝,衣服上還有幾個桃紅色小蝴蝶結,任誰看了眼睛都會冒粉紅泡泡。我好奇詢問同事太太,為什麼讓小孩穿有粉紅桃紅蝴蝶結的衣服,她不太理解地回問,為何不呢? 鼓勵運動風氣是瑞典的企業文化之一,許多公司都與各大健身房結盟並提供員工優惠價。前幾年隨著換公司,我也換了健身房。第一天去運動時,健身房給了一份內含水瓶和大浴巾的入會禮。健身房櫃檯男員工順手拿了一個黑色水壺與桃紅色浴巾給我。我拿了後想一想,問說能不能換條黑色的浴巾,表示桃紅色對我來說有些尷尬。他禮貌性地笑了笑,說「我也是用桃紅色的,我覺得沒什麼問題」。 最後我當然還是拿到了想要的黑色浴巾,卻一邊跑步一邊想了足足三十分鐘桃紅色到底哪裡有問題?我的顏色觀被性別刻板印象綁架了。 另一個同事是數位設計師,他女友是攝影師,兩個人對於顏色或許都有比一般人更敏銳的見解、也更不想落入俗套。我們一起工作了兩年,讓我學到很多關於顏色的運用和協調。當我在發想公關活動的圖像時,同事都會提醒我不要讓刻板印象主導了溝通方式。我的想法經過他的巧手之後,原本不敢用的顏色都變得和諧又恰到好處。 讓顏色回歸本色 二○一三年有一篇新聞鬧得不小。瑞典最大的連鎖超市在當期廣告型錄裡刊登了藍色與粉紅色的兒童腳踏車,並在藍色腳踏車上標示「Perfect for boys」(很適合小男孩),引起了許多家長的反彈,再加上媒體的報導與評論,最後超市不得不出面澄清並承認不妥。 或許等我們拿掉了有色眼鏡,顏色就真的只是顏色。 很多時候在解釋瑞典與台灣乃至東亞社會的異同時,我都很害怕落入俗套,讓人誤以為我在闡述「國外的月亮比較圓」。瑞典自然有許多值得借鏡參考之處,但也有許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可是在性別平權上,我的確認為瑞典是走得比較成功的國家之一,那不在於他們多做了什麼,而在於他們讓原本該是什麼的性質就是什麼。大至國家政策,小至顏色的選擇。 讓顏色不被性別綁架、讓顏色回到它們原本的初衷。讓這個世界多一點顏色,我們就能更豐富自由地選擇顏色。 (摘自《斯德哥爾摩宜居指引:劉先生的十二年瑞典駐地觀察與剛剛好文化剖析》,時報出版) 作者簡介 劉晉亨 筆名「瑞典劉先生」,原以為人生就像許多人一樣北上念書工作,卻一不留神走得太北,自2011年起深入寒帶國家一住至今。斯德哥爾摩大學媒體碩士畢,行銷公關專業,替營利與非營利機構服務過。專心體驗人生、讀書寫字之際也喜歡獨自旅行,已走訪六十個國家。關心性別、人權、勞權等議題,文章散見實體報紙與網路媒體,也擁有自己不定期更新的Podcast節目「瑞典劉先生的頭殼」和臉書專頁「瑞典劉先生」。

MORE

【親子共讀1】《愛問問題的里歐》生命的疑問 值得用一生來探索

文/黃汶婷 有別於其他海盜故事,孩子們瞪大眼睛,驚奇故事竟然是從里歐的出生開始說起。擁有一個奇怪的大問號的里歐,從小就愛發問,每一個問題,爸爸、媽媽總會回答他,里歐仍不停止追問下去,沒有滿足在一個答案裡,看見一個孩子對世界充滿疑問的本質,一個問題就打開一個世界。 大家都是鉤子,只有里歐是問號,明顯的與眾人不同,身為海盜家族,那怎麼可以?家人需要一同面對身邊排山倒海的質疑,試著去想如果是我,孩子與別人不一樣,我能不能夠成為支持孩子的那個人?還是跟著大家一起用有色眼鏡去看待他?里歐的父母並沒有掩飾或隱藏這樣的情況,「他們只關注著里歐的問題」,專注與孩子的互動,在這交會的點點滴滴當中,與別人無關,成為一個特別孩子的父母,一起創造生活中許多奇異的片刻。 每個問題點石成金 擁有海盜本質,感應冒險的召喚,船長的疑問並沒有擊倒他,里歐跟隨海盜船前進出發,這是嶄新學習的里程碑,對周圍的人事物拋出問題,沒有一件事在里歐的頭腦裡被認定為理所當然的,就連「海盜旗為什麼是黑色的」都可以問,哇!這些都是我從來沒有想過的問題,當問題發生,才赫然發現,原來我們的生活並非原本想像的,還有許多可以探索的面向。 沒有被打壓的本質,在生活中問出精確的問題,開出一朵朵驚奇的花朵,里歐像個生活魔術師,每一個問題點石成金,處處驚喜。看著海盜們一起思考如何挖掘寶藏,沒有挖到寶藏時,因著里歐的問題,轉變了心境,從沉悶到開心的彈吉他,席地而坐放鬆歌唱起來,感受這些珍貴的時光,就是此刻最大的寶物。這本繪本裡的每一個問題都超厲害,都是亮點,足以讓我和孩子津津樂道,且一再回味。 何時遺忘最初本心 兩艘海盜船即將開戰的畫面,充滿張力,細微處的處理,人物、動物的動作表情,都讓人覺得太有趣了。驚歎的畫風,細膩的筆觸,加上不同拼貼的元素,讓人大開眼界, 每一頁像是一幅畫,圖文搭配的巧妙,又像是看一部卡通一樣,而連著好幾幕,如同看連環漫畫,超級有趣。 此時耳邊響起法文歌《Le Papilon》輕快的旋律,女孩童稚的聲音,好多布瓜、布瓜的問題,問別人,問自己。憶起童年的好奇心,也曾經想探索世界的自己,在成長過程中,漸漸遺失,面對所有的問題都只想快速得到一個明確的解答,甚至能有別人來幫忙解決問題更好,何時遺忘了自己那最初的本心?面對孩子的問題,習慣回答「不知道」,此時的我是否正關閉了一扇扇通往世界探索之門?里歐最後的困惑,在他一直找不到答案的問題裡,對生命的疑問,值得用一生來探索自己,就如同繪本的封底,生命如同一場冒險,一艘海盜船乘風破浪,繼續前行。

MORE

【書市隨筆】《瘂弦回憶錄》猶如一部近代史 和台灣文壇的縮影

文/王錫璋(前國圖編審) 《瘂弦回憶錄》是2015年由瘂弦口述完成,辛上邪記錄。當年瘂弦83歲,成書則在2022年,由洪範書店出版,想來他今年已過90大壽了。大家應慶幸這本回憶錄十幾年前就進行了,瘂弦當時記憶還清晰,許多幼年之事和文壇人事,還記得一清二楚,真的是一部活字典似的。 瘂弦是一位現代詩人,是台灣歷史最久的《創世紀》詩刊三位創辦人之一,自1954年創刊到現在,從未中斷。這本詩刊培育、延續、團結了台灣詩人和詩界,是今日新詩盛行不輟的基礎。後來,瘂弦應邀擔任《聯合報》副刊主任,他當編輯人卻也掀起報紙副刊繁榮興盛的年代,與《中國時報》高信疆先生主持的人間副刊,兩強良性競爭,帶給台灣文學史的新風貌。 少年讀物奠定基礎 瘂弦在當代文壇貢獻如此顯著,大家可能以為他來自書香世家。其實,他出身於河南窮鄉僻壤,又成長於抗戰動亂世代,17歲離鄉,當流亡學生,輾轉大江南北,吃盡苦頭,後來隨著孫立人將軍的新軍來台,當過一陣大兵後,隨後考上政工幹部學校戲劇系,成為職業軍人,之後因為熱愛文藝和寫詩,與張默、洛夫、司馬中原、朱西甯等,形成中華民國史上「軍中作家」、「軍中文藝」的大時代。  瘂弦最初寫的詩,靈感或字句多以歌頌故鄉的風土、人情和家人為主。瘂弦說:「我自己的文學有兩個源泉,一個是母親,一個就是故鄉。」遠離家鄉的流亡學生生活,動蕩不安的逃難過程,孤單來到台灣的窮苦軍人待遇,使得他把情緒都發洩在思念家鄉和家人的詩句上。 這本《瘂弦回憶錄》前三分之一篇幅,幾乎都寫他河南的家鄉,自家的村落、外婆的村落、何南南陽縣城的點點滴滴,寫來猶如舊日的黃土、黑土高原的土地重現。我們也才知道中國北方的鄉下是普遍、普遍的窮困。 瘂弦是因為父親後來到縣城公民教育館工作,每天用牛車載運圖書到各村落給兒童閱讀(就像現代公共圖書館的圖書巡迴車或佛光山的雲水書車一樣),瘂弦跟著父親當小幫手,也跟著村童讀許多兒童、少年讀物的關係,奠定了他的文學素養基礎。故讀其回憶錄,方知瘂弦能寫詩,是有文學淵源的,加之動亂的流亡生活,讓他寫的詩更具真實的時代特色。 半部台灣文壇史 本書中半部,寫流亡生活,其流徙動蕩,令人驚心動魄,國民政府遷徙來台的過程,等於也呈現其中,1940到60年代的歷史,幾乎也濃縮在書中這部分了。  書的後半部,則等於是半部台灣文壇史,雖是《瘂弦回憶錄》,其實也到處介紹其他詩人、作家,瘂弦在這篇幅,雖然主要在介紹《創世紀》詩刊,卻好像捧著詩刊,為你講哪個詩人的生平和其詩作的特色等。許多詩人也寫散文和小說,自然他也延伸介內容到整個文壇了。書中所提到詩人或作家,至少有兩、三百人吧!他們都與瘂弦有所串連,故說是台灣文壇人物誌是這書中的主要篇幅,並不為過。 比較可惜的是瘂弦主編聯副二十年的生涯,其過程在回憶錄竟從缺,這是缺憾呢?還是瘂弦認為他本來是詩人,詩的生涯和影響,才是他該有的回憶?有待讀者自行解讀了。

MORE

醫師變癌友 鄭書更同理病人

文/李樹人 39歲鄭伃書是中國附醫乳房外科主治醫師,收治過近千名乳癌患者,動過數百例手術,常叮嚀癌友要積極面對癌症,提醒女性朋友定期自我檢查乳房,從沒想過自己也罹患乳癌第二期,且為棘手的三陰性。抗癌期間,除了感受到瞬間大量掉髮的恐懼,也深知癌友的無奈,這些都是醫學院教授沒教過的事,現在面對癌友,能更具同理心,感同身受。 2019年6月2日,星期天,鄭伃書永遠記得這個日子,當天早晨她意外發現左邊乳房異樣,觸感像是一顆小皮球,用力一按,卻是硬塊,觀察形狀、大小及位置,深感不妙。周一上班,起個大早,獨自進入超音波室,拉起布簾,熟練地使用探頭,只是這次對著自己乳房,螢幕顯示形狀不好的陰影,她一顆心頓時沉了下去。 為了確認乳癌期別,鄭伃書開檢驗單據,為自己安排穿刺,答案是三陰性乳癌,腫瘤2.8公分,不只要開刀,還需合併化療。 鄭伃書說,她是乳房外科醫師,但在得知罹癌那一瞬間,身陷暗黑的深淵,承受著一波又一波的恐懼情緒。在冷靜後,擬定治療策略,先作前導化療,視腫瘤縮小程度,決定全切或部分切除。 切身感受 洗澡掉髮崩潰  原本以為可以隱瞞罹癌、安穩地做完化療,但醫院一名個管師點閱乳癌患者名單時,看到「鄭伃書」3字,以為眼花,或是電腦出錯,怎可能醫師與癌友身分對調,但進一步查證資料,確認此事,立刻通報主任及醫療團隊。 同事接手後,醫療團隊在鄭伃書身體放置人工血管,開始每3周一次化療,期間出現惡心、狂吐、發疹、皮紅、掉髮……只要說得出來的化療副作用,全發生在她身上,終於體會到什麼是「生不如死」。 鄭伃書說,曾多次遇過乳癌病友因掉髮、禿頭,而停止治療,那時總想著「怎會為了不痛不癢的掉髮,而不想治療,戴上假髮,不就沒事。」著實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第2次化療,鄭伃書沐浴時,以水龍頭淋溼頭髮,不料,這一沖竟讓一大片頭髮從額頭滑落到浴室地板,她頓時尖叫,陷入崩潰狀況。事後回想,自己可以忍受皮膚癢、腹瀉、白血球低下等身體不適,卻跟許多乳癌病友一樣,過不了掉髮這一關,原來那是一種身體分離、失去掌握的深沉恐懼。 「手術順利」 宛如天籟之音 前4次化療效果不錯,腫瘤明顯縮小,但第5次化療突然引發敗血性休克,鄭伃書被送至加護病房,等病情穩定後,她陷入艱難的抉擇,要再拚一次,做滿6次化療,再做切除手術?還是直接就進開刀房?在同仁評估下,選擇後者,這也是她第一次身處手術房時,並非執刀醫師,而是乳癌病友。 鄭伃書表示,迄今仍記得術後情況,儘管身體不聽使喚,但仍可清晰聽到主刀醫師親切喊著「放心,手術一切順利」,這宛如天籟之音。正因這奇特經驗,讓她日後在完成乳房腫瘤切除手術,病人仍迷糊時,總是習慣彎著腰在癌友耳邊輕聲說「手術順利,放心」。 對於罹癌,鄭伃書從無法置信、坦然面對,以及深刻體會癌友的無助與恐懼,她說,感謝老天讓她走這麼一回,承受化療所有的副作用,也做過手術、放療、標靶藥物、免疫療法、抗荷爾蒙療法,甚至住過加護病房,在短短一年內經歷過教科書上所有乳癌病友可能遭遇的狀況,也學到醫學院裡沒有教過的事情,那就是癌友真實感受。

MORE

【大人讀的圖畫書】《超級沒用的大人》小孩是我,大人也是我

文/施佩君 單看書名與封面,會以為《超級沒用的大人》是小孩「吐槽」大人的圖文書。然而,翻開書,視線游過鵝黃色蝴蝶頁上一群以單色線條描繪,捂著眼的孩子,移到第一幅畫上,我愣住了。藍色的水瀑下,男孩站在石頭上,低著頭捂著眼,任水花四濺,上方白色的大字寫著:「大家都以為我在玩。其實我在哭……」再下一頁,封面上綠髮紅衣小女孩吹得鼓鼓的大氣球,瞬間破裂,清楚表明要將大人虛偽的表象世界徹底拆解的企圖。 大人怎麼會這樣呢? 大人為何老是讓人無言呢? 如果小孩身邊都是沒有用的大人,那該怎麼辦呢? 書中的文字看起來是小孩的嘲諷、埋怨與批評,孩子來讀應該很解氣;大人就算不服氣,好像也無從辯解。你是會以工作忙、壓力大、記性差為藉口而忘記接送小孩的大人嗎?還是不斷提醒「你是超級幸福的小孩」不小心灌了心靈毒湯的大人?是一時興起就要孩子在別人面前表演,忘記體貼孩子感受的大人嗎?還是完全以孩子為生活重心,忘了對自己好一點、常常失去重心摔得鼻青臉腫的大人?……如果把每一篇的「控訴」都拿來自我檢視,就算不是完全符合的超級沒用,至少也是符合一、兩項的有點沒用吧。(如果有完全不符合的「超級有用大人」,我真想認識你。) 蒙上眼睛視而不見 沒用的大人有時傷了孩子,有時傷了自己。這本書裡經常出現用手捂著雙眼的孩子,一直到尾聲,棕色大狗問出了我的疑惑:「你是在哭還是玩躲貓貓?」藍色連身裙女孩回答:「我是邊哭邊玩躲貓貓。」多麼令人心疼的回答。對於大人有心或無心的傷害,孩子只能悲傷與逃避;大人難道也要蒙上眼睛視而不見嗎? 「因為覺得人生太苦,我的作品通常會有一個快樂的結局。」幾米在分享創作心得的《繪本的夢想與實際》一書中如是說。他也以這份寬容對待《超級沒用的大人》。書的最後, 孩子們都睜開眼睛,直視大人的假面與脆弱,微笑說出「超級沒用的大人,放心啦,我們一起繼續沒用的人生吧!」讓所有的大人都鬆了一口氣;《超級沒用的大人》不是為了吐槽,而是為了傾訴,不是為了批評,而是為了原諒,前提是孩子們的心聲能被聽見、被看見、被關注、被接受。 表象與真相之間 閱讀過程中,我總是會想起第一幅畫的提示:表象與真相間存在著「以為……其實……」的距離:小孩以為大人無所不能,其實大人很沒用;大人以為小孩什麼都不懂,其實小孩了然於心。大人與小孩可能都在嘻笑怒罵的掩飾下哭泣,因為現實與理想的差距而脆弱,因為不被理解而寂寞,沒有哪一邊的壓力與煩惱少一些。而作者幾米就是畫中那些很大隻、很可愛的動物們,「睜開很大的眼睛無辜地看著圖畫裡需要愛的小孩」(《繪本的夢想與實際》第32頁),用創作無條件的愛著每個人的不完美,撫慰每一顆受傷的心。 幾米畫的是小孩,說的是大人,好像是兩個對立的角色。當我一篇一篇的讀下去,一方面反省自己是否犯了同樣的毛病,一方面漸漸產生「小孩是我,大人也是我」的感覺,不僅有「當我是小孩時也有同樣感覺」、「身為大人的我有時的確會那樣」的共鳴,還會想像「當小孩的我遇到當大人的我」會如何看待這些狀況,會有什麼樣對話。當小孩的我,也許會如最後一幅畫中的綠髮小女孩,站在破掉的氣球上,捂起眼睛說:「希望我長大以後,不會變成一個超級沒用的大人。」當了大人的我應該會沉默,微笑以對吧。是的,我也希望。

MORE
/42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