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全球首見!活青蛙身上長蘑菇影片曝光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一群生物學家近日發表一項研究成果,發現一隻活體青蛙身上竟然長出一朵蘑菇,這種狀況可謂是前所未有。 《紐約時報》報導,世界自然基金會河流與溼地專家洛西特(Lohit Y.T.),在印度南部卡納塔克邦(Karnataka)的池塘進行金背蛙的生態時,意外發現一隻活體青蛙身上竟長出一朵蘑菇,團隊成員進行研究,牠身上所長出的蘑菇是屬於傘菌目小菇科(Mycenaceae)的菇類,不過研究團隊並沒有為了做實驗或是觀察而捕捉青蛙,因此不清楚這隻青蛙後續狀態。 康乃爾大學獸醫學院學者卡加納(Alyssa Wetterau Kaganer)指出,這種蘑菇是一種腐生真菌,本來是長在植物上面的,沒想到竟然能在動物身上生長,「這種罕見狀況可以說是全球首見」。    

MORE

花蓮拾獲台灣狐蝠寶寶 林保署:救援首例助建立流程

【中央社花蓮訊】花蓮民眾在市區拾獲1隻台灣狐蝠幼崽,林保署花蓮分署獲報立即啟動救援程序;過去無相關經驗,此次是國內第1次案例,對於台灣狐蝠保育深具意義,助未來規畫完善照養流程。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今天表示,21日上午接獲志工鍾秀綢通報,有民眾在花蓮市區拾獲1隻台灣狐蝠幼崽,因其為數量稀少之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因此立即啟動救援程序,送「瀕危野生動物救傷室」暫置,由專業獸醫師照養。 由於此為台灣首例救援僅2周大的狐蝠寶寶,國內沒有相關照養經驗,因此廣泛徵詢國內及日本狐蝠專家,建立照養流程,並嘗試將幼蝠放回原拾獲處,希望母蝠接回。 但經兩晚嘗試未果,經評估後,花蓮分署於23日將幼蝠交予東部野生動物救傷中心(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照養,由獸醫師依其成長狀態,並評估成體後是否適合野放。 林保署花蓮分署指出,台灣狐蝠屬於台灣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且在本島僅在大花蓮地區確認有繁殖個體,非常不容易;拾獲幼蝠的民眾為荒野保護協會花蓮分會志工夥伴,20日晚間發現狐蝠幼體後,因現場遊蕩犬貓數量眾多,為避免幼蝠遭受攻擊,並未將其留置原處,於翌日早晨交由監測志工隊長鍾秀綢(現任花蓮分署國家森林志工隊長),隨即通報緊急處置,這也說明花蓮民眾深知台灣狐蝠保育重要性。 林保署花蓮分署說明,這次為國內首次拾獲台灣狐蝠幼體,是1隻小公蝠,推測約2周大,尚未離乳,因過去並無相關照養經驗,在母蝠接回前,為維持幼蝠體力,向國立台北大學教授陳湘繁、野灣獸醫江宜倫、社團法人台灣蝙蝠學會理事長陳宏彰、理事林祖濬、林清隆博士,以及生物多樣性研究所主秘鄭錫奇等專家諮詢蝙蝠幼體照養方式,專家群也向日本專家請益狐蝠照養經驗及收集文獻資料,因而建立起幼蝠照養流程,並由花蓮分署先行照養,同時監測其體重、健康狀況等。 在經過獸醫師判斷幼體健康狀況、拾獲點周遭環境、母蝠返回尋找個體可能性之後,花蓮分署決定執行幼蝠回歸母蝠計畫,將幼蝠放回原拾獲處,希望母蝠來接回。 嘗試執行2日,於現地周遭皆發現不同的台灣狐蝠成蝠個體,且不斷於幼蝠周邊繞飛,但始終未接觸幼蝠;考量幼蝠體力、健康狀況及母蝠並未出現,為讓幼蝠得到妥善照顧,花蓮分署於23日送至野灣動物醫院,由專業團隊接手照養工作,並進行更為精密性質測量與體能評估。 林保署花蓮分署表示,分署及志工夥伴共出動27人次進行照養與野放工作,此次是國內第1次案例,對於台灣狐蝠保育意義非凡,藉由此次經歷建立妥善照養流程,為未來台灣狐蝠保育及救傷規畫完善制度;也呼籲民眾,如發現幼蝠或受傷個體,第一時間應通報縣市政府(1999專線),或撥打0800-057930電話,切勿帶回私自照養,避免觸法。 有民眾日前在花蓮市區拾獲1隻台灣狐蝠幼崽,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表示,因其為數量稀少之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獲報後立即啟動救援程序,送「瀕危野生動物救傷室」暫置,由專業獸醫師照養。圖/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提供

MORE

追蹤七股潟湖生態 中山大學聚焦西南海岸監測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七股瀉湖是300多年前台江內海遺跡,至今生態多樣。中山大學今(5/9)日表示,與國科會合作成立聚焦「西南海岸」的社會生態核心觀測站,未來將針對七股地區潟湖生態系統與漁村社區發展做全面的監測及資料盤點,以做為永續發展的政策方針。 中山大學指出,監測包括環境變化、土地利用及社會結構、漁業資源等,做全面性監測、資料盤點及分析,還有地方經濟等,並評估人類活動及氣候變遷對生態和社會的影響。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院海洋科學系「長期社會生態核心觀測站西南海岸站」是長期社會核心觀測站之一,這項觀測站(LTSER)西南海岸站計畫主持人、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特聘教授陳孟仙指出,西南海岸的關鍵核心議題,是視沿近海漁業要地隨著時代變遷,近半世紀七股地區的環境衝擊,將連結社會及自然科學方法跨領域做監測,了解社會經濟結構,以及漁業資源和生態系統的服務。 陳孟仙舉例,調查環境生態項目有七股潟湖水質、底質生物、海岸變遷等,用社會科學的方法透過利害關係人訪談及問卷調查,了解產業經濟及人口組成等外部資料,以掌握七股地區潟湖生態系統與社區發展的情形。 研究要為當地社區提供科學依據的資料,包括對漁業資源、環境變化、土地利用及社會結構做全面的分析,評估人類活動、氣候變遷等對生態和社會的影響。 圖/中山大學提供 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表示,每個生態系統有其獨特條件,面臨的自然環境變化以及人類活動的影響都有差異,不能直接將一個地區的研究成果套用或預測另一地區生態系的變化,中山大學期許成為研究西南海岸的智庫。

MORE

南華大學花旗木盛開 爆粉紅色浪漫花海

【記者江俊亮嘉義報導】由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發起「百萬人興學」創辦的南華大學,以校園綠意盎然而享有「森林大學」的美譽,最近春暖花開,校園內的花旗木也綻放粉紅色的花姿。校方表示,花旗木俗稱「泰國櫻花」,浪漫的花海,讓師生心曠神怡。 佛光山南華大學校長林聰明表示,南華大學腹地遼闊,校園占地約63公頃,綠色覆率高達73%,不僅擁有草原、樹林等景觀,幽靜典雅的校園,鳥語花香,生態豐富,充滿自然與人文之美,因此享有「森林大學」的美名。 南華大學不僅保存有高聳的原始樹林,也有綠地及生態池等,提供生物良好的棲息環境,校園景色怡人。最近盛開的花旗木,是決明屬落葉喬木,原產於東南亞的泰國、緬甸,盛開時只有花朵而無葉,頗似櫻花,因此又被稱為「泰國櫻花」。 校方表示,花旗木的英文名字叫Pink Shower Tree(粉紅陣雨樹),也有人稱它為「平地櫻花」、「珊瑚櫻」、「絨果決明」、「薔薇色木旃那」、「琴葉珊瑚」等名稱。花旗木剛開花時呈淡粉色,之後呈粉紅色,花期比櫻花長,住在校舍的學生說:「賞櫻不必到日本,打開門窗就看得到」。

MORE

【草木堪為友】綠蔭如傘蓋的榕樹

文/德禪 榕樹是台灣常見的喬木,但要清楚辨認各種榕樹卻是件不簡單的事。榕樹有時是桑科榕亞屬植物的通稱,但有時也專指細葉榕(Ficus microcarpa)。榕屬,也稱為無花果屬,約有近800個物種,有喬木,有灌木,也有藤本,大部分是常綠植物。 這篇文章介紹細葉榕,也稱為正榕。株高可逾20公尺,樹皮灰白色,主幹粗壯而光滑,多分枝。枝幹具有多樹氣根,氣根接觸泥土後,能發育成支柱根;全株受傷時流出白色乳汁。 橢圓形單葉,互生,厚紙質或革質,全緣,葉基楔形,葉端有短尾尖突;葉表綠色有光澤,中脈明顯而凹下;葉背顏色略淡,中脈隆起。具葉柄,線狀披針形托葉。 春、秋開隱頭花序,在一顆小球似的隱頭花序內側同時有雌花、雄花和蟲癭花,外層像果皮的就是花托。 隱頭花序藉由榕果小蜂幫忙授粉,授粉後發育成球形隱花果,幼果綠色被白點,漸轉為粉紅色,成熟時轉為紫黑色,果序柄很短。果序單生或對生於葉腋,基部苞片宿存,被短柔毛。 晉代嵇含《南方草木狀》卷中:「榕樹,南海、桂林多植之。葉如木麻,實如冬青,樹幹拳曲,是不可以為器也;其本棱理而深,是不可以為材也;燒之無焰,是不可以為薪也。以其不材,故能久而無傷。」

MORE

台灣海域鯨豚種類多

文/彌生 又到賞鯨季節,屏東雖然不算是傳統的賞鯨景點,當地海洋生物博物館卻順應季節推出各項海洋教育活動,鼓勵民眾認識台灣海域各類鯨豚,希望民眾了解:歷經「大捕鯨時代」後,全球海中鯨魚數量急速下降,加上現今海洋環境布滿多種危機,讓鯨豚的生存變得岌岌可危。 有鑑於守護鯨豚刻不容緩,海生館從本月起至6月23日止,針對連續假期進行鯨豚教育,推出「遨游鯨之國」限定活動,除透過LINE解謎闖關遊戲,並藉著導覽圖卡串連起館內與鯨相關的展區,從食性、身體構造到海中優游行為等,全面性的認識這群海中精靈。 在入館民眾部分,海生館也將層層疊加民眾的「鯨」典知識,了解鯨豚面臨的困境,最後寫出屬於自己的海洋守護宣言。活動期間,民眾亦可透過「鯨豚迷航記」活動化身為鯨豚,感受以回聲定位映射出海底世界環境,因為海洋噪音擾亂了自身的定位系統,而在海洋中失去方向,協助迷航的鯨魚回家。 根據台灣不同單位歷次調查,以及歷年來賞鯨船海上觀察的結果,台灣東海岸北中南不同海域的鯨豚種類歧異度相當高,且在不同季節及月份,可以看到不同種類的鯨豚。 相較於東岸,台灣的西海岸也有露脊鼠海豚、中華白海豚、瓶鼻海豚等鯨豚,只是西岸海上調查的資料較為缺乏,不過就現有鯨豚擱淺所得的資料顯示,西岸應有其他尚待發現的鯨豚種類。 目前曾在台灣東海岸出現的鯨豚種類包括: 1. 海豚:飛旋海豚、花紋海豚、熱帶點班原海豚、弗氏海豚、瓶鼻海豚、真海豚。 2. 鯨魚:區分小型鯨和大型鯨。小型鯨包括偽虎鯨、瓜頭鯨、小虎鯨;大型鯨則有領航鯨、虎鯨、抹香鯨、大翅鯨,和比較害羞的侏儒抹香鯨、小抹香鯨、喙鯨等。

MORE

立法院今審野生動物保育法 禁獸夾兼顧原民文化

【本報台北訊】為兼顧動物福利、原住民族傳統文化祭儀與野生動物保育,立法院今天審查《野生動物保育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本次修正意旨兼顧野生動物保護機制,以及尊重並維護原住民族文化。全面禁用獸鋏成朝野共識,但動保團體認為,金屬套索陷阱等無差別陷阱器具也應一併禁用。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今天審查《野生動物保育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本次修正要點包含全面禁用獸鋏的規定;增訂原住民非營利自用的狩獵要件、備查制及未經許可獵捕保育類野生動物的行政罰;擴大得沒收、沒入犯罪或違規相關物品的範圍;增訂保育類野生動物逸失圍捕費用由飼主負擔的規定;加重未通報或未積極圍捕的罰則等4大重點。 然而司法院釋字第803號解釋已肯認原住民狩獵文化權利及環境生態保護均為憲法所保護的重要價值,民進黨立委伍麗華Saidhai Tahovecahe表示,原住民族的傳統文化、祭儀依法應受保護與尊重,禁用獸鋏無礙原住民族傳統狩獵文化的傳承,獵捕野生動物仍可使用其他傳統獵具及方法,如此便可彰顯憲法保障原住民族的權益。 農業部代理部長陳駿季特別指出,《野保法》原本只規範原住民未經許可獵捕一般類野生動物的「行政罰」, 致王光祿案未經申請獵捕保育類野生動物須以刑罰,因此修法原住民未經許可獵捕保育類及一般類野生動物,均以行政處罰,即全面除罪化,保障原住民族權益,目前在原住民地區也已替換3700多個改良式獵具,避免對動物造成額外傷害,逐步全面禁用山豬吊會是下個目標。 針對本次修法,逾20個動保團體在審查同時也在立法院前以行動劇表示,傷害野生動物不只獸鋏,修法也應包含更具殺傷力俗稱山豬吊的金屬套索陷阱等獵具,也缺乏禁止電商販售平台條款,讓販售禁止陷阱的電商平台下架網路陳列販售的義務。 動團指出,2020年10月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消極地推行交換精準改良獵具,但獵具再怎麼改良,若無法落實執行管理的控管機制,勢必如同過去一樣造成動物傷亡慘況完全失控,且禁止使用捕獸鋏及金屬套索陷阱山豬吊等非人道、無差別捕捉陷阱器具已是全民共識,也更應全面禁止「使用、持有、販售、製造、陳列及輸出入」,才能杜絕利用漏洞傷害野生動物的不法行為。

MORE

隱身於都市的祕境 洲仔溼地五色鳥繽紛現蹤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距離高雄左營高鐵站約10分鐘車程的洲仔溼地面積不到10公頃,卻有豐富的生態,蓊鬱植栽圍繞著溼地,這處被喻為「城市綠洲」的祕境是蟲鳥及爬蟲類生態的樂園,近日還有五色鳥現蹤,牠們像敲木魚「叩叩叩」的叫聲,讓不少路過民眾驚喜不已! 洲仔溼地的設置,當時以復育水雉為題,成功的讓「水雉返鄉」,漸漸地也吸引多樣生態棲息,不管是候鳥、水生植物還是蟲類,都豐富了溼地的樣貌,也成功的打造洲仔溼地成了大自然教室,更是戶外教學的據點。 高雄市工務局今(4/2)日指出,攜手保育團體的努力,洲仔已成了讓水雉安心成家的樂園,同時保留了許多台灣特有種生物,例如:水社柳、台灣萍蓬草及五色鳥等,豐富的水生、陸生植物和鳥類,讓城市綠洲富饒生命趣味。 特別是,走入洲仔溼地的環境教育區,池面上乍現台灣萍蓬草,綻放著黃色小花,還有著紅色柱頭點綴其中,非常美麗! 沿途步道兩旁偶見彷彿敲木魚「叩叩叩」五色鳥的叫聲,還可見水社柳佇立在步道兩旁。 圖/記者王淑芬 看似不起眼的水社柳,是台灣特有種紅擬豹斑蝶和黃領蛺蝶幼蟲的食草植物,更是不可或缺護岸固坡、水土保持的樹種,多元豐富的生態讓洲仔溼地更富生命力。 特別是五色鳥的現蹤,讓不少漫步溼地外步道的民眾在謐靜的林道旁,頻頻聽到「叩叩叩」的叫聲,仰望樹梢偶見色彩繽紛的五色鳥,令人驚喜。 工務局指出,洲仔溼地以生態工法營造,用「生態優先、人類為次」的理念做生態復育,估計區內有逾500種陸生植物及近百種鳥類,堪稱為一本動、植物活字典!

MORE

玉山園區生態好消息 黑熊族群有增長擴散趨勢

【中央社南投訊】玉山園區至少辨識出139隻台灣黑熊個體,今年截至4月中已11筆黑熊通報,族群有增長、擴散趨勢,其中東部較明顯,玉管處在花蓮辦理黑熊救傷教育訓練,以健全救傷機制。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今(3日)表示,台灣黑熊族群現況全島可能僅有200隻至600隻,玉山園區是黑熊核心族群、重要棲地之一,園區黑熊族群近年有增長並向鄰近地區擴散趨勢,其中以東部園區較為明顯,降低鄰近黑熊族群滅絕風險。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指出,民眾近年在玉山園區通報台灣黑熊次數有逐年增加趨勢,今年截至4月中已有11筆,除相關痕跡,不乏近距離目擊紀錄,其中發現地點以東部園區瓦拉米步道最多,占8筆。 玉管處表示,有鑑於黑熊活動範圍廣大,且常移動至玉山園區外,人、熊共存及潛在衝突可能逐漸浮現,因此建立跨機關團體夥伴關係、提升自身及周邊夥伴監測與應變能力才能健全保育網絡,因此,昨天委託台灣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在花蓮縣卓溪鄉南安遊客中心辦理台灣黑熊救傷教育訓練。 玉管處表示,訓練課程由野灣協會獸醫團隊、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等專業團隊,分享黑熊救傷流程與經驗、檢體採樣注意事項、公部門救傷過程角色、野放後追蹤與衝突防範等內容,並在玉山園區黑熊出沒熱點瓦拉米步道實地演練黑熊痕跡辨識、救援等。 玉管處提醒遊客,上山帶熊鈴、哨子製造聲響並結伴同行;食物妥善放置,勿使味道溢散吸引黑熊,垃圾、廚餘帶下山;看到黑熊保持冷靜,安靜儘速離開;山區開車放慢速度並留意路況,避免野生動物路殺;發現黑熊或相關痕跡請通知玉管處049-2773121。

MORE

用同理心關懷 《小彌的奇幻之旅》盼減少人猴衝突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繪本《小彌的奇幻之旅-愛的體驗》中的主角小彌就像是動漫《神隱少女》中進入異境的千尋,在一個不同以往的陌生環境中成長,他逐漸學會待人處世之道,也學會了愛與被愛,就不再恐懼了! 統計顯示高雄壽山有約千隻的台灣獼猴,群居的獼猴習慣各據地盤,不過掠奪遊客食物者卻多隨機搶奪,致高雄市人猴衝突事件時有所聞。 「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一直在協助降低人猴衝突事件,也提醒民眾以同理心看待山上的獼猴,提醒登壽山的民眾避免食物外露,以防獼猴掠奪。 「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以3年的時間完成繪本故事《小彌的奇幻之旅-愛的體驗》,繪本講述不受關愛的小彌,後來變身體驗獼猴的故事,當他以同理心去關懷彼此和周遭事務後,不僅擴大了社交生活,也有了好人緣,感受到生活中的溫暖。 「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秘書長林美吟今(4/2)日受訪表示,繪本沒有特別去凸顯人猴衝突事件,單純以角色的改變去關懷;慢慢地小彌在猴子的社群中感受到愛,也能以同理心去看待周遭的事情。 圖/記者王淑芬 協會還規畫繪本講座及贈送繪本給高市圖鼓山分館,邀文字及插畫師等人透過講座,分享創作歷程,同時也會提供民眾認識台灣獼猴生態及習性、科普知識,盼大家放下對台灣獼猴的成見,在故事中體驗獼猴的日常生活。

MORE
/6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