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法語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負重的條件

每一個人都具有無限的潛力,就看我們自己能不能把潛在的性能發揮出來。你能把性能發揮出來,就可以「能早能晚」,「能飽能餓」、「能冷能熱」、「能大能小」、「能進能退」、「能上能下」、「能有能無」、「能榮能辱」,無所不能。這就是一個人生活在這世間能承載的力量。如何增進這承載負重的力量呢?有以下四個條件: 第一、能智能拙,期可久也:一個人需要聰明、智慧,才有辦法面對和解決遇到的種種人事物問題,但有時候也需要「拙」的功夫。「拙」不是愚昧,不是愚癡,「拙」只是不足、不靈巧,就是因為這樣,所以才肯踏實、本份、樸實、一步一步的把一件事做好,這是成功之道,也是做人處世的長久之計。因此人的一生裡,能智能拙最好,若不能時,也寧可以選擇拙,千萬不可以智害拙。 第二、能信能疑,險可走也:信,是立身處世的根本。於世間要有信有義,對別人要誠信不欺,做事情要守信為先,對自己更要有堅定的信心。但是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有時候,也不得不要有猶豫質疑的情況。當信的時候相信,當疑的時候也要懷疑,如此,遇到危機、危險時,你才能處理化解,平安度過。 第三、能剛能柔,重可負也:做人處事,你光是執理剛強,別人也不容易服氣。反之,一昧的低姿柔軟,人家也會看你不起。所以,有的時候要「剛中有柔」,有的時候要「柔中有剛」,當剛則剛,當柔則柔,剛柔並用,才可以忍辱負重,達成目標。 第四、能屈能伸,功可成也:古人有云 :「君子之身,可大可小。丈夫之志,能屈能伸。」為了理想抱負,目標願景,我們做人處世也要「能屈能伸」。好比這雙手,握拳可以施力,伸展可以取物,能收能張,才能運用自如。能懂得「大直若屈」,功業可成也。 駱駝能負重,所以能越過沙漠;船隻能載重,所以能橫渡汪洋;要堅強勇敢地行走在人生道路上,這四點負重的條件,要自我培養。 第一、能智能拙,期可久也;    第二、能信能疑,險可走也; 第三、能剛能柔,重可負也;    第四、能屈能伸,功可成也。

MORE

如何聽話

文/星雲大師 一般人對於說話,通常只講究如何口若懸河、辯才無礙。說話,固然是一門藝術,如何會聽話,更是一門學問。一個人如果不會聽話,就不能通盤了解人事、人情,甚至不能了解人心;如果懂得善聽、會聽,則家人、親戚、朋友、長官、部下,甚至整個社會民情風俗、政經脈絡,你都能了然於心。因為你從對方的言語裡,得到很多的道理,得到很多的訊息。因此如何聽話?有四點看法: 第一、能知言者的人品:有些人一開口,就能從他說的內容裡,知道他的品格道德。有的人喜歡挑撥是非、捏造事實 ;有的人言語如冰、語帶諷刺 ;也有的人「烏鴉嘴」,愛逢人說項,甚至口出髒話惡語。但是,也有人惜言如金,有人一語如千斤之鼎。像東晉王獻之少言,宰相謝安讚許他賢良 ;俄國大文豪索忍尼辛讜言正論,發人深省,其道德勇氣,震撼世界。 第二、能知言者的意向:有時候,從言語中,也可以辨別出這話究竟是開導我,還是啟示我?是責備我,或是要求我幫助他?所謂「絃外之音、意在言外」,只要對方一講話,雖然主題沒有明說出來,我們也要能夠察顏觀色、審慎言聽,從他的語言裡,判斷講話的意向與動機目的。 第三、能知言者的識見:人云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只要對方一開口,我們便能從他的言談舉止裡,了解他的知識、見解、思想,到達什麼樣的程度。但是,在洞燭他人之前,自己必須培養識人達事的修為,如《文心雕龍》所言:「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具備深廣的閱歷與廣博的識學,才能通曉世事、練達人情。 第四、能知言者的氣質:對方一講話,不論憤怒的言詞,或者委屈的心聲,語言代表他的心理狀態,他的想法,從話裡很容易就可以察覺出他的氣質如何?有的人讓你感受到他的氣質高尚,如陶淵明「歸去來辭」,淡泊不拘;蘇軾「放鶴亭記」,超俗離塵;乃至禪門古德不慕榮利、儉樸灑脫,有著安貧守道、幽默慧黠的氣質。但是也有人一跟你講話,所謂「狗嘴裡,吐不出象牙」,三言兩語,就讓你覺得他的氣質粗俗。 所以說,會講話是學問,會聽話則是智慧。我們從說話裡,學習如何適切地運用語言,從會講話裡,更要懂得如何會聽話,才能聽出學問,聽出道理,聽出善巧。如何聽話,這四點可以供吾人參考。 第一、能知言者的人品, 第二、能知言者的意向, 第三、能知言者的識見, 第四、能知言者的氣質。

MORE

《星雲法語》如何去除污垢

地板髒了,可以用掃把、吸塵器來處理;身體髒了,藉助清水、肥皂也可以輕易解決。這些外在的污穢,可以很快就看到、察覺,也可以快速清潔整理,還他本來面目。可是有些污垢不外顯,如性格上的缺陷,心理的不潔習性,這些污垢不僅難察覺,即使察覺,若無方法也不容易去除。在此提出四點常見的污垢: 第一、不念好是性格上的污垢:有些人的性格,只會想到別人的缺點,記住別人的過失。眼中看到的是他人的不完善,口邊講的是別人的壞話。這種念壞不念好的習氣,是性格上的骯髒,要設法去除。訓練自己以感謝的心看待一切因緣,以慈善的眼放大他人的好處,以讚美的話說人家的好。以善意、善心、善言來洗淨這個「不念好」的污垢。 第二、不勤勉是持家上的污垢:有人生性疏懶,不勤勞不自勉,就想依賴家人,四肢不勤,過著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成為家人的負擔。這種人是家庭的污垢。身為家庭的一份子,要對自己的家有貢獻,俗話說「兄弟同心,其利斷金」,應勉勵自己成為家庭的棟梁,而不是寄生蟲。 第三、不盥洗是身體上的污垢:農夫因為農事沾滿草籽泥巴,技工因為修理機器滿身油污,礦工為了挖煤滿頭滿臉的黑煙,這些都不是骯髒。有些人視洗澡為畏途,一身的臊氣,薰得周遭的人閉氣不迭,幾欲作嘔,才是真骯髒。保持身體的整齊清潔除了是衛生,也是社交的禮貌,不可不注意。 第四、不思考是心智上的污垢:我們知道智慧的來源要靠思想,《論語》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佛教也說有三種智慧: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楞嚴經》記載,像觀世音這麼偉大的菩薩,也是「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一個人如果長期不思考,腦筋會愈來愈遲鈍,心智會漸趨蒙昧。因此要提醒自己時常思考,保持自己心靈的活水源頭。 看到環境髒了,我們知道要去打掃乾淨,也不要忘了常常檢點自己的身、心、靈,有沒有沾染污垢。若無,則謹慎之、嘉勉之;若有,則應痛下決心,改過遷善。 第一、不念好是性格上的污垢,   第二、不勤勉是持家上的污垢, 第三、不盥洗是身體上的污垢,   第四、不思考是心智上的污垢。    

MORE

勸告的藝術

《論語》說:「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朋友之間彼此有規過勸告、砥節礪行、進學長識的作用。佛教說「善知識」,是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導正道之人。《三字經》也云:「養不教,父之過。」兒女有了過失,父母當然要盡教導之責。甚至,我們看到子姪晚輩、同學、同事犯了過錯,也會想提出一些規勸,可見勸告在人際之間的重要。問題是,人都喜歡聽好聽的話,受到他人的肯定,所謂的「忠言逆耳」,如何才能讓規勸的忠言達到效果,提供以下四點參考: 第一、辭達則止不貴多言:所謂「責人不必苛盡,留些餘地予人,留些肚量予己。」規勸他人時,最好是點到為止,留些餘位給對方有思考的空間,不要再三強調,把話說盡,讓對方覺得心煩氣躁,不耐煩,而失去勸告的意義。 第二、持之有據言之成理:最好的勸告方式,是據理而言。態度可以包容、寬厚,話可以避重就輕的講,但要讓對方了解,你不是無的放矢,不是聽信謠言,而是有所根據,言之成理。讓他感動你的迴護,接受你的善意,才能達到勸告的目的。 第三、發必當理不可妄言:既然有心相勸,必須有充分的、正當的理由來折服對方,萬不可為達目的,而虛言妄語。能夠態度誠懇,所言於理有據,必定能打動對方,而收勸告之效。 萬一對方還不聽從規勸,那就暫時不要再勸了,等待因緣,再給予勸勉,以免反目成仇。 第四、切忌諷刺遭人心病:要收勸告之效,最好的方法是站在對方的立場,婉言相勸,讓他感受到你的誠意,及對他的關懷和愛護。 若是以譏諷的態度,講刻薄的話,可能引起更大的不滿。因此,「語言切勿刺人骨髓,戲謔切勿中人心病」,勸諫切忌諷刺、刻薄。 以上四點「勸告的藝術」,給大家參考: 第一、辭達則止不貴多言,  第二、持之有據言之成理, 第三、發必當理不可妄言,  第四、切忌諷刺遭人心病。

MORE

家庭和諧的條件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家庭是溫暖的、可愛的。尤其所謂「一家之計在於和」,一個家庭最難能可貴的是和諧的氣氛。但是「和諧」並不是你想要就有,它必須是在家裡成員共同營造下才能擁有。什麼是家庭和諧的條件?有四點: 第一、和合無諍,快快樂樂:一個家庭裡要和諧,必須每一個人在思想見解上,相互了解,在生活習慣上,相互尊重,才能和合無諍,快樂相處。尤其每個人都會一些自己的想法,無論是長輩、後輩,要相互了解尊重,忍讓包容,日子才會歡喜好過。 第二、讚美尊敬,和和氣氣:無論是父母、長輩、兒女,大多希望被鼓勵、被讚美,受到肯定與尊敬。因此,雖然是一家人,彼此可以直心相對,但也要相互給予一些讚美、尊敬的語言,才會增進和諧的氣氛。有了讚美,有了尊敬,生活會增添活力,生命會增長信心,內在會增強力量,家人會感到生活的快樂幸福。 第三、慈悲助人,親親愛愛:所謂:「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既是一家人,就要慈悲以對,相互幫忙。如果我們對家人都沒有一點幫助,沒有一些慈悲,彼此感受不到一點恩惠情義,怎會建立深厚的感情?因此,父母對子女、兒孫,要普施慈愛,為人子女者,也要對父母長上、親朋好友,給予孝順、尊敬、仰慕、協助,彼此才會親愛相處。 第四、節儉勤勞,誠誠懇懇:有謂:「耕種田要朝朝到,庭園地要朝朝掃」,這是傳統農業社會勤儉持家、誠懇樸實的生活典範。就是到了現在工商社會,「成由儉,敗由奢」的明訓,仍是每一個家庭所應謹記戒慎的。能夠節儉勤勞、誠懇謹慎,必能建立平安之家、和樂之家。 《佛光菜根譚》有云:「家內和睦者,家道必昌;外事和睦者,外事必辦。」以上這四點家庭和諧的條件,是營造幸福家庭所應努力的方向。 第一、和合無諍,快快樂樂; 第二、讚美尊敬,和和氣氣; 第三、慈悲助人,親親愛愛; 第四、節儉勤勞,誠誠懇懇。

MORE

六法醫六病

文/星雲大師 我們身體上有生、老、病、死種種病症,心理上也有貪瞋、愚癡、邪見等毛病。無論是身體上,或是心理上的病,總得找醫師來治病。佛教就和醫學一樣,主要醫治我們的心病,佛陀對人類施予的教化,不僅治療肉體上的疾病,並且除去眾生精神上的苦惱,因此說佛陀是大醫王,佛法是心藥方。以下提出「六法」來醫治六種病症: 第一、節省能醫貧:貧是不足,窮是匱乏;如果能節省一點物欲,節制對外的攀緣,甚至節省時間、生命、感情,就能夠醫治我們外在和內在的貧窮。 第二、恬淡能醫躁:煩躁令人不安,焦躁無法平靜;如何醫呢?恬淡可以對治。心中多一分適意與樸實,就是恬淡。胸中多一分定力與安穩,就能把你煩躁的毛病治好。 第三、隨緣能醫愁:愁,是人的一大煩惱;閒也愁,忙也愁,愁感情、愁工作、愁財富、愁兒女、愁功課、愁人際關係……,真是愁煞人也。假如能夠隨緣、隨喜,知道苦樂兼受,都是從緣所生;榮譽歡喜、哀苦憂惱,也是因為過去因緣所致。明白得失生滅隨緣,心無增減,你就不會發愁了。 第四、讀書能醫俗:俗,也是一種病,怎麼樣才能把俗去除?古人說:「三日不讀書,便覺言語無味,面目可憎。」讀書、看經就是一個好方法。它能變化氣質,能開拓視野,昇華自己的境界,增加人生的智慧,因此說「讀書能醫俗」。 第五、正念能醫心:有時候,我們心不正、心不真、心不喜、心不慈,或者心壞、心歪、心私、心病……,總之,心的毛病林林總總。如何醫呢?用正念對治。正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天、念戒,就能降伏煩惱,醫治心病。 第六、信佛能醫邪:迷信不怕,邪信才可怕。所謂正信,是信仰有歷史事實根據的、信仰有道德慈悲的、信仰有能力救苦救難的、信仰能讓人格淨化的。因此,以學佛的正見,可以去除邪信。 所以這「六法醫六病」: 第一、節省能醫貧,   第二、恬淡能醫躁,   第三、隨緣能醫愁, 第四、讀書能醫俗,   第五、正念能醫心,   第六、信佛能醫邪。  

MORE

菜根譚

 為人屬下者要如 土,謙卑低下;  為人主管者要如 海,不揀粗細。     星雲大師

MORE

「安居」之道

文/星雲大師 一個修行人,能夠「身安」則自然「道隆」;社會上的士農工商,也要「安居」才能「樂業」。「安居」之道,就是一個人的身心能夠安然自在的生活。如何才能「安居」呢,有四點意見: 第一、居安寧時能思危機:俗語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一個人身處安樂之時,要想到如果臨時發生意外,應如何應變;處於富貴之際,要防範萬一陷入窘境時,該怎麼辦;處於得意的地位時,要做好一旦無常來時,失去地位了又該如何下台。《詩經‧豳風》說:「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就是說明人要居安思危,則能有備無患。 第二、居福德時能慮遠禍:人在順境之中,不可仗恃福德深厚,而一味的安逸享樂,但看歷史上的亡國之君,不都是在富貴榮華之中,因為不知「善始克終」而國破家亡的嗎?貞觀年間是唐朝極盛之期,當時魏徵勸諫唐太宗說:「處高危則思謙降,臨滿盈則思挹損,遇逸樂則思撙節。」這都是說明,雖處於福德之中,但要常常提醒自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第三、居豐饒時能濟貧困:生活過得富裕豐饒,應該要懂得濟急救貧。有的人對於行善助人,總是說:「等我再多存一點錢,再來布施。」這種人慳吝不捨,一輩子也不可能有錢布施,因為「待有餘而後濟人,必無濟人之日」。所以當我們現在有錢,生活猶有餘裕,何不趁著行有餘力去濟貧救急呢?孟子說:「人皆有不忍之心。」救濟貧困,也是慈悲心的長養。 第四、居高位時能念謙卑:《左傳》云:「好在人上,莫能相下,雖其和也,猶相積惡,惡至無日矣!」一個居高位者,如果不能感念下屬的辛勞,不能以謙讓的態度與下屬相處的話,其團體在表面上雖相安和睦,其實下屬對上位者的怨懟已逐日累積,終有一天會遭人唾棄而眾叛親離。所以,居高位者,除了要以誠心善待下屬外,還要做好無常一來,遜位之時的生活計畫。 《孫子》說:「智者之慮,必雜利害。」一個有智慧的人,他所顧慮的事,必定不是單方面的,而是有利有弊的整體考量。所以在勝算之間,他已預備好如果不幸敗北的解決方案,如此即使失敗了,也能有退路可走,這就是智者的「安居」之道。所謂「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安居」之道,有四點應該注意: 第一、居安寧時能思危機, 第二、居福德時能慮遠禍, 第三、居豐饒時能濟貧困, 第四、居高位時能念謙卑。

MORE

六心修六行

一個人鍛鍊身體,使自己健康,精力充沛;鋼鐵要堅固耐用,也要經過澆鑄鍛鍊。修行是訓練自己意志堅定,調伏習氣,做一個身心自主的人。平日如何修行呢?以下六點提供各位參考: 第一、用捨心廣結善緣:捨,才能包容他人。世界所以動亂不息,就是因為世人都不能「捨」,拼命向外追求有形有相的物質,忽略心內的世界更為遼闊。如果能尊重他人,以捨心結緣,就能有一個圓融和諧的世界。 第二、用慈心福利人群:心如盜賊,經常竊取我們的功德法財,使吾人身陷執迷之中。假如馴服心中的盜賊,從消極的不攀緣,做到用慈心來造福人群福利社會,就可以做心的主人,長養無上功德。 第三、用信心開發潛能:宇宙萬物都有它的性能,好的性能,持久耐用,不好者,容易耗損。人人本具的佛性,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彌新,這個本性潛能是內發,而不是外求。吾人用信心建立正確的價值觀,開發自我的正見、誠信、良善等潛能,這才是真正的無價寶。 第四、用淨心遠離貪欲:現代物質日益豐盛,精神生活卻是江河日下,毒品、暴力、娼盜、道德淪喪,爾虞我詐的歪風四處蔓延。想要國家富強、民生樂利,首要匡正世道人心。除了要有節制的感情,合理的經濟,正當的關係,德化的觀念外,更要以慈悲喜捨、慚愧感恩的心來自他淨化,才能遠離貪念色欲煩惱。 五、用禪心安頓境界:什麼是禪心呢?就是無人我,不計較、不執著。禪心是一種自然,一種包容,一種安住。有了禪心,不會分別你我得失,對人家的毀謗、忌妒、障礙無所動心。有謂:「人情似水分高下,世事如雲任卷舒。」你在人情世事中就能多一分坦然和風趣。 六、用慧心觀照空性:「慧」指洞悉真理,明白道理,它不同於世智辯聰,因此直譯為「般若」。我們的心闇昧不明,終日在六塵上盤桓,眼愛美色,耳聽佳音,鼻聞香味,外界六塵千變萬化,難以把握,心也只有跟著上下起伏,動盪不安。如果我們能以般若觀照,把心從根境的虛幻之中超拔出來,自然能享受自在的人生。 用六心修六行的法門有: 第一、用捨心廣結善緣, 第二、用慈心福利人群, 第三、用信心開發潛能, 第四、用淨心遠離貪欲, 第五、用禪心安頓境界, 第六、用慧心關照空性。

MORE

難與易

文/星雲大師 唐代的龐蘊居士一家都是禪者。有天,龐居士在草菴中獨坐,突然說道:「難!難!十斛油麻樹上攤。」龐婆聽了,接口說:「易!易!百草頭上祖師意。」女兒靈照說:「也不難也不易,飢來喫飯睏來睡。」這則有趣的公案,說明了龐家三人對禪的領悟。世間的事情,也是如此,有些容易做到,有些則是不容易做到。「難與易」的分別在哪裡?有四點意見: 第一、獨立為己易,包容化他難:一般人為追求成功,可以不畏艱難,屢仆屢起,屢敗屢戰,再大的困難,也甘之如飴努力奮鬥。因為自己心甘情願吃苦,所以容易。但是,要做到包容他人,而且要能讓對方感動,願意接受你、聽從你的化導,那就不容易了。 第二、聰明智巧易,敦厚含蓄難:社會上具備聰明才智,善用靈巧機智,做事創業、研究學問,得到種種成就者,時而見之。但是,同時要擁有這種特長和美德者,是不容易的。因此,一個人既聰明又敦厚,靈巧之餘也懂得含蓄,那是相當難能可貴的了。 第三、樂助親人易,普愛世人難:一般人大半以上都會幫助自己的親朋好友,要我們敦親睦鄰,這也還不太為難,甚至要向認識者伸出援手,也頗多見。但是,能對不認識的人施予慈悲,施予方便,施予恩惠,就不容易了。尤其要進一步做到佛教所講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對於沒有緣的人,把他看成跟我是一體,完全沒有自他對立,我也能給他慈悲,就更困難了。 第四、清高自視易,拙樸處世難:能力好、資質優秀的人,一不小心,就容易自命清高、自負不凡,自覺了不起。所謂「藏鋒要比藏拙難」,聰明的人,能拙樸無華處事,用淳樸厚道處人,就更難得了。因此,真正潛藏不露的,正是能拙樸應世,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智者。 「難與易」的分別在哪裡?有四點提供參考: 第一、獨立為己易,包容化他難;    第二、聰明智巧易,敦厚含蓄難; 第三、樂助親人易,普愛世人難;    第四、清高自視易,拙樸處世難。  

MORE
/95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