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生態 | 人間福報

生活

帝王蝶 數代接力往返4800公里

文/林芝 在一般人認知中,候鳥及大型動物為了繁衍和食物,會進行長距離的遷徒,然而在北美洲卻有一種蝴蝶──大樺斑蝶,每年不辭辛勞往返,單趟飛越4800多公里,於五大湖區和墨西哥間,進行全世界最大規模的昆蟲遷徒行動…… 帝王蝶是世界上唯一能夠超長距離、定期遷徒的蝴蝶品種。特別的是,牠們在群體遷徙過程中,不是靠單一代蝴蝶完成使命,而是經過3~5代循環,才能接力完成遷徙,整個移動過程,詮釋著自然的律動和生命的震撼。 每隊百萬隻振翅齊舞 美加邊境「五大湖區」(蘇必略湖、休倫湖、密西根湖、伊利湖、安大略湖)附近,有一種大型樺斑蝶,由於無法在低溫的環境中生活,每年8、9月夏天即將結束時,就會開始往南方遷徙,10月~隔年3月,落腳至墨西哥中部的冷杉林中度冬。 大樺斑蝶又稱為「蝴蝶之王」或「帝王蝶」,其令人驚歎的遷徙之旅,總數量曾高達5億隻,堪稱昆蟲界的超級壯舉。族群分批遷徙,每趟都有數萬到百萬隻結隊出發,在陽光下舞動翅膀高飛,最遠飛行4800公里,憑著各自的觸鬚精準定位,進行一代又一代的南來北往遷徙。 年年往返並精準定位 帝王蝶族群周而復始地在墨西哥中部,和美國、加拿大之間,長距離翩然往返,甚至能夠奇蹟般地找到自己祖先曾經居住過的那座森林、那棵樹、那片草地,這種獨特又持續的行為,讓科學家和自然愛好者驚歎不已。 每年8月至初霜,帝王蝶開始從五大湖區出發向南,僅靠每天短暫休息,飛抵墨西哥中部的「米卻肯州」山谷內冷杉林中;而10月左右,洛磯山脈另一批帝王蝶群,也開始陸續南遷到墨西哥「米卻肯州」的神殿內,有少部分族群則僅飛至加州南部度冬。 吹動樹梢驚見蝴蝶雨 此時墨西哥中部2000~3000公尺山上、帝王蝶聚集的「蝴蝶谷」中,會迎來一場異常華麗的蝶舞大戲:數千萬至上億隻精靈舖天蓋地,全部棲息在海拔2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叢林中,慢慢藉由陰涼、潮溼的環境,恢復長途跋涉所消耗的體力,同時準備在15℃以下低溫中進行冬眠。 成千上萬隻帝王蝶聚集在歐亞梅爾杉樹上及草叢上,一切能夠立足棲身的地方,都密密麻麻擠靠著無數蝴蝶,只要風一吹動樹梢,就可以見到橘橙色「蝴蝶雨」飄落的奇景。 幼蝶吃飽喝足忙啟程 帝王蝶之所以群體聚集,是為了相互取暖,因為牠們將在此冬眠到隔年春天,天氣變暖後才會逐漸甦醒,接著交配和尋找馬利筋(習稱「乳草」,景觀植物)產卵,完成最後的使命……破蛹而出的新一代帝王蝶,則接續先代任務,開啟新一年飛返五大湖區的遷徙旅程。 帝王蝶的重要食草馬利筋(乳草),春暖發芽盛開,新一代帝王蝶吃飽喝足後,正式告別墨西哥,舒展美麗的翅膀,成群結隊飛向藍天,先抵達美國德州及奧克拉荷馬州打尖休息,再飛越海灣,來到佛羅里達州,接著就一路北上。 來自食草的天然保護 帝王蝶的飛行路線,是追隨賴以生存的兩種植物──度冬棲息的墨西哥歐亞梅爾杉樹,和主要食草北美馬利筋。牠們每天飛行130公里,一旦精疲力竭來日無多,便會在馬利筋樹叢的葉子上產卵、繁殖後代,完成生命傳遞。 8~12天內化蛹成蝶,立刻吸食乳草,並跟上行程。幼蝶對馬利筋情有獨鍾,雖然馬利筋本身有毒,卻是牠們唯一的食物來源,所以不但不會傷害幼蝶,反而因為此植物有個怪味道,能阻止其他動物捕食,使自身得到自保。 南下一代及北上數代 帝王蝶的生命周期,最神奇之處在於其世代循環傳承,南下及北上竟全然不同。 每年8月從五大湖區南下的橙黑羽色帝王蝶,是北返後夏末最後產下的一代,牠們的壽命可長達8個月,南飛途中並不繁殖後代,而是一鼓作氣飛往墨西哥,等到隔年春天北返前才產卵壽終。 相對的,帝王蝶北上遷徙途中,會歷經3~5代的生死循環,才能順利完成從中美洲飛向北美的任務。過程中所生出的第2代、第3代、第4代帝王蝶,存活的目的似乎僅為接續飛行和繁衍使命……牠們的壽命僅6周左右,擁有一對黑白相間的翅膀,與越冬父祖輩身上的橙黑羽色並不相同。 飛抵五大湖區後出生的大樺斑蝶,一般壽命為6~8周,只有夏末最後出生的一代,會活超過7個月,因為到了當年8月底,牠們體內的生命時鐘,會提醒牠們:再度啟程南飛的季節到了…… 小百科 神祕的帝王蝶 帝王蝶又名:黑脈金斑蝶、大樺斑蝶、帝王斑蝶、君主斑蝶,是北美洲相當常見的斑蝶,不少學校也會帶著學生從蝶蛹開始學習飼養、觀察斑蝶的一生。 事實上,19世紀時,世人曾先後在紐西蘭、澳洲發現過帝王蝶,顯見其分布範圍十分廣泛。在北美洲、南美洲、西南太平洋、東南亞、澳大利亞北部與東北部,都可見其蹤影。有些甚至遷徙至俄羅斯、亞速爾群島、瑞典及西班牙……但最具規模的族群,則是在北美五大湖區。 在帝王蝶的翅膀上,有顯眼的橙色及黑色斑紋,翅膀寬8.9~10.2公分,翅脈及邊緣為黑色,邊緣有兩串細白點,雌蝶的翅脈更為深色,雄蝶體型較大、翅脈較窄,後翅中央有一斑點可以釋放費洛蒙。 翅上的白點,科學家研究認為,這些大小白點,有助於降低帝王蝶長途飛翔時的阻力。至於牠如何能在隔了幾代後,仍能回到相同的過冬地點,則有待研究。 科學家推測,似乎牠們是從其生理節奏及太陽的位置而遺傳了遷徙的路線。此外,除了美洲和台灣的斑蝶有越冬遷徙現象,紐西蘭的斑蝶也會有短距離的遷徙行為,但在全年溫暖的百慕達,當地出生的帝王蝶,則會全年留在島內。

MORE

已經夠罕見珍稀 藍腹鷴羽毛白化鳥現身還來「一對」

【本報嘉義訊】藍腹鷴是台灣特有種鳥類,也是保育類名錄列為第二級珍貴稀有的保育類野生動物,生態觀察家暨攝影師蘇家弘日前在嘉義縣山區,發現一對藍腹鷴雄雌鳥羽毛白化現象。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研究員姚正得說,這對藍腹鷴公母鳥羽毛白化出現機率百萬分之一,可說是萬中無一。 蘇家弘說,他拍攝13年從未拍攝到雌鳥羽毛白色,雄鳥脖子與腹部也出現白色,這對鳥未被鳥群排斥卻很吸睛,與正常藍腹鷴共同生活覓食活動,羽毛白化值得學術機構研究。 姚正得說,藍腹鷴羽毛白化,與基因及生長環境有關,羽毛調控基因影響顏色,羽毛生成過程斷鏈或節奏未跟上,基因突變會變成全白,這對羽毛白化的藍腹鷴,生成機率百萬分之一,可說萬中無一。 生態觀察家暨攝影師蘇家弘日前在嘉義縣山區,發現一對藍腹鷴雄雌鳥羽毛白化現象,圖正常藍腹鷴雄雌鳥和羽毛白化現象差異。圖/蘇家弘提供 蘇家弘說,藍腹鷴生性羞怯、敏感、警覺性極高,能看到很幸運,他常上山做生態觀察、拍攝鳥類,遇到次數多是原因之一,藍腹鷴俗稱台灣山雞,雄鳥有又長又大的尾羽,背部為白色,身體為帶金屬光澤的深藍色,肩部的羽毛為赤紅色。 雌鳥與雄鳥相比是暗色版本,以褐色、土黃和黑色的條紋為主要色調。藍腹鷴棲息在海拔2000公尺以下中低海拔闊葉林或混生林中,一有風吹草動就逃離,不容易見到牠們,是台灣特有種也是第二級保育類的珍貴稀有鳥種。

MORE

解密植物 10年收集逾千種子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瑞士自然觀察家弗雷(Jonas Frei)痴迷研究植物,他從2014年走遍了歐洲、北美的花園、植物園及公園,只為了從不同的角度審視各種植物家族,例如堅果、玉米等,10年來收集到約1000種植物種子,除了為每一顆種子建立數位檔案,還出版多本關於植物紀錄的書,讓更多人透過他的研究,知曉地球植物多樣性的魅力;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種被稱為「玻璃寶石玉米」(Glass Gem Corn)的品種。若不是弗雷在網路平台分享真實照片,難以想像玉米竟宛如一顆顆天然的彩色寶石、光彩奪目。 透過出版書 推廣植物之美 住在瑞士北部的沙夫豪森(Schaffhausen)的弗雷自認是一名探險家。但當他在城市散步時,他並不是在尋找黃金或金錢,而是尋找稀有或是能輕易看見的各種植物。他表示,在52次城市漫步中,他見證了城市植物群的多樣性,以及大自然植物在不適合居住的環境中,所展現的適應性,「許多人從未發現,其實稀有植物就生長在路邊或是我們熟悉的街道轉角處」。 他寫了幾本關於研究植物的書:例如《野生植物之城》(Stadtwildpflanzen)、《核桃》(Die Walnuss)、《榛子》(The Hazelnut)等,許多插圖都是他親自繪製、觀察記錄的資料。弗雷表示,希望這些書籍裡面豐富的資訊,能成為植物愛好者,以及想接觸植物民眾的雙眼,讓他們看到家門口的美麗。 弗雷致力於讓科學易於理解,並在視覺上吸引普通觀眾。以《榛子》、《核桃》為例,他收藏且深入研究各項植物的品種、歷史及文化。 弗雷表示,這兩本書從植物群的角度描繪超過5000萬年的歷史,從最古老的化石到史前用途,再到現代堅果生產讓讀者明白,各個植物科/屬物種的植物,切開來的雙面照片都是獨一無二。 弗雷指出,榛果是冰河時期後最早在歐洲傳播的植物之一,滋養了歐洲大陸的古代人民。因此,榛果與人類有密切的文化聯繫,且在美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的書是第一本透過詳細照片,展示所有栽培類型及雜交榛果品種的書。 戰勝白血病 重啟研究之旅 弗雷指出,城市植物群變化極大,並隨著人類的使用而演變,它們也是全球化及氣候變遷的見證者,「研究植物是我的目標,但我更想透過寫作以及呈現植物多樣性的美學,讓更多人容易理解這些知識」。 然而,弗雷的人生道路並不平坦。2021年他不幸成為白血病患者,即便如此他仍然沒有中斷研究,並在他的IG持續發布研究圖片,如今已累積10.7萬名粉絲追蹤。 近日,他剛經歷了化療及幹細胞移植的艱難過程,不過正如他對植物生命力的讚歎,他的鬥志及恢復力同樣令人敬佩,3月20日他在臉書宣布戰勝病魔,並稱有信心再度踏上研究植物之旅。

MORE

受困套索小台灣黑熊康復了 野放重返山林

【中央社/台中訊】苗栗縣泰安鄉大安部落族人張瑞慶去年在海拔851公尺一處桂竹林地內,發現一隻受困的小台灣黑熊,通報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台中分署救援,歷經7個月照養,今天野放重返山林。 台中分署昨(16日)表示,苗栗縣泰安鄉大安部落族人張瑞慶去年10月在巡視水源途中,在海拔851公尺私有地果園旁桂竹林地內,聽見動物低吼聲,走近發現是一隻小台灣黑熊受困,立即向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台中分署通報,並與3名部落族人於現場熱心協助引導。 台中分署表示,小台灣黑熊Ziman(日曼)歷經7個多月專業醫療照養,受困套索的左前掌雖因傷勢嚴重而無法保留,但傷口已全部癒合,且體重也增加了11公斤,經獸醫師專業評估,牠攀爬、行走情形良好,對野外食物接受度高,透過照養人員設計安排下,皆能成功尋覓取食,且對人保持高度警戒,符合各項野放標準,已是一隻可以獨立生活的亞成熊。 為了讓Ziman遠離人群,台中分署在野放時持野生動物驅離槍,以不造成傷害方式進行負面制約。圖/取自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台中分署網頁 黑熊照養期間,通報並協助救援的大安部落族人們,以當初發現小熊的地名Ziman為牠命名,意喻為一個靠近溪流水源的平坦地方,希望牠帶著這個名字重返山林,重新開始平順悠遊的生活。 台中分署說明,Ziman雖在部落附近受困獲救,但無滋擾紀錄,為讓牠盡可能遠離人群,此次野放以高分貝聲響及無殺傷力之野生動物驅離槍進行負面制約,也將透過衛星發報頸圈回傳訊息,隨時掌握牠的活動情形。 昨日上午的野放現場,台中分署邀請桃山部落頭目陳榮爵用泰雅族語為Ziman祈福,希望Ziman能在祖靈的庇祐下,平安回到大安溪流域原棲地,並在大安及桃山部落族人見證下開啟野放籠,眾人目送Ziman快步朝山林奔去,期盼牠自在的在這片森林裡成長茁壯。 桃山、大安部落族人與台中分署張弘毅分署長共同參與祈福儀式,祝福Ziman平安重返山林。圖/取自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台中分署網頁 眾人目送Ziman離去背影。圖/取自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台中分署網頁

MORE

罕見藍喉太陽鳥 驚豔現身

桃園市復興區櫻花盛開,前天鳥友在巴陵櫻木花道附近,發現台灣罕見的藍喉太陽鳥,轟動鳥友界。圖/拍鳥俱樂部何花拔提供

MORE

立法院今審野生動物保育法 禁獸夾兼顧原民文化

【本報台北訊】為兼顧動物福利、原住民族傳統文化祭儀與野生動物保育,立法院今天審查《野生動物保育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本次修正意旨兼顧野生動物保護機制,以及尊重並維護原住民族文化。全面禁用獸鋏成朝野共識,但動保團體認為,金屬套索陷阱等無差別陷阱器具也應一併禁用。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今天審查《野生動物保育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本次修正要點包含全面禁用獸鋏的規定;增訂原住民非營利自用的狩獵要件、備查制及未經許可獵捕保育類野生動物的行政罰;擴大得沒收、沒入犯罪或違規相關物品的範圍;增訂保育類野生動物逸失圍捕費用由飼主負擔的規定;加重未通報或未積極圍捕的罰則等4大重點。 然而司法院釋字第803號解釋已肯認原住民狩獵文化權利及環境生態保護均為憲法所保護的重要價值,民進黨立委伍麗華Saidhai Tahovecahe表示,原住民族的傳統文化、祭儀依法應受保護與尊重,禁用獸鋏無礙原住民族傳統狩獵文化的傳承,獵捕野生動物仍可使用其他傳統獵具及方法,如此便可彰顯憲法保障原住民族的權益。 農業部代理部長陳駿季特別指出,《野保法》原本只規範原住民未經許可獵捕一般類野生動物的「行政罰」, 致王光祿案未經申請獵捕保育類野生動物須以刑罰,因此修法原住民未經許可獵捕保育類及一般類野生動物,均以行政處罰,即全面除罪化,保障原住民族權益,目前在原住民地區也已替換3700多個改良式獵具,避免對動物造成額外傷害,逐步全面禁用山豬吊會是下個目標。 針對本次修法,逾20個動保團體在審查同時也在立法院前以行動劇表示,傷害野生動物不只獸鋏,修法也應包含更具殺傷力俗稱山豬吊的金屬套索陷阱等獵具,也缺乏禁止電商販售平台條款,讓販售禁止陷阱的電商平台下架網路陳列販售的義務。 動團指出,2020年10月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消極地推行交換精準改良獵具,但獵具再怎麼改良,若無法落實執行管理的控管機制,勢必如同過去一樣造成動物傷亡慘況完全失控,且禁止使用捕獸鋏及金屬套索陷阱山豬吊等非人道、無差別捕捉陷阱器具已是全民共識,也更應全面禁止「使用、持有、販售、製造、陳列及輸出入」,才能杜絕利用漏洞傷害野生動物的不法行為。

MORE

白海豚幼豚現蹤台海 民團籲關注生存危機

【中央社台北訊】海保署公布白海豚調查,目前幼豚加入。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媽祖魚保育聯盟今天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及各界關注白海豚的生存危機。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陳憲政表示,針對瀕危物種,應該有緊急保育機制。 海洋保育署先前公布去年白海豚調查成果,目擊白海豚20群次,逾半數為育幼群,辨識個體29隻,推估族群成體數量約50隻,相信育幼群有利白海豚族群補充,是令人振奮的好消息。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媽祖魚保育聯盟等民間團體,今天在立法院召開白海豚寶寶命名記者會指出,海委會最新調查計畫發現可以辨識的新生白海豚個體,為瀕臨滅絕的白海豚帶來一絲希望,希望政府、開發單位與社會各界可以更關注白海豚的生存危機。 媽祖魚保育聯盟理事長文魯彬表示,雖然有發現新的白海豚個體,但是白海豚仍然處於瀕臨滅絕的情境中,尤其是密集的海洋能源開發工程,水下噪音只是以聽力不暫時受損為標準,不足以保護瀕危的族群。 文魯彬指出,雖然海委會成立後,跟以前比起來有投入較多的資源從事研究、教育與推廣工作,但是必須要有更全面的保育政策,台灣白海豚才有可能克服這幾年密集的海洋工程環境影響。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陳憲政表示,海豚是海洋生態的指標,如果台灣白海豚滅絕,也表示台灣西部沿海的漁業資源嚴重衰退。海洋保育跟永續漁業是一體兩面,跟白海豚一樣,漁業也是受到海洋開發的影響。 陳憲政指出,做好海洋保育就是永續漁業的基礎,海洋保育法應該要儘速通過,而針對瀕危物種,應該有緊急保育機制,避免如同白海豚保育工作一樣,至今無法讓白海豚脫離滅絕危機。

MORE

物候調查 看嚴冬、暖春花朵生命周期變化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天候對於植物的生態有很大的影響,不僅考驗開花季節,也影響果實及產量。中山大學助理教授張楊家豪以20年的時間監測亞熱帶雨林福山森林動態,精準掌握山龍眼夏賞花、冬賞果等時節,還綜整嚴冬暖春加速、暖冬寒春則放慢花朵腳步周期。 張楊家豪今(4/29)日指出,為瞭解氣候變化對亞熱帶雨林森林植物開花時間的影響,從2002年夏天起便在福山植物園的原始森林中,規畫一個面積25公頃的亞熱帶的森林動態樣區,並布放106張種子網。20餘年來每周進行一次調查,記錄植物開花、結果的物候周期,持續至今。 期間還搭配林業試驗所以每年至少出現在10個網子、具有16年以上開花紀錄為基準,挑選資料中具有超過500筆開花資料的16種植物,包括大明橘、香楠、紅楠、栲屬樹木、山龍眼、冇樟等,分析氣溫、日照量、雨量以及光照周期對開花時間的影響。 團隊指出,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季節的氣溫變化對於植物開花時間有不同的影響。如多達30種植物附生的「樹木公寓」,就為中低海拔森林重要樹種長尾栲,提供許多空間讓附生植物借住。 而長尾栲花期與紅楠、香楠相似,彼此對溫度的敏感點又不同,早秋溫度決定了長尾栲花期,長尾栲需歷經2周周期均溫低於19度的冷刺激後,等待4至5個月即含苞待放,反之則使花期延後;紅楠需2至3個月的均溫低於17度、香楠需低於19度,蓄積能量,等待2至3個月後才開花。 團隊說,山龍眼夏可賞花、冬可賞果,每年5至7月開花,花序成串下垂,有特殊的卷旋現象,如煙火綻放,非常好看,而其它植物也有精準的花期追蹤,都和氣候、溫度及日照息息相關。 圖/中山大學提供 張楊家豪表示,團隊研究彙整並證實多數植物花季與過去一年的溫度變化關系密切;「春、夏季溫度愈高開花時間提早,秋、冬季的低溫冷刺激開花,暖冬延遲開花時間」。 團隊的相關研究資料也有助於繪製成台灣追櫻、賞楓地圖。

MORE

【樹博士系列】土壤的祕密II 枯木逢春 樹癌褐根病 危機中見轉機

文/吳厚德 原來被專家判死刑的樹癌褐根病,竟然受到土壤微生物的妙用,又起死回生再逢春,樹木竟然又復活了! 目前呈現褐根病蔓延的結果,到底有什麼危害呢?根據新聞報導,僅台北市地區,2022~2023年間共有591棵路樹倒塌意外,不僅造成財產損失,還讓路人受傷、死亡,褐根病傳染性高,若沒在一定時間內處理,很可能擴散到其他樹木,造成一棵病樹害死整座公園。(聯合新聞2023╱12╱03)學校、公園、綠地,甚至住家周圍也可以發現它們的蹤跡,不但危及樹木生存。褐根病會造成樹木無預警地猝倒,也成為潛藏的公安隱憂。「小心,褐根病就在你身邊」竟成真實的日常生活要提防的事情。 我們都居住在這個地球上,人類和環境息息相關,當樹木都生病了,得了褐根病,這個病還會蔓延擴散,到底該怎麼辦呢?帶大家一起來了解這些問題前因後果的關係。 早在1927年日本學者已發表褐根病的文獻。褐根病的傳播主要靠健康根與病根的接觸、種苗帶菌、病土或機械傳播,病菌可在殘根中生活5至10年。然而有一個疑問:既然褐根病這麼早就存在了,為什麼直到近十幾年來才大爆發?且不僅在台灣的都會區大爆發,也在熱帶亞熱帶包括日本等,各國的都會區大爆發。有人認為「人為因素」是主要原因。而且在人煙罕至的森林,尚未有文獻資料顯示有大面積感染的記錄,更間接證明「人為因素」是主要原因。 更進一步地,人們將染病後的樹木挖除、燒毀枝幹,同時對土壤採取燻蒸消毒工作,避免感染源蔓延。對土壤採取「燻蒸消毒」是何等可怕的事!「燻蒸消毒」使土壤中的生命、微生物,宛如遭遇到核彈等級的消滅,無一倖免,除了褐根菌還可以倖存。 「人為因素」第一步錯在沒有好好照顧土壤,對土壤的忽視及無知,讓褐根病在近幾十年來逐漸大爆發;「人為因素」第二步錯在用最不智的方式來處理被感染的樹及土壤,「燻蒸消毒」後菌相真空的土壤,很快會被其它害菌快速占領。所幸人類還是會反省的,「燻蒸消毒」的工法已漸漸被質疑;但是對於土壤的復育及土壤的管理仍十分闕如。 褐根病蔓延,土壤的菌沒有完全處理,即使再種新樹,不久也還是會染病,無法再種樹。試想當學校、公園、綠地,甚至住家周圍的樹愈來愈少甚至沒有樹,我們所身處的環境和空間將會變得如何呢?實在太可怕了!該如何復育被感染的土壤與樹木?讓居住在土壤裡的生物們很幸福,也讓樹木成長地很幸福。我們下次再說明。 你家有沒有幸福的土壤、能讓植物開心成長的環境與條件? 樹博士小教室 褐根病中的褐根病菌為多犯性,寄主範圍廣泛,包括多種果樹、觀賞植物與林木。褐根病菌喜高溫多溼環境,遍布全台灣,無論是果園、觀光區、校園、行道樹、或是住家庭院,都可經常見到該病害的蹤影。罹患褐根病的樹木都有一個特質,就是樹木都很「不幸福」。

MORE

全台首條森林療癒步道

林業署推薦全台第一條以森林療癒為主題的阿里山「水山療癒步道」,全長八百六十三公尺,沿線以森林植被為特色,設置柳杉製作的「解說柱」,並搭配「森遊阿里山App藍牙」解說,讓遊客全神體驗療癒。圖/中央社

MORE
/9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