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緬懷大師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仰之彌高 師恩浩瀚

文/林清志(榮譽社輔佈教師) 2023年2月5日下午5時,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圓寂。普天同悲,同心緬懷。世界各地,哀思讚頌。一篇一篇,詩詞文章,相繼問世。讚頌法會,遍地舉行。大地眾生,如喪考妣,清志慈恩,深深感受,筆墨難表。僅此寸管,聊表赤子之心。67年的歲月,師生之情,一師一道,不忘初心,始終如一,諸佛菩薩,實所共鑒。僅以對大師稱呼期別如後: 老師時期 1955年12月27日,大師第一次進入校園弘法,時清志是省立宜中學生。見到大師莊嚴威儀,聞到大師「佛教與助人」的演講,聽到免費補習國文,於是走進宜蘭雷音寺,發現寺院的清淨、莊嚴的殿堂,慈悲的佛像,梵唄的唱誦,佛法的開示,虔誠的信徒。1956年彌陀佛七法會中,在大師生平建設的第一個建築宜蘭念佛會講堂,成為大師宜蘭啟教初期「慈」字的弟子。從此翻轉人生、有信仰、有目標、有理想、有感動。如:多次與大師共同吃愛姑煮的番茄麵等等,感恩大師親自接引,感恩佛光教團大眾的栽培。 師父時期 秉持「不給大師丟臉」的態度,投入1965年大師與南亭、悟一大和尚共同創辦的佛教智光商工辦學興校。10年的歲月,以校為家、不分晝夜、盡心盡力、智校第一。雖然如此,大眾上下、依然不忘。清志是星雲大師的弟子。謝謝大家抬愛,我的師父永遠是星雲大師。 法師時期 1974年回到今日宜蘭大學服務,加上「不給佛教丟臉」的精神,盡心盡力、負責盡職。2003年8月1日國立宜蘭大學揭牌日,人間佛教課程以通識教育名目正式開課,在6年、12學期中有700多位大學生來修課,從此,全校師生皆知我是佛光人,是星雲大師的弟子。 大師時期 1992年國際佛光會成立,信眾們皆稱呼師父為大師。隨順因緣,我也跟隨改稱大師。確實一代大師,人間佛教的行者,無論稱呼如何,就是「一日為師,終生為父」,重要是以師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依教奉行。 大師雖然圓寂,其實和我們長相左右,永遠跟我們在一起,永遠庇佑我們。我們要繼續為了人間佛教、為了弘法利生努力,做個有情有義、有始有終,歡喜圓滿的佛光人,願共勉之。

MORE

傳承師志 願將歡喜布滿人間

文/依宏法師(夏威夷佛光山住持) 2023年2月13日 ,佛光山在一天之內完成了師父上人的圓寂追思讚頌、荼毘、奉安,三項重大的典禮儀式,如此高規格、高效率的行事風格,整個流程的順暢和圓滿,讓與會大眾感到驚訝和讚歎,這一切都足以見證師父上人您所說的:未來的佛光山將會是「集體創作、制度領導」。 相信師父在天之靈,看到弟子們在短短的幾天內為您所籌辦的一切事宜,一定是含笑欣慰的。 2月14日和尚和長老的囑咐叮嚀,鼓勵大家要延續師父上人的弘法理念和思想,不要懈怠,要時時自我檢測和督促,師父的精神永遠的留在我們心中,師父的法身遍滿在宇宙的每個地方;師父的光明照耀著我們,我們要努力弘揚人間佛教的思想和理念。會場中師兄弟之間的道情法愛,流露無遺,讓人倍感溫馨感動。 我們雖然難以接受眼前的事實,但卻在此見證師父上人留下來的種種智慧和遠見,您對於老病死生的徹悟,可以做為修行者的典範,您以四句偈的內容「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圓滿了此生,也為我們指出修行的方向。 您說要生生世世做和尚,我們也都相信您一定會乘願再來,繼續的實踐菩薩道,讓菩薩道的精神理念生生不息的延續下去。 因此,無論師父您在何處,我們都會永遠跟隨著您,繼續為世間點亮那盞明燈,我們會是您的千百億化身,把歡喜布滿人間,把光明照亮世間,讓佛光永普照,法水永流長,令法幢不容傾倒,慧燈永不熄滅。

MORE

浩瀚星雲 持續溫暖人間

文/沈春華(資深媒體人) 星雲大師走了! 深夜消息傳來,十分震驚不捨。 大師來台弘法超過一甲子,倡導「人間佛教」深入人心,讓佛光普照全世界,法水長流五大洲,影響深遠。 我有幸曾在電視節目中專訪大師,他老人家就像一部慈悲的人生百科全書,記憶力驚人又十分風趣幽默。 但大師對我影響最深的,是多年前一場私下的拜會。 那天,大師贈我一碗麵 。 2010年,我到高雄佛光山拜訪星雲大師。 當時我的母親已臥病多年,身體日漸嬴弱,我常帶著小女兒,利用周末南北往返,探視已無法言語的母親。看著母親受苦,受困一張床榻,我的心中既無助又恐懼,人生下起大雨,我卻一直找不到傘…… 那段日子神傷又徬徨,上山就是想要求取大師開示,慰我心靈。 抵達山上正是晚膳時分,大師邀我一同與他吃碗麵,出家人吃得早,我和大師專注的享用這碗簡單卻美味無比的麵時,正是夕陽西下,窗外霞光映照在山巒起伏間,美極了。 耳邊響起大師的聲音,好像溫煦的和風,陣陣吹到我耳邊: 「吃麵就是愈簡單愈好,像人生一樣,不要放一堆有的沒的,太雜了,那是在吃料還是吃麵呢?就是要吃麵條裹著湯的味道,這樣就很好了!」。 可不是嗎?簡單專一,用心感受,好好面對,滋味便在其中! 這碗簡單的素麵是我吃過最好吃的一碗麵,Q彈溫熱的麵條和著清香的湯汁,伴著大師的暮鼓晨鐘,一路暖到我的心、脾、胃…… 感恩佛光山的師父們,安排讓我和大師在會客大廳談話,我跟大師提起母親的狀況,說著說著竟然淚流滿面。 大廳圍坐著和大師一起篳路藍縷,開創佛光山的元老級法師們,我就這樣在大師和出家眾面前垂著淚訴說,當時覺得很難為情。 但大師不以為意,倒是聽出了一位小女兒害怕失去母親的心情。 大師說生死都是自然的事,他也在學習面對。他還提到自己的母親,說母親年邁時將她接回來安養天年。他雖然自小出了家當了和尚,還是十分感念母親的生育之恩,並樂在反哺。 我就這樣在山上吃了麵,流了淚,和大師又笑又哭的「閒話家常」,大師「簡單面對人生」的開示,於我受益良多。 星雲大師此生奉獻佛教,既是宗教家、慈善家,也是了不得的教育家,更帶領弟子建立了可長可久的宗教組織傳承,真正功德圓滿。 雖有如巨星劃過天際,但大師並沒有殞落,只是回歸他最愛的浩瀚星雲,從此更加自由自在,無病無痛,其光與熱不只普照天上,亦將持續溫暖人間。 (本文摘自作者臉書)

MORE

跟著大師 走進世界

口述/陳立人(國際佛光會中華南區協會督導) 記錄/李美慧(國際佛光會中華南區協會區委) 驚聞大師圓寂,正在病中,學習大師「與病為友」的我,有頓時失怙的驚恐, 不禁淚眼婆娑…… 回想與大師的結緣:年輕時,只聽說有位星雲大師,當時沒有機緣親近、進一步認識;直到同修李美慧與國際佛光會新營分會創會會長同事的因緣,參與佛光山新營講堂建寺,而我也由反對派成為佛光會員,進而有機會認識大師,並得以親近大師。 1994年道場落成,大師蒞臨道場,我第一次看到大師,也見識到大師行如風、充滿慈悲智慧的長者風範,打從心裡敬仰大師。 參與人間佛教 親炙大師行誼 道場建立初期,聽說大師弘法途中行經新營,會以不驚擾大眾的方式,到道場看看,常在道場出入的義工菩薩,就成了見到大師本尊的幸運兒,彼此興奮的口耳相傳。我有一次看到大師到新營講堂用餐,中午時分,大師獨自一人在觀音殿一角默默用餐,因為大師不願打擾信眾,我們也只好遠遠仰望,孺慕之情,構成一幅有趣的畫面,至今難忘。 早年對大師僅止於崇拜仰望,少有親近的機緣,聽說勤於參與道場義工或加入佛光會,或常到佛光山總本山參拜,巧遇大師的機率會提升,終於盼到了。 有次我和家人在滴水坊用餐,巧遇大師,這是我最近距離的看到大師,感受到大師是那樣的平易近人,和大家融和一處,慈眉善目的散發出溫暖慈光,一如彌勒菩薩。我也在此聽聞了大師設立滴水坊──「滴水之恩,湧泉以報」的感人事蹟,驀然對大師更加崇仰,大師是多麼的慈愛啊!大師正一步一步走入了我的心中。 隨著佛光會的活動成長,我從佛法的門外,慢慢走進大師的人間佛教,當了佛光會的會長。最歡喜的是有機會親近大師,親炙大師行誼,聆聽大師開示,了解大師人間佛教的理念,跟隨著大師走進全世界。 大師的著作浩瀚如星雲。我從大師著作中的一句話「有佛法就有辦法」,得到最好的啟發和鼓勵。當年在沒有因緣、困難的情況下,因為「有佛法就有辦法」,借到了台南縣立文化中心音樂廳,舉辦一場千人的佛學講座,我也因此和文化中心人員結下三十年的善緣。 以師志為己志 大師常存我心 大師醞釀五十年的願望,排除萬難創辦了《人間福報》。我受到大師精神感召,也當起《人間福報》的作者、記者,寫起文章,如大師叮嚀佛光會員,要做個傳達人間真善美的記者,當起推廣員,帶領會員沿街挨戶推廣《人間福報》,榮獲全國《福報》推廣績優優秀分會的殊榮。 兩年後,我學習大師「有佛法就有辦法」,把醞釀五十年的願望付諸實現,我創立了人安藥局,並以大師的「三好、四給」服務大眾,因此得到「高齡友善藥局」的榮譽,並在2013年獲得全國好人好事代表的榮耀。 我是個平凡的藥師,何德何能得以見到大師?只因有緣分成為佛光人,皈依星雲大師,開拓了我這一世的佛緣,每天浸潤在大師的智慧法水中,常隨佛學,願生生世世追隨大師。每遇到大師出現的場合,忍不住充當記者,衝出重圍,就想和大師留下珍貴畫面。 追隨星雲大師,護持「人間佛教」,我以「師志為己志」,支持百萬人興學。2013年有幸受邀參與南華大學董事會舉辦的「星雲大師素齋談禪」。別開生面的素宴,殊勝的因緣,令我驚喜萬分。當年大師已八十六歲高齡,為了興辦教育,為了給大家歡喜,忍著色身的不便,笑容滿面和與會者合照,我和同修也與大師歡欣地留下僅此一幀的珍貴合照。 大師一生的寫照──《百年佛緣》,「對人好」的修行密行,佛光人耳熟能詳的《佛光菜根譚》、《星雲法語》,以及「三好、四給」等,大師一生的行誼、著作,結集成395冊的《星雲大師全集》,已成為今日佛教的寶典、我們所有佛光人的無盡藏,是我們生活的依循方向。 大師的圓寂,如同天上的一顆巨星突然殞落,但他的言行風範,永遠是我們世人景仰的對象,是我們的楷模。敬愛的大師常存我心,常在世人之心。

MORE

我也可以為你忙

文/覺心法師(歐洲瑞典佛光山住持) 有一年夏天,我無意間走到福山寺,遠遠看到有位和尚在跑香,他很親切地跟一位素未謀面的青年寒暄,還用台語問我:「呷飽沒?」當下我心想:這位慈悲的和尚太厲害了,怎麼知道我一路爬上山坡又餓又渴,還主動請依日法師帶我去吃飯喝茶。 這一句「呷飽沒」,感動了懵懵懂懂的我,這次偶遇師父的法緣,種下了我與佛光山的因緣,和尚還送了一本《釋迦牟尼佛傳》給我,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一位平易近人的和尚,就是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師父。 第二年在普門寺,我再度近距離遇到師父,師父竟然叫出我的名字,當下我真是又驚又喜。師父問我:「看完《釋迦牟尼佛傳》了嗎?」我說:「看完了。」師父又說,還可以再送書給我。我當下很白目地回應:「師父您這麼忙,不用了。」師父回我:「我也可以為你而忙!」這句話讓我心中激動久久無法言語,師父高大莊嚴威儀三千,令我肅然起敬,我不敢抬頭仰望他,感覺他像佛陀一樣,對世間萬法都能了然於心。 感動於師父慈悲身教 那年夏天我去了佛光山叢林佛學院讀書,師父當時才六十幾歲,師父的威德留在我心中,永遠揮之不去,讓我受益無窮。 那年除夕夜是我在佛光山度過的第一個春節圍爐,師父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但他仍親自帶我們這些學生滿心歡喜地布置,從朝山會舘前面單墀,排起長長的長條桌,一路延伸到菩提二路。師父還親自捲起衣袖在朝山會舘準備食材,親自炒麵供養僧信二眾,哪怕是忙了一天,汗流浹背,不知炒了多少鍋,那一盤盤色香味俱全的熱麵,師父顧不得勞累,又馬上穿起長衫,跟大眾一起度過充滿佛教氣氛的中國年,這一幕讓我們看到師父以眾為我的精神。 最令我感動的是當時師父的開示:他一生除了做和尚,最喜歡就是做廚師,他認為煮菜給大眾吃最能表達供養心,因此師父自我期許,也勉勵大家欲做佛門龍象,要先做眾生馬牛。 度過歡喜的除夕夜後,師父親自率領佛光山僧信二眾,在不二門歡送信徒,對每一位從他面前走過的人、開車經過的信徒,總是一直揮著手。 我難以忘懷那一幕感人畫面,信徒下山了,走了很遠了,看到師父仍然還在揮手致意。在他的心中,眾生一律平等,沒有人我之分,在師父帶領下佛光山處處可見溫馨的道情法愛。 後來我調派到香港佛香講堂,有一次師父到紅磡香港體育館演講,我看到桌面上留有一碗熱呼呼的「皇帝豆麵」,當下我真是開心極了,心想這應該是師父「吃剩下的麵」,如果能夠吃到一代高僧所吃剩下的麵也很幸福,也會增長智慧!於是乎我呼嚕呼嚕一下子全吃光了,不亦快哉!這碗看似簡單的佛光麵,卻有著無比香濃的好滋味,讓人懷念。 接下來,第二天、第三天,師父出門去紅館演講時,桌上仍然留有一碗熱呼呼的麵,我心裡覺得納悶,後來從蕭碧霞師姑那兒,才知道那碗麵是師父特別交代她多煮的,多留一碗給我吃的。 師父知道我剛出家,又是沉默的性格,可能不敢跟他坐在一起吃飯,所以特別交代蕭師姑多煮一碗麵,在他離開屋子時擺在餐桌上,這樣我一個人才能吃得痛快,吃得自在。 聽到師姑這麼說,當下我感動得潸然淚下,感受到師父那顆體察人意、恆順眾生的慈悲心。我從師父行誼當中看到,他自己有一分,就會給人二分;自己有二分,就會給人三分,永遠都是給人,在「給」的佛法實踐中,結了諸多善緣,給出一座佛光山來。 不捨任何一弟子 一碗麵這麼小的事,師父都會時時想到他人的需要,時時顧慮到他人的感受,給別人一些好因緣、善因緣,這一碗麵已經不是一碗麵,而是一碗滿滿的歡喜與感動,是一碗心中包容他人的心,是以人為本,以眾為我的修行。 大師用這一碗麵的無言身教來說法,可見師父對徒弟的關懷與照顧,師徒之間深厚的道情法愛,不僅在於他的明理嚴教,也在他那恢宏的器度與開闊的胸襟中,展現無遺。 有次我收到日內瓦Du Rhône 巧克力公司的新年禮物,這家超過一世紀歷史以上的公司,他們堅持每天用新鮮材料製作巧克力,其奮鬥歷史、創業精神和傳承,無不抱持給人歡喜的理念,跟師父在推廣人間佛教那種堅毅不拔的精神是一樣的,我便將Du Rhône 認真、敬業的精神,跟師父上人分享。 幾天後我收到師父,遠從台灣寄給我一箱蓮花茶及台灣北港花生糖,回饋我的分享。當時我以為自己在作夢,心想師父每天為了弘法度眾,忙碌的生活中怎麼可能會想到這個徒弟,這就是師父了不起的地方,徒弟在他眼裡無分高低,師父對待一切眾生都心存感恩之心,對待眾生都一律平等。 來自佛光山的這箱食物,不只是一箱食物的關懷而已,這裡面還藏有師父上人時時都在「給」芸芸大眾的關愛,讓人受益,讓人歡喜,不管對象是誰,眼裡永遠都有芸芸眾生。 我在佛光山出家的歲月中,曾有次無明煩惱障蔽我修道之路,感恩因為有師父慈悲的教導,得以讓我翻轉生命。 2004年師父生平第一次踏上葡萄牙的國土,那年師父第一本葡萄牙文著作《迷悟之間》出版,在當地舉行佛學講座、新書發表,當天湧進了四百多位聽眾,有一半是葡國本土人士。葡萄牙國家電視台、廣播電台、新聞媒體等,有感於師父弘揚人間佛教的貢獻,所以爭相來採訪師父,師父將佛法普照到整個南歐伊比利半島上,大眾們莫不皆大歡喜。 那天師父一下飛機,看到道場空間不足以應付未來的發展,在跑香時指示我,未來如果有因緣,要將路口那塊空地買下來建寺,讓信眾有個共修安心之處。面對突如其來的任務,我很是惶恐,欠缺未來觀及遠見的我,沒有考慮到師父的用心,不懂事地直接找了很多道理拒絕反駁師父。 那天我回應師父的話,可說是無視於他人,何況他是我的師父,當時師父一句話都沒有說。 後來幾天,我感受到,師父對我的默擯之,因此我傲慢心逐漸表現出來,覺得自己很努力在工作,渴望被師父讚歎、肯定、鼓勵、讚賞的貪念,盤纏在心中,像是一條繩索,束縛我的身心,不得自在。當時心情極為低落沮喪,這一切只因為師父沒有看到我,所以我度日如年,心裡被無明的烏雲覆蓋。 方便智慧 心懷大眾 後來,師父要離開葡萄牙時,在機場把我叫到一邊去,告訴我,我是他的徒弟,但他無法時時跟在我身邊教導我。師父說,他很對不起我,所以他在每一個當下都迫不及待想要叮嚀我、想要囑咐我、想要教育我、想要督促我,讓我成為最優秀的自己。但我如果不能接受他的教育,未來弘法的日子也就不能以大眾利益為考量。因為我是他的弟子,所以他也在考驗我是否可承受棒喝教育,做一個堪受佛法的佛光人。 當下聽了師父的一番教導,我深感慚愧,原來我資質駑鈍,像匹執迷不悟的劣馬,主人以鞭繩打在我身上,我還不能驚醒,還在慢吞吞地行走,還在無明中自我陶醉。 從師父充滿智慧的身教與言教中,我痛徹心扉,深深感到慚愧,看到師父心心念念都繫念在弟子們的法身上,不捨任何一個眾生、不捨任何一弟子。作為師父的弟子,我沒有他的努力,沒有他的精進,他從來不固執自己的看法,都是看到別人的需要。 「莫嫌佛門茶飯淡,僧情不比俗情濃」,師父對於愛護弟子的心,如〈普門品〉中「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充滿方便智慧。從師父心中有大眾的言教與身教中,我願努力做一個堪受佛法的佛光人。師父您讓我這一生做了一個最有智慧的決定,選擇在佛光山出家,您也是我生命中唯一的師父。 (摘自遠見天下、香海文化共同出版《星雲大師的身教與言教──弟子如是說【卷二】》)

MORE

願傾一生 回報星雲大師

文/陳澄慧(國際佛光會紐約協會會長、檀講師青年發展主委) 星雲大師改變了我一生,改變了我對生命的價值。 與大師結緣是在美國紐約。弟子在青少年時期,就到紐約學音樂,對於一個不經世事的學子而言,要面對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 1993年底,在哥倫比亞大學巧遇佛光山的法師,從此佛光山成為了我的家。 1996年星雲大師抵紐約弘法,當時的我負責為所有貴賓端茶送水。在為大師奉茶時,時任佛光山紐約道場住持的依恆法師對著大師介紹:「這位年輕的小姐,正在紐約念音樂學院,想要參加西來寺的短期出家修道會,但是由於之後有音樂比賽需要練習,正在煩惱著是否仍能參與短期出家。」大師聽罷看著我,微笑的說:「誰說短期出家不能夠練習樂器呢?你儘管去,常住可以安排地方,讓你每天練習。」 當我抵達西來寺之後,沒想到在報到處,就有法師告訴我:「師父(大師)有交代,準備一個地方讓你練音樂。」這樣的大開方便門,還是西來寺打從舉辦短期出家開始,從來沒有發生的事情。結果,那一間練習室,在七日的短期出家期間,弟子從來沒有進去使用。大師恆順眾生,滿人所願的胸懷,令當時的我印象深刻。 獎助學金 度過難關 時序回到2002年,弟子的家庭遭遇大變,於中國經商的父親生意失敗,母親傷痛告知,無法支付在美國所有的留學費用。已經是大學三年級的我,面臨放棄學業,回台另做打算的抉擇。大師知道後,立即由依恆法師代轉一筆獎學金,囑咐我安心在美國完成學業。在收到獎學金的那一刻,感動的眼淚湧出眼眶,問:「大師的恩惠我怎麼還得起呢?」依恆法師慈悲的告訴我:「你只要有心,為什麼還不起呢?」 當時的我發願──「秉承大師的恩惠,我要認真念書,我要把所學全部貢獻出來,幫助師父音樂弘法,讓更多的青年一起為佛光山弘法。」 在大學畢業之前,只要有機會到紐約道場,法師在弟子離開的時候,總是不忘給予零用錢,囑咐這是大師要我去買學習用品,或是買電腦的花費等等。甚至在法師職務輪調後,弟子仍能由新任法師之處,定期收到大師給的零用錢。至今,我仍珍惜地保留這些裝錢的袋子,還有部分捨不得花用的紙鈔,每每看到這一疊對海外留學生的愛心,眼淚總是不停的流下來,告訴自己:「大師啊!大師啊!我要快快長大,認真學習,我也發願用一生回報您。」 滴水之恩 湧泉以報 在經歷過佛光會青年團與傳燈分會的歷練,現在弟子正在紐約佛光協會會長職務上,努力學習,覺得自己有些許能力了,能夠回饋了。 除此之外,弟子也將大師的人間佛教教育理念,用在家庭裡,並常常跟兩個步入青春期的兒子說,「沒有師公的幫助,就沒有現在的媽媽。」小朋友問我為什麼呢?我也告訴他們;「師公,給了我因緣,可以留在紐約,才有現在的佛光家庭。」 一路走過來,感念大師與常住法師對我的百般愛護。弟子更要把大師曾經給予我的,傳遞給其他人,讓大師的慈悲,不停地延續下去,為佛教培養正知正見的青年。感謝大師的人間佛教理念,感謝大師的恩惠,弟子會效法您的精神,讓更多人能夠得到這分慈悲。弟子會繼續的「滴水之恩,湧泉以報」。

MORE

與師父心印心

文/妙佑法師(巴西佛光山如來寺住持) 第一次見到師父,是在1996年馬來西亞莎亞南八萬人弘法大會的體育館,我透過大螢幕看到師父偉岸魁梧的法相,聽著遠處傳來的法音,如沐春風。聽著師父的揚州腔,無比親切,完全沒有隔閡,字字珠璣,聲聲入耳,句句印心。 從此,我成為了師父的忠實讀者。《普門》雜誌、《人間佛教小叢書》、《釋迦牟尼佛傳》等書籍奠定了我佛學的基礎,更堅定了我渴望向師父學習的心。2003年隨佛光青年團尋根之旅,在高雄佛光山第二次見到師父。這一次,我知道生命不能再蹉跎。 2004年就讀叢林學院,2006年初,師父會見申請剃度的學生。師父開示「出家如射出去的箭,沒有回頭路,從此以弘法利生為家務。」臘八節前夕,我如願在師父座下剃度,承蒙師父不棄弟子愚鈍,師父的話弟子頂戴奉行。 出家月餘,蒙師父召見,到了法堂,師父一一詢問在場的法師:「你為什麼要去巴西?」我心裡想,待會該怎麼說呢?哪裡有需要就去哪裡!一切聽師父的安排。 輪到我時,師父卻改口問:「你可以去多久?」我不假思索地答:「師父要弟子去多久就多久。」再問:「十年好嗎?」答:「好。」但隨即我又很擔憂地向師父報告:「但,弟子叢林學院還沒有畢業。」師父指著身旁的覺誠法師說:「他也沒有畢業就去了,也做得很好,你不必擔心。」這是我第一次和師父對話,師父給予初出道的我無比的信心。 台灣和巴西遠隔萬里,有時兩年才見一次師父,我深知和師父接心不一定是面對面,而是心印心。如《四十二章經》說的,弟子雖然離師父萬里之遠,只要能時時憶念及實行師父的教法,這才是師父的好弟子。 如今我們的恩師星公上人「暫時」離開我們了。這讓我想到《法華經》的「醫子喻」。師父離開了,留下法身舍利──395本的《星雲大師全集》就是無上的良藥,弟子見師父圓寂了,無不痛心懷念,當自精進發揚人間佛教,說不定哪天師父就「回來了」,讓弟子與師父再續法緣。 (轉載自《普門》雜誌「師徒法緣」系列)

MORE

教界致敬星雲大師(三)舍利堂獻詩 緬懷大師

文/木村清孝(東京大學榮譽教授) 九十七年離二邊 看花渡水且隨緣 期春入寂光明裡 庶幾生生與法筵

MORE

一揖,深謝

文/石德華(作家) 1.深謝 2月5日午後,我來在佛光山萬壽園,對安厝在上華樓的朋友明芳說:「謝謝你,讓我今生有一位真心為我的朋友。」然後我上5樓,在一代優婆夷孫張清揚女士的墳前說:「謝謝你,讓我真正見識到沉實厚重的行道力量。」 當晚,住宿朝山會舘,看到電視報導的即時新聞:佛光山星雲大師圓寂。 隔天,上午九點,在佛光山雲居樓,弔唁星雲大師,我頂禮叩首起身三拜,在心中一字一句說:「謝謝大師,在我生命最迷茫、最脆弱的時刻,有佛光當靠山。」 這樣時間空間的順勢銜接,感恩意念的純一連貫,於我恍若天諭神示。 2.朝山 疫的2020之前,我習慣元宵前回佛光山本山小住兩天備蓄真氣能量。梵聲天上來,滿山繚繞,花燈沿山迤邐,遊人如織,這裡闔家出遊的多,小孩多、老者多、坐輪椅的多……夜來,東風夜放花千樹,一輪圓月靜靜掛在高屏溪上寶藍的天心。 我是個非常需要太平感的人,好幾年了,我的一元復始,都是透過這樣的儀式來更新完成。疫,帶來改變,燈樹千光照,上元回本山,這幾年竟成了我的願。 願,是原本就放在腦海心中的一樁念與想,等你去完成或沒完成。它有大有小,有眼前有遠處,有滿遂有殘缺,而我想,我可能是這天地間只要負責做好自己的事,別人不會對我有任何要求的自由人,我的「願」,圓遂了當然欣慰踏實,沒實現橫豎也是個人心裡的念想,於這世界壓根不驚不動。 那一天,剛替陽台植物澆了水,寒流剛過,天氣晴,我突然決定回佛光山。那一天,2月5日。 3.生滅 在「香花迎」窗邊坐了一下午,然後,背包放在側,書本筆記簿疊起來,趴在上頭睡個午覺吧,從萬壽園走下來後,不二門、靈山勝境廣場、華藏玄門、大雄寶殿禮拜,行經傳燈樓、雲居樓、踅轉登雲路,真感到有點睏乏了,剛吞了好幾個哈欠……窗外,鳳凰展翅的花燈正呈祥,大人走過小孩走過說著笑著拍照著,天斜斜藍著,陽光剛剛好催眠著,朦朧入睡前,菩提路遊行的鼓點聲一波一波湧在我夢的邊緣……這兒,平安得讓人每個毛孔都放鬆。 向晚,回朝山會舘途中,我回首,彩繪燈籠綿延掛滿的菩提路,多像被一疋閃爍的錦緞溫柔披覆,或者,那是天街最華美的一條彩河,行經的人,眼角噙起流動的明麗,都會感到被祝福,啊,我最愛的世間味。 而下一刻,我就看到電視上的即時新聞。 「生者皆有死,合會有別離」,生與死,就是隔了一個身體,死亡不是結束,他還會再受生,人生就是老病死生的循環,大師的開示叮嚀,我都言猶在耳,只是,這一場夢幻繁華與涅槃寂滅的平行演示,飆風倏忽就在眼前,令我站在螢光幕前,久久無法回神。 4.私淑艾 與高僧同在一世,是我莫大的榮幸。孟子分類弟子受教的方式,有如時雨化之,有成德,有達材,有答問,有私淑艾。我是星雲大師的私淑艾弟子,私下不斷掇取星雲大師的教誨來相應或修正自己的心性行為,大師有時是知己、有時是良師、有時是舟、有時是光。 有一件事,你懂,又喜歡,最好的就是這樣了,世間的榮華富貴算得了什麼。大師這句話無限上綱成為從來就很難界定的價值的定義,讓我心豁然清晰且篤定。 文學課,我總告訴學生因由運命際遇,人生原本就是一座傾斜的天平,運氣是多麼重要。這堂課以此論述加例證故事,講解夠明白的了,但,人生整體可以如是觀,我心中仍有疑惑,每一樁眼前當下因應的心情最該是如何? 忍耐,世間法總難以平衡。事業、學業、道業、功業,大小、高低、有無,看的標準各有不同,都與福德因緣有關。我一翻開書,就看見大師這樣說,不只現象,還觸及本質。 12年前,我有一段天天誦讀手抄《心經》的日子,我疑問生死,懷著急切惶惑的深悲,一心要對生命討解,是大師《般若心經的生活觀》簡淨明白的循循善誘,才足以調和當年我那混亂失序的呼息。 2013年中區「禪淨密三修法會」在台中市圓滿戶外劇場舉行,我在後台與大師不期相遇,蹲在輪椅旁微仰頭,我對大師說:「大師,我們有個共同朋友,叫石素香。」大師呵呵呵笑了起來:「對──素香麵。」朋友們都說,蛤,這麼難得親近大師,你只說這個?你們不懂啦,心懷渡眾願,平安照五洲的大襟懷,包裹著的永遠都是隨緣自在的真性情。 這些年朋友們難免這病那痛的,私淑艾弟子一個個冒出來了,有人開始用「以病為友」互勉,「我沒有痛苦,我沒有生病,我只是有點不方便」老是成為不同聚會裡的金句,對葉的秋凋到冬盡生命的不可逆,有能比這樣的說法更正向創意的嗎? 「我還可以為你做什麼?」大師總是這樣說。我在心中相應過無數次了:「大師,這,我真的做不到,但我不會忘。」 5.送行 「對於人間的最後,我沒有舍利子,各種繁文縟節一概全免,只要寫上簡單幾個字,或是有心對我懷念者,可以唱頌『人間音緣』的佛曲。」 2023年2月13日上午,大師,我要向你報告,像10年前蹲在你跟前,微仰頭對你那樣說話:「大師,你圓寂真身坐塔的時刻,我就在本山,與你近在咫尺,彷若相送。大師,今天我又回山了,幾萬弟子齊聲佛曲讚誦聲中,有我。」 「今海眾雲集,荼毘一句」,13日下午二時許,於台南大仙寺,上萬信眾一路相陪,合掌長跪目送大師荼毘火化。 大師長眠萬壽園。時時奉行佛教,就是對你最好的懷念。我謹記。 來生,大師還要乘願來當和尚,我不知也不論以何色相行於世,但願逢遇那一剎,山川、日月、我城、他域,都請容我便放下一切,溯時光記憶一意趨身迎向,站定,斂袖,合十,躬身對和尚深深一揖,道聲:「謝謝。」

MORE

憶師行誼 各界緬懷追悼 蔣萬安率北市府團隊 緬懷大師

台北市長蔣萬安(中)昨率領台北市政府各局處主管與各區區長、立法委員費鴻泰與王鴻薇、台北市議會議長陳錦祥、國父紀念館館長王蘭生及主管等近50人,前往佛光山台北道場向星雲大師靈前致意獻花,由台北道場住持滿謙法師親自接待。 台北市長蔣萬安表示,緬懷大師畢生推動人間佛教,懷抱瞻仰之意及感恩,感念星雲大師一生為社會以及國家,擴及全世界弘揚人間佛教,星雲大師一再強調三好,讓社會大眾謹記在心。蔣萬安特別強調,大師的叮嚀受用無窮,「思想要國際化、學習要現代化」,更談到「做事擔當要有勇敢心,待人處世要有恭敬心」,也會學習星雲大師的精神,對人生充滿希望,持續地走下去。文/記者曾博群 圖/人間社記者周倫

MORE
/87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