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禪話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星雲禪話》風性常住

麻谷寶徹禪師是馬祖道一禪師的弟子,得法後駐錫於蒲州麻谷山大揚禪風。有一天,麻谷寶徹禪師正拿著扇子搧風乘涼,有位學僧看到了,便上前問說:「禪師!既然風性常住,無處不周遍,為什麼您還要用扇子搧風呢?」 麻谷寶徹禪師笑了一笑,回答說:「你只知道風性常住,卻不知道無處不周遍的道理。」 學僧聽了感到很疑惑,又問說:「那麼,什麼是無處不周遍的道理呢?」 圖/李蕭錕 麻谷寶徹禪師只是靜默不語,繼續搖著扇子搧風。 剎那間,學僧忽然有所領悟,隨即向麻谷寶徹禪師頂禮。 風性雖然無處不周遍,但也必須有起風的因緣,才會起風。公案中的「風性」,比喻人的佛心本性,雖然人人都具有開悟的性能,但是開悟也要有開悟的因緣,悟性才能顯發,好比禪師搖扇風出,不搖則不出。 古德高僧大多從日常生活中的因緣而開悟,譬如:永明延壽禪師聽到薪柴落地的聲音,因而豁然大悟。香嚴智閑禪師在鋤田時,偶然拾起一塊瓦片,往後一丟,瓦片擊到竹子,「叩!」一聲,他便悟道了,甚至也有的禪師因看到花開花落,聽到泉流蛙鳴而開悟。 這些禪師們雖然是剎那間開悟,可是他們平時在心地上早已下過許多功夫,一旦因緣和合,自然就能明心見性。因此,吾人若想要開悟證果,一樣必須發心修行,自修自悟,才能自度度人。

MORE

《星雲禪話》老僧沒這閒功夫

宋代的首山省念禪師,萊州(山東)人,得法於風穴延沼禪師,並在其座下擔任知客一段時日。後遷住汝州(今河南臨汝)首山,人稱「首山省念」。隨後又移住寶安山廣教院,再依眾人之禮請,到寶應院開演教法,當時名振十方,法席興盛。 有一位年輕學僧,已在首山禪師的道場裡參學一段時日,平時雖很認真參禪打坐,卻苦無進展,於是到方丈室請求開示。 學僧禮拜問訊後,開口說:「學人久處沉迷,請和尚慈悲,為學人一決。」 首山禪師看了他一眼,淡淡地說:「老僧沒有這個閒功夫呀!」 學僧心中感到不解,於是再問:「禪師,您為什麼這麼忙呢?」 首山禪師微微一笑,爽朗地說:「因為我要解決我自己的問題哦!」 學僧很疑惑,再問:「像老師這樣有道高僧,您還有什麼問題嗎?」 首山省念禪師終於說:「我的問題,就是因為你有問題啊!」 學僧當下豁然有省,歡喜禮拜而去。 禪師因為學僧要有「一決」,而回答我沒有這個閒功夫,這位學僧最後才因此有省。這就是說,別人解決不了我們的問題,自己有問題,必須要自己解決。肚子餓了,你不吃,別人吃,我們不能當飽;疲倦了,要休息,別人休息,我們不能恢復體力;自己有煩惱,要自己消除;自己有生死,要自己去解決。每天都希望別人一決,永遠不能解決問題。因此老和尚說:我沒有閒功夫,我要解決自己的問題。 什麼是「解決自己的問題」?就是因為有芸芸眾生;有你,才有問題啊!

MORE

星雲禪話-- 羅漢家風

漳州(今福建)羅漢院的桂琛禪師,常山(今浙江)人。年少時,依止萬歲寺無相大師出家受戒,專學戒律。後來因體認到持戒並非唯一的解脫之道,轉而到各處叢林雲水行腳,參禮諸方大德,後來在福州玄沙師備禪師座下悟道。 悟道後,先應漳州州牧禮請住持閩城西部石山地藏院十八年,後遷住漳州羅漢院大揚禪旨,一時之間十方雲集,參學者眾,不少僧眾在他的機鋒點撥下契機開悟,例如清涼文益、清溪洪進、清涼休復、龍濟紹修、延慶傳殷等,都是座下有名的禪門法將,世人尊稱為「羅漢桂琛」。 一日,羅漢桂琛禪師上堂說法,一位學僧提問說:「請問老師,什麼是羅漢家風?」 桂琛禪師在禪床上閉起眼睛,沉默了片刻,才緩緩張開眼睛說:「不告訴你!」 台下一片寂然,正當眾僧們在思索禪師話中的意境時,忽然一名學僧站出來說:「禪師為什麼不告訴我們?您不說,將來我們如何來繼承您的禪法呢?」 桂琛禪師環視大眾一周,淡淡地說:「你們在這裡參禪,也有好一段時間了,還不能領會家風嗎?這麼多的日子,我都沒有說明嗎?連這一點家風都不知道,那你自己的真心又怎麼能認識呢?」 這名學僧一聽,感到慚愧不已。 羅漢桂琛禪師接著又說:「禪,不是問的,是要悟的。禪,不必用語言,用心吧!」 世間上有許多不同的國家,但是每個國家的國民,對自己本國的文化、歷史,又那裡都能統統了解?再者,這個地區的人民,對自己這個地區的事物,又那裡都能統統擔當?甚至於活了幾十年歲月的人,對自己又認識多少?而禪門裡,有五宗七派、一花五葉之說,所謂一家有一家的禪規,一宗有一宗的宗風,既然投身到這座道場修習,卻不明宗風,又學的什麼道呢?

MORE

《星雲禪話》就是這樣的滋味

禪門曹洞宗的開山之祖洞山良价禪師,他向來以溫和敦厚的語言來教誨學僧,讓學僧們慢慢參究,而漸次達到心地光明的境地。 有一天,洞山良价禪師有位弟子雲居道膺,他頂著大太陽,在後院裡忙碌地做醬,洞山良价禪師恰巧從旁邊走過,看到了就問他說:「你在做什麼呀?」 雲居道膺禪師恭敬地回答說:「老師,我正在做醬呢!」 洞山良价禪師接著問說:「你說你在做醬,那麼你在醬缸裡要放多少的鹽巴呢?」 雲居道膺禪師回答說:「我只不過是斟酌材料的多寡,然後把鹽巴灑進去,這樣就可以了,並沒有一定要放多少啊!」 洞山良价禪師再追問說:「那麼,這樣做出來的醬料,會是什麼樣的味道呢?」 雲居道膺禪師說:「就是這樣的滋味呀!」 洞山良价禪師聽了雲居道膺禪師的回答之後,點點頭,說:「確實,本味最好!」 在禪門裡,每一位禪者都想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那什麼是自己的本來面目呢?像真如、自性、本體、佛心等這種種的很多名相,其實都是自己的本來面目。然而不管是真如、自性、本體或是佛心,又有誰真正找到了其中的消息呢? 就如洞山良价禪師與徒弟之間的對答,只要徒弟能從生活裡的勞動服務,從生活裡的飲食工作中,體悟只要本味,不計其他,這應該就是獲得本來面目的消息了。

MORE

《星雲禪話》不名本寂

曹山本寂禪師是泉州莆田(福建古田)人,當時的唐朝,中原戰亂不休,許多士大夫、縉紳為了躲避戰火,遷居泉州,帶動了當地的文風。曹山本寂禪師少年時便熟讀詩書經史,隨著年歲的增長,諸子百家的思想,已不能滿足他對人生的探求,於是出家修行,深究佛法。此時禪宗盛行,尤以洞山良价的道場最為興隆,曹山本寂禪師便前往參學。 曹山本寂禪師最初拜謁洞山良价禪師時,洞山良价禪師問他:「你叫什麼名字?」 曹山本寂禪師回答:「學人名叫『本寂』!」 洞山良价禪師銳利地逼問:「那麼『本寂』向上處,還有什麼可說的?」 曹山本寂禪師嚴肅地說:「再向上處,就無可言說了。」 「為什麼不可言說呢?」洞山良价禪師問。 曹山本寂禪師說:「既名『本寂』,何須言語!」(圖/李蕭錕) 洞山良价禪師聽了,相當欣賞曹山本寂禪師的見地,就讓他隨侍身邊,並且密授他心法。曹山本寂禪師果不負師恩,後來於荷玉山大振洞山宗風。 一切諸法自性本來空寂,本來無染,即使暫時被五欲六塵所蒙蔽,依然具有無量的微妙功德,此為一切眾生平等共有,離一切相而無有分別,所以是泯除一切的言語思慮對待。因此,洞山禪師故意以本寂禪師的名字,一語雙關地試探。本寂禪師了知自性清淨,本來空寂,非空亦非有,向上更無可說,一旦落入口說心想,即非空有圓融的境界。

MORE

《星雲禪話》未上樹時

香嚴智閑禪師在南陽慧忠國師那裡開悟以後,大闡宗風,跟隨他學禪的人很多。 有一天,他在法堂上開示大眾:「有一個人,他想要徹悟自己的本來面目,就爬到樹上,用口銜著樹枝,讓自己懸在半空中。這時,忽然有人在樹下問他:『如何是祖師西來意?』這位銜著樹枝的禪者如果不回答,就違反了出家人慈悲開示的本分。但是如果回答,一開口便會往下墜落而喪失生命。你們認為,他應該怎麼辦才對?」 在座的大眾面面相覷,不知如何回答。 這時,大眾中有一位名叫虎頭招的禪者,是一位上座,他看到沒有人能回答,就站起來說:「上樹時就不問了,未上樹時如何,請禪師說說看。」 智閑禪師聽罷,哈哈大笑,便以偈語回答:「子啐母啄,子覺母殼,子母俱忘,應緣不錯,同道唱和,妙云獨腳。」(圖/李蕭錕) 智閑禪師的問題問得奇特,回答的也奇特。 禪的參究,有時要一直追問下去,有時卻要注意轉身,不能一味地執著,食而不化。虎頭招禪師給這個問題一個轉身 ;未上樹時就可以問了,何必要等上樹了以後才問呢?所謂「參話頭」,只要把話頭找出,何必斤斤計較枝末細節?好像母雞孵蛋,「子啐母啄」,不必在乎是子啐或母啄,而重在新生命的誕生! 禪者應該覺悟什麼是祖師的西來意,何必管它上樹不上樹呢?

MORE

《星雲禪話》昨是今非

五祖法演禪師問前來參學的開聖覺禪師:「釋迦、彌勒猶是他奴,這個『他』指的是什麼人呢?」 開聖覺禪師回答說:「鬍張三黑李四。」法演禪師印可了他的見地。 後來,法演禪師便把這段對話告訴寺中的首座圜悟克勤禪師。可是,圜悟克勤禪師卻不太贊同地說:「這個回答好是好,恐怕還不夠踏實,還須再試探看看。」 第二天,法演禪師又以同樣的問題再度問開聖覺禪師。 開聖覺禪師不解地說:「這個問題昨天不是已經回答過禪師了嗎?」(圖/李蕭錕) 法演禪師逼問說:「你說了什麼?」 開聖覺禪師答:「鬍張三黑李四。」 法演禪師搖搖手說:「不是!不是!」 開聖覺禪師一聽更加疑惑,問說:「禪師,可是您為什麼昨天說是呢?」 「昨天是,今天不是!」 開聖覺禪師在五祖的喝聲下,迷夢乍醒,當下大悟。 人要時時有「昨是今非」的警覺,不以現狀為滿足,自我激勵今天要比昨天更進步。對於修道的悟境也一樣,保持好奇探究的心,對萬事萬物重新認識、體會,這樣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在修行的過程中,我們要改心性、革陋習,不故步自封,不短視近利,確實面對自己的無明習氣,努力去除自私、煩惱、執著的自我,日日更新自己。如果能有這樣的決心,每天都是新生的開始,那麼道業自然有所進步、有所增長。

MORE

《星雲禪話》 南 泉 鐮 子

有一天,南泉普願禪師到山上去割草作務,有個行腳僧想前去拜謁禪師,卻不識迎面而來的人,正是南泉普願禪師本人,還向他問路說:「請問南泉路向什麼地方去?」 南泉普願禪師沒有直接回答,反而舉起手中的鐮子,說:「我花了三十文錢買到這把鐮子!」 行腳僧不解禪師的話中之意,還楞楞地反問說:「我不是向您問這把鐮子,我是問您往南泉的路怎麼走啊?」(圖/李蕭錕) 南泉普願禪師仍然自言自語地說:「我這鐮子利,使得正快!」 行腳僧問的是南泉路,但是南泉普願禪師卻以「三十文錢買得好使的鐮子」回應之,這種看似答非所問的回答,正是禪師的隨機開示。南泉普願禪師以手上的鐮子說法,顯示禪就在當下的尋常生活裡,只要能用心體會,處處都有禪機,活潑地展現出禪立處皆真的特色。 道不假外求,當下即是,覓即不得。因此,道就在眼前,此外別無他理,別無他路,何必再問什麼南泉路呢?奈何行腳僧無法與南泉普願禪師印心,只懂得問有形有相的南泉路,卻無法會意南泉普願禪師的機鋒,行腳僧若能會得,就能找到自家寶藏。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把快利好使的鐮子,能夠斬斷我們的煩惱葛藤,割除我們心裡的無明雜草,只可惜大多數的人,往往放著自家寶藏不顧,反倒四處向外追尋,卻不懂得自心裡便有珍寶。

MORE

《星雲禪話》有禪無師

有一天,黃檗希運禪師上堂說法,眾僧雲集。 忽然間,黃檗希運禪師對眾人大喝:「你們這些人,到底來這裡想求些什麼呢?」接著,就用禪棒把大家趕出堂去,一邊罵說 :「盡是一些吃酒糟漢!像這樣的行腳遊方,只是徒增他人取笑罷了。你們一看到那個道場有八百或千人,就蜂擁而至,參禪不可以只是這樣子的貪圖熱鬧啊!都像你們這樣子來參訪,那裡會有今日!可知道大唐國內沒有禪師嗎?」 這時候,有一位學僧走向前,滿腹不解地詢問禪師:「各地的大德尊宿,都在聚眾化導學人,為什麼老師您說沒有禪師呢?」 黃檗希運禪師雙眼瞪著這名學僧,說:「我不是說沒有禪,而是說沒有師。」(圖/李蕭錕) 然後,黃檗希運禪師又說:「如果只知在語言文字上著意,到處稱我會禪,這是無助於解脫生死的。」 最後,黃檗希運禪師看著大眾,叮嚀說: 「若會即便會,若不會即散去。珍重!」 對於當時那些只知道拘泥於語言文字的行者,黃檗希運禪師以「吃酒糟漢!」來呵斥他們,只得酒糟味,而不懂品嘗真正的酒味,意謂僅嘗得釋迦、達摩法味之殘渣,卻不能領會真正的祖師西來意。 所以他才會懇切地說「參禪不是趕熱鬧!」因為參禪若無自己的體驗、見解,只知到處參訪,四處尋人牙慧,不求自悟,以這種心態參禪,大唐國內如何會有禪師?因此,參禪必須親證體驗,自我開拓本具之佛性,只圖仰賴於老師來教,自己不能與禪相契,有師亦無用。

MORE

《星雲禪話》老虎吃人

禪人覺具,生肖屬虎,客家人,性格清朗,刻苦耐勞,平常歡喜與人結緣,發心供應大眾飯食。 一日,覺具從無德禪師面前匆匆經過,因為他生肖屬虎,所以無德禪師就幽默地對他說:「老虎,你可不要吃人哦!」 禪人覺具停下腳步說:「這裡是山林野外,並非喧囂都市,此間那有人可吃?」 無德禪師就說:「你會把自己吃了哦!」 覺具禪人一臉疑惑,不能明白,便問說:「虎毒不食子,更何況再兇猛的老虎也不會吃自己啊!」 無德禪師再說:「老虎不為人,餓了就會吃自己,難道你不會把自己吃了嗎?」 被稱為老虎的禪僧覺具,已有多年的修持,經過無德禪師這麼一點撥,終於言下有悟。 在禪者心中,別人不能打倒我們,但自己會打倒自己;別人吃不了我們,但自己會吃了自己。眼看今日社會,多少有為的青年,由於思想不正、心術不明,因此聰明反被聰明誤,真的是虎不吃人,自己卻吃了自己,這不就是無德禪師問覺具禪僧的「難道你不會把自己吃了嗎?」 所謂「色不迷人人自迷,酒不醉人人自醉」,長久居住於山林,若沒有人間的慈悲、沒有人間的往來交流,就只是居住在深山叢林,與草木同腐朽,沒有了慈心悲願,那不就等於是自己把自己吃了嗎? 老虎餓了吃人,是因為牠不修行不開悟,只有流轉六道,假如能可以悟道,就能做人、做菩薩了。無德禪師對覺具禪僧的鼓勵,是要他不只是在飯食裡轉來轉去,等於五欲六塵,終會淹沒人性。能把老虎的習性革除,能把人好逸惡勞的習慣去了,那麼悟道也就不為難了。

MORE
/109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