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宗教 | 人間福報

宗教

日本網紅帶父母探路 登佛光山看佛館驚呆了!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哇、這實在太壯觀、太震撼了!」日籍You Tuber,Mana日前帶著父母暢遊佛陀紀念館,當他們走進禮敬大廳已被這座現代化博物館所的設計所吸引,再循著縱軸線踏上成佛大道,仰望「佛光大佛」,Mana父母都讚歎建築的宏偉,直說「太感動了!」 擁有近30萬訂閱人數的You Tuber Mana擁有高人氣,原來是這位櫻花妹率真不做作,可愛的模樣特別討喜,所以網友持續追蹤也給予好評。 日前她帶著從日本來台旅遊的父母到南台灣,前進佛陀紀念館,Mana一邊導覽,也沿路深度介紹,讓網友不禁留言她彷彿是「台灣觀光大使」。 Mana的父母下了車,看著迎面的「禮敬大廳」已感受到一股不凡的氣勢,Mana媽媽誇讚建築「好像總統府」般的莊嚴。當他們走入大廳,對於井然有序的空間規畫,提供諮詢、商店美食,甚至還有星巴克咖啡館等時尚空間,都令他們驚豔不已! 特別是他們穿越禮敬大廳,循著成佛大道往佛館主殿前進,一路上欣賞著夾道盛開的紫色九重葛花海,八塔與大佛相互映照,讓佛陀紀念館更顯莊嚴宏偉。 走在成佛大道上仰望「佛光大佛」,Mana爸爸直說「很震撼、太完美了,非常壯觀!」 佛光山位於高雄市大樹區,是台灣最大的佛教道場,日籍網紅Mana也聞名而來,日前帶著父母暢遊佛陀紀念館。圖/截自影片 Mana不忘介紹「佛光大佛」是亞洲最大的銅鑄釋迦牟尼佛坐像。Mana爸爸感受到大佛充滿量能,讚歎「令人感動!」Mana介紹佛光山在日本東京、大阪都有寺廟道場,佛光山是個很有規模的宗教聖地,特別是,發生地震等災情,佛光山都是最快捐助,很令人感動! 他們沿著風雨走廊欣賞壁畫,Mana爸爸還不時的透過手機翻譯了解佛教聖典的故事,也讚歎佛館的規模及建築設計,還有廣大信眾的護持,在在令人佩服。 很有佛緣的Mana媽媽自在的遊走欣賞,探索佛陀紀念館的奧祕,他們還各自抽了法語籤筆,也領受法語智慧,盼對人生有更多的啟迪。Mana媽媽還帶了一幅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2024年新春祝福語「雲水自在,祥和歡喜」,渴望得到心靈指引。 佛光山位於高雄市大樹區,是台灣最大的佛教道場,日籍網紅Mana也聞名而來,日前帶著父母暢遊佛陀紀念館。圖/截自影片 讚歎佛陀紀念館的壯觀、宏偉,Mana偕父母登上大佛平台,近距離的禮敬大佛,也回望佛光山和佛陀紀念館的壯闊,領受大佛守護大地的神力。 Mana爸爸說,日本的佛寺多是百年的老建築,木製較多,相較佛陀紀念館的恢宏,日本寺廟就顯得樸素許多。他說,走訪佛陀紀念館讓他感覺「充滿能量!」 逛累了,Mana帶著父母大啖冰品消暑,有愛玉、紅豆豆花及綜合刨冰等,還不忘血拚購買佛館紀念品。這一趟難得的佛教聖地之旅,他們有滿滿的收獲。 Mana父母對佛陀紀念館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也推薦更多的日籍觀光客到這處可以讓人心靈平靜的博物館來朝聖。

MORE

【妙相莊嚴】 《法華經》與觀音信仰

文/本報綜合報導 大乘佛教悲智雙運,示現無盡的方便解脫法門,諸佛菩薩中,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和地藏菩薩,是最為世人熟知、仰仗的佛菩薩。其中,阿彌陀佛接引眾生往生極樂淨土,觀音菩薩解救現世苦難,尤為世人所悉,都是解脫生死、求福消災的易行法門。  觀音菩薩能為世人解除生活遭遇的種種苦難或災禍,完成人們現實生活中的種種願望。圖/微信旃檀精舍 經典譯出 觀音名號 據佛經紀載,最早出現觀世音菩薩名號的是後漢支曜所譯《成具光明定意經》,經中說有一位菩薩名「觀音」,之後也在《心經》出現觀世音菩薩名號 ,然而對觀世音菩薩的廣泛信仰,是在《法華經》譯出以後。鳩摩羅什的《妙法蓮華經》譯本中有《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此後,以「觀音」為名的經典紛紛出現,觀音信仰也因此盛行。 鳩摩羅什譯出《妙法蓮華經》不久,東晉佛馱跋陀羅所譯的《大方廣佛華嚴經》也有善財童子參拜觀音,觀音為其說大慈悲法門的記述。後來劉宋畺良耶舍譯出《佛說觀無量壽經》,觀音則以阿彌陀佛的右侍菩薩身分出現。在北涼曇無讖所譯《悲華經》,有佛為觀音授記的記載。此外,東晉南北朝時期,亦先後譯出許多有關觀音菩薩的重要經典。 隋唐以後,隨著密教的興起,漢譯佛經以觀音菩薩為名的經典數量增多,特別是以「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稱號的經咒尤其多。而唐般剌密帝譯的《楞嚴經》,將觀音菩薩由聞思修入三摩地,以及三十二應、十四種無畏,乃至將修圓通法門獲四種不思議無作妙德,詳盡載述,與《法華經》的觀音菩薩同等重要。  觀音信仰一般都注重於菩薩的大悲願力,希望得到救助和護佑。圖/微信旃檀精舍 稱念菩薩 聞聲救苦 據《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記載:「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具體來說,觀音菩薩在世人遇到各種災難,聞其稱念觀音名號,即能解救眾生之苦,如經云:「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又云:「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 」 經文所載事例,即是觀音菩薩為世人解除生活所遭遇的種種苦難或災禍,以及完成人們現實生活中的種種願望。不僅如此,經中還說觀音菩薩在娑婆世界隨機方便教化,應現種種身相「遊諸國土,度脫眾生」,這是觀音菩薩尋聲救苦,慈悲關愛眾生的示現。  觀音菩薩在娑婆世界隨機教化,現種種身相「遊諸國土,度脫眾生」,是慈悲關愛的示現。圖/微信旃檀精舍 觀音圓通法門 觀音信仰一般都注重於菩薩的大悲願力,希望得到救助和護佑。其實,在不少經典都提到觀音菩薩的修證及教化。以《心經》來說,觀音是實踐般若波羅蜜的菩薩,「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因此可視為般若法門最精要的經典。  阿彌陀佛接引眾生往生極樂淨土,觀音菩薩解救現世苦難,都屬解脫生死、求福消災的易行法門。圖/微信旃檀精舍 聞思修入三摩地 《楞嚴經》卷六記載,觀音「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得「圓通法門」,其中三十二應化身和十四施無畏與《法華經》大致相同。再者,觀音菩薩由獲「圓通」、「無上道」,而得「四不思議無作妙德」,其中一個「妙德」就是:「我能現眾多妙容,能說無邊祕密神咒。」然而《楞嚴經》並沒有舉出咒語,反而是其他經典出現了神咒,例如《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中的〈大悲神咒〉。 其影響最為深遠的是〈六字大明王神咒〉,《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第三卷云:「善男子,彼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有六字大明陀羅尼,難得值遇。若有人能稱念其名,當得生彼毛孔之中,不受沉淪。」此六字大明陀羅尼是觀音菩薩微妙本心,若有知此微妙本心,即時解脫。而陀羅尼咒語有神奇廣大的功德,具有濃厚的密教色彩。 觀音菩薩在大乘顯密兩教中,都是世人所敬仰的大菩薩,不僅發願救護眾生,還能幫助世人實現願望。事實上,觀音早已成就佛果,但倒駕慈航,化身菩薩,遊諸國土,這正是觀音菩薩修證的圓通法門。

MORE

【圓融無礙】 華嚴三聖 微妙莊嚴

文/本報綜合報導 「華嚴三聖」是《華嚴經》所說華藏世界的三位聖者:一、毗盧遮那佛;二、文殊師利菩薩;三、普賢菩薩。毗盧遮那佛理智完備,居於中位;文殊菩薩,主智門,位於毗盧遮那佛之左;普賢菩薩主理門,位於毗盧遮那佛之右。 三位聖者 史源發展 「華嚴三聖」在中國最早是由李通玄在《華嚴決疑論》提出來的,他謂《華嚴經》以佛果不可言說,故以文殊、普賢二菩薩為說主,其中以能信之深心為文殊,所信之法界為普賢。而毗盧遮那佛悲智無比,是文殊、普賢的總體,故以文殊、普賢配合毗盧遮那佛,共為華嚴三聖。因此,華嚴三聖是顯示總別悲智的法門。 華嚴四祖澄觀國師繼承李通玄「華嚴三聖」思想,並發展成《華嚴經》的一種觀法。澄觀在《三聖圓融觀門》云:「三聖者,本師毗盧遮那如來,普賢、文殊二大菩薩是也。三聖之內,二聖為因,如來為果。果超言想,且說二因。若悟二因之玄微,則知果海之深妙。」這是說文殊、普賢和毗盧遮那佛三位聖者,以文殊、普賢為因,毗盧遮那佛為果。  「華嚴三聖」是《華嚴經》所說的華藏世界的三位聖者。圖/微信旃檀精舍 心佛眾生 圓融觀法 佛教三聖圓融思想是《華嚴經》的宗旨,此即「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所證之「理、證、智」亦不離心;眾生之心念即是如來藏,空如來藏是普賢,不空如來藏則是文殊。最後,總如來藏之理是毗盧遮那佛,故須在此一念上具足三聖圓融之觀法。 跟隨澄觀大師多年的高足,被後世尊稱為華嚴五祖的宗密,創造了華嚴三聖像。宗密《圓覺經道場修證儀》卷一「道場七門第六嚴處」記載:「以香泥塗地,懸諸幡華,堂中置盧舍那像,兩畔置文殊、普賢二像,是為三聖。佛前安圓覺經,以函盛之,點蓮華燈,焚百和香,諸莊嚴具,唯要潔淨。」 華嚴三聖像經由李通玄和澄觀及其高足宗密,從《華嚴經》毗盧遮那佛和文殊、普賢二菩薩圓融無礙的關係,而有「華嚴三聖」及其觀法之發展。華嚴三聖像造像,源於四川,從唐末至宋代,已遍傳至各地。  毗盧遮那佛為釋迦牟尼佛的法身,能放智慧之光,普照法界眾生,成就不可思議的無量功德。圖/微信旃檀精舍 華嚴三聖造像 中國四川是華嚴三聖造像最早最多的地方,尤其是在大足、巴中、安岳、資中的石窟群。華嚴三聖像的成立,可推定是在唐朝宗密在世時,大約是九世紀初期。從文獻來說,可視宗密《圓覺經道場修證儀》為華嚴三聖像之初創。 從文物來說,四川重龍山摩崖造像,以西元845年及858年的題記亦可為證。以四川為中心所造的華嚴三聖像,經五代至宋代向東傳播,在杭州飛來峰有石造刻像。金代在山西北方的大同善化寺也有造像,西夏時代的榆林窟則繪有壁畫。 華嚴三聖形式 《華嚴經》描繪一個莊嚴神妙、盡善盡美的佛國世界,稱為「華藏世界」。 華藏世界的三位聖者,分別是毗盧遮那佛、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毗盧遮那佛為法身佛,「毗盧遮那」意為除暗遍明,以智慧日光照遍一切處,平等開發無量眾生的善根,乃至成就世間、出世間種種殊勝事業。 文殊菩薩發十八種大願,嚴淨佛國,當來成佛,稱為普現如來,代表佛智,所乘的獅子 ,象徵其威猛。普賢菩薩的「普」是遍一切處義,「賢」是最妙善義,謂菩提心所起信願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處。這種華嚴三聖像在中唐以後,漸漸形成一種特殊的造像形式。 安岳石窟華嚴洞  安岳縣赤雲鄉箱蓋山斷崖上的安岳石窟華嚴洞。圖/微信旃檀精舍 安岳石窟華嚴洞高6.2公尺,寬10.1公尺,深11.3公尺,洞窟後壁正面有高5.2公尺的華嚴三聖像。中是毗盧遮那佛,左是騎獅文殊,右是乘象普賢,左右壁上各有五尊菩薩坐像,其中左壁上有觀音,右壁上有彌勒。與石刻題記的大般若洞,都是南宋時期所雕造。 石鐘山石窟華嚴三聖像  雲南劍川石鐘山上石窟群的華嚴三聖像。圖/微信旃檀精舍 石鐘山石窟華嚴三聖像是在雲南劍川石鐘山上的石窟群,其中第四窟裡有石雕華嚴三聖像,推測是雕造於劍川歸入南詔國版圖的794年後,即8~9世紀。 鄧峽石筍山華嚴三聖龕    四川鄧峽石筍山上的華嚴三聖龕。圖/微信旃檀精舍 四川鄧峽石筍山上有華嚴三聖龕,主像為坐在蓮台的毗盧遮那佛,手結禪定印。左側是騎六牙白象的普賢菩薩,右側是騎著青毛獅子的文殊菩薩,前面還有兩名童子合掌站立。 榆林窟第二窟華嚴三聖壁畫  敦煌莫高窟附近的榆林窟第二窟華嚴三聖壁畫。圖/微信旃檀精舍 在位於敦煌莫高窟附近的榆林窟的第二窟中,保存著繪於西夏時期(1032~1227)的華嚴三聖說法圖壁畫,三聖周圍排列供養菩薩、弟子、天龍八部、梵天、龍王等有情眾生,腳下飄浮著五色祥雲,充滿濃厚的佛國氛圍。

MORE

【其音和雅】 佛教梵唱讚唄功德

文/本報綜合報導 佛教「讚唄」又稱梵唄,與印度歌讚並不相同,因為梵音和漢語的結構有異,無論用梵腔以詠漢語,或用漢曲而歌梵聲,都有困難。佛教傳入中國之初,佛經翻譯雖漸發達,而梵樂讚唱卻未傳授。梁慧皎《高僧傳》記載:「自大教東來,乃譯文者眾,而傳聲蓋寡。良由梵音重複,漢語單奇。若用梵音以詠漢語,則聲繁而偈迫;若用漢曲以詠梵文,則韻短而辭長。是故金言有譯,梵響無授。」 一般讚唄是以歌詠讚歎經典中的佛法僧三寶,唄是梵語的音譯,印度佛教原本的十二部經,不管長行、偈頌都謂之唄。佛教傳至中國,將歌詠長行別開為轉讀,唄乃專指歌詠讚偈而言,故謂之讚唄。《法苑珠林》亦云:「西方之有唄,猶東國之有讚。讚者從文以結音,唄者短偈以流頌,比其事義,名異實同。是故經言,以微妙音聲歌讚於佛德,斯之謂也。」  佛教傳入中國之初,佛經翻譯雖漸發達,而梵樂讚唱卻未傳授。圖/資料照片 漢傳讚唄起源 漢地讚唄的起源,相傳始於曹魏時代,陳思王曹植嘗遊漁山(今山東東阿縣境),聞空中有一種梵響,清揚幽婉,獨聽良久,深有體會,乃摹其音節,寫為梵唄,撰文製音,流傳後世。其所製梵唄凡有六契,後世所傳《漁山梵》即其遺制(見《法苑珠林》卷三十六)。其後康僧會造有「泥洹梵唄」,當時名師所作讚唄,至六朝齊梁時代仍多有留存。 南朝僧人慧皎云:「東國之歌也,則結韻以成詠;西方之讚也,則作偈以和聲。雖復歌讚為殊,而並以協諧鐘律,符靡宮商,方乃奧妙。故奏歌於金石,則謂之以為樂;設讚於管弦,則稱之以為唄。」(見《高僧傳》卷十五)這說明了在六世紀之前,中國佛教寺院內已經流行「唄唱」。  讚唄是以歌詠讚歎經典中的佛法僧三寶,印度佛教原本的十二部經,長行、偈頌都稱唄。圖/資料照片 佛教讚唄儀式 讚唄法會始於晉代道安,至今已有一千五百餘年的歷史。讚唄主要有三種用途,首先是講經儀式,通常行於講經前後;其次是六時行道,即寺院每日作朝暮課誦之用;最後是經懺法會,例如「觀音菩薩聖誕」、「梁皇寶懺」、「水陸法會」等。唐代之前出現的讚唄作品,有《如來唄》、《云何唄》、《處世唄》及《讚佛偈》等,唱詞都出自佛經。 在佛教講經、授戒、誦經等宗教儀式進行中舉唱梵唄,稱為「作梵」。這種梵音具有止息喧亂,便利法事進行的作用,故又義譯為止斷或止息。據《開元釋教錄》卷六《勒那摩提傳》記載,講經法會的成員有法師、維那、梵唄等,各有專職,梵唄即歌讚專職之人。 講經時的讚唄,一般行於講前講後。宋元照《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記載,講經應遵行的儀式:初禮三寶,二讚高座,三打磬靜眾,四讚唄,五正說,六觀機進止,七說竟回向、八復作讚唄、九下座禮辭。講經法會中的讚唄一職,有時亦可由聽眾任之。  據佛教經典記載,緊那羅常在法會中詠讚諸佛,以音樂莊嚴道場。圖/微信禪林網 佛教梵唄形式 佛教梵唄形式可以分為讚、偈、咒、誦四大類。讚,有祝禱和歌頌佛菩薩之意。「讚」為韻體體裁,以八句、六句或四句為一組,例如《戒定真香讚》、《佛寶讚》、《楊枝淨水讚》等。「偈」有五字體和七字體之分,也有八句復唱,也有四句復唱。「咒」由梵音轉讀,只可意會而不可解讀,無韻咒常以木魚單點伴擊;有韻咒則以磬、鈴、鐺伴奏。「誦」與讚同是韻體體裁,但更富音樂性。 梵唄音調參差 梵唄的詠唱不限於講經、行道,也常用於一般齋戒會。唐大曆中(766~779)宋州刺史徐向等設「八關齋會」,曾飯千僧於開元寺,其餘官民又各設一千五百人、五百人、五千人的齋戒會。另外,唐代譯經道場置有「梵唄」一位,與譯主、筆受、譯語、潤文、證義、校勘等同為譯場九種職位之一。 讚唄流傳以後,其音調也因地域而有參差,主要的有南北之別,南北梵音,各有特長。梵唄普通分為三節,即初唄、中唄、後唄。據《南海寄歸傳》卷四〈讚詠之禮〉記載,學習讚唄有許多功德:一能知佛德深遠,二體製文之次第,三令舌根清淨,四得胸藏開通,五則處眾不惶,六乃長命無病。  在佛教講經、受戒、誦經等宗教儀式進行中舉唱梵唄,稱為「作梵」。圖/資料照片 唱讚形式多元 佛教梵唄,亦稱為「唱念」,唱念內容除《水陸道場儀軌》及《瑜伽焰口》等屬於佛事,古德多於課誦、祝延等舉唱。一般最流行的是六句讚及八句讚,六句讚是南北通行的讚詞,其讚六句二十九字構成,故稱六句讚,代表作品為《爐香讚》。佛菩薩、韋馱、伽藍等讚詞,亦多用六句形式,故此讚韻調流行最廣。 《香讚》還有數種,例如「戒定真香讚」、「寶鼎讚」等;北方另有一種讚譜,讚詞共有十條,亦名十供養讚,即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各系一讚。這類的讚唄,多於法會開始時唱之,用以啟請諸佛。 八句讚是由八句讚詞構成,多於誦經之後所唱,亦稱為大讚,如《三寶讚》、《彌陀讚》、《藥師讚》等。近代禪林梵唄,有「四大祝延」、「八大讚」,都是佛寺僧眾於佛誕、安居時常唱的名讚。唱念方法的記譜法,只用點板,以鐺鉿等敲唱,其音量大小、音階高低及旋律等,均依口授。  讚唄中的《香讚》多於法會開始時唱之,用以啟請諸佛故。圖/資料照片讚唄中的《香讚》多於法會開始時唱之,用以啟請諸佛故。圖/資料照片

MORE

台灣大佛故事多 慈眼視眾生

【記者江俊亮專題報導】「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台灣有八卦山、佛光山等知名大佛,時值佛誕節前夕,緬懷佛陀德韶、星雲大師教導「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以覺性啟發有情,為娑婆世界作導航。 為了讓世人認識自己的如來佛性,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以建築表達「我是佛」的觀念,並具體呈現在佛陀紀念館的「佛光大佛」上,讓全球各地的參訪者來到佛陀紀念館,仰頭看見「佛光大佛」時,「都能感覺到佛陀就是自己。」 接引大佛 入鏡看見台灣 佛光山是台灣最負盛名的佛教聖地,1967年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帶領弟子們披荊斬棘建立,星雲大師於1973年在佛光山東山建接引大佛,1975年開光,大佛身高近40公尺,是台灣首座戶外最大的立佛,曾被攝入紀錄片《看見台灣》中。 「採高屏之沙石,取西來之泉水;集全台之人力,建最高之大佛。」這是當年星雲大師為接引大佛聖像開光時所說的法偈。根據《佛光山靈感錄》記載,1992年水陸法會期間,有僧信二眾多人曾親眼目睹接引大佛轉身,體會佛力的不可思議。 佛光山接引大佛。圖/記者江俊亮 佛光大佛 唐代佛像造型 佛陀紀念館於2011年落成,「佛光大佛」位於佛館中軸線最高處,佛身通高50公尺,加上本館建築共108公尺,相當於36層樓高,佛像參考唐代佛像造型而設計,圓潤飽滿,總共用了1780多公噸銅鐵建造,為世界最高的銅鑄坐佛。 星雲大師希望全球各地的參訪者來到佛館,仰頭看見「佛光大佛」崇高偉大、慈眼廣視眾生時,都能感覺佛陀就是自己。他曾說:「我想到創造這樣的情境,讓人人藉著對佛的崇敬禮拜,而提昇自我、開發自我,以覺性的啟發來面對每一天的生活。」 佛光大佛。圖/記者江俊亮 全台首尊八卦山大佛  已成彰化地標 說到台灣第一尊大佛,是1961年完成的八卦山大佛,這尊大佛是仿日本鐮倉大佛設計,高約23公尺,端坐在八卦山半山腰的蓮花座上,內部有佛陀「八相成道」故事,不僅是彰化的地標、當地人的情感依附,也是許多人的共同回憶。 八卦山大佛竣工於1961年,如今已成為彰化的重要地標,莊嚴的大佛佛像以及周邊豐富的遊憩資源,是許多人來到彰化的必訪之地。大佛像全身皆以鋼筋水泥雕塑而成,蓮臺疊坐,寶像莊嚴,高達七丈二尺(約22公尺),肩闊十三尺,胸圍四十四尺。蓮座兩旁有門,可進入佛身,設有小型佛堂及佛陀事蹟等設施。 來到大佛風景區,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八卦山牌樓以及參佛道,沿著參佛道及一旁卅二尊觀音石雕法像前行,便能一睹大佛容貌,大佛下方的九龍浮雕噴水池以及環形觀景步道,更是遠眺彰化市景以及仰望大佛的絕佳點位。 八卦山大佛。圖/記者江俊亮 六龜大佛 工人感念護佑 位於高雄六龜的「彩虹山大佛」,俗稱「六龜大佛」,由彩虹山宗教基金會設立,大佛高20公尺(約7層樓高),共使用167噸銅雕鑄造,2015年落成。據說當年在選址時,現今大佛所在的後山,曾出現一道彩虹,因此才有「彩虹山大佛」的美名。 「六龜大佛」入口處有一雙與大佛同樣大小的佛手,交疊放置地面,可供遊客拍照留念。根據佛手前的文字記載,大佛在施作過程中,有一名江姓工人不慎從大佛頭部掉落至佛手處,摔落高度約6層樓,工人的頭部撞及佛手,聲震山谷。 江姓工人立即被送到旗山醫院、轉送高雄802醫院,經檢查腦壓正常,醫師認為不需開刀,僅利用儀器將腦部裡的血水、氣泡抽出。江姓工人住了3天加護病房、6天普通病房就平安出院,出院後第3天就趕回工地參拜大佛,感念大佛護佑。 星雲大師曾說,我們經常禮拜讚歎的佛到底在哪裡呢?佛有佛的世界,佛有佛的淨土,「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並非遠在印度的靈鷲山,而是「就在汝心頭」,我們每人內心本具真如佛性,真正要修行,應該好好地往自己的心地下功夫。 六龜大佛。圖/記者江俊亮

MORE

【妙法蓮華】 佛教蓮花善德殊勝

文/本報綜合報導 蓮花生長在沼澤汙泥中,佛教傳入中國之後,無論在藝術或文學上,蓮花是最常出現的形象。蓮花在佛教的象徵意義極為深廣,例如佛陀也被稱為「人中蓮花」,象徵佛陀不染著世間的煩惱和憂苦,宛如蓮花出汙泥而不染。 諸經蓮花意象 《雜阿含經》卷四,以蓮花來比喻解脫的聖者,雖然生於世間,但無染汙執著。如《華嚴隨疏演義鈔》云:「世尊手足圓滿如意,軟淨光澤色如蓮花。」又《大智度論》卷八,記載佛菩薩以蓮花軟淨為座,示現神力。普度眾生的佛,腳踩蓮花或端坐於蓮座之上,呈現聖潔的啟示和吉祥的祝福。 據《阿彌陀經》描述,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是蓮花化生,所以極樂世界又被稱為「蓮邦」。《觀無量壽經》記載,阿彌陀佛及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安坐於寶蓮花,於眾生臨命終時,手持蓮台來接引眾生。 蓮花因其潔淨高雅,而象徵佛教教義清淨崇高。《華嚴經》載,蓮花有四義:一在泥不染,如法界真如在世間不為俗汙;二良性開發,如真如良性開悟,眾生若證,則自性開發;三為群蜂所採,如真能為眾聖所用;四有香、淨、柔軟、可愛四性,如常、樂、我、淨之涅槃四德。 《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九記載,蓮花出於汙泥不染,妙香廣布,令見者喜悅、吉祥。以蓮花比喻菩薩所修十種善法:一者遠離染汙;二者不與惡俱;三者戒香充滿;四者本體清淨;五者面相熙怡;六者柔軟不澀;七者見者皆吉;八者開敷具足;九者成熟清淨;十者生已有想,指菩薩初生時,一切天人皆生喜悅護持之想。 法華經為代表 說到蓮花的殊勝,大致認為是《妙法蓮華經》普遍弘傳所致。此經以蓮花比喻妙法,因此其在漢傳佛教中地位崇高。根據隋智者大師的解析,蓮花所代表的意含可說是整部《法華經》,甚至被視為佛陀四十九年說法的全部。 《法華經》共有二十八品,智者大師以「權、實、本、跡」涵蓋整部經,即開權顯實,開跡顯本兩個主題,並將法華經前十四品與後十四品做劃分。前十四品是跡門,後十四品是本門。然後分別以蓮花的三種意義為比喻,說明整部經的旨意。蓮花的三種意義:一為蓮花;二是花開蓮現;三是花落蓮成。 弘法以蓮喻佛 佛教為何如此推崇蓮花?釋迦牟尼佛創立佛教,主張廢除古印度階級森嚴的制度,實行種姓平等,以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為了弘揚佛法,使廣大群眾能夠理解和接受佛教教義,便深入民間傳法,迎合民眾的愛蓮心理,將蓮喻佛,使得佛教能夠迅速傳播、廣度信眾。 佛教廣愛博施,施予一切有情眾生以慈悲,希望助人解脫苦難,獲得快樂。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等都是坐在蓮花之上,或手執蓮花,表示佛菩薩是出自塵世而潔淨不染的境界。所以佛教的蓮花,代表一種慈悲與智慧的境界。 蓮花也代表覺悟和解脫,蓮花從汙泥中生起,眾生同樣也可以從世俗的紛擾和苦惱中覺悟,達到內心的平靜,因此,蓮花也象徵心靈的覺醒。佛教之所以選擇蓮花作為象徵,是因為蓮花完美地表達了佛教的核心教義。  佛教之所以選擇蓮花作為象徵,是因為蓮花完美地表達了佛教的核心教義。圖/微信旃檀精舍 蓮現清淨菩提 佛教寺院到處可見蓮花的造形,如大雄寶殿的釋迦牟尼佛,端坐在蓮花寶座之上,慈眉善目,蓮眼低垂。被稱為「西方三聖」的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也都是坐在蓮花之上,其餘的菩薩,有的手執蓮花,有的腳踏蓮花,或作蓮花手勢。佛寺牆壁、藻井、欄杆、桌圍、香袋、拜墊之上,也到處雕刻、繪製或縫繡各式各樣的蓮花圖案,可見蓮花與佛教關係密切。 蓮花藝術形象 從十六國時期至宋代,佛教藝術圖像中的「蓮花化生」在石窟壁畫、摩崖造像、石刻造像及金銅佛像中廣泛流行,並以蓮花象徵修行的過程。佛從蓮中來,蓮即佛本身,「彼佛眾會咸清淨,我時於勝蓮華生。」取蓮花清淨之意,出淤泥而不染,此不二法即佛法。 「以蓮為器,造像修心。」在佛教中,蓮花亦有特殊而神聖的意義,代表「淨土」。蓮花作為佛造像題材中最常見的元素,蓮花的形式多樣,例如常見的蓮座就有仰蓮、覆蓮、仰覆蓮等,又分為多層和單層,更有龍口生蓮的經典造形。 蘊含佛法義理 蓮花的自然特徵體現了佛教清淨無染的特性,蓮莖直而中空,這一特徵又與佛教萬法皆空的意念相符合。因此,佛教以蓮花代表修行人超凡脫俗、清心寡欲,以及心無塵染的內心世界與精神境界。蓮花出汙泥而不染的聖潔性,象徵佛與菩薩超脫紅塵,四大皆空。 蓮花凋謝後,根不死,來年又開花,象徵人往生後靈識不滅,生命不斷流轉。三界的眾生,以情欲而托生,淨土的聖人,則是以蓮花而化身,因此,蓮花表示清淨的功德和智慧。佛經中佛國淨土的聖賢,都是以蓮花為座,呈現諸佛清淨的法身,以及莊嚴的報身。

MORE

佛神像守護者 卓進勇願當蠟燭點燃光明

【記者曹麗蕙專題報導】從事佛像製作逾40年,卓進勇2021年邁入70歲之際時,成立中華國際寬宏佛神像修繕協會,除了持續耕耘佛像的修繕、外借與轉贈結緣服務外,最大的心願是建構一個苗圃,打造一個平台,培養專業的工藝與宗教文化藝術創作人才,傳承佛像製作的知識與技藝,「人生到70了,就是把最後的熱情,跟蠟燭一樣燃燒殆盡,就算不能當材料,我也願意當肥料!」他饒富熱情道。 2024國際蔬食文化節5月10至13日在台北世貿一館登場,由卓進勇領軍的中華國際寬宏佛神像修繕協會,將首度公開亮相,舉辦宗教藝術展,屆時民眾將會鑑賞到別出心裁、186公分高的景泰藍五方佛。圖/記者曹麗蕙 2024國際蔬食文化節5月10至13日在台北世貿一館登場,由卓進勇領軍的中華國際寬宏佛神像修繕協會,將首度公開亮相,舉辦宗教藝術展,屆時民眾將會鑑賞到別出心裁、186公分高的景泰藍五方佛、琉璃藥師佛、漢白玉媽祖、黑曜石關公等20多尊不同材質佛神像,更邀請膠彩畫名家陳恭平,以及漆線、安金、雕塑師傅到展覽現場,親自拆解示範佛神像製作的細膩工藝,邀民眾細品味宗教藝術之美。 琉璃佛。圖/記者曹麗蕙 卓進勇出身農家子弟,父親是虔誠佛教徒,哥哥後來也在基隆靈泉寺出家,「退伍後,我在哥哥帶領下,進入了佛像製作,至今已45個春秋了。」正因有信仰基礎,卓進勇都秉持恭敬與歡喜心製作每一尊佛像,「當慈悲莊嚴佛像完成後,被大家請到寺廟、家中供奉,信徒在拜佛時,能從清淨法相中,心生虔誠,得到法喜,我也會覺得非常歡喜。」 紅木觀音菩薩。圖/卓進勇提供 看到法會有需要 發心外借佛像 鏡頭轉到1980年代,當時台灣佛教鼎盛,各地常有法會啟建,亟需佛像布置臨時佛堂,1986年起卓進勇便直下承擔,發心免費提供佛像莊嚴道場,「從一開始10多尊,後來欲罷不能,愈做愈多,最後增加到200多尊,尺寸從最小60公分到最高5公尺都有,全盛時期台灣1年有200多場水陸、齋僧等各式法會,大部份的佛像都由我提供,甚至國外如菲律賓、馬來西亞、香港的寺院道場也都會來借佛像。」 嵌珠彌勒。圖/卓進勇提供 200多尊成本也要逾2000萬,再加上搬運過程中難免磨損,回來後需要維修,卓進勇也特別租借200多坪倉庫安奉這些佛像,這些都需龐大經費支付,「我本身並無這麼大財力,過程中有借錢來圓滿,但因為自己是佛教徒,看到佛教有需要,剛好又從事相關行業,就想盡自己一份心力。」不僅如此,卓進勇也協助寺院道場、民眾媒合佛像轉贈,「例如有些寺廟精舍製作新佛像,希望舊佛像能找到有緣人轉贈供奉,我們也會鼎力玉成。」 將事業轉志業  成立修繕協會傳承 為什麼想在古稀之年成立中華國際寬宏佛神像修繕協會?卓進勇分享:「70歲之後,我想把事業轉為志業」,除了希望協會延續佛像的外借、修繕與媒合外,「最重要是協會聚集我們這一輩經驗豐富的佛像創作者、工藝家,希望把累積幾十年的知識經驗、技藝功力傳承下去」 景泰藍孔雀明王。圖/記者曹麗蕙 「若沒有建構平台傳承,眼睛一閉什麼都消失了,很可惜。」他強調,「只要還有一口氣在,就要展現生命的價值。」有人說這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本來就沒有要討好,吃力沒關係。」包括木雕、銅雕、漆器、玉器等各材質佛像在製作上的技術、修繕等,他們都會傾囊相授,盼能拋磚引玉,培育更多新生代,也樂意與同行交流分享,一同促進宗教藝術產業蓬勃發展,未來朝國際化邁進。 迴向韋馱。圖/卓進勇提供 蔬食文化節亮相 首推宗教藝術展 卓進勇說:「福報相當用心推展國際蔬食文化節,意義格外不同,也因此協會選擇在活動中跨出對外的第一步,首度推出宗教藝術展,讓大家更認識我們。現場也將陳列景泰藍、玉雕、銅雕、琉璃、水晶、漢白玉、阿富汗玉、緬甸玉、黑曜石等不同材質、不同造型工法的佛神像作品,同時邀請多位工藝大師親臨現場示範技藝,讓民眾能從製作到展品的過程中,一窺宗教藝術豐富面貌。」 《延伸閱讀》 純素飲食饗宴 2024國際蔬食文化節5月登場

MORE

大馬達城蓮花綻 芙蓉佛光緣安基

【人間社記者戴家恩森美蘭報導】馬來西亞佛光山「芙蓉佛光緣於森美蘭新據點安基暨灑淨祈福典禮」,9日於芙蓉達城的新據點舉行,禮請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佛光山修持監院室監院慧思法師及佛光山雲林講堂住持慧得法師主持典禮,700人共同誦經祈福及灑淨,場面殊勝莊嚴。 參與人員有森美蘭州行政議員張聒翔、亞沙國會議員謝琪清、沉香州議員吳金財、中馬佛光協會協會長拿汀斯里楊翠蓮、金群利集團董事經理何官訓等政要及社會賢達,佛光山新馬泰印教區總住持覺誠法師、佛光山東禪寺副住持滿慧法師、佛光山怡保禪淨中心監寺慧性法師、國際佛光會馬來西亞聯合會會長林汶楷等人共襄盛舉。 經過7年規畫,森美蘭芙蓉佛光緣新據點9日正式奠基施工,工程預計2年半,完成後不僅是大馬佛光山另一個地標性道場,將成為集教育、弘法和文化於一身的弘法據點。 工程預計2年半 致力兒童發展 啟建新據點的因緣是芙蓉佛光緣空間有限,加上各宗教場所先後在芙蓉達城興建和啟用,金群利集團創辦人兼集團副執行董事主席拿督斯里李典和,在2017年捐獻土地給佛光山,作為芙蓉佛光緣的新據點,其土木建築費用由李典和個人及其公司名義承擔。 興建計畫獲得森州政府、佛光山和十方大眾支持,耗資1600萬馬幣(約新台幣1億元)的芙蓉佛光緣新據點,占地1.86英畝(約0.7公頃),建築面積約6萬平方尺(約6000平方公尺),未來有大雄寶殿、幼稚園、社教教室、齋堂、滴水坊、青年活動中心、禪堂及可容納200多人的講堂等,希望能成為森州一個社教與文教中心,並擴大至青年兒童發展。 集體創作因緣 融和才有力量 心保和尚指出,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時常提倡宗教融和,有融和才會有力量和互動,希望透過芙蓉佛光緣的新據點,推動與各宗教的互動。新據點所在地的達城,綜合各宗教的地方,非常殊勝和特別。 心保和尚指出,在星雲大師的開示裡,常聽到「集體創作」,集合所有人因緣力量,才促使芙蓉佛光緣新據點的動土禮,能夠圓滿進行。心保和尚期許道場落成後,信眾能持續護持佛法、護持道場。 「佛光山提倡人間佛教,把佛法融入日常生活,實踐四大宗旨,這也是芙蓉佛光緣竭力追求的目標。」李典和表示,如今的達城有清真寺、興都廟宇及錫克廟宇,接下來也會迎來衛斯理教會,相信芙蓉佛光緣新據點的建立,將進一步豐富達城多元並存的宗教與人文色彩。 議員張聒翔表示,宗教土地轉換流程較繁雜,芙蓉佛光緣新據點的落實,顯示州政府的開放透明,讓各宗教能在森州進行活動。政府重視人民的宗教信仰,甚至成立非伊斯蘭事務行動理事會,協助各宗教團體解決土地等問題。張聒翔代表州政府宣布撥款2萬馬幣,以示支持芙蓉佛光緣落實新據點。  

MORE

佛光山開山58年紀念 話說佛光山

編案:五十八年前(1967),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於高雄縣大樹鄉麻竹園購得建寺用地,同年5月16日奠基,定名「佛光山」。大師帶領佛光山僧信二眾披荊斬棘,建設佛光山,訂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四大宗旨,作為佛光山未來弘法的方向。如今全世界都有佛光山的道場,真正落實「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 值逢佛光山開山五十八周年,特別選錄星雲大師於開山五十周年的開示,以茲紀念。 佛光山開山五十周年「話說佛光山」活動預錄講話 時間:2016年4月11日 地點:佛光山電視中心 文/星雲大師 各位佛光人,大家平安吉祥! 佛光山自民國56年,也就是1967年開山至今,已經五十年了。過去我們忙於建寺,不曾舉辦開山十周年、二十周年紀念活動,只有出版過一些紀念刊物,供給大家了解,值此佛光山開山五十周年之際,我就提出建議,於5月14、15、16日三天,舉辦「話說佛光山」活動,讓所有歡喜與人分享的信徒,也能講說他們與佛光山的一些因緣事蹟。 一念善心 成就開山因緣 過去,佛光山這一塊山坡地,溝渠縱橫交錯,水土流失嚴重,是越南佛教徒褚柏思夫婦所擁有,他們本來想在這裡辦理海事專科學校,後來因為財務上發生困難而找我幫助。 我雖然也沒有什麼力量,但想到他們是佛教徒,就與他們結緣。當然,夫婦倆很感動,就說要把位在大樹鄉麻竹園的這塊地送給我。恰巧,我也正好在尋找一塊比較大的土地建設佛教學院,因為原本設立在高雄壽山寺的壽山佛學院,一年一年招生下來,學生愈來愈多,空間已太小,難以再容納。 只是說,這一塊地雖有幾十公頃大,但到處都是溝渠,看不到平地。這還不要緊,橫豎想辦法克服,填土整治,慢慢建就好,反倒是龐大的經費要從哪裡來呢?很了不起的,當時我們雖然沒有邀約信徒幫忙,但他們都做「不請之友」,主動地來協助。這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如:台南統一企業吳修齊先生說:「我有環球水泥幫助你。」高雄南豐鋼鐵公司潘孝銳先生說:「我要幫助你建寺院。」虹牌油漆的張雲罔雀女士也說:「你所有建寺的油漆都由我來奉獻。」 另外,正當我們在煩惱水源的時候,嘉義的吳大海先生說要幫忙建造一座水塔,後來我就將它命名為「大海之水」,做為紀念。還有,人稱「張媽媽」的日月光集團張姚宏影女士,對我們從事文化教育,也多所支持。 因為有這麼多早期發心的信徒參與,開山五十年來,現在佛光山的信徒已經有好幾百萬人,在全世界也有二、三百家別院、分院,並且都設立有國際佛光會,由在家信眾擔任檀教師、檀講師、督導、會長、祕書,共同推動人間佛教。 尤其近年來,我們又建設有佛陀紀念館,許多偏遠地區的學校校長、老師、學生,因為與我們推動的「雲水書車」結緣,也都來到佛館擔任義工,為大家服務。甚至佛光山平日往來的人眾頗多,最教人掛念的就是廚房燒煮飯菜,但每天也都有許多義工前來協助,供給萬人飯食。 不要而有 心懷大千世界 在這個世界上,有人就有力量,就能成功。但我深刻地感覺到,五十年來,佛光山所以能有那麼多的助緣,是因為秉持一個原則:不要錢。縱使有錢,也都是用在建大學、辦報紙、辦電台,利益社會。目前光是大學就辦了五所,如:美國西來大學、菲律賓光明大學、澳洲南天大學、台灣佛光大學及南華大學。 說到教育,早期我為了發展佛教,辦理中國佛教研究院,在財力不足的情況下,也曾經發心於不二門旁的「果樂齋」煮麵,供應遊客使用,一天下來,也能煮上幾十鍋,大家都吃得不亦樂乎。 話說大學的開支相當龐大,儘管信徒都很熱心護持「百萬人興學運動」,每月贊助大學一百元,但是有時候我心裡也會覺得很不捨,畢竟賺錢並不是那麼容易。看到信徒們不顧一切地出錢出力,幫助我們在全世界建寺弘法,甚至希望兒子、孫子都能傳承自己的信仰,那股為教的熱忱,真是教人感動。 過去我並不喜歡「貧僧」這個稱號,總覺得出家人心懷三千大千世界,何必說窮?但現在我也自稱「貧僧」了,因為回顧自己這一生,我什麼都沒有,既沒有向人要過錢,也沒有餘過錢;既沒有跑過銀行,也沒有什麼房產、地產,一切都是信徒的,都是大家的,都是十方的。總歸一句,都是「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萬人施,萬人捨,同結萬人緣」。 關於「話說佛光山」活動,因為信徒人多,不得辦法一一發請帖邀請,五月初,我們會在《人間福報》上發表啟事,將節目時間、內容向各位報告,再請大家關注。 估計屆時每天都會有好幾萬人上山,在飯食上,我們將提倡簡食,如有招待不周之處,也請大家諒解。至於活動地點,一路從佛光山如來殿、大雄寶殿、雲居樓,到藏經樓、到佛陀紀念館,你參加這一場、他參加那一場,總之是大家一起「話說佛光山」。 所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佛光山是一個團隊,重視集體創作。因此,連續三天的「話說佛光山」活動,我們不特別邀請什麼有名望、地位的人來參加,信徒大眾都是平等的,男女老少都是一樣的,來到這裡的人就是佛弟子,就是佛光人,就是護法信徒。歡迎各位光臨,我也在山上恭候大家。謝謝你們,祝福你們,等待你們! (摘自《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隨堂開示錄) 看佛光山 到過佛光山的人都說,佛光山殿宇輝煌,佛像非常莊嚴;也有人說,佛光山的僧侶走路很有威儀,待人親切而且有笑容;或者有人說,佛光山所辦的活動,給人的感受、氣氛都很好,所以很喜歡參加。 以上所述,其實都只看到佛光山的表相,沒有看到佛光山的內在,所以現在針對「如何看佛光山」,提出一些說明: 一、不要只看佛光山的外表,要看內涵:佛光山除了「五殿十堂」以外,有培養僧才的佛教學院,有重編大藏經的編藏處,有雲水醫院及養老育幼等慈善事業,尤其禪堂、念佛堂等,不深入看不容易真正了解佛光山。 二、不要只看佛光山的建築,要看事業:佛光山的建築,國內外的道場外觀看起來都差不多,但佛光山道場與眾不同的是,佛光山有教育、文化、慈善、共修等各項弘法事業,這些佛教事業才是佛教的慧命所在。 三、不要只看佛光山的錢財,要看人才:佛光山不是一個富有錢財的道場,佛光山不儲財,也沒有餘財;佛光山所有來自十方信眾布施的淨財,都是用來創辦佛教事業,培養弘法人才。 四、不要只看佛光山的活動,要看制度:佛光山的活動,只是提倡共修,只在增加信徒的聯誼,是一種度眾的方便;重要的是,佛光山是個有制度的道場,舉凡共住的制度、度眾的辦法等,共有一百多條。佛光山以制度保障大眾,所以佛光山號稱「集體創作,制度領導」。 五、不要只看佛光山的個人,要看團隊:佛光山的每個人,都受過佛門的專科教育,具有正知正見,正派正行;只是個人難免或有缺陷,但佛光山的大眾,人人都是「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所以看佛光山,要看團隊,不要只看個人。 六、不要只看佛光山的廣面,要看深度:有人說,佛光山在全世界有多少的寺院道場,在五大洲有多少的信徒會員。廣面看固然是不錯,但更重要的是要看深度:百萬會員信徒,他們都是正信佛弟子;二百多間的寺院,都是正派的道場,其寬廣如虛空,其深度如海洋。 七、不要只看佛光山的現在,要看未來:佛光山的現在已經深耕厚實,佛光山的未來會隨著時間更加往前進步。佛光人有「紹隆佛種,捨我其誰?光大佛教,直下承擔」的發心,所以看佛光山的現在,更要看未來。 八、不要只看佛光山的目前,要看過去:佛光山大眾一向是「以無為有,以空為樂,以眾為我,以教為命」。如能看到這些,才算是看到真正的佛光山。 (節錄自星雲大師《人間萬事》)

MORE

【敦煌經變】釋迦牟尼佛說法圖

文/本報綜合報導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釋迦」是族姓,意為能仁,以悲、智、願、行度化眾生;「牟尼」意為寂照,指達究竟圓滿的境界。不僅自心寂然不動,且具足大悲願行,自覺覺他。佛陀一生可以「八相成道」呈現:一、降兜率;二、入胎;三、出胎;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說法;八、涅槃。 佛陀感於眾生迷失本覺,沉淪苦海,故於成道後,先至鹿野苑,轉四諦法輪,度憍陳如等五比丘;後更以大悲、大智、大願、大行,遊歷四方,化導群倫,欲令眾生悟佛知見,回歸本覺,離苦得樂。終其一生,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所度有情,其數無量。 佛教繪畫濫觴 根據《律藏》記載,須達長者布施祇園精舍後,曾請教佛陀如何裝飾寺院,佛陀教以青、黃、赤等色彩繪圖,為後世壁畫的濫觴,也是佛教繪畫的起源。佛陀時代繪畫有四個目的:一、莊嚴寺院道場;二、宣揚佛陀教法;三、顯揚佛陀聖德;四、增益修道因緣。 佛教東傳後,漢明帝命人於洛陽城西雍門外起建佛寺,於其寺壁畫千乘萬騎繞塔三匝,又於南宮清涼台及開陽城門上作佛像,這是中國最初的佛畫。南北朝以後,擅長佛教繪畫的名家輩出,如東晉的顧愷之為瓦官寺畫維摩詰像,觀賞者絡繹不絕。 唐代吳道子畫〈地獄變相〉,使屠夫、漁民懺悔改業;詩人王維因親近佛法,將其悟境融入畫作。根據《歷代名畫記》記載,在西安、洛陽兩地就有數百幅繪有極樂世界、地獄變相圖,以及佛陀、菩薩、羅漢、力士等圖像的壁畫。 敦煌經變藝術 敦煌自前秦建元二年(366)有沙門樂僔因見三危山金色閃耀,似千佛放光,於是頂禮發願,開始開鑿石窟,此後各朝代皆陸續開窟造像,至今保存四百九十二個洞窟,壁畫五萬餘平方公尺。 中國繪畫史上,以唐代的佛教繪畫最興盛,尤其壁畫一時蔚為繪畫主流。敦煌壁畫可說是一部中國繪畫史的縮影,被譽為「牆壁上的博物館」,壁畫題材多樣內容豐富,其中「經變畫」是莫高窟壁畫最主要的部分。 所謂「經變」是把佛經中的故事,變成形像化的圖畫。這些生動而多樣的經變畫,如〈釋迦說法圖〉、〈維摩示疾〉、〈彌勒淨土變〉、〈阿彌陀淨土變〉等,畫師運用豐富的想像力,將經文的情景以生動的描繪技術表達出來。 敦煌壁畫題材多樣、內容豐富,其中「經變畫」是莫高窟壁畫中最主要的部分。圖/資料照片

MORE
/35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