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禪話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星雲禪話》師家犍槌

滴水禪師年輕時,初參儀山善來禪師,因儀山的家風森嚴而綿密,不輕易用方便法門接引學人,故對遊方雲水的禪者,常以住眾已滿而不接受行腳僧的掛單。但滴水禪師並不因儀山禪師的拒絕而退轉,他蹲踞門口三天,雖然雨水打濕身體,也如如不動。到第七天,門頭始允許他入內拜見儀山禪師。 在儀山禪師座下苦參的滴水,有一次請示說:「無字與般若有何分別?」 「你這個傲慢的小輩!」吼聲中,儀山一拳打去,並將滴水趕出法堂。懊惱異常的滴水,回到僧寮,那關門的聲響衝耳,頓時豁然開悟。之後他再入堂,報告無字與般若皆在一吼之聲中,得到儀山禪師的印可。 有一天,滴水用白紙擤鼻涕,儀山禪師很不客氣地喝斥:「你的鼻子就這麼尊貴?清淨的白紙,得之不易,你實在是損德的法賊,修什麼行呢?」 (圖/李蕭錕) 滴水禪師承襲了儀山禪師的家風,後來在接引學僧時,也非常嚴格,有時甚至會揍人,很多學僧都受不了他這種禪風而打退堂鼓,只有峨山昌禎禪師能堅持下去,他說:「僧有三種,下等僧利用師家的影響,中等僧欣賞師家的慈悲,上等僧在師家的犍槌下日益強壯。」 滴水禪師是上等僧,因為他能在犍槌下日益強壯,所謂佛門法器者。反觀今日的學道青年,師教稍嚴,則立即他去;待遇不足,則藉故他求。如此心態,焉能成才?峨山禪師將僧分成三等,即下等僧,能運用師門影響,再加以發揚光大,已不多見,何況中上等僧?故吾人不得不為滴水禪師所謂師資相契,師嚴道尊而讚歎。

MORE

《星雲禪話》誠實第一

黃龍山的靈源惟清禪師,俗姓陳,江西武寧人。十七歲受具足戒,之後前往延安參禮法安禪師。法安禪師一見他,指點他說:「你是大海,我是溝渠;你是松柏,我是野草;你是天上的日月,我是夜晚的油燈;我那能做你的老師?你的根器,應該到江西黃龍祖心禪師那裡去,那裡才是你的依止之處。」 靈源惟清禪師依言到江西南昌章江寺,在黃龍祖心禪師座下學習,每日跟隨大眾作務。但是,每次祖心和尚說法,所有問答他都茫然不解。靈源惟清禪師心裡很難過,每晚跪在佛像前禮拜懺悔,自語說:「法安禪師說我是大海、松柏、日月,但我卻是這樣的無明,實在叫我生大慚愧啊!如果有所省悟,我願盡形壽,以法布施,世世弘揚大法。」 一日,靈源惟清禪師讀《玄沙師備禪師語錄》,忽然感到非常困倦,便靠著牆壁休息。過了一會兒,他又起身經行,因為走得太快,鞋子掉了下來,就在彎腰拾取的時候,忽然了知:時間裡沒有快慢,空間裡沒有遠近,世間上沒有上下,完全一切融和。他自覺有省,於是向祖心和尚報告心得。黃龍祖心和尚為他印可,並且讚許他,讓他進侍者寮擔任侍者。 有一天,靈源惟清禪師和另外二名僧人進城去,很晚才回到寺裡。 祖心和尚知道了,就問靈源惟清 :「今天到那裡去?從那裡回來啊 ?」 靈源惟清心虛,不敢直接回答,便隨口說:「從大門回來。」 當時,同門道友悟新禪師也在祖心和尚身邊擔任侍者,一聽此話,知道靈源說謊,便大聲吼說:「參禪修道,為的是度脫生死大海,誠實第一,你怎麼可以在老師面前打妄語?」 靈源聽了面紅耳赤,嚇出了一身冷汗,趕快承認說是從市場買東西回來。 靈源禪師回答老師說「從大門回來」,這話也不錯,此中也有禪意;只是這話沒有說盡,源頭還沒有明白。一經同參道友喝斥「在老師前面怎可以說謊?必須要誠實!」靈源禪師即刻認錯,可見靈源的根器真是如大海、如日月,可以包容,可以接受,已經超越時空的對立,不在語言上計較。因為在世間上,「誠實」到底是非常寶貴的啊!

MORE

《星雲禪話》青蛙入水

日本知名的俳句詩人松尾芭蕉,出生於西元一六四四年,是江戶時代前期伊賀國人。在他的文學生涯達到高峰時,一度轉向禪宗尋求更高的意境,期間並跟隨鹿島的佛頂禪師參禪學道。 有一天清晨,天剛下過雨,空氣清新宜人,佛頂禪師便外出散步經行。走著、走著,來到了松尾芭蕉的住處。佛頂禪師看到松尾芭蕉滿臉欣喜地從屋裡出來相迎,就問他:「看你這麼歡喜,最近有什麼好事嗎?」 松尾芭蕉愉悅地指著庭院裡的青苔,回答說:「您看,雨過青苔濕,多麼美好啊!」 佛頂禪師見機不可失,立刻問他:「你說,青苔未生之時,它的本來面目是什麼?」 這時,剛好有一隻青蛙跳入水池中,「撲通」一聲,松尾芭蕉心有所觸動,馬上回答: 「寂寂古池旁,青蛙跳入水,撲通一聲響。」 佛頂禪師聽了,忍不住擊掌喝聲:「好呀,好呀!就是它了。」 說完,就將手中的如意送給松尾芭蕉,並且為他印可。松尾芭蕉的這首俳句也因此成了一首名詩,至今仍為人傳頌不已。 歷史上許多的學者、文士,在他的學問到達某個階段的時候,總覺得思想沒有出路,所以有不少學者,如王維、白居易、蘇東坡等,都到佛門裡面來找尋他們的思想管道。日本這位俳句詩人松尾芭蕉也是如此,好在他在禪門裡得到了消息,所以這一首詩在日本才成為絕唱了。

MORE

星雲禪話 能否成佛?

佛陀紀念館在建設過程中,為了增添環境的綠化和美感,栽種許多的樹木花草,尤以長老慈惠法師相當投入,經常指導負責園藝工作的學僧如何照顧這些植物。 佛館中的那許多花草樹木,在工作人員的悉心關照下,長得非常茂盛,久而久之,學僧們也視他們為佛館一員,並且依樹齡的倫理來稱呼他們,好比:牛樟哥哥、榕樹叔叔、菩提樹伯伯等。其中,以一棵從台東安樂精舍遷居來的桃花心木最為特殊,因為年過百歲,大家便以「爺爺」尊稱了。 有一次,一名學僧問:「這許多叔叔、伯伯們,每天聽聞鐘鼓聲、信徒的讚美聲,他們都在這裡安住身心,不知道將來會不會成佛呢?」 慈惠長老聽了即刻說:「當然會成佛!」接著又說:「所謂『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難道你沒有聽說過嗎?」 學僧不解地問:「那麼,他們要在什麼時候成佛呢?」 慈惠長老說:「在你成佛的時候,他就會成佛了。」 學僧聞言,若有所悟。 經常有人問:「樹木花草會成佛嗎?」自古以來,對於這個問題總是眾說紛紜。 樹木花草的生命有生長的機能,卻沒有心靈的功用;然而,成佛要有心,所謂「即心即佛,即佛即心」,有心才能成佛。如此說來,樹木花草不就不能成佛了?那也不盡然。因為在佛法裡有謂「大地眾生皆有佛性」,所謂「眾生」者,眾緣和合而生,既然樹木花草也是因緣所生,怎可說不能成佛?若說能成佛,在佛教裡要有心才能成佛,這又怎麼說呢? 慈惠長老尼說得很對,等你成佛了,他就成佛了。因為人成佛了之後,大地眾生隨著他的自性流布到真理虛空裡,跟著他的都是覺悟的現象。所以,樹木花草也隨著悟者而躋身到悟道之林了。如此,不亦宜乎?

MORE

《星雲禪話》菩提本無樹

禪門五祖弘忍大師在黃梅講禪說道。有一天,他想把大法衣缽傳給弟子繼承,就告訴弟子們每人各做一首偈語,然後他從偈語中所呈現的境界、參禪的心得來決定將衣缽傳給誰。 當時在黃梅的眾多修道者當中,最受大眾推崇的就是上座弟子神秀禪師,神秀作了一首詩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大家看了都讚歎神秀禪師的境界很高,但是五祖弘忍禪師看了以後,卻批評說:「詩詞的文意是不錯,但是尚未見道,還未開悟。」 這時在舂米房裡舂米、砍柴、擔水的惠能,看了心中也有所感,便請人在牆上題一首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弘忍大師見了以後,認為惠能才是真正見到諸法空性、悟入禪道的人,因此後來就把大法衣缽傳給了他,成為禪宗的六祖大師。(圖/李蕭錕) 我們從這兩首偈語可以看出神秀的境界雖然很高,但是仍然不免於有相有為,有所造作;而惠能「諸法無所得空」的智慧,視世間的一切本來無所失,又何來所得呢?所以神秀的「身如菩提樹」這一首偈語是在「有」上用功夫,惠能說的「菩提本無樹」是在「無」的上面見真章。 「有」和「無」二而為一,一亦為二,但是無比有的境界又更進了一步,難怪五祖弘忍大師要把衣缽傳給惠能。惠能大師最後在中國文化上果真放出燦爛智慧的光芒,其實從這個時候就已看出他禪道之高了。

MORE

星雲禪話--法身會說法嗎?

某天,有一位禪僧前去請問仰山慧寂禪師說:「請問禪師,法身會不會說法呢?」 仰山慧寂禪師看了這名禪僧一眼,淡淡地說:「你這個問題,我不會回答;不過,有一個人可以回答你。」 禪僧聽了,滿心歡喜地追問說:「能回答的人在那裡呢?還請禪師慈悲,解我迷茫。」 仰山慧寂禪師微微一笑,忽然把蒲團往外一推,然後站起身來,就走了出去。 這位禪僧一臉愕然,佇立在原地,良久之後,總算若有所會。 後來,有人將這件事告訴仰山慧寂禪師的老師溈山靈祐禪師。 溈山靈祐禪師聽了,哈哈一笑,說:「這樣的問題是問不得,也無從回答起。實際上,寂子當下已回應他的問題了。寂子的回答,真是像劍鋒一樣銳利啊!把一些凡夫俗子殺得是片甲不存。」 連無情都會說法,法身又怎麼不會說法呢?只是,對象在那裡?花草樹木的開放與凋謝,讓人生起興衰之感,這不就是無情的花草樹木在向你說法嗎?看到雄偉的高山,你感到高山巍巍乎的偉大;看到滔滔的流水,你感到流水浩浩乎的無邊,高山流水雖是無情的東西,但不都在跟你說法嗎? 法身就是我們的自性,是我們的主人翁,法身遍滿虛空,充塞法界。你在迷,就不知不覺,他不會跟你說法;如果真是時節因緣到了,你自己還不會跟自己說法嗎?

MORE

《星雲禪話》電光影裡斬春風

中國南宋的無學祖元禪師,是日本鎌倉圓覺寺的開山祖師,他在還沒有東渡日本之時,曾經駐錫於浙江台州真如寺。 當時,南宋朝廷已經面臨危急存亡之秋了。元軍大舉南侵,逼近台州,無學祖元禪師於是避亂於溫州雁蕩山能仁寺。不久,元軍又攻進溫州,所到之處無不是八方狼煙,百姓慌忙地四處逃竄。 一天,大批的元軍蜂擁衝進能仁寺,寺裡的僧眾早已避難他方,只剩無學祖元禪師一個人留下,獨坐在禪堂裡頭。元軍看到無學祖元孤身一人,即刻俐落地拔刀架在無學祖元禪師的脖子上,可是他仍然動也不動地閉目端坐,泰然自若。 「和尚!你不怕嗎?」元軍的首領對著無學祖元禪師大喝。 無學祖元禪師張開眼睛,看了看眼前這一群粗獷兇惡的元軍,從容不迫地說了一首偈子: 「乾坤無地卓孤筇,且喜人空法亦空; 珍重大元三尺劍,電光影裡斬春風。」 原本殺氣騰騰的元軍,被無學祖元禪師這股沉著中見氣魄的道風所震懾住,不但不敢殺他,甚至還向禪師深深作揖,之後便默默地離開了寺院。 後來,無學祖元禪師應日本之邀,東渡弘法。 無學祖元禪師這首偈語的意思是,對一個修禪的人而言,生死早已置之度外;即使被對方一劍了結自己的生命,也只如利劍砍春風一樣而已。 人最珍惜的就是生命,當生命面臨危險的時候,一般都是倉惶失措、驚恐不已。但是一個有修行的人,好比日本的快川禪師,在敵人以大火焚燒他的寺院之時,他問大家 :在大火中怎樣轉法輪?就在大家面面相覷不知如何回答的時候,快川禪師說了:「參禪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自涼。」 如果我們能把內心的恐懼放在一邊,置生死於度外,這樣的定力更遠勝於刀劍的威嚇,所以元軍在無學祖元禪師威武不能屈的情況下,當然只有棄劍頂禮了。

MORE

《星雲禪話》得到誰的開示?

有一位雲水禪僧專程從湖北到福建漳州的羅漢院拜見桂琛禪師,提出希望能在禪師門下參學的請求。 羅漢桂琛禪師看了他一眼,並沒有馬上回應。 禪僧不死心,繼續問:「能否請老師開示您修行的心要?」 羅漢桂琛禪師便將手中的拂塵豎起來,過了一會兒,問禪僧說:「你懂了嗎?」 禪僧一看,立刻禮拜下去:「謝謝老師的慈悲開示。」 羅漢桂琛禪師忽然舉起手中的拂塵,朝他身上揮去,喝斥說:「你糊塗!每天花開草長、蟲鳴鳥叫,你都沒有看到他們說法嗎?你看到拂塵豎起來,就以為拂塵在跟你說法了?」 禪僧無話可說,禮拜而去。 第二天,禪僧又來到法堂,請求說:「請老師慈悲開示。」 羅漢桂琛禪師一樣舉起拂塵不開口。禪僧跨步向前,一把搶下拂塵說:「謝謝老師的開示。」 羅漢桂琛禪師點點頭說:「你終於聽到蟲鳴鳥叫、花開草長向你說法了。」 禪僧手持拂塵在羅漢桂琛禪師面前長跪,說:「弟子願在座前受教。」意思是留單跟隨老師長住學習。 羅漢桂琛禪師說:「善哉,善哉,可造之材也!」 禪僧兩次問道,羅漢桂琛禪師兩次都豎起拂塵,可是禪僧瞭解前後的意思不同。第一次豎起拂塵,他只懂得,還不知道接受;第二次問道,羅漢桂琛禪師一樣豎起拂塵,禪僧就把它搶下來,意思是說,你說的,我都接受了,甚至願意把是你的還給你,是自己的留下來。禪門師生之間,就是如此的論道了。

MORE

《星雲禪話》不怕死的和尚

元朝末年的碧峰寶金禪師,人稱金碧峰,是乾州(陝西一帶)永壽人士,俗姓石,六歲出家。年少就非常聰明,及長,辯才無礙。受具足戒後,前往縉雲真禪師處參學,請求開示法要。心中起大疑情,廢寢忘餐參究達三年之久。一次,聽到伐木的聲音,忽然有所省悟,並且說:「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今日方知。」 開悟後的金碧峰禪師四處雲遊,來到了宣州(今安徽東南一帶)。當時,朱元璋還在打天下,對於未來的帝王大業要定在那一個地方還舉棋不定,就有人告訴他說:「你可以前往拜見金碧峰禪師。」 於是,朱元璋親自上山尋訪,金碧峰禪師只是端坐未加理會。朱元璋生氣地怒喝一聲,金碧峰禪師也呵斥一聲回應。 朱元璋更生氣了,說:「你見過殺人的將軍嗎?」 金碧峰禪師也大聲回答說:「你見過不怕死的和尚嗎?」 朱元璋一聽,轉怒為喜,抱拳向金碧峰禪師作禮,並且請教禪師說:「帝王之業,該在何處?」 金碧峰禪師回答說:「帝王只在一地,不若佛法能遍於虛空、充實法界。」 朱元璋又說:「若就是一地,那裡為好?」 金碧峰禪師說:「建康龍蟠虎踞,有帝王之氣。」說後,就閉眼不言,朱元璋只得作禮而去。 後來,明朝奠基在金陵,當地盛傳皆因金碧峰禪師之言也。 金碧峰禪師不是地理師,他說了建業,大概是因為靠近安徽,有地理之緣,同時又是六朝聖地。佛教是不看地理,也不看時辰的,因此「日日是好日,處處是好地」。人,只要心正,大地山河,都會隨我們的心境所轉。只是,朱元璋殺業太重了,影響後代子孫,甚至影響了天下江山。因因果果,果果因因,又怎麼說呢?

MORE

《星雲禪話》不相違背

江蘇清涼院的清涼休復禪師,北海(今山東濰坊)人。年幼出家,十九歲受具足戒,之後到各處尋訪名師,參禪習教。後來在地藏院羅漢桂琛禪師門下悟道,並且得其法要。 休復禪師曾經因為多年的學習,仍然對佛法的領會未能通透,以致病重入涅槃堂養病。 有一天,桂琛禪師前去探望,關心地問:「你的病好一點了嗎?」 休復禪師一臉沮喪地說:「學人愚鈍,我想我與老師您的因緣相背,對於佛法心要,始終不能契入。」 桂琛禪師指著一旁的燈籠,問他說:「這個東西,你看見了嗎?」 休復禪師點頭說:「看見了。」 桂琛禪師慈悲地看著他說:「你看,就只是這個,你和我不相違背啊!」 休復禪師聽在耳裡,心中有如明燈一亮,病就好了一半。 幾天後,桂琛禪師身體不適,休復禪師隨侍身邊,同為桂琛禪師門下弟子的龍濟紹修禪師前來拜訪。 紹修禪師先是一陣問候,接著說:「弟子百劫千生以來,與老師您的因緣相背,今天到這裡來,我們怎麼樣才能契合呢?」 桂琛禪師聽了,又指著燈籠說:「你有看見燈籠嗎?」 紹修禪師回答:「看見了。」 桂琛禪師同樣回答說:「你看,就是這個,我們也不相違背啊!」 休復禪師在一旁說:「我們只看到燈籠,沒有看到蠟燭啊!」 桂琛禪師說:「蠟燭點在你的心裡,你不向內看,還要向外看什麼嗎?」 休復和紹修二個人一聽,同時廓然大悟。 世間上,萬事萬物都可以用眼睛去看,但萬事萬物各自都有因緣,那就要用心去看了。能看到這邊,不能看到那邊;只看到近處,不能看到遠處;只能看到事相,不能看到理體,總說就是只能看到外面,不能看到內裡,所以會有迷悟。能從燈籠的外相看到內中有蠟燭,那才是禪悟的功夫。

MORE
/109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