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藝文 | 人間福報

文教

是誰躲在風景裡? 北美館兒藝中心邀大小朋友一探究「境」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台北市立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中心明(30日)起推出「是誰躲在風景裡?」教育計畫,展出洪瑞麟、廖繼春、愛德華.馬奈等11位藝術家作品,並特別委託聲音設計師馮志銘及藝術團體「其實你不懂我的心」,分別規畫與風景有關的聲響和互動裝置作品,邀請大小朋友一探究「境」,找尋風景畫裡隱藏的秘密。 北美館表示,風景(Landsacpe)自16世紀末、17世紀初,跳脫作為繪畫構圖內的背景角色,逐漸發展為獨立的繪畫主題,這次教育計畫分「寫生自然」、「人造風景」及「內在風景」三個子題,展場空間設計也以「登山活動」的踏青意象,引領大小朋友運用不同的感官,發掘藝術家面對風景的心象感知,建構獨特的觀看經驗。 洪瑞麟1963年油彩作品《礦工宅內》。圖/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寫生自然」展區以洪瑞麟(1912 - 1996)1960年代的《礦工宅內》為開端,藝術家長年刻畫礦工勞動者的生活樣態,以簡約粗獷的筆觸捕捉礦場宿舍的日常,畫中孩童遊戲的身影對應窗景中開闊的田野及綿延山巒,透露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 「人造風景」展出1868年法國印象派之父愛德華‧馬奈(Edouard Manet)《貓與花》版畫,藝術家用近距離視角捕捉愛貓「吉吉」(Zizi)的生活場景,線條細膩勾勒出動物毛髮的觸感,呈現以動物為主角的日常風景。 「內在風景」展區中,孫培懋的《捏造城鎮》,用陶土捏塑微型建物組成的聚落,觀眾可以化身為迷你探險家,探訪其中的細微角落找尋物外之趣。 愛德華‧馬奈1868年作品《貓與花》。圖/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北美館也委託藝術家現地製作多項可互動體驗的作品。馮志銘《窸窸窣窣》擷取展出畫作的元素,採集、紀錄自然環境音,讓親子得以聆聽風聲、鳥鳴、水流聲等,增添觀察畫作的感知與想像;《層層疊疊》則讓大小朋友運用會發聲的物件模擬風景裡的環境音。 藝術團隊「其實你不懂我的心」互動作品《走走停停》。圖/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藝術團體「其實你不懂我的心」以乘坐飛機、火車、汽車等交通工具的經驗為靈感,打造互動基地《走走停停》,規畫「等等到」、「追上來」和「要去哪裡」3件作品,觀眾可透過實際操作工具或角色裝扮,體驗各種移動中的視角變化,創造屬於自己的動態風景。

MORE

從歷史走進生活 西拉雅族文化遺產工作坊5/26登場

【記者羅智華台南報導】成功大學考古研究所與文資處將於5月26日、6月16日,舉辦「走向『蕭壠』,西拉雅族原住民考古行動」微特展暨西拉雅族祖先文化遺產工作坊,以《在蕭壠,與祖靈相遇》這部紀錄片為開頭,聚焦於近年來辦理的西拉雅族考古行動計畫的艱辛歷程,後續藉由行動展箱導覽及手作體驗等方式,希望讓參與民眾更進一步認識西拉雅族的文化。 有鑒於此,西拉雅族的考古行動號召西拉雅族人回到祖先故居蕭壠社,藉由考古發掘和一系列的體驗活動,讓自身也讓大眾透過西拉雅族祖先的考古遺產,讓西拉雅文化在重新與族人連結並向下扎根的同時,也從考古成果中找到更多遺落的文化符碼和線索,期望能在當代復刻出具西拉雅族傳統精神的物件和載體,讓西拉雅族人能更具象地述說並傳達他們的文化,促進族群間的兼容與共融。 本次活動將分為上下半場,上半場將以紀錄片播映及映後座談的形式,以考古實踐的角度切入,探討西拉雅族文化復振之路,以「復返西拉雅」為主題,嘗試從時間上和空間上,找回西拉雅族的過往,從四百年前到如今,在歷經文化和政權的交替衝擊下,西拉雅族人究竟是如何去適應與變化?而此刻又將走往哪個方向? 而下半場則是藉由導覽四個不同主題的微型展箱,解說自2021年起考古團隊在西拉雅族蕭壟社考古發掘的成果,讓民眾有系統性地認識並近距離地接觸「考古」和「西拉雅族文化」。    

MORE

2024年威雙台灣館 「袁廣鳴:日常戰爭」開幕

【記者曹麗蕙綜合報導】由台北市立美術館主辦的台灣館「袁廣鳴:日常戰爭」,在2024「第60 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於義大利普里奇歐尼宮邸開展。展覽由台灣錄像藝術的先驅袁廣鳴為代表藝術家,華裔美籍策展人陳暢(Abby Chen)策畫,呈獻錄像、動力裝置及素描作品,包括2 件為威尼斯雙年展特別創作的新作,展示日常生活背後所潛藏的衝突,與當代的生存狀態及不安。 在台灣館的展場之中,黑暗的觀影空間設置著沙發與類居家的場景,令觀賞場域變成一種對觀者自身的移情參照,使觀者驚覺對於棲居的憂懼才是生活的常態,同時可見藝術家自始至終的藝術關懷:關於家、居住、與異乎尋常的明日。展覽將於4月20日至11月24日向公眾開放,回應了第60 屆威雙展策展命題「處處都是外人」,透過描繪美好世界背後的懷疑及不安,暗喻人類本質上顛沛流離、無處安身的境況。 策展人陳暢認為這體現了袁廣鳴作品無法取代的重要性:「對袁廣鳴這位在台灣出生、成長,和居住的藝術家來說,這一切都是他的現實。」 北美館表示,展覽將揭幕袁廣鳴結合新技術特別為第60 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而創作的2 件全新錄像作品。其中展覽同名作品《日常戰爭》延續藝術家於日常之中指涉充滿變數的不穩定性:在中產階級套房的美好表象之下,似乎是有著莫名襲擊將整個房子破壞成像是戰後的廢墟,其後又緩慢地復歸至安然的原貌。有別過往以模型爆破的方式,藝術家透過自行研發的單軸線性「運動控制系統」配合程式精密控制,以每秒240 格多次高速拍攝實景後,縫合所需局部及片段,最後再結合3D 掃描及建模後製合成。 另一件新作《扁平世界》則採用Google 街景(Google street view)的影像資料庫,透過AI 以圖搜圖配合大量人力的方式、在世界上搜尋相關類似的街景並串連起來形成一個不斷往前的迴圈風景;這部彷彿是以網路運算的新公路電影,試圖探究在全球化背景下人與地理之間不斷被科技重塑的移動與流變關係。 此外,展覽也帶來4 件袁廣鳴的經典創作,包括《日常演習》、《棲居如詩》、《佔領第561 小時》,以及唯一一件動力裝置作品《預言》。

MORE

巴塞爾藝術展 登陸香港

巴塞爾藝術展將於3月28日至30日在香港展出全球藝術作品。巴塞爾藝術展每年於瑞士巴塞爾、美國邁阿密及香港三地舉行,目標在培育藝術工作者。圖/美聯社

MORE

台灣文學作品展 5月在紐約皇后區圖書館登場

【中央社/傑紐約專電】5月是美國亞太裔傳統月,駐紐約台北文化中心與皇后區公共圖書館將合辦「台灣書櫃」,精選13部台灣好書的中文及英譯版,在3座分館展出,盼成為介紹台灣文化的櫥窗。 台灣書櫃(Taiwan Book Corner)展覽預定5月9日在皇后區公共圖書館森林小丘(Forest Hills)分館舉辦開幕活動,邀請著有「台灣三部曲」系列小說的國家文藝獎得主施叔青、圖像小說「來自清水的孩子」英文版譯者金翎(Lin King)出席文學講座。 紐文中心透過新聞稿表示,皇后區在紐約市5個行政區中面積最大,以人口族裔多元著稱,半數居民為移民。台灣書櫃展覽計畫與皇后區公共圖書館服務讀者的目標相符,雙方一拍即合,5月將在森林小丘、貝賽(Bayside)及法拉盛(Flushing)分館同步登場,展期一個月。 經共同選書,台灣書櫃將展出13部作品,分為小說及散文、繪本、漫畫3大類,反映近年台灣原創出版品外譯亮眼成果。 小說及散文類作品為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郭強生「尋琴者」、李維菁「人魚紀」、陳思宏「鬼地方」、張渝歌「荒聞」、張國立「炒飯狙擊手」、三毛「撒哈拉歲月」、邱妙津「鱷魚手記」、吳明益「單車失竊記」。 繪本類作品為劉思源、林小杯「騎著恐龍去上學」,劉嘉路、湯瑪士.瑞杰可(Tomáš Řízek)「山林與海之歌:台灣原住民神話系列套書」,林廉恩「HOME」。 漫畫類作品為游珮芸、周見信「來自清水的孩子」。 紐文中心表示,展出作品類型多樣,適合不同年齡層讀者,囊括女性、酷兒、歷史文化等主題,展現台灣文學作品議題多元且開放的特色。書單精采、都是獲獎作品,期待為讀者介紹台灣最新好書,以文學和閱讀作為介紹台灣文化的櫥窗。 中文版適合第一代華語圈移民,英譯版則供在美國成長的第二、三代移民及其他族裔讀者閱讀,滿足不同背景讀者需求。全部圖書將在展覽後供讀者借閱,在皇后區公共圖書館60多座分館內長期流通。

MORE

美日元首贈禮 輪島塗重現生機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日前訪美,與美國總統拜登見面,並送給他一只由日本二百年老店所製作的「輪島塗」漆器製品,結果使店家和產品意外爆紅,大量訂單湧入讓現貨供不應求,現在下訂要等近兩年時間。 根據日本電視台(Nippon TV)報導,岸田所贈送的漆器品項,為輪島塗的的咖啡杯和原子筆,咖啡杯以藍黑漸層色調,展現能登夜裡的海景,外側用日本傳統技法「蒔繪」,刻上拜登夫婦的名字,原子筆上則是畫著象徵美國的白頭海鵰,以及象徵日本的鳳凰。 工坊被震毀 職人3周完成委託 負責製作的,是一八一八年在輪島創業,擁有超過二百年歷史的「田谷漆器店」,他們是在因地震失去工坊、庫存品的情況下進行製作。 老闆田谷昂大表示,得知要製作的消息時,一方面覺得很高興,一方面擔心在有限的設備下,做出來的品質不符合要求,因此非常緊張,「我每天都在煩惱能不能拿出高品質的產品」,所幸在職人們的合作下,花了三周完成作品。 因為成為美日元首交流的贈禮,讓這家百年老店一夕爆紅,日本國內外湧入大量訂單,現在下訂,需要等待兩年才能拿到手。田谷表示,希望能夠藉由著輪島塗的魅力,讓更多人能夠認識到輪島、能登,為震災復興貢獻一分心力。 輪島塗起源於能登半島石川縣輪島市的漆器,在日本室町時代(一三三六至一五七三年)開始生產,一九七七年被日本政府列為國家重要無形文化財。 今年元旦,能登半島發生規模七點六強震,許多輪島塗漆器店、工坊被震毀或燒毀,數百年歷史的文化岌岌可危,當地職人為了守護傳統技藝,除了帶著搶救出來的作品到各地展示、販賣,也發起重建計畫,集資活動還獲得台灣人熱烈響應。 其中,田谷漆器店就在日籍漫畫家、YouTuber「Iku老師」的幫助下,發起群眾集資專案,Iku老師表示,他與田谷漆器店曾有多次商業合作,建立起友誼,強震發生後,他第一時間和老闆田谷昂大取得聯繫,了解漆器店被震垮,原本兩層樓的建築塌陷,只剩下一層,籌備中的展示間也付之一炬。 目標一百萬元 不到一天就達標 出於「看到朋友跌倒,想要立刻伸手幫忙」的心意,Iku老師認為,藉由集資最能給予實質幫助,於是和集資平台合作,開啟重建方案,最初設定目標新台幣一百萬元,沒想到不到一天就達成目標,「本來想說能夠有二十、三十萬元也好,能有這個結果,當初完全沒有想到」。 他表示,原本的方案,是漆器店重新運作後,根據金額給予杯墊、茶杯等回饋商品,然而,許多網友表示不需要回饋,才增加「精神上支持」的方案,Iku老師說,大家只求幫助、不求回饋的心意,真的很令人感動。 除了集資眾籌,日本各地也舉辦活動予以支援,例如東京巨蛋城三月舉辦的集市活動,特別邀請來自七尾市、輪島市的店家設攤,為震災提供支援,田谷漆器店也名列其中。 田谷昂大表示,非常驚訝台灣人給予這麼大的支援。台灣和日本雖然沒有相連,卻有那麼多台灣人給予他們支持,收到來自那麼遠的鼓勵,既感謝也深受鼓舞。

MORE

林添福台灣硘聲 港區藝術中心展出

【記者江俊亮台中報導】「竹南蛇窯」創辦人林添福,畢生與陶土為伍,他以3000塊土磚建造的竹南蛇窯,曾榮登全國歷史建築百景,寫下台灣陶業一頁傳奇。台中港區藝術中心即日起舉辦「台灣硘聲」林添福紀念展,展出他生前創作的生活陶、雕塑與柴燒作品。 港藝中心表示,林添福(1926-2019)出生於日治時期的台中州,他的祖父林國本經營「大甲東」陶窯廠,因此林添福自幼耳濡目染,13歲就隨福州師傅學陶,14歲擔任陶藝師,擅長手拉坯、手擠坯,更無師自通學會浮雕、彩繪等技藝。 林添福於1972年前往竹南創立陶瓷廠,他當年帶著9名師傅和一頭牛,自己造模印3000塊土磚,以9天的時間完成一條23公尺長的「竹南蛇窯」,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不僅是目前苗栗縣僅存的蛇窯,也是台灣少數保存完整、還可以燒製的傳統蛇窯。 港藝中心指出,閩南語稱陶瓷為「硘仔」,這次紀念展以「台灣硘聲」為主題,展出林添福的「生活陶」、「花盆時代」、「立體雕塑」、「美術工藝」與「柴燒創作」等5大類。其中的陶桌椅組、大茶壺、鼎、香爐等作品敦厚樸實,保有台灣傳統民俗陶精髓。 港藝中心表示,林添福的作品流露知足常樂及豁達的人生觀,他將生涯閱歷經過藝術轉換,創作出敦厚、樸實又饒富趣味的作品。其中〈福氣瓶〉系列是他拉坯技藝的巔峰之作,造型簡單、優雅,手法高明,很符合林添福爽朗的形象。 林添福到了84歲還舉辦個展,他運用柴燒技法創作的〈鏤空雙層瓶〉、〈蟠龍長景瓶〉等,深受陶藝界肯定,並在2016年以90高齡獲頒「工藝成就獎」,表彰他一生對台灣陶瓷工藝的貢獻,2019年辭世時獲頒「總統褒揚令」。

MORE

結構技師陳冠帆:建築設計不需要後退 反而是要挑戰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屋中無柱竟可以撐起一大片屋頂?!跨度約60公尺、橫越湖面的人行橋在湖心竟無落柱?!公視《藝術很有事》今(18日)首播〈自在穿梭建築結構 結構技師陳冠帆〉,紀錄陳冠帆從建築到結構歷經的心路歷程與作品。 陳冠帆分享:「建築真的需要柱子嗎?建築真的需要梁嗎?很多的案子已經告訴我們,不僅是如此,我們直接跟建築師說,就是採取這個動作,不需要後退,反而是要挑戰。」 「我都是把『建築+結構』,當成一件事來思考,一個它們本來就應該在一起的事情。建築師希望奔放、自由、誇張,那結構師的任務在於他要讓這棟建築物是一個可靠,可以服務大眾、安全的,所以兩個其實有點像,這個好像拔河的過程,好的結構師或者建築師,他們會很像兄弟一樣,兩人三腳這樣不斷地前進!」陳冠帆說。 結構技師陳冠帆接受公視《藝術很有事》紀錄片訪問時,分享建築師與結構技師很像兄弟,兩人三腳一起不斷地前進!拋棄傳統思維,勇於接受挑戰。圖/公視提供 2006年陳冠帆被東京國際會議中心(Tokyo Forum)的結構設計驚豔到,內部宛若飛船的龍骨,足足有一百二十公尺長,竟只用兩根柱子完成,於是,他馬上寄履歷表至負責的日本結構顧問公司求職,面試官是知名結構大師渡邊邦夫,兩人相談甚歡,見面沒多久,陳冠帆就爭取到在國際舞台上磨練結構功力的機會,奠立下往結構技師的志向。 陳冠帆被東京國際會議中心(Tokyo Forum)的結構設計驚豔到,內部宛若飛船的龍骨,足足有一百二十公尺長,竟只用兩根柱子完成。圖/公視提供 回台後,陳冠帆於2013年創立公司,作品以公共建築為主,並榮獲台灣建築獎、台灣卓越建設獎、ADA新銳建築獎等。 近期知名作品為故宮南院的「覽月橋」(2023),由建築師廖偉立與陳冠帆聯手打造一座橫越湖面、跨度約60公尺的蜿蜒人行橋,完全騰空無落柱,能讓人在橋中央休憩的管狀空間,完全展現建築工程力與美的佳例。 此外,他認為,木結構在未來建築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材料與構成,固碳、讓地球永續。嘉義市立美術館再造案(2020),館中可眼見的西式木構造(CLT,集成材)與日式魚腹梁,巧妙融入原舊建築群當中,散發著森林般質感,彷彿天生存在於嘉義這座「木都」之中。在八年前設計階段,極少公部門建築敢採用木構,其實當時木構材料與技術早已發展得非常成熟,陳冠帆與建築師黃明威、王銘顯,以各種理性證據實證:木建築能做到如鋼筋混凝土的強度,而且更節能。 竹構的長榮大學長榮堂,奪下首屆淨零建築設計大賞「淨零建築N次方」銀獎。圖/公視提供 與建築師黃明威合作、甫完工的台電萬大電廠的新辦公樓,由實式木造有限公司施工,室內空間與戶外森林相呼應,交錯的木梁結構彷彿大樹枝幹,穩穩頂天與抓地,十分吸睛。 陳冠帆為了推廣木構造的科學與藝術,更與有志一同的專家合創了「木之家」團體、舉辦木構講堂等,基於竹材也是廣義的木材,他自己更擔任了三屆「構竹林鐵新銳建築獎」策展人以推廣當代竹構築。 陳冠帆說:「我們應該創造什麼樣的建築物,是對未來的我們的小朋友、我們的後代有利的,這個會是整個建築將來要誕生的一個重點。」 〈自在穿梭建築結構 結構技師陳冠帆〉今(18日)晚十二點於公視播出,明(19日)晚八點於《藝術很有事》youtube頻道上架。

MORE

200年首度來台  《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5/2登場

【記者羅智華台南報導】今年度最受矚目的《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5/2起在台南奇美博物館開展。這個被譽為史上最高規格的西洋畫展,匯聚了波提切利、拉斐爾、提香、卡拉瓦喬、林布蘭、哥雅、透納、塞尚、莫內、雷諾瓦、高更、梵谷等50位大師,帶來52件真跡原作,引領觀眾從文藝復興到印象派,體驗一場橫跨四百年的西洋藝術經典之旅。 《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的策展以「時間軸」與「地理區域」為切點,整理出藝術史上的重要時期、轉折點與南北流派,也呼應了奇美博物館常設展「藝術廳」所呈現、從13至20世紀的西洋藝術脈絡。 展覽內容共分四大單元,第一「人文的甦醒:歐洲文藝復興繪畫」,著眼於15世紀以來,文藝復興帶來的影響,藝術審美觀從神所支配的世界,改為以人本為中心,代表人物有波提切利、拉斐爾等。第二「從王室到平民:巴洛克繪畫」,闡述宗教改革間接促成巴洛克藝術的流行,畫家為宮廷與教堂增添華麗的氛圍;新教國家因中產階級興起,藝術家的創作題材變得十分多元,其中,以光線表現戲劇性與情感張力的卡拉瓦喬與林布蘭最為著名。 第三「探索與創造:壯遊風潮」,英國18世紀起盛行「壯遊」,進而帶來各種文化交流,而風景畫在英國藝術家透納和康斯塔伯的全力揮灑下邁向高峰。第四「光線與色彩:印象派繪畫」,展現19世紀印象派帶來衝擊性的革新觀念,「印象派」一詞最早來自對一群藝術家不以為然的藝術評論,然而卻為西洋藝術史翻開嶄新璀璨的一頁,主要代表人物包括馬內、雷諾瓦和莫內,以及後印象派最受歡迎的塞尚、梵谷與高更。透過這些畫壇名作,讓民眾認識400年的西洋藝術史精華,並從直視經典中獲得感動,開啟與藝術大師的跨時空對話。 《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展期自明天起至9月1日止。為迎接開展,英國國家藝廊館長加百列.芬納迪率領一級主管來台,芬納迪表示:「今年正逢英國國家藝廊200周年,很高興可以帶著歐洲藝術名家的代表性畫作拜訪台灣。本館對於提升英國在全球文化藝術的地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們將持續且堅定地推廣國際文化交流。」 奇美博物館館長許家彰表示,很開心可以在英國國家藝廊200周年的歷史性時刻參與這個經典大展,很榮幸能成為英國國家藝廊指定的台灣唯一合作館所,這說明奇美博物館已成為民眾認識世界文化歷史的重要平台;希望透過我們一次又一次引進國際大展,增進國際交流的機會。  

MORE

嘉中百年校慶 美術班校友開畫展

【記者江俊亮嘉義報導】國立嘉義高中將於20日歡度100歲生日,特別舉辦百年校慶美展,邀請歷屆美術班師生在嘉義市文化局藝廊展出創作,包括當年催生美術班的87歲退休教師陳哲、校友江季鴻、江亮融父女檔等百件作品,彰顯嘉中美術班薪火相傳精神。 嘉中百年校慶系列包括「旭陵傳承」、「玉山之巔」、「旭陵展藝」、「雨豆琴笙」等活動,透過傑出校友座談傳承、攀登玉山、美展、音樂會及開啟「時光膠囊」等活動,慶祝創校百年。 其中「旭陵傳承」邀請第28屆(64級)校友新北市長侯友宜、資深媒體人王偉忠返校對談「當年我們在嘉中的生活」。而「旭陵展藝」則邀請1至34屆美術班校友在嘉義市文化局藝廊開畫展,展現嘉中對藝術人才的培育成果。 本身也是嘉中美術班校友的嘉義市文化局長盧怡君表示,嘉中自1924年成立以來,培育無數傑出校友,在政治、法律、醫學、工商、教育等領域發光發熱;嘉中美術班成立於1990年,孕育多位藝術界精美,傳承弘揚嘉義「畫都」的美名。 嘉中因位於嘉義市東區丘陵,早晨太陽從東方升起,因此又稱為「旭陵岡」或「旭陵」。這次為慶祝建校百年,以「旭陵展藝」邀請現任嘉中美術教師群、退休美術教師群及知名藝術家校友,參展者涵括不同世代,年齡層橫跨一甲子以上。 現年87歲的退休教師陳哲,是嘉中美術班成立的推手,也是這次美展最年長的「嘉中人」,在國立編譯館編審教科書的年代,陳哲的畫作就蒐錄在高中美術課本中;陳哲為人詼諧幽默,繪畫風格多變且隨興,曾獲全國美術教師特優獎師鐸獎。 參展中最年輕的是多名美術班一年級在學生,他們年僅17歲。其中有一對父女檔,分別是第2屆的江季鴻(現任嘉義縣新港國小教師)、第34屆美術班學生江亮融。父親江季鴻以細膩的筆觸刻劃〈作食人〉;女兒江亮融則創作〈走入森林〉。 校方表示,這次參展的校友有多人在大學藝術科系執教,也有多人在各項美展中嶄露頂角,如獲得2020「南瀛獎」的陳文立、第39屆「版印年畫」首獎的游雅蘭、許以璇,以及2023台南「新藝獎」的黃立穎等人。參展校友謝文明更榮獲2020年「金馬獎」及世界四大動畫影展之一「薩格勒布動畫影展」首獎,並摘下「日舞影展」最佳動畫片大獎。

MORE
/53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