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職場 | 人間福報

生活

高薪族重新洗牌 機師奪魁 精算師第2

文/胡雪綾 日前勞動部統計全台最賺錢的3個職業,分別是機師、精算師及醫師,令眾人意外的是,一般認知的高科技業工程師、會計師、律師……等眾「師」,竟然未擠入前三名中,而醫師也並非如既定印象的,是收入最高的行業。 前6名年薪逾150萬元 勞動部日前發布前一年度(從2021年8月至2022年7月)「職類別薪資調查」發現,航空駕駛員是月薪最高的職業,精算師次之,其餘依序為醫師、船舶監管人員(含引水人員)、職業運動員,月薪均逾10萬元。 年薪亦以航空駕駛員、精算師較高,醫師、船舶監管人員(含引水人員)、電信工程師、律師均逾150萬元。 這項統計打破一般國人對「醫師是最賺錢的工作」印象,顯示醫師平日工作辛苦,經常要輪值大夜班,不斷與病魔拔河,或開刀一站數小時到十小時,但職業均薪僅名列第3高。 航空駕駛員責任重大 至於「薪」情最好的航空駕駛員,也就是俗稱的機師,目前台灣共有3052位,據統計資料顯示,航空駕駛員去年7月經常性薪資為27萬8954元,過去1年平均年薪,包含經常性薪資及非經常性薪資(年終獎金、年節獎金、員工酬勞紅利、績效獎金及加班費等)合計為401萬元。但機師只要上了飛機,就要承擔飛機故障、災難意外、劫機、維護全機組人員及乘客生命安全……壓力非比尋常。 薪資待遇第2高的精算師,7月經常性薪資為18萬1921元,過去1年平均年薪為325.1萬元,不過全台持有專業證照的人數僅48位。而想攻讀精算相關科系,除了數學基礎要優秀,對數字要敏感,性格要膽大心細,同時得估算好如何躲避風險,壓力不可謂不大。 至於醫師,目前全台共5萬3516人從業,7月經常性薪資為15萬6716元,過去一年的平均年薪則是230.2萬元,雖屬高薪族群,但若和承擔的責任及工作量一併考量,可能未來並非是年輕人首選的職業。 工程師薪情差異頗大 至於一向被視為高收入族群的科技業從業者,雖然一般大都通稱為「工程師」,但其實其中依領域不同,至少包括電子資訊、軟體、半導體、雲端運算、數據工程、建模工程、機器學習、前端及後端、系統開發、資訊安全、MIS(包括程式設計、網路管理及系統工程)、PHP(程式語言) 、Mobile(Web)、App開發、UI&UX設計師、人工智慧、區塊鏈、DevOps(建置維運)、QA測試……等諸多領域的資訊科技人才。 另外就工作職責,還區分為技術應用、系統管理、測試封裝、銷售維修……等種類繁多的工程師,換言之,各工程師的工作內容,彼此間的差異性頗大,因此薪水區間落差也比較大,整體薪資未能排上前3名,僅電信(光纖及通訊系統)工程師,年薪擠入前5名。 藝術娛樂技術員吃香 至於其他百業, 純以年薪計算,主管及監督人員平均119.5萬元最高,專業人員98.2萬元次之,基層技術工及勞力工40.7萬元最低,各職類薪資高低分布與技術層次相關。 因行業特性及樣態不同,若干行業如電力及燃氣供應業、住宿及餐飲業、教育業、其他服務業等,不同技術職類間薪資差距較少,運輸及倉儲業、不動產業、出版影音製作傳播及資通訊服務業則職類間薪資差距較大;另外,大多數相近技術職類之薪資狀況,專業人員薪資均高於技術員及助理專業人員,惟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則相反,反而是技術員及助理的薪資優於專業人員。 百業薪情高低各不同 另以行業月薪中數偏上的「專業人員」相類比,橡膠及化纖業月均薪7.5萬元,金融暨保險6.9萬元,醫療保健暨社會工作服務6.9萬元,石油業6.9萬元,運輸暨倉儲業6.6萬元,化學類、製藥、工業類、礦業類、製造業6.5萬元,影音暨傳播暨資通訊服務6.4萬元,機械及電力及燃氣6.2萬元,批發暨零售服務6.1萬元,供水及汙染整治6萬元,科學暨技術服務業6萬元。 月薪低於6萬的則有營建業5.5萬元,不動產5.5萬元,食品及飼料、飲料製造業約5~5.5萬元,紡織、紙漿及造紙5.2萬元,支援及人力仲介業5萬元,成衣及木竹製品業4.9萬元(皮革業多1萬元),印刷業4.3萬元,住宿暨餐飲4.3萬元,藝術運動娛樂暨休閒服務4.2萬元,教育產業3.7萬元…… 精算師心聲:高薪,也高壓 薪資排行曝光後,不少人對年薪超過300萬、全台從業人數只有48位的神祕職業「精算師」充滿了好奇。 所謂精算師,主要是運用數學、統計及財務理論(公式)分析並量化未來不確定之風險,並評估與降低未來事件的不確定性,減少不確定性的影響。 事實上,想要當精算師並非易事,除了在學期間就要陸續取得國內外各式證照,還要擁有數理知識如機率、統計,也得會電腦程式知識如Excel、Access、VBA 3. 商業基本知識如財務、會計學及經濟學。 此外,一名成功的精算師,還必須要有邏輯分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創造力、自我學習能力及溝通能力。可見想當一名優秀的精算師,得對數字、邏輯方面要相當熟稔,同時不斷進修。 一般精算師主要應用的工作領域,最常見是保險業及風險較高的行業,而他們主要為企業計算出下列7大項要點: 1、商品開發及費率釐訂 2、準備金提存 3、利潤及經營策略分析建議 4、風險管理及清償能力評估 5、資產負債管理及投資決策 6、公司評價 7、再保結構分析及訂價 眾所周知,前兩年轟動一時的「台灣疫情險」,就因為精算師掌握的數據及資訊不足、估算失準,讓各家保險公司慘賠數十億元台幣,此事事後雖非全部歸責於精算師帶領的團隊(畢竟最後決策仍是由保險公司高層敲錘定案),但可想而知,精算師在過程中必然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 如今轉做專業理財顧問的潘詩天,大學時就讀多倫多大學精算系,坦言最後全班只有成績最頂尖的少數學生有機會成為精算師,即便他們順利成為精算師,工作及職位令人羨慕,但「高薪」也伴隨著「高壓」,因而雖坐領高薪(在北美,精算師薪資約為台灣3~4倍),物質生活令人豔羨,卻整日必須與數字為伍,同時承受「萬一算錯,後果……」的壓力。

MORE

勞動部發函外送平台 喊話慎重思考報酬透明化

【本報台北訊】近年因外送平台數度片面變更薪酬計算方式,引發外送員不滿,要求勞動部訂專法保障外送員權益。勞動部官員今表示,3月中旬已發函給Foodpanda、UberEats兩大外送平台,要求業者慎重思考工會所提的報酬透明化訴求。 勞動部勞動關係司司長王厚偉說,勞動部從去年起搭建外送員工會、平台業者的對話平台機制,邀集6個外送員工會、2大外送平台參與,至今已召開過5次會議。 王厚偉說,外送員最關心的就是報酬問題,工會認為報酬可分為接單費、里程費、等餐費、樓層費,以及在不同時段激勵接單的附加動態費,過去工會不滿平台在報酬計算方式不夠公開透明,勞動部也認同報酬應朝透明化、可預測性來計算,因此已在3月18日正式發文給2大平台,希望平台慎重思考工會所提的具體訴求。 此外,王厚偉說,外送員工會也很在意不當停權的問題。工會表達接受合理懲處,但必須告知停權事由,平台業者則擔心會因此洩漏消費者個資,對此,勞動部認為停權標準應盡量訂立清楚,並且可透過公正客觀的第三人審查機制,來判斷具體事蹟。 但王厚偉說,截至目前尚未收到平台正式回覆。

MORE

帶著想法去開會 效率才最佳

文/姚詩豪、張國洋 不只員工討厭開會,其實老闆比員工更怕開到無意義的會議!要怎麼讓會議簡潔、迅速,並且精準地講出重點?以多年管理的經驗,建議掌握以下 4 大會議技巧,就能開一場好的會議。 1.報告時先說結論 我很喜歡先聽結論。因為聽到結論之後,有很高的機率再問一、兩個問題,就能大概理解整個專案進行的過程。 包括老闆在內,多數與會者希望知道會議結果將導向什麼、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要花多少錢、會得到什麼好處等。而站在老闆的立場思考,他可能也最在意「結論」,除非他想知道緣起,到那時候再補充也不遲。 建議員工剛到一個地方上班,第一次會議,一定要先從大方向報告起,「從結論講到細節」。如果發現老闆總會查問細節,之後的會議再逐步增加內容即可。最忌諱的是,一開始開會就秀出一大堆投影片,那通常不是好策略。 2.會議要掌握重點 看著員工拿出一份沒有經過消化、思考的龐大簡報,投影片內容包山包海,開始逐字逐句念稿……不少老闆會很頭痛,甚至忍不住提醒:「跳過,下一頁!講重點!」 老闆請你跳過的所有資訊,通常都表示那些東西對他而言不重要,所以下一次報告時,就必須在很精簡的篇幅內,讓老闆覺得這是重點,才能把時間用在刀口上。 有些人習慣「開會時必備投影片」,我認同事前準備的辛苦和誠意,但如果內容不是老闆期待的,印象反而是扣分的,這樣不是很冤枉嗎? 3.盡量減少會議 老闆希望會議愈少愈好,我個人也不喜歡召開進度會議,尤其是當該進度會議只須向我報告時,就沒必要進行這種重複會議。 很多老闆可能覺得自己平常工作忙、沒空分神看報告,所以每星期固定約好一個時段讓員工報告進度,藉此掌握公司經營的全貌,但這是非常錯誤的管理方式。 如果某件事的進度狀況很重要,那肯定老闆一定會每天盯,專案經理只要更新進度數據,老闆多半就會在第一時間親自讀了,還需要專案經理在會議上重新念一遍?就算老闆因為看不懂報表或是對技術上有任何問題,也只要聯絡專案經理就好,等召開會議再來盯,根本緩不濟急。 此外,定期開會的管理模式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一些真正重要的事情,若沒有時間事先認真讀報告、先消化,老闆根本不可能「聽完報告,馬上做決斷」,即使勉強靠直覺下了決策,品質通常也不好,經營風險也隨之升高。 沒時間思考就召開會議,想在開會時做出判斷,但會議一多,能夠思考的時間就愈少。與其如此,不如取消會議,多留一些時間給自己思考、盯細節,增進決策品質,員工也可以花更少的時間準備會議、製作投影片,反倒能讓公司步入正向的循環。 4.開會時要有想法 不少上班族容易犯的錯誤是:自己沒想法、沒觀點、沒結論,還找老闆進來一起開會。甚至說出:「老闆,最近發生一件事情讓我卡住了,你可以幫我嗎?」 遇到這種時候,我一定會生氣,為什麼? 同仁身在第一線,往往比我更專業,他應該調整的對話是:「老闆,我有個技術卡住了,可是這個技術很重要,我也覺得公司應該培養這個技術。我調查後,找到了課程A或B(並分析兩者各具的優缺點),我可以去上課、學習;不過,因為這個技術短期內只會做一次,所以我們也可以考慮外包,以下是幾個選項……」 這樣的對話才能讓老闆覺得開會有意義。簡單說,如果可以,盡量不要對老闆提出申論題,除非是在專案起點,要訪談需求、了解目標、知道限制;否則當專案持續推進,就應該做好準備,讓每次開會都有所依據,這麼一來老闆就不會討厭跟你開會了。 那麼,什麼樣的會議可以丟出申論題呢?舉例來說:創意發想的會議,或明年的新產品規畫,就可以發散討論、提案。此外,收斂做決策時,也可以在會議丟出申論題,比方說,公司研發的產品形式必須3選1,就可以開會讓眾人討論。 不過這些會議要有成效的關鍵,是大家事前得做好準備,會議中才能拋出靈感。要留心的是,臨時召集大家腦力激盪,只會獲得膝反射式的討論,多半難以形成有效的結論。 本文摘自《大人學破局思考》,三采文化出版。 順應老闆風格 開會不踩雷 「要怎麼跟老闆開一場有效率、又讓老闆喜歡你的會議?」曾有聽眾朋友說,他常跟老闆開會,卻很怕踩雷、擔心老闆不耐煩。我相信不少上班族都有類似的困擾,我想講講老闆的心聲。 說起「開會」,我腦海中直接想到兩個重點: 首先,我猜世界上大部分人都不喜歡開會,尤其是行程滿檔的老闆;換言之,開會通常是工作上的「不得已」。其次,每次開會時,如果能掌握一個最核心的原則,「讓會議很簡潔、很迅速、很精準地講出重點,大幅縮短開會時間」,我猜有90%的機率會最符合大部分老闆的期待。 縮短會議時間的關鍵,是讓與會者(尤其是老闆)快速吸收資訊,不僅聽懂,而且是秒懂,才能快速做出好的結論。實際上,不同老闆在開會時有不一樣的習慣,而針對老闆「接收資訊」的偏好風格,我大致整理出了4種類型: 第1類:老闆喜歡先聽大方向,遇到這樣的老闆要先講結論。 第2類:老闆喜歡投影片簡報,報告時勢必得準備投影片。 第3類: 老闆享受條列式的重點,不一定要給他投影片,只要能以文字清楚呈現,他就滿意了。 第4類:老闆想多聽細節。比方說你分析公司某產品出包的狀況,他會很想知道如何避免出包的種種細節、研究數據;如果你無法掌握,他可能會不爽,然後拚命問問題,你一答不出來,馬上會被釘在牆上。 小心觀察你的老闆,才能在最簡單的投入下,創造最滿意的會議效果。

MORE

ChatGPT狂潮下 哪些人會失業?

文/李開復 OpenAI新近推出的ChatGPT已經爆火出圈,它對提問回答的智慧、流暢度,讓眾人驚豔。據媒體報導,ChatGPT的回答,通過了美國部分高校的法律、醫學考試,並順利通過了Google軟體工程師入職測試,得到年薪18萬美元的職位。 當全球科技圈被ChatGPT牽動後,一個巨大的焦慮浮出水面: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慧技術,是否將徹底取代人類的工作?哪些工作岌岌可危?你和孩子應該怎麼「避坑」? 誠然,AI能取代相對於人類更有優勢的工作,一般都是簡單重複的流程性工作。然而,AI具備了相當的語意溝通能力,顯然比大活人更容易訓練進行反覆運算,進而在理解力和表達力上匹敵甚至超越人類。值得一提的是,「愛和同理心」以及「對人類陪伴的需求」,是冰冷的AI永遠難以取代的。 以下是我推估未來將會「名存實亡」的10種工作。 1.電話行銷員/電話銷售 電話銷售將是最快被AI取代的工作之一。與人工電話銷售員相比,AI幾乎是零成本,而且不抱怨、具分析能力、績效高、與商業邏輯高度一致,所以電話銷售類工作是沒有未來的。如果你正從事電話銷售,可以考慮換成面對面銷售或其他需要和人們打交道的工作。 2.客戶服務 客服互動會隨著AI的應用而增加。不過,鑒於這類工作的重複性(通常會有教科書式的應答方法作為參考),客服工作將在很大程度上,分階段逐步被AI取代。如果你正從事客服工作,建議從文本支援轉向語音支援、從輕度支援轉向深度支援、從電話 / 互聯網服務轉向面對面服務,同時也應該學習共情、溝通和勸說的技巧。 3.倉庫工人 XYZ等碼垛機器人已經開始替代人力進行分揀,捷象靈越、壹悟科技等無人叉車,早可以把貨品、貨架準確運送到倉庫指定位置,這些產品已經陸續開進了不少世界500強企業的內部倉庫。 4.出納、運營、資料處理員 世界500強銀行已宣布將網店運營人員的數量,從2萬名裁減至1萬名。這些都是和資料、資訊打交道的「無名」中間人,他們負責的工作包括文件存檔、處理、採購、庫存管理、錯誤勘查、銷售額估算、向管理層報告調查結果等。這一現象不僅發生在銀行業,也將出現在每一個和海量資料打交道的大公司。 5.電話接線員 電話接線員是電話類工作中最不需要用到人際技巧的工作。當語音辨識愈來愈精準,電話類工作被徹底淘汰只是時間問題。 6.出納員/收銀員 出納員和收銀員正在被ATM機和自助結帳機取代。日益激烈的競爭迫使零售商、銀行和速食公司大量精簡人工流程。無人商店早已預示了一個商店完全無人化的未來,只是在安全及隱私考量下,速度不會太快。 7.速食店員 現有的連鎖餐廳已經開始推廣自動化點餐流程,很可能不久後便會使用面部識別和語音辨識技術。下一步自然就是對食物的準備和烹飪,進行自動化了。另外,未來還將出現烹飪和上菜全自動化的全新平價連鎖餐廳。這些「機器人餐廳」將搶走傳統速食行業的生意,從而導致速食店員工數量下降。 8.洗碗工 一個超大型洗碗機,未來能直接從餐桌上撤下碗碟(當然還有食物、骨頭、餐巾和其他餐具),然後把碟碗和銀器洗得發亮。這些洗碗機價格的確比較高,但是對於大型餐廳而言,和省下來的人力成本相比,仍然是可以接受的。 9.生產線質檢員 隨著創新奇智等「AI+製造」公司在工業AI質檢場景方面的崛起和成熟,工作重複性高、工作環境固定的生產線將會逐漸被淘汰,整個淘汰過程有可能長達20年。但檢查手機外殼這類保證產品美觀的工作,或是檢查電路板這類保證產品功能的工作,很快就會被取代。 10.快遞員 快遞員和送貨員正在被快遞機器人、小型汽車、大型卡車以及無人機取代。最先出現的將是結構化環境中的室內配送服務(酒店客房和公寓),之後會延伸至非公共道路,最後滲透整個快遞行業。 (本文節錄自李開復FB) 危機四伏的10種工作 看似金飯碗,其實危機四伏的10種工作,則包括: 1. 銷售與市場研究 研究工作看上去相當複雜,很難被取代。不過,銷售和市場研究工作,如今更多是對大筆資料進行篩選,從中得出洞見。對人類來說,管理如此龐大、多維和複雜的資料,將會愈來愈困難。 2. 保險理賠員 保險理賠員為了妥善處理每一筆索賠,需要仔細檢查大量的資料,應對各種不確定因素。有了AI,所有索賠都可比照歷史資料進行核實,這樣一來,欺詐率會大幅降低,合理計算的數值基礎也會更堅實可靠。 3. 保安人員 「安保機器人」和能將多台相機與監控AI系統相連接的感測器,已可完美檢測場所遭入侵、起火以及燃氣洩漏等情況。與其從事保安工作,不如盡快學習管理「AI系統」以保住飯碗。 4. 卡車司機 3~5年後無人駕駛技術變得成熟,卡車司機就會成為最先被取代的職業之一。 5. 消費貸款受理人 AI擅長處理海量資料、做簡單的決策以及進行精準判定。未來AI貸款審批員可以基於核查更多的資訊,來決定是否批准貸款。 6. 財經和體育記者 AI的文筆自然比不上奪得世界新聞獎的深度報導傑作。不過,卻可以如實處理一般報導(包含畫外音等多角度視頻)。另外,AI可以根據歷史點擊資料,生成吸引人的標題(當然還是要經過編輯的把關)。 7. 記帳員與財務分析師 自動資料錄入和核對功能,正在搶走記帳員的工作,因AI能夠發現規律,從而幫助企業主深入瞭解公司的業務情況。 8. 水果採摘者 農業中的許多工作都是重複性的,如拖拉機駕駛、播種、除草、監測和水果採摘。水果採摘工資低、違反人體工學,因此並不是份理想的工作。 9. 專業投資人員 很多類型的投資工作,都需要消化大量的資訊,或進行極其快速的決策,這兩項工作都適合交給AI完成。 10. 放射科醫師 AI取代的職位不僅局限於低收入工作,其技術已可通過X光、MRI或CT來診斷特定類型的癌症(黑色素瘤、肺癌),且診斷表現已能達到人工水準。儘管還需一段時間,AI才能真正取代放射科醫師的大部分工作,但醫學生最好先避開此一領域。

MORE

首批九年級新鮮人求職 畢業前求職獲高薪機會

【本報台北訊】九年級生今年首當職場新鮮人,之前調查顯示,高達94%畢業生打算先就業,yes123求職網調查顯示,高達74.3%的企業對畢業或退伍前就開始投遞履歷社會新鮮人,願意提供較高起薪,約可高出8.6%。 隨著進入畢業季,今年將是首屆九年級生從大學畢業準備投入職場。調查顯示,畢業生求職焦慮感爆表,94%畢業生準備先就業,其中更有68%社會新鮮人已經開始找工作,比例高於去年的67.2%和前年的64.6%。 對於畢業或退伍前就開始投遞履歷的社會新鮮人,有高達74.3%的企業指出,願意提供較高起薪,較畢業或退伍後才求職者約高出8.6%,顯見求職早鳥族享有的待遇溢價空間仍不小。 同樣對於畢業或退伍前就開始投遞履歷的社會新鮮人,有高達86.1%的公司願意提供較高的錄取機會。 圖/資料照片 yes123求職網發言人楊宗斌表示,屬於新鮮人較偏好、嚮往的行業,像是餐飲業、觀光業、飯店業、空運業,目前處於缺工中的重災區,畢竟在恢復開放邊境以後,隨著消費人潮回流、業績反彈,資方計畫積極擴點、展店,持續釋出職缺中。 楊宗斌呼籲,企業不能僅以人事成本考量,才選擇聘用新鮮人,而是要超前部署,著手培養新生代,從接班人角度出發,給予他們充分的職前訓練,並且提供未來職位晉升空間。 同時有61.6%的企業指出,新鮮人如果附上外語履歷,會有加分作用;46.6%的公司也表示,如果附上影音履歷,同樣會有加分作用。 企業面試今年求職的新鮮人時,如果是台大、政大、清華、陽明交大、成大、台科大、北科大這7校畢業的學歷,仍有43.3%的企業表示會提高錄取意願,不過也代表名校光環無用比例高達56.7%。 相形之下,若有這7校畢業的學歷加持,仍然超過半數,也就是有55.1%的資方透露,願意提高新鮮人起薪水準。

MORE

別當辦公室隱形人

文/May 根據一項調查顯示,超過7成6的Z世代,害怕被ChatGPT取代,專家建議,Z世代應更積極裝備好自己的軟硬體,才能不被「自動化」潮流取代。 不少中低階主管發現,誕生於網路世代的年輕員工,只喜歡被動接收資訊,卻連基礎的Excel、Google sheet、Office……等應用軟體都不會(或不熟悉)。更令人擔心的是,他們有如辦公室「隱形人」,幾乎不和同事交流、互助,或彼此分享工作心得。 一般說來,企業主管都曾經歷菜鳥時期:打些無謂的表格、負責收發郵件、寄會議通知給同仁……但也從這些看似不重要的簡單工作中,摸清辦公室不同職位的眉角、掌握往上爬的訣竅。 但據世界經濟論壇估算,全球在未來5年內將有1400萬個職位被AI取代,其中首當其衝的,便是辦公室中的行政文書或初階助理職位。不少公司開始不再聘用實習生、助理等初階職位新人,導致有76%的Z世代,擔心工作會被ChatGPT取代。 也由於管理階層對新AI技術的迷戀,企業也專注於導入AI,以自動化取代更多基本工作,連帶削減了培訓新人的成本,也扼殺年輕世代順利銜接職涯的機會。 確實,年輕世代如果具備駕馭AI工具的能力,在未來勞動市場會更吃香。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研究發現,剛到職兩個月的員工,在使用相關AI工具輔助後,生產力表現幾乎超過在職半年的員工。 在此同時,牛津大學經濟系教授Carl Benedikt Frey也提醒:能在 AI 時代中蓬勃發展的人,不是技術純熟的人,而是那些能在辦公室展現個人存在感、迅速建立有效人脈、激勵與說服眾人的人才。 這也意謂著,Z世代除了要鍛鍊好操作各項軟體的能力,更要培養能實際與人溝通合作的「軟實力」,才能順利打開自己的職涯之路。

MORE

勤學外語 為職場加分

文/彌生 在台灣的職場,會說英文、日文的人不在少數,但愈來愈多人發現,光會這兩種外語其實「還不夠加分」!話說回來,究竟要學會哪些國家的語言,才能具備絕對競爭力呢? 根據104人力銀行在去年底公布的調查顯示,目前企業徵才最需要的5類外語人才,依序是英文、日文、越文、韓文、泰文;其中越文需求年增幅9.1%,泰文年增幅21.2%。 104人力銀行去年底公布《2022職場學習白皮書》,回收3007份有效樣本,發現疫情明顯改變職場,多元學習興起,線上學習也快速成長。至於職場人士學習的方向,一是積極取得證照或學會專業技能,另外,則是不少員工發現:受南向政策影響,企業對越文和泰文的需求轉強,因而努力進修東南亞語言。 在此同時,英國《衛報》和加拿大《金融郵報》分別指出,國際職場人士想要幫自己加薪,學習外語是個好方式。根據《金融郵報》調查:習得一門新的外語能力可以增加10%~15%的薪資。 話說回來,若想在英美歐發展更具企圖心的職涯,究竟學哪種外語的投資報酬率最高呢? 英國《經濟學人》周報表示,雖然答案會因人因地而異,也與個人的專業有關,不過根據3種第二外語和加薪的幅度做了比較,發現同樣的專業下,學習西班牙語者平均薪水增加了1.5%;以法語作為外語者,薪資漲幅為2.3%;而以德語作為外語者,薪資漲幅則為3.8%。 另以使用人口和經濟體強度來看,除了英文、中文之外,德語、法語、西班牙語或阿拉伯語系作為加分外語都是不錯的選擇。此外,使用人口眾多的俄羅斯語,及今年將躍升為全球人口最多國家的印度(印地語),學會之後也能讓職場人士拓展無限商務機會。

MORE

未來10年夯職:永續管理師

文/蘇林 2024轉眼將至,職場專家預測:未來兩年內,將出現超過1000個「永續管理師」、「排碳管理師」職缺,因此近期各大學、機構組織、會計師事務所、教育訓練單位……紛紛推出相關永續人才培訓課程,究竟這個工作主要的工作內容在做些什麼? 根據金管會新公布的「2023年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行動方案」中明文規定,2025年起,實收資本額不到20億元的上市櫃公司,也要編製永續報告書,也就是說,未來2年內,將有超過1000家上市櫃企業,必須要延攬、招聘,或以顧問身分聘雇合格的永續管理師,進入公司任職。 綠領人才需求龐大 而緊接著上市櫃公司之後,未來各大企業,乃至於中小企業,勢必會逐漸納入規範,為地球永續盡一分心力,換言之,台灣、亞洲各地,乃至全球各國企業,都將單獨、委外或合力聘雇永續管理師,為企業完成ESG(企業社會責任)目標,相關職務場市場需求龐大。 具體而言,企業中的永續管理師,平日的工作就是依據ESG背後所代表的環境(Environment)、社會(Social)以及公司治理(Governance)3個項目進行策略規畫、推動計畫和進度掌控。 不同產業爭搶人才 人力銀行分析指出,永續管理師堪稱職場「當紅炸子雞」,不同產業都在爭搶人才,因此未來永續管理師的重要性將會逐年增加,行業薪資也將跟著水漲船高,預估一位有產業經驗的永續管理師,年薪輕鬆可達新台幣百萬元以上,初入行的新手管理師,起薪也比其他行政人員高出一兩千元。 亦即,初階永續管理部門職員,儘管工作內容大多只是從事基礎的庶務工作,薪資卻比行政人員更有商量彈性,而隨著公司的需求提升,部門員工不斷進修取得更高階證照,等到可以獨當一面完成永續告書,或取得證照有能力為企業進行碳盤查、計算碳足跡、碳權規畫……等,在薪資上將有更多向上提升的空間。 設置獨立永續部門 以往,類似的工作多半分屬企業基金會、人力資源或教育訓練部門、總務或財會等不同部門,但隨著全世界對於企業永續的重視,不同產業也有各自需要達成的ESG目標,企業開始單獨設立永續部門或永續長,其下必然需要相關的專職管理師或職員,從事相關工作的規畫及推動。 以同樣的職等來看,分屬於不同產業的永續管理師,薪資可以比同職等的同仁再高出10~20%,包括金融業、製造業的永續管理師,都有挑戰百萬年薪的可能。 各國續開徵碳關稅 另一類個和永續管理師很類似,也同樣深具潛力的職位則是「碳排管理師」、「碳審計師」、「碳足跡管理師」……年薪也可高達70~90萬元。事實上,不僅是台灣綠領人才當紅,國際能源總署預估2030年前、全球將增加1400萬個綠色職缺。 歐盟將從2026年起,正式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也就是俗稱的「碳關稅」,也就是說,未來各國銷往歐盟27國的特定商品,包括氫氣、水泥、鋼鐵、鋁、肥料及電力產品,必須與歐盟廠商承擔同樣的減碳成本,企業必須先購足碳稅,產品才會被放行。 各國續開徵碳關稅 而美國參議院早先提出的清潔競爭法案(Clean Competition Act, CCA)目前已通過二讀,若法案三讀通過,最快將於2024年開始徵收碳稅,這除了意味著減碳成為企業永續的另一種競爭力,也迫使企業必須積極正視減碳績效,如果轉型不成功,就可能萎縮退出市場! 再者,碳關稅、碳費會額外增加企業營運成本,淨零碳排絕對是高耗能產業(如鋼鐵石化業、製造營造業等)轉型當務之急,再加上台灣今年正式成立「碳權交易所」,並於本月22日啟動首筆交易,各類綠領人才稀缺的現象也快速浮現。 也因此在今年下半年,企業紛紛布局相關人才儲備,一方面找尋能依據自身產業痛點,擬定減碳策略的綠色永續尖兵,另方面積極調訓公司內部人員進修,並取得相關專業證照,在企業內具體減碳、規畫碳中和製程或積極採購碳權,以符合政府與客戶的減碳規範。 跨域人才最為吃香 這其中,具備能源轉型專業知識的「溫室氣體(碳)管理師」,工作職責包含碳足跡評估、碳減量策略擬定、碳權交易等,最受到企業青睞。整體而言,具產業實戰經驗,且能幫助企業實現碳排目標,創造實質效益者,也最具薪資競爭力優勢。 通常這類人才多半出自產業界,熟知產業鏈、供應鏈的各個環節,在職進修取得碳盤查師、碳規師、碳權與碳交易證照或具備碳交易實務經驗……甚至了解碳中和的國際規範與執行步驟。換言之,綠領人才需要跨領域經驗,先具備企業基本知識再搶進綠領行業,成功的勝算更大。 爭相培養永續人才 根據「2024研究所指南」調查發現,永續人才幾乎「畢業即就業」,甚至一位畢業生就有兩三個工作機會可供挑選,使得不少學校的永續相關科系成為「夯系」。 今年2月通過的《氣候變遷因應法》,提出於各級學校推動以永續發展為導向的氣候變遷教育,培植未來永續人才,以因應國際趨勢和企業所需。 根據人力銀行統計,2022年綠領工作機會數平均每月累計6305個,較5年前成長一倍,今年的趨勢更為明顯,平均每月新增2000個各類職缺,展望未來10年更預估需求將成長6.5倍。 為回應綠領人才缺口,各級學校目前在教育部帶動下,積極推動以永續發展為導向的氣候變遷教育,培育師資、研發量能與編製教材,培植未來因應氣候變遷的跨領域人才。 目前全台已有51所學校簽署大學永續發展合作備忘錄及倡議書、定期發布大學永續報告書,不過這類課程大多設於在理工學院、商管學院下,多半命名為永續淨零或永續金融等學、課程,少數學校則成立研究學程或研發中心。 台灣以科技半導體、出口導向製造業為大宗,以往綠領人才大多被科技業、環境工程、材料所網羅,但隨著各大企業對永續、綠領人才的需求大增,文法商領域的畢業生,也開始有機會跨域學習綠領專業,轉職成為綠領人才。 除了大學及研究所畢業生,目前各管理顧問公司、人資顧問公司、會計師事務所、教育訓練機構、大學推廣教育單位……均推出各類永續策略、管理課程,並發給研習證書, 成為近期最熱門的在職進修學程。 甚至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還推出「碳資產管理師」課程,只要上完4天課程,研習包括企業碳盤查計算最新實務、減量額度申請最新實務、碳資產管理與交易最新實務、氣候變遷對財報之影響、能源減碳最新實務、碳中和概述與實施流程等知識,並取得法國AFNOR所頒給的「碳資產管理師」國際證書,即贈送新加坡CIX碳權交易所的碳權抵換證200kg。

MORE

加薪 並非轉職跳槽首要考量

文/Sandy Chiu(生涯設計師 Life Designer) 最近接到一個案例,是一個職場薪水三級跳的業內成功人士,連換了3間公司,薪資漲幅超過60%,最近想換工作卻頻頻卡關,所以來請教是否漏失了什麼重要部分,才無法順利再攀高枝…… 諮:今年找我談的工作,都開不出更高的待遇,我想知道還有哪些部分是我沒注意到的? 師:先確定一下,之前的幾次轉職,是你自己去找的,還是對方來找你的? 諮:第一間是對方找我的,後來兩間是我自己去找的。 師:這幾次換公司,是因為追求更高的薪資嗎? 諮:第1次轉職,是被薪資吸引而跳槽,後來覺得一直做專案有點無聊,跟我想做的有點不大符合,才自己找到第2間公司。在這家新創公司,我做得蠻愉快的,可惜不久後收掉了。接著就是目前這間公司,雖然給我很高的薪酬,但老闆有點糟糕,我怕公司很快會撐不下去。 師:所以,你想要的是什麼呢? 諮:穩定吧!當然薪資也不能比現在低啊! 師:了解,薪資的部分是有經濟壓力上的考量嗎? 諮:倒不是,但應該不會有人換工作是為了降薪吧! 師:當然沒人想要降薪,不過也有很多人,換工作的原因與薪資沒有直接關係,而最後的結果也不一定和加薪有關喔! 諮(嚇):真的有這種人嗎? 轉職動機多元又複雜 一般而言,轉職的動機有很多種,但不是每次的結果總是加薪、升遷。 畢竟,決定轉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個人職業目標、家庭狀況、公司環境、行業趨勢等。每次轉職的目的和結果都可能不同,而一份好的工作,不僅僅是薪資讓人滿意,還包括工作滿足度、成長空間和生活平衡。 因此轉職時,無論處在哪種換工作的狀態下,都應該在決策之前深入考慮,確保新工作能夠滿足個人的職業目標、生活需求和個人價值觀;並謹慎評估每次轉職的動機,以符合長期職業目標,才能在職業道路上取得更多的成功和滿足。 以上述諮詢者為例,他第1次轉職的薪資調幅最高,主要是原本的累積在市場上得到認可。第2次轉職到新創,涉及因素複雜,也較具有挑戰性,所以公司願意多加些薪資給員工。第 3次轉職,調薪幅度雖然最低,但還是多少受惠於前兩份工作的經驗值…… 在我說明各種不同的轉職動機後,諮詢者終於比較清晰自己的現狀了。 累積不足薪水原地轉 師:你最近談轉職會覺得沒那麼順,主要是因為這3次轉換有點頻繁;而薪資無法談得更好,應是因為最初的薪資確實偏低,但經過幾次轉換,現在在業界已屬偏高了。所以,依據你目前想換工作的動機,加上前面幾次的原因,你認為最有可能的狀態會是什麼? 諮:最有可能是平轉。因為我傾向是為了工作環境及公司聲譽而想轉職,但之前頻繁轉換,至今累積還不夠,所以不大可能像之前那樣薪水三級跳。 師:看來答案已經有了。 諮:真的很感謝!我知道怎麼做了。 通過這番澄清和對話,諮詢者對自己的職業路徑和轉職動機,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並了解目標是追求穩定且具有良好公司聲譽的環境。在未來的轉職決策中,應更加注重公司的穩定性和文化匹配,同時不要只把薪資作為唯一的考量因素。 常見的 3 種轉職動機 1 升轉(升職/加薪)的可能動機 薪資提升:新公司願意提供更高的薪資來吸引你加入,因為你在市場上的價值得到認可。 職位升級:新職位在職級或職等上比之前更高,代表了職業晉升。 更好的職業發展機會:新公司提供更好的晉升途徑,使你能夠在短期內得到更高的職位。 更具挑戰性的工作:新工作可能涉及更複雜、更具挑戰性的任務,對你的職涯成長有益。 技能匹配:新職位需要你所具備的技能,這使你成為理想的候選人。 2 平轉(平級換工作)的可能動機: 工作環境:你對現有工作環境感到不滿意,希望嘗試不同的公司文化和團隊。 地理位置:新公司的上班地點,更適合你的生活需求,減少了通勤時間和成本。 工作內容:新工作提供了與之前不同,但同樣讓人感興趣的工作內容,使你保持工作激情。 公司聲譽:你希望加入在行業中有更好聲譽的公司,以提升你的職業形象。 3 降轉(降職)的可能動機: 工作壓力:目前工作壓力過大,希望降低壓力,改善工作與生活平衡。 健康考慮:你的健康狀況可能導致需要減少工作負擔,從而選擇降低職位。 行業轉型:你可能需要學習新技能以便日後順利轉行,必須在新行業中重新起步或學習。 個人選擇:你可能希望在職業生涯的某個階段減少工作強度,以追求其他興趣、目標或事業。 公司變革:某些產業因大環境不佳,需要減少成本,導致職位降低。 跳槽想加薪 先自我評估 跳槽加薪是職場中常見的策略,但建議先從下列3個面向,進行可行性評估: 1. 市場需求: 此職位在行業中是否存在著高需求,以及是否有足夠的公司願意提供更高的薪資來吸引人才? 2. 技能和經驗: 技能和經驗是否足夠吸引其他公司,願意提供更高的薪資來延聘你? 3. 市場薪資水平: 瞭解所在行業和地區的薪資水平,確保你的期望薪資與市場相符。 此外,轉職前應注意思考下列6個事項: 1. 職業目標:跳槽或轉職,應是為了實現長期職業目標,而不僅僅是為了薪資,選議多考慮新職位是否與你的職業規畫相符。 2. 公司文化和價值觀:新公司的文化、價值觀和工作環境是否與你匹配,這對於長期的工作滿意度很重要。 3. 穩定性:考慮新公司的穩定性和發展前景,避免頻繁跳槽可能影響個人的職業形象。 4. 福利待遇:薪資不僅僅是決定因素,還要考慮福利、健康保險、休假等待遇。 5. 反思原因:確保你跳槽的主要原因不僅僅是為了薪資,可能還包括職業發展、學習機會等因素。 6. 溝通技巧:在談判薪資時,要有適當的溝通技巧,清晰地表達自己的價值,同時也要考慮市場標準和公司的承受能力。

MORE

【友善職場 系列2】四季藝術 努力減少員工職涯阻力

文/得人資源整合 成立於1995年的四季藝術兒童教育機構(簡稱四季藝術),在台中有6所幼兒園與國小課後ESL創客學校,450多名教職員,每年陪伴將近3000個孩子成長學習。2022年榮獲勞動部國家人才發展獎,是台灣人力資源領域的最高榮譽;更曾榮獲台灣教育領域最高榮譽的教育部「教學卓越金質獎」。 為老師伙伴規畫職涯 「人才,是幼兒教育最關鍵的力量。」創辦人唐富美說,在幼兒奠定生命價值觀和生活態度的關鍵期,幼教老師扮演極重要的角色,絕非只負責「保育」和「教學」工作而已,而園方,也有責任為幼師伙伴規畫職涯發展。 四季藝術早在2013年就成立人才發展部,打破傳統幼教界的師徒制,建立嚴謹的師培制度和教學系統,強化老師的教學專業能力,激發其熱情和潛能,成為珍貴的幼教人才。「在四季藝術,沒有『員工』一詞,每位教職員都是『伙伴』。」 以數位創新翻轉產業 特別的是,四季藝術把教學跟行政分開,讓老師專心教學,不須負擔行政、導護、隨車等工作。並且讓老師共同備課,深化專業教學、擴展課程能量、減輕工作負荷,增進彼此情誼,不用單打獨鬥。 唐富美的想法是:「老師不能做的,給行政部門做;行政不能做的,給電腦做。」2017年起,四季藝術推動數位轉型,導入科技,運用手機APP整合家長服務、幼兒保育紀錄與學習評量、教學知識庫等,讓老師只需手機在手,便能聰明工作,大大提升工作效率。 依伙伴需求設計制度 憶起當年提出數位轉型時,不少資深伙伴起初認為「不可能做到」,甚至認為「幼兒園和數位轉型有什麼關係」?但唐富美長期關注科技趨勢,堅信「數位轉型是一定要做的事」,幼教事業絕不能置身事外。 「我們是依據伙伴和家長的需求,來設計制度並推動計畫。」唐富美堅持推展各項管理方案,一方面為了留住人才,另一關鍵則來自親身經歷。 工作家庭能否皆兼顧 「小時候父母為了生計辛勞奔忙,我們只能自己照顧自己。」唐富美說,成長過程的孤寂感,讓她成年後,特別希望這樣的缺憾不要再複製到別人身上,創業後,更希望讓伙伴的孩子、家人都能被照顧到。 唐富美自身高度重視家庭,努力扮演好女兒、妻子、母親、媳婦等角色。「將心比心,我想讓四季藝術的伙伴(超過9成是女性)也能照顧好家庭。」唐富美立志,要讓四季藝術成為伙伴們實現夢想的場域。 幸福職場高薪福利佳 唐富美常提醒伙伴:「當妳把先生、小孩照顧好,家人就會支持妳的工作。如果家庭顧不好,反而會成為妳的職涯阻力」。而自創校起,她便提供幼教界罕見的高薪資,讓女性伙伴成為家裡重要的經濟支柱,暗助其獲得家人對「媽媽外出工作」大力支持。 此外,還主動提供教育補助,讓四季藝術的伙伴子女,可學費減半就讀四季藝術;懷孕生第3胎,更是學費全免。 準時下班 是最大成全 四季藝術因為教學方案多元豐富,不斷精進教育品質,早年老師加班是常態,工作負擔很沉重。5、6年前,唐富美提出年度目標:「破框顛覆,準時下班」,透過數位轉型、班群共備系統的運作,才讓老師們得以聰明工作,大幅度減少工作量,成功推動準時下班的「規定」。 當時多數伙伴遲遲不肯下班,唐富美先是規定大家每周至少一天回家和老公小孩一起吃晚飯,接著每天傍晚親自廣播,叫大家「趕快下班」,如果發現晚上7點辦公室的燈還亮著,她會一間一間去關燈。「最嚴格時,我甚至恐嚇大家:不準時下班就影響評核!還設定電腦自動關機,強迫大家不要再加班了。」她笑著說。 她以身作則,快到下班時間,馬上結束會議和手邊工作,收拾包包準備下班,並全力說服高階主管一起配合。她告訴各分校園長:「你們的準時下班,是對伙伴最大的成全。」 工作有彈性 接住每個人 四季藝術訂有「安心工作計畫」和「多元工作彈性計畫」,讓員工在必要時,可階段性調整工作時間,甚至調整工作模式,以兼顧家庭或照顧家人。例如:當家中幼兒生病需要照顧,可啟動「專職代課」協助伙伴安心照顧幼兒;疫情期間可遠距居家工作,讓伙伴持續擁有穩定的收入…… 2022年夏天,四季藝術一位園長因媽媽生病,改採彈性上班,每周僅上班3天,等媽媽病情好轉,才逐步改回4到5天,其他伙伴則配合快速調整和分工因應。 這位園長原本認為自己的責任很重,不應增加團隊負擔,但唐富美告訴她:「如果連園長職務都可以將工作拆分出去,其他伙伴看在眼裡,就會相信這個團隊真的可以『接住』每個人」。 園長彈性上班2個月 事實證明,這位園長前後長達兩個月的彈性上班,不但成功解決家庭危機,合力接住她的伙伴,也增進行政能力,合力讓校務順利推展。 相較於部分企業多從雇主角度出發,唐富美始終站在伙伴的立場思考制度和福利,不太在乎學校可能因此增加多少支出。「人才是學校的重要資源,伙伴的問題就是團隊的問題。」唐富美堅信,伙伴一旦把家庭照顧好,工作能力成長,職涯穩定發展,最終受惠的,將是整個四季藝術孩子的教育品質。 管理順暢靠凝聚共識 唐富美坦言,推動彈性工時和多元工作方案,確曾帶來管理上的不便。但四季藝術重新設計更靈活的排班系統和人力調度機制,同時不斷與每位成員溝通,說服大家用團隊的力量接住有需要的伙伴,久而久之,形成特有的企業文化和凝聚力,大家充滿同理心,相互理解、體諒和支持,每個人都知道:「當自己有需要時,同樣會獲得支援。」 她強調,企業在考量成本和創造盈餘時,不是只靠節流,而應創造獨特性與價值,當能運用人才資源,為孩子創造最好的教育品質時,就有機會收取較高的學費,創造高薪與彈性工作等誘因,進而吸收及留住好人才,形成正向循環,打造最強的教育團隊,並得以永續發展。

MORE
/5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