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社論 | 人間福報

社論

社論--香港進入雙國安法時代

香港立法會以超常效率通過《維護國家安全條例》,並自上周六起生效。俗稱《基本法》二十三條的這項立法實施後,香港進入雙國安法時代,未來究竟是走向「由治及興」,還是如西方投資界認定的「香港玩完了」,十分值得關注。 香港《基本法》二十三條經歷漫長的立法過程。一九九○年四月中國大陸七屆人大通過香港《基本法》,明定香港需自行立法禁止任何有損國家主權、領土完整、統一及國家安全的行為。九七回歸後,二○○二年港府首度就二十三條立法發表諮詢文件,但隨後引出五十萬人大遊行,隔年九月港府被迫撤回。 二○一九年香港爆發百萬人上街的反送中抗議遊行,社會極度震盪,北京當局決定鐵腕鎮壓,於隔年由全國人大代行立法,推出港版《國安法》。在《國安法》威懾下,許多外資出走,港人紛紛外移,但中共仍認為香港的國安法制不夠完備,於是就有了這次的快速立法,從提交立法草案到立法會全票通過不到半個月時間。 香港火速完成《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切。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紛紛表達對此法案可能進一步侵蝕香港自由的擔憂,跨國國會議員與公眾人物發布聯合譴責聲明,指新法將進一步重擊香港的自治、法制、權利與基本自由,影響更超過二○二○年的香港《國安法》。 國際媒體形容,二十三條內容比《國安法》更恐怖。例如,批評北京當局,可判煽動叛亂罪,唱衰香港也可判長期刑期;法條中還鼓吹舉報,對「隱匿叛國」知情不報者,也可入罪,連藏有《蘋果日報》舊報紙,都可入罪,這些都十分不利於香港做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吸引力,已有三十多個國家準備撤離駐港單位。 二○二○年北京繞過香港制定港版《國安法》,當時大肆宣傳說立法之後,香港將「由亂到治」,再「由治及興」。但《國安法》實施三年,香港未見治與興,反而是股價樓市全崩,經濟衰退,如同一潭死水。 現在又宣傳說二十三條立法之後,可全力拚經濟,香港興盛可期。然而從全球外資界的反應來看,這恐怕又是無法兌現的謊言。曾任國際投行高級主管的耶魯大學經濟學者羅奇上月在《金融時報》撰文說,「香港已經玩完」。羅奇數十年一直唱好中國,現在卻倒轉立場,直指「北京若不改變對港政策,香港就只能被困在陷阱之中」。 香港的興衰與中國息息相關。二○一三年北京提出中國夢和一帶一路計畫時,許多香港人認為只要「背靠祖國」,將可迎來興盛繁榮。但現今中國改革開放動力消失,經濟上國進民退,出口和消費進一步萎縮,房價大跌,香港經濟當然就跟著萎靡。 於二十三條立法前,香港流行一則笑話:「英國用了一百年才將香港建成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北京只用三年就把香港變成一個國際金融廢墟。」二十三條實施後,希望這笑話不會成真。  

MORE

社論--國際刑事法院與中東和平動向

社論 二○二三年十月哈瑪斯向以色列南部展開的入侵行動,致使約一千四百名以色列人和外國公民遇害,哈瑪斯明顯已觸犯了《國際法》的危害人類罪以及戰爭罪。但隨後以色列所展開的報復反擊行動,造成巴勒斯坦平民大量的傷亡,似乎更違反了比例原則,引起了全球的批判聲浪。 根據《國際法》原則,衝突雙方不能以對方違法為藉口,合理化己方的戰爭罪行。面對以哈雙方的反人道嫌疑,國際刑事法院究竟能否發揮其制裁功能,從而保障人類和平,便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據以色列多家媒體及《紐約時報》的報導,位於荷蘭海牙的國際刑事法院(ICC)近期可能針對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以色列國防部長葛朗特及以色列國防軍參謀總長哈勒維等人發出逮捕令,同時也可能對哈瑪斯領導人發出逮捕令。消息一出,引起全球的高度關注,支持者都認為這有助於維護人類的和平。 無論國際刑事法院的這項起訴行動最後是否成真,或者未來的判決能否真正落實執行,都已經昭示了和平、人道、正義乃是當今國際社會的主流價值。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維護世界和平已成為全球多數國家的共識,聯合國的成立就是以維護國際和平為宗旨。《聯合國憲章》第一條表明,聯合國的宗旨為:「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並為此目的:採取有效集體辦法,以防止且消除對於和平之威脅,制止侵略行為或其他和平之破壞;並以和平方法且依正義及《國際法》之原則,調整或解決足以破壞和平之國際爭端或情勢。」 據上述的聯合國和平共識,《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於一九九八年七月十七日獲得通過,並於二○○二年七月一日生效,國際刑事法院開始正式運作。依據《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的內容,國際刑事法院可以就滅絕種族罪、危害人類罪、戰爭罪、侵略罪以及妨礙司法罪等,針對個人進行起訴。 在此情形下,任何破壞人類和平的個人,再也不能躲在國家的保護傘下,逃避戰爭等罪行的制裁。儘管截至目前為止,國際刑事法院的功能仍然相當受限,但倡議國際和平的努力與潮流已經無法逆轉。 《羅馬規約》的締約國目前已達到一百二十三個國家,已獲得全球多數國家的支持。儘管中國大陸、印度、印尼、美國及俄羅斯等大國均未參與締約,但不妨礙國際和平共識的推廣與普及。事實上,國際刑事法院在堅持理想及抵抗霸權方面,已有相當程度的突破。 二○二三年三月,國際刑事法院以普亭入侵烏克蘭觸犯戰爭罪為由,對普亭發出拘捕令。由於普亭乃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俄羅斯的首腦,國際刑事法院此一舉措,無疑具有不屈服於霸權的意味。眾所周知以色列乃是美國的重要盟邦,此次國際刑事法院對以、哈領導人倘正式發出逮捕令,也同樣是一種不屈服於霸權的表現。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於四月二十九日的中東之行中表示,將向以色列施加更大壓力,以增加對於加薩走廊的人道主義援助。同時,布林肯同時也力促哈瑪斯盡快接受旨在確保人質順利獲釋的加薩休戰協議。布林肯的和平倡議若能順利成功,也可視為國際刑事法院近期努力的附帶成果。  

MORE

社論--跨越護欄 踩踏紅線

社論 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出訪歐洲期間,宣揚中歐合作、支持歐洲戰略自主,藉以突破美國設置的防中護欄。華府日前再度聲援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出席世界衛生大會,挑戰中方設下的敏感紅線。 華府在美中設置護欄有兩層意思,一是管控美中分歧,維繫對話管道暢通,防止競爭轉為衝突失控。二是限制北京擴張,積極與盟友日韓澳菲分別在東海、南海舉行聯合軍演,意圖把中國軍力圍堵在第一島鏈內;再加上科技戰、貿易戰等層層護欄把關,確保美國領先地位。 鑑於美國已把中國列為戰略競爭對手,加大力度拉攏歐盟共同應對中國,因此習近平就把今年首訪地點選定歐洲,做為跨越美國護欄的突破口。習近平出訪法塞匈三國期間,突顯中歐是「朋友、夥伴」,呼籲歐洲要堅守「獨立自主」,雙方關係是和平、合作、友好的「典範」。他在出訪第一站法國就點出中歐關係「不針對、不依附、也不受制於第三方」,呼應法國總統馬克宏稱歐洲「絕不能成為美國的附庸」、不讓美中任何一方將其推向一邊或拉向另一邊。 眾所周知,歐洲的安全倚仗美國,經濟則需要中國。在美中科技戰中,雖然荷蘭被迫配合禁售中國先進光刻機而損失大訂單,但是對於美國提出的脫鉤斷鏈、小院高牆,歐洲國家大多態度趨向保守,不願一面倒向美國,畢竟任誰也不願因站隊美國而坐失龐大的中國市場商機。 習近平此行大打歐洲牌,強調中歐不存在地緣政治矛盾,中歐沒有冷戰,希望歐盟能樹立正確對華認知,共同防止新冷戰。北京勸說歐盟不必捲入美中冷戰,不要加入美國護欄,應是初見成效。 至於北京與華府互動時,明確表明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強調其核心利益絕不容受損,決不會聽之任之。 對於北京設定的紅線,拜登總統直言「我們就是需要搞清楚紅線在哪裡?」因此華府口頭上宣稱不支持台獨,同時又以行動支持台灣開展國際空間。日前美國國務院援例支持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參與今年在瑞士舉行的世界衛生大會,讓世界受益於台灣的專業知識和經驗;美國參眾兩院外交委員會聽證會上,進一步表達支持台灣有意義參與國際民航組織、國際刑警組織等。同時,華府還詮釋解讀了聯合國二七五八號決議,指決議內容並沒有決定台灣地位,是北京歪曲、濫用;這是美國為了排除擴大台灣國際空間的障礙,所做出的釜底抽薪之舉。 其實早在馬政府主政時期,台灣順利獲邀以觀察員身分出席包括世衛大會等多項國際組織會議,但蔡政府卻被拒諸門外。馬政府能做到,而蔡政府不行,北京歸咎是蔡政府拒絕承認九二共識,致使台灣參與世衛大會的政治基礎不復存在,並指美方有關舉措實質上是縱容支持台獨;針對華府無視紅線示警,頻頻採取切香腸、踩紅線做法,北京指摘就是政治挑釁。 華府的護欄,攔不住北京持續走出去;而北京的紅線,亦擋不了華府不斷踩底線。如何精準切香腸又不致傷到手指,有待美中雙方的分寸拿捏。兩大之間難為小,處於美中角力過程,波濤洶湧,五二○之後新政府如仍延續蔡政府路線,台灣有意義地參與聯合國所屬國際組織仍難樂觀!  

MORE

社論--TikTok見證美國的魔幻政治

美國國會眾議院日前以三百五十二票對六十五票的壓倒性票數通過法案,要求短影音分享平台抖音國際版TikTok的母公司「字節跳動」,必須在六個月內撤資並完成切割,否則美國將禁用TikTok。 前此,美國眾議院「能源暨商業委員會」已先以五十票比零無異議通過由才剛剛在今年二月訪問台灣的「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主席、共和黨籍眾議員蓋拉格,與民主黨籍眾議員克利什納穆希共同提出的TikTok剝離案(或稱切割案),可見此案是民主、共和兩黨的共識。 眾議院通過之後,下一步將是交由參議院討論並投票,而拜登總統已表明,只要該法案提交到他的辦公桌上,他就會簽署頒布。所謂TikTok切割案,其實就是逼迫字節跳動公司必須賣出TikTok給非中國的公司,否則就得撤出美國。 值得關注的是,很可能會代表共和黨競逐二○二四大位的前美國總統川普,已表明反對這項法案。他也認為TikTok有國安威脅,但如果禁止,那臉書等社群媒體就會成為受益者,而這些社群媒體和TikTok一樣,都有安全風險。二○二○年八月,當時擔任美國總統的川普,也曾根據《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的授權,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禁止TikTok和微信在美國運營,不過遭到法院判決無效;拜登總統上任後,在二○二一年六月直接撤銷了川普的這項行政命令。不料,風水輪流轉,如今拜登政府要封殺TikTok,川普卻表示反對了! TikTok之所以一再成為美國兩黨的眼中釘,除了所謂的國安問題之外,最關鍵的其實是TikTok的商機和影響力。根據TikTok資料顯示,美國用戶數高達一點七億;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發布的調查報告則顯示,百分之三十三的美國人有使用TikTok的經驗,其中,十八歲到二十九歲的年輕人更高達百分之六十二。研究公司Emarketer指出,TikTok二○二○年在美國的廣告收入還不到十億美元,但是到了今(二○二四)年預計將會增加為八十六點六億美元,成為美國廣告商首選的社群平台。 還有大約五百萬個小商家、個人經營者,透過TikTok接觸客戶。根據金融顧問公司牛津經濟的研究報告,二○二三年TikTok對全美國內生產總值(GDP)貢獻了二百四十二億美元(約新台幣七千七百一十三億元),為小商戶帶來一百四十七億美元收入。這次眾議院通過的分割案可能令TikTok關閉美國業務,由而引發眾多TikTok小商家抗議。 其實TikTok與遭到美國全方位封殺的華為一樣,都對美國的科技霸權形成挑戰。華為被認為在5G技術及布局上超越美國,TikTok則是商業模式領先;即使臉書和Youtube後來也全力發展短影音,卻仍競爭不過TikTok。或許這就是美國對TikTok必除之而後快的理由之一。  除了商業因素,TikTok對輿論的影響力更令美國傳媒及政治人物感受到壓力。《以色列時報》日前報導稱,著名的猶太團體「北美猶太聯合會」(JFNA),是這次美國眾議院快速通過TikTok剝離法案的幕後推手,理由與去年爆發的以巴衝突有關。據稱猶太社群認為TikTok上出現了大量親巴勒斯坦的反猶言論,左右了公共輿論,進而外溢到線下的示威抗議活動,必須下架。 這些理由或許都有其根據,最關鍵的恐怕還是美大選近了。TikTok在美國的命運幾經折騰,正見證了美國政治無比魔幻的一面,也可以說反映出美國因應總統大選、每四年發作一次的「中國併發症」吧!

MORE

社論--保證良好的電業環境

四月中因台電機組連續跳電,桃園等地有多起停電事故,居民生活和產商業務都受影響。立委提案修法延用核電,地方首長指責中央能源政策荒腔走板;台電總經理王耀庭為此請辭負責,但兩天後又聲明不辭了。 王總在留任的聲明裡激越地說:「我厭惡台電被當做政治鬥爭工具。」其實台灣人認知的台電是國營獨占企業,不是政治鬥爭工具。用電戶唯求穩定供電,合宜計價,不要無預警停電。 台電會自認變成黨派腦鬥爭的犧牲品,像對號入座。因為爭點在於上位能源政策,下游台電的發、輸、配電等業務得失,只是辯論政策的引據。 由執政者律定的能源政策,未獲電業專家和守護生態者認同,在野黨派、民選公職據以提出諍言,使電力公司成燃點。因為停電,百工百業有感,生活不便時民怨高漲,矛頭皆指向政策偏差。外商、台商這些年不斷建議政府應穩定供電,科技廠甚至要求允許自建電廠,自力更生。 台電是順應政府能源政策的國營公司,必須與政府共同承擔民意問責;鬥爭說像自設悲情,所以挨批取媚當道。 王總還告訴媒體,電力系統很單純,就是把電透過一萬多條饋線、三百萬根電桿、一百五十萬顆小變壓器、一百五十個開關,送到家戶。桃園停電是末端一、二故障,屬事故停電;難道核能多放幾部,末端萬條饋線就不會跳了嗎?抱歉,會繼續跳,繼續停電。 如王總所說,電力系統很單純,發、輸、配電而已。但論及實務操作與資源配置,管理到位即單純;管理不逮,資源匱乏時,會狀況不斷。 停電因素絕非單一,遇地震、颱風、戰爭,神仙公司也莫可奈何。台電之病是承擔政治任務致鉅額虧損,怎可能還有餘力更新設備、確保末端饋線無虞呢? 台灣有僑民旅居德國魯爾區杜伊斯堡四十年,從未遇停電;德國也關核電廠,卻能維護輸配電正常運行。可證台電的困境,得向上位追究,是多大的政治力介入企業營管,才導致台電不能像台積電那般討喜。 王總是宅心仁厚的管理幹部,眼看部屬櫛風沐雨,保障事故停電於最短時間內恢復供電;他說:「噴口水的人也許不在乎,可是我台電二萬八千多弟兄姐妹每天為此奔忙,我非常在乎他們。」 台電工會力挺在乎員工的好長官留任。其實更多用電戶都知道台電員工的付出,見證過颱風後台電員工搶修線路的辛勞;地震連發,台電技術人員和許多消防、救難人員一樣並肩涉險,檢查設備,幫助民眾重整家園。 當今社會,誰無難為人言的心酸呢?百工百業亟需互助,共擔風險。警察維護治安,隨時隨處都有難測危機;空軍官兵不分晴雨,須幾分鐘內緊急起飛,趕赴任務空域,壓力山大;醫護人員全天候輪班,救命於俄頃,身心豈會鬆弛。 術業有專精,電力系統的「眉角」行外人難測,可是用專業訕諷輿論辯證能源實務,就是反智。台電既獨占供電事業,更應科普(popular science)電業知識,為己謀,爭取認同;為台灣好,可形成共識,匡補政府的能源政策。 天上不會掉下免費又美味的餡餅,台電若期待良好的電業環境,須從自我力行起步,實事求是,誠信敬業;事宜對人言時,多言直諫,至少去化些空自淒涼的心酸。

MORE

社論--當家不鬧事,鬧事不當家

當家的人,要帶領全家人前行,首先要全家和睦友愛,不猜忌鬥爭,不在內部鬧意見,才能齊心協力,一致對外。無論是打拚經濟,待人接物,抵禦外侮,才能家和萬事興,帶給全家人安心幸福。 如果由一個愛鬧事的人來當家,那麻煩就大了。彼此失去信任,內部猜忌,互相批判,推委責任,吵鬧分裂,一家人無法齊心做事,互相掣肘,到最後人各異心,離心離德,家族要興盛也難。 古人言「家和萬事興」是不破的原則。依此觀之,現在全台灣最期望團結的人,無疑主政的賴清德總統,和執政的民進黨。原因很明白,台灣面臨內外壓力,新的國際局勢,兩岸關係緊張,全民團結,共同奮鬥都來不及,豈有餘裕再分裂。因此賴清德總統在就職演說中,也一再強調要團結全體國人,共創未來。 做為執政者,如果社會發生問題,無論治安、衛生、醫療、國家安全等等,最後都要由當政者來承擔責任。特別是群眾聚集抗議事件,民眾有衝突鬧事,導致社會治安問題,或影響經濟發展,要負起維護國安責任的,也是當政的政府。所以當家的人,比誰都怕鬧事。 但目前的情勢卻讓人訝異。反而是當家的民進黨,在帶頭鬧事。國會擬定改革法案,規範政府官員的相關職權行使責任,需要經過黨政協商,才能交付院會。但在協商過程進行中,民進黨立委多次杯葛,等到院會召開要進行各種法案表決,則由立法委員在院會抵制,發動抗爭使立法院議事功能不彰。 在野黨立委因此批評,這是執政黨的策略運用,癱瘓立法院,讓國會失去應有的正當性與合法性,把國會信譽打垮之後,行政院就可以完全不理會立法院在野黨居多數的現實,無視國會監督,讓行政權獨大。因此,台灣才會出現全世界未曾有過的現象,那就是由執政黨,發動群眾運動,去包圍國會。 要知道群眾運動是因為弱勢者的聲音無法被社會聽到,因此要動員無力無聲者站上街頭,好讓社會聽見他們的聲音。而執政者,是完全沒有這個必要的。因為所有民眾的任何意見,都可以透過行政權力,加以改善。講白了,政府握有國家權力,分配預算資源,資源要注入哪裡,政策要向哪裡傾斜,便是權力的所在;弱勢立即可以翻轉變強。執政黨握有國家最大權柄,哪裡需要上街頭! 執政者更應該期望的是民間團結,沒有人上街頭,社會和諧,更有利於施政。如果動員的群眾引發社會衝突,造成社會撕裂的後果,反而不利於團結,對執政者不利。因此「當家不鬧事」不只是指家庭,更意指國家的執政黨,不應該帶頭鬧事。如果鬧出衝突事件,最後收拾的,將是執政者本身。 以當前國會群眾動員來說,國會有充分的民意正當性,依民主原則投票,舉世皆然。因此,再多群眾包圍也不能撼動國會的決議。否則,如果靠群眾動員就可以改變國會決議,那豈不變成暴民政治了。 當家不鬧事,鬧事不當家,希望賴清德總統和民進黨能記取古訓,以和解團結為核心,好好進行朝野協商合作,為台灣社會做領導者應有的示範。

MORE

社論--清明節的人文情懷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路人遙指杏花村」,這是多數人熟悉的杜牧詩,刻畫著四月初春,為了掃墓祭祀而走到郊野的行人,在斜風細雨中,放眼望去俱是孤魂荒塚,心中思念逝去的親人,往事縈懷抱,傷心欲斷魂,於是想借一點小酒來暖暖身子,澆澆愁腸,就在路邊問一個牧童,何處有小酒鋪子,他於是遙遙指向杏花村。 詩句很簡白,意象很清晰,但刻畫人們在清明節的絲絲微雨中,孤單落寞的心情,卻入骨三分,流傳千古。 清明節確是中華文化極其獨特的節日。歐美雖有萬聖節,但並非為紀念祖先或祭祀祖先,而是鬼節。如墨西哥的亡靈節則是融合墨西哥原住民阿茲特克人傳統和天主教影響,藉由節日緬懷、紀念逝去的親人。亡靈節的圖騰,例如骷髏頭、萬壽菊等,隨著二○一七年皮克斯動畫電影《可可夜總會》熱映而廣為世人所知。但清明節流傳幾千年的傳統又是始於何時呢? 有一說是始於帝王有「墓祭」之禮,民間傳習成風而成禮俗。其實在民間則流傳著更為動人的故事。認為清明始於寒食節,也就是介之推的歷史故事。傳說晉國公子重耳因驪姬之亂而流亡在外,有一度困在荒山中,食盡糧絕,臣子介之推割下腿股肉烤炙,供重耳食用,始免於飢亡。十九年後,重耳返國就帝位為晉文公,他大封群臣,卻獨獨遺忘了介之推。 後來想起來要去找他,卻不料介之推已和母親隱居深山中。重耳遍尋不著,有大臣建議,不妨燒山即可逼出人來。卻不料山火燒盡,仍不見介之推。眾人上山尋找,才發覺介之推背著母親葬身在一棵柳樹下。重耳為自己的錯誤大慟,乃下令這一天全國不許生火,全國寒食,以紀念介之推。 次年,重耳仍上山紀念介之推,卻見當年抱著母親過世的柳樹已發出新芽,嫩綠色澤有如新生,於是晉文公命名為「清明柳」,而寒食節的次日,也規定為掃墓懷念親人的清明節。 這故事瀰漫著許多中華文化的情懷。首先是君臣的忠義。介之推為了國君的生存,忠心耿耿,寧可割股犧牲自己。而晉文公則在發現自己遺忘了當年功臣之後,立即驅車前往,恩義猶在。等到晉文公發現用錯方法而害死介之推後,內心大痛,乃為懷念而立下寒食節;次年仍不忘恩義,仍舊上山祭祀介之推,而有清明節的設立。 這故事表現出一個民族精神的核心價值,乃是人間的恩情義理,即使貴為一國之君,仍念念不忘舊日恩義。而清明節則從祭祀一個人,演變為中華民族紀念祖先親人的日子。在節日的祭祀中,感念祖先,追尋生命的根源,從而肯定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無論現代化社會有多麼忙亂,每年清明節的假日,海峽兩岸,幾億人南來北往,在絲絲微雨中,返鄉祭祖,慎終追遠,感念先人,則是多麼動人的場景。而傳統文化的價值觀,便是在節日流傳裡,恆久傳承,永不止息。

MORE

社論--地震與大都更時代

社論 四月三日規模達七點二的花蓮大地震不僅造成十三人死亡六人失蹤,更震垮了花蓮幾棟大樓,尤其是天王星大樓整棟傾斜,不得不拆除,令人怵目驚心。為此,台北市長蔣萬安率先宣布台北市進入「大都更時代」,全面推動都更政策,針對防災需求的危老建築更是必須積極進行都更。其實全台灣的危老建築所在多有,行政院更該宣布台灣全面進入大都更時代。 內政部的資料顯示,全國住宅約有九百萬戶,平均屋齡三十二年;而全台屋齡超過三十年的老宅達半數,共四百六十萬戶,屋齡五十年以上的住宅則達到一百萬戶,占九分之一。台北市平均屋齡高達三十七年,問題尤其嚴重。調查顯示,台北市三十年以上老屋高達七成,實在是必須強制都更的時候了。 政府推動都更已有二十餘年,但成效並不彰顯,一因獎勵措施不高,建商興趣缺缺。政府不願直接插手,只是從旁協助,只有少數建商去推動。建商在商言商,有利可圖才會推動,蠅頭小利根本沒興趣。一般危老建築不像高樓大廈樓層高、面積大,有高利潤,推動危老重建困難度更高。 二因政府和建商未能顧慮到住戶心理,只想及早完成都更計畫,一些危老建築的住戶多有戀舊情懷,不願意離開居住多年的老家,政府又沒有更多的誘因給他,要他暫居他處,人生地不熟,而且都更得等個十年八年,等到都更好了人都走了,他還不如在老屋裡將就過著餘年,因此心理上抗拒都更。 都更確實是一個浩大工程,但是不做確實不行。據國家地震中心的研究,只要北台灣發生規模六點三以上的地震,台北地區會有四千棟房屋倒塌,災民達十萬;如果發生九二一等級的地震,會有三萬五千棟房屋倒塌,災民將達九十萬。這樣的數字還不能讓政府嚇出一身冷汗! 多年來,幾乎所有的選舉活動,候選人的第一政見無不是「居住正義」,訴求年輕人要居有屋,他們不婚、不生的原因就是因為買不起房,看不到願景、人生沒有希望,只好躺平。於是候選人、政黨無不大開支票,又是要蓋多少社會住宅,又是要給多少青年貸款優惠;當選舉過後仍是一縷輕煙飄散。台北市副市長李四川說「居住安全比居住正義」更重要,確實是一語中的。 目前政府的政績大半是吹噓,不管是蓋社會住宅還是推動危老建築都更,數字吹得天花亂墜,但不管怎麼吹,距離真正的需求還太遠。如政府承諾八年要蓋二十萬戶社會住宅,至今不到五萬戶。又號稱中央地方攜手推動危老都更已達四千二百件,但距離全台四百六十萬戶的老屋,這算是什麼成績! 從九二一到這次花蓮大地震,大自然已經多次示警,不僅危老建築的安全有問題,山坡地水土保持不良更是隨時有山崩落石的危險,這次花蓮砂卡礑步道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如果政府每次都只會靠一張嘴吹噓政績,而不確實檢討,終必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人民的生命財產白白喪失。大都更時代的到來再也不是喊口號的時候了,從中央到地方,立即付諸行動吧!

MORE

社論--巴黎奧運與全球停戰

第三十三屆夏季奧運會將於七月底在巴黎舉行,法國總統馬克宏呼籲在巴黎奧運期間全球停火止戰,得到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呼應。 歷史上確實有過交戰方基於尊重奧運精神,願意在奧運會期間暫息干戈;那麼俄烏和以哈這兩場國際關注的戰爭,有無可能以巴黎奧運為契機,暫時停火乃至止戰呢?目前來看,情勢似乎不太樂觀。 以哈衝突已經七個多月,哈瑪斯六日突然表態接受埃及與卡達等國斡旋的新停火提案,加薩街頭一度出現慶祝活動,卻被以色列拒絕。以國原預設哈瑪斯不會接受停火提案,已準備展開軍事行動,之後更派出戰車,兵臨與埃及接壤的拉法,對南加薩發動空襲,使在埃及的停戰談判則以無結果告終。 以色列堅持向拉法揮軍,理由是「恐怖分子尚未殲滅」。問題是這必然殃及無辜,引起國際譴責。美國總統拜登已挑明,若以色列全面進攻拉法,就要暫停供應武器給以國。 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正身陷來自內外的政治壓力,因為他的聯合政府仰賴極端猶太民族主義成員支持,他們要求若不能完全占領拉法,將退出內閣。以國一旦同意加薩停火,等同宣告政府垮台。 納坦雅胡的如意算盤是進入拉法之後,可以宣告清剿哈瑪斯的戰略目標已達成,此後直接與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和談,與哈瑪斯則只需要單獨談判釋放人質。這個盤算能否實現,關鍵則在於美國。 美國近日爆發連串大學校園示威浪潮,同情巴勒斯坦人的示威者控訴以色列「種族滅絕」,軍事行動的正當性受到質疑。華府也希望以哈雙方盡快停火,否則校園運動可能沒完沒了,不利於拜登在十一月大選尋求連任。 另一方面,習近平六日與馬克宏會談後,雙方發表關於中東局勢的聯合聲明稱,當務之急是立即實現可持續停火及具體落實「兩國方案」,確保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做為鄰國和平共處,共同以耶路撒冷為首都。 國際社會普遍贊成「兩國方案」,包括力挺以色列的美國。不過「兩國方案」涉及太多政治和宗教上的矛盾與糾纏,例如聖城耶路撒冷的地位問題,如何使之變成和平共處的「兩國首都」,絕對不是簡單的事。 至於打了兩年多的俄烏戰爭,各方現在寄望於六月十五日至十六日在瑞士舉行的第四次國際和平會議,瑞士外交部五月初表示,已邀請超過一百六十國參加,但俄羅斯並不在其中。類似的和會過去已經舉辦多次,因俄羅斯堅持烏克蘭要接受俄國併吞目前占領的烏國領土,最後都只有烏克蘭參加,以致一無所成。 但俄烏戰爭一直拖下去,對整個歐洲都沒好處。德國總理蕭茲於四月訪問中國時,已經獲得習近平表態支持這次和會,法國總統馬克宏藉著接待習近平來訪進一步加碼,希望他能勸服即將到訪的俄羅斯總統普亭,在中國保證支持下參加和會。如果俄羅斯能夠參加瑞士和會,配合自七月底開始的「奧運停戰」,俄烏戰爭就有長期停戰的可能。

MORE

【福世繪】橫渡太平洋,古木筏的探險

文/王文靜(品味私塾創辦人) 人類無止盡追求科技與工業發展,但盡頭在哪? 沒有這些的人類是如何生活?譬如散落在南太平洋小島的人,在遙遠的年代,是如何跨越海洋?一艘無動力的筏,能橫渡太平洋嗎? 1947年4月,77年前,6位挪威與瑞典人建造一艘印加人的木筏,從秘魯出發模擬古代印加人的木筏航行。在南太平洋無動力航行,唯一現代技術只有無線電。餓了,從海裡捕魚。渴了,竹管貯存雨水。沒有人敢,因為這是不可能的航行…… 主導者是探險家托爾.海爾達爾(THOR HEYERDAHL),曾經在南太平洋的小島住了1年,使得他陷入一場論戰:史前時代人類如何到達這些島嶼?島上的石雕,讓他主張第1批居民可能來自南美洲秘魯。 海象無情,跨太平洋的無動力航行,怎麼可能?因此當他找《國家地理》雜誌贊助航程被奚落,說是他們從不贊助任何存心找死的人。他的朋友都勸他,趕快回挪威幹正經事吧,孩子還小呢! 跌破所有人的眼鏡。101天和4900英里無動力航行,他成功到達波利尼西亞群島,創造人類航海史的奇蹟。之後,他寫下《孤筏重洋》,更被據此拍攝成電影(Kon-Tiki,印加人太陽神的古名)。這是挪威影史上投資最高的電影,獲得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探險雖然成功,他也被譽為「世界上最著名的挪威人」,但更多考證還是推翻他的南島遷徙假設。 幾年後,海爾達爾登上智利外海的復活節島,研究島上巨石像。之後寫出並拍攝《復活節島的祕密》紀錄片。 他一生有許多探險航行。有一次,發現大西洋海面上有大大小小的油塊,57天的航程,43天發現固體狀的油塊。他將大西洋被汙染的訊息傳遞到聯合國。使得世界大洋的油汙染問題得到關注。1972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聯合國首次環境籌備會議決定:向海裡傾倒廢油祭出禁令。 一生都在為更好的地球努力,他說:「我們的星球比我們在大洋上的蘆葦船要大,然而也小得足以把所有人帶入危險境地,除非我們之中那些活著的人,意識到要有智慧的合作。這將會拯救一座將傾塌的大廈,拯救我們共同的文明。」 他最後專案是在義大利的一個中世紀小村,幫村民重修羅馬時代的古房舍。2002年,罹患腦癌後,他選擇不做任何治療,禁食而逝,骨灰埋在這個小村。挪威政府在奧斯陸的教堂,以國葬規格致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他所拍攝的照片、日記、信件、論文視為《世界記憶名錄》。 12年後,愈來愈少人記得他是誰時,2014年10月6日 ,Google Doodle繪一艘破浪小船,並以原住民圖騰和復活節島的摩艾石像點綴。因為,這天是海爾達爾的100歲誕辰。 海爾達爾88歲去世前還積極參與考古探險。老先生說,人本來沒有極限,所有的極限都是自我設限。 77年前的這趟不可能航程,改變海爾達爾的一生,雖然驗證並不成立,但贏得世界的尊敬,促使他成為20世紀最傑出的挪威民族學家、探險家、作家。你可能不知道海爾達爾是誰,但77年後的今天,世界上不同角落,持續有很多為了地球更好的新生代接棒。讓垂垂老矣的地球,透出微微的光亮。

MORE
/11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