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醫藥 | 人間福報

醫藥

疫情期間台灣孩童近視率增幅低 眼科醫師揭露關鍵

【本報高雄訊】國際期刊Nature近期刊出台灣近視防治成果,提到新冠疫情期間台灣孩童近視率僅微幅增加,增幅遠低於其他東亞地區,是近視防治範例。高雄長庚醫院眼科主任吳佩昌說,台灣持續宣導「近視是一種疾病」,以「天天120」計畫,推廣學童每天戶外運動2小時的觀念,讓台灣近視率從最糟糕時期高達50%,目前降至4成多,「是世界絕無僅有」。 吳佩昌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民眾減少外出,許多地區的孩童近視率大幅度增加,中國大陸山東、香港等地區甚至飆高到原本的2.5倍以上;台灣的兒童近日率近10年來,從50%一直往下降到44.5%,疫情爆發後略為上升到45.2%,幅度遠低於其他東亞地區,3年間大致持平。 吳佩昌表示,台灣自2010年推出的「天天120」計畫鼓勵孩子每天走出戶外活動至少2小時,並持續宣導「近視是疾病」,而疾病應該要被治療的觀念,消除家長對於近視加深是正常生理現象的迷思,兩者結合下,台灣疫情前數年間的孩童視力不良率維持下降趨勢。 吳佩昌說,台灣孩童視力不良率控制成功關鍵,是衛福部宣導「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每天戶外活動120分鐘以上」,教育部呼籲學童「下課儘量到戶外活動」,都起到很大作用,近年來國人對近視治療有更多理解,只要有異常就會配合用藥,能控制住孩童視力不良率。 吳佩昌說,近年政府推行「生生用平板、班班有冷氣」一定程度上讓學童戶外活動意願降低,需要政府更大力的倡議「下課就到戶外」,除幫助孩子護眼、增加維他命D、增加社交機會外,若在課間暫時關閉教室內的冷氣與燈光,也將有助於節能。 吳佩昌表示,中國「唯有讀書高」觀念深植人心,孩子不容易有戶外活動的機會,中國政府為了防止孩童近視,試圖把戶外帶進室內,推廣玻璃教室、特殊照明設備、自然主題壁紙等,但效果仍未知。 吳佩昌說,台灣雖有取戶外教學,老師仍認為窒礙難行,建議新課綱可考慮納入每天1堂體育課,強化「天天120」護眼。

MORE

莫名大小眼 「重症肌無力」找上門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眼皮莫名下垂、變成大小眼,不一定是眼睛病變?17歲少女,突然出現單側眼皮下垂、晨起複視經幾分鐘才恢復的情況,起初以為只是疲累,一年後症狀變明顯,且伴隨吞嚥困難,陸續經兩位眼科醫師追查原因,直至轉診神經內科才確診為罕見「重症肌無力」。醫師指出,重症肌無力致死率曾高達4成, 目前仍有約2成頑固型病友,因無法使用傳統免疫藥物或效果不如預期,治療陷入困境。 每年6月是世界肌無力症關懷月,歐洲更自去年開始將6月2日定為「肌無力關懷日」,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希望喚起大眾對於重症肌無力的重視,特於今(31)日邀請「台灣肌無力治療之父」邱浩彰教授、義大利拿坡里腓特烈二世大學 Francesco Saccà教授,與台灣肌無力症關懷協會理事長梁采葳,同台交流分享。 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葉建宏表示,過去醫療認識與資源有限,重症肌無力被視為絕症,許多病友因嚴重的呼吸肌無力、造成呼吸困難而致死。隨著生物製劑的研發,未來台灣重症肌無力將邁向個人化精準治療新時代,可望幫助頑固型重症肌無力病友穩控病症,讓生活更有活力。 邱浩彰指出,重症肌無力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與類風溼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等疾病相同,都是因為免疫系統不當攻擊正常器官所導致。重症肌無力發病年齡有兩個高峰,20-30歲以女性為主,50歲以上則以男性為主。   一張表速懂重症肌無力與肌少症的差異。圖/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提供 「重症肌無力」與「肌少症」有關係嗎?肌少症主要是因年齡增長或活動不足,造成肌肉快速流失的病症,好發於老年人;重症肌無力則是肌肉無法正常收縮的疾病,會影響全身肌肉,且依發病位置而有不同的症狀表現。 梁采葳確診迄今40年,當年從發病到確診共花了2年時間,歷經眼皮睜不開、無法吞嚥、呼吸困難、兩年內住院8次與2次加護病房命危、插管、急救等過程,與長期用類固醇導致體重飆升、母親欠債籌錢救命、多段戀情被拋棄等坎坷命運。直到接受胸腺瘤切除手術與心靈轉念,她才逐漸走出陰霾,並且投身協會志工行列,與病友相互交流與鼓勵。 葉建宏說,目前國內僅少數幾位重症肌無力病友,接受生物製劑的臨床試驗,其餘病友仍在苦苦等待治療機會;期待未來台灣能加速引進相關生物製劑,且比照其他自體免疫疾病納入健保給付,幫助重症肌無力病友穩控病況。

MORE

自助式導尿管爭取健保補助 讓脊髓傷者擺脫尿袋夢魘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樹先生在一場車禍意外中,成為一名頸椎四五節損傷的癱瘓患者。受傷之後,擺脫不了的尿袋成為他的人生惡夢,除了經常性的管路拉扯出血、阻塞、感染外,無法隱藏的尿袋,更讓他飽受別人的異樣眼光,因此,他開始學習自我單次導尿。 台北慈濟醫院泌尿專家楊緒棣副院長指出,拋棄式導尿所需要的耗材費用不貲,對傷後即失業的樹先生,造成不小的負擔;直到他獲得可以重複性利用導尿管的資源,才成功克服前述困難。「雖然尚未有健保給付,但總算讓書樹先生的人生,不再受尿袋限制。」 楊緒棣表示,脊髓損傷是常見的意外傷害,發生原因多元,包括先天疾病、後天感染或腫瘤、意外事件造成的損傷等。統計資料指出,台灣脊髓損傷每年約新增4至5千人,累積數目相當可觀。「每個脊髓損傷傷者的受傷程度不一,因此殘餘功能也不一樣,但不管脊髓哪個部位受傷都會影響排尿系統。」 他指出,排尿需要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體神經共同控制,三套神經都要完整才能正常運作,無論哪裡受傷都會導致排尿系統不協調,使病人尿不出來,進而失禁、感染、高燒,若細菌因此進入血液或腎臟中,更可能面臨洗腎的命運或危及生命。 楊緒棣說,學會自助性清潔導尿後,只要帶著一根導尿管並搭配隔夜式導尿,病人幾乎就能正常生活,不再受尿袋限制,因此現在醫療端多鼓勵病人自助導尿,藉此改善留置尿管的不便。無奈的是,現今健保只給付留置性導尿,未有自助性導尿的醫材給付,使多數傷友仍然面臨經濟壓力及世俗眼光的兩難抉擇中。 台北慈濟醫院、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北區脊髓損傷醫療重建中心與國紹泌尿科學教育基金會,將於6月1日共同舉辦「脊時關懷 有您陪伴」講座暨義診活動,歡迎有需要的傷者及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參加。

MORE

視力模糊別輕忽!可能是視神經發炎結合腦病變

【本報台北訊】一位50多歲的婦女因為視力變差而就醫,檢查發現是視神經發炎,於是住院接受治療。」台北榮民總醫院眼肌神經科主任鄭惠禎醫師指出,「腦部核磁共振檢查顯示,除了視神經發炎之外,腦部也有病灶,最終診斷為多發性硬化症。」 剛聽到罹患多發性硬化症時,患者非常難以接受。鄭惠禎醫師說,經過一段時間後,患者漸漸能夠理解這是一個需要好好控制的疾病,也願意聽從醫師的建議接受治療,目前狀況維持穩定,在門診持續追蹤。 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簡稱MS)是種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會攻擊自己的中樞神經系統,引起發炎反應,漸漸造成神經退化、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受損。鄭惠禎醫師說,多發性硬化症可以在任何年齡發病,較好發於20~40歲的年輕族群,以女性患者占多數。 多發性硬化症的表現與受到攻擊的部位有關,可能的症狀包括複視、視力異常、色覺異常、眩暈、疲勞、肢體無力、痙攣、手腳發麻、感覺障礙、失去平衡、口齒不清等,而且每次發作可能出現不同的症狀。 約有80%的多發性硬化症患者會表現眼部症狀,而至眼科就診。鄭惠禎醫師指出,視神經炎會造成視力減退、視野缺損、伴隨眼球轉動疼痛、光反射遲緩、甚至失明等;眼球運動系統受到影響,可能出現複視、眼瞼下垂、眼球轉動困難等;中樞神經系統受到影響,可能出現眼球不自主跳動、凝視性麻痺等。 很多原因都會造成視力模糊,大家如果發現有視力模糊的狀況,千萬不能掉以輕心,請盡快至眼科檢查,仔細找出病因。鄭惠禎醫師提醒,至於多發性硬化症患者一定要按時回診追蹤。 「曾經遇過一位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已經發作過視神經炎,但是沒有按時回診追蹤。直到有一天,患者因為視力模糊回到門診。檢查發現患者的視力相當差,視神經已明顯萎縮。若等到視神經萎縮再接受治療,效果大概也相當有限。」鄭惠禎醫師說,「多發性硬化症可能會有一些小發作,而病人沒有明顯的感覺,但是傷害會漸漸累積,神經學後遺症便愈來愈嚴重。患者務必定期回診!」 積極治療、穩定控制多發性硬化症 針對視神經發炎急性發作的患者,必須先排除感染、壓迫等問題,然後評估是否進行類固醇脈衝治療,以控制發炎。鄭惠禎醫師說,急性期的治療,通常以類固醇治療為主。 在急性期的症狀緩解後,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可能需要接受改變病程的治療。改變病程的治療有助於減少發作次數,讓病情維持穩定,盡可能減少神經破壞,避免神經學後遺症持續累積。 有多種藥物可用於改變病程的治療,包括干擾素、標靶藥物、免疫調節藥物等,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狀況選擇合適的藥物。目前也有口服藥物可供13~18歲之青少年使用,便利性高,有助提升治療遵從度。 本文由「照護線上 https://www.careonline.com.tw/ 」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 https://www.careonline.com.tw/2024/05/multiple-sclerosis-240520.html 原文標題:視力模糊別輕忽!多發性硬化症經常出現眼部症狀,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MORE

小模高跟鞋穿太久 大拇趾「美翻」近跛行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小雅」擔任服飾商品模特兒,為求整體造型美觀,幾乎整天都穿著高跟鞋拍照,日前收工回家、脫鞋後,發現大拇趾內側紅腫疼痛,以為痛風發作,就醫檢查才發現大拇趾竟已「美翻」、卡到第二趾下面,連第二趾都因長期摩擦而長硬皮。經醫師建議,採用微創手術矯正後,終於擺脫接近跛腳、不良於行的人生。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足踝專科醫師蘇錦宏表示,拇趾外翻是前足部最常見的變形問題,不僅會造成外觀困擾、買鞋不便,連走路都因疼痛影響儀態,是許多民眾的夢魘,其中大多數拇趾外翻是成年後才出現,平均年紀大約落在三十歲左右,以女性較多,且多半雙腳都有,甚至會隨年紀增長、日益嚴重。 蘇錦宏指出,造成拇趾外翻原因除了遺傳之外,平時常穿高跟鞋與尖頭皮鞋這類楦頭小的鞋子,更是高風險族群。除此之外,扁平足、風溼病、關節鬆弛等問題,也常會合併出現;症狀包括拇趾內側發炎紅腫痛、第二腳趾底部疼痛或是出現硬皮。患者雖不像慢性病需長期吃藥控制,但每天走路的痛楚,往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小病如不想變成大問題,務必要盡快治療。 蘇錦宏醫師提醒,如果拇趾內側出現發炎、紅腫痛等症狀,應諮詢專科醫師,安排保守或積極性治療。圖/亞大醫院提供 蘇錦宏強調,拇趾外翻角度愈大,不代表症狀就一定比較嚴重,有些人外型變形很明顯,卻完全沒有症狀,也有人看起來變形很輕微,走路時卻會紅腫痛到無法忍受。因此,若有拇趾外翻症狀,建議要尋求專業骨足踝專科醫師評估,選擇最適合的處理方式。 他也提醒,若症狀剛開始出現,不妨採取保守治療,如換穿寬楦頭而且有足弓支撐的鞋子,或者使用外翻矯正襪、矯正墊或是蹠部墊等,若有紅腫發炎狀況,也可服用消炎藥物,或以足部運動的肌力訓練改善。

MORE

腸病毒好發季 留意這些重症前兆

【中央社台北訊】炎炎夏日是腸病毒好發季節,醫師今(31)日提醒,9月前都不可掉以輕心,除口腔特定位置潰瘍或手腳有水泡等症狀,重症3大前兆包括持續昏睡、持續嘔吐與肌躍型抽搐,應多留意。 腸病毒喜歡高溫的環境,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小兒科主任杜戎玨透過新聞稿指出,一般好發在夏季與初秋,因台灣地處熱帶及亞熱帶,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傳染或病例聚集情形,高峰期多落在每年4到9月,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杜戎玨表示,腸病毒因感染人體時主要會在腸道內繁殖,因而命名為「腸」病毒,但它並非以腸胃道症狀為主要的疾病表現,且大多好發於10歲以下小孩。 若是腸病毒感染,杜戎玨解釋,會出現口腔特定位置的潰瘍或手腳有水泡等症狀,重症3大前兆包括持續昏睡、持續嘔吐與肌躍型抽搐;所謂的肌躍型抽搐,是1種全身肢體突發式顫抖,有點類似受到驚嚇的動作,在小朋友快入睡時發作特別頻繁,家長要多加注意。 圖/中央社 腸病毒的傳染性極強,主要經由腸胃道如糞口、水或食物汙染,或呼吸道像是飛沫、咳嗽或打噴嚏等傳染,也可經由接觸病童皮膚上的水泡及分泌物而傳染。 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最新統計,5月19日至25日門急診就診人次較前1週降15.1%,研判疫情仍處流行期,今年累計3例重症,以克沙奇A型為主,其中2例為未滿1歲幼童,病例數與去年同期3例相當。 杜戎玨提醒,家長應加強「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除提高病識警覺,平時就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做好咳嗽禮節、定期以漂白水清潔消毒環境及器物等。 此外,他還強調,成人外出或工作返家後,應先更衣再抱孩子,孕婦、新生兒及幼童盡量避免與病患接觸,降低病毒傳播的機會,注意居家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避免出入擁擠的公共場所及落實生病在家休息等措施,以降低感染風險。

MORE

別急著跑廁所 小號也有最佳時機

【本報綜合報導】許多人因為工作繁忙,習慣性憋尿,使泌尿道反覆感染。不過,泌尿外科醫師侯鎮邦在臉書解釋,不少民眾往往會誤解「憋尿」與「儲尿」,建議大家要適度忍尿,讓膀胱發揮儲存尿液的工作,才不容易造成膀胱的病變。 侯鎮邦表示,許多人從小就被教育「不要憋尿」,但往往會誤解「憋尿」與「儲尿」兩個不同的觀念。他指出,不管是門診的病人、手術過後的患者,還有自己在醫學會學術報告的主張,他都是支持正常的膀胱必須要讓其有正常的儲尿工作,也就是不要一有尿就去尿,要適度忍一下。 對此,侯鎮邦建議,等膀胱感覺有七、八分滿再去尿,「各位大可以放心,這樣不叫做憋尿,也不會導致尿路感染」。 圖/Unsplash 針對「一有尿就去尿」,侯鎮邦列出3大問題,第一點是會讓人患得患失,當民眾一天的專注力都在膀胱,會嚴重干擾生活品質。 侯鎮邦接著說明第二點,當膀胱內的尿液不夠就去尿,會增加膀胱逼尿肌的負擔,雖然年輕人可能感覺不出來,但年紀大後膀胱收縮功能退化,「排尿就變得很弱、很細、甚至滴滴答答」。 第三點,侯鎮邦強調,當膀胱的逼尿肌長期負擔增加,反而會造成膀胱病變、延展性差與慢性纖維化,並直言「你的膀胱就應該像這一把弓,正常的拉弓,射出去的箭才會又快又遠」。 圖/FREEPIK

MORE

挑選防蚊液 大人小朋友不適合共用

【本報台北訊】隨著天氣變化,近期蚊蟲日漸活躍,不只有可能傳染疾病,小朋友若被叮咬可能出現「紅豆冰」。 小花藥師花逸修 表示,不建議小朋友與大人共用防蚊液,特別是防蚊液常見成分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不可用在2個月以下嬰兒,更不建議使用宣稱有防蚊效果的精油,建議幼兒使用物理性防蚊措施。 小花藥師花逸修指出,小朋友的防蚊液挑選可以3個年齡為分界,2個月以下、2個月至2歲、2歲以上。2個月以下嬰兒不可以使用敵避與派卡瑞丁成分的防蚊液,甚至不建議使用任何防蚊液、防蚊貼片,建議採用防蚊帳、長袖等物理防治作為。 敵避是疾管署認可的防蚊成分,並非不安全,但小花藥師花逸修提醒,2個月以上幼兒建議使用低濃度防蚊液,約10%至30%;2歲以上則可以使用敵避、派卡瑞丁等成分的防蚊液,防蚊效果持久,也沒有刺鼻氣味。 圖/小花藥師花逸修提供 若是民眾有防晒需求,小花藥師花逸修表示,建議先擦防晒乳液等,等待吸收乾燥、約十分鐘後,再擦防蚊液,避免流汗導致防蚊液稀釋。 另外,小花藥師花逸修提醒,精油等號稱天然防蚊液常被認為是更安全的選擇,但其實不然,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不建議三歲以下小朋友使用尤加利精油或檸檬桉,過去曾發生癲癇案例,再者防蚊效果也不佳,建議若沒有特殊過敏等限制,仍建議選購有敵避或派卡瑞丁成分的防蚊液。

MORE

8成乾癬患者 危機從「頭」開始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台灣約有20萬名乾癬患者,8成乾癬病灶會發生在頭皮,掉屑又掉髮,面對每日雪花滿天飛、頭皮又癢又痛,不僅影響外觀,生活品質也大幅下降。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趙曉秋指出,自2014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將乾癬列為嚴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近十年來乾癬照護已有很大進步。現已有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可有效控制症狀,且在頭皮等特定部位的效果更佳,用藥更便利,有望成為中重度乾癬治療新武器,鼓勵患者「應積極與醫師討論,掌握屬於自己的人生主導權!」 趙曉秋說,乾癬治療過程漫長而辛苦,回診頻率難配合、經濟負擔又高,種種原因之下,發現仍有部分患者曾中斷治療,不僅導致乾癬反覆發作,更容易引發全身系統性疾病,連帶影響患者心理、生活及工作等層面。 病友張先生,一開始發現後腦出現莫名大片結痂時,多次擦藥後卻未能好轉,檢查才發現竟已是中重度乾癬!面對每日雪花片片掉,從頭皮惡化到全身上下都出現嚴重病灶,讓他在炎炎夏日之下出門也只能全身包緊緊,不但影響生活品質,漫長治療過程也帶來極大經濟負擔。 台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理事長蔡呈芳説,乾癬是常見的慢性皮膚發炎病變,男性罹患率比女性高,其中有2成為中重度患者,好發年齡有兩個高峰期,分別落在30至39歲及60至69歲。 如不穩定治療,可能引發全身系統性疾病,如關節炎、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進而影響患者的心理、生活及工作。據統計,81%患者曾因乾癬而受困於憂鬱症狀、更有55%患者因此對於職涯發展不敢抱有期待。 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目前中重度乾癬患者的治療非常多元,有光照治療、口服藥物及生物製劑等,患者應依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調查統計顯示,近五成乾癬患者優先選擇口服藥物,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有望成為新解方。

MORE

6歲以下孩童奪命分析 兒虐、睡姿猝死攀升

【本報台北訊】衛福部國健署公布111至112年「6歲以下兒童死亡原因回溯分析結果報告」,依據19縣市分析344個案例,其中122案為高度可預防性,以兒虐占比最高;睡姿猝死也成討論焦點,嬰兒猝死個案經死因回溯,發現與「睡眠環境」有關,棉被纏繞、趴睡等因素導致窒息,未來將針對家長照顧識能進行加強。 依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13條第1項規定: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應進行六歲以下兒童死亡原因回溯分析,並定期公布分析結果。 國健署針對111年至112年,依選案機制選取344個案進行回溯分析,國健署監測研究及健康教育組長林宜靜表示,結果發現,高度可預防案件有122案,占35%;中度56案,占16%;低度137案,占40%。兒童高度可預防性死因,79案為事故傷害、43案為猝死相關,值得注意的是,事故傷害個案中與兒虐有關最多,共有19人。 被歸類為高度可預防性猝死相關的43名個案,有8名與睡姿相關,報告指出,多數是照顧者讓小於6個月的幼兒採「趴、側睡姿入睡」,另外35案則是環境相關的猝死,包括「窒息」、「呼吸道阻塞」或「遮蔽口鼻的物件」。 林宜靜說,嬰兒猝死症候群(SIDS)一直高居國內嬰兒十大死因之一,不僅是睡姿,睡眠環境也是關鍵,安全的睡眠環境,包括嬰兒不可跟大人同床,現在的人喜歡睡軟床,又蓋棉被,大人感到悶熱會撥開棉被,但嬰幼兒沒有辦法。會建議嬰兒不要與大人同床,應放入嬰兒床,且床內不要擺雜物、娃娃,也不用置放枕頭,使用硬床為佳。 「不少死亡個案其實有備妥嬰兒床。」林宜靜指出,各縣市政府討論個案時,發現有些情境是家長想先哄孩子睡,因此想先抱著孩子,等到孩子睡著再放入嬰兒床內,但自己照顧孩子也疲憊,不小心睡著,導致後續憾事發生。 林宜靜說,國健署一直宣導一歲以下的寶寶應該「仰睡」,也不要跟大人同床,同時嬰兒床上不需要使用任何枕頭,也不要放置任何的鬆軟物件,如填充玩具、防撞護墊、小被被等,以免造成窒息風險。 至於兒虐,林宜靜則說,兒虐防治由衛福部主責,並建立有通報系統,未來將加強要求地方政府針對保姆等照顧人員訓練,加強預防。而國健署則會針對兒童睡眠安全環境加強,在兒童預防保健門診時,提醒家長拍一下兒童睡眠環境照片,讓醫師協助查看,進行睡眠環境檢測。

MORE
/175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