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醫藥 | 人間福報

醫藥

牙周病影響心血管 5招潔牙又可護心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根據2021年美國心臟協會期刊《Hypertension》研究發現,牙周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沒有牙周病的人高出近2倍。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欣診所院長顏佐樺醫師提醒,牙周病會導致身體慢性發炎,進一步影響心血管健康,不可輕忽。他也提出5個保健牙齒的方法,期能「潔牙」兼「護心」。 近60歲林先生,加入聯欣診所「抗衰老年度健康療程」後,經過健康管理團隊安排一系列精密檢查,發現自身有冠狀動脈疾病,須置放支架。後來經過治療,並遵從醫囑定期服藥控制三高,積極調整生活與飲食習慣,不少數值,如纖維蛋白原、膽固醇皆改善不少。 但幾次回診,協助個案進行健康管理的顏佐樺發現,林先生的骨髓過氧化酶(MPO)、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DL)、高敏度C反應蛋白(HS-CRP)等心血管發炎指數依舊超標;進一步詢問,林先生告知:「牙齒一直都不太好!」才知他長期有牙周病的困擾。 所謂「牙周病」,指的是牙周遭細菌感染,並可能導致口臭、牙齦萎縮、掉牙等問題。 顏佐樺指出,根據國際期刊《BMJ Open》發現,當有牙周病病史者在3年內被診斷其他疾病的風險增加。除此之外,近幾年更有諸多研究發現「牙周病會影響心血管健康」。因此推論,林先生心血管相關發炎指數「超標」,可能與牙周病有關。 顏佐樺歸納兩大原因: 1.身體發炎:牙周病或蛀牙會導致身體發炎,並產生自由基,造成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它會鑽到血管壁形成斑塊,時間久了,便可能造成血管阻塞。 2.不良口腔衛生:不良口腔衛生習慣,容易造成口腔菌種失衡,影響口腔黏膜的第一道防線,造成細菌滋生,導致身體發炎。 少吃精緻糖 補充益生菌 想要保持牙齒健康、避免心血管風險,應在日常生活中落實牙齒保健。顏佐樺提供五個方法,幫助民眾保健牙齒。 1. 避免抽菸喝酒:吸菸會減少牙周組織的血流量,進一步影響牙周自我修復能力;喝酒則容易增加蛀牙機率。 2. 減少精緻糖的攝取:精緻糖會使口腔環境處於酸性,並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蛀牙或牙周病。 3. 多攝取蔬果:蔬果中富含讓植化素、多酚類,能營造不發炎的口腔環境。 4. 補充益生菌:口腔中存在許多菌種,因此可多攝取益生菌改善菌群環境。 5. 做好足夠的口腔清潔:潔牙方法應正確,如貝氏刷牙法,並使用牙線或牙間刷。 儘管造成心血管風險的危險因子不少,顏佐樺提醒,除了大家常會關注的三高、過重或肥胖、代謝症候群、壓力等因素外,也別忽略了「口腔健康」對心血管的影響。

MORE

HPV衛教大會考 防子宮頸癌三管齊下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近年台灣子宮頸癌有年輕化的趨勢,佐登妮絲長期關注女性議題,攜手關心癌症防治,邀請「國民媽媽」林美秀擔任公益大使,以及台灣年輕病友協會、衛福部雙和醫院,共同呼籲「安全性行為」、「接種HPV疫苗」、「定期子宮頸抹片檢查」三管齊下,提升防護力。 WHO指出,HPV為常見的性傳染病毒,只要曾有性行為就有可能感染。持續感染可能導致子宮頸癌前病變,也可能罹患子宮頸癌、外陰癌、陰道癌、陰莖癌、肛門癌、口腔癌等癌症或者生殖器疣(俗稱「菜花」),其中子宮頸癌就占全球女性HPV相關癌症的90%以上。 公益大使林美秀長期關懷癌友,不僅曾演出癌症相關戲劇,自身也有過婦科疾病治療經驗,讓她對於疾病的警覺性提升,日前也接種了HPV疫苗。她於記者會現場分享親友罹癌經驗,感嘆的表示「癌症離大家都很近,提早防範才能避免遺憾」。 她也於記者會上通關「HPV大會考」,並由佐登微爾健康管理醫美診所郭彥妤醫師擔任「解題官」,攜手破解民眾常見迷思,提醒民眾有關性傳染病、HPV相關問題別害羞,認明「HPV衛教友善診所」就能諮詢,也能接種疫苗。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提醒,HPV不只與女性相關,有國際期刊研究報告指出,男性一生感染HPV的機率逾9成,高於女性的8成3,而且感染後產生抗體的比例更低於女性。 雖然近年因子宮頸抹片檢查,子宮頸癌早期患者減少許多,但仍因部分民眾不願意篩檢、疏於追蹤等原因,導致第三、第四期子宮頸癌患者人數並未下降,甚至出現年輕化趨勢。 郭彥妤建議,無論男女都應該要接種HPV疫苗,「愈早接種,效果愈好。」目前國健署已經推動國中女生公費施打HPV疫苗,各縣市衛生局也陸續推出公費施打第二劑,可見趁早接種疫苗及定期篩檢的重要性。 另外,也呼籲大家認明「HPV衛教友善診所」標章,如佐登微爾健康管理醫美診所即有取得認證。為宣導子宮頸癌防治,佐登妮絲將於5/4(六)在華山文創園區,舉辦公益篩檢活動,歡迎民眾踴躍參加。

MORE

熬夜、壓力、太疲勞 易誘發唇疹

【本報台北訊】許多人常一覺醒來,發現嘴唇、鼻翼等部位,長出很多刺刺癢癢的水泡,恐是「口唇型疱疹」上身。一旦人的免疫力差、壓力過大、感冒時,容易感染疱疹病毒引發口唇型疱疹,雖然多數症狀輕微,但如果病毒擴散至眼睛,可能導致視力受損,極少數情況下,病毒會影響到大腦引起腦炎。 常見的單純疱疹病毒(HSV)分為第一型(HSV-1)及第二型((HSV-2),第一型疱疹病毒大部分都感染在口唇周圍,第二型疱疹病毒則較常引起生殖器官、臀部、肛門附近及大腿等部位疱疹。 讓人又痛又醜的口唇型疱疹,有「蜘蛛撒尿」的稱呼。醫師表示,口唇型疱疹主要由第一型單純疱疹病毒(HSV-1)引起,此病毒在人體內可長期潛伏,當免疫力下降時可能會活化,透過直接接觸感染者的疱疹或唾液傳播,如親吻、共用餐具或毛巾等。 感染口唇型疱疹初期,通常集中在嘴唇邊緣出現小水泡,有輕微的刺痛或燒灼感,若水泡破裂會形成疼痛的潰瘍,初次感染可能會有輕微發燒、肌肉痠痛或淋巴結腫大等症狀。 醫師說,雖然大多數疱疹病例輕微,但見過幾例較嚴重情況,曾有異位性皮膚炎病患合併嚴重疱疹病毒感染,進而演變為「疱疹性溼疹」,又稱為「卡波西氏水痘樣疹」;也有個案的病灶擴散至眼睛,導致視力受損,極少數病毒還會影響到大腦引發腦炎,這是非常嚴重但罕見的情形。 部分民眾的口唇型疱疹會反覆發作,醫師強調,預防之道,首要避免熬夜、壓力、過度疲勞等會誘發因素,更要避免與疱疹病毒的傷口親密接觸,不要共用牙刷或唇膏等個人用品,保持手部清潔,尤其是在接觸臉部前。發作時,可使用抗病毒藥膏或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以減輕症狀。

MORE

吃荔枝3原則 不空腹、不過量、吃熟的

【本報台北訊】每年五到八月,是荔枝的盛產期,根據農業易遊網資料指出,荔枝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如蛋白質、維生素、脂肪、檸檬酸、果膠以及磷、鐵等。雖然荔枝汁多味甜,容易一顆接一顆的吃,醫師提醒民眾在享用時,要記住不要空腹吃、不過量、不吃不熟的三原則。 以前網路上有「荔枝有毒」的傳言。醫師指出,這都是發生在印度一些「營養不良」的小孩身上,他們在空腹、大量食用、尤其是吃到比較不熟的荔枝,而且是沒吃晚餐的狀況下才可能發生。基本上如果是正常吃,不用太擔心;正常吃荔枝的三原則為:不要空腹吃,不要吃不熟的,不要吃過量。 根據食藥署食品資料庫,荔枝的維生素C含量相當高,但糖分及熱量也都很高,中醫觀點認為吃多易上火,加重口破、流鼻血、便祕、腸胃消化不良等症狀,糖尿病患及熱性體質的人不宜多吃。 另外,營養師表示,一百公克的荔枝,熱量約有六十至七十大卡,含糖量有十四至十五公克,食用過多會導致血糖上升,過多糖分也會轉換成脂肪而導致血脂或體重增加。

MORE

促進語言發展 幼兒1歲前 74%父母會親子共讀

【本報台北訊】信誼基金會昨日公布一項調查顯示,74%的台灣父母會在孩子1歲前,就開始親子共讀。對幼兒語言學習信念高,即便在新冠疫情3年中出生的孩子,語言發展進程也並沒有太大差異。 信誼基金會在2023年10月28日到11月30間,針對家有1∼6歲幼兒的家長發放網路問卷,總計回收有效樣本1萬403份。調查顯示,多數台灣家長都認同幼兒的語言學習要從小開始,並在生活中營造環境。1歲前多數孩子還不會說話,88%父母聽到嬰兒發出咕咕咿呀聲,會即時回應小寶寶;85%會隨時與寶寶對話;80%父母會指著寶寶眼前的物品告訴他名稱和功能。 調查指出,74%的父母會在孩子1歲前就開始親子共讀,甚至有44%早在孩子6個月時就開始一同看童書、講故事。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表示,孩子雖然天生有說話的本能,若沒有語言學習的環境,本能會隨著成長漸漸消失。

MORE

白綠棕粉紅噪音 研究:助減壓舒眠

【記者林奕榮綜合外電報導】許多人使用「白噪音」幫助入睡,科學家指出,人為製造的噪音能夠減壓舒眠,甚至能創造更適合集中注意力的環境,提高工作效率。除了白噪音,近來還出現「綠噪音」、「棕噪音」、「藍噪音」以及「粉紅噪音」,都有類似的功能。 「聲音的顏色」乍聽之下似乎違背常理,科學家解釋,聲音不只有顏色,甚至還有氣味,這個原理稱為「聯覺」(synesthesia),意指當人的某種感官(例如聽覺)受刺激時,其他沒有被直接刺激的感官(如視覺和味覺),也隨之產生反應的現象。 人眼看到的顏色是可見光,而光是一種電磁波,刺激人眼產生電子信號後,由大腦「解譯」為各種顏色。低頻的光波為暖色調,高頻的光則為冷色調。白色則是由各種不同頻率的光混合而成。 科學家以相同的方法定義噪音,把噪音區分為白、綠、粉紅等不同顏色的噪音。白噪音是以人為方法,製造頻率不同但功率一致的聲波,例如雨聲或風吹過樹葉的沙沙聲,能阻擋其他噪音並幫助入睡。 據美國《哈芬登郵報》報導,與白噪音概念相同的綠噪音,近來成為最新的助眠趨勢。綠噪音是白噪音的一種變體,專指頻率在500赫茲(Hz)左右的聲音;以實例來說,輕柔的海浪聲、瀑布聲和流水聲都可歸類為綠噪音。 臨床心理學家和行為睡眠醫學專家哈里斯(Shelby Harris)醫師表示:「綠噪音能夠掩蓋可能分散注意力的聲音,還提升寧靜感,讓人更容易入睡。」 除了白、綠噪音,科學家也依據不同頻率的組成把噪音區分出粉紅、藍、紫、棕(布朗)等顏色,甚至還有「黑噪音」,並彙整出各種顏色噪音的作用。 棕色噪音 提升專注力 「棕色(brown)噪音」是渾厚低音頻率的聲音,科學家解釋,粽色噪音的英文「brown」其實不是指棕色,而是指布朗運動(Brownian motion),也就是植物學家布朗(Robert Brown)發現花粉在水中的不規則運動。由於棕色噪音的聲音信號的圖形表現與布朗運動模式相同,因此被定義為棕色噪音。據信,棕色噪音可幫助集中精力,有助睡眠,幫助患有神經多樣性病症,例如ADHD的患者自我調節。 「粉紅噪音」由白噪音與棕色噪音混合而成,被認為是比較「溫柔」的聲音,與白噪音相比,粉紅噪音的低頻信號較強,高頻信號較弱。一些研究人員宣稱,粉紅噪音有助增加深層睡眠的時間,調節腦波,讓睡眠更安穩,進而提升記憶力。 紫色噪音 嘗試治耳鳴 「藍噪音」以高頻信號為主,與粉紅噪音相反,常見的例子是嘶嘶的噴水聲。研究人員表示,藍噪音可用來減少聲音工程中的失真。 「紫噪音」則是把藍噪音的高頻信號進一步增強,低頻部分進一步抑制。這種聲音能夠掩蓋許多耳鳴患者聽到的高頻,因此研究人員已嘗試用其治療耳鳴。 「黑噪音」則被視為一種有危害的噪音,又稱為靜止噪聲,是在20kHz以上的有限頻率範圍內,類似超音波的噪聲,其頻率過高,人耳通常無法感知。 專家強調,改善睡眠品質不能只仰賴人為的噪音,應從影響睡眠的各項因素著手,例如身體狀況、工作壓力、居住或睡眠環境。長期依靠音量過大的白噪音,可能導致聽力和認知功能受損,引發耳鳴,應審慎使用。

MORE

罹胃癌多染幽門桿菌 5 高風險族群應檢測

【本報台北訊】幽門桿菌是造成胃癌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根據國健署統計,胃癌患者中8∼9成曾感染幽門桿菌,且患有幽門桿菌的人罹患胃癌的風險比沒有感染者高出6倍。聯安診所肝膽腸胃科主任徐兆甸表示,感染幽門桿菌者,一定要「提早」注意、盡快治療,因胃幽門桿菌只會惡化,不會自行好轉。 最近一位54歲林先生看診,主訴3年前疫情開始時就常覺得胃部不舒服,且容易胃食道逆流,但因疫情拖到現在才就醫,未料,胃鏡檢查發現,他有幽門桿菌感染跡象,也有嚴重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甚至胃癌早已進展到末期。 目前20歲以上成年人幽門桿菌盛行率為30%,感染後有90%的人患有慢性胃炎,10%的人會發生反覆的胃和十二指腸潰瘍。徐兆甸說,慢性胃炎發炎久了,可能形成「萎縮性胃炎」,胃黏膜可能變性產生「胃黏膜小腸化生」,若這階段還沒有殺死幽門桿菌,就可能進展成「胃癌」。 症狀不明顯 4方法可檢測 多數罹患幽門桿菌者並無明顯症狀,徐兆甸指出,想知道是否罹患幽門桿菌,一定要透過檢測才能診斷。現有幽門桿菌主要有4種檢測方法: 1.胃鏡:觀察胃部的組織型態是否有異狀。胃幽門桿菌感染後導致胃癌,可以由內視鏡發現5大進程,只要在未進展到胃癌之前,一發現幽門桿菌就給予殺菌治療,就可以避免往胃癌的方向走。 2.呼氣測試:最安全的檢測方式,準確性高達97%,能判斷現在是否處於感染狀態,也可以用於殺菌後是否成功的依據。 3.血液檢查:主要檢查血清中是否有幽門桿菌的抗體,但無法判斷現在是否正處於感染狀態。 4.糞便篩檢:能檢測糞便中的幽門桿菌抗原,且能判斷是否處於感染狀態。 罹患胃癌有5大高風險族群,建議應主動篩檢幽門桿菌,遠離胃癌風險: 1.有腸胃道疾病者:罹患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黏膜小腸化生,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者,都應及早檢測幽門桿菌。 2.常吃醃漬、高鹽飲食者:醫學研究,醃漬物、高鹽飲食者易罹患胃癌。 3.吸菸者:菸草的尼古丁與焦油會刺激胃部,增加胃炎與胃潰瘍的發生率。 4.一等親有胃癌病史:家族一等親曾有胃癌病史者,罹患胃癌機率比一般人高2∼3倍。 5.曾有過胃部切除手術者:胃部切除手術會導致黏膜的完整性受損,因此容易罹患胃癌。 多吃新鮮蔬果 勤洗手預防 由於幽門桿菌是透過唾液與糞便傳染,徐兆甸指出,預防之道最重要是勤洗手,避免用手吃東西,且用餐時採用公筷母匙。 幽門桿菌是壞菌,徐兆甸強調,唯有殺菌才能避免症狀惡化,並有效預防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及胃癌。目前殺幽門桿菌的藥,必須使用3種不同機轉的抗生素,才能達到90%以上的根除率。記得至少每年追蹤胃鏡,確認胃幽門桿菌感染後導致胃癌的5大進程有沒有惡化。 另外,要預防胃癌,飲食應多樣化,不偏食,多吃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食物,如新鮮蔬菜和水果,也可多攝取維生素A豐富的食物,如胡蘿蔔、蛋黃等。並且,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生活有規律,避免過度疲勞,不吃發霉食物,忌暴飲暴食,少食鹽漬、炸烤食物。 胃幽門桿菌感染之後,導致胃癌的5大進程: 正常胃黏膜→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黏膜小腸化生→胃癌

MORE

下背痛影響生活 微創手術緩解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根據健保署資料指出,將近八成的成年人,曾因為下背痛而就醫,隨著年紀增長與退化,出現下背痛的情況也會更加明顯,間接影響日常生活。 萬芳醫院疼痛科醫師許安智表示,造成下背痛常見情形如椎間盤突出、脊椎滑脫等,另外「脊椎硬脊膜外沾黏」也是成因之一,尤其是脊椎退化或接受過脊椎手術,引起的發炎反應更容易造成硬脊膜外沾黏,進一步造成神經壓迫而產生下背痛。 隨著科技發展,微創手術解決疼痛的治療方式,可以造福下背痛的病人,「硬脊膜外神經解沾黏術」就是其中一項新選擇。手術時間約一小時到兩小時,病人全程保持清醒,過程中若感到不適可立即向醫師反應,術後當日即可下床行走,不但傷口小於一公分,術後照顧相對簡單。 脊椎退化,是現代人普遍疾病,若民眾有下背痛、坐骨神經痛、椎間盤突出等不適,可考慮接受硬脊膜外神經解沾黏術。 但若有凝血功能異常、血糖控制不佳,對麻醉藥物過敏情形病人,較不適合接受此治療,建議應先由醫師判斷再做決定。

MORE

替代肉類食品 AI協助開發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人工智慧(AI)可協助研發新食物,包括卡夫亨氏(Kraft Heinz)等國際性食品大廠,與AI新創合作,引進全新技術,協助開發替代肉類食品,也讓其他廠商紛紛跟進,競相引進AI成為未來食物新選擇。 《富比世》報導,法國乳業大廠貝爾集團稍早宣布與AI新創公司Climax Foods合作,未來將藉助AI之力開發以植物為主的替代品,取代傳統乳製產品。 更早之前,卡夫亨氏則與AI公司NotCo合作,要打造植物為主的牛奶、肉類與起司等產品。貝爾公司更希望透過合作達到乳製品與植物為主產品50%平衡,為食品的未來提供新創的解決方案。 卡夫亨氏主管大衛蕭指出,「我們無法阻止人們別吃肉或乳製品,但我們能將友善地球與健康的食材帶給人類。」 利用AI開發食品與營養品的Nuritas公司創新長安德魯表示,「由AI帶動的研究發現再加上實驗室為主的研究成果,將可利用過去無法取得的方式,開啟來自大自然的營養素潛力。」 雖然大企業擁有資本與經驗,但是一旦新的營養素被發現後,這些成分與完成品仍需要有新的製造方法加以生產,因此才需要與擁有這些智慧財產及經驗的AI公司合作。 據香港媒體平台Green Queen所述,使用預測分析和AI技術,Climax Foods可對以動物為主食品的分子結構有全面的了解,之後再藉由這些知識進一步創造具備相同組成、風味和營養密度的植物性版本食物。

MORE

美食、泡泡秀 歡度重陽節

台灣公益廚師協會聯手福朋喜來登、澎澄飯店,昨日前進衛生福利部澎湖老人之家,準備營養又美味的五星級餐盒,讓老人之家院民及日照學員品嘗美食料理,並欣賞國內知名的泡泡達人秀表演,歡度九九重陽佳節。圖/中央社

MORE
/178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