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養生 | 人間福報

醫藥

【營養專欄】把握5原則 夜市美食安心吃

文/柯曉彤(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 夜市是台灣特有文化,更是觀光客來台旅遊熱門景點,面對琳瑯滿目的美食,我們該如何選擇呢?這次營養師與各位讀者分享幾個原則,讓大家面對美食時能聰明選,安心吃! 原則1要衛生:台灣氣候潮溼,尤其進入夏天,更不利於食物保存。然而,飲食首重衛生安全,購買前應觀察攤販環境衛生,食材應儲存於適當設備中且離地擺放;生熟食應分開處理及儲存避免交叉汙染,製備食物時應戴口罩減少交談,定時更換手套。食物保存危險溫度帶介於七至六十度之間,許多細菌在此段溫度間能快速生長繁殖,因此購買後應盡快食用,避免隔餐食用,產生食安疑慮。 原則2少油炸:油炸食物讓人愛不釋手,然而炸物熱量高且營養價值低,因食材經過高溫油炸後,營養素會大量流失,且油品高溫烹調後會裂變並產生反式脂肪酸,攝取過多油脂,容易促發炎、增加體重及提高罹患慢性病風險等。另外,部分店家為增加料理美味度,有些「碳烤類」小吃,可能會先炸後烤,讓人在無形中攝取更多的鈉及熱量! 原則3選原型:很推薦選擇關東煮或滷味,此類店家提供較多種原型食物。潤餅也是不錯的選擇,其新鮮蔬菜多,兩張潤餅皮僅半碗飯的醣量,若不加花生粉,還可以再減少一百大卡左右的熱量。清蒸臭豆腐是優質蛋白質來源,相較於炸臭豆腐,熱量減少四成以上。逛夜市非常容易忽略蔬菜及水果,建議在其他餐次增加蔬果攝取或自製蔬果汁(不要濾渣、不另加糖),讓一日飲食更加營養均衡。 原則4不加糖:看到手搖飲、甜湯及蛋糕點心,你也無法抗拒嗎?然而,攝取過量精製糖,容易造成肥胖、代謝異常、齲齒、情緒不穩及影響血糖控制。一般一杯七百毫升全糖手搖飲含糖量約五十公克甚至更多(隨店家配方調整),已超過每日精緻糖攝取上限量,而常見配料如:珍珠、粉條等,也會加糖調味來增加風味。在品嘗各種美食後,更建議改選無糖茶飲、無糖豆漿,取代含糖飲料;甜湯中的配料則可改選低卡的白木耳、仙草、愛玉,以減少身體負擔! 原則5分享吃:如果想吃的品項很多,建議可與旅伴一起分享,享受多種美味也較不會攝取過量。另外,特別提醒,夜市美食之旅建議安排在正餐而非宵夜時間,睡前三至四小時盡量不要再進食,可提供腸胃道足夠的休息時間,也較不影響睡眠品質。 最後,在響應環保,減少一次性餐具使用方面,非常建議各位讀者自備環保餐具及杯子,衛生安全程度更加有保障外,亦可降低食物暴露於塑膠微粒或塑化劑中的風險!

MORE

回歸以人為本的初心

主述/陳宗鷹醫師、文/吳宛霖 科技的浪潮一波一波的襲來,醫學教育更是要走在浪頭,不但要跟著做,還要做到與眾不同。現任慈濟大學醫學院院長的陳宗鷹醫師不斷思考,還需要為學生做些什麼?什麼才是學生真正需要的? 二○一九年世界醫學教育的趨勢已經闡明,醫學教育者應該要教學生如何去區別知識和訊息、如何使用AI,但歷久不變的,是「醫病關係」。 醫學教育終極目標 「科技的東西是很炫沒有錯,但不是把教學都變成花俏的東西而已,我們要把握做這些的目的是什麼。」陳宗鷹想著,有沒有科技無法取代的部分?當拉高視野,會看到這就像是一個時代的趨勢變化一樣,不論如何變,還是要回到原本的初心,回歸教育原本的目的。 如今各種假訊息橫流,要怎麼讓學生辨別真偽?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現在教育趨勢如此多元,未來醫學系有可能不再固定要讀滿六年,「以學生能力為導向」可依據學生的能力縮短或延長修業年限;「可信賴專業活動」(Entrustable Professional Activities, EPAs)則是當學生達到足夠的勝任能力,就能夠被信任而放心獨立執行的醫療行為。但不論是教學方法或是新興科技,陳宗鷹浸淫醫學教育多年,他有自己的體會:「我們曾經被PBL(專題式學習)誤導過,以為只有PBL才是正統的教學方法。其實並不完全錯,而是要更開放一點,PBL很好,但只是其中一個教學方法。」 「這也一直讓我們在想,到底要怎麼去塑造未來的學生?」陳宗鷹思索著醫學教育的價值和使命。「因為疫情,很多東西會變,但很多東西是不會變的。通常方法改變,但實質內容不變。例如教學技巧和教學方法會因為疫情而改變,但我們對教育的使命,要培養良醫的目的,這都是不會改變的。」 大體老師教會尊重 以大體模擬手術為例,雖然利用AR、VR或MR很炫,但真的可以全部取代實體的手術嗎?醫學院的大體解剖實驗,有真實的大體老師,從家訪、解剖到為大體老師進行縫合、入殮、送靈、追思會等人文儀式,讓醫學生可以感受到面對的是「人」,才是醫學院育才的重點。從慈大畢業的醫師,在經歷多年的歷練之後,回頭去看求學生涯,大體解剖或模擬手術,無疑對他們都有很大的影響。 六年制第一屆的畢業校友趙若辛,認為慈大帶給她最大的影響力,就是「對人的重視」。她說,大體解剖時,她在過程中真的就是完完全全的感受「人」這件事情,同時也感受到學校很認真的希望學生可以好好記得這位老師,並身為一個人,應學會認識、尊重一個人的感覺。 七年制最後一屆的林宜臻也分享,當去家訪或是認識老師的生平,之後再到解剖台上,便會連結到老師原本也是活生生的一個人,而自己也才了解這樣的恩惠是怎麼來的。當儀式最後的送靈,陪著老師們最後一段路,林宜臻會覺得,其實這樣上課,自己沒有額外付出過什麼,最後只能付出這一段時間,來表達內心的感激跟虔誠。 科技無法取代之事 「如果今天捨去真的對人的情感與重視,利用科技來進行,或許對醫學生來說,可能就是把『人體』當成一個『物件』或『教材』。」陳宗鷹看過國外的一些例子、還有國內一些醫學院校,因為沒有足夠的大體老師而以科技來取代,目前也都遭遇這樣的問題,而必須另外以義診或其他服務方式,來補足人文的學習。「但我們擁有這樣的資源,我們不能捨本逐末就不要了!」 重要的是,或許將來有科技的輔助還會發展出更新穎的應用方式,「但我還是希望他們能懂得感恩,要知道這些資源還是都來自於大體老師和他們的家屬,他們願意捐獻出自己的身體,家屬捨得願意成全,我們才有辦法有這人文與專業兼具的課程,也才能逐步建立這些數位人文資料庫!」 陳宗鷹不排斥科技,希望加入科技,但沒有要取代原有的東西,因為「我們原本有的東西就很好!」醫療最重要的初心,就是「以人為本」,全人照顧的初心與人文素養,才是慈濟醫學教育的重中之重。 徐達雄教授曾在與新進醫師的座談中提及:「看各位的心,能不能看見病人的痛苦,能不能幫病人解決痛苦。」而一路走來,陳宗鷹覺得科技再厲害也不能取代的,只有一個字,就是「情」。 (摘自《麻醉醫師的多重宇宙》,心靈工坊出版)

MORE

鍛鍊 3 處肌肉 有助身強體健

文/石黑成治(消化外科醫師、健康教練) 人體肌肉需要多鍛鍊,除了維持基本體態,最重要的是能促進身體代謝、預防慢性疾病、腰痛、便祕等,還能保持身體平衡,避免跌倒。有三處肌肉特別需要好好鍛鍊,但要怎麼訓練呢? 因為一般人並沒有要以成為健美選手為目標,所以不用把身材練到令人嘖嘖稱羨的地步,但仍須預防全身的肌肉萎縮,讓肌肉能維持在可一直活動的狀態。雖然從事不同種類的運動可以達到上述的目的,但比起散彈打鳥,什麼都去嘗試,把目標鎖定在訓練需要動到的肌肉部位,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等到養成運動習慣後,再增加其強度。 我建議可以把「四分鐘高強度間隔訓練」,設定為個人運動的目標。具體的做法是,為了能藉由鍛鍊心肺功能和肌力的平衡,可以採用「二十秒運動,十秒休息」,合計共做八次的TABATA 間歇訓練(Tabata Training)。並在執行過程中,加入以下這三種肌肉鍛鍊項目。 活動部位1 肩胛骨周圍肌肉 肩胛骨一帶有許多不同的肌肉,其中稱為「旋轉肌」的肌肉群,負責把肩胛骨和手腕的骨頭連結在一起。因為旋轉肌屬於「深層肌」,若不刻意鍛鍊,就容易萎縮。 俗稱四十肩或五十肩的症狀,多半都和肩關節的穩定性變差有關,而旋轉肌肌力的衰退,也是造成症狀發生的原因之一。 因為以旋轉肌為中心的訓練較專業,所以並未介紹,但我建議大家可以多做伏地挺身以強化肩膀附近的肌肉。當你做伏地挺身時,請在腦中想像,當身體往下時左右兩邊的肩胛骨有確實靠近的感覺。 位於左右兩側肩胛骨相近之處,存在一種名為「棕色脂肪」的特殊脂肪,這種脂肪只要一經燃燒,就能提高人體的代謝。因此只要不斷刺激該部位,就能提高身體的溫度,達到促進代謝的目的。棕色脂肪較多的人,比較不容易罹患心律不整、高血壓、糖尿病、冠狀動脈疾病以及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病。 對於肌力較弱的人或女性,因為做伏地挺身可能易傷到腰,所以可用膝蓋著地的方式,或是借用牆壁做推牆式的伏地挺身(見圖1)。 活動部位2 肚臍以下腹肌 讀者們看到「肚臍以下的腹肌」這幾個字,是不是不太懂是什麼意思呢? 一般人提到「腹肌」時,腦海中浮現的大多是左右各有三塊肌肉的印象,這部分的肌肉若結實又清晰可見,就會被稱為「六塊肌」。腹肌又稱為「腹直肌」,在人體的左右兩側各有四塊。 其中最不起眼的當屬肚臍以下、腹直肌最下方的部位。如果此處的腹直肌肌力衰退,就會讓肚子凸出來。身材如幼兒般肉肉的人,其實就代表他的腹肌肌力很弱。一旦這個部位的肌力不夠,人體內就會腹壓不足,進而引發腰痛和便祕。 在日本的禪和武術中稱此處為「丹田」,這肚臍下方數公分之處,被認為是人類生命活動的中樞。據說要是能在呼吸時把注意力集中在丹田,就能收到調整自律神經及改善疲勞的功效。然而若平日沒有鍛鍊以及使用腹直肌最下部肌肉的習慣,那麼要想把力量集中在丹田來呼吸,也不可能一蹴可幾。 可以說,對肚臍以下,亦即對腹直肌最下方的肌肉進行鍛鍊,是維持生命活動不可或缺的一環。 但哪怕是一般人經常會做的腹肌運動,例如仰臥起坐,也很難鍛鍊到腹直肌最下方的肌肉。要想訓練此處的肌肉,重點不在上半身,而要做抬腿的動作。像「仰臥舉腿」,就是以躺姿、交互抬腿的一種運動。藉由做仰臥舉腿,我們可以練習如何把力量集中在下腹部(見圖2)。為了不傷到腰部,我們需要把全部的精神集中在肚臍以下的腹肌。 活動部位3 臀部肌肉 一個人在喪失了步行的能力後,臀部肌肉會萎縮得最嚴重。臀部肌肉和腹部及背部的肌肉,共同支撐著我們的身體。因為臀部肌肉力量衰退的人很難做到單腳站立,所以當他們在站著穿褲子或襪子時,就很容易重心不穩。 提到鍛鍊臀部肌肉的方法,相信有許多人都會立刻想到「深蹲」,但一般深蹲主要鍛鍊到的其實是大腿的肌肉而非臀部。 由於我們鍛鍊肌肉的目的是為了維持日常生活所需,因此我推薦大家不妨試試,只是單純從坐在椅子上的姿態到站起來的「椅子深蹲」(見圖3)。 椅子深蹲就是從坐在椅子上的姿勢到站起來,然後慢慢回到椅子上,接著再站起來的反覆循環。大家在做椅子深蹲時,請別忘了我在上個運動時提醒的,要把力量集中在腹直肌最下方。 在做椅子深蹲時,如果能毫不費力就站起來,則可進一步嘗試多數人起初並不容易做到的只靠單腳站起來。如果覺得只靠單腳站起來有困難,可以試著在屁股已經離開椅子後,再從雙腳站立改為單腳,然後慢慢坐回椅子上。椅子深蹲可以任何時間做,包括上班時的休息時間。 除了所介紹的鍛鍊這三種肌肉部位的方法外,當然還有許多不同的鍛鍊方式,各位可以自行上網搜尋,或向熟悉該領域的教練請益,在晨間的運動時間進行不同的訓練。因為一直做相同的運動,身體就會習慣該動作所帶來的刺激,結果弱化了鍛鍊所產生的效果。 心理聊天室 專注當下,壓力減半 各位是否過著無憂無慮、沒有壓力的生活呢? 壓力不但會使人罹患憂鬱症等精神疾病,也是引發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自體免疫疾病等許多慢性疾病的原因。 人只要活著,就不可能沒有壓力。如何讓自己逃離壓力所帶來的影響,以及明白如何排出壓力所產生的毒素,和飲食與運動這兩件事,具有同等重要的優先性。 壓力的兩大成因來自人際關係和財務狀況。尤其是人際關係的壓力,因為會出現在職場、學校和家庭等日常生活中,所以每天都得費盡心思應對。當我還在大學醫院工作時,人際關係的煩心事也經常讓我傷透腦筋。 「為什麼連這麼簡單的事情都不懂呢!」 「那個人真的是有病,也不設身處地想想,是誰在幫他收拾善後的!」 「那傢伙完全沒在用腦嘛!這種事不用特別交代也能理解吧!」 就算沒有和人當面發生衝突,我的腦中還是經常被前述這些負面想法占據。但是現在,我已經幾乎不會把時間花在這種事情上了。 會發生這樣的轉變,源自於我讀了戴爾.道頓(Dale Dauten)所著的《你工作快樂嗎?》一書。本書的內容,是主角覺得他的工作既無聊且不具發展性,並對未來深感迷惘不安,但他又害怕改變,不敢走出舒適圈,所以遲遲無法離職。就在此時,有位智者老人給予他許多實用的建議。 我很認同書中的某些見解,例如「明天我會成為和今天完全不同的自己,每天都要嘗試新的事物」、「當你還在做計畫時,世界卻在不斷改變,因此不要再把時間浪費在無謂的計畫上」、「追求完美只會讓做事綁手綁腳,我們應該在行動的過程中隨時自我調整」、「我們要努力活在當下」。讀完這本書後,我就不再把時間浪費在感受壓力上了。 一般人經常會對昨天、去年發生的事情,甚至是明天可能發生的事情感到惶惶不安。然而我們所能掌控的,其實只有當下這個瞬間的自己。 《湯姆歷險記》的作者馬克.吐溫曾經說過,「在我漫長的人生裡,雖然曾經有過許多讓我煩惱的事情,但這些事情中的絕大部分,最後都沒有發生。」 流行樂歌手約翰‧藍儂也曾表示:「人生就在我們做計畫的時候悄悄溜走了」,他想表達的意思是,我們應該把焦點放在當下,專注在現在所過的生活。 把注意力集中在當下,並非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需要透過訓練才能學會。我們不應該把力氣花在挑別人的毛病、堅持個人見解的正確性,或企圖改變他人。只要能夠把精神集中在當下,每天所累積的壓力就會減少一半。 (摘自《少食生活》,時報出版)

MORE

腦中風9成可預防 8大危險因子看這裡

【本報台北訊】高達9成的中風是可以預防的,不過腦中風卻是全球人口死亡的主因之一。衛生福利部111年國人死因統計,111年腦血管疾病共計奪走1.2萬人生命,為國人十大死因第5名,換言之,在台灣每42分鐘即有1人死於腦血管疾病。國健署長吳昭軍提醒,腦中風有8大危險因子,只要有3項就屬於高風險族群,務必加強自我健康監測。 腦中風除了致死率之外,中風所引起的失能及後遺症,更是不容輕忽,不僅造成病患與照顧者沉重的負擔,亦嚴重影響餘生的生活品質。世界中風組織(WSO)呼籲,高達90%的中風其實是可以預防的,只要民眾掌握對腦中風危險因子及健康行為的認知,並積極採取行動,都可以預防腦中風及降低風險。 國健署長吳昭軍提醒,腦中風有常見8大危險因子,民眾可以檢視自己及家人,如有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過高、心房顫動、運動量不足、體重過重、吸菸及腦中風家族史,上述8項之中有任3個,就屬於腦中風高危險群,更應特別注意。 依據國健署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為國人自述曾經醫師診斷罹患最常見慢性疾病或病症之一,而民眾到底要如何控制三高,建議遵守以下4要點: 安排定期健檢:民眾可透過國民健康署提供年滿40至64歲民眾每3年1次,及35歲以上且罹患小兒麻痺者、55歲以上原住民及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或學生健檢、勞工健檢、軍人體檢,定期健檢掌握自身的健康數據。 1.自我掌握數據:如何判斷三高數據是否異常呢?血壓部分,18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要在家量一次血壓,並搭配722原則-「7」連續七天量測、「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2」每次量兩遍,取其平均值,建議平均血壓值≦120/80 mmHg。血糖部分,需定期抽血檢驗血糖,確保血糖在正常範圍內,空腹血糖標準值為70-99 mg/dL。血脂部分,俗稱壞膽固醇的「(LDL-C)」,無併發症的一般民眾應<130 mg/dl。 2.評估罹病風險:民眾亦可透過國民健康署建置的「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輸入健檢報告數據,掌握未來10年內罹患5種慢性疾病(冠心病、腦中風、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風險。 3.維持良好習慣: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有氧運動、調整個人作息、保持情緒穩定及遵循「三低一高」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飲食原則,持續監控三高數值,若數值超過建議標準值持續監控而未改善,可進一步諮詢醫療人員。 國健署提醒,腦中風救治成功的關鍵在於即早發現,民眾可透過臉部、手臂、說話等三方面辨認自己或身旁的人是否有中風的跡象,「微笑」的時候,臉部兩邊不對稱;「舉手」雙手伸直時,有一隻手會垂下來;「說你好」沒辦法講得很清楚。若發現有相關中風跡象,務必立即撥打119及時就醫,爭取黃金治療時間。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有氧運動、調整個人作息、保持情緒穩定及遵循「三低一高」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飲食原則,持續監控三高數值;示意圖。圖/unsplash 血壓部分,18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要在家量一次血壓,並搭配722原則;示意圖。圖/unsplash

MORE

【中醫專欄】 現在就開始存骨本儲肌力

文/吳建東中醫師 老婆跟我說:「你看!這些韓國偶像腰都好細,腿也都好長」,我看了一眼,說:「太瘦了,小心以後肌少症。」值得欣慰的是,台灣目前是以健康美較為風行,但也曾有一段時間是以瘦為美,如A4腰、反手摸肚臍等,這種做法年輕時還無大礙,但年紀漸長還維持這種體質,就容易出問題。顯而易見,肌肉量不足,就有肌少症的可能,而隨著肌肉量不足,骨質也容易流失,而有骨質疏鬆的風險。 肌少症與骨質疏鬆息息相關,兩者都是退化導致,也可能都與養分攝取不足,或是筋骨缺乏刺激有關。新的研究也顯示肌肉與骨骼,可能會透過分泌因子相互影響,因此我們可以初步認為,改善肌少症就可以改善骨質疏鬆,反之亦然。骨質疏鬆大致上沒症狀,但要是跌倒受傷,骨折的發生機率會大幅提升,而肌少症就比較容易評估,比如說體重較輕、小腿較細、手握力較低等等。以前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蘿蔔腿,現在反而是健康的象徵。 在中醫理論中,脾主肌肉,腎主骨,即肌肉要長得好,屬於後天之本的脾胃消化系統要顧好,骨骼要長得好,屬於先天之本的內分泌系統也要顧好。當然,這兩者並不是孤立開來,而是會相互影響的。因此,我們需要脾腎兼顧,雙管齊下。強健肌肉,常用的有山藥、黃耆、黨參等補脾胃藥;強健筋骨,則會考慮地黃、牛膝、骨碎補等補腎藥。要讓藥性能順利走到筋骨肌肉,活血行氣的藥也不能少,比如丹參、當歸、芍藥等等。 《黃帝內經》說:「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人體素質的巔峰約在三十多歲,四十歲以後,這邊所指的陰氣,也就是腎氣,也只剩一半。現代醫學也指出,超過四十歲以後,肌肉量就以每年百分之八的速度減少。因此,養生不是等到年長,感覺體力衰退才要做的事,而是四十歲就要起而行了,而且愈早存骨本儲肌力,因肌肉骨質合成速度快,效率愈高,留在將來使用的體質也愈好,更能確保有健康美好的老年生活。 要避免肌少症與骨質疏鬆,最重要的事還是吃與練。肌肉主要是由蛋白質所構成,骨骼主要是由鈣質與蛋白質所組成,所以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與鈣質,給這兩種組織重建的材料。但光有材料還不夠,這些材料還要能運到目的地才行,這時就需要給肌肉與骨骼刺激了。這兩種組織都是在接受到刺激訊號時,才知道要開始增長的。因此,運動也不可或缺,其中最有效的就屬阻力訓練了。我們常會推薦大家蹲馬步以鍛鍊肌力,當大家馬步都熟練了後,則推薦強度更高的招式:五禽之戲的左旋鹿奔、右旋鹿奔。

MORE

食物過敏逐年增加「這2類」過敏原為大宗

【本報台北訊】台灣食物過敏逐年增加,根據統計,兒童與成人盛行率分別增加約1.3至2倍,且不論哪個年齡層,蝦、蟹等「有殼海鮮」都是過敏原冠軍,醫師指出,花生在國小學童中,屬於第二多的過敏原,家長須特別留意。整體而言,帶殼類海鮮及花生過敏者,比較會終身存在過敏反應,僅約5分之1的花生過敏者,會產生耐受性。 衛福部食藥署今(29日)公布,「台灣食物過敏大調查」結果,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溼科主任蘇冠文說,國際上約每10年進行調查,並設定抽樣範圍與形式等,這份調查是在2017年10月至11月間進行的問卷調查,抽樣1萬6800份中,成人約佔9000份,國中和國小學童則各有3900份左右,國中生自行填寫,其餘則由成人填寫。 蘇冠文指出,不論在哪個年齡層,過敏原第一名都是「有殼海鮮」,國小學童第二名至第五名為花生、雞蛋、水果、牛奶:國中生第二到五名為魚、花生、雞蛋、牛奶;成人第二到五名則為魚、花生、水果、牛奶,水果未在國中學生族群上榜,可能因為學生在填寫時,忘了自己對其過敏或漏填。 台灣食物過敏逐年增加,且生活影響巨大,在4至18歲族群,從2006年的7.7%增至10.4%、19歲以上則從6.4%增為12.5%。蘇冠文表示,食物過敏的小朋友,可能因此產生厭食,導致營養不足、體重不足等狀況;對於心裡層面也會導致焦慮,食物果敏族群會不敢在外用餐,除了覺得告知過敏原很麻煩,也擔心引發過敏需要就醫。 過去花生、堅果過敏,多發生於出生在國外的台灣小孩,但近年發現,本土出生的小孩也有增加趨勢,蘇冠文說,過去30年間,這個情形在各國增加2至5倍,目前全球都在研究,但究竟是哪個環境因素導致食物過敏增加,目前尚未有明確的答案。 蘇冠文表示,牛奶與雞蛋的過敏反應會隨著年齡降低,有2分之1的過敏者,在5至7歲後會產生耐受性,食用後產生過敏症狀的機會減少;帶殼類海鮮及花生過敏者,則比較會終身存在過敏反應,僅約5分之1的花生過敏者,會產生耐受性。 有些準媽媽避免孩子成為「食物過敏兒」,從懷孕期間避開吃可能會誘發過敏的食物,盼能養出「無過敏體質」的孩子。蘇冠文表示,各國皆建議除非嬰幼兒在被哺餵母乳的期間出現過敏症狀,否則媽媽不需要額外避開任何過敏原,媽媽僅需要避開自己會過敏的食物,避免自己出現過敏症狀即可,如果媽媽為了預防孩子過敏,未均衡飲食,反而會讓母奶營養不足。 避免孩童過敏,不少人會認為「只要少量接觸」就能讓身體出現耐受度,達到對過敏物質的免疫力,蘇冠文表示,每個人體質不同,沒辦法都採取「神農嚐百草」方式改善過敏,需由醫師評估。 至於部分市售益生菌標榜可改善過敏體質,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表示,健康產品可宣稱的功效中,通過功效試驗取得「小綠人標章」,則可以宣稱降低過敏原。 有殼海鮮在各年齡層均為過敏原冠軍。圖/食藥署提供 台灣食物過敏逐年增加。圖/食藥署提供

MORE

【中醫專欄】 放下,才是好睡的關鍵

文/吳建東中醫師 時節已入深冬,日照最短,黑夜最長,所謂「冬至一陽生」的時候。因為天人相應的關係,大部分的民眾在這時候會比較好睡,但是有些朋友在這時候卻反而更難眠了。 「躺了很久還是很清醒」,「固定會在三到四點醒來」,「整晚做夢都沒睡覺」,這樣的敘述幾乎天天都能聽到,為什麼別人會好睡的的時候,反而會難睡呢?很有可能是日照變短,導致情緒低落,鬱鬱寡歡,而不好入睡,或者是氣溫降低,身體對溫度變化敏感,不易適應,而不易入眠。 有的人在這時候會考慮用鎮靜安眠藥,但鎮靜安眠藥的藥物副作用繁多,許多人用了不適應,因此會改用副作用較少的褪黑激素。褪黑激素是人體內本來就有的激素,有抗氧化、防衰老、調節生理節律的功能,因此最常被用到的藥效,就是治療失眠,特別是睡眠節律異常者。這些人白天疲倦想睡,晚上卻睡不著,有可能是因工作排班導致生活不規律,或剛回國時差還沒調回正常。 我們會建議晚上子夜上床睡覺,除了中醫氣血在夜半歸肝經的理論,一部分也是晚上褪黑激素分泌較多的關係。由於光線會影響褪黑激素的分泌,因此也建議把燈都關掉,或者使用眼罩,以避免光線進入眼睛。 褪黑激素的強處並不是在助眠,而是在調節生理節律,進而讓睡眠品質改善,因此若不是生理周期紊亂而導致睡眠障礙的患者,其實效用有限。臨床上服了褪黑激素仍難入睡的人相當多,此時我們就更需要找到真正影響睡眠的因素。 就中醫來說,有許多的體質都有可能會影響睡眠。比如說,常聽到的肝火旺、心火旺,或者是痰熱內擾、心脾兩虛、心膽氣虛等等。肝火旺常會用到夏枯草,痰濕多會用到半夏,心氣虛會用到遠志,脾氣虛會用到茯苓,膽氣虛則會用到酸棗仁等等,然而在實際的治療並不是這麼簡單,有時其他因素會遠遠大於體質的影響。 睡眠不佳的因素很多,最近常看到的,卻是自己擔心睡不好。比如說,擔心自己睡不滿八小時,擔心躺了很久還沒入睡,擔心過早起床,擔心做夢過多等等。這些心中的罣礙,才是真正睡不好的原因。 人體大腦的運作是這樣:重複的事件,會增加該事件在大腦中的比重。比如說,時常練習寫考試卷,考試成績會很好;時常練習打籃球,籃球的表現就會很佳。同理可證,重複專注於失眠這件事,就真的會睡不著。此時,別再堅持要睡著,不妨起來做些其他事情,別再專注於失眠這件事。把心中的罣礙放下,釋然之後,說不定就好睡了。 很可愛的患者會問說這時該做什麼事,當然是想做什麼就什麼啦,比如說念書、聽音樂、練瑜伽等。做些舒緩的活動也很適合,如八段錦的搖頭擺尾去心火,就是一種有效調節自律神經、對助眠有益的功法。

MORE

Taiwan Can Help! 用台灣首創醫療模式 回報新冠疫苗捐贈國

文/記者陳玲芳 台灣胎兒醫學振興會於七月十二日邀請森田皓貴醫師分享在台受訓的心得。台灣胎兒醫學振興會理事長張東曜表示,新冠疫情期間,包括日本等六個國家伸出援手,捐贈台灣疫苗;為感謝六國義舉,特別發起「國際唇顎裂研修醫師訓練計畫」,提供獎學金給六國醫師,協助來台研修唇顎裂,從產前診斷到顱顏整形重建手術的完整訓練課程,而全世界獨一無二的「胎兒唇顎裂聯合門診」更是一大亮點。 二○二二年底,「國際唇顎裂研修醫師訓練計畫」醞釀成熟,透過立委王定宇及林靜儀的鼎力相助,邀請衛福部及外交部召開協調會,並發起公開記者會。王定宇表示,這對外交、人道、甚至於對國際醫療、公衛都有正向幫助;林靜儀也表示,這樣的做法,是一個善的循環,也很高興民間的力量,可以跟國家一起在醫療和外交上共同努力。於是,在各方的努力和合作之下,此計畫透過外交部正式發函各國,並在二○二三年初,迎來了第一位研修醫師、日本名古屋的整形外科醫師森田皓貴。 回饋國際 助唇顎裂家庭 張東曜指出,擁有顱顏治療頂尖團隊的北醫附醫顱顏中心、與專長胎兒異常診斷的台兒診所,已經合作數年。雙方共同打造「胎兒唇顎裂門診」,讓唇顎裂寶寶不但在媽媽肚子裡就能診斷出精確分型,甚至出生前就能夠擬定「零到十八歲」的治療計畫書,這種貫通產前到產後的診斷和醫療模式,是業界先驅。 二○二一年,北醫附醫及台兒團隊,有感疫苗捐贈國的人道精神,於是藉由台灣胎兒醫學振興會的統籌,發起「國際唇顎裂研修醫師訓練計畫」,希望分享這套超前部署的治療及診斷模式,回饋國際,同時幫助更多胎兒罹患唇顎裂的家庭。 「國際唇顎裂研修醫師訓練計畫」發起單位之一、北醫附醫施俊明院長表示,北醫附醫顱顏中心於二○一七年成立,是全台第三個顱顏中心,也是最年輕的顱顏中心,在顱顏中心陳國鼎主任的帶領下,收治的唇顎裂病人超過全台五成以上。 全人醫療 傳達善的力量 北醫附醫顱顏中心「以家庭為中心」的照護模式,治療病人,也照護年輕家庭,完整體現全人醫療的精髓,於二○二○年榮獲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二○二二年榮獲亞太永續行動獎金獎及國家醫療品質獎特色中心的肯定。而顱顏中心有三成病人來自海外,台灣的醫療軟實力有目共睹。 北醫附醫副院長暨國際醫療中心主任王偉表示,此次非常榮幸參與國際唇顎裂研修醫師訓練計畫,盼能藉此向世界傳達「善的力量」。國際研修醫師返國後,將成為顱顏中心國際網路的分支,包括當地複雜顱顏案例轉介來台,或是來台治療返國後的後續追蹤與處理,都能提供更大的幫助,深化國際醫療合作關係。 北醫附醫顱顏中心主任陳國鼎表示,此套訓練計畫完整傳授顱顏中心多項創新醫療服務,包含與台兒診所合作「胎兒唇顎裂聯合門診」,由產檢醫師與整形外科醫師共同會診,於唇顎裂新生兒出生前擬定治療計畫,安撫準父母的焦慮。 「新生兒誕生後,醫師與協調師隨即前往各個醫療機構,現場教導護理師唇顎裂新生兒照顧技巧,減少因照護問題而轉送醫學中心的風險。」陳國鼎說,顱顏中心亦與台灣胎兒醫學振興會合作,開辦唇顎裂照護認證課程,教導醫療機構與產後護理之家唇顎裂照護技巧,準父母們無須四處奔波,輾轉尋覓適合的醫療機構與產後護理之家。 同時,顱顏中心與全台醫療機構攜手成立「台灣唇顎裂治療網」,與台中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花蓮門諾醫院、嘉義聖馬爾定醫院等團隊合作,針對治療頻率較高的牙科、耳鼻喉科、復健科,病童均可就近得到治療,減少舟車勞頓。 培訓醫師 讓病童綻笑顏 北醫附醫也特地成立顱顏基金,贈送家長鼻模、矽膠片、打孔器、脫膠抹布等多種照顧輔具的「十全十美禮盒」,並提供單親家庭住院喘息服務、交通補助,減少唇顎裂家庭經濟與時間的負擔。另,團隊建立專業衛教網站,並利用社群軟體,及時給予專業回覆,提供家長心理支持。 同時,陳國鼎主任指出,顱顏中心也著力於國際唇顎裂醫師培訓,目前已代訓來自德國、馬來西亞、迦納、以色列、澳洲、義大利等國家六位醫師及一位護理師,期盼未來能有更多優秀的國際醫療人員加入,讓全球顱顏病童綻放笑顏。 在愛知小兒保健醫療綜合中心服務的森田皓貴醫師,曾在柬埔寨擔任兩年醫療義工。也是在柬埔寨服務的經驗,使他決定成為一名整形外科醫師。其中森田醫師對唇顎裂的治療特別感興趣,因此很高興有機會能參與「國際唇顎裂研修醫師訓練計畫」。 在台受訓期間,森田醫師分別在北醫附醫和台兒診所兩邊研習,從胎兒診斷、門診諮詢、治療計畫、到修復手術技巧,無役不與。 他甚至還參與了唇顎裂父母工作坊,學習照顧唇顎裂寶寶的方式。對於在台灣的半年,森田醫師表示,「非常開心,我學習到比我當初預想的更多豐富的知識,我十分推薦日本的整形外科醫師,加入這個研修計畫。」森田醫師覺得台灣人很溫柔、很好溝通,非常感謝研修期間大家的照顧。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台灣胎兒醫學振興會希望有更多醫師可以參與這項計畫,讓「Taiwan Can Help!」的善意延續下去,也讓世界看見台灣的醫療軟實力。

MORE

銀髮族突破431萬人 國健署推防跌5招長者量六力保健康

【本報台北訊】台灣即將面臨超高齡社會,而衛福部國健署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指出,65歲以上老人,約每6個人,就有1個在過去一年內有跌倒經驗(占15.5%)。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長者嚴重跌倒,可能造成長期臥床,甚至死亡;而曾經跌倒的長者也可能增加家庭照護人力與經濟的負擔,建議透過防跌5招,以及長者量六力確保自身或家中長者健康。 依據內政部統計,截至113年1月止,台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超過431萬人,占總人口18.4%,已達高齡社會;而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預估,至民國114年我國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屆時每5個人當中,會有1個人超過65歲。 為預防長者隨年齡增長,造成身、心或活動能力衰退。吳昭軍表示,全台衛生所及健康服務中心推動高齡友善服務,例如將標示牌字體放大,提供老花眼鏡、輪椅與助行器等讓長者使用,同時注意室內光線充足、地面不濕滑、走道暢通;衛生局網站設置長者防跌專區,加強宣導防跌衛教資訊,增加民眾預防識能,降低跌倒風險。 吳昭軍說,「長者量六力」相當重要,以評估長者「認知、行動、營養、視力、聽力及憂鬱」6大功能指標,及早發現長者功能衰退的徵兆。 長者的「行動」、「營養」、「視力」3個功能指標,可用於評估跌倒的潛在風險。「行動」功能的評估,鼓勵長者在安全的環境下,計算「雙手抱胸,連續起立坐下5次所需時間」。「營養」的評估,可以檢視「過去3個月內是否有食慾不振,或體重減輕3公斤以上」的現象。「視力」狀況,可從「看遠、看近或閱讀有沒有困難」評估。 吳昭軍提醒,如長者有以上任1項評估結果異常,衛生所會安排介入服務,或進一步轉介長者到合適的醫療院所,以預防及延緩長者功能衰退;此外也提供民眾衛教指導,轉介或鼓勵長者參與社區運動、營養等課程。 此外,國健署也提供日常防跌「5」撇步 第一步:充足營養 平時須注意攝取足夠的熱量與蛋白質,必要時可以諮詢社區營養師。 第二步:規律運動 定期運動,練習肌力,提升長者日常獨立活動功能,提高跌倒時的自我防衛能力。 第三步:安全居家環境 留意環境照明、地板保持乾燥,避免地面不平整、走道堆放雜物,造成潛在的危機。 第四步:用藥安全 就診時請醫師協助評估用藥,避免藥物交互作用,增加跌倒風險。 第五步:合適穿著 穿著合身衣物,褲管不過長,選擇防滑、有充分固定(如:選擇沒有鞋帶的鞋子、有扣子、魔鬼氈等)的鞋子。 吳昭軍呼籲,民眾除了可以藉助衛生所資源,妥善運用「長者量六力」評估工具,平時只要掌握5撇步,就能減少跌倒事件發生。民眾防跌要從日常生活做起,更多資訊可至國民健康署官方網站【健康主題>健康生活>老人健康促進及慢性疾病防治>長者防跌專區】查詢。

MORE

立夏養生宜補心氣 喝生脈飲收斂汗水

【記者陳玲芳專題報導】今年國曆5月5日節氣「立夏」,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所謂「立」即開始,立夏代表夏季的到來。中醫師指出,此時人們的新陳代謝加快,心腦血液供給不足,常使人煩躁不安,倦怠懶散;推薦以麥冬、五味子、人參片三種中藥材熬煮而成的「生脈飲」,能夠收斂汗水以及耗散的心氣。 頤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周宗翰表示,萬物繁茂,始於立夏。立夏時節,溫度明顯升高,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生長的旺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夏季是許多農作物旺盛生長的最好季節,充足的光照和適宜的溫度,以及充沛的雨水,給植物提供了所需的條件。 他說立夏溼氣重,容易導致人體大量出汗、走路容易喘,長時間下來,也會導致心氣虛弱;而流汗過多時,更會加重消耗「心氣」,引起難以緩解的疲勞。此時,應合理安排作息時間,採取正確的養生保健方法。 立夏養生宜補「心氣」。圖/pexels 預防疲勞喝生脈飲 「立夏時人體的氣血多在體表,不但容易耗散,消耗過多時更會使身體功能減損,導致疲勞;若不補足心氣、心臟動力不足時,就容易感到疲倦。」因此,周宗翰強調「養好氣」、減少流汗耗損的心氣,就是預防疲勞的最佳方法, 中醫認為「汗為心液」,暗示著大量的出汗會使心氣受損。周宗翰說,有時人變得容易喘,並不是肺出問題,而是心肺之氣虛弱造成。 雖然心和肺共同負責全身氧氣運輸,但肺的能量來自於心,若心氣虛弱,肺的能量也會不足;如能在立夏時節多喝「生脈飲」,有助養陽,特別是容易出汗的人,在初夏時就可以開始飲用,避免大量出汗、導致血鉀流失。 人參為最佳補氣藥材。圖╱資料照片 生脈飲包含人參、麥冬、五味子三種藥材,其中人參能夠補氣,麥冬和五味子則帶酸味,周宗翰表示,酸味的藥具有收斂作用,能夠收斂汗水及耗散的心氣。 生脈飲 材料:麥冬10g 五味子5g 人參片10g  清水適量 做法:1.食材:人參片、五味子和麥冬。2.麥冬和五味子洗凈,放入砂鍋中,一次性加足清水。3.蓋鍋蓋,大火燒開,轉文火煮15分鐘。4.掀蓋,關火。5.人蔘片放入玻璃壺中。6.將煮好的水倒入。7.蓋壺蓋,浸泡20分鐘,即可飲用。 以黨參、麥門冬、五味子所組成的生脈飲。黨參目前主要產自中國大陸,作用比較弱,不如人參,但因為價錢便宜,許多人拿來泡茶飲用。圖╱陳立凱 立夏泡腳祛除暑溼 立夏季節溼氣正當令,溼氣阻滯在脾胃中,就會出現沒胃口、沒精神等表現。而夏天泡腳,正有助於祛除暑溼,讓人精神振奮,增進食欲,促進睡眠。 周宗翰中醫師建議,可換一下泡腳的材料,使用適量藿香、紫蘇葉(各約5錢)代替桂皮與生薑更為合拍。 周宗翰中醫師。圖/周宗翰提供 藿香與紫蘇葉,都是很好的芳香化溼濁藥材,其揮發油有防腐和抗菌作用,亦可擴張微血管、而有發汗等作用,對於立夏常犯的香港腳與皮膚病患者頗有幫助,兼可有效排除體內暑溼之氣,精神更佳。 他也提醒,藿香與紫蘇葉含揮發油,故不可久煮,建議適量的藥材先煮沸10分鐘後放涼、濾渣至40度C後,再加溫水稀釋、即可浸泡。如此,能夠改善整天穿著襪子引起的香港腳,對夏天保健也很有幫助。 中醫師提醒,藿香與紫蘇葉(上圖)含揮發油,不可久煮。圖/pexels 夏天泡腳出汗是正常現象,此時切勿吹風扇或者開空調,因為泡腳的時候,全身毛孔都處於打開的狀態,如果一邊吹空調或風扇,不僅不能養生,還容易著涼。泡腳以後,可做些簡單的按摩,也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清除體內毒素效果。

MORE
/20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