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縱橫古今 | 人間福報

閱讀

【走讀城鄉】社區造景典範:台北錦華里

文/丹青 以步行方式走過雙北無數里鄰,台北市大安區的錦華里,無疑是最整潔的社區之一;甚至彩繪的廢棄腳踏車,也成為市民拍照打卡的景點。 錦華里為日治時期「錦町」部分區域,台灣光復實施地方自治時成立「錦華里」,舊屬古亭區。民國七十九年區里行政區域調整,將該里與錦中里合併,仍沿用錦華里名,但改隸大安區。 其里界東至金山南路二段,與錦安里為界;西至杭州南路二段接羅斯福路二段,與中正區為界;南至和平東路一段,與古莊里為界;北至潮州街,與錦泰里為界。轄區共十九鄰,里民將近七千人。 錦華里是典型台北市蛋黃區的里鄰,小巷弄裡很容易塞滿機車。現任里長溫美珠出身國會助理,自二十年前轉選里長後,已多次連任。而她服務里民的概念,就是將社區打造為一個具備安全性和生活機能的居住地,並推行里鄰綠化,盡量利用空地打造小花園。 因社會高齡化,她也特別關注老人服務。里民活動中心特別取名為「錦華里溫馨喜樂屋」,除一般里民中心會有的書報閱覽、健康講座外,還提供老人送、供餐及二手輔具洽借、長者臨托等服務。 細看「錦華里溫馨喜樂屋」的服務內容,會發現還有一項其他里少見的「二手鐵馬維修」項目。這是因為里內缺乏傳統腳踏車修護店,但其實騎腳踏車的長者還頗多的,因此若是故障了,里民活動中心就有義工可以幫忙維修。 說起腳踏車,台北許多巷弄經常可見到廢棄的舊腳踏車,一般都是報請環保局來回收;但溫里長的做法,卻是帶領居民彩繪廢棄的腳踏車,再加上盆栽或其他裝飾物,擺放在巷弄間成為裝置藝術。這些腳踏車裝飾,搭配上潮州街幾家走文青路線的餐廳、咖啡廳,如今已成為年輕人拍照、打卡的景點,同時也能阻擋汽、機車違停。 走逛錦華里,彩繪腳踏車幾乎遍布整個里鄰巷弄,有連排數輛、前後都有掛置盆栽的;也有兩兩對望,中間以輪胎裝飾的;亦有單輛擺放的,想必是由里民活動中心提供彩繪材料,再由里民自行發揮創意布置的。 錦華里的彩繪廢棄腳踏車,不僅減少了環保局資源回收的負擔,也能化廢棄物為藝術裝置,為社區增添創意,可說是社區造景之典範。

MORE

【大江南北】沅江風情 常德詩牆

文/詩庵 晉朝大詩人陶淵明筆下所描述的桃花源,正是古稱「武陵」的湖南省常德市,從此以後,「桃花源」便成為世外樂土的象徵,有如西方人夢想中的「香格里拉」。 常德市,古稱「武陵」、「朗州」,別名「柳城」,開發建城很早,歷史非常悠久,文風鼎盛。因位處湖南北部、洞庭湖西側,史稱「川黔咽喉,雲貴門戶」,是長江經濟帶、環洞庭湖生態經濟圈的重要城市。 常德之名,源自老子《道德經》:「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屈原、陶淵明、李白、劉禹錫等人,都曾在此寓居或遊歷,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詩篇。歷史故事「劉海砍樵」、「孟姜女哭長城」,以及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描述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悠然田園等浪漫主義情結,貫穿常德城兩千兩百多年的歷史,也開創其獨有的「善德文化」。 楚國詩人屈原在《楚辭‧九歌‧湘夫人》中,描繪常德「沅有芷兮澧有蘭」的秀麗景色;詩仙李白也曾遊歷「常德十景」之「壺瓶飛瀑」,吟誦「壺瓶飛瀑布,洞口落桃花」;以〈陋室銘〉千古留名的唐朝詩人劉禹錫,貶謫常德期間亦留下名句:「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近年來,常德市政府利用沅江防洪牆外側為載體,修建了一座藝術詩牆,也是「三山三水」之沅江風光帶的主體景觀,命名為「中國常德詩牆」,更被金氏世界紀錄讚譽為「世界最長的詩、書、畫、刻藝術牆」。 湖南省境內第二大河流的沅江(又稱「沅水」),雨季期間經常氾濫成災,常德地區深受水患之害。因此,一九九八年先在沅江畔修築堤防抗災,二○○○年更搬遷詩牆外灘砂卵石場,精心打造詩牆公園,形成綠意綿延的風光帶。園內遍植草皮,並種植銀杏、香樟、楊柳、榕樹等,各式景點和武陵奇觀點綴其間,為古城增添文化底蘊,益顯古香古色。 常德詩牆上,聳立著五陵閣、春申閣、排雲閣、漁夫閣四大樓閣,薈萃九百四十八位名家之詩詞、書法、美術精品,用正楷、草書、隸書、篆字體書寫後刻碑,並鐫刻描述沅江風情名畫四十三幅,精采紛呈。徜徉在詩牆旁,常德豐富的荊楚和沅澧文化氣息,撲面而來。 全長四公里的詩牆,共分為「百代滄桑」、「名賢題詠」、「武陵佳致」、「蘭芷風華」、「華夏新聲」、「五洲擷英」、「時代風采」、「千古絕唱」等八大篇章,選刻自先秦以來有關常德的中外名詩,共計一千五百三十首。此外,由著名畫家周令釗和其夫人陳若菊,歷時三年創作的〈沅江春暖〉、〈澧水花繁〉兩幅畫卷,各長三十公尺、高兩公尺,更富有極高觀賞和歷史保存價值。 常德詩牆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形式,吸引八方來客,被常德人譽為寓教於樂的最佳去處。

MORE

【護生畫集】羊感救命

文/林少雯 王固清虛寡欲。及丁母憂,遂終身蔬食。夜則坐禪,晝則誦經。嘗聘於西魏,因宴饗之際,請停殺一羊。羊於固前跪拜。──《陳書‧孝友傳》 〈羊感救命〉,是一幅羊報恩的護生故事。一隻羊在將被屠殺的危急之時,有人救了牠一命,牠感念在心找到恩人,並向恩人下跪以報其救命恩情。 羊有這種感應力,會做出這種行為嗎?別懷疑,在《陳書》的〈孝友傳〉裡就有一篇這樣的故事:一位名叫王固的人,他天性善良慈悲,在一次宴會中見滿桌肉食,不忍眾生受苦,因而救了一頭待宰的羊。 話說王固這個人,原本就是一位知書達禮的飽學之士,也是清心寡欲的修道人,而且侍母至孝。原本王固與母親相守過日子,後來母親因年事已高逝世了,讓他悲痛欲絕,從守喪開始即不再吃肉,終身茹素,以感念母親的教養之恩。他同時潛心修道,每晚屏除雜念靜心坐禪,以修心養性;白天則讀誦經書,了解經義,以求了悟生死。 守喪期滿,王固應聘在西魏任教席。有一次,他應邀出席宴席,主人也特別為他準備了素餐;但他見到席間滿桌酒肉,除了心疼被宰殺的眾生,也痛惜殺生者造了殺業,因此向主人要求,希望少宰一隻羊。 主人知道王固生性慈悲,又是修道人,就答應了他的要求,讓一頭即將被宰殺的羊免於一死。當時屠刀架在這頭羊的脖子上,牠發出驚恐萬分的哀鳴以為自己即將受死,但廚夫的屠刀忽然放下、收起,不殺牠了。 這是一頭幸運逃過死劫的羊。牠的幸運,來自於王固的善良;牠能免於一死,來自於王固的慈悲。羊的命運和王固相連,從因果關係來看,他們之間有一段善因善緣,要在這世了結;王固在這世救了羊,而那頭羊或許曾在前世救過王固。 這樣的事,絕不是偶然發生的。看似偶然的背後其實有著許多的因果牽扯,只是我們看不見。但只要用心去體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以及與人相處、與眾生相處的種種,有智慧的人、心清淨的人,或許就能感悟自己這一生際遇的來龍去脈呢!

MORE

長期徵文

敬邀各地文史、以古鑑今、世界趣談等圖文作品,字數300-800字。來稿請寄mtnart14@merit-times.com.tw,或郵寄:221新北市汐止區大同路一段369號2樓「人間福報縱橫古今版」,如需退件請附回郵信封。凡獲刊登之文章照片,同時刊載於本報電子報與合作網站。

MORE

【走進大西南】少數民族過端午

文/出谷司馬 下個禮拜就是端午節了,在這屬於華人三大節慶的重要日子裡,想和大家聊聊,在不同族群中端午節是怎麼過的。之前,我們曾經介紹過中國西南苗族是如何過端午的,而在苗族之外的中國西南民族,其實也有過端午的習俗。 與台灣一樣,中國西南地區到了端午時節氣候也是十分悶熱難耐。西南地區因為受到季風氣候的影響,有明顯的乾、溼季節。一般來說,每年的五月到十月是雨季,全年的降雨量約有百分之八十五集中在這個時候,氣候炎熱加上降雨密集,溼熱的感覺讓人忍不住想跳入河中好好梳洗一番。而住在貴州與湖南的侗族,就是把端午當作採草藥沐浴的日子,因此又稱為「浴蘭節」。 每到五月四日,侗族婦女便會上山採集金銀花、黃葵、節骨草、四方草等二十多種草藥,熬煮成香湯,用來清洗身體和頭髮。等到一切都打理乾淨了,她們會恭恭敬敬地走上二樓,以嚴謹的態度包粽子;這段期間,成年男子是不能上樓打擾的。從淨身洗浴到「男子勿擾」,讓侗族婦女的包粽習俗增添了不少神聖性。 除了包粽子外,侗族在端午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在祖先牌位前供奉菖蒲酒和粽子,婦女會幫孩子在頭上纏菖蒲葉,額頭上也會用雄黃酒畫上「王」字。同時,還要用植物熬煮的水將屋裡屋外噴灑一遍,並在食物上面澆以雄黃大蒜油。另外按照區域的差異,住在河邊的侗族人流行賽龍舟;住在山邊的侗族人則會利用雨水豐沛的季節上山採摘草藥,或是自用,或是帶到市集上販賣。 哈尼族主要居住在雲南,端午這天哈尼人也會包粽子吃,與侗族人一樣,以粽子作為獻祭祖先的供品。有趣的是,根據哈尼族研究學者翁惠娟的調查,一些哈尼族村寨也流傳著類似屈原的故事,只不過,主角換成一位古代哈尼族英雄。同時因為五月正好轉入雨季,所以哈尼語對端午節的稱呼,就是「雨天休息」的意思。 藏族除了分布在西藏自治區之外,還有一部分住在四川、雲南、青海與甘肅一帶。特別是住在甘肅的藏族,他們把五月五日這天稱為「採花節」,或是「女兒節」。 相傳在很久以前,這裡的藏民不會種地也不會織布,過著相當貧困的生活。有一天,從外地來了一位叫做「蓮花」的姑娘,她教導藏民們開荒種地、織布紡紗,還採集花草製成藥品給人治病,改善了藏民的生活。然而有一年的五月五日,蓮花上山採藥時被一陣狂風捲走,從此再也沒有她的消息。 人們感念蓮花姑娘的恩德,於是每到五月四日這一天,村裡的年輕女孩會在全村的歡送下,由哥哥或弟弟陪同上山採花,然後夜宿山頭,燃燒營火唱歌跳舞。隔天早晨,女孩們會將採來的花編織成花環戴在頭上,回到村寨時,親人們早已在村前聚集,鳴槍歡迎她們回家。女孩們先將花環送給鄉親們,然後在晒穀場上唱歌跳舞。之後,鄉親們把最好的飯菜拿出來招待女孩,一方面歡慶她們平安回家,一方面也相信女孩們把幸福與吉祥帶回了村寨。 從這些西南民族的習俗來看,多半都是由從端午的氣候衍伸而來的,像是採藥、採花、洗浴以及雨天休息等。至於粽子、雄黃、菖蒲與屈原、龍舟,則很難說是源自漢民族,還是漢人受到少數民族的影響,畢竟,流傳屈原故事的楚國本就在中國南方。也莫怪許多學者慢慢開始接受端午的起源,可能來自中國古代南方民族的節慶,甚至可能比屈原的時代早上許多呢!

MORE

【李惠月1:12袖珍小小世界創作個展】袖珍日常

文/佛光緣美術館宜蘭館提供 什麼是袖珍藝術? 台灣稱做「袖珍」、香港稱為「微型」、大陸叫「微型靜態」,都是「Miniature Arts」。集合手作、木工、黏土、配件創造、建築架構與藝術概念,再加上耐心、仔細的裝置,才能呈現立體化且感動人心的作品。相傳發源於十六世紀的德國王室與貴族間,慢慢普及後,多以娃娃屋的的型態出現,主要應用於兒童教育。 李惠月認為,藝術來自於生活日常。因自小生長於老街巷弄,故常以生活中的景物做為創作題材。其作品融合了手作的精巧與生活的趣味,讓觀賞者產生共鳴並會心一笑,就是她的創作初心。 展期:即日起~7月16日 時間:9:30~17:30(免費參觀,周一休館) 地點:佛光緣美術館宜蘭館/佛光山蘭陽別院

MORE

【時光走廊】情深故鄉(17-3) 大台北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情深故鄉:歲月台灣貳部曲》 定價3800元,讀友優惠價2800元 有興趣的朋友請洽購新世語文化 02-23684364 shu4364@ms62.hinet.net

MORE

【佛源成語】金剛心

文/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 比喻信心堅固不動;猶如金剛之堅硬,不被任何物質所破壞。 《大智度論》:「『金剛心』者,一保證使煩惱所不能動,譬如金剛山,不為風所傾搖。」 (摘自《成語之美》筆記書,上海大覺文化出版)

MORE

【書藝心語】龍門

文/廖慶華 我們常說「魚躍龍門」,這個「龍門」常常指的是學歷、官職或頭銜,但我認為,最重要的龍門應該是人們心靈的層次。經過不斷地修煉精進,一旦躍過心的龍門,就有很大的機會成為一個自在圓滿的人了。

MORE

【食說新語】致遠珍味油雞㙡

文/朱振藩 已故散文大家汪曾祺,在〈昆明的雨〉一文中寫道:「菌中之王是雞㙡,味道鮮濃,無可方比。雞㙡是名貴的山珍,但並不真的貴得嚇人。」有謂雞㙡的菌蓋「開傘後」,「樣子像公雞脖子上的毛雞鬃」,但他見過未經熟製的雞㙡,樣子並不像,只是「雞㙡菌蓋小而菌把粗長,吃的主要是形似雞大腿的菌把」,可說是「植物雞」,「味正似當年的肥母雞,但雞肉粗,有絲,而雞㙡則極細膩豐腴,且雞肉無此一種特殊的菌子香氣」。我嗜食此菌,雖吃過多次,總念念不忘其味美宜人的特殊風味。 相傳明熹宗最愛吃雲南雞㙡,每年夏天時,驛站飛騎傳遞,直接送至大內,每視為珍寶,即使是后妃,亦不得分食。我比較好奇的是,雞㙡不易保存,據明人謝肇淛在《滇略‧產略》指出:「出土一日則宜採,過五日則腐,採後過一日,則香味俱盡,所以為珍。」 從雲南到北京,其距離比起送給長安楊貴妃的荔枝,可是遠得多了。我因而發想,明熹宗嗜食的雞㙡,應該是處理過後的「油(或烘)雞㙡」。畢竟,明代成書的《本草綱目》,在評價雞㙡時,稱:「土人採烘寄遠,以充方物,點茶、烹肉皆宜,氣味似香蕈……其價頗珍。」 作家張長在〈春城食菌〉中寫下這麼一段話,簡要不失文采,但有商榷餘地,點出:「春城(指昆明)滋味最美好的,首推一種叫『雞㙡』的菌兒了……開放的雞㙡如華蓋,未開的如箭如筆,撕開來,白嫩如雞脯,味鮮甜無比。鹽漬之後,以香油烹之,至水分乾,加以乾辣椒,炸至焦黃,即可長期貯存,曰:『油雞㙡』,為雲南一大特產。吃麵條時,澆蓋一勺,香辣鮮甜,那風味是極其獨特的。」 其實,「油雞㙡」是道雲南名菜,既可趁鮮食用,亦能貯放再食,其質不變,其鮮則一。它是用鮮雞㙡菌或乾雞㙡炸製而成,特點是鮮製色澤棕黃,乾製品顏色轉黑,皆妙在清香味美,質嫩柔軟,食罷難忘其鮮。 在製作鮮品前,先選好鮮嫩肥壯的雞㙡菌,清洗乾淨後,切筷子頭粗細,用鹽略醃,待瀝出水,晒至半乾,入鍋油炸,炸至色呈淺黃色為止,且炸一批即撈一批,炸最後一批時,須放入八角和花椒同炸,並置乾辣椒段即成。趁熱鮮食,不亦快哉!如置容器中,備經常取食,亦妙不可言。 如以鹽漬的乾雞㙡製作,須擇無蛀蟲、無霉變、質不老的乾雞㙡為主料,清洗乾淨後,以清水發透,再瀝乾水分,切長條狀再醃,隨即下油鍋炸,務須掌握火候。 「油雞㙡」菌質綿軟,香氣濃郁,油色金黃,菌香從油中散溢開來,馥馨誘人。假使以菌和油佐食麵條、米粉、粿條,油而不膩,菌香撲鼻,食欲大開。也可用其油拌食涼菜,清爽適口,別有風味,且開心扉。 我曾在上海的「聰菜館」及位於新北市新店的「匡記滇泰緬小館」品嘗過「油雞㙡」,前者以鮮品直接燒製,清雋馥郁,精美絕倫,後者乃乾製品精煉,嚼之軟綿,香氣十足。 另,老友曾贈以貴州安順的「雞㙡醬油」,據《興義府志》載:「今郡人以雞㙡入醬油,味尤旨。」以之炒菜、涼拌及吃麵條,滋味鮮香,回味醇厚,風味獨特,頗值記上一筆。

MORE
/124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