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閱讀 | 人間福報

閱讀

【趨勢人物85】 社會企業家 盧貝斯基 為世界和平 擘畫正確藍圖

文/楊慧莉 當今世代,各地都有不同形式的對立衝突上演。當多數奉公守法的善良百姓對此有感,卻也愛莫能助時,有人不僅有感,並有心破解難題,也早已在所處的角落拿出具體行動。他是身兼多種身分的丹尼爾‧盧貝斯基…… 成功之道 善於用人成就非凡 丹尼爾‧盧貝斯基(Daniel Lubetzky, 1968-)是美國億萬富翁,身兼多種身分:社會企業家、慈善家、作家等。他出版的《做好事》(Do the KIND Thing),成為《紐約時報》暢銷書。此外,他定期投資美國競賽類節目《創智贏家》(Shark Tank)。不過,他最重要的身分是社會企業家。 忠言逆耳但有益 二○○四年,盧貝斯基創辦以銷售堅果條、能量棒為主的卡恩德零食公司(Kind Snacks)。一開始,只是小本經營,在二○○八年接受了外頭所挹注的一千六百萬美元資金後,經營得有聲有色。二○二○年,他將食品公司的控權股數,據說以五十億美元賣給了瑪氏食品公司(Mars),自己仍保有公司的重要持分。 根據《富比世》雜誌,盧貝斯基的個人淨值高達二十一億美元。他將自己的成功歸功於一個簡單的決定:要讓周遭人都能很自在的向他進諫言。他表示,「沒有人是完美的領袖!自己就常犯錯,有時很衝動,易被自己的熱情所蒙蔽,常常在快犯錯時,幸好有朋友和同事提醒,多虧他們,否則想成功,還真不容易,因為會走進『志得意滿』的模式,完全想不到自己何時會搞砸。」 盧貝斯基的成功建言,可能聽起來沒有很特別,但知易行難。他表示,「坦言不諱的爭辯在職場上並不被鼓勵,這種情況很普遍,讓人有些傻眼,特別是成功和威風的執行長最後身邊都留下一群不敢挑戰他們的馬屁精,這真的會害死領導人。」 如何用人與爭辯 如何在職場上找到對的人,並讓他們願意暢所欲言其不同看法,盧貝斯基深諳其理,且不吝於分享其多年來的心得。 首先,關於用人,「『善意』優於『隨和』,你可以被動又隨和,但善意可得用點認真的力氣。有時候的確會碰到一些混球,但更多時候是碰到一群膽小、不敢說真話的人,因為太尋常,以致造成更大的危害。」 盧貝斯基進一步補充,「善意之人會有建設性的溝通他們的情感,這讓你比較容易接受他們的回饋,但你仍需努力讓自己別被他們的批評冒犯。相較之下,隨和之人對給予真誠的負面回應就有所芥蒂,寧可不去觸怒你。」 一旦找到對的工作夥伴,盧貝斯基就會鼓勵他們對自己真誠。在職場上,他甚至鼓勵資淺員工覺得自己不只有權利、也有責任跟他協商問題。如果有人對他提出問題,他會承認問題,並跟他們一起深入問題。有時,他還會故意唱反調,希望能激發更多的辯論。 「最重要的是,你需確保身邊人的每次回饋背後立意良善。」盧貝斯基說,「要做到這點並無捷徑,你就是需要讓他們慢慢看見你支持大家。透明、真誠、開放性溝通、為他人著想,以及置大家共享的公司於個人之前,所有這些事促成了一個可信任的環境。」 齊心對抗惡勢力 儘管盧貝斯基生意做很大,「帶人」很成功,但創業不是他人生的最大願景。原來,他創業不只是為了賺錢,也為了鼓吹「善行」,一如其公司名稱「Kind」(善意)所示。比方說,公司員工看見有人做善事,像是捷運上讓座或是扶老人過馬路,就送給善心者一張善行卡,只要善心者到網站上輸入卡片序號,就能兌換免費的能量棒和一張新的善行卡,發送給下一個人。自公司成立以來,已促成無數的慈善行為。 事實上,他的創業初衷是為了帶領世界走出對立、分化的處境,邁向有建設性、可解決問題的康莊大道。目前,他正引進一個新的倡議,志在呼朋引伴,團結力量,對抗一股「看不見」的惡勢力。 其實,盧貝斯基所指的「惡勢力」,正是在全球各地上演的對立、分化現象:我們對他們;左派對右派;黑人對白人;猶太人對回教徒;受害者對加害者。他表示,「在社會建制下,我們都用二元化的方式想事情,社群被仇恨和去人性化汙染的情況與日俱增。對此,大家都認同,但問題積重難返的情況超乎想像。幾乎每個人都會覺得問題出在對方身上,卻看不到問題也出在自己身上。把社會上的邪惡歸咎於他人,我們放棄了修正問題的責任,以及一起找出解決方法的機會。」 和平建構 對抗偏激化敵為友 盧貝斯基無意搗毀每個人對自己信念堅持的重要性,但他認為我們如能將事情放在不同的框架裡,更有利於推展我們的目標,即「看待事情不再以『我們對他們』,而改成『我們對極端主義』的角度。」 他深感絕大多數的人在面對幾乎任何問題時,心中沒有恨意,也不會以專斷的方式處理,也會認清每個人都有尊嚴,這跟那些深受極端思想毒害,因而把持議程和我們生活的人有所不同。盧貝斯基也強調,這裡所指的敵人是心態,而非個人。 盧貝斯基認為,我們一旦打開此洞見,就能拓展我們的地平線,實際去解決問題,而非墮入永恆之爭;不過,今日的挑戰是那些有著偏激的極端思想者每天一早醒來就處心積慮,「我要怎麼推展目標?」但溫和的人醒來時則想著,「今天早餐要吃什麼?」 摧毀者vs.建造者 盧貝斯基進一步指出,一般人與極端思想者的不同,「我們不會為初選去投票,也不會大張旗鼓彰顯一些無關緊要的想法,也不會貿然的跑去競選公職,但極端主義者就是用這種方式把持議程;有極端思想的人會拿出行動分化、搗毀和貶損,是摧毀者,但拿出行動去團結、創造和把光明帶給世界的人就是建造者。」有常識的問題解決者當然需要好好享用一天最重要的一餐,開啟建造的一天,而這也是盧貝斯基每天努力的目標:創造一個建造者的社群。 在美國,許多人都知道盧貝斯基創辦的食品公司,但只有少數人知道它肇始於他的一個想法──想藉助自由市場的力量促進中東鄰國之間的合作,讓他們能在衝突區和平共存。 一九九四年,盧貝斯基因在以色列輔導一名破產食品業主的經驗,而創辦了「和平工作」公司(PeaceWorks),提供行銷、諮詢和經銷服務。透過這家公司,他把以色列人、巴勒斯坦人、約旦人、埃及人和土耳其人拉在一塊兒彼此貿易,粉碎了一些刻板印象、鞏固了經濟關係,並協助他們發現彼此人性化的一面,一起推動共同目標。 後來,盧貝斯基又與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合作,在中東創建了一個人性化基礎設施,戰勝當地的極端主義。最近,他不僅留意到美國有類似需求,極端主義也已像瘟疫般蔓延到全球,需要一種全球式的回應方式。於是,他和團隊成立了一個平台,藉以提升建造者成為一個有抱負的個體,也給予公民一些利器拿回議程。 建造者的四心態 目前,盧貝斯基的工作團隊已匯聚了兩百五十多名非凡領袖,來自各個領域,都承諾要幫助團隊建構網絡。也已有三百萬公民加入團隊,有些發誓要在自己的社群成為建造者,有些則想在自己的街坊啟新頁,或是加入他的的社群媒體。 盧貝斯基團隊已開啟多個倡議對付幾股導致有毒對立的主要力量。比方說,大眾接收社群媒體和有線新聞的方式,都傾向別人給什麼我們就聽什麼,而非我們可能需要聽到什麼,而我們只看見另一方最糟糕的部分,導致我們以為對方心懷不軌。為了與之抗衡,「Builders Media」(建造者媒體)生產的內容有英文、阿拉伯文和希伯來文,其重點不在主導你的想法,而是強化你思考的方式。 團隊發起的另一個倡議叫作「Citizen Solutions」(公民解決方案),用參與公民的建設性提案取代政治上的停滯不前。舉例而言,田納西州的槍枝權和安全問題,透過「Citizen Solutions」,將當地意見分歧的公民,從槍械教官到學校老師,讓他們齊聚一堂,並給他們工具和方法學習溝通的藝術,半年後,「田納西十一人」小組提出八項提議,讓三萬名田納西公民表決,其中五項獲得絕大多數人的同意。當地公民已懂得要鞭策他們選出的民意代表遵循民眾意願。 盧貝斯基相信我們多數人都是建造者,非分化者。但由於政治傾向一場分化的骯髒遊戲,我們只想遠離。他表示,對建造者而言,最難的是為了待在政治遊戲裡既要厚顏,但仍需保有自己的價值;當別人搞分化,我們要團結;當別人自以為是,我們要自我反省;當別人妖魔化,我們仍需慈悲,聚焦於手上的目標,而此目標就是解決所處社群的問題;為了做到以上這些,建造者需持好奇、慈悲、創造和勇氣進入各種對談。 締造最美新篇章 盧貝斯基了解改善社會沒有一個中央模式,但有個模式可以分送給各個社群,從機關團體到家庭,它是用批判式的想法和聆聽去取代僵化的意識型態,是用尊重和真誠的辯論代替「取消文化」,為的不只是表達最好的理念,也是為了型塑各類可以改善我們生活的建造者,而非讓他們被消耗為相互指責和彼此憎恨的對象。 盧貝斯基種種善行義舉,背後有其原因。原來,他的家人在納粹大屠殺期間千鈞一髮的逃過一劫。當時,他的父親十一歲,監管他們的德軍,有一次問他父親是否飢餓,然後帶他去地下室,指著一具屍體說,「那是猶太人,你可以吃他。」幾個月後,親衛隊要剷除所有被抓到的猶太家庭。監管把一個個家庭帶出場,輪到他家時,那位監管跟親衛隊的頭頭咬耳朵後,親衛隊離開,監管便轉身對他的祖父說,「我讓他們離開了,我赦免你們,因為你總是這麼善待我,正眼瞧我,跟我握手,對我有敬意。在我改變主意之前,你們快離開吧!」 這段家族往事讓盧貝斯基感慨萬千,「家人活下來,是因在最黑暗時刻,有個被黑暗籠罩的人看到些許亮光;我之所以存在,要拜一個不怎麼好的人之賜,這件事讓我念茲在茲,但也給了我希望,相信每個人都能遠離仇恨。」 也因此,盧貝斯基走上和平建造者的道路。他深信,「如果建造者不加快腳步採取行動,摧毀者就會堂而皇之的進駐……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認知到自己的力量,用每個善意的互動、正視對方的眼神,我們不僅能化解對立、仇恨,還能為人類歷史締造最美麗的新篇章。」

MORE

【院線片】《她說》 調整觀看世界的角度

文/杜晴惠 看完電影《她說》,會有一種頓悟,原來這些經典文學與歷史事件,提供世人看待事物的多元角度,讓我們從每個事件與人物,細細體會人生在世的奧義。 如果你問AI,想要培養出適應未來的AI人才,從小需要學習什麼能力呢?AI會綜合各方意見告訴你,必須學習數學、科學作為基礎,學習程式語言、電腦科學作為敲門磚,但創造力和溝通協作能力也很重要。學科的部分學校能教,但「創造力」怎麼教? 關於這點,古今中外的教育專家是有共識的——從小給予孩子更多選擇和探索的空間,鼓勵他們自由玩樂,小心呵護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適時提供挑戰和問題讓孩子思考,簡而言之,就是開闊的視野,並能獨立思考。 其實,創造力並不侷限AI時代所具備的能力,千古以來流傳下來的各種科學發明與文學經典,無不孕生於具有創造力靈魂的領域專業者,科學家、藝術家,以及文學大師……他們的研發成果與作品流傳後世,讓我們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向未來,並對未來抱持美好的希望。 體會人生在世奧義 午後看完黑白懷舊色調、融合三十九部文學經典與國內外重大災難警示的電影《她說》,會有一種頓悟,原來這些經典文學與歷史事件,提供世人看待事物的多元角度,讓我們從每個事件與人物,細細體會人生在世的奧義,甚至是如何成為一個擁有獨立思考、開闊視野的女性。 《她說》是王明霞導演的第一部電影劇情長片,她的首部作品是片長十二分鐘的《憂鬱森林》,曾入選金穗獎、加拿大蒙特婁影展、葡萄牙 FESTORIA影展。新冠疫情爆發前,她擔任編劇並執導《她說》,試圖以世代對話的方式,分享情感與自我成長等多元課題,但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延至今年才上映。 儘管是一部演員陣容偏小的電影,但令人驚豔的是,整部電影以色彩對比、螢幕上巨大的詩歌書寫、平和的台北街頭配上遠方戰爭的聲響,以及重大災難新聞圖片,例如大陸汶川大地震、美國九一一事件、敘利亞籍庫德族三歲兒童艾蘭·庫迪身穿紅衣溺死地中海的影像,再輔以聲音敘事,猶如一段段口述歷史,或是類紀錄片,讓觀眾理解並感受電影所欲傳達的情懷與議題,也使劇中女人和女孩的對話彰顯出深度,而不僅僅只是長輩女性對於年輕女孩的人生說教。 挖掘生命深層價值 電影就從女孩失戀衝動尋短、跳上女人的車子展開,當三十七歲的女人問:「想去哪?」十七歲的女孩回答:「想去死。」簡短的三個字,呈現當代年輕人對於生命的虛無感,以及不尊重生命的狀態,但究竟要用什麼樣的語彙,才能引發年輕人的興趣,並進一步打開狹隘的眼界,到達辯證思考的境地? 電影《她說》給出的答案回歸到「閱讀」本身,全片串接了三十九位詩人、作家的人生體悟,從文學金句裡展現生命的深層價值。提及的作家和作品包括聖修伯里的《小王子》、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桑德爾的《正義:一場思辨之旅》、莎士比亞的《暴風雨》、狄金森《我為美而死》……提及國內的文學作家,則包括吳濁流、鄭愁予、王文興、楊牧、吳晟等人,讓人在潛移默化中慢慢從自身的情愛,轉移關注整個世界,養成國際視野,當一首首詩從大螢幕上流洩而出時,不知不覺也安頓了我們的身心。

MORE

【小品人間】愛,將在最後才會離開

文/碧雅翠絲 舊地重回,輕輕轉動手中時光的鎖鑰,再也推不開的家門外,細細梳理著每一段身影、每一吋記憶,綠意蒼蒼、不曾滿布青苔、沒有塵泥風霜。 滿地熟透的杏子無人收拾,幾度春泥、埋藏了往事,那一年、那一月、那一日,美麗的杏花在院落的寒風中飄舞。 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一切都在,一切,也都已不在…… 滄桑世事,飄渺虛無,回憶的餘溫仍熨燙著,告訴我,愛,將在最後才會離開。♣

MORE

【生活百味】不耐症

文/煙雨 據說,在台灣,每十個人當中,就有八點八個人喝牛奶後會感到不適,例如脹氣或腹瀉。 我期盼自己是一個穩定生產文字的工作者,但執行起來並不順利。嘗試過好幾次、好幾種寫作節奏,漸漸發現將自己的紙筆放在咖啡店的時候,文字就會流暢地從手中的筆尖長出來。咖啡店彷彿是我的文字溫床,不論是咖啡機的運作聲、客人之間的細語,店員煮咖啡時的氳氤、烤甜點時的香氣,都是使我文字發芽的沃土。在此,寫字的人也成了肥料的通道,通過筆桿,在字裡行間散逸著掌心遞送的營養。 記起某天,我去到一間未曾造訪的咖啡店,點了一杯白薄荷拿鐵,文字即刻在我的筆記本上不間斷地產出,我寫生活、寫情感、寫對評論的看法、寫對論文的鋪陳,整整六頁。我的文字似乎很喜歡那間店。 然而,我的軀體卻抗拒白薄荷拿鐵的輸入,儘管如此,我仍想記寫這飲品的質感:帶點清新、帶點綿密、帶點苦澀,還有漂在表層的奶泡,帶點難消化的虛幻飄渺,又在胃裡充飽氫氣,長出一顆飛不出軀體的氣球。氣球還讓軀體清醒一整夜,又在稍晚幻成流狀物,在腸道中攪擾著,軀體在文字的輸出與拿鐵的輸入之間拉扯。 後來我想,我好像就是那杯白薄荷拿鐵。她含有使八點八比例的人們觸動「不耐症」的成分,因此人們選擇不輸入那些令人脹氣或腹瀉的資訊。她那帶點難消化的虛幻飄渺,僅有一點二比例的受眾,但偏偏有些人曉得自己的不耐,還是耐著性子接收她的訊息。 至終,軀體將她排出,在淨房裡不留筆跡、不帶眷戀。她反過來戀上文字通過她產出的過程,令人驚喜的筆畫線條長出的過程。 要再去那間店點一杯白薄荷拿鐵嗎?我想,我得先準備一支能流暢書寫的筆和一本足夠頁數的空白筆記,還有…… 一整包衛生紙。♣

MORE

【小腳的跋涉】壽星

文/楊富閔 最主要五月四日是姪子滿五歲的生日,連帶一併慶祝一周後的母親節,又碰上台南麻豆代天府的遶境,家族生活節目滿檔。五四兩字在文青叔叔的工作領域也是重要的詞彙,而我們重新定義改寫自己的五四,每一年都不一樣。 那天一早我們騎著三台機車,出門要去追廟會,台南王爺信仰的根很深,麻豆香極有名。我們主要是來追孩童裝扮的蜈蚣陣,而我很光榮負責載壽星。結果顧著要趕,從山區一路趕至市區,沒做功課,也不知道繞境隊伍走到了哪裡,八個人風風火火就出發了。 我騎車速度向來很慢,沒想到這次更被遠遠甩在後頭,有什麼好趕的呢?我發了簡訊在家族群組,說在黎明中學旁邊的7-11集合,脫隊演出。這個滿是柚香的春天,我想帶著姪子看飽台南的風景。此時此刻的風景。 騎經大內營區,大路兩側盡是綠意,這是一顆離開故鄉的長鏡頭。其中一棵莿桐樹開得搶眼。不知為何只有一棵;也有一棵近年常常熱搜的花旗木,同樣開得盛大。為什麼都只有一棵呢?姪子問我這個問題,我卻不知如何作答。出大路接上台一線,名義上我們就離開大內了。 台一線車很多,我選擇沿著快速道路的基座道路慢行,一路經過渡子頭、西庄。台鐵在此有座可愛的拔林車站,我們追廟會也追火車,剛好一輛新型的3000呼嘯而過。3000是姪子急著喊出來的數字。我是跟著他的語言,認識了什麼是PP自強號,什麼是EMU700、800和900。於是相約今年夏天要替他設計一個一人營隊。我們要把這些車型通通都坐一遍。 車子離開快速道路,我們回到一七一縣道。姪子很快認出,過了路口,直直騎進去就是西庄阿祖的家。我已一兩年沒回去了。老人家都在二○二一年過世。前陣子我與外景隊回去錄影,第一次以屋主身分回來開門,還不適應,也不敢適應,對著空屋,竟不自覺地說出阿公阿嬤我回來了。 機車騎在一七一縣道,幸運的話可以遇到高鐵,可惜時間沒有對準;又經過總爺文化園區,特地停車去看蒸汽火車頭與超大隻的梅花鹿。深怕姪子知道得不夠多,我一直講一直講。想著三個姪子的成長,從今開始,我可以幫上什麼忙? 幾年前寫了一本《合境平安》。回顧從小在台南追廟會的日子,記得爸爸載著大哥與我,同樣在麻豆街上到處鑽。機車是必備,臨停方便,那時我們常常站在中山路的保寧宮、三商百貨,三皇三家的騎樓,站在廟會的第一排,展開了這座港鎮與我甚深的緣分。 今年我也帶著姪子,一家八口,再續前緣。那天我們沒有走散,順利和另外兩台機車會合,也順利追到了蜈蚣陣。神仙打扮的孩童,不停從天而降發送糖果、紅包、以及各種名為祝福的事物。有人開傘攔截,有人用帽子去接、有人帶著臉盆、水桶、安全帽……。姪子的手很小,滿頭大汗的他獲得不少寶貝,而他急著要送給四歲的妹妹與兩歲的弟弟。我問他你撿到了什麼?他雙手攤開,對我笑笑。姪子問我晚上吃蛋糕的時候,叔叔你會在嗎?我說我當然會在。 是的──我要在。他是爸媽的第一個孫子,出生於母親數次化療結束之後的春天,驅散病氣,也帶來喜氣,替我們一家注入了一股強而有力的生機。這個五四寶寶今天是主角,他是壽星,也是我們家的福星。我送他一組太魯閣號的模型,同時告訴他:時間是最好的禮物,不知道他有沒有聽懂?而這個夏天,我們就要一起出發去旅行。♣

MORE

文/石德華 這個字,連讀音都很鬆,tháu,舌彈一下,將氣送出去。 我在騎樓吃麵,切仔湯麵最後喝湯,將整個湯碗捧起遮面,梁山大口喝酒那種,和我的長捲髮,長衫裙,超違和。我剛被醫生叮嚀,這幾小時,最好這幾天,頭不要甩晃。 我暈眩,剛被醫生喬了脫落的耳石。這症候無解,也無解藥,多注意自己的生活作息就是了。 以為自己雖足底筋膜炎、膝蓋卡卡、偏頭痛、肩頸長年僵硬,照樣也行走工作作息如常,算是一點不方便而已,這哪算生病?不料,暈眩到來了,我真的多了一個不請之友,他讓我明白暈眩還沒發生前的日子,我是多麼的自由無慮,而那時候我還是有煩憂但我已忘了那時的煩憂是什麼。他讓我體驗眼前型態各異直立起的秩序世界會剎時偏斜晃旋一如長長人生突來的變奏時刻。他讓我也無什麼預警不過尋常的一個躺仰就可以全盤皆非。他讓我見識醫者在你躺下頭垂出床沿偏右喊暈嗯眼振右耳石脫落不要動你坐起頭遂隨握住你顱的醫者的手輕挪微移。他讓我確定世間最動聽那句話,台詞就是「今晚你應該就會好多了」。 還沒到星雲大師「腿子斷了,往好的方面想,從此不必奔波,可以靜心閱藏了;開心手術,也讓我認識了很多仁心仁術的醫護人員;視力糢糊了,在糢糊的世界裡看見清楚的自心」的境地,但以病為友,我已學到這許多,且不慌急不氣悶的,將油香微燙口的麵湯整碗捧起全遮面喝,碗落,氣敨。 一日與朋友聚餐,席間談起霸凌的話題。A說他從前在校園曾是被霸凌者,B說他自己曾是霸凌者群中的一員「猴子」。 我問A怎麼脫離困局的?他說有一天在廁所他痛揍狠打了那個一直霸凌他的人。 我問B曾不曾有過一次手軟或告訴同夥「算了吧」?B說不曾,人生重來他也還是會在「猴子」群,因為要生存。 話題頭是我閱讀的一本書《孤立圖鑑》。我告訴A、B,對我這種關心校園霸凌可是毫無新見解又提不出有力改善方法的「卒仔」,這本書有讓我敨氣。 作者大坦誠,從小被霸凌,長大成為國小老師,自稱「很肥、很醜、很沒用、愛發瘋、過氣」,他這本書是寫一些「被排擠的小孩的文章」,總共二十四個故事,沒有任何解方或良藥,作者說,他只是拚命捕捉那些被霸凌孤立的身影,讓他們知道自己不孤單,復仇成功太偶像劇了,作者是要讓被孤立排擠的人知道「你不是一個人」,讓人從不孤單淬取到一些力量,去撐過眼前的惡意與寂寞。 其實所有故事也告訴大家,這世界上不是每個人都會愛你,有些人就是會討厭你,讓你難受。 其中〈校園怪談〉一篇,弱者的反撲,善良的芒刺,靜靜的顛覆,真是一篇讀完讓我敨氣的黑色小說。 我驚恐地抬頭環顧教室,發現地板上鋪滿了符紙,而我最怕看到的那個人,就坐在符紙中央,濃濃的線香味撲鼻來。 ……… 「真的要他們死嗎?」我想故作輕鬆但我知道我的聲音在顫抖,因為孫子昊前面擺著嚇跑潘昱凱的壁虎乾屍,還有一隻剛剛掛掉的珠頸斑鳩。 符紙、線香、壁虎乾屍、死掉的珠頸斑鳩,全是陰暗詭異的死亡意象,是的,長期受欺壓霸凌的孫子昊反擊的方式是──作法,這一段的描寫非常出色,胖子孫子昊還跳到桌上跳電音熱舞扭動電臀召喚魔神,魔神也果真駕到…… 用作法反擊霸凌,以虛化實,沒辦法中的辦法,我認為極有創意,但是,反撲根本沒成功。這昏暗教室裡撞見的一段,寫得有聲有色、魔幻寫實兼具,原來只是後設的,敘事者自己的夢境而已。 班上作頭的二個霸凌者,因手機摔裂事件互毆而出大事住院了,到畢業也回不了學校,全班都以為是孫子昊拿符紙作法成功,而使他成為班上受歡迎的「算命仙」。 胡逸妍,敘事者,班上一個靜觀所有亂象的女生,毫無作為的多數第三者,被孫子昊算出「最愛的課是體育課。」 是,胡逸妍真愛體育課,體育課可以講八卦、可以補作業、可以不用背煩死人的古文,最後她還說出,體育課可以跑回教室將某人的iPhone抽離手機殼先摔裂,再製造兩人爭端,讓他們因手機相互追逐毆打出事,最後,把這份功勞算在自己的暗戀對象頭上。胡逸妍暗戀孫子昊。 雖然小說,虛構的,怪談,誇張的,但在長期的溫和被說無效,忍讓就會過去,傷痕自己清理,旁觀者只能無力的沉默之後,我感到這篇文章真敨氣。 找個道理,找個方式,找個角度將氣送出去,敨。♣

MORE

【遇見荷】藏在花裡的回音

文/歐銀釧 昨夜的月光 翩翩起舞 清風流動 寫給你的信藏在花裡 幽香停留 層層疊疊 時間之河緩緩 失去的記憶滿荷塘 夏天做夢 天空叫喊 蝴蝶旋轉 你牽著我的手 穿越沼澤 走過悲喜邊緣

MORE

【時光走廊】民俗台灣(20-15) 清代建築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鹿港「不見天街」之清代原貌 1920年代,鹿港的「不見天街」,最早於清代嘉慶年間開始興建,稱為「鹿港大街」、「馬芝大街」、「五福大街」, 綿延長達一公里餘。街道上方以木架構搭成屋頂,讓商販、居民不受風吹日曬雨淋,因而稱為「不見天街」。清代名儒洪棄生曾形容不見天街:「樓閣萬象,街衢對峙,有亭翼然,亙二、三里,直如弦,平如砥,暑行不汗身,雨行不濡履。」 此照片拍攝於日本殖民時代初期,基本上呈現了不見天街之清代原貌。 斗六街之清代原貌 1908年,斗六街,清代屬於斗六堡和溪洲堡,是漢人開發墾植靠近山區的地帶,與原住民傳統領域接壤。此照片反映早期漢人市街的建築格局。 原台灣府城之兩廣會館 1915年,原台灣府城的兩廣會館,日本政府殖民後徵收作為公署廳舍,之後又作為台南中學校校舍。清代這座建築原來稱為嶺南公所,為當時旅居台灣的粵桂兩省人士所營造,1877年改建為兩廣會館,主要接待來台灣的兩廣商旅人士。會館由三座主要建築並列組成,主軸建築有兩落,左右側建築各有三落,所有建材悉由廣東運來,外型宏偉壯麗,是台灣曾經存在的最大粵式建築。 清代鳳山曹公圳水道原貌 1915年,鳳山曹公圳水道。清代道光年間,鳳山知縣曹謹開鑿灌溉渠道,以舒解旱災之害,後開通灌溉小竹上里、小竹下里、大竹里、鳳山上里、鳳山下里等五里,合稱「五里圳」。後來,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兼提督熊一本將之命名為「曹公圳」,並刻碑紀念。 之後,歲貢生鄭蘭(興隆里人)、附生鄭宣治(赤山里人)率眾開鑿大圳,亦灌溉赤山里、觀音外里、半屏里、興隆內里、興隆外里等五里,被稱為五里新圳或曹公新圳,原先的曹公圳就稱為曹公舊圳。 鳳山圳屬於曹公舊圳,這項水利工程對早期高雄一帶的農業發展有很大貢獻。日本時代,在清代曹公圳水道的基礎上,改建鋼筋混凝土堰,並使用電動抽水馬達。 阿緱廳阿里港市街 1915年,阿緱廳阿里港市街,建築為傳統的閩南磚房。1914年,由於不滿日本殖民政府的高壓政策,霧台等地的排灣族人焚毀阿里港支廳警察駐在所,殺阿里港支廳長脇田義一等十一人,為霧台抗日事件。 蕃薯寮街閩式工坊 1908年,蕃薯寮市街,典型的閩南式工坊,在鄉間常見。蕃薯寮廳位於台南、鳳山、阿緱三廳的交界,在今天的高雄旗山。此地區漢人開墾甚早,照片中為日本殖民時代初期的樟腦寮市街,反映了清代閩南工坊的風貌。 《民俗台灣1895-1945》 定價3800元,讀友優惠價2500元 有興趣的讀者請洽購新世語文化 02-2368 4364 shu4364@ms62.hinet.net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MORE

【生活快門】歲月靜好

文/梁純綉 午後遊苗栗日新島,暖陽普照,喜悅之情油然而生。島上有許多小動物亦漫步於步道上,想必牠們也領略了日光的溫煦。走著走著,瞧見涼亭前的柱子上,懸掛翠綠的波士頓蕨,母雞就蹲在草蕨裡呼呼大睡,任憑我在牠身旁尋找角度拍照,牠仍陶醉在夢鄉裡。眼前一切,不就是歲月靜好嗎?

MORE

【心情點滴】特調生活好果茶

文/和雅 吉安家客廳與廚房的地磚膨起破裂,經○四○三花蓮大地震後,傷勢加劇。外子自行動手將兩處地磚全數鏟起清空,流理台四周還需以砂輪機切割。我在灰塵、火花中擔任小工,初嘗從未有過的建地工作經驗。 我們夫妻以三天時間完成剷除、載運至掩埋場登記、安置卸下的地磚等工作,接近收尾時,剛好二妹偕夫婿來訪,我自嘲在「廢墟風」的環境中接待客人。二妹夫妻定居壽豐,住家也有地震災損,所幸經一番整修後,生活機能已恢復常態。 二妹夫婦理解我家狀況,聆聽我們下一步要鋪設新地板的計畫;姐妹倆描述強震發生當下驚恐心情,以及分享舒壓解悶心得。他們專注聆聽與關懷言語,對於我這個「多愁且玻璃心」的人極具「創後修補」作用。 二妹特地致贈鮮採芭樂與自製桑葚果醬。芭樂爽脆,淡紅內裡與淺綠果皮宛如春天田野的清新淡雅;桑葚果醬內含檸檬皮與金桔去籽果肉,口感豐富、層次分明,以冷開水調和,變身為令人驚豔的紅寶石色澤果茶湯,生津止渴,風味獨特。 人生不可能一味到底,而是集合酸甜苦辣,呈現多層次滋味。既然不可抗力之事已然發生,把心情收拾好,面對問題,一步一步解決就是了。感謝二妹夫婦帶來溫馨安慰與真誠祝福,就像那杯「特調」飲品,真材實料,不同果類兼容並蓄,品嘗起來,讓人暖入心坎裡,餘韻無窮。

MORE
/518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