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社論 | 人間福報

社論

社論--李顯龍的演說深意

擔任新加坡總理近二十年的李顯龍,於五月十五日卸任,交棒給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五月一日他發表重要演說,回顧新加坡的發展,置重點於未來展望,勉勵新政府和人民發揚優勢,面對挑戰和機遇。 台海兩岸媒體及網路平台,多面向討論他講述的內容;因為他沒有複誦自己的政績,反而提醒新加坡不能被眼前的成功和聲望沖昏頭腦,新加坡人要更積極優化制度,專注建設,穩定內政,善處強鄰。 他提出社會凝聚力、長期規畫、政治穩定與信任,是治政硬道理。新加坡面積僅七百餘平方公里,相當於六個新竹市;聚居了多元族群,官方語言就有馬來語、英語、坦米爾語、華語四種;宗教信仰各異,主要的有伊斯蘭、印度教、佛教和天主教、基督教。 他強調必須建立能因應國內外局勢的優秀制度,將國內事務處理好。如包容不同族群所連結的文化風俗,避免利用宗教、語言製造分歧,而傷害到政治穩定和信任。他說將內政處理得好,才是建立國際聲望的基礎。 他在演說中還提醒,國際局勢不斷變化,在地緣政治日益緊張的背景下,要與大國保持良好關係,要廣交朋友,也要與馬來西亞、印尼兩個近鄰加強合作,解決長時間懸而未決的雙邊問題。 他期勉新加坡人守護卓越精神,著眼未來,持續一個充滿活力和包容的經濟環境,擴充並深化與國際貿易夥伴的合作,吸引更多外資,鞏固新加坡做為區域和國際樞紐的地位。 他說:「如果我們的制度失靈,變得受民粹主義、部落主義、本土主義困擾,或者像其他一些國家沉迷於短期利益,那麼我們肯定會沉淪。即使只變得普通、平庸,我們就已經會有大麻煩。」 李顯龍這篇講詞,反映一位從事公共服務近四十年的領導人,常懷憂患意識,心所謂危;居其位,視維持社會和諧為永久工作,絲毫不敢懈怠,且真心誠意地調和種族、語言、宗教等可能導致分歧的意識,大力維穩。 新加坡也建構國防武力,擁陸海空三軍還造潛艦;但所持政略、戰略是善處強鄰,與中美歐等強權保持良好、等距關係,不靠邊站隊,以新加坡為主體,盡其在我地保障人民利益。 新加坡能控扼的麻六甲海峽,被日本視為生命線;二戰時日軍攻馬來西亞,占領新加坡,就為掠奪南洋資源以其為續命丹。 台灣地理位置略似新加坡,是亞洲東向的關鍵島嶼,與大陸隔一海峽,最窄處僅一百三十公里,卻成美、日等強權亟欲掌控之地。 但台灣比新加坡幸運,社會構成要素比新加坡單純,種族逾九成是大陸移民,炎黃子孫;語言文字相通,生活習俗同源,宗教信仰一致。 可是當新加坡致力於對內,強化族群凝聚力,維持政治穩定和信任;對外,善處強鄰,與大國保持良好關係,並創新經濟,讓人民生活變得更好,低收入家庭得到照顧之際;台灣卻因選舉等法制失慮,黨派在鞏固相對多數選票目標下,切割分化,討好附從選民,而未為全民利益綢繆。 建議台灣從事公共服務的黨派中人,應細思李顯龍卸任前演講的深意,優先處理好內政事務,規正黨派腦們利用社群分裂,圖選舉之利;嚴辦特權貪腐和政客弄權。全民期待擁有和平穩定的環境,助百工百業追求卓越,創新能量,改善人民薪資倒退的窘狀。

MORE

社論--失敗教改,如何挽救

教改成敗問題,近日因李遠哲出書談教改並非他一手主導,有撇清責任的意味,因而引致教育界的多方討論。教改的責任歸屬,交鋒不絕。然而無論持什麼立場,有一點倒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教改是澈底失敗的。即使李遠哲撇清了責任,但他的撇清豈不正好印證教改的失敗。 問題不在於責任歸屬,而是既然承認了教改失敗,那錯誤政策的後果要如何收拾?那些倒閉的學校,那些失去職業教育功能的中學,那些過度發展的大學,要如何善後?而被縮減的課程,被搞得不成系統的課綱,被刪得無法滿足理化教育基本需求的內容……,這種種失誤,要如何改正回來? 教育是百年大計,想想三十年來,建構式數學,使數學基本訓練瓦解,學生只能自求多福,要不就是去補習班「自力救濟」。而複雜無比的升學辦法,不斷更改,所有父母講起升學管道,無人可以給出答案。更荒誕的是,連教材內容也可以用群眾運動來做更改的依據。高中生可以參加課本的編寫內容討論,美其名曰:民主參與,但實際上是把無知當無畏。讓沒有教育知識的受教者學生,去討論他未曾上過的未來課程,這豈非是在羞辱教育的專業嗎! 這樣的教改,已經從「百年樹人」的長遠理想,變成媚俗的選舉遊戲。而教育一旦失去長遠的理想性,失去厚植國家人才的基礎性,失去培植文化底蘊的人文性,那就違背教育的宗旨,最後在販賣著媚俗口號的政客手中,變成教育的商品。 試看這三十幾年來的教改,本來說要改變升學主義,到最後只是讓大學貶值成學店;本來要消除階級差異,讓弱勢的孩子有上升的機會,但最後反而更助長補習班,和學費高昂的私立學校。該上的課,理化數學國英的上課時間,都被「政治正確」的各種外加的課給占滿了。而所謂「一○八課綱」,最後仍是被所謂學習歷程給綁架,學生為了有一份漂亮的學習歷程,做為升學的依據,父母只能花更多錢去買學習資歷。而弱勢者沒有這資本,仍在底層。 所謂教改,到最後圖利了誰、傷害了誰,清清楚楚。更深層的說,是傷了國之根本,是傷了「百年樹人」的大業,這傷害不是一代人可以救回來的,而是要幾代人的努力,才能有所改變。因此有人說李遠哲在甩鍋,不願意承擔教改失敗的責任。但即使李遠哲承認錯誤又如何?難道教改對孩子的傷害會因此改變嗎?難道教育所導致的國力下滑、科技力下降、語文力低落,會因為誰背鍋就改變嗎? 眼前的究責固然重要,但關鍵是既然都知道是錯誤,為什麼教育部與政府不好好改正過來,還要繼續下去呢?此時此刻,難道不應該成立一個教改檢討會議,將基層的教師找來,好好從第一線的教師那裡,聽取檢討改進的政策與實際作為,好好為下一代,從長遠的教育根本,謀畫一個改變的希望。 賴清德即將上台,是進行教改大檢討的好時機。再不檢討,坦然說,也走不下去了。學校一直關下去,教育有什麼希望?再度提醒一聲,責任政治不只是檢討誰該負責任,而是看向未來,清楚下一步該怎麼走才好!

MORE

社論--清明節的人文情懷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路人遙指杏花村」,這是多數人熟悉的杜牧詩,刻畫著四月初春,為了掃墓祭祀而走到郊野的行人,在斜風細雨中,放眼望去俱是孤魂荒塚,心中思念逝去的親人,往事縈懷抱,傷心欲斷魂,於是想借一點小酒來暖暖身子,澆澆愁腸,就在路邊問一個牧童,何處有小酒鋪子,他於是遙遙指向杏花村。 詩句很簡白,意象很清晰,但刻畫人們在清明節的絲絲微雨中,孤單落寞的心情,卻入骨三分,流傳千古。 清明節確是中華文化極其獨特的節日。歐美雖有萬聖節,但並非為紀念祖先或祭祀祖先,而是鬼節。如墨西哥的亡靈節則是融合墨西哥原住民阿茲特克人傳統和天主教影響,藉由節日緬懷、紀念逝去的親人。亡靈節的圖騰,例如骷髏頭、萬壽菊等,隨著二○一七年皮克斯動畫電影《可可夜總會》熱映而廣為世人所知。但清明節流傳幾千年的傳統又是始於何時呢? 有一說是始於帝王有「墓祭」之禮,民間傳習成風而成禮俗。其實在民間則流傳著更為動人的故事。認為清明始於寒食節,也就是介之推的歷史故事。傳說晉國公子重耳因驪姬之亂而流亡在外,有一度困在荒山中,食盡糧絕,臣子介之推割下腿股肉烤炙,供重耳食用,始免於飢亡。十九年後,重耳返國就帝位為晉文公,他大封群臣,卻獨獨遺忘了介之推。 後來想起來要去找他,卻不料介之推已和母親隱居深山中。重耳遍尋不著,有大臣建議,不妨燒山即可逼出人來。卻不料山火燒盡,仍不見介之推。眾人上山尋找,才發覺介之推背著母親葬身在一棵柳樹下。重耳為自己的錯誤大慟,乃下令這一天全國不許生火,全國寒食,以紀念介之推。 次年,重耳仍上山紀念介之推,卻見當年抱著母親過世的柳樹已發出新芽,嫩綠色澤有如新生,於是晉文公命名為「清明柳」,而寒食節的次日,也規定為掃墓懷念親人的清明節。 這故事瀰漫著許多中華文化的情懷。首先是君臣的忠義。介之推為了國君的生存,忠心耿耿,寧可割股犧牲自己。而晉文公則在發現自己遺忘了當年功臣之後,立即驅車前往,恩義猶在。等到晉文公發現用錯方法而害死介之推後,內心大痛,乃為懷念而立下寒食節;次年仍不忘恩義,仍舊上山祭祀介之推,而有清明節的設立。 這故事表現出一個民族精神的核心價值,乃是人間的恩情義理,即使貴為一國之君,仍念念不忘舊日恩義。而清明節則從祭祀一個人,演變為中華民族紀念祖先親人的日子。在節日的祭祀中,感念祖先,追尋生命的根源,從而肯定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無論現代化社會有多麼忙亂,每年清明節的假日,海峽兩岸,幾億人南來北往,在絲絲微雨中,返鄉祭祖,慎終追遠,感念先人,則是多麼動人的場景。而傳統文化的價值觀,便是在節日流傳裡,恆久傳承,永不止息。

MORE

社論--兩岸和平之道 全面恢復交流

國民黨立院黨團總召傅崐萁等十七位立法委員訪問中國大陸拜會大陸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饒權主動宣布恢復福建居民赴馬祖旅遊;幾乎同時,大陸國台辦也呼籲台灣方面盡快恢復兩岸五條海上客運直航,並開放三十個空中客運直航。我方陸委會和交通部反應冷淡,認為「相關安排既不符合對等開放原則,也不是觀光旅遊常態,將進一步釐清做決定」。可見雙方互信仍不足。 去年一年,兩岸兵凶戰危的說法甚囂塵上,尤其賴清德當選總統之後,由於他的「務實台獨工作者」標誌鮮明,大陸對他疑慮甚深,武統的聲音加大。美國也多方疏通,包括在台協會主席羅森柏格一年五度訪台。愈是接近五二○賴清德就職日,情勢就愈加緊繃。各方無不希望台海情勢能夠緩和。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四月十日會見前總統馬英九時特別表示,「我們熱誠邀請廣大台灣同胞多來大陸走一走,也樂見大陸民眾多去祖國寶島看一看」。就是這句話,讓兩岸因賴清德當選而劍拔弩張的情勢緩和下來,也讓大陸各涉台部門動起來,積極展開兩岸恢復交流觀光的部署。 除了文旅部宣布恢復福建居民到馬祖之外,大陸海關總署也宣布,將在科學評估基礎上依法批准台灣文旦柚等農漁產品輸入大陸。儘管腳步不大,幾乎是全面性釋出善意。大陸海峽兩岸航運交流協會表示,已促請台方恢復兩岸海上客運直航。而大陸航空運輸交流委員會也致函台方,希望恢復開通天津等三十個空中客運直航。 大陸利用傅崐萁等十七位國民黨委員到訪期間釋出善意,也順便做球給賴清德政府,希望兩岸能夠透過這些善意,逐步實現大交流。而陸委會和交通部的回應顯然仍是蔡政府時代的膝射式反應,認為大陸不對等,而且如同擠牙膏式的行事作風,沒有誠意。問題是蔡政府從來就無心於兩岸交流,所有的善意都被扭曲成糖衣毒藥。由而惡意螺旋不斷上升。 其實賴清德未必希望兩岸長久都不交流,他說過他會務實處理兩岸關係。日前賴清德還喊話,希望兩岸執政黨負責任地展開良性對話。如他真心為兩岸好,不能只是停留在喊話階段,要務實的做點事。他還希望「中國要有自信,要願意面對台灣人民託付的民選政府,這樣才是兩岸交流正道」。如今大陸已經釋出善意,也逐步動了起來,問題回到賴清德,秉持自信,接受兩岸大交流。 兩岸人民本是同根同源,沒有必要走向戰爭一途。從二戰之後,美國日本等國際勢力就利用各種途徑製造兩個中國,藉以削弱中國的實力,台獨說穿了不過是美日運用分化中國的工具,對他們而言,最絕的就是掀起台海戰爭,反正「死道友不死貧道」,就像美國在烏克蘭製造戰端一般,戰場在烏克蘭,美國只要不斷賣武器,目的在削弱俄羅斯。這樣清楚的局,全世界都看懂,民進黨豈會看不懂? 台灣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習近平也說,「兩岸同胞可以坐下來,就家裡人的事先接觸交流起來」,也提到「我們將採取更有利的措施積極推動兩岸交流交往交融,讓兩岸同胞在交流中交心,在交往中促進心靈契合」。兩岸要能夠和平、不戰爭,交流是唯一的手段。五二○之後,是賴清德展現自信的時候了,讓兩岸交流起來吧!

MORE

社論--太陽花學運十年夢醒

社論 自一月台灣選出新總統後,兩岸與美國的雙邊三邊互動均見調整,各政府都想維持台海穩定,再實踐個別自主的政略目標。 台方立法院國民黨團和中華民國前總統馬英九四月分別訪陸,所反映台灣新民意,旨在維穩,也有利於執政的民進黨當局拓展新治理模式。可是民進黨公職、網工,卻用中國大陸買辦、舔共、聯共合謀喬法案、助地方接中國團客有國安危機等惡向思惟,狠批在野黨。 攻訐最烈的綠營砲手,認為藍委訪中當中共資源的引路人,符合中國利益,卻陷台灣於險境,新的三一八運動可能再起。 所謂三一八運動,是指二○一四年三月十八日社運團體和學生,得民進黨立委護持,侵入立法院議場,反對兩岸簽署服務貿易協議,煽熱反中激情,至四月十日才撤出;獲冠名三一八運動,又名太陽花學運。 此運動今屆十年時,多名參與者受訪,咸認運動最大成果是守護台灣、捍衛民主、擋下兩岸服貿協議;讓兩岸政、經脫鉤,保住年輕人公平就業機會,不再高度依賴大陸。 可是實踐證明,三一八運動掀起的反中聚旗效應(又稱聚眾效應rally effect),雖藉選舉擊敗了主張和中的政黨;但終無法兌現所懸目標。 反兩岸服貿的蔡英文上位後,台海間原有防止軍事衝突的界線,逐一遭泯除,連金馬的禁限制海域,也名存實亡。 美歐強權操弄台灣抗中,引大陸機艦繞台演習。所謂守護台灣,變成花大筆納稅人的錢買武器,再責令年輕役男延長役期,準備城鎮焦土戰。 過去八年,台灣民主質變成黨派專政與獨裁;島內反中、親中與平、戰意識分歧;監察院棄守糾察彈劾職權;選委會由民進黨擔綱;通訊傳播委員會成獨立機關的笑柄;連法務檢察系統的首長任命,都被評為清一色。 擋兩岸服貿可保住年輕人公平就業機會的夢想,變成夢魘。十年來台灣服務業失去大陸廣大市場,獲利平庸,缺乏資源研發創新,受僱勞工薪資普遍低於製造業。 批發零售、運輸倉儲、媒體傳播、醫療保健、藝文教育、休閒娛樂等服務業有市場准入規範,必須通過商貿談判簽訂協議才能大展鴻圖。與製造業產品是剛性需求,只要付得起關稅,就能爭取客戶,性質有別。 反服貿後台灣觀光業變慘業,陸客不來,補貼入境的外客消費力弱。醫療產業跨域市場變小,在線員工抱怨低薪與超時超累的工作量不成比例,護理科技大學招不足學生,有護理師證照者竟望醫院卻步。 投入服務業的年輕人失去發展機遇,看不到未來;面對房價和民生萬物上漲壓力,實質所得更低,心懷不平,但徒呼奈何。 國民黨團十七名立委訪陸,意在振興台灣百工百業,延續馬總統執政時兩岸大交流的勢頭,利台利民;那八年,陸生到台灣就學,陸客到台灣觀光,激活許多產業;鳳梨酥大賣,星級飯店、商務旅館和日月潭的阿婆香菇茶葉蛋同樣門庭若市,服務業行情不輸製造業。 代表台灣最新民意的立委們訪陸後,已帶回陸方觀光旅遊、農特產品銷陸、兩岸恢復航點等交流面的向好做法,謗之徒然自損。刻政府處於改組交接之際,允宜從善解讀在野黨心志,尊民本為執政信念。更何況十年反中的夢該醒了,應知從善如流才是正道。

MORE

社論--北京積極開展大國外交

社論 習近平主席近日出訪歐洲法國、塞爾維亞和匈牙利三國,並預計在五月六日與歐盟執行委員會主席范德賴恩及法國總統馬克宏在巴黎舉行三邊會議。 這是五年來習近平首次訪歐。中方稱習近平訪歐「能為中、歐各自發展和世界和平做出積極貢獻」。稍前大陸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已於四月底赴歐盟總部,與歐盟對外行動署祕書長薩尼諾就中歐外交戰略進行磋商,為接下來的中歐領導人會晤預作準備,雙方表示願「妥善管控分歧,維護多邊主義,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 習近平此行將會見范德賴恩,但她是否能續任歐盟執委會主席存在變數。六月初將選出新的歐洲議會及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是熱門人選。而據彭博報導,馬克宏與包括義大利總理梅洛尼在內的一些歐洲政府領導人溝通協商後,有意推出前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取代范德賴恩;主要理由是過去五年來,范德賴恩在貿易談判、歐盟氣候變化以及對應美國的關係等方面,並未做到捍衛歐洲的利益,不適繼續領導歐盟。 五年前,范德賴恩之所以能夠擔任歐盟執委會主席,馬克宏發揮了關鍵的力量,當時正是由於他和時任德國總理的梅克爾達成了協議,范德賴恩才能夠出任這個職務。范德賴恩上任後就強調要把歐盟執委會改造成「地緣政治委員會」,如今馬克宏顯然已不支持過於政治化且立場明顯偏向美國的范德賴恩。若范德賴恩無法連任,美國將在歐洲失去重要槓桿,因此並不樂見,目前雙方仍在角力。如果馬克宏能藉著放話迫使范德賴恩收斂、做出政治讓步,她仍有機會在各方妥協下出線。但無論如何,這一連串的動作顯示,法國等歐洲國家已對美國放出「歐洲要走自己的路」的強烈心意。 另一方面,大陸外交部四月三十日證實,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法塔赫)和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瑪斯)代表,近日應中國大陸之邀,到北京就推進巴勒斯坦內部和解進行對話。中方表示,雙方表達了通過對話協商實現和解的政治意願,爭取早日實現巴勒斯坦團結統一。這是繼二○二三年三月促成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在北京進行和平對話後,中國大陸對穩定中東局勢做出的又一震驚國際社會之舉。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剛離開中國,美國後院國家三外長就接踵訪問北京。阿根廷外長蒙迪諾、玻利維亞外長索沙和秘魯外長哈維耶,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邀請,在四月底連續訪問中國大陸。王毅並與玻、秘兩國外長就加強中方與加勒比國家團結合作,深入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推動構建「中拉命運共同體」等議題,進行會談。 而阿根廷的立場則比較有意思。眾所周知,阿根廷去年新當選的總統米雷伊,選前立場十分反中,但當選後態度丕變,不但迅速接見北京特使,還致函中方請求支持並加快推進兩國貨幣互換協議。 在俄烏戰爭和以哈戰爭方酣,與美中關係持續低迷之際,北京正積極展開大國外交。與美國提供軍援及實施各種制裁措施等做法不同的是,中國努力促成各方對話,企望為和平與合作尋求新的出路。在這兩股不同力量交織之下,國際局勢會出現什麼樣的發展,值得密切觀察。

MORE

社論--居心邪惡的「新邪惡軸心」

社論 台灣要特別注意美國最近頻頻拋出來的「新邪惡軸心」論。因為台灣正是美國未來發動戰爭的導火線之一。 「軸心國」始於二戰的德國、義大利、日本三國結盟;而「邪惡軸心」的概念則起自小布希時代,美國在九一一之後,急於尋找替罪羊,遂以攻打阿富汗,抓賓拉登為由發動戰爭。後以伊拉克有毀滅性武器為由,發動侵伊戰爭,實則對伊拉克石油、兩河流域古文明遺產,發動掠奪。此時為了強化其戰爭正當性,拋出「邪惡軸心」一說。將伊拉克、伊朗、北韓三國稱為「邪惡軸心(Axis of evil)」,非將其消滅不可。這意味著美國打完伊拉克,打算接下去打北韓和伊朗。 然而伊朗背後有中東伊斯蘭石油國家互為支援,且伊朗有核子武器,美國不敢輕舉妄動;而北韓更迅速發展核子武器,經過核武與飛彈試射之後,終於制止美國的攻打。川普還曾與金正恩在新加坡會面,當做外交成功的樣板。應知只有以真正的毀滅性武器自保,才能制止美國的進攻,這是北韓所做的示範。 最新的「新邪惡軸心」計畫則是始自二○二二年二月,美國評論員普萊特卡在《國家評論》中稱中華人民共和國、俄羅斯、伊朗、朝鮮為「新邪惡軸心」。二○二三年十月,美國參議員麥康諾在接受採訪表示:「我們必須挺身而出,應對這一邪惡軸心──中國大陸、俄羅斯、伊朗──這是緊急情況,因為它對美國構成直接威脅。」 更逼近的是,二○二四年一月,美國前國務卿龐培歐在眾議院作證時,稱中國、俄國、伊朗、北韓和委內瑞拉為「新邪惡軸心」。 二○二四年三月二十一日,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海軍上將阿基里諾(John Aquilino)對眾議院軍事委員會表明,將中國、俄羅斯、北韓和伊朗之間的關係描述為處於新生階段的「邪惡軸心」,「我們應該採取相應行動」。 這整個過程可謂步步進逼,雖然口徑尚未一致,但顯示出美國正在將中國塑造為一個邪惡軸心國,而美國要結盟北約,打擊俄國;結盟以色列,打擊伊朗;再結盟日本菲律賓,打擊中國。 這中間唯一很難「套」進去的是中國,因中國通過一帶一路、上合組織、東盟諸國,建立較多的結盟國家。它並且從未使用武力攻打任何國家,跟各方生意做得好好的,說它「邪惡」,也只能在與俄國外貿,銷售綠能車等這些小事上打轉,實在找不到明顯證據。 從小布希時代「邪惡軸心」以降,不難看出美國的論述總是圍繞著其本身利益打轉。 即使像後來證明伊拉克沒有毀滅性武器,但國家已經被美國占領,博物館文物被劫掠一空,政權已經滅了,你能奈何? 到最後,只有一個很現實的原則:沒有足夠的武器自我保護,就沒有足夠的力量抵擋侵略,這才是硬道理。北韓就是一個例證。 從阿富汗到伊拉克,台灣應該體認的是,當美國開始發動輿論戰,戰爭的發動機就開始啟動了。 台灣要更小心應對,民眾在意見的表達上,更應有主動的反戰、要和平聲音,才不會被美國犧牲,成為美國的馬前卒,讓台灣的年輕孩子變成大國的砲灰。 那種生靈塗炭的悲劇,我們在烏克蘭已看到最後可怕的景象。台灣,千萬不要變成那樣。  

MORE

社論--當家不鬧事,鬧事不當家

當家的人,要帶領全家人前行,首先要全家和睦友愛,不猜忌鬥爭,不在內部鬧意見,才能齊心協力,一致對外。無論是打拚經濟,待人接物,抵禦外侮,才能家和萬事興,帶給全家人安心幸福。 如果由一個愛鬧事的人來當家,那麻煩就大了。彼此失去信任,內部猜忌,互相批判,推委責任,吵鬧分裂,一家人無法齊心做事,互相掣肘,到最後人各異心,離心離德,家族要興盛也難。 古人言「家和萬事興」是不破的原則。依此觀之,現在全台灣最期望團結的人,無疑主政的賴清德總統,和執政的民進黨。原因很明白,台灣面臨內外壓力,新的國際局勢,兩岸關係緊張,全民團結,共同奮鬥都來不及,豈有餘裕再分裂。因此賴清德總統在就職演說中,也一再強調要團結全體國人,共創未來。 做為執政者,如果社會發生問題,無論治安、衛生、醫療、國家安全等等,最後都要由當政者來承擔責任。特別是群眾聚集抗議事件,民眾有衝突鬧事,導致社會治安問題,或影響經濟發展,要負起維護國安責任的,也是當政的政府。所以當家的人,比誰都怕鬧事。 但目前的情勢卻讓人訝異。反而是當家的民進黨,在帶頭鬧事。國會擬定改革法案,規範政府官員的相關職權行使責任,需要經過黨政協商,才能交付院會。但在協商過程進行中,民進黨立委多次杯葛,等到院會召開要進行各種法案表決,則由立法委員在院會抵制,發動抗爭使立法院議事功能不彰。 在野黨立委因此批評,這是執政黨的策略運用,癱瘓立法院,讓國會失去應有的正當性與合法性,把國會信譽打垮之後,行政院就可以完全不理會立法院在野黨居多數的現實,無視國會監督,讓行政權獨大。因此,台灣才會出現全世界未曾有過的現象,那就是由執政黨,發動群眾運動,去包圍國會。 要知道群眾運動是因為弱勢者的聲音無法被社會聽到,因此要動員無力無聲者站上街頭,好讓社會聽見他們的聲音。而執政者,是完全沒有這個必要的。因為所有民眾的任何意見,都可以透過行政權力,加以改善。講白了,政府握有國家權力,分配預算資源,資源要注入哪裡,政策要向哪裡傾斜,便是權力的所在;弱勢立即可以翻轉變強。執政黨握有國家最大權柄,哪裡需要上街頭! 執政者更應該期望的是民間團結,沒有人上街頭,社會和諧,更有利於施政。如果動員的群眾引發社會衝突,造成社會撕裂的後果,反而不利於團結,對執政者不利。因此「當家不鬧事」不只是指家庭,更意指國家的執政黨,不應該帶頭鬧事。如果鬧出衝突事件,最後收拾的,將是執政者本身。 以當前國會群眾動員來說,國會有充分的民意正當性,依民主原則投票,舉世皆然。因此,再多群眾包圍也不能撼動國會的決議。否則,如果靠群眾動員就可以改變國會決議,那豈不變成暴民政治了。 當家不鬧事,鬧事不當家,希望賴清德總統和民進黨能記取古訓,以和解團結為核心,好好進行朝野協商合作,為台灣社會做領導者應有的示範。

MORE

社論--折磨師生的語言學習政策

社論 教育部的語言政策正在折磨所有的學生和老師。不僅是中小學生,大學生也苦不堪言。苦了老師,累了學生,卻沒有學習效果,真是何苦來哉! 先說大學的例子。某知名國立大學為因應教育部的語言政策,開設台語言課程,以台語講授課文內容。此舉當然可以讓學校得到補助,老師多了鐘點費福利。學生起初也挺開心的,因為這是實驗性的課程,等於容易得到的「營養學分」。可是,一旦老師為了鼓勵學生多使用台語,要求學生以台語參與課堂討論,學生就大打退堂鼓了。他們根本不會說,要如何開口?於是選修的人變得非常少。 此事反映了幾個現實:一,老師可以用台語授課,但學生不一定聽得懂;即使聽得懂,也不一定能說。有些學術的專有名詞,本來就是國外翻譯過來的外來語,硬以台語來譯成不一樣的字詞,等於讓學生在語言間不斷轉換。上課上得比過去更累,學習效果事倍功半。 最麻煩的是,某一些專業課程,用國語可以清楚說明,例如物理、化學、數學等,本身已有許多專業術語,大家早已熟悉國語的表述。現在,變成用台語講授,光是在名詞間轉換說明,就要多花一倍的時間,更何況講解數理化專業內容,來回轉換語言,學生得跟著語言跳躍思惟,課程理解力大為降低。學生聽台語已很吃力了,還要再透過台語來學數學,結果數學沒學會,台語也學不好,數學成績一落千丈。台語課程如此,雙語教育的課堂更難。 一些參與雙語課程的中小學叫苦連天。因為,語言學習是需要有規畫的。正如早期國語文課本的內容,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逐級規畫,一步步深入,如此才能有學習效果。 國語如此,英語當然不例外。我們只要設想英美的英語課程都有語言教育專家,從單字的由淺入深,由生活語言到知識性語言,都有一定規範,並依此安排課程與課文內容。 但現在台灣的雙語教育卻缺乏總體規畫,師資的聘任只是取得英語能力,並無教育資格的規範,而授課內容也並未安排一定的學習方法,逐步深入,而是任由各學校老師安排。有的注重會話,有的注重生活語言,有的教閱讀唱作。有些老師雖然號稱「外師」,但這些外國人並未受過教育訓練,也不懂教學方法,只因為是外國人,會講英語,就成為了學校英語老師。其結果即是學生面對著毫無學習規畫的課程,東學一點,西念幾句,學得不精,能用不能用也無人可以測知。這樣的學習有什麼效果,不難想見。 母語教育與雙語教育需要有學程的規畫,要有教師的培育,要有好的課本,要有學校的配套措施,而不僅是急就章,讓學校拿出計畫書,獲得教育部通過,就可以得到補助。在少子化的趨勢下,學校生存面臨困境,為了獲取教育部補助,大家都搶破了頭。結果為了符合教育部的要求,不顧自己的能力就拚命申請,這樣的教學,怎麼會有效果呢? 最可憐的是學生了,他們成了實驗性教育政策的犧牲品。現在,從中小學到大學,所有老師都叫苦連天。我們希望教育部從長計議,將教學內容、師資來源、師資培訓、教材編訂、教學考評等,從頭好好規畫,這才是百年樹人的教育之本。  

MORE

社論--國會改革給執政者的啟示

社論 立法院在野的藍白兩黨提出國會改革案,遭到執政的民進黨全力杯葛,從上周開始民進黨號召群眾到立法院對在野黨施壓,除了議場內上演全武行,還不斷炒作「芒果乾」,說在野黨的提案是習近平的劇本,甚至呼喚「青鳥飛進立法院」,要複製太陽花學運。一個國會改革方案有這麼可怕嗎?為何民進黨要全力杯葛這個過去他們強力主張的方案?實在讓人不解。 國會改革案是過去民進黨在野時的強力主張,立法院不但要有調查權,官員如果反質詢還要負刑事責任,這全都是其當年的主張,執政之後,蔡政府的八年,不但官員反質詢,行政院長怒飆立委「袂見笑」、「吵死了」也是司空見慣,根本就不把立委的民意基礎和質詢權力放在眼裡。這樣的傲慢無禮的「官箴」,難道不需要改革嗎? 蔡政府八年執政弊端叢生,暗自都以黑箱收場,不見天日。從蔡英文的博士學位遭到質疑,博士論文史無前例的封存三十年,到疫情期間的疫苗採購、快篩劑的採購、高端的護航,花掉數千億的預算,民眾根本就不知道錢花到哪去了,最後多買的高端疫苗還銷毀,說政府的合約不能透露,也要封存,這樣的亂花錢不需要調查嗎?還有一人公司超思可以獨攬六成的進口蛋,有些蛋和蛋液過期,農業部可以一手遮天。立法院不應過問嗎? 弊端遠不只這些,包括官商勾結的台南光電弊案、補助民間電價弊案、通傳會(NCC)違法關閉中天新聞又迅速通過鏡電視上架弊案,連立法院要調閱資料,NCC說不給就不給,奈他何?民進黨竟然造謠說民間人士、企業動輒會被調去詢問,還會遭到判刑。就像當初反對服貿協議時欺騙民眾說,小黃和理髮廳都會失業,「查埔找無工,查某嫁無尪,囝仔要去黑龍江」,可事實呢?事過境遷,當初說好的《兩岸監督條例》也停擺十年。 賴清德總統顯然沒有認清只有四成的支持率,不僅在就職演說中提出「新兩國論」,引發中共的圍台軍演,對於離島、外島全面包圍,且演變成能迅速「以訓轉戰」的演練模式。對內更是煽動民進黨立委在立法院要「反守為攻,全面作戰」。對於立法院外的群眾集結,賴清德在臉書表達感謝,說是「公民理性發聲,青年展現力量,這就是台灣的民主價值」,還說「期待國會運作正常化,應當實現程序正義,履行民主審查」,不但升高立法院場外對立,更鼓舞民進黨立委對抗。 民進黨在立法院的兩位關鍵人物──黨團總召柯建銘和黨團幹事長吳思瑤其實是催化抗爭的始作俑者,他們難以適應已淪為少數的事實,無法接受多數表決的結果,為了向層峰表功,只好加大抗爭力度,把責任推給在野黨,說國會倒行逆施,還有人指控在野黨搞「立法政變」。甚至造謠說是習近平指示要搞亂台灣,戰場就在立法院。柯建銘直言:「今天占領主席台的不是國民黨或民眾黨,而是習近平」,為了搞抗爭,不惜再度販賣芒果乾。 只能說民進黨不只會打選戰、會搞群眾運動,以「愛台灣」、「守護民主」之名騙了選票。如今當家了還要帶頭鬧事,執政了還不願意傾聽民意嗎?國會改革案三讀了,付出這麼大的社會成本,能給民進黨一點反省與啟示嗎?  

MORE
/7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