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法語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星雲大師:後顧之慮

文/星雲大師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做人不但要眼光看得高、看得遠,還要有「後顧之慮」,也就是要能看得清自己的前途,也要看得到後退之路,要懂得預留餘地,以便將來有個回頭轉身的空間,所以「後顧之慮」也是一種處世的哲學。 如何才叫有「後顧之慮」呢?有四點說明: 第一、晴天要備雨天傘:朱子治家格言說:「宜未雨而綢繆,勿臨渴而掘井。」凡事有備則無患,「有時」要思「無時」時,所以天氣好的時候要備妥雨傘,以防天有不測風雲;秋天時節要多積聚糧食,以便安心過冬;白天要準備好手電筒,則何怕黑夜來臨?甚至對於大自然的天災地變,人類雖然沒有辦法完全抗拒,但還是可以透過事前的預防來減少災難的傷害,所以居安要思危,晴天要備妥雨天傘,這是很正確的生活態度。 圖/記者張睿杰 第二、上台念及下台時:人生沒有不散的宴席,人生也沒有不落幕的舞台。一齣戲劇,當曲終人散的時候,演員必然要謝幕下台;一場講演,當理念傳達之後,講者終要鞠躬下台,所以有上就有下,這是必然的定律。然而偏偏有的人不懂這個道理,所謂「上台容易下台難」,甚至有的高官大員,一朝上台得勢了,真是雞犬升天,可是一但失勢後,失去了地位又該怎麼辦呢?所以當處高位的時候就應該想到總有一天要下台,千萬不能盛氣凌人,到處樹敵,因為上埸要念下場時。 第三、盛時要做衰時想:盛衰榮辱,人事更迭,這是人生難免的經歷。有的人少年得志,有的人家財萬貫,有的人才華洋溢,人緣極佳,到處逢源,事事順利。但是你要知道,世事無常,月有陰圓殘缺,人也有生老病死,世間一切事都是成住壞空,當你輝煌騰達、盛極一時的當下,你可曾想過衰敗的時候怎麼辦?所以最好要早做預備,所謂狡兔有三窟,螞蟻儲糧過冬,蜜蜂也要釀蜜,人怎可沒有憂患意識呢?因此盛時要做衰時想。 第四、順境要想逆境來:潮水有漲有落,人生有順有逆。當處逆境的時候,固然要懂得順境因;如果處在順境裏面,更要想到萬一逆境來時怎麼辦?所謂「當得意時,須尋一條退路,然後不危於安樂;當失意時,須尋一條出路,然後可生於憂患。」所以不管身處順境、逆境,唯有隨喜隨緣,才能找出通路。 圖/記者張睿杰 總之,凡事預則立,不豫則廢,懂得「後顧之憂」,自可免於遇事驚慌,舉足失措,因此「後顧之慮」有四點: 第一、晴天要備雨天傘。 第二、上台念及下台時。 第三、盛時要做衰時想。 第四、順境要想逆境來。

MORE

星雲大師:過失

文/星雲大師 常言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是古德勉勵我們不怕犯過,只要能改過。過失,確實是難免有的,但重要的是,不能以此為藉口,要知道自己的錯誤,知道改過。遺憾的是,很多人不斷的犯過,可是他就是不肯承認、不肯改過。尤其,一個人若只看到別人的過失,看不到自己的錯誤,就永遠不會進步。「過失」有那幾種?以下四點: 第一、他人的過失,在我們眼前:我們的六根總喜歡攀緣外境,看到別人做的不對、說的不對、行為不好,這也不行,那也錯誤,把別人的過失看得清清楚楚。其實,終日尋看別人過失的人,他自己的苦惱必定愈來愈多,甚至無法負荷。只有對別人過失,以寬宏的心來包容,那麼他的煩惱才會愈來愈少,心量才會愈來愈大,世界也才會愈來愈寬廣。 第二、自己的過失,在我的背後:人對於自己犯的過經常看不到,為什麼?因為一般人最大的弱點就是護短,他總是習慣寬恕自己、原諒自己。不敢面對自己的過失,那也罷了,更嚴重的是,覆藏自己的過失,把自己的過失藏在背後。一個看不到自己過失的人,人生想要有所突破、進展,人格要有所昇華、超越,那是很難的了。 圖/unsplash 第三、語言的過失,在壞事傷人:人最容易犯的過失,就是這一張口。常常有人形容,某人是「烏鴉嘴」,意思是說話像烏鴉叫,人家不歡喜聽;或是某人言語尖酸刻薄,話裡帶刺、帶刀,這些話說來傷人,甚至會「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第四、心裡的過失,在謀人害己:澫益大師說:「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有了過失更可怕,有時候心裡犯下貪、瞋、愚痴、邪見、妒嫉,人家不知道,其實自己心裡最明白。甚至有時起了這樣的心念,自己都沒有察覺,在瞋怒他人的同時,已造惡傷害到自己。這就是謀人害己,實在得不償失。 因此無論是他人的、自己的、語言的、心裡的過失,自己要改。自己不改,小過失累積多了,就會成為大過失,屆時,人家已不能容納我們、不能原諒我們。 惠能大師曾說:「自己心中沒有過失、罪惡,沒有嫉賢妒能的心理,沒有慳貪瞋忿的念頭,沒有劫掠殺害的意圖,這就叫作戒香。」遠離了以上這四種「過失」,我們自身人格也會擁有戒香。 圖/unsplash 第一、他人的過失,在我們眼前; 第二、自己的過失,在我的背後; 第三、語言的過失,在壞事傷人; 第四、心裡的過失,在謀人害己。

MORE

【星雲大師如是說】思慮與知過

文╱星雲大師 世間人的才智有高下之別,心性有賢庸之分,有些人既聰明又賢能,有些人既老實又平庸。如果自覺是平庸的老實人,也不用自卑,平庸憨愚不是罪惡。我們寧可作個平庸的好人,也不要做機智的壞人;寧可沒有智慧,也不要作為害人間的聰明人。 賢智與平愚,沒有先天的好或惡,只是要知道守智守愚的重要。在此提出四項要點,供大家思慮與知過: 第一、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有人自以為很聰明,在人際關係上八面玲瓏,在處事上面面俱到。為人處事能夠心思縝密,當然很好,但千萬不可自高自大。因為,聰明的人對問題雖然深思熟慮,偶爾也會失誤出錯,正是所謂的「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即使聰明過人,也要能虛懷若谷。 第二、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唐代貞觀八年(六三四),太宗徵調數萬民工建洛陽宮,人民苦不堪言,皇甫德上書直諫,太宗大為生氣,想治以重罪。魏徵勸諫太宗:「自古以來凡是臣下上書,不激切就不能動人主之心。常言道:『狂夫之言,聖人擇焉。』」太宗猛然醒悟,反而賞賜皇甫德二十匹布絹,以示鼓勵。《史記》說:「愚者千慮,必有一得。」雖然心智平庸,如能學習靜心思考,觀察入微,偶爾也會有一句好話,或提供一個好意見。 圖╱Pexels 第三、智者改過,必知遷善:並不是才能過人,智慧高超的人,就不會有過失,只不過他知過能改。顏淵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中最聰明的一位,但是令孔子最念念不忘的,是他「不遷怒,不貳過」的品性。聰明才智者,若只是改過,還屬於消極,更要積極的去過遷善,善用自己的才智做好事,為人間謀福利,才不辜負自己的智慧。 第四、愚者恥過,必知向上:平庸憨愚的人,能對自己的過失感到可恥,就是美德。所謂「知恥近乎勇」,知道過失的可恥,就是有慚愧心。在《百法明門論》中,「慚」與「愧」是十一個善心所之中的二個,這兩種心念均能使我們的行為更加光潔。一個人有了慚愧心,必定能力求向善向上,改過遷善。所以,雖然愚笨,只要恥於過錯,必定可以得救。 心智的智愚賢庸,與業力有關,非我們所能決定。但是,不管是聰明的賢才,還是平凡的庸才,只要能夠「思慮與知過」,都是人才: 第一、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第二、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第三、智者改過,必知遷善。 第四、愚者恥過,必知向上。 ──摘自《星雲大師全集163•星雲法語3》

MORE

星雲大師:行走世間

文/星雲大師 近年以來,由於社會講求道德的聲音低落、價值觀念的偏差,導致現今亂象叢生,上下、同儕、群我等倫理人際關係失序。生存在這紛亂無序的世間,應該本著什麼樣的心念做人處世呢?有以下四點: 第一、對世間不望益我:現代社會大多以利為導向,養成利益薰心,貪求欲望的習氣,許多人念念只想父母、朋友、別人能給我什麼,而不想自己能給人家什麼?一味只想別人給我,就是表示自身的貧窮。《寶王三昧論》說:「見利不求爭分,利爭分則痴心妄動」,假如對世間不望益我,對得失不希不求,你就不會患得患失,隨著世間紛擾起舞。 第二、對他人不妒人有:佛陀曾開示:「不嫉妒他人,即能擁有大威德。」對於他人獲益,存著「不妒人有」的心,為他祝福、為他歡喜,甚至為他助成,自然會增長福德因緣。反之,凡事只會比較、計較、嫉妒,身心不但倍受煎熬,也容易引起人事的不和。因此懂得隨喜功德,以欣賞、讚嘆的角度,看待他人的榮耀與成就,必能從中擴大自己的涵養與氣度。 圖/unsplash 第三、對事業不怕艱苦:想成功立業,出人頭地,就要不怕艱難困苦。古人成就功名,沒有不經過一番寒窗苦讀;要一技在身,也需要多年拜師學藝、苦練功夫。反觀今日,許多人禁不起一點挫折、打罵、批評,只有一事無成。要想成就大事,就要有「佛道無上誓願成」、「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大勇氣與大願力,對學業、事業,不畏艱苦、不求速成,不把難字掛嘴邊,那麼,再艱難困苦的事也能成功。 第四、對辦事不諉過失:無論我們智慧多高、能力多強,做事總免不了有過失的時候,如何能「不諉過失」呢?子貢以為:「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蝕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一旦有了錯誤,要能自我承擔,懂得改進,切勿推托、講理,如此不但為人詬病,自己更無法進步。所謂「靜坐常思己過」日常生活、做事,時時刻刻反省、懺悔,才能顯現無遺,為人敬佩。 行走世間,不論對人、對事,能不望益我、不妒人有、不怕艱苦、不諉過失,還怕不能成就完美的人生嗎? 圖/unsplash 第一、對世間不望益我,    第二、對他人不妒人有, 第三、對事業不怕艱苦,    第四、對辦事不諉過失。

MORE

星雲大師:發心

文/星雲大師 在社會上,我們經常怕被人家看不起,感到許多不公平;在團體裡,也會想 :「怎麼故意埋沒我這個人才?怎麼長官不提升我?同事們沒有擁護我?」沒有被提拔重用,當然有好多原因。不過只要一個人肯發心,會給人肯定的。你發心奉獻,發心服務,發心勤勞,發心待人好等等,就會有許多功德,以下四點: 第一、時間會給我們成就:你在一個機關團體努力夠久,時間就會給你成就的。就是倒茶掃地,一服務十年、二十年,長官必定會注意你、肯定你,大家喝過你泡的茶,也必定會尊重你、感謝你。問題是我們肯花十年、二十年的時間嗎?所謂日久見人心,交朋友,你不可能三、五天就認識;做事也不能只做三個月、五個月就跳槽。因此,只要做得久,做出心得,時間會成就我們。 第二、歷史會給我們肯定:日子一天一天過,歷史也是一天一天成就的。我做人做事,從過去到現在,只要我發心,歷史不會不給我肯定的。就像有人為國家一當兵就是二十年、三十年,政府不會不給他退伍金;一個老師在某個學校服務四十年,也不會沒有退休金養老。所以,只要有歷史,人家會給我們肯定。 圖/unsplash 第三、後輩會給我們尊重:一個人到團體裡三年、五年、十年,而你已經待了三十年,他一定敬重你是老前輩。有一位日本僧人到中國參學,看到天童寺一位老和尚在大太陽下曬香菇,問他負責什麼工作,老和尚回答:「典座。」「多久了?」「六十年。」日本僧人一聽,不禁肅然起敬。老年的經驗閱歷豐富,只要你做人好,老成持重,你的發心會讓後輩尊重。 第四、大眾會給我們定位:一般人總以為不得長官的緣,就灰心喪志,其實只要你做得好,你有了貢獻,長官不喜歡你沒關係,大眾會喜歡你。所謂「因緣具足,龍天推出」,他們看到你的發心,會推選你,會給你定位。但假如你沒有能力,長官私心拉拔你,大家也不認定、不服氣。因此我們想要有成就,要靠自己發心、貢獻。 做人做事不要不耐煩,以為三年、五年這麼久了,沒有受到重視,是大家辜負你。凡事要講求時間因緣,就像醃醬菜的時間不夠,自然不好吃,等到醃透了,就會可口。只要你發心,耐得住煩,必定會有成就。以上這四點「發心」,可以自我勉勵。 圖/unsplash 第一、時間會給我們成就,    第二、歷史會給我們肯定, 第三、後輩會給我們尊重,    第四、大眾會給我們定位。

MORE

星雲大師:所為皆可

文/星雲大師 孔子將「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作為實踐「仁」的要目。日常生活中的視、聽、言、動,就是修心養性的用功處,該為不該為、應聽不應聽、應說不應說,甚至對於「擁有」的取捨,都應有所考量。在此提供四項準則: 第一、所為者,皆為可能者:正當的,對別人有利益的,可以皆大歡喜的,或對人無害的事情,才可以做。《十善業道經》說:「深信因果,寧殞身命,終不作惡。」孔子也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如果你將作的,雖然可以帶來可觀的財富,得到高官厚祿,卻是不義之事,還是不可以做。莫為了眼前的利益,換來一輩子的不安。 第二、所欲者,皆為可善者:凡是人,都會有欲望。希望自己能夠有社會地位,能夠事業成就,能夠學問淵博,就會督促自己努力,以達到世間的成就。希聖希賢,希望成佛,就會精進修行,而成就出世間功德。佛陀也「不捨諸善法欲」,而於「善法中發勤精進,營助修習」。因此,可以有欲望,但必須是善法欲。 圖/unsplash 第三、所聽者,皆為可聞者:有個哲人向傳消息的人說:「你要告訴我的話,要用『真實』、『善意』和『重要』這三個篩子先篩過。如果你要告訴我的事,既不真實也非善意,更不是重要的,就別說了吧!」我們也要有哲人的智慧,選擇真實的、善意的及重要的話來聽,選擇可以增進智慧、經驗、哲思的話來聽,要拒絕邪說及沒有建設性的是非、謠言。 第四、所見者,皆為可觀者:有些人居心不良,利用精密的攝影儀器,偷窺、拍照,侵犯他人的隱私;有些人愛看不正當的書報、雜誌,留連不正當的聲色場所,都是既浪費時間又污染心靈的。要謹記「非禮勿視」的教誡,不要讓好奇心強過理智,否則,不僅有損道德,也會誤蹈法網。 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如果思想行為,能如朗月入懷,光明徹見;視、聽、言、動皆能戒懼謹慎,所為、所欲、所聽、所見者,皆無不可告人之處,就可以入君子之列了。 第一、所為者,皆為可能者; 第二、所欲者,皆為可善者; 第三、所聽者,皆為可聞者; 第四、所見者,皆為可觀者。 圖/unsplash  

MORE

星雲大師:鏡子

文/星雲大師 執法嚴明,判案公正者,我們稱讚他「秦鏡高懸」;心地純正,明察事理者,我們形容他「虛堂懸鏡」;以別人的行為來警戒自心,我們稱之為「鏡戒」。「鏡」有映照、典範、警惕之義;在中國人的眼裡,「鏡」有一種清淨、明朗、湛然、光可鑑人的含義。別人是我們的一面鏡子,可以反映自己的優缺好壞。觀察別人的言行,可以從中觀照、了解自己,做為自己修養的借鏡: 第一、整肅儀容以銅為鏡:儀容整齊、端莊,是一種禮貌,讓人有舒服的感受。要知道自己的儀容是否端莊美好,是整肅或紊亂,必須透過鏡子的映照。在鏡子面前,我們的形貌一覽無遺,清晰可現。透過鏡子整衣束裝,能顯現自己最好的一面。 圖/unsplash 第二、鑑賞山河以水為鏡:水是山的鏡子,可以映照出山的容顏,山的壯麗。雖說山河大地美麗如詩畫,不過,光有山沒有水仍嫌不足,水中倒影映出的山岩、綠樹、雲朵,更具飄渺幽遠的意境。是故以水為鏡,可以鑑賞出山河的瑰麗與壯闊。 第三、端莊民心以德為鏡:世間人形形色色,每個人都各自有著不同的想法、個性、觀念,究竟是好是壞、是優是劣,有時無法從表面看出,必須透過道德的鏡子來彰顯。行為合乎道德的人,便擁有美麗莊嚴的心。所謂「種樹者培其根,種德者養其心。」要鑑賞一個人是否品德端莊,有時不完全從外表、衣著、行動去評判,應該以道德的鏡子為標準。 第四、陶鑄聖賢以心為鏡:所謂聖賢,如何論定?可憑其心來映照,他有般若心嗎?他有慈悲心嗎?他有忠義心嗎?他有仁德心嗎?歷史上,岳飛有忠義之心,故成為民族英雄;文天祥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肝義膽,為世人緬懷千古;范仲淹心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而留得一世英名。古來聖賢為世人留下值得學習、效法的典範,我們觀其心,也要見賢思齊,以其心為鏡,來陶鑄自己向善向上之心。 圖/unsplash 「人目短於自見,故借鏡以觀形。」誠然,借鏡可以做為了解、修正、改進、反省自己的依據,讓身心桶底脫落,徹見本來,也應自許做一面鏡子,光鑑照物,成為別人的模範。 第一、整肅儀容以銅為鏡, 第二、鑑賞山河以水為鏡, 第三、端莊民心以德為鏡, 第四、陶鑄聖賢以心為鏡。  

MORE

星雲大師:待人四要

文/星雲大師 人,大都同時扮演著多種不同的角色,例如是兒女,也是父母;是屬下,也是主管,是師長,也是朋友,甚至是愛人,也是仇敵。不管身屬那一種角色,待人都要以真以誠,都要有情有義,都要有雅量、有包容。「待人四要」,就是待人的四個要訣: 第一、對待愛人要有真心:世間上當然有很多是我們所愛的人,例如父母、妻子、兒女、兄弟、朋友,甚至領袖、長官。如果他們是你所尊敬、所愛戴的人,你要付給他們什麼?要有真心。人生在世,錢雖然很重要,但並不是絕對萬能的,有錢可以買得到群眾,卻買不到真心。所以當你希望得到別人的真心相待,唯有先以真心待人;你對人虛情假意,別人也不可能對你真心誠意。所以待人以真心,這是待人的第一要。 第二、對待好友要有義氣:你有好朋友嗎?你怎麼樣對待你的好朋友呢?好朋友不能只有金錢上的往來,朋友雖然有通財之義,但朋友更難能可貴的是互相規過勸善,彼此提攜,互為鏡子。當朋友遭逢困難,你能輸家毀難,固然是義;平時勇於勸諫,導向善道,更是義不容辭。所以對待朋友,重要的是要有義氣;朋友相交,彼此講義,比得到財富更為可貴。 圖/unsplash 第三、對待後進要有雅量:身為主管,對部屬要供養好因好緣、供養和顏悅色、供養慈悲愛護。主管平時不能老大,不能高高在上,對待後進要有雅量。有雅量者,後輩有時講錯了話,你要有雅量包容他;後輩難免做錯了事,你要有雅量原諒他。總之,他是後輩、是後進,他還在學習期間,如果你沒有雅量包容他、指導他,自己也愧為長輩。所以身為長者、主管,要有雅量提拔後進,不能妒賢害能,這是最好的供養。 第四、對待敵人要有包容:所謂敵人者,商場上有利益衝突的敵人,政治上有政見對立的敵人,工作場中也有打擊障礙你的敵人。面對各種立場、利害、主張不同的敵對之人,都要有包容心化他、攝受他。能以包容心化敵為友,不但少了一個敵人,而且多一個朋友,日後他也可能成為你成功立業的助緣,所以對待敵人要有包容心。 有形的財富有限,錢財並不一定能解決問題;能以慈悲待人,會讓對方畢生難忘。所以待人有四要: 圖/unsplash 第一、對待愛人要有真心, 第二、對待好友要有義氣, 第三、對待後進要有雅量,  第四、對待敵人要有包容。

MORE

星雲大師:要求什麼?

文/星雲大師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要求這個、要求那個,滿足心中所求 ;也會要求別人給我們尊重、給我們名聲、給我們支持、給我們利益,甚至會要求別人符合我們的標準、目標。要求外在條件的滿足、要求別人認同我們之外,對自己的人生、生活、做人、處事要求什麼呢?有以下四點意見: 第一、規律行為:我們的語言、動作,做人處事,一舉手一投足,都要有規律,要能合理,懂得別人的需要。規律是戒財,不依規律,就容易放縱,放縱自然就會墮落,自然會有不正的行為、做人沒有原則、做事沒有章法,如此,別人怎麼會看得起我們?所以,規律是一切正當行為、生活必要的準則。 第二、正見信仰:人活在世間上,除了要求種種的生活以外,還需有一個信仰。這個信仰,並沒有宗教上一定的限制,比方對國家的信仰、對宗教的信仰、對朋友的信仰,乃至對人生目標的追求,無論信仰什麼,重要的是要有正見。正見是明理,不明理,別人不要跟我們相處;正見好比照相的光圈距離,調整稍有差錯,照出來的相片就會模糊。一切人、事、物,沒有正見,看錯了,對這個世間就看不清;不明理,人生就會糊塗,不知何去何從,因此,信仰上要有正見。 圖/unsplash 第三、勤奮工作:人都要工作,沒有工作,也就顯現不出意義。工作時,你不能懶惰,懶惰沒有人歡喜,只有讓人失望。你也不能懈怠,所謂:「今日事、今日畢」,一天的事情,你做了兩天、三天,拖拉、推托,只有讓人家感受到跟你合作很痛苦、很急迫、趕不上節拍。因此,工作上,你必然要勤奮、快速,別人才能對你產生信心,覺得你可以讓他付託責任,交辦事項。 第四、簡便生活:生活中,衣著過於追求綾羅綢緞、華麗高尚,只有感到「衣櫥裡永遠少一件衣服」;飲食一定講究珍饈美味,我們的胃卻像無底的黑洞,永遠沒有填滿的一天;再大的房子,你也要整理打掃,再好的車子,你也要給它保養維護。每天為了追求物質的滿足,只有疲累不堪。假如生活上,凡事都能簡便一點,會過得很自在、很逍遙。說話簡便一點,做事簡便一點,簡便的人生,生命會長久;簡便的生活,自己好,別人好,大家都好。 要求別人符合我們的想法很難,不如先要求自己比較容易。一個有智慧的人,會從以上四點自我要求做起。 圖/unsplash 第一、規律行為,   第二、正見信仰, 第三、勤奮工作,   第四、簡便生活。

MORE

【星雲大師如是說】離是非煩惱

文╱星雲大師 佛陀曾說天下有二十難,其中之一就是「不說是非難」。聖人以「守口、少說、莫傳」為智慧,即是告訴我們不聽、不傳、不講、不管是非,自能遠離是非煩惱的纏縛。如何遠離是非煩惱呢? 第一、禍患止於未然:我們常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晚唐詩人杜旬鶴的〈涇溪〉寫的「涇溪石險人兢慎,終歲不聞傾覆人;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沉淪」,正是提醒我們「積穀防飢」、「有備無患」。古人在風調雨順之年,大都會囤積糧草,以防備災荒突然降臨。我們也應時時心存憂患意識,事先預作未來的打算,才能讓禍患降到最低。 第二、是非止於智者:《藥師經疏》裡有則譬喻:有兩隻感情甚好的猛虎「善牙」與「善博」,牠們日日相伴捕食動物。另有一隻狡詐的野狐,則專門在附近撿牠們吃剩的食物。野狐擔心兩隻猛虎總有一天會聯合起來對付自己,所以常常分別對兩隻老虎造謠,離間牠們的感情,使得兩虎因而相互仇視。所幸後來善博冷靜、理智的分析前後,拆穿了野狐的挑撥,才化解彼此的誤會。因此,當是非入耳時,我們要以智慧判斷,才能遠離是非之患。 第三、失敗止於計謀:一件事情的成敗,取決於我們是否事先作策略謀劃。《漢書》中提到:「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說明善於運籌者,謀事必成;反之,草草行事,心有不慎,沒有事先作好籌劃,必定功敗垂成。劉邦之所以能擊敗項羽,正是因為張良擅長計謀。倘若做事懂得事先計畫,必能免於失敗,迎向成功。 圖╱Pexels 第四、煩惱止於覺照:煩惱來了,「提起正念」是必要的良方。能從煩惱迷茫處深觀事理,覺照心念,且懂得自省、懺悔、認錯,煩惱自然無疾而終。《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寫道:「瞥起是病,不續是藥,不怕念起,唯恐覺遲。」所以不要畏怯煩惱,重要的是要有覺照力;有了覺照力,便能突破煩惱,遠離惱害。 人生是非、煩惱、失敗、禍患,無時無刻不盤旋在我們生活中,如何遠離,唯賴我們以智慧對事物做出謹慎的判斷,方能脫離是非煩惱的纏縛。 第一、禍患止於未然。 第二、是非止於智者。 第三、失敗止於計謀。 第四、煩惱止於覺照。 ──摘自《星雲大師全集163•星雲法語3》

MORE
/94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