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大師全集126】隨堂開示錄 225 隨堂開示錄─集會共修 22 生活的層次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全集126】隨堂開示錄 225 隨堂開示錄─集會共修 22 生活的層次

THE MERIT TIMES
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25觀看次
佛光人可以和世間上的人一般,追求功名富貴,追求物質的生活,乃至追求精神的生活,但是在精神生活以外,不要忘記禪悅,不要忘記法喜,不要忘記更昇華的精神世界。圖/人間社記者陳碧雲
【星雲大師全集126】隨堂開示錄 225

隨堂開示錄─集會共修 22

生活的層次

「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第三屆第三次理事會議」開幕典禮
時間:2003年10月2日
地點:巴西聖保羅 Via Funchal 大會堂

各位親愛的佛光會員,大家好!
我們在世間上做人,有各等的層次,就以生活來說,也有不同的層次。今天我以「物質的生活要淡泊、精神的生活要昇華、藝術的生活要豐富、信仰的生活要超越」四點,簡單做個說明。
我們在世間上生存,首先要有物質的生活。因為每個人每天都要穿衣吃飯,要有房子住;物質生活是人生最基本的需求。當物質生活滿足了以後,就需要有精神的生活。所謂精神生活,例如:讀書、旅遊、品茗、下棋、蒔花、運動、爬山、談情說愛等。
當精神生活也能享有以後,還是覺得不夠,這時就需要追求藝術的生活。所謂藝術生活,諸如音樂、繪畫、雕刻、建築等,所以寺院、教堂都以「形相」之美,以及「音聲」讚頌來淨化人心。
當物質生活、精神生活、藝術生活都擁有以後,還是感到不滿足,這時就需要有宗教信仰的生活。
我們眼看著當代的社會,舉世人類由於對物質的過分執著,過分要求,可以說「人為物役」,人已經被物質所束縛,讓我們失去了自由,反而不能獲得生活的快樂。例如:現在美國人,甚至全世界都流行著「分期付款」,大家每天為了「分期付款」,忙忙碌碌地生活,哪裡有快樂可言呢?
一個家庭,每日為了衣食住行,在柴米油鹽中汲汲營求,可以說不是忙得不亦樂乎,而是忙得自己都不認識自己了。因此,人類要想求得一種快樂,必須想辦法從物質的束縛中解脫出來。
剛才說過,要從物質的生活中解脫出來,當然就需要在精神生活上昇華。世間的生活裡,物質是有限的,欲望是無窮的,所以在物質的生活中,人要想求得快樂,我想對於物質的生活必須要淡泊。
全世界所有正派的宗教,對物質生活都講究節制,所以對於物質生活要求其樸素、求其簡單,我想國際佛光會「有道一同」的大家,一定都懂得在淡泊的物質生活中享受安然自在。
過去天主教的德蕾莎修女,曾經講過一句很震撼人心的話,他說:「我一生以貧窮為榮。」在我們中國古代的聖賢當中,如孔子的弟子顏回「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東晉時代的道安大師,有時信徒供養的糧食、物品太多,他就慨嘆:「人要這麼多東西做什麼呢?」他覺得東西多帶給他很大的拖累。
有一位有錢的董事長居住在高樓上,聽到對面陋巷裡的一對年輕小夫妻,每天快樂地唱歌、彈琴。他心中納悶:我這麼有錢,每天都在算帳,為了賺錢而忙碌、煩惱,而他們窮得連三餐溫飽都快成問題了,怎麼每天還能過得這麼快樂呢?
祕書告訴他:「董事長,你嫉妒他們快樂嗎?那麼你可以把一些煩惱讓他們來分擔!」
董事長說:「煩惱、痛苦怎麼能給他們呢?」
祕書說:「你拿一百萬送給他們,就可以了。」
「一百萬給他們,不是很快樂嗎?怎麼說是把煩惱、痛苦給他們呢?」
祕書說:「你不妨試一試。」
董事長真的把一百萬送給這對年輕的小夫妻,他們歡喜、高興得不得了,簡直是天降好運,平白獲得一百萬元。但是到了晚上,一百萬元放哪裡呢?放在枕頭下,枕頭太高不好睡;放在床鋪下,又擔心萬一被小偷給偷走了;放在抽屜裡,也覺得不安全。整個晚上就為了處理這一百萬元,折騰了一夜沒有睡覺。到了第二天天亮,忽然悟到:「我們上當了!」兩個人就把一百萬元捧到高樓上還給董事長,說:「你的煩惱還給你了,我們不要。」
佛教不是不重視財富,財富有所謂「善財」、「淨財」,只要是善美的、清淨的,可以多多益善。不過,人可以有錢,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會用錢。
「良田萬頃,日食幾何?華廈千間,夜眠八尺。」我的意思是,我們不要為個人貪求太多,應該要為全世界人民謀福利,讓大家去除貧窮,讓人人都能豐衣足食。個人能在物質上過得簡樸,如中國人過去的「清茶淡飯」,也不失為人生之一樂也。
物質的生活要淡泊,精神的生活要昇華。剛才說,像我們現在的人,精神上要談情說愛,要聽音樂,要到處旅行,要讀書等,難道這些就真能得到快樂嗎?有時候即使求得再高的學問、知識,或是每天到處旅行玩樂,這些未必就真能獲得快樂。在佛教裡,對於精神生活講究解脫、安然、自在、擴大,佛教有追求精神生活更昇華的另外一些方法,例如參禪、入定、念佛、輕安、歡喜,這種精神上的昇華,就如同是枷鎖的解脫。 
過去多少聖賢,他們居茅廬,食素蔬,你以為他的生活很清苦嗎?其實不是,他內心的歡喜、精神上的安然自在是無法言喻的。我們佛光人可以和世間上的人一般,追求功名富貴,可以追求物質的生活,乃至追求精神的生活,但是在精神生活以外,我們不要忘記禪悅,不要忘記法喜,不要忘記更昇華的精神世界。
我們巴西協會的張勝凱督導,他在十幾年前「捨宅為寺」,後來擴建而有了現在的「如來寺」。他不但有物質的生活,也懂得精神上的修行生活,我和他平時雖然很少見面,我想經過這十幾年來,現在看到如來寺興建完成,內心不是也很快樂嗎?
我的一生,在佛門裡,無論是參禪,無論是念佛,無論講經傳教,我懂得用心,所以在藝術的生活裡,雖然我不會繪畫,也不會唱歌,不過人生要有另外一番內心的境界。例如:講話幽默,這是藝術;走路儀表瀟灑一點,這也是藝術。或者衣著簡單樸素,這也是藝術;平時給人歡喜,給人快樂,都是藝術生活。
在藝術生活裡,有另外一個美的世界,所以人在世間生活,縱有一些負擔,為家事、為朋友、為國家,難免都要承受一些辛苦,不過當你能夠「人忙心不忙」,當你有了內心的世界,有了藝術的心靈,我覺得這是人生另外的一種豐富。
有了豐富的藝術生活,當然還是不足,還是要過宗教信仰的生活。講到信仰的生活,過去一般的佛教徒「信佛」,信了以後就「求佛」,求佛要「拜佛」、「學佛」,我認為這是不夠的,重要的是要「行佛」。我們到佛教裡來,不能像兒童一般,天天跟爸爸、媽媽要巧克力,要冰棒;真正的宗教信仰,是犧牲奉獻,是為眾生服務。所以,我覺得「行」佛之慈悲,「行」佛之智慧,「行」佛之普度眾生,這是我們國際佛光會當初成立的最大緣起。
歷年來,佛光會舉辦各種淨化人心的活動,例如:「慈悲愛心人」、「把心找回來」、「七誡運動」、「三好運動」等,希望人人都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我覺得我們要過一種宗教的超越生活,這是佛光會對大家最大的希望,也希望今後大家都能如實奉行。最後祈求三寶加被,讓大家把佛祖給我們的信心、平安、慈悲帶回家去。祝福大家。謝謝!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