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醫藥 | 人間福報

醫藥

健保資料庫調查顯示 近半國人沒看過牙醫

【本報台北訊】5月4日為牙醫師節,為推廣口腔健康,衛福部將本月定為口腔健康推廣月。牙醫師公會全聯合會理事長江錫仁表示,根據健保資料庫調查,有近半國人從來沒有看過牙齒,口腔健康與全身健康息息相關,因此希望推動正確口腔健康觀念給民眾。 為呼應世界衛生大會決議,在2030年達成全面口腔健康覆蓋目標,台灣持續致力於推動全民口腔健康衛生政策。江錫仁指出,根據健保資料統計,僅有51%看過牙醫,換言之近半國人從來沒有看過牙齒。而牙齒健康跟身體健康關聯大,不只預防齲齒,還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衛福部口腔健康司副司長顏忠漢表示,我國口腔健康衛生政策包含,從0歲開始提供牙齒塗氟、臼齒窩溝封填、國小學童含氟漱口水防齲等,全國兒童接受服務涵蓋率已達9成以上。針對12歲以上民眾也提供每半年免費口腔檢查及全口牙結石清除、懷孕婦女每3個月免費口腔檢查及全口牙結石清除,以及65歲以上高風險民眾牙齒塗氟服務,全面守護各年齡層民眾口腔健康。 另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口腔癌個案,政府提供30歲以上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之民眾每2年1次免費的口腔黏膜檢查,另嚼檳榔或已戒檳榔之原住民可提前至18歲起檢查。 今年4月起,衛福部結合全國22縣市衛生局、各地牙醫師公會及全國聯合會,辦理252場次口腔健康月系列活動,參加人次達3萬人次;此外,為強化產業及學術專業交流,也於5月2日辦理「New Approaches toward UHC by 2030」主題口腔健康政策成果高峰,邀請10個國家17名專家出席,展現我國由地方到中央,結合產、官、學共同努力守護國人口腔健康的政策成果。

MORE

節氣養生 在京都繁忙日常中自製柏餅

文/smile editors 五月的晴朗日子,不少人會騎單車或摩托車翻山越嶺,從市區來到花背。從市區前來的路上,會經過花背峠、芹生峠、百井峠和能見峠等稱作「酷道」的險峻道路,許多人會挑戰越過這些山路。對本地居民來說,這種天氣也特別舒適,可以出門散散步,或在戶外享受野餐的樂趣,氣氛格外熱鬧。我雖然喜歡從白雪轉為新綠的景色,但也喜歡這種人潮一口氣帶來的熱鬧感,使人產生「春天到了!」的感受。也因為此時草木會迅速生長,四處都能聽見割草機的運轉聲,而且這將是持續到秋天的日常作業。隨著除草作業開始,也要翻土整理冬天閒置的田地,加上播種等工作,會漸漸忙碌起來,巧遇熟人時,問候多半變成:「你種好菠菜了沒?」等與農作物相關的話題。 當端午節令將近,心中總會湧現「啊,好想吃柏餅」的念頭。位於南座旁「祇園饅頭」家的味噌柏餅,是我來到來京都後,心血來潮就會去買的最愛。 在製菓材料店偶然發現了槲櫟葉時,我心裡盤算著,為什麼不親自做做看呢?這個念頭一湧現,變很難善罷甘休。我開始研究各種做法,最後決定用蒸籠來製作。先揉捏麵團下鍋蒸,再揉捏一次包裹餡料後,並覆上槲櫟葉再度蒸煮。打開蒸籠蓋之前,香氣早已充滿整間房,令人等不及要趁熱品嘗。當然,剛出籠的鬆軟柏餅,美味到讓人跳起來。但放涼兩小時後再吃,你會發現葉片香氣完全融入餅皮中,硬度和Q度也變得恰到好處。原來,這兩小時的等待如此重要。 (摘自《京都時令生活365日:跟著古都節氣,品味春夏秋冬》,幸福文化出版)

MORE

超越生死 當下即永恆

文/鍾灼輝(潛意識治療師) 只有在無常的時間洪流中活著,我們才能學會愛、珍惜和隨遇而安。愛自己、愛他人、愛這個世界;珍惜福分、珍惜緣分、珍惜生命;隨心所欲、隨遇而安、隨生命的流向。 由於我曾從事死亡調查的工作,經常需要到醫院或太平間等地方。無論這些人生前的地位如何崇高或富裕,最終他們都只剩下一張白布,包裹著赤裸的軀體。人的出生本來就是一片空白,空無一物地來到這個世界,死時也無法帶走任何東西,一切都是先得到,再放下。因此,年輕時應該活得充實豐盛,充滿人生的每一刻,這樣才能真正體會到空白的存在,而智慧就隱藏在那片白布之中。 如果沒有經歷過死亡,或許我依然活在外表精采但虛幻的人生中,雙手緊抱著一大堆無法攜帶走的物品和成就,最後才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是、什麼都沒有,沒有用心去經歷過任何事情,這比死亡更加痛苦、更加可怕。從那次瀕死的經驗中,我得到了人生最重要的啟示和反思,讓我從虛幻的迷惘中清醒過來。 人生中的每一個經歷,無論是生老病死或悲歡離合,都是為了拓展我們的智慧,最終讓我們重新找回自我身分、存在的價值和活著的意義。因為只有透過智慧,我們才能走出混沌的迷霧,讓我們的靈魂長出翅膀,在無盡的天空中自由飛翔,這才是真正的自由。 死亡是人類最好的學習經驗,它將生命限定在一個時間範圍內,為生活增添了未知的元素。只有在無常的時間洪流中活著,我們才能學會愛、珍惜和隨遇而安。愛自己、愛他人、愛這個世界;珍惜福分、珍惜緣分、珍惜生命;隨心所欲、隨遇而安、隨生命的流向。當我們不再迷失於過去和未來,能夠全心全意地活在當下,現在的每一刻便是永恆,生命也能夠超越死亡的束縛。 面對死亡的積極心態 除了要正確認識和理解死亡外,想要應對死亡焦慮,我們還需要培養一種正念的心態。然而,當面臨死亡焦慮時,人們通常只會採取以下兩種常見心態之一。 一種心態是尋求信仰,信仰更高的存在,例如上帝或佛祖,人們相信只要將自己交託給神明,並遵守神的旨意,就能在死後進入天堂或極樂世界。這種信仰可以幫助人們減少對死亡的恐懼,因為他們相信生命不只是終點,而是通往更高層次存在的開始。但對於無宗教信仰的人或無神論者則不太適用。 另一種心態是追求個人存在主義,透過不斷努力追求知識、權力、財富等,讓自己的價值感得到滿足,從而抓住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讓自己的存在感膨脹到不再害怕死亡。然而,這種方法實際上也是一種逃避死亡的方式,很多時候會造成反效果,因害怕失去而加大了對死亡的恐懼。 事實上,我們還有第三種更好的選擇,那就是不執著、不批判、不比較,全然接受的正念心態。這種心態讓我們能夠以更開放、寬容和平靜的態度面對自己和死亡的存在。這種態度猶如悲觀中的樂觀主義或消極中的積極態度。我們可以正視死亡的不可避免,並將其視為生命的一部分,從而更深刻地體驗和珍惜當下。這種接納和理解死亡的態度可以幫助我們放下恐懼,將精力集中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並更全面地活出每一天。 如老子所言:「生者死之,死者生之。」這意味著我們應該接受生死循環的自然法則,並充分體驗當下每一刻的價值。 處理死亡焦慮的小技巧 在學習面對死亡的過程中,我們難免會產生各種疑問和不同的情緒反應,例如恐懼、憂慮、悲傷或接受。這些情緒是正常的,我們應該允許自己去感受和表達它們。不要壓抑自己的情感,而是給予自己時間和空間去處理這些情緒。 與家人、朋友或專業的心理輔導員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他們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理解,幫助我們處理這些情緒。同時,參加支持小組或加入相關的社區組織,也可以讓我們與有相似經歷的人共享經驗和得到支持。 以下分享一些減少死亡焦慮的簡單方法和技巧: ◎冥想與正念練習 透過冥想和正念練習,我們可以學會專注於當下,放下過去和未來的煩惱,並培養內在的平靜。冥想是一種靜心的方式,讓我們意識到思緒的流動,並學會觀察而非參與其中。正念則是以接納和無評斷的態度,觀察當下的感受、思想和身體狀態。透過這些練習,我們可以培養對當下的覺察,並學會接受一切的存在。 ◎與大自然連結 多與大自然相處,享受大自然的美麗和寧靜。走在大自然中,感受著大地的觸感、聆聽著風吹樹葉的聲音,我們可以進一步連結自己與自然的律動和節奏。這種連結能夠讓我們從日常的煩囂和壓力中解脫出來,重獲平靜和內在的平衡。大自然的奧妙,也提醒我們生命的無窮可能性和生死有時的自然法則,幫助我們以更寬廣的視野看待死亡,並接受生命的有限性。 ◎尋找心靈寄託 探索自己的信仰和價值觀,尋找對你有意義的宗教或哲學信仰。這些信仰能夠提供一種超越生命有限性的信心,讓你感受到更深層的意義和連結。不論是信奉特定宗教的教義、尋求人生的目的,還是深入探索哲學思想,尋找心靈寄託可以幫助你建立起一個堅實的精神支柱。信仰是我們在面對死亡焦慮或恐懼時的指南針,可以給予你安慰、力量和指引。 ◎培養支持系統 與家人、朋友和社區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統,能夠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幫助你在面對死亡時保持平靜和平衡。這種連結和支持可以讓我們建立更強大的心理抵抗力,以應對死亡的挑戰。死亡是一個共同的課題,它不僅對個人產生影響,也深深地影響著我們身邊的親人。在面對這個課題時,我們需要彼此連結,共同面對並互相扶持,一同走過這個難關。 ◎回顧過去 反思生命 回顧過去的經歷、成長和成就,可以讓我們意識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留下的痕跡。這種回顧不僅是對自己的一種肯定,也是對生命的一種珍視,有助於對生命的價值有更深刻的體悟。同時,我們也應該思考未來,確定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目標。這樣的反思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有目的地生活,並將生命的每一個瞬間都視為寶貴。死亡提醒我們要珍惜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追求自己熱愛的事物,並努力對自己和他人產生積極的影響,更加充實地活著並將自己的生命與我們所關心的價值連結起來。 (摘自《好好走向終點線》,時報出版)

MORE

類仙人掌植物 製成超強止痛藥

編譯/韋士塔 鴉片類藥物濫用已成為美國甚至其他地區的重大公衛危機,依據美國政府資料,美國成癮性藥物濫用日益嚴重,1999~2017年有近40萬人死於類鴉片藥物過量;為了遏止這項危機,美國政府正採取各種措施,希望降低鴉片類藥物過量的致死率及濫用程度,防止人力及經濟的損失。 開發不具成癮性、藥效更強的新藥物,被當局視為重要應對措施之一,因此科學家正持續分析原產於摩洛哥的類仙人掌植物「龍骨木」(Euphorbia trigona)。研究人員指出,龍骨木含有的活性成分「樹脂毒素」(RTX),辣度非常高,可以直接影響痛覺神經末梢,產生緩解疼痛的效果,若將這種成分製作成止痛劑,有助安寧療護及重症患者控制疼痛。 研究人員指出,樹脂毒素的辣度為160億單位,是世界最辣的卡羅萊納死神辣椒(Carolina reaper)的1萬倍;與現有的止痛藥物相比,使用樹脂毒素有多項優點,包括不須頻繁給藥,且能針對疼痛部位施藥,不會產生潛在的成癮性快感。 參與研究樹脂毒素的聖地牙哥加州大學(UCSD)麻醉師和藥理學家亞克許(Tony Yaksh)指出,人體有不同種類的感覺神經元,有些會對觸摸做出反應,有些會發出肢體位置的信號,有些只對傷害及霜凍等刺激做出反應。樹脂毒素能與特定疼痛感應神經末梢中的TRPV1神經元分子結合,TRPV1對溫度有反應,也對辣椒的活性成分產生反應;因此,樹脂毒素注射到體內時,會使疼痛感應神經末梢失去活性。 亞克許指出,樹脂毒素只針對TRPV1神經元,因此能消除疼痛,但不會讓患者失去觸覺或行走能力。研究團隊初步的目標是消除膝蓋疼痛,他們先以犬類進行測試,結果顯示,原本因疼痛而無法正常行走的狗兒,在使用樹脂毒素治療後能正常跑跳,其中一隻狗兒甚至在施打樹脂毒素18個月後才需再次接受治療。 樹脂毒素的前景備受關注,研究團隊也希望擴大應用範圍,將這種成分用來製造藥效強大但不會成癮的止痛藥;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神經外科醫生海斯(John Heiss)指出,樹脂毒素的注射位置比傳統療法更集中,除了產生緩解疼痛的效果,也不會讓患者其餘部位失去疼痛、溫度感覺。 NIH的麻醉學家曼尼斯醫師(Andrew Mannes)則表示,樹脂毒素的優點就在其專一性,簡單的比喻就是這種成分有如狙擊手,可精準鎖定需治療的部位,鴉片類藥物雖有療效,但類似手榴彈,影響的範圍涵蓋患者全身,可能產生便祕、抑制呼吸等副作用。 研究團隊強調,含有樹脂毒素成分的藥物,目前仍以癌症疼痛患者為治療目標,因為這些患者已嘗試所有其他治療方法卻仍無效。未來這類藥物有可能普及,透過對疼痛的控制,有助幫助減少使用鴉片類藥物,減少成癮問題。

MORE

基因療法 逆轉先天性耳聾

編譯/韋士塔 聽覺是人類的重要感覺之一,擁有正常的聽力才能欣賞音樂、感受歡聲笑語、進行有效溝通甚至判斷危險,一旦失去聽力,生活品質必然大受影響;先天性耳聾,是指由先天性因素導致的耳聾,其中高達8成是遺傳所致;如果父母帶有導致耳聾的基因,並將這種基因遺傳給了下一代,這些胎兒就患上先天性耳聾。 此外,一些先天性耳聾並非遺傳性,但可能是母親在懷孕期間患上特定疾病、受傷或受到某些強烈的精神刺激等,導致胎兒發育不良,進而使胎兒患上先天性耳聾。 今年11歲的達姆(Aissam Dam)是先天性耳聾患者,從出生起就在極度寂靜的世界長大,不曾聽過任何聲音。達姆住在摩洛哥的貧民區,未曾接受教育,只能以自己創造的手勢表達想法。如今,拜基因治療的技術突破所賜,達姆的生活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轉變。 達姆在2023年遷居到西班牙後,家人帶他去接受聽力專家的治療,這位專家診斷後,認為達姆有資格接受基因療法的臨床試驗,並建議他前往美國接受治療。專家表示,多數先天性耳聾的患者在出生不久就會接受手術,植入人工耳蝸,因此不符合實驗性的基因治療資格,但達姆的先天性耳聾成因相當罕見,是由稱為「耳畸蛋白」(otoferlin)的單一基因突變引起,加上他並未植入人工耳蝸,符合申請資格。 最終,在製藥大廠禮來(Eli Lilly)及其旗下生技公司Akouos的支持下,達姆獲得前往美國費城兒童醫院治療的經費,並接受基因療法。研究人員表示,耳畸蛋白是把聲音振動轉化成化學信號,讓大腦能夠理解的關鍵蛋白質;達姆接受的療法,是把含有正常耳畸蛋白基因的無害病毒注入耳蝸,藉此恢復患者的聽覺。 開發這項療法的耳鼻喉科醫師葛米勒(John A. Germiller)博士坦言,這是一項創新的治療方式,志願者接受治療前,他們也無法確定這種治療是否有效,或者有效程度。 所幸,達姆的治療效果非常理想,他順利恢復聽力。達姆受訪時表示,他原本對聲音完全陌生,治療後自己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我喜歡各種聲音,包括我父親的聲音、汽車的噪音,每一種都很好」。 Akouos執行長兼聯合創辦人賽蒙斯(Manny Simons)表示,在內耳進行基因治療,不會影響身體其他部位的細胞;相較於人工耳蝸,基因療法可使患者恢復完整的聽力。賽蒙斯解釋,人工耳蝸使用電極刺激內耳的聽覺神經,使患者能夠聽到聲音,但植入物無法完全恢復聽力。 達姆的治療結果讓研究團隊大感振奮,研究人員表示,這代表基因治療正跨入新領域,從避免聽力損失轉為恢復聽力;研究團隊將持續招募更多志願者接受臨床實驗,目標是讓更多先天性耳聾患者聽見這個世界的豐富聲音。

MORE

新南向醫療前進越南 台灣東洋與北榮、高醫組國家隊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長期在越南耕耘的台灣東洋藥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與承接衛福部「一國多中心」計畫的台北榮民總醫院(北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南越),今(3)日攜手啟動三方合作備忘錄,不僅寫下國內醫藥合作前進越南的首例,也透過產、官、學多方協力合作,提升台灣醫藥產業在新南向國家的服務規模與量能。 為加大台灣醫藥產業協助越南醫療實質發展的力度,由本土癌症藥廠台灣東洋、以及北高兩大醫學中心「北榮」與「高醫」,三方共同舉行「台越新南向-醫衛合作與產業發展MOU簽約啟動儀式」,並邀請近30位越南醫師出席觀禮。 兩大醫學中心與本土藥廠攜手加深越南市場的布局規模,亦寫下國內「以醫帶商」、「公私協力」的合作新典範,期望在此新模式下,更全面地提升對於越南醫療團隊與病患的服務,並落實拓展國際市場產業鏈發展的政策目標。 衛福部次長周志浩表示,台灣與越南的關係非常深厚,過去在人才、技術等領域的合作交流已經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期許未來的年輕一代也能夠延續前輩的精神,為增進東南亞國家的合作交流,貢獻自己的力量。今天只是合作的開始,衷心期盼接下來三方未來的合作,更能取得豐碩成果,實現共同的目標。 台灣東洋總經理侯靜蘭表示,台灣東洋很榮幸和北榮、高醫組成醫衛新南向「國家隊」,在與北榮、高醫為期3年的合作基礎上,未來將規畫至少2場次的大型國際學術研討會、7場次的醫院參訪及多項短期臨床實習課程,藉此展現並傳承台灣在癌症精準治療領域的經驗與心得,相信必能嘉惠更多越南病患。

MORE

「預防醫學」管理健康 運動明星現身力挺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健康,不只是看起來沒事!」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醫療科技進步、生活品質上升,國民往往「看」起來健康,實則不然,亦即處於「亞健康」狀況。美無極慕康診所昨日舉辦開幕記者會,由兩位專業醫師提出「預防醫學」觀念,同時邀請全明星運動會兩大領隊錢薇娟與江宏傑擔任見證人,強調「擁有健康,是面對未來的基石」。 美無極慕康診所總院長林蓓蕾,特別呼籲公眾關注全面「健康管理」的重要性,面對現代生活帶來的多重壓力,從慢性病到心理健康問題,乃是現代人普遍面臨的健康挑戰。因此,「預防醫學」將成為大眾需要認真看待的一大領域。 兩位專業運動員,從「活動、運動」角度分享「預防醫學」觀念。江宏傑表示「身體健康無論是對於一位運動員,還是一般民眾,永遠都是第一順位!」他在體驗「高壓氧治療」後,從手腕到膝蓋、腳踝等,都能明顯感受到身體的舒緩,能讓整個人變得更有精神。 錢薇娟說,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包括長期爬樓梯,對膝蓋的耗損,或是低頭打電腦,對頸椎的傷害,都可能對身體的肌肉與關節,產生長期不良的影響。「運動」是她生活中很大一部分,身為一名運動員,早就知道高壓氧治療在修復運動傷害方面的效果。 「不只要活得久,更要活得好!」美無極慕康診所創辦人兼皮膚科醫師暨長庚科技學院副教授邱軍棠提到,現在人們開始有「預防醫學」的觀念,隨著對身體保健的日益關注,特別是對於年齡增長後的身心狀況,因此「健康老化」的重要性,也日漸受到重視。 觀察到此現象,邱軍棠立即以「讓每一位爸爸媽媽都更健康」為理念,推動內湖「美無極慕康」成立,提供完善的「預防醫學」服務。包括結合「科技養老」趨勢,提供「高壓氧」治療等,不僅抗老化、維持健康,還能強化免疫系統,為每位家庭成員「管理健康」,打造全面的保健方案。

MORE

公費篩檢提早發現 4種癌早期存活率逾9成

【本報台北訊】癌症已經連續41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最新統計,民國110年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2萬1762人,平均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勞動節剛過,衛福部國健署提醒,目前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肺癌及口腔癌篩檢均有公費篩檢,提醒民眾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大腸癌、女性乳癌、子宮頸癌及肺癌的第0期、第1期的5年存活率皆超過9成,口腔癌第0期、第1期的5年存活率有7至8成以上。 國健署表示,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嚼食檳榔或吸菸習慣者,定期每2年1次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26%口腔癌死亡風險;每3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約70%子宮頸癌死亡率;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可降低重度吸菸者20%肺癌死亡率。 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說,106年至110年5項癌症5年期別相對存活率分析指出,大腸癌、女性乳癌、子宮頸癌及肺癌的第0期、第1期的5年存活率皆超過9成,口腔癌第0期、第1期的5年存活率有7至8成以上;但若進展到第4期,大腸癌與肺癌5年存活率僅為1成多,子宮頸癌約2成5,乳癌與口腔癌則不到4成。 林莉茹指出,以大腸癌篩檢為例,根據研究顯示,糞便潛血篩檢為陽性者,若在篩檢後超過6個月以上再做大腸鏡檢查,得到晚期大腸癌的風險可達2倍,而若超過1年才做大腸鏡檢查者,則風險更達2.8倍;因此愈早接受進一步檢查,罹癌的風險就愈低。 112年接受政府補助癌症篩檢服務約480萬人次,林莉茹說,民眾除可到醫療院所就近接受篩檢,也能透過國健署與醫療機構及當地方衛生單位建構的篩檢服務網絡,由衛生局所結合社區、職場到點設站。 如企業內女性員工,符合婦女乳房X光攝影檢查資格滿20人,也可向所在地衛生局或國健署核可的乳房X光攝影醫療機構提出需求,由醫療院所安排乳房攝影檢查巡迴車,把篩檢服務直接送到公司,也可以結合雇主提供的勞工健檢,或搭配國健署成人預防保健服務。

MORE

善用中醫針灸 擺脫失眠之苦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根據研究發現,長期失眠也是一種慢性疾病,超過三分之二的失眠症患者,其睡眠問題長達兩年以上。從中醫觀點來看,失眠又稱為不得臥、不得眠、不寐、目不瞑。中醫師建議,目前已服用太多藥物,加上有睡眠障礙困擾者,不妨利用針灸方式來治療。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科主任葉家豪表示,中醫對失眠可區分為「外感」和「內傷」兩方面。由外感病引起者,主要見於各種熱病過程中。由內傷引起者,則多由於肝氣鬱結、心脾兩虛、心腎不交、陰虛火旺、痰熱內擾、胃氣不和所引起。一般來說,外感所引起的失眠,以實證較多。內傷所引起的失眠,以虛證較多。因此,長期失眠者以「內傷」所致為常見。 若從中醫病因病機來看,如果過喜、過怒、過思、過悲耗損五臟精氣,將使臟腑功能失調情志所傷導致的不寐。勞心過度,傷心耗血,導致心脾兩虛,氣血不足,無以奉養心神而致不寐。先天不足,房勞過度等,而致腎陰虧損,腎水 不足,不能上濟于心陰。或心陽衰弱,心火不能下溫腎水,心腎不交導致的不寐。 血虛肝旺,魂不守舍,或暴怒傷肝,血虛肝旺而致不寐。心氣素虛,遇事易驚,心神不安,終日惕惕,心虛膽怯引起的虛煩不眠。脾運不健,或嗜食肥甘,聚溼釀痰,痰鬱化熱,或痰邪入裡,灼津煉液,痰熱擾心神導致痰熱內擾而不寐。胃氣不和,氣機不暢,宿食內停,心神被擾導致的「胃不和,則臥不安」。 針灸治療睡眠障礙,常選取穴位有耳神門、攢竹、三陰交、百會、四神聰、內關等穴位處理。但是針灸治療睡眠障礙有其侷限性,往往當天針灸時會睡的較安穩,但卻無法像藥物一樣維持太久效果。此時,若能配合睡眠衛教方式,不排除可以減低安眠藥劑量。 本身害怕針灸也不想吃安眠藥者,建議要養成良好睡眠衛生習慣。上述提及穴位,也可運用指壓方式來幫助睡眠。平時也可以自行按壓耳神門穴、內關穴、攢竹穴,每次 5-10 分鐘,讓心情較為穩定,有助入睡,擺脫失眠之苦。 圖為示意圖。圖/Freepik

MORE

年輕族群免費心理諮商擬延長 逾2萬人受惠

【本報台北訊】由於近年青少年自殺死亡率逐年上升,為提早接住「藍色」少年們,衛福部在去年8月起推出「年輕族群心理諮商方案」,補助15至30歲民眾,3次免費諮商,為期一年。衛福部心理健康司長陳亮妤表示,目前正在研議是否繼續推動,確定後會對外說明;該措施已經服務超過2萬人,並轉介高風險族群就醫。 根據衛福部心理健康司統計,2022年全國自殺人數共3787人,比前一年上升202人,增幅5.6%;死因排名第12位。若依照年齡分布,14歲以下19人、15至24歲264人、25至44歲1096人、45至64歲1270人、65歲以上1138人。 台灣自殺防治協會理事長呂淑貞指出,協會將在下周辦理記者會,公布自身身亡資料以及通報狀況,也會請專家解析年輕族群上升趨勢;另外針對中壯年部分也會與國際比較數值,特別是包含警察等第一線職場壓力也會說明。 年輕族群心理諮商方案,補助15至30歲民眾,一年三次免費諮商補助;去年剛推出時獲得外界回響,甫推出就直逼人數,衛福部加碼預算讓心理諮商補助預算破億元。截至4月底,已經有2萬5024人使用該補助,總使用人次為6萬3533人次。 陳亮妤說,經評估達轉介風險者約占33%,希望透過商補助,讓高風險個案得以從更前端及時預防處理,並讓專業醫療團隊介入與治療。由於補助計畫從去年8月開始為期一年,將在今年年中落幕,她表示,是否延長計畫及如何執行將在確定後會對外說明。 另外,衛福部已著手引進澳洲「心理急救包」,為讓周遭的人可以及早辨識身旁親友的求救訊號。陳亮妤指出,心理急救包在去年已經完成審核,今年年初已簽訂相關事宜,今年第二季推國際督導培訓課程,今年下半年將持續依照引進流程持續進行。

MORE
/176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