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每個人心中 都有一個太陽 | 人間福報

每個人心中 都有一個太陽

THE MERIT TIMES
文/林松(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政治學博士)
字級
收藏文章
34觀看次
開創佛光山教團的星雲大師日前圓寂。 佛教在人類歷史上,長期被認為是燒香拜佛祈求好運的精神依託,導人迷信。直至當代,佛教在台灣「中興」,佛光山的星雲大師、法鼓山的聖嚴法師、慈濟的證嚴法師推行「人間佛教」,令佛教在世界各地發展壯大起來。在下有幸先後當面見過這三位影響世界的佛教大師,深受啟發。 圖/123RF
文/林松(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政治學博士)

開創佛光山教團的星雲大師日前圓寂。

佛教在人類歷史上,長期被認為是燒香拜佛祈求好運的精神依託,導人迷信。直至當代,佛教在台灣「中興」,佛光山的星雲大師、法鼓山的聖嚴法師、慈濟的證嚴法師推行「人間佛教」,令佛教在世界各地發展壯大起來。在下有幸先後當面見過這三位影響世界的佛教大師,深受啟發。

星雲大師是一位難得的啟蒙老師,筆者八○年代在香港時事雜誌《百姓》工作,《百姓》社長陸鏗請星雲大師每期撰寫專欄文章,深入淺出介紹「人間佛教」,令人重新認識佛教並非燒香拜佛那回事。星雲大師關心國家大事,更因此被稱為「政治和尚」,他1989年赴北京與時任「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會面,談到很多人呼籲釋放異議分子魏 京生,正是「出家人慈悲為懷」。

第一次聽星雲大師講學,大概是1991年他第一次在紅磡香港體育館演講,之後就是在澳洲雪梨市政廳,那次他在講座之後還向在場大約兩千聽眾主持「皈依」,親手給筆者等人頭頂「灑淨」。

虛懷若谷虛心學習

佛教本是人生哲學教育,星雲大師通過簡單淺顯的講道去教化眾生。其中一個學佛的故事使我印象深刻:一學者向南隱禪師問禪,南隱以茶相待。南隱把茶水倒入杯中,茶滿了但他還是繼續倒……學者眼睜睜地望著茶水不斷溢出杯外,再也不能沉默下去,開口說:「師父,水已經滿出來了,不要再倒了!」

南隱禪師回答:「你就像這只杯子一樣,裡面裝滿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對你說禪?」

人世間,我們遇過多少人並不願意傾聽別人說話,而只是覺得自己「正確」?心中充滿自己的成見,就聽不見別人的東西。虛懷若谷,虛心才能學到跟自己不同的新鮮事物。

學佛,就是排除「執著」,不執著於事物的「外相」,「眼睛向內看」,看清楚自己,看清楚人生。學佛,並非「燒香拜佛」,也並非世俗認為的「宗教」那回事。

拈花一笑以心印心

在一次採訪佛光山時,我大膽直接問一位「檀講師」,既然學佛是排除「執著」,那為什麼要建立寺廟燒香?為什麼僧人要剃頭穿著袈裟?

佛光山這位檀講師不慌不忙悠然回答,是因為信眾需要,這些東西是為了面向有這需要的信眾。言下之意,面向不同的學佛者,當然會有不同的做法,這也就是所謂學佛有「八萬四千法門」。

星雲大師1992年到澳洲雪梨南面的臥龍崗主持動土,奠基創建南天寺。當日到處仍然一片荒山野嶺,我與內子走上山頭看看,星雲大師剛巧在山腰漫步看到我倆。我微笑向大師招手,大師也招手回報微笑。這一幕,使我想起了佛學中「拈花一笑」、「以心印心」的故事。

拈花一笑、以心印心,就產生佛門後來的禪宗。禪宗指出「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拘泥於文字,不執著於文字,因為要用文字寫出來的,可能已經未必能夠反映完整、原來的真意。因此,有人問我讀過什麼「佛經」,我回答說:「沒有,我沒有讀過佛經。」也並非真的沒有,而是我所學的,並非來自佛經,而是從星雲、聖嚴等大師的教導,以至蔡志忠的《禪說》漫畫中開悟得來 。

多次面見星雲大師

南天寺在澳洲建成後,舉行過「人間音緣」音樂創作比賽,由於自小喜歡民歌,也嘗試參賽。從2004年開始連續參加四年,到2007年終於作為澳洲參賽代表之一,前往台灣參與國際總決賽。獲佛光山安排,從台北到高雄,從北到南,又從南到北,參觀了佛光山在台灣各大城市的道場,在國父紀念館上台表演創作的歌曲。

星雲大師弘揚佛法,多姿多采,吸引、感動、教化了很多人。最後一次與星雲大師會晤,大概是2015年星雲大師來澳洲為南天大學校舍啟用開幕。澳洲總理等各界參加了開幕禮,筆者有緣應邀到南天大學新建校舍採訪了星雲大師。

有幸再三面見星雲大師,難得機會請教:「知道大師一向以來都很關心社會、關心政治,現在世界上這麼多年有一些動亂……國家有國家的問題,請問大師怎樣用佛學去化解這些矛盾?」

星雲大師回答:「大家不要對立,要彼此包容,同中存異,異中求同。要整個世界變成一個什麼,這是不可能的,但是我的心可以包容大眾。不要人跟人對立,就像夫妻相愛,兩個人變成一個,一家人互相合作。……比方,我們用慈悲,對待憎恨心,隨時幫助人,用智慧改造人的愚痴。」

莫向遠方靈山求佛

我們身處的人間社會,到底是地獄,還是天堂,其實只在一念之間。用憎恨的心去看待矛盾,就是地獄。用慈悲的心去面對矛盾,就是天堂!星雲大師說:「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太陽。有時轉向白天,展現樂觀;有時躲在雲裡,顯得悲觀。樂觀的人,都往好處想;悲觀的人,都往壞處想。好,不一定全好。壞,不一定全壞。全看你怎麼想,都是你的選擇。面對陽光,你就看不到陰影;光明大道,是你心中的陽光。」

佛陀在哪裡?「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靈山並非遠在印度的靈鷲山,我們內心的真如自性、佛性,就是靈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靈山塔,因此必須讓自己的內心好好修行。

當我們心中都有陽光,看到的世界就會充滿溫暖。只要把我們每個人心中的陽光展現出來,就可以照亮自己,甚至照亮全世界!

(轉載自《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45期,2023年5月)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