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微文創大翻轉】 篁嶺古村 晾晒出名 包袱變財富 | 人間福報

【微文創大翻轉】 篁嶺古村 晾晒出名 包袱變財富

THE MERIT TIMES
文/記者程迪、朱雨諾
字級
收藏文章
30觀看次
篁嶺村的雨後景色。圖/新華社
遊客在婺源縣江灣鎮篁嶺村欣賞風景。圖/新華社
篁嶺村有「全球十大最美梯田」的稱號。圖/新華社
篁嶺村的晾晒影像。圖/曹加祥攝影
文/記者程迪、朱雨諾

海拔五百多公尺,建村五百多年,坐落於落差百米的山崖之上,深藏於江西婺源東部黃山餘脈之中的篁嶺古村風景如畫,有關篁嶺的攝影作品曾獲國際國內大獎十多次。

誰能想到,這個古村一度窮困到讓人心酸:村民每天要翻過一座山到梯田耕作,村裡缺水缺電,衛生、醫療條件極差。婺源篁嶺文旅公司董事長吳向陽還記得第一次看到古村時的情景:全村一半以上的房屋閒置,有的腐爛、倒塌,三百多名村民只能勉強維持溫飽。艱苦的生活,像一個沉重的包袱壓在村民身上。

一九七八年開始,地方政府不斷鼓勵村民搬遷下山,一九九三年和二○○二年兩度進行大規模集體搬遷。「有條件的幾乎都遷走了。」今年七十三歲的村民曹秀雲回憶說,那時她留守村中,「帶著孫女住在破舊的宅子裡,一天天地熬日子。」

內行的操盤手

彼時的吳向陽還在經營另一個旅遊項目。當過兵、做過公務員的他,二○○○年放棄「鐵飯碗」,以人民幣五十萬元抵押貸款與人合作開發的婺源第一個民營景區鴛鴦湖,不到一年便成為婺源西部旅遊線的支撐點;而後,他投資人民幣三千多萬元打造的大鄣山臥龍谷景區,兩年之內就獲評國家4A級旅遊景區,旅遊綜合效益一年上千萬元。

篁嶺的崛起,正是源自這樣一位內行的「操盤手」。

旁人眼中的「包袱」,在身為旅遊開發者的吳向陽看來是絕佳的資源:篁嶺村落層疊聳立,又有千棵古樹環繞、萬畝梯田簇擁,是難得一見的生態農俗景觀。在這裡,他還發現了最有特色的核心景觀賣點——村中百姓晾晒農作物的景象。

篁嶺古村「地無三尺平」,農作物無處晾晒,智慧的先民們便利用自家窗台、屋頂作晒台:春晒茶葉、水筍,夏晒茄子、南瓜,秋晒玉米、稻穀、紅辣椒,冬晒香菇和熏臘雞鴨……四季流轉,篁嶺像一個巨大的「調色盤」,跟隨季節變遷著色。

說起打造景區的訣竅,這位土生土長的婺源商人堅信:不做「之一」,要做「唯一」。

吳向陽與團隊經過反覆研討,根植於篁嶺獨特的地形地貌和地域文化,於二○一三年六月提煉出「晒秋」IP。彼時,互聯網上還無法搜到「晒秋」詞條。果然,一經推出就快速「出圈」。獨具慧眼的發現力只是開端,盤活資源的能力才是關鍵。

山路崎嶇,生活不便。一百八十多戶人家的村莊一度外遷至只剩六十八戶。二○○九年,吳向陽帶領運營團隊斥資人民幣數千萬元,以「新村換古村、新房換古宅」的模式對篁嶺進行保護性開發,村民零成本搬進山下住新宅,企業通過「招拍掛」獲得古村運營開發權。

篁嶺由此涅槃重生。二○一四年試營業以來,由於資源獨特,當即在諸多鄉村旅遊項目中脫穎而出:二○一六年接待遊客七十八萬人次,二○一七年一百一十萬人次,二○一八年一百三十萬人次,二○一九年一百四十萬人次,二○二○年、二○二一年盈利均超過人民幣一千萬元。

強化旅遊品牌

包袱變財富,挖掘特色、主打「晒秋」,這是篁嶺邁出第一步;但要吸引更多遊客,「一招鮮」遠不夠。

記者在篁嶺看到,殘破的徽派古宅被改裝成別具特色的民宿,曾被大片拋荒的梯田種上了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天街集市、森林探險、滑道漂流、露天溫泉、鄉村夜遊等新業態不斷推出,遊客日均逗留時間持續增加。

奔著「晒秋」和梯田花海來的遊客們驚奇道:一個小小的山村,怎麼「裝」得下這麼多項目?

「我們年年在求新求變,旅遊產品必須要不斷迭代更新,才能滿足遊客需求。」吳向陽說,圍繞鄉村文化元素主線,在保護基礎上充分利用閒置的生產和生活資料,比如舊屋舍、森林、農田等資源,打造四季旅遊產品。

江西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書記、廳長梅亦說,過去到婺源,春季看油菜花,秋季看「晒秋」。如今還有甲路油紙傘、婺源龍燈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製作表演吸引遊客駐足,「通過不斷挖掘新的文化元素,婺源的文旅IP愈來愈豐富。」

「在吸引遊客上我們下足功夫,利用好生態人文上的優勢推出旅遊IP矩陣。」婺源縣委副書記、縣長周華兵說,圍繞「中國最美鄉村」這個核心IP,當地分類塑造了「晒秋賞楓」、「油菜花海」、「夢裡老家」、「古宅民宿」等有品牌影響力的子IP,強化獨特的旅遊品牌辨識度。



不用走出深山 斜槓村民身兼數職

今年是村民曹鉗松在篁嶺工作的第十個年頭。在篁嶺土生土長的他,一度只想逃離這裡。

在曹鉗松的童年記憶裡,「凋敝」是對篁嶺最貼切的形容。村子距離縣城驅車就要一個多小時,如果碰上雨天,山路泥濘,時有亂石掉落,村民好幾天都無法下山。

經朋友介紹,他「逃離」了篁嶺到浙江溫州務工。在那裡的數年間,他與人合夥創業,當了小老闆,但還是會不時留意來自家鄉的消息。在溫州的第三年,他從老鄉那得知,篁嶺正在搞房屋徵遷。起初他以為只是「小打小鬧」,直到家裡人告訴他「大變樣了」,才將信將疑地回來。

搬遷前的篁嶺只有兩個雜貨鋪,開發後則復原了近三百公尺的「天街」,數十種業態雲集的商鋪人來人往;晒盤裡,五顏六色的農作物與白牆黛瓦的徽派民居交相輝映;晒樓外,遠山梯田、天街古巷,錯落有致地構成了一幅美麗畫卷……印象中荒蕪貧瘠的家鄉哪裡還有蹤影?

聽著吳向陽熱情洋溢地描述篁嶺新圖景,曹鉗松深受觸動,決定回來加入運營團隊。

「我現在常有機會與各行各業的專家交流,還不時上營銷口才課、旅遊產品包裝課等,思惟和溝通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曹鉗松說,二○一九年他在業界專家的點撥下抓準時機,請專業設計師改造自家安置房,開辦的民宿當年收入就有人民幣四十萬元;去年九月,請教專家後他堅定信心,投入人民幣一百二十萬元用於民宿提升。今年開春後間間爆滿,最貴的一間,一天人民幣二千多元。

業主村民自由發揮

眼光稍轉,學會利用優勢,就能打出一手「好牌」。記者發現,在篁嶺,通過發現資源裡的商機,身兼數職的「斜槓」村民有很多:「晒秋大媽」江春花在晾晒農作物為遊客打造美景之餘,還做著自己的小生意,通過種皇菊、做小吃一年增收幾萬元;「鄉村攝影師」曹加祥通過「出片」獲得穩定收入的同時,還自己開發了「旅遊體驗師」的新角色,為景區升級出謀畫策以獲取報酬;森林探險娛樂項目操作員曹日泉,同時經營著自家的民宿和農家樂……

「篁嶺從來不是一個老闆說了算的地方,在政府支持下,我們搭建平台、選好業態,任由其他業主和村民發揮。」吳向陽說,數年間,篁嶺村從瀕臨消亡的貧困村一躍成為大陸鄉村旅遊重點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從旅遊開發前的人民幣三千五百元提至五萬元以上,有的家庭靠參與旅遊業年收入上百萬元。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