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佛法真義1 佛法義理54 】發心的次第 | 人間福報

【佛法真義1 佛法義理54 】發心的次第

THE MERIT TIMES
文/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21觀看次
「給」要有佛法,要能不自苦、不自惱。只是想到我所有的,能與大家共享。圖╱123RF
文/星雲大師

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裡面,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說:「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要務,立願居先。」所以信仰佛教的人,對發心有了認知、認同,就會去實踐。你信佛的功行、信仰的次第高低,大概都是從你的發心來評鑑、來論斷。

發心主要就是說,我信仰佛教,我在佛門裡面發心,透過服務奉獻、成就大眾,就能達到目標,獲得成果。因為發心就是開發我們的心地,開發我們的心田;心的田地,我能開發成熟,種植的禾苗,就能夠豐收。像懶惰的人,發心就會勤勞;愚痴的人,多用功一些就是發心;在修持慧解、信解行證上,發心愈多、立願愈堅,成就便會愈大。

「發心」也有不同的層次與次第。你在世間上,如果想要功名富貴,只要合理,可以發「增上生心」,增加世間法的財富、名位,佛教不會叫你排斥;頂多是希望你有了這許多的功名富貴,要能進一步發心,廣結善緣,未來就會有更多無限的功德。

不過,少部分的人對世間的財富、名位,不是有太高的興趣,他有更高遠的理想,想要遠離名聞利養,他就選擇出家修道,那就叫發「出離心」,這就更加能放下,更加能超越。當然,像一些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們,如果他們都是為法發出離心而出家的,就容易入道。

真正的佛法,管你出家的也好、管你在家的也好,都要能發「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呢?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

在佛法裡,凡是比我高深的,我都願意學習;或者我的道路,依佛的腳印,一步一步的向前;凡是佛陀說過的道理、講過的開示,我都遵守奉行,把它推廣,這就叫做菩提心。

發菩提心,就能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菩提心主要是以人為尊,所謂「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能夠犧牲奉獻的人,才是菩薩,才是發菩提心的人,也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所以,今日如果佛陀還在世,就可以對弟子們做一些考試。佛世的時候,誰是菩薩?誰是羅漢?佛陀都有任命、認定的。今日的佛弟子發心的程度,假如也有一個認定的次第,讓大家按部就班的,從發增上生心,到發出離心,到發菩提心,這樣一步一步的從人到佛,這也就是人間佛教所提倡的,以菩提心為本,以菩薩道為行,這就是人間佛教的主旨。

也就是說,現在大家信奉人間佛教,每一個人要用增上心來開發心田,要用出離心來耕耘心田,要用菩提心來播種心田;要開發心裡的慈悲、智慧、信仰、力量、慚愧等寶藏,發心待人慈悲、發心精進修行、發心改變氣質、發心減少煩惱,無論做什麼事,只要發心,就有力量,心一發,世界就不一樣了。所以,對於發菩提心,大家要多加注意,要多加實踐。



給的意義

經典裡提到的「布施」,就是「給」。例如,給人家一些金錢、物質上的救濟,就是財物布施;給人家一些道理的開導,增加他的明理、智慧,就是佛法真理的布施;給人家精神上的安慰,讓他不會感到恐懼,就是無畏懼的布施,這就是「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布施。

我們給人家的服務,給人家的財物,給人家的一些幫忙,究竟這個功德是我的呢?還是他的呢?你不可以有分別心!凡是善舉,彼此都有分,沒有分你的、我的,分了就會產生分別,就有了差距,功德就有限。

不過,「給」要有佛法,要能不自苦、不自惱。我給你,我不苦,我不懊惱、我不懊悔,我不是為了貪圖虛名,不是要求你幫助,只是想到我所有的,要能與大家共享,這就是布施真正的意思。

在佛經裡,舉出很多布施的事例,其意義很特別,比方說「割肉餵鷹,捨身飼虎」,這聽起來太困難了。老鷹、老虎把牠打死不就好了,還要把我的肉割來給老鷹吃;甚至叫我連命都不要,要拿來餵老虎?

不是也有人說「打死一條毒蛇,等於吃三年長齋」嗎?但是這隻老鷹、老虎,在一個修行人的眼中,看法不是這樣的。你說老鷹、老虎是危害人類的動物;不過站在老虎、老鷹的立場來看我們,牠也感覺到人類是害蟲,是危害牠們生命的惡人。所以,有了彼此對待的立場,就會離佛法很遠。

佛經裡說:「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你有這樣的想法,不論布施也好、給也好,那是最高的境界;我只為了讓你脫苦,並不是為了自己布施要得到什麼好處,這一種施捨不是很寶貴嗎?

可是有人覺得學佛法太難了,叫人什麼都要給人,自己都不要,甚至還要犧牲自己。其實,「但願眾生得離苦」就好;如果我給他,而我自己卻受了損傷,這是不當的。佛法不都是講自覺覺他、自度度人、自利利他、自他兩利嗎?

當然,這有信仰上的層次不同,假如把經文的句子改成「但願眾生得離苦,也為自己求安樂」,也是可以的,這樣你也沒有罪過啊。假如你說我沒有所求,他離苦就好了,那麼你的信仰、施捨的層次,就又高了一點。

如佛經裡譬喻,真理等於虛空,等於河流,所謂「三鳥飛空,空無遠近,跡有遠近;三獸渡河,水無深淺,足有深淺」。

因此,修行的程度不論是有相的、無相的,有住的、無住的,這都好。等於念佛,有人說「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徒然」,這句話也形容得太過分了,即使念佛的心散亂,總比不念要好,沒有說徒然的,一切都有因果,一切善事都會有好報的。大家不要老是把佛法,朝困難的方向去想、從消極上去理解;佛陀所說的法,都是為了示教利喜,都是為了給眾生利益,給大家歡喜的。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