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一筆字古德悟道詩】(77) | 人間福報

【星雲一筆字古德悟道詩】(77)

THE MERIT TIMES
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89觀看次
憨山大師詩選 之一 我本行腳僧,忽逢行腳客。借問行腳事,相視無言說。匡廬一片雲,峨嵋千尺雪。箇是行腳心,去來水中月。──明‧憨山大師
大陸山西五台山素有「清涼勝景」、「佛國聖境」美稱,名列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圖為中國現存唐代木構建築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五台山佛光寺。1937年,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發現了佛光寺,打破了日本學者「中國大地上沒有唐朝及其以前木結構建築」的斷言,稱它為「中國第一國寶」。圖/新華社
五台山佛光寺 山門 圖/新華社

憨山大師詩選 之一
我本行腳僧,
忽逢行腳客。
借問行腳事,
相視無言說。
匡廬一片雲,
峨嵋千尺雪。
箇是行腳心,
去來水中月。
──明‧憨山大師

【作者小故事】
明朝的憨山大師,十二歲出家,十九歲受戒。受戒之後,背上生了嚴重的瘡,醫生束手無策,他只好求助於三寶,心中對著佛陀發願,要虔誦《華嚴經》十部,希望能懺悔業障。發了願之後,不可思議,他背上的瘡便不藥而癒。
背痛好了以後,大約有一個月的時間,每天的生活好像夢遊一樣,對世間的種種榮辱毀譽,都不放在心上,甚至在街上,張著眼睛卻看不到人,也看不到房子,這個時候的他,心已經棲息於另外一個世界了。
憨山大師本是住在江南,氣候溫和,他感到在這樣的環境修行,不容易刻苦自勵,便到北方寒冷的氣候去磨鍊自己。到了北方,天氣嚴寒,單薄的衣服難以支持,北方人見了,同情的說:「這個出家人好可憐啊!只有這件單薄的衣服,窮得這樣子。」憨山大師卻說:「我有三衣一,足以抵過萬鍾的富貴。」
古德們視榮華富貴如過眼雲煙。同樣的,如果我們能對物質減少一分,我們的人格就能提升一分;我們對世間的情念減少一分,我們的道念就能增加一分。

──節錄自《人間佛教系列(十)宗教與體驗》〈從古德行誼說到今日吾人修持的態度〉p.127

【修行問題】

大師常勉勵青年學子,要走出去、多親近善知識。一個出家者行腳參學、尋師訪道,需要具備什麼條件呢?

答:說到參學,一個出家人要想外出參學,本身一定要具備一點佛法的素養,對自己的信仰要堅定不搖,總不能到了外面參學,對這個也懷疑,對那個也不信,心中無主,如何參究?況且你沒有佛法的內涵,無論走到哪裡,不但自己不安心,別人也不願收留你。所以自己心中要有主,要有信念,要有定力,要能如人家說的「出師」。
不過,出師也要有出師的條件,要能人前人後、應對得體。總之,自己要有一點道行、斤兩,再來談十方參學、雲水行腳,才會有所收獲。

──節錄自星雲大師著《僧事百講(二)出家戒法》〈僧侶一生〉p.236

積極的人生觀
文/星雲大師

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觀,有的人樂觀,有的人悲觀。樂觀的人凡事都往好處想,都持樂觀的看法;悲觀的人凡事都往壞處想,都持悲觀的看法。
其實,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樂觀,也沒有絕對的悲觀;「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樂觀、悲觀,當然有外在的因緣,但多數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
有一個國王,出外打獵的時候不幸弄斷了一截手指,問身邊的大臣該怎麼辦?大臣帶著樂觀、輕鬆的口氣說:「一切是最好的安排!」國王聞言大怒,怪他幸災樂禍,因此將他關入大牢。一年後,國王再次出外打獵,被山裡的土著活捉,將他綁上祭壇,準備祭神。巫師突然發現國王少了一截手指,認為這是不完整的祭品,就將國王釋放,改以國王隨行的大臣獻祭。國王慶幸之餘,想起了牢中樂觀的大臣,就立刻將他釋放,並對他無故受了一年的牢獄之災致歉。這位大臣仍然樂觀的說:「一年的牢獄之災也是最好的安排。如果我不是坐牢,試想陪陛下出獵而被送上祭祀台的大臣會是誰呢?」
所以,好事不一定全好,壞事也不一定全壞;佛教講「無常」,凡事可以變好,凡事也可以變壞。悲觀的人永遠都是想到自己只剩下百萬元而擔憂,樂觀的人卻永遠為自己還有一萬元而慶幸。
蘇東坡在被貶謫到海南島的時候,島上的孤寂落寞,與當初的飛黃騰達相比,簡直判若兩個世界。但蘇東坡隨後一想,宇宙之間,在孤島上生活的,也不只是他一人,大地也是海洋中的孤島,就像一盆水中的小螞蟻,當牠爬上一片樹葉,這也是牠的孤島。所以,蘇東坡覺得,只要能隨遇而安,就會快樂。
蘇東坡在島上,每吃到當地的海產,他就慶幸自己能到海南島。甚至他想,如果朝中有大臣早他而來,他怎麼能獨自享受如此的美食呢?所以,凡事往好處想,就會覺得人生快樂無比。
佛教裡的出家僧侶,一襲袈裟,一雙草履,到處行腳雲遊。他們可以與乞丐同行,但也可以與君王同坐,看起來孑然一身,但是他擁有法界,與全宇宙的眾生同體,這又何來孤獨之有呢?
所以,人生沒有絕對的苦樂,只要有積極、奮鬥的精神,只要凡事肯向好處想,自然能夠轉苦為樂、轉難為易、轉危為安。海倫凱勒說:「面對陽光,你就會看不到陰影。」積極的人生觀,就是心裡的陽光,此言誠不虛也!

──摘自《迷悟之間》第三冊 p.186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