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人間佛教與國學弘揚 上 | 人間福報

人間佛教與國學弘揚 上

THE MERIT TIMES
文╱陳兵(四川大學教授)
字級
收藏文章
39觀看次
「國學」這個詞,最早見於《周禮》,指國家所辦的學校。20世紀初起流行的「國學」,是一個新概念,指相對於西方學術的本國傳統學術,包括的內容,到後來非常廣泛,只要是我們中國所創造而非其他國家創造的東西,都稱之為國學。圖/新華社
中國大陸的山東鄒城唐村鎮中心小學學生在誦讀唐村鎮《新鄉賢三字經》。圖/新華社
佛館展出一筆字與花藝展結合。圖/資料照片
文╱陳兵(四川大學教授)

「國學」這個詞,最早見於《周禮》,指國家所辦的學校。20世紀初起流行的「國學」,是一個新概念,指相對於西方學術的本國傳統學術,包括的內容,到後來非常廣泛,只要是我們中國所創造而非其他國家創造的東西,都稱之為國學。儒釋道三家文化、中醫、民樂、書法、國畫、武術、茶道、古琴、古箏、象棋等,都被叫做國學。

現在有一些儒家文化的弘揚者,把國學說成只是儒學,這種看法太狹隘,儒學只是國學中最重要的一家,國學不僅僅只是這一家,道家、道教的地位也應跟儒學差不多。而佛教雖自印度傳來,但經久流傳,成為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經中國人發揚光大,也成了國學。習近平總書記在歐洲的一次講演中,高度讚揚了中國傳統文化,並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佛教的智慧最高。

一體多元 建設中國文化

隨經濟之騰飛,中國即將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愈來愈顯著。國際有學者說,如果民族文化沒有建設成功,那麼經濟不管多發達,也難避免衰敗滅亡的命運。有人稟告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中國崛起了。夫人說:「不用怕,他們還沒有自己的文化。」的確,主導現在社會的,可以說基本上都是西方文化,各門科學技術、馬列主義,都來自西方。現在政府也認識到了這一點,對民族文化的建設愈來愈重視,國務院參事室專門成立了「國學研究交流中心」,管理全國國學弘揚,撥款數億修建展館。中國領導人充滿文化自信,讓中國文化高聳於世界文化之林,乃至引領人類文化,應是最輝煌的「中國夢」。

中國文化究竟如何建設?正確的路徑,應該是一體多元。一體,指在政治理想、社會功能上是一致的;多元,謂應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吸收人類所創造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形成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太虛大師早在1919年所寫的〈中國近代之民族生活〉中就主張:「今後之中國民族心理,其將吸收東西兩半球、古今5000年各種民族之文化,陶鑄為中國民族新心理,以為創造世界文化之發軔。」

在多元文化結構中,中國傳統文化應該占有最重要的地位,為民族新文化的主體。太虛大師在〈中國今後之文化〉(1943)中提出,中國文化必須重建,重建須「承接上溯本國固有之文化」,乃能選吸世界近代文明,擬成現代中國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儒釋道三教,各有各的精華,各有各的糟粕,應該如毛澤東所說,批判的繼承,發揚精華,揚棄糟粕。有些東西在過去未必是糟粕,現在就變成糟粕了。不能搞文化專制、文化復古。老子想回復原始社會,孔子想回到西周,皆失敗。要廣泛吸收全世界各種先進文化的精華,熔鑄成一種新型的民族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或者國學的主體,長期以來都是儒學,儒學基本代表了古代華夏民族傳統的主體精神,有許多應該繼承發揚的優良傳統,特別是先秦孔孟之學與易學。但儒家本來有其缺欠,封建性較強,缺乏神聖性,宋明新儒學又吸收了釋、道的消極面,對釋老二氏「陰附陽擠」,搞文化專制主義,促使佛教衰落,對中國近幾百年來的社會發展消極影響頗大。儒家作為官方主流意識形態,從西漢以來維持了兩千多年,最後的結果,就是被列強瓜分,幾乎亡國滅種。

古代讀書人沒有一個不是從幼年起便飽讀儒家四書五經等聖賢書的,當然也培養出了一批民族精英,但也出現了大批貪官,而且愈到後來愈無法收拾。明朝用活剝皮等酷刑整治貪官,結果是愈整治貪官愈多,政治愈腐敗,最後幾億人的大國被只有幾十萬人的後金(滿清)滅掉。當然政治體制、社會制度有問題,但文化也有問題,積弊漸深,自我中毒,須外來文化刺激排毒。印光、梁啟超、南懷瑾等,對宋明儒學的弊病都有中肯的批判。

智慧正信 指引文明航向

中國不能只有儒家一家,儒家有其缺欠,於是才有佛教輸入。張曼濤《談宋儒與佛教》批判中國傳統文化,頗為深刻:「中國文化,自始就落在一個政治道德型態裡,它未曾開出希臘精神思辨的一面,也開不出印度精神超脫之一面。」這種型態代表了中國民族大多數人的潛在要求,但它缺了精神上思辨及超脫的一面,需要佛教來彌補。

北宋張商英《護法論》說得對:儒以治皮膚之疾,道以治血脈之疾,佛以治骨髓之疾,各有其用,缺一不可,而佛最為深徹。實際上,宋明及現代新儒學,皆受惠於佛教甚深,儒學欲進一步發展,仍須參酌佛教。牟宗三《佛性與般若》自序說:儒家哲學的未來發展,必須涉及如何對應大乘佛學與西哲的重新挑激,而未來佛學的創造發展,也須容納儒家倫理於世俗諦中。

長期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佛教,作為中國的主要宗教,承擔著為許多民眾安身立命的職責。建立正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是做人須先解決的「大本」,是人生旅程必要的方向盤。若缺乏高尚的信仰,人容易墮落成為物質、金錢的奴隸,導致物欲橫流、道德淪喪,精神心理出毛病。心理學家榮格指出:如果沒有一種宗教世界觀的支撐,不可能徹底治癒精神心理疾病。國民沒有信仰的國家,不可能太發達。

以人類最高智慧成果──佛法──為信仰核心,兼具科學、哲學性質的佛教,在多元文化中,應有更重大的文化使命:充當智慧長者,負起指引人類文明航向的重任。在人類文化體系中,只有佛法,以全宇宙十法界為座標俯瞰人生,具有高度的文明自覺,對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處境及人的自性潛能、終極歸宿有清澈的認識,對人間的缺陷和人類文明的弊病有深刻的揭露批判。

佛法不諍 圓融各家之長

佛法對人心有獨到的深刻認識,極力強調自知其心、自治其心,具有治理自心的高級技術。大乘以承擔人類終極關懷、度盡眾生、莊嚴國土為己任,其無緣大悲、同體大悲、無我利他、眾生平等的道德觀,和難忍能忍、難行能行、犧牲奉獻、「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勇猛精進精神,極富道德感召力,足以磨礪人性光明,幫助人們端正價值座標,提高精神境界。佛法圓融不諍,認同異己之說中的真理,吸取他家之長,使得它易於與各種文化和平共處,協調各種文化。

像大乘佛法這樣以人類文明的永恆課題為中心,以人的終極關懷為基點,超時代、超地域、超人類,具總持人類文化、解決文明根本問題的智慧和技術,具亦宗教亦哲學亦科學而又超宗教超哲學超科學的性質,及慈悲、平等、圓融、寬宏、靈活的性格者,在全球現有各種文化中,還舉不出第二家。著名歷史學家阿.湯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曾在日本的一次講演中預言:「21世紀,整個世界將會轉向中國,引導世界文化的中心,將是大乘佛教。」作為大乘漢藏兩大語系中心的中國佛教,理應是這一光榮使命的主要承擔者。中國文化要走紅世界,首先是大乘佛法而非儒家、道教。

大乘佛教的又一大使命,是培育民族精英。大乘的菩提心及六度四攝等菩薩行,對人的智力、意志力、定力、忍耐力、自制力、魄力、包容性、親和性、靈活性等能力進行全面鍛鍊,是培育理想遠大、道德高尚、胸懷寬廣、智慧超凡之精英人士的最佳教育系統,2600多年來,已為東方古國培育出無數英才賢聖。古語云:「山中無高僧,朝中無宰相。」佛法的修行,可以造成殊勝的阿賴耶識,無數的菩薩乘願再來,生為世間賢聖、民族精英。而賢聖、精英總是社會的引領者,能帶動全社會。振興華夏,關鍵在於人才,人才須信仰養育,信仰以佛法為最勝。(待續)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