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精選書摘】當體貼為自己帶來困境 | 人間福報

【精選書摘】當體貼為自己帶來困境

THE MERIT TIMES
文/蘇鈺茹、蔡詩詩、陳祺杰
字級
收藏文章
126觀看次
圖/商周出版提供
文/蘇鈺茹、蔡詩詩、陳祺杰

擅於覺察與回應他人需求是一種體貼的表現,適當的同理心、體貼有利於我們與他人互動交流,但過度關照他人需求,甚至到需要犧牲自我的程度時,恐怕就不是處理人際關係適切的作法了。



體貼是一種有同理心,能夠理解他人需求的表現,在人際互動中也常被視為一種優勢能力。體貼的人通常給人溫暖、包容的感受,並且擅長察覺他人的需求與提供協助。這樣的人格特質可能來自原生家庭的養成,個體透過年幼時與家人的互動,學習觀察與理解他人的情緒反應並做出回應,並從這樣互動的過程中建立起同理心。然而,有些人可能因為家人較情緒化,而變得擅於察言觀色,以避免受到家人高漲的情緒波及。

當善意成為束縛

家人之間的相處雖大多出自善意,但即便生活在同個屋簷下,彼此的成長背景和生命經驗也不會相同,若將自身的想法強加於其他家人,善意也可能成為一種束縛。此時,過度體貼的人可能會將完成家族的願望放在第一位,擱置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他們願意這麼做的原因,可能出於他們的能力可以勝任,或是希望藉由幫忙家族解決問題來得到關注或認可。

家中的長子、長女或單親子女特別容易落入這樣的困境,因為他們從小就被賦予照顧弟妹,承擔家中經濟等等責任。長期累積下來,就容易形成需要為他人感受負責的錯覺,並且誤以為自己是在照顧他人,但其實他們可能正在以忽略、逃避原本應面對與處理的問題來作為解脫。

具有上述特質者一開始或許會有些成就感、滿足感,但長久下來,會感到疲憊、自我懷疑、想要逃離,若想卸下原先的使命或有所調整就變得相當困難,也會衍生出自己不孝、沒有幫到家裡的罪惡感。

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為心理學家蘇珊.佛沃(Susan Forward)在1997年首度提出的概念,指一種利用恐懼(fear)、義務(obligation)和罪惡感(guilt)在關係中控制他人的行為。此為人際互動中,尤其是家庭中,最為常見的一個現象。

從情緒勒索中解套

一般在健康的家庭中,每個成員都有其界線,彼此有清楚的位階,也允許每個人獨立做選擇,即使出現衝突、矛盾,也能試著釐清彼此的想法,尊重彼此的選擇。但也有部分的家庭,成員間的關係缺乏界線、過於權控,而發展出情緒勒索的相處模式。

例如父母親運用威脅、罪惡感等方式來控制孩子;或是孩子認為自己已經夠大可以自行做出選擇,結果卻被父母以羞辱或是沉默等方式否決;抑或是家庭成員需要服從家族的決定,無法依循自己的意見進行選擇,就像英國皇室的哈利王子想離開皇室,也需要經過家族成員討論來決定。

家庭的限制、困境、榮耀感、使命傳承等因素,都可能讓個體忽略自身感受,做出為了家族好,對自己並非最好的選擇。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長期受到這樣的思惟模式制約,甚至可能因擔心受到他人的批評而無法做出選擇(例如:「你已經生長在不錯的家庭,怎麼可以這麼不知足?」)。

因此,個體面對無奈或痛苦等情緒時,需要找到一個避難所、一個可以喘息的空間,以便做短暫的放鬆,並在適當的時機點,將累積在體內的壓力、情緒宣洩出來,就像水庫需要定期洩洪,以便擁有更大的蓄水能力,避免走向潰堤失控的局面。

(本文摘自商周出版《不想談也沒關係:心理師帶你以非語言方式,為封閉的心靈打開些許空間,擺脫失落,獲得療癒》一書)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