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大師全集122】隨堂開示錄─教育講習 52 人間佛教實踐的理念 14-10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全集122】隨堂開示錄─教育講習 52 人間佛教實踐的理念 14-10

THE MERIT TIMES
文/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25觀看次
圖/123RF
文/星雲大師

提問六:弟子學佛四年了,在學佛之前是在北京工作,學佛後則是到處參訪,幾年後才又重新回到職場。過去我在領導們心中的形象是思路清晰、目光高遠、表達能力很好的。可是這一回他們見到我,都問我說:「你現在眼神裡充滿了祥和、慈悲,還能做事嗎?你全身上下沒有一根刺,沒有稜角了,在你這個年齡是不是嫌早了點兒?」



既然有這個問題出現了,也就意味著我學佛沒有學到家,在表現、表達上存在一定的問題。在此請問大師,如何才能把佛法的妙用,真實地運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如何才能把佛法的慈悲,讓別人感受到,卻又不讓人覺得我很另類?



一般社會人士總會批評我們學佛的人很消極,對社會不積極、不關心、看破世界、落伍了,這實在是一個錯誤。其實,人生並不是要逞匹夫之勇,不是為了一時的意氣用事。

戰國時代,有一個國王很喜歡鬥雞。但是雞要會鬥,總要經過一番訓練。於是國王便找來了一位有名的鬥雞訓練師,拜託他代為訓練鬥雞。從此,他便展開了鬥雞的訓練。

兩個禮拜後,國王心急,前往察看鬥雞訓練的情形。只見那鬥雞顯露凶氣,雄糾糾、氣昂昂地,一副不屑一視的樣子。訓練師說:「這樣的雞子沒有用,還得再接受訓練。」

隔了一個月,國王再度前往,只見鬥雞沒有了雄糾糾、氣昂昂的氣勢,變得比較溫馴。於是國王問:「這個雞子怎麼不像過去有精神力氣了?」訓練師竟說:「牠進步了!」國王一臉狐疑,心想:「這怎麼是進步呢?」雖然不了解,也沒再多問。

發菩提心 積極利生

過了兩個月,國王又去了。這時候雞子正在睡覺,國王一看,說:「糟糕!你把我的鬥雞訓練成這副懶洋洋的樣子,這怎麼成呢?」這時,只見訓練師不慌不忙地說:「現在牠訓練成功了。你看!很多鬥雞都不敢接近牠。儘管其他的鬥雞在牠身邊圍繞,牠也是一動都不動。牠是真正成功了!」不逞一時之氣的雞子,也就不像老虎三撲,後力不繼,是隻真正有實力的鬥雞了。

過去的武林豪俠也是一樣,真正有武功的,看上去也都像是個病夫。所以真正的學佛人,並不消極,而是積極的。坦誠說,我一生都沒有休息,也沒有度過假,我一天工作不只十五、六個小時以上,除了吃飯、睡覺以外,我都在辦事。甚至過去年輕的時候,為了爭取時間,我連上廁所都是跑步去的。所以,能說我這個出家人不積極嗎?並不會,反而我是愛惜生命、愛惜時間、愛惜工作的。

因此,受人譏諷,我們也不必去計較,因為那是對方不懂、不了解。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學佛的人,也要自我檢討,要發菩提心。一個菩提心裡包含了勇敢、智慧、般若、積極、向善、向上,力量是很大的。

中國佛教的四大名山,分別代表了佛教的悲、智、願、行,也就是慈悲的觀世音、智慧的文殊、大願力的地藏王、修行的普賢王。就說地藏王吧!他誓言:「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那真是了不起的。所以,真正的佛教徒,在社會上應該是屬於積極分子,不同的是他看淡了功名富貴、世俗娛樂,但是在利人利世方面,他是非常積極的。

無我無求 自覺進步

所以我想,你信佛四年,這很難得。不過,過去中國有一段取笑人的話:信佛一年,佛在眼前;信佛三年,佛在西天;信佛五年,佛就不曉得跑到哪裡去了。總之,不要灰心!信佛教不是彆扭的。有所求,求不到就會灰心。所以,信佛教,除了無我,還要無求,不求什麼。

關於「無求」這一點,我一路走來,培養了自己對佛教的信心。例如:我從十二歲出家後的十年中,每次拜佛,都是求諸佛菩薩保佑我,給我聰明、給我智慧、讓我進步。

到了二十多歲時,發覺到這樣不行,太自私了,天天向佛祖要這樣、要那樣,就如同小孩子向父母要糖、要錢般,應該改一改。於是我改口說:「佛祖啊!觀音菩薩啊!請您保佑我的父母身體健康,保護我師父的弘法事業順利,保護我的親屬人等都能平安吧!」對於這樣的改變,當時也自覺進步,你看!我現在不為自己了,我都是為父母、兄弟、親人而祈求佛祖保佑。

心量擴大 發心承擔

到了三、四十歲左右,覺得這也不對,天天向佛菩薩要求保佑我的父母、我的師兄、我的朋友……全都是「我的」,這也不對啊!於是我改變說詞,把祈求的範圍擴大了。「佛祖慈悲,請您加持世界和平,加持人民安樂,加持所有眾生都能幸福快樂!」對於這樣的改變,我也很得意,哎喲!我現在的心量變大了,我以世界為重,以人民為對象,我修行有成啊!這時候的我可以說處在自我陶醉的狀態。

漸漸地,到了五十歲左右,又覺不對,我天天要求佛祖讓世界和平、讓眾生離苦得樂,讓佛陀如此辛苦,我自己又是做什麼的呢?所以我又有了改變。每當我在佛前禮拜時,總會說:「佛祖,請您把一切的苦難賜予我,請您訓練弟子我,能代您擔當弘法利生的責任。」這時候的我,已不要求佛祖做什麼,苦難的事情全交由我來承擔!

所以,在修行的路上,願力也有層次的不同。但這也不只是由某一位老師教導我的,甚至可以說沒有人告訴我應該怎麼發願。就在各種磨鍊之下,幾十年後,我才漸漸地通達那麼一點道理。

依此類推,在很多方面,我也深有所感,例如慈悲。現在回想起來,從小我就有慈悲的性格,尤其出家後,在佛教裡,有謂:「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因此,我更是感到自豪:啊!我的性格與別人不一樣,我對人很慈悲。

三、四十年前,台灣一家中國石油公司舉辦了一場講演,邀我前往主持,當時剛從學校畢業的心定和尚替我開車,車子行駛在路中,一股「慈悲」的感受忽然湧現,一時間,我忘記了世界,忘記了所有一切,心裡只有不斷浮現:慈悲、慈悲、慈悲……「慈悲」的念頭一直盤旋在我的腦海裡。後來我口中索性地小聲稱念:「慈悲、慈悲……」其實,那時候,我也擔心給正在駕駛的心定和尚看到我那沉浸在「慈悲」氛圍中的樣子。

領悟慈悲 生死一如

當時,我每念一句慈悲,就覺得自己過去不懂慈悲。其實,慈悲有狹義的慈悲,有廣大的慈悲;有有相的慈悲,有無相的慈悲;有有緣的慈悲,有無緣的慈悲;有一時的慈悲,有永恆的慈悲;有現世的慈悲,有來世的慈悲;有對待的慈悲,有無對待的慈悲;有有限的慈悲,有無限的慈悲。頓時間,整個宇宙似乎充滿了慈悲,我滿腦子都在想慈悲、慈悲、慈悲、慈悲……

那一次讓我感覺到,對於慈悲,我又多了一些了解。這是很突然的感受,不是別人教我的,也不是我從經典裡看來的,而是從內心裡發出的。

今年是兔年,大家要我寫幾個字祝賀新年,因為兔子很靈巧,所以我就寫了「巧智慧心」四個字。巧,是靈巧;智,是世間的智慧。六祖大師說:「慧由心生。」智慧是從心裡生起的,所以我希望各位有緣人,能從內心去體會世間一切,要有我了解了、我懂了的體悟。實在說,中國的禪門倒不一定要你成佛,反而是要你能覺悟、開悟。

所謂「開悟」,就是我懂了、我明白了。在開悟的境界裡,時空是沒有對待的,人我是沒有對待的,生死是沒有對待的,一如也,是即心的。(待續)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