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大師全集15 華嚴經普賢十大願 25 第二篇㉑】佛典翻譯流通 法傳五大洲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全集15 華嚴經普賢十大願 25 第二篇㉑】佛典翻譯流通 法傳五大洲

THE MERIT TIMES
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31觀看次
普賢菩薩像/高麗時期/日本東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藏 圖/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提供
文/星雲大師

(三) 歷代高僧大德如何轉法輪?

如前所言,佛陀成道後,說法四十九年,當時還沒有文字記錄佛陀的言教,都是以口傳記憶的方式傳誦。佛陀入滅後,弟子們擔心佛陀的言教散失,也為了確立教法的正確流傳,於是由大迦葉領導五百位大阿羅漢,在王舍城七葉窟,舉行第一次的經典結集,由阿難誦出經藏,優波離誦出律藏。百年之後,陸續有第二、三、四次的經典結集,才使得三藏十二部經教漸次完備而流傳於世。

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是救世的舟航,必須常轉法輪,才能利益眾生。但是佛法的弘揚更需要有帝王的護持,佛教才能暢行無礙的弘化天下。如佛世時,頻婆娑羅王供養佛教第一座精舍「竹林精舍」,並終生護持佛教;中印度摩竭陀國的阿育王,對佛法大力弘揚,廣建寺院和佛塔,又派遣傳教師到各地弘化,使佛教走向國際化。其他如優填王、波斯匿王、迦膩色迦王,以及中國的梁武帝、唐太宗等人,也都是虔信佛教,能以正法來安邦治國的帝王。

此外歷代高僧大德為了讓佛法能永續傳播,而發展各種佛教事業,尤其文化事業,如經典結集、翻譯、刊刻、雕像、著述、書畫藝術等,對佛法的弘傳,可謂功不可沒。

因為佛教發源於印度,能東傳至中國,是靠西域僧侶的東來傳法。但如何讓佛教能在中國生根,主要是靠經典的漢譯。如漢朝到晉代,約有六十餘位譯經師,最著名的有安世高、支婁迦讖、支謙、曇柯迦羅、康僧會及竺法護等人。此時的譯經尚未得到朝廷的護持,多屬於個人的翻譯。

到東晉、南北朝,才逐漸受到國家重視,而有較大規模的譯經組織。主要代表人物有鳩摩羅什、佛陀耶舍、竺佛念、曇無讖、求那跋陀羅、真諦、佛馱跋陀羅、僧伽提婆、法顯等人。他們譯出的經典有大小乘的經論、禪經和律典等。

唐代,開始由中國高僧主持譯經事業,如玄奘、義淨,他們的佛學造詣博大精深,又精通華文、梵文,加上有朝廷的護持,譯場的設置組織完備,有利於進行大規模的譯經事業。

佛教經典的翻譯,是中國文化史上一件偉大的事業,對於佛教文化的保持,真理的傳播,具有開拓性的重大貢獻。而佛光山出版的一百三十二冊《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則是現代人學佛求法的方便舟筏。還有,當代的呂碧城,熟諳英、法、德、日等語文,將《阿彌陀經》、《普門品》、《法華經》等經典,做中英對照翻譯。以及佛光山「國際翻譯中心」翻譯出版的各種語言的佛學書籍,都是將佛法真理傳播五大洲的重要利器。

經典翻譯之後,要經過彙集、整編、刊刻、印刷,才能成為圖書,流通世間。長期以來,由於戰亂或帝王沒有信仰、毀佛等因素,許多大藏經被毀損或湮滅。於是有不少高僧大德為了延續法脈而發心刻印經典,其中以法珍比丘尼斷臂募款,刻印《趙城金藏》,最為艱鉅感人。於宋、元、明、清,陸續刊刻之《高麗藏》、《磧砂藏》、《嘉興藏》、《龍藏》等,使得佛教大藏經的版本愈加豐富與多樣。近代則有清末的楊仁山居士,成立「金陵刻經處」,發心刻印散失的經典,因而有中國佛教復興之父的美譽。

佛教經典的結集,除了印度的四次結集,後來仍有數次的結集。如西元一八七一年,由緬甸國王敏東召集舉行第五次結集;一九五四年,緬甸佛教又在國家的贊助下,舉行第六次結集,歷時二年,完成《南傳大藏經》的彙編。到了現代,弘法更與電腦科技結合,不僅更加完善的整理、保存了經典,也因為使用方便,而加速佛法弘化的步伐與範圍。

如佛光山在一九七七年即成立「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將歷來沒有標點分段,又有許多衍字、漏字、錯刻、錯簡等問題的古版藏經,重新加以整理成現代人易讀、易懂、易行的現代版藏經,稱為《佛光大藏經》。共有十六大部類,已重新整理,加入現代標點分段出版的計有:《阿含藏》、《般若藏》、《禪藏》、《淨土藏》、《法華藏》、《圖像藏》、《唯識藏》、《本緣藏》、《聲聞藏》,其他如《律藏》、《史傳藏》、《藝文藏》、《華嚴藏》、《儀誌藏》、《秘密藏》以及《雜藏》等,也在持續編纂中。

此外,轉動法輪、傳播真理的過程中,在家居士對經典的流通和助印,也是功不可沒。

如:近代的朱鏡宙居士,曾做過財政廳廳長、稅務局局長、軍需處處長,從事新聞工作多年。他初到台灣時,看到台灣佛教幾乎是一片文化沙漠,便創建台灣印經會,發心印行經書流通。還有,曾是安東省國大代表的蔡念生居士,發起影印《中華大藏經》。他們轉動法輪的精神,實令人敬佩。

像嚴寬祜居士,為了法寶的保存與弘傳,設立「香港佛經流通處」,刊印百餘種佛經,流通逾百萬冊,促使佛法廣為流傳。孫立人將軍的夫人孫張清揚女士,畢生投入佛教事業,對護持佛法不遺餘力,如捐款協助東初法師影印大藏經,深深影響近代台灣佛教的復興;除此,又協助創辦《人生雜誌》,同時贊助張少齊居士所辦的覺世書店,並捐款興建中華佛教文化館,對台灣早期正信佛法的推動,有莫大貢獻。

歷代協助轉動法輪的大德很多,以上略舉一二。高僧大德不畏困難,結集經典、譯經、刻經、創辦刻經處、印經處、佛教文物流通處,乃至影印大藏經,整理出版現代化、電子化藏經等,都是希望讓法寶能普遍流通而利益眾生。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