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綜合版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隨堂開示錄─青年勉勵 傳播人應有道德責任5-3

文/星雲大師 為佛光大學傳播學系師生開示 時間:二○一二年四月二日 地點:佛光山傳燈樓四樓大師館 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還有一個是「禪」。 禪的傳播就更加不費語言了。你來了,就只是招呼你「喝茶」、「吃飯」,都沒有多餘的語言。你以為禪師不學無術嗎?不是的,這一句「喝茶」、「吃飯」,都有無邊的大道理。有人問禪師:「如何修行?」 「我吃飯睡覺。」 「我們每天也吃飯睡覺,我們也很有修行嘍!」 「你們沒有修行!」 「為什麼你吃飯睡覺算修行,我們不算?」 「你們吃飯挑肥揀瘦,睡覺翻來覆去,那不是修行;我們吃飯,菜根都是香的,睡覺的時候也萬事都放下,當然不一樣啊!」 向內看心 學習找到自己 禪不離語言文字,禪裡面有無限的道理。有人問趙州禪師:「如何開悟?」一般人可能這樣講、那樣講,有很多的形容,但趙州禪師不是,他說:「喔!你這個問題,我可沒有時間跟你講。」他站起來就說:「我要去小便!」老和尚去小便,那也很正常,但其實他不是要去,他的意思是:你看!連小便這麼一件小事都得要我自己去,你能代替我嗎?你問我怎麼開悟,我能代你開悟嗎?開悟是你要自己開悟,怎麼會問我呢? 他不說破,要你自己去找到自己。所以,看外面,不如向內看心,看自己。 常聽人說:「你不了解我!」「他不了解我!」其實自己又何嘗了解自己?我在年輕的時候,沒有讀過學校,沒有看過學校,在寺廟裡都是過著關閉的生活,連大門都不准出去。現在回想起來,那樣的教育實在沒有辦法讓人懂。尤其十幾歲的小孩,對外面的世界很好奇,偶爾眼睛睜開來看一下,老師猛然地就打來一個耳光,「啪!你看什麼?哪樣東西是你的?」自己想想:「對啊!茶杯不是我的,桌子也不是我的,他說得對,我看什麼?」就跟老師賭氣,不看了。 我曾經有過兩個多月的時間不看。有一次走在走廊上,就偷偷地看了一下,「哎喲!這邊有天空,那邊有山、有樹!」覺得自己好像又再回到這個世間來了。 不看,對自己有什麼好處?我現在這麼老了,視力糢糊看不到,也覺得還是有好處,我走路,哪裡要拐彎抹角、上下樓梯、坡台都能知道,我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心看。像現在,前面一排,我知道有人坐在那裡,再往後面就看不到、模糊了,他的眼睛、鼻子在哪裡都不知道。 我寫字的時候,手會發抖。但事實上,十幾年前,我的手就已經開始發抖。曾經北京醫院有個老醫生送我一枝兩公斤重的筆,他說拿這個筆寫字就不抖,但不行,還是會抖。 一個老年人要怎麼過時間呢?老年人最大的困難就是寂寞。你們年輕人很活潑,有朋友來往,但是老了就不行了,沒有這麼大的活動力,所以我就寫字。在一張紙攤開,字還沒有寫的時候,我能知道下筆的位置,也不管幾個字,都要一筆把它寫下來。為什麼?如果一筆沒有完成,第二筆就不知道從哪裡起筆,因此我就把它定名為「一筆字」。一筆字寫好了以後,我才看字寫得如何,其實根本看不到,只是依稀見到有個黑影子而已。所以,我覺得心可以幫助眼睛。 人的身體好像一座村莊,住了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而心就好像是這個人體村的村長,由他來統治、領導,心一動就可以看、心一動就可以聽,直到睡覺休息了,眼睛不看、耳朵不聽,全部都不動了,心就開始作夢,到紐約、到華盛頓,上山下海遊玩,跟朋友玩樂。等到黃粱一夢醒來了,才發現自己沒有走路、沒有動,還是睡在床上。 心是獨頭意識,是單獨來往的,不跟眼睛、耳朵配合。所以講到心,我們要看心,由心來悟道。 佛教文化 生活無處不在 佛教雖然是外來宗教,但是禪和淨土卻在中國生根。如「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老僧入定」,現在好多的語言、名詞,都是從佛教來的。所以佛教文化與我們的生活、人生息息相關,非常密切。這些都是靠傳播而有的。 我在青少年的時候就想到,出了家還有什麼要求呢?一杯茶、一張凳子、一份報紙,人生就很享受了。但是我年輕的時候,老師不准我們看報紙。對於這樣的規定,我很不以為然,到現在,我對徒眾、學生,還是覺得生活要有規範,但思想是自由的。 那個時候老師不准我們看報紙,但我喜歡上海的《大公報》、《申報》、南京的《中央日報》等,只能偷偷地看。有時候遊客拿東西到我們寺廟,報紙忘了帶走,撿到了,就好像得到天書一般的寶貝,覺得在報紙上可以看到這麼多的人、這麼多的事情,真是好啊! 在寺廟的嚴格教育之下,不准看、不准聽,也不准說,小孩子一說話,就一個耳光下來:「你說什麼?這是佛殿、講堂,這裡有你說話的資格嗎?」我就不開口了,確實曾有過一年堅決不說話。有的時候人家要我講話,我就用比畫的。後來老師更高明,說:「你不是不說話嗎?怎麼人家問你,你跟他這樣、那樣比,這也是說話,你以為是手動嗎?心在動啊!」我這才知道,原來不動心很難。我這一生,常常有人問我:「你建佛光山、建佛陀紀念館有什麼困難嗎?」坦白說,我不知道有什麼困難,最困難的就是找到自己、認識自己。 說到傳播,在世界上,如果要問:「台灣在哪裡?」很多人不知道,但是全世界的人都知道釋迦牟尼佛,基督教、回教也知道佛陀,所以我建佛陀紀念館,就是為了要讓世界上的人透過知道有佛陀紀念館,而認識台灣、傳播台灣。 我生活在台灣六十多年,我要感恩圖報,所以很希望台灣與大陸能夠和平;我人在台灣,就要愛台灣,保護台灣。 經常有人問我一些很難回答的問題。記得澳洲有位參議員問我:「你知道世界上最偉大的宗教家是哪一個?」實在很難說是誰,但能跟他說不知道嗎?所以我回答:「你最喜歡的那一個就是最偉大的。」他馬上說:「對、對、對!就是這樣。」能讓人歡喜的就是好,不歡喜的就是不好。就如同我們相信佛陀,佛陀就比神明更高,可謂天中之天,聖中之聖;如果你不相信,就可能會批評他。又好像一個出家人,相信的人,就會尊稱他「師父」、「法師」;不相信的人,也就不去管你是什麼人,大概就是這麼一回事。 所以,我們要找到同心的人傳播共識,共識會帶給世界和平,大家同中存異,異中求同,不必都一樣。 淡泊名利 常思我在眾中 佛教的和尚很多,比我高、比我大,比我年齡長的,高齡一百多歲的老和尚也很多,我剛剛來的時候,廣州有一位一百零六歲的老和尚過世,我替他寫個輓聯悼念。比我有學問的老和尚也很多,我一無特長,承蒙信徒大家對我不嫌棄;我沒有神通,到現在也不會唱歌,連佛教誦經都不高明,就是跟很多人一起誦念,也只能算是馬馬虎虎;我也不會外文,沒有什麼特殊條件,只是一個很平凡的人,生活淡泊簡單,到現在都不需要床鋪,一張椅子就可以睡覺,也不需要抽屜,只要有桌子就好了。 像你們現在住的佛光山,當初並沒有建築師,跟我建寺院的工人只是初中畢業,也不會畫圖,我們兩個人就拿著根樹枝在地上比畫,說要多長、多高,但這樣他就能替我建這麼多的房子。尤其,幾十年來,我們沒有換過工人,板模工人、鐵工人、油漆工人,統統都是原班人馬。 有時候想想,很奇妙!自己是什麼地方比人好?後來我自己做了檢討,覺得還是有一點好處,就是我沒有想到自己。有的人要名、要利、要人恭敬、要名聞利養,但是我比較淡泊,我要什麼?我要佛光山,我要佛光大學,我要你們大家,希望大家更好、更大、更多,我自己個人沒有什麼了不起。我在眾中,凡事都是我的大眾、我的團隊,跟我有關的人,我都希望他們富有。很多信徒要捐錢給佛光山,我不要,為什麼?我要大家發財,大家發財了,佛教才有辦法;把錢都捐給人,自己沒有錢也不行。 所謂「給人」,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這個「給」,就是要想到大眾。尤其學習傳播,要讓三千大千世界,法音宣流;想到傳播,就要想到人我關係,要利益一切眾生。(待續)

MORE

隨堂開示錄─青年勉勵 傳播人應有道德責任 5-2

文/星雲大師 佛法義理 因應眾生需要 過去太虛大師在四川漢藏教理院的時候,請了哲學家梁漱溟先生來講演。梁漱溟是個佛教徒,後來轉向儒家。傳聞他們有四個學生一同到北京考北大,另外三個人都錄取了,只有梁漱溟先生沒有錄取,怎麼辦呢?他就到廟裡的藏經樓上自修讀書。第三年的暑假,他在江西講「東西方文化與哲學」,經報紙轉載,這個思想學術震驚了教育界,也不管他有沒有大學畢業、學歷如何,北京大學就把他請去教書了,另外三位考取北大的學生則都還在就讀四年級。我想,這就是悟道。 當時太虛大師想,怎麼一個佛教徒,現在卻宣揚儒家學說,把佛教放在一邊?雖然很不以為然,不過還是請他做一次講演。 有一次,梁漱溟先生在黑板上寫了幾個字:「此時」、「此地」、「此人」。他說:「你們大家都怪我不弘揚佛法,走入儒家,我就用這六個字來說明。」 於是他說:「佛教講時間,是過去、現在、未來,甚至無量阿僧祇劫……這不行,過去已經過去,未來也還沒有來,現世很重要。佛教講空間,是此世界、他世界,像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世界,乃至十方無量世界,這也不行,關心這個世界的苦難要緊。佛教講眾生,一切眾生有卵生、胎生、溼生、化生,有色、無色,有相、無相,有兩條腿的、四條腿的、好多條腿的,不過眾生這麼多,許多問題沒有辦法解決。甚至佛教講法界眾生,有佛、菩薩、聲聞、緣覺、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好多的眾生。而儒家講人,人有生命,世界上只有人是頭頂朝天,能直立,沒有眾生能和人比,所以人的問題重要。因此我重新思惟,中國需要儒家。」 他講完了之後,太虛大師做了總結說:「佛教不是如梁教授所想的這麼片面,佛教講時間,有過去、現在、未來,但是重點是現世,因為過去的過去了,未來也還沒有來。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在這個時代到人間來成佛?正因為他覺得佛教適合現代人間的需要。佛教講空間,有無量諸世間,但認為本土化很重要,要從本土開始。佛教雖然講眾生很多,不過以人為本。總之,它是有輕重的,時間很長,但包括現世;空間很大,從此地開始;眾生生命很廣泛,我們從人類來救苦救難。」 我現在把這段話引出來,就是要跟各位同學們研究傳播。宗教很多,如果分為天、地、人,把道家歸於天道,儒家歸於人道,佛教歸於地道,這要怎麼說?佛教很重視大地,眾生需要大地,大地可以生長、普載萬物,大地裡有無限的寶藏。 人間佛教 現證法喜安樂 在古代的書籍中,佛教經典恐怕是最科學的,每部佛經一開頭就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衹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這是什麼意思?等於是法院的判決書,原告、被告、證人、證物、時間什麼時候?地方在哪裡?先把情況弄清楚。佛經也是,要有「信成就」,如是;「聞成就」,我聞;「時成就」,時間;「主成就」,說法者;「處成就」,在什麼地方?在衹樹給孤獨園;「眾成就」,有多少人聚集?一千二百五十人。把這許多內容記錄下來,何時、何地、何人都是有根據的。如同你們寫新聞,一般也都是先列出時、地、人,才開始進行敘述;先一個序分,再來分述重要性。 平常我不一定傳播佛法,大部分是講人生、講人間、講社會,所以我提倡「人間佛教」。人間佛教是「人要的」,但是一般人看的佛教是山林的、寺院的、出家人的;其實,那只不過是一部分。 佛教講究大眾,大眾要的佛教是什麼?我們到人間來,要歡喜,不要煩惱、苦悶、憂愁,所謂「憂悲苦惱」,因此佛教很重視「法喜禪悅」,「法」就是道理,這個道理要能給人歡喜;「禪」就是我們的心,禪心要喜悅。 所以,人世間什麼最寶貴?歡喜最寶貴!一個人縱然有很多的金錢,但是不一定快樂;縱然說愛情很好,不過愛得煩惱,也是負擔很重。 當然,佛教並不是要我們排斥這些,而是說,你願意承擔金錢、愛情,也是可以,能有一個歡喜就好。但是最值得歡喜的,是悟道。 對傳播,釋迦牟尼佛善於用譬喻說法,看似很淺,實際上不簡單。我們用人間的心理去看,有時候不容易懂。舉例說,《觀音經》提到,如果有人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進到大火裡,火不能燒;進到大海裡,水也不能淹。稱念「觀音菩薩」,什麼問題就都沒有了,有這麼奇妙嗎?科學重在實驗,如果我們真把手指頭放在蠟燭上燒,稱念:「觀音菩薩、觀音菩薩……」不但痛,還可能會受傷啊!那麼為什麼經文說「設入大火,火不能燒」呢?一般人對此不容易懂,不但不懂,而且還不相信。 其實,這是很有道理的!講到火,我們都以為是真實的火,其實瞋恨也是火,生氣了,怒火中燒,那是無明火。假如這時候有一尊觀音菩薩像在身旁,你當著菩薩的面前合掌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心裡就會想:「算了!不計較了!」這個火不就不能燒了嗎?佛經有好多的道理,是隱藏在文字裡面的。 同樣在《觀音經》裡,有一位無盡意菩薩覺得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很了不起,就將自己頸項上的寶珠、瓔珞取下來,供養觀世音菩薩,可是觀世音菩薩不肯接受。佛陀就對觀世音菩薩說:「無盡意菩薩這麼發心,你就接受吧!」觀音菩薩便收了下來,一份給釋迦牟尼佛,一份給多寶佛塔。看到這一段,不懂的人會認為佛經有什麼寶貴?還不是跟世俗一樣? 事實上,佛法是很寶貴的。要怎麼理解呢?釋迦牟尼佛稱讚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但是光有慈悲是不夠的;無盡意菩薩長於智慧,就想到:「菩薩你真好,但是慈悲不夠,還要有智慧,我把代表智慧的瓔珞送給你吧!」那麼因為觀世音菩薩的慈悲裡就已經包含了智慧,所以他不肯接受。於是釋迦牟尼佛就進一步勸說:「觀世音!你有智慧,要憫念大眾,跟大眾結緣。」觀世音菩薩一聽到結緣,就接受了無盡意菩薩的供養,再普同供養出去。 一句佛號 含藏無量妙意 很多問題都有它深層的意義,在我還是青少年的時候,寺廟裡的老師講生物學,說生命的定義是生長、繁殖、死亡。我們聽了以後,就想:我們吃素,不吃豬、馬、牛、羊,就因為牠們是生命,會生長、繁殖、死亡,但是青菜蘿蔔也會生長、繁殖、死亡,不吃動物而吃青菜蘿蔔,不是五十步笑一百步嗎?並不究竟。所以,一時之間也對佛法不容易深信。 不過佛教很好,不怕你疑惑。關於這個問題,不是那麼簡單,我也問了好多人,但是很多人的講法都不能消除我的疑惑。後來自己慢慢體驗深一點了,才知道兩者是不一樣的,佛教講的生命是指有心識反應者,豬、馬、牛、羊有心識作用,所以不能吃,但青菜蘿蔔沒有心,屬於機能的反應,是可以吃的。這麼一來,才讓我放下心。 佛教傳到中國,有兩種傳播的方式很厲害:一個是念佛,一個是參禪。 在中國社會,「阿彌陀佛」很普遍,即使不信仰佛教的人,也懂得「阿彌陀佛」,甚至連小孩子看到我們,都會說:「阿彌陀佛來了、和尚來了!」那麼小的孩子都懂得阿彌陀佛,實在說,佛教了不起!雖然他不懂,但一句「阿彌陀佛」真是不簡單的。 怎麼不簡單?世界上的語言,哪一句話能超越「阿彌陀佛」?你來了,「阿彌陀佛」,表示歡迎;你要走了,「阿彌陀佛」,表示歡送;你跌倒了,「哎呀!阿彌陀佛」,表示慰問;你升官了,「哎呀!阿彌陀佛」,表示恭喜。總之,好也「阿彌陀佛」,不好也「阿彌陀佛」,我關心你,就能與你有共同感受。 唐代的白居易,也是阿彌陀佛的實踐者。他曾作過一首詩偈:「余年近七十,不復事吟哦,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慰心眼?一句阿彌陀,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縱饒忙似箭,不離阿彌陀;達人應笑我,多卻阿彌陀。達又作麼生?不達又如何?普勸法界眾,同念阿彌陀。」意思是:我年紀大了,做善事要奔來跑去,很辛苦,那要怎麼安慰自己的心?就是念「阿彌陀佛」。這裡就是在說明,念「阿彌陀佛」可以統一精神、集中意識,可以健康,可以有智慧等等。 一個老和尚不斷地宣傳稱念「阿彌陀佛」有多麼好、多麼殊勝,一個年輕人聽了不服氣,站起來說:「老和尚,你講得太神奇了,我不能相信!」老和尚想,這個年輕人在大眾面前怒氣沖沖說他不相信念佛,很不好看,就很粗魯地說了句:「混蛋!」那個年輕人一聽,更生氣了,說:「哼!出家人怎麼可以罵人?」老和尚說:「朋友,我才講『混蛋』兩個字,你就這樣氣憤,『阿彌陀佛』有四個字,不就比兩個字更厲害了?」(待續)

MORE

【隨堂開示錄─青年勉勵】傳播人應有道德責任 5-1

文/星雲大師 蔣(安國)主任、各位老師、同學們,很高興你們到山上來。 我也做個自我介紹:八十六年前,我出生在中國江蘇揚州一個窮苦的家庭;七十四年前,我十二歲,有機會在南京棲霞山出家;六十四年前來到台灣,這六十四年來仰仗台灣的水米滋養我,讓我成長,感謝美麗的寶島台灣。 我的一生,十二年做揚州人,十二年做南京人,六十四年做台灣人,能在台灣過著安居樂業的人生,感到十分難得,因為我在揚州、南京的二十四年都是兵荒馬亂。 經歷戰爭 體認和平可貴 1927年,正值蔣介石和孫傳芳的軍隊在我家門口殺人的時候,我出生了,當時可以說各地都是軍閥割據,土匪橫行。 我十歲的時候,盧溝橋事變發生,中日戰爭爆發,那時候的小孩子沒有什麼娛樂、遊戲,就只是在兩軍戰爭以後,趕快衝到前線數死人,看誰數得多。有時候戰爭還沒有完全平息,偶爾也會有流彈、飛彈從耳邊飛過去,所以,我的童年時期是飽受槍林彈雨威脅的。 抗戰勝利後,國共內戰,那就更加辛苦了。部隊軍人看到你是個小孩子,比較不會動念殺害,不過對於十八、九歲的年輕人,他誤以為你也是當兵的,生命就會受到威脅。 二十歲時,承蒙一個因緣,讓我做了小學校長。但是校長卻當得很困難,怎麼說?白天國民黨的軍隊來查問:「有共產黨嗎?要報告我們。」晚上共產黨的游擊隊也來盤問:「今天有國民黨的軍隊來嗎?要通知我們。」這樣的日子怎麼好過?我記得在教室上課,經常聽到外面「砰!」的一聲,就知道外面又打死了一個人,那種驚慌不安的日子,讓人深深體會到「寧做太平狗,不做亂世人」,所以現在兩岸的關係,和平太重要了。 你們沒有受過戰爭的洗禮,不知道戰爭的殘忍可怕。中華文化有很多值得歌頌的地方,但也有很多的不當,尤其改朝換代,恐怕死傷幾百萬人,一個朝代頂多兩百年、三百年,但是平常也沒有什麼太平日子。據說中國五千年文化,只有九年沒有戰爭,其他都是在戰亂中度過的。 不過戰亂也讓我們成長,經歷過戰爭的人,他的人生觀念、看法會不一樣。今天世間這麼美好,大家難得到人間來,何必為了戰爭而對立呢?戰爭是為了什麼?就為了那幾個人要鞏固權力,而死傷數以萬計的人,這是多麼殘忍的事情!從這裡我們也可以了解到,和平是多麼地難得。 善巧方便 齊力弘揚佛法 各位傳播系的同學,你們將來進入傳播界,應該要肩負起傳播和平、傳播喜悅、傳播安樂的責任。現在台灣的報紙、電視台,只有政治的新聞,只有對立的新聞,只有戰爭、鬥爭的新聞,都是報導壞的事情,我覺得傳播也不一定要這樣,世界上並不是只有醜陋的一面,還有更多善美的一面需要傳播出去。 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善於傳播,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裡,有的經文是「長行」,就像現在的散文、小說、故事,長篇大論;也有「重頌」,就像詩歌的題材。過去佛陀有一位弟子唄比丘,他不靠講說,以唱誦的音聲就阻止了一場即將發生的戰爭;甚至你們看到的靈山勝會、西方極樂淨土蓮池海會圖像,天上天下都在奏樂,天女舞蹈,為的是什麼?傳播佛法! 在台灣,一般人認為我有辦法傳播佛法,其實我一個人沒有辦法,都是大家協力完成的。過去我在台北國父紀念館講經,慈容法師也讓大家上台唱誦、表演舞蹈,所以最初有的人並不是來聽我講經的,而是來欣賞音樂、舞蹈的,看得有趣味了,就坐下來聽講經。這就像過去中國唱戲,前面會有個開鑼集眾,在唱戲之前用聲音把人吸引來聽講。 慈惠、慈容法師他們都是我初到台灣,六十年前青年歌詠隊的成員,那時候每有講經,出去宣傳,我們沒有報紙廣告、沒有電台廣播,也沒有經濟能力去傳播,只有臨時花幾塊錢找個人敲鑼,一路宣傳:「今天什麼時候、在哪裡、什麼人要講經了……」 尤其現在回憶起慈容法師坐在三輪車上,拿著擴音器,高喊:「各位兄弟姐妹,咱們的佛教來了!咱們的佛教來了!」(台語)這一句話讓我聽了也是熱淚盈眶,不能自已。為什麼?當時到處都是信奉基督教,蔣夫人蔣宋美齡女士還是基督教徒,他信基督教也不要緊,但是卻不准你信佛教,你信佛教,就不能出國;你信佛教,政府官職就沒有你的一份,所以大家都不敢說自己信仰佛教。 後來我建佛光山,就想替佛教爭口氣,一不做二不休,打起招牌「佛光山」。現在回想起來,五十多年前,一句:「咱們的佛教來了!」還是很動聽。 當初佛陀成道時,也有些宣言,但是不是像現在的政治人物,要用廣播來宣告呢?不是,就像蔣主任剛才講的「法音宣流」,他「出廣長舌相」,那是佛陀的三十二相之一,他的音聲可以上到虛空,到處都聽得到。所謂「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要認識釋迦牟尼佛的境界是什麼?他的人生世界如何?就要把我們的心淨化得像虛空一般廣大無邊。 傳播歡喜 人民幸福安樂 佛陀的一句話,出廣長舌,音聲可以普遍全世界。在我年少出家時並不相信,認為哪有可能?說話有南腔北調,不見得每個人都聽得懂;或者人在幾十丈之外講話,任由聲音再大,對方也聽不到,怎麼可能全世界都聽得到?但是現在有了電台廣播、電視轉播,就是籃球好手林書豪在美國打球,台灣也可以看到現場轉播,甚至比在現場看更清楚。所以當初佛陀也很鼓勵傳播,例如說「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念一聲南無佛,你就可以成佛;或者對人說四句偈,功德勝過布施三千大千世界七寶。 很難想像,這麼廉價的推銷、傳播,只念一聲佛號、四句真理,就統統能成佛?確實是的,不用四句,只要懂得一句,甚至無言,不用音聲,就能讓人通達。 佛陀的傳播不是像現代社會,謾罵、做壞事才傳播,如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說到的,各方什麼佛讚歎諸佛的美好,而其他諸佛也稱讚釋迦牟尼佛,彼此稱讚、交流,可以說,都是傳播歡喜、傳播安樂。 傳播,與人是很有關係的。現在台灣的傳播,假如能顧念人民的幸福安樂、傳播善美,社會就能達到淨化的效果。 記得二、三十年前,我到日本弘法,其他人都出去參訪了,我一個人在飯店裡,上午八、九點鐘的電視節目,有兩個七、八十歲的老教授,其中一位是東京大學的中村元教授,兩個人坐在那裡討論生死問題。雖然我只聽得出幾個中國字、幾句簡單的對話,但是令我非常動容。日本的電視台了不起,他們重視知識、重視人生,重視人不容易懂的東西。 了解緣起 世間會更美好 我想到釋迦牟尼佛證悟時的傳播。他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悟道的第一時間,宣布成道的法音,第一句話就是:「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簡單地說,就是:「奇妙啊、奇妙啊!原來每個人都能成佛!」佛是什麼?就是指人都能覺悟、能開悟,都能昇華、能擴大,都能明白、能懂得,一般所不能懂的,在悟了之後就能懂。所以,佛陀的第一句話,就是說人人都是佛,大家都是佛,應該要予以尊重。這就是平等。 所謂做人不可以殺、盜、淫、妄、酒。不殺生,要尊重人的生命自由;不偷盜,要尊重人的財產自由;不邪淫,要尊重人的身體、名節自由;不妄語、不說謊、不毀謗人,要尊重人的名譽自由。所以,當年佛陀就樹立了自由、民主、平等的宣言,現今還成為政治家的口號。 「自由民主」很重要,但是用佛法來說更好,每個人都能悟道、能歡喜,都能行佛,都能了解緣起關係,彼此不對立,那麼世間就更美好了。 (待續)

MORE

【人間佛教的戒定慧】 人間佛教的戒學②

文/星雲大師 今年七月,我在佛光山舉行的供僧法會中,曾經宣布要「封人」。過去佛教有所謂「閉關」,現在我提出「封人」,意義有點相似。我的意思是,我在紅磡體育館講了二十年,台北國父紀念館也講了三十年,這種每年例行的講座,從明年開始都將停止舉辦,因為歲月不待人,我終究是年老了。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從今以後不再和大家見面,所謂「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鐘」,做一天出家人就必然和信徒有關係,所以今後大家仍然是道友,一樣隨時隨地可以和大家結緣。 中國香港是一塊寶地,人民很有法治觀念;因為香港是個法治的社會,有法治才有秩序。就好像佛教有戒律一樣,佛教有「戒住則法住」之說,所以佛教也講法治。佛教的戒律有比丘二五○戒、比丘尼三四八戒、沙彌(尼)十戒、式叉摩那六法戒,乃至在家信眾也需要受持五戒、八關齋戒、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以及各種清規等等。你們各位會恐懼被佛教的戒律所束縛嗎?其實「戒」是「自由」的意思,不守法、不守戒才會失去自由,守法、守戒的人,多麼逍遙自在啊! 談到佛教的戒律,在中國佛教裡,「禪淨密」是基本的修行法門,但是無論參禪打坐、誦經念佛,或是持咒修密,都必須以「戒」來規範自己,讓自己的起心動念能夠不斷淨化,所以我曾經把「禪淨律」三修法門,定位為:禪,是「佛心」,也就是我們的真心;淨,是「佛土」,也就是我們的世界;律,是「佛行」,也就是我們的行為。 戒律是吾人行為的規範,要達到成佛作祖的目標,行為最為重要。尤其人間佛教認為,在佛化世間的過程中,必須講究方法,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並將佛法分為五個層次,稱為「五乘佛法」,包括修學三皈五戒的「人乘」,相當於儒家;修習十善禪定的「天乘」,相當於基督教;修習四重聖諦的「聲聞乘」,以及修習緣起中道的「緣覺乘」,相當於道教。人天乘修學的是世間法,聲聞、緣覺乘修學的是出世間法;佛教把入世的精神(就是人天乘)和出世的思想(就是聲聞、緣覺乘)結合起來,以修習六度萬行的「菩薩乘」為依歸,也就是所謂的「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 佛教的六度萬行德目雖然很多,但總括而言,不出戒、定、慧三無漏學。戒、定、慧三學是佛教的實踐綱領,是學佛者所必修的課目,如《翻譯名義集》說:「防非止惡曰戒,息慮靜緣曰定,破惑證真曰慧。」戒定慧三學可以對治貪瞋痴三毒,能克制人類自私的念頭,例如:持戒就不會自私,不自私,貪念就不會生起;禪定就不會損人,不損人,瞋恚就不會生起;修慧就不會無明,不無明,愚痴就不會存在。 戒是對治大惡病的良藥,在大恐怖當中,戒可以作為我們的守護;定是我們身心安定的力量,在危難當中,定可以給予我們安穩;慧是我們前途的明燈,在愚昧的時候,慧可以作為我們的指引。戒、定、慧三學是佛法的根本,佛教雖有「三藏十二部」經典,汗牛充棟,但是歸納起來,總不出戒、定、慧三無漏學。 戒、定、慧三學中,戒學居首,但其實彼此互有密切的關聯,所謂「由戒生定,由定發慧,由慧趣入解脫」。慧是定的用,定是慧的體,戒、定、慧是學佛不可缺少的資糧。今天首先我就針對「人間佛教的戒學」,提出以下四點看法: 一、戒的制訂──因時制宜,時開時遮 二、戒的精神──止惡行善,饒益有情 三、戒的實踐──服務奉獻,自他兩利 四、戒的終極──人格完成,菩提圓滿 一、戒的制訂 ──因時制宜,時開時遮 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住世弘化四十九年後,在臨入涅槃時曾囑咐弟子要「以戒為師」;佛陀入滅至今,佛弟子仍能見聞佛法,正是由於佛陀「制戒攝僧」的緣故,此即所謂「戒住則僧住,僧住則法住」,所以後來中國佛教依照傳承,凡是經過披剃出家者,必須登壇受戒才能成為正式的出家人。 佛陀制戒的本意,雖是專為攝僧而令正法久住,但是戒律並非只有出家眾才需要受持,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間一切道德行為的總歸。受戒就如學生遵守校規,人民恪守法律一般,所不同的是,校規、法律是來自外在的約束,屬於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要求,屬於自律。 佛教的戒律,依在家、出家,男女之別而有:在家優婆塞、優婆夷受持的五戒、八關齋戒、十善戒;出家沙彌、沙彌尼受持的十戒;式叉摩那受持的六法戒以及比丘二五○戒、比丘尼三四八戒的具足戒等。 以上為七眾弟子所各別受持的戒律,稱為「別戒」,大乘佛教指為「聲聞戒」(又稱「小乘戒」),因而又另訂「菩薩戒」(又作「大乘戒」),其內容為「三聚淨戒」,也就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這是所有發菩提心的僧俗四眾都應受持,所以稱為「通戒」。另外,〈七佛通戒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也是通於僧信四眾的禁戒,故為「通戒」。

MORE

人間佛教的戒學 ①

文/星雲大師 各位法師、各位嘉賓、各位居士,大家好! 很高興一年一度我在紅磡香港體育館的佛學講座,今天起又將在這裡和大家共結第二十年的法緣。在這三天的講座裡,我將以「人間佛教的戒學」、「人間佛教的定學」、「人間佛教的慧學」,分別將佛教的根本教理「戒定慧」三學提出說明,請大家指教。 在此以前,我與香港佛教的信徒結緣,至少已有三十年以上的歷史。回顧往事,自從在沙田大會堂及油麻地梁顯利中心講演以後,就固定每年在紅磡體育館舉行為期三天的佛學講座,到今年正好屆滿二十年。這二十年來,我在這裡講過《阿含經》、《六祖壇經》、《金剛經》、《維摩詰經》、《法華經》、《八識規矩頌》等佛教的經論大義。也從佛教的「禪修法門」、「淨修法門」、「律修法門」,講到「身與心」、「空與有」、「教與用」。這些講題所探討的都是佛教各個宗派的義理主張與實踐修行法;甚至透過「禪師與禪詩」、「禪心與人心」、「禪道與佛法」,進一步參究禪的妙諦。另外,我也曾經提出「佛教的財富之道」、「佛教的長壽之道」、「佛教的人我之道」,乃至「佛教看素食」、「佛教看管理」、「佛教看環保」等主題,提供人間佛教對現實人生各種問題的看法與解決之道。 二十年來,每次的講座很感謝大家熱忱參與,每年都有不少人遠從世界各地回港,大家聞法的熱忱,足證香港佛教信眾的信仰虔誠。尤其大家十分熱心,總在聽聞佛法後,當天回家馬上就把聞法的歡喜,透過電話分享給全世界的親朋好友。因此我走遍世界各地,在五大洲建寺弘法,香港移民最熱忱,無數的香港人在世界各地跟著聞法、護持,出錢、出力,卻從來不居功。所以我常說,如果今天我在世界各地推動佛法能有一些成就,應該感謝香港信眾們的因緣,真的很謝謝大家。 此外,這麼多年來也承蒙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校的邀請,讓我有因緣多次到各個大學結緣,尤其香港中文大學更在二○○五年四月,與佛光山合作,共同成立「人間佛教研究中心」,希望透過雙方合作,使佛教研究更上一層樓,更是意義重大。

MORE

人間佛教的戒定慧 自序

文/星雲大師 在佛教裡,一個初入道的沙彌,又名「勤息」,就是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的意思。由此可見,人生最強大的敵人「貪瞋痴」煩惱,需要佛法的「戒定慧」三學才能降伏。 戒定慧三學也就是經律論三藏,經藏詮釋定學,律藏詮釋戒學,論藏詮釋慧學。所以,修習戒定慧三學,在思想和生活上就能實踐佛陀的教法。 其實,不只是沙彌需要勤修戒定慧,就是在家信眾也要受持三皈五戒,要研習經論;甚至大阿羅漢、大比丘、大菩薩,也莫不如是,都要勤修「戒定慧」。乃至佛教的宗派,雖然有漢傳、藏傳、南傳之分,但是每一個地區的佛教,也都是以戒定慧為本。可以說,佛教的僧信二眾,都要依三藏經律論、三學戒定慧為學習的主要內容。 「人間佛教」既然淵源於人間佛陀的開示,對於戒定慧三學,自然也定為人間佛教行者根本的勤修目標。乃至人間佛教的傳播,一方面固然要迎合時代的需要,但也要有傳統的佛法為根據,所以人間佛教發展至今,不得不把根本佛教的戒定慧提出來,作為人間佛教的思想依據。 例如,佛教的「三皈五戒」,人間佛教跟著就提出「三好、七誡」;佛教有「四禪八定」,人間佛教也定出各種生活禪定的修法;佛教注重義學之般若、中論、唯識、天台、華嚴等,人間佛教也以傳統佛教的慧學,融和當代的文、史、哲、科技等學問,把佛教生活化於人間。 星雲一生,弘法利眾,建寺安僧,現在到了年老告退之時,不得不為人間佛教做一些古今映照、傳統與現代融和的工作。所以此次在香港弘法三十餘年、紅磡香港體育館講座二十年紀念之時,特別以「人間佛教的戒定慧」為題,分三天講說。不敢說這是引古證今,只希望古今融和,也希望當代研究人間佛教的佛子們,以根本佛教的戒定慧為修學目標,並加以發揚戒定慧的時代精神,讓它成為人間佛教的依據。 所謂「一切人皆依一切法」,一切法都不離我佛如來的戒定慧三學。此次隨著「人間佛教戒定慧」三學的佛學講座之後,我將把三天的講演未定稿,加以重新整理,作為佛光人弘揚人間佛教的依據。這三天的講演,不敢稱談學論道,只能說是野人獻曝。只希望未來在「三法印」的印證下,人間佛教能點燃起戒定慧三學的火炬,以佛法來普照世間,為人間建立起一片清淨安樂的淨土。祈願以此微薄心願,供養一切眾生。 二○○六年十二月上旬於佛光山傳燈樓

MORE

隨堂開示錄─各類致詞 以法相會

文/星雲大師 「以法相會──寶寧寺、毗盧寺明、清代水陸畫展暨學術研討會」開幕典禮 時間:2015年11月21日 地點:佛光山傳燈樓集會堂 參加「寶寧寺、毗盧寺明、清代水陸畫展暨學術研討會」的專家、學者、教授們,萬分歡迎你們的光臨。這一次水陸圖畫展覽,有佛光山的住持心保和尚、佛陀紀念館的館長如常法師,甚至北京的田青教授、台大的林保堯教授,一起熱心前來指導、參與,非常難得。 法界眾生 平等無礙 各位嘉賓,大家平安吉祥,早安!水陸圖畫在各個地方都很容易見到,但是我們這一次的水陸圖畫卻是不容易看到的,這一批圖畫,不是民間哪一個人所繪,而是明代、清代,三百年前到六百年前之間,由宮廷畫師所畫。當然他們都是那時候國家一流的高手,以色彩來表達水陸法會的程序、內容、意義。 這些圖畫是中國國家文物交流中心的國寶,平時是不能送出國展覽的。由於如常法師和大陸文化部有一些來往、結緣,所以今天我們才有機會、有眼福看到這許多圖畫。同時又有從世界各地而來的各位學者,對水陸圖畫深有認識、研究,即將為大家講說這當中許多的理論和意義,可以說我們的眼福、耳福真是不淺。 所謂「水陸無遮法會」,用現代的白話來說,就是「請客人吃飯」。一般請客人吃飯,會有等級的不同,如朋友小聚、貴賓光臨、舉行國宴是有差別的,水陸法會的請客則是超越國宴等級,尤其法界之內一切眾生平等無礙,都能受到邀請,從那些圖畫裡就可以看出,有時候請天堂的諸天帝王光臨,有時候請地獄的無祀孤魂參加。佛教對一切眾生平等邀請,沒有遮攔、比較、大小分別,所有人等到了三寶面前都是第一、都是平等,所以水陸法會的意義是非常殊勝的。 人間佛教 不談靈異 我在七十八年前,十二歲的時候出家做和尚。七十八年以來,雖然我五音不全,不擅長佛教唱誦,但是看過的水陸法會場數不少,只是水陸圖畫能與這一次做比較的,還不曾有過;能有這麼多學者來參與解說的,更是不曾有過。 我個人倡導「人間佛教」,不提倡靈異的事情。靈異是個人信仰的感受,不必拿出來宣傳,但是今天在這個場合裡,我要告訴大家,歷屆的水陸法會我參加過無數次,感受到靈感奇異的情況次數之多,也讓我對佛教增加了信心。 有人問:「這個世間上有神、有鬼嗎?」我認為這個世間上沒有神,也沒有鬼。話是這麼講的嗎?也不是,應該說神在神的世界,鬼在鬼的世界,人在人的世界;在人的世界裡,平常並沒有神鬼和我們摻雜在一起。但是民間疑神敬鬼的神話倒是很多,就像我因為罹患五十年糖尿病,眼睛模糊不清,經常看到房子在「走動」,事實上並不是;我也經常看到前方有黑影,那是天神嗎?是鬼怪嗎?我當然不會當真,我知道那是錯覺,畢竟我已經做了七十八年的和尚,對佛教的道理了解,心裡能夠明白。 神鬼屬於靈界,靈的世界和物質的世界不一樣。在人間,隔一道牆壁,我們就不能通過;很遠的路程,我們也不容易走到目的地。但是神鬼不像我們的身體,祂不受物質的限制,可以穿牆入壁、上天下地,動作迅速。 所以,現在這個時候,不但有各位學者、專家、嘉賓大駕光臨,多少靈界眾生也圍繞在我們四周,看我們做事、聽我們講話。這話不是危言聳聽,在我出家的生涯中,確實有一些精神信仰世界裡的情況發生。 啟建無遮大會祭祀無祀孤魂,這是比國宴還重要的。過去這一類的事少有人知道,唯有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法界無量無邊、眾生無量無邊。 人外有人 天外有天 說到「水」和「陸」的眾生,在這個世間上的人,走路走最多的,一者商人,出外做生意;二者探險家,到戶外探險;三者軍事家,前往邊疆地區維護國家安全;另外就是出家人,為了雲遊行腳,參訪明師學道,走遍世界。甚至過去悟道的高僧大德,遊走在法界之中,與神鬼打交道的,也為數不少。我想,他們的人格道德之高,並不是用「神話」來解釋給人疑惑的,是真實有的。這也在說明「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世界之外還有多少世界。 以現實世界來說,人類的世界之外,魚蝦歸於大海,海洋就是魚蝦的世界;虎豹歸於山林,山林就是虎豹的世界;鳥雀歸於山林,樹木就是鳥雀的世界;昆蟲歸於泥土,泥土就是昆蟲的世界。當然,神有神的世界,鬼有鬼的世界,各有各的世界,平常他們也不會和我們來往。就如同在一個家庭裡,並不是什麼人都能隨意進出的,就算沒有公安、保鑣,這是他的家,又怎麼可以任你來去呢? 但是現在我們舉辦「水陸無遮法會」就不一樣了,我們是以多少的儀式來表達邀請的誠意,比下請帖、派代表前往邀請他們光臨,還要更隆重。我想,此中的意義就不凡了。 無遮大會 禮儀通達 中國人有一句話說:「飯桌上好解決問題。」無遮大會請客,我們不要以為只是請這麼一餐,佛門有謂「七粒遍十方」,七粒米可以普遍十方世界,我們的一點心意,或者一滴水,可能給予天神諸鬼幾年的營養、幾年的受用。因此,我們舉辦水陸法會,不要以為一年或幾年才請一次客人,不是那麼簡單的,就如佛法常講的「無窮無盡」、「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水陸無遮法會」在我的感受,就是用「不可思議」來形容。 感謝學者、教授、專家們的光臨,也感謝各位嘉賓參與開幕典禮,尤其感謝如常法師在佛陀紀念館展出一百多幅由宮廷畫師所繪的圖畫。我雖然眼睛模糊看不清楚,但是站在那許多圖畫面前,我感受到它們的美妙和震撼力。各位有時間,不妨前去觀賞。 一個有條件的家庭請客,並不是人家來了才請他吃飯。現在的請客,都是早在兩個月前,就要打電話先邀約;一個月前,請柬就要寄到對方家裡;請客前二個禮拜,再打個電話確認:「你記得我邀請你們嗎?能夠光臨嗎?」到了當天,或者前一天,再打電話說:「一定要請光臨到場。」 請一個客人是要經過這樣多次的邀請,所以對於十法界眾生前來赴會,我們也是一樣,要三請四邀。待他們來到這裡之後,還要請上坐,怎麼上茶、上果、上菜也要講究,甚至還要懂得給予讚歎。 我覺得,現在的社會如果能把佛門水陸無遮大會的禮儀通達一點,真可以到高級機關裡去舉辦國宴的,都不為失禮,甚至還要更超越。 今天這一場無遮大會的舉行,我們心懷感謝,尤其感謝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提供這樣的國寶讓我們展出,讓台灣的同胞們也能大開眼界。致上無限萬分的感謝,祝福大家平安吉祥!

MORE

【隨堂開示錄─集會共修】因果帳簿 3-3

文/星雲大師 各位參加水陸法會的功德主,你們一年、一年地回來打水陸,我們不去說其他的靈感,像今年,你們回憶一下,有八、九個颱風逼近台灣,但是到最後一個都沒來,到別處去了,台灣靠的是什麼力量?台灣靠的就是信徒的力量、信仰的力量、佛祖的力量。信仰是一種無形的力量。 對自己有信心 不光是對佛法的信仰,對自己也要有信心。像我,一直都不相信自己會寫字,覺得寫不好。不過徒眾都跟我說:「師父,你寫得不錯,有進步耶!」慢慢地也給了我信心,自覺最近寫的兩個字可以給人看了。過去我都叫人不要看我的字,要看我的心,現在可以稍微大膽一點說,我的字可以看,不是太好,但也不是太不好。這個程度是如何達到的呢?因為對自己有信心,覺得我能寫。現在我每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寫字。 再跟各位坦白講,五十多年前我就患了糖尿病。很奇怪,我不懂糖尿病,家裡沒有人有糖尿病,也從沒有聽說過這個名稱,怎麼會有這個病呢?而且是在四十歲左右,還很年輕的時候就有了。問醫生:「怎麼會有糖尿病?」他們都說:「還沒有研究出來。」等於癌症,為什麼會有癌症?目前還找不出原因。但是我自己感覺到,是因為極度飢餓,把胰島素破壞,導致糖尿病的產生。 糖尿病本身也不是很嚴重,但是它會影響眼睛、血壓、血管和腎臟等器官,很麻煩。不過,五十多年的糖尿病,對我並沒有構成威脅,剛開始的時候還有一點畏懼,因為老是要喝水,像這個茶杯,喝它十杯、八杯都不夠,一直都處於口渴的狀態;才吃飽就又餓了,吃下去的東西到哪裡去了?怎麼老是感到飢餓呢?甚至不斷地要小便,才從淨房出來,又要去小便了,為什麼那麼快呢?真是教人痛苦不堪,一天到晚都是吃啊、喝啊、拉啊,未來的人生還有什麼意思呢? 學習自我管理 我雖然有糖尿病,但是沒有糖尿病患者有多尿、多渴、多睡的情形。我從高雄坐車到宜蘭要十幾個小時,一坐下來就不再動,一直到抵達宜蘭下火車,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能夠做到。我都跟大家說,我會訓練自己「與病為友」,病沒有什麼了不起,把它當朋友,就不會太痛苦。 今年的水陸法會,從都監院院長慧傳法師,到長老慈惠法師、慈容法師,他們都告訴我,你們拜得很虔誠,場面很熱烈、很盛況。尤其這一次在家居士參加短期出家戒會,來受沙彌戒的,就有好幾百人,真的很了不起。當中有好多人都是董事長、總經理,平時工作忙得不得了,但是聽到可以受戒,都非常踴躍地報名參加。 我想,人總要管理自己,戒就是讓我們自己管理自己,戒就是老師,戒就是保護我們的長城。所以,現在大家也都知道受戒、行佛的重要性;知道要教育、要文化。 施與受同等利益 最近佛光山推展很多人間佛教的弘法,我也經常用來鼓勵大家。例如: 一、你訂報,我看報:我們希望人家訂閱《人間福報》,即使自己沒有時間看,但是有錢,也可以訂一份報紙,找人代你看。所以,現在《人間福報》有好幾萬份的訂戶都是贈報人,報社就將這許多贈閱的報紙送到學校,讓學校的老師、學生也能看到。目前《人間福報》已經被評為台灣最乾淨的一份報紙。 有一個報社的總編輯,還特別送他的兒子到「人間福報社」工作,也不計較薪水多少。為什麼?他不要他的兒子到別的報社染上不好的習氣,受到汙染。 二、你讀書,我買書:現在我們有雲水書車到各個鄉鎮巡迴,提供大家借閱圖書,看完後歸還,我們再送到別的地方給其他人看。 三、你看病,我出錢:鄉下和偏遠地區的民眾看病不容易,所以我設立雲水醫療車,把醫生送到你家門口為你看病,讓你不用跑到都市找大醫院,雲水醫療車的義診醫生就都是大醫院的醫生。 四、你念佛,我出車費:佛光山打禪七、佛七,終年不斷,有的人想去,但沒錢買車票,就有信徒響應「我買票,你念佛」,我沒有時間念佛,就出錢買票讓你去念佛,你只要分一點功德給我就好了。 過去台北道場「以粥代茶」,現在樟樹林滴水坊、佛光山的檀信樓,每天也都提供平安粥,來的人都可以去吃,甚至吃一碗飯、一碗麵都不要你的錢。佛光山不開銀行、也不開工廠,哪裡能讓人吃得起?那不是問題!從今年元旦起,我請覺具法師負責「樟樹林滴水坊」,據統計,我們沒有因此倒貼過一塊錢。有的人每天都來吃,有辦法的就會添油香,不方便的也沒有關係,能來吃就是功德。佛教有很好的道理,施者、受者都是同樣的功德,不用花一塊錢,這樣的社會多可愛,好平等、好幸福、好美滿啊! 我們在佛光山,做為佛光山的信徒,參加水陸法會、各種活動,我們做了什麼?我們在改變社會,雖然我們無法讓這個社會一下子變成佛國淨土,不過我們的願心是希望讓這個世界慢慢地佛光普照、法水長流。 佛陀紀念館從12月25日到明年元旦,一共八天,每天都有慶典、開光、落成、迎佛等活動,你們可以來參加。大家可以參加一、二次就好,不一定要天天來,但也不要都不來。歡迎大家都能來參與這個難得的盛會。 以後有人要參觀佛陀紀念館,必須有兩個鐘點以上的參觀時間。因為在裡面稍微走一走,沒有仔細參觀,只是簡單地看一下,也要兩個多鐘點。但是台灣的旅行社都要把人帶出去買東西,導致到一個景點,才半點鐘,就要趕快把人帶離開;他不喜歡你看風景,也不喜歡你參觀學習。 大眾共同護持 佛陀紀念館不賣門票,水電的支出怎麼辦?沒關係,落成啟用以後,我們成立了一個「護持委員會」,你一個月出一千元、二千元,就將你的名字掛牌在上面,你這個月不出錢了,就把你的名字拿下來,換另外的人上去,這表示佛陀紀念館是由大家來共同維持的,這很公平。 12月1日到22日,佛光山的出家眾和短期出家的沙彌要環島行腳托鉢,行佛所行。托鉢的錢如何運用?昨天召開會議,從佛光會選出管理人,成立一個小組,托鉢所得的每一塊錢,將來都要做公益基金。這是來自大家的錢,將來也是要布施給大眾,「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萬人施萬人捨,共結萬人緣。」 我現在是半殘障人士,右手能動,左手就不能動,這隻腳也不能動,但不嚴重,一般稱「小中風」,不過我每天還是開會。有病很好,與病為友,我的徒弟當中,頑皮、古怪、傲慢的也有,不過遇到我有病,他們都不發脾氣了。所以病也能教育眾生,難怪維摩居士為了教化而示疾。 最後,希望各位參加水陸法會的功德主們,都能將禮佛拜懺所獲得的平安、快樂、幸福、歡喜帶回去,祝福大家!

MORE

【隨堂開示錄─集會共修】因果帳簿 3-2

文/星雲大師 昨天有一個記者一定要採訪我,要我回答他幾個簡單的問題。他說:「現在佛陀紀念館要落成了,今後是誰所有?」 佛陀紀念館的定位 我說:「佛陀紀念館不是佛光山所有,佛陀紀念館是十方大眾的、是佛陀的、是所有信眾的;它是歷史的、是文化的、是十方共有的,不是任何個人所擁有的。」 他再問:「佛陀紀念館將來做什麼活動?」 你到了佛陀紀念館,從禮敬大廳看去,八座寶塔旁有兩道長廊,半點鐘就可以看完。但實際上不只這些,再往前走,本館有四十八個地宮,八座寶塔也有五十六個天宮;此外,本館除了大會堂,還有八個展覽館。甚至你想知道佛陀的一生嗎?我們利用現代的聲光科技,把佛陀從出生、成道到涅槃,一一表現出來。 你想知道中國民間一年當中的傳統節慶,像清明節、盂蘭盆節、臘八節,乃至過年的意義嗎?我們設有「佛教節慶館」,一進門,先看到的是一尊笑臉迎人的彌勒佛。大年初一,彼此見面,不是都要互道恭喜嗎?「恭喜!恭喜!」就是從彌勒菩薩的典故而來。 這一天是彌勒菩薩的生日,他是歡喜佛,見到人都很歡喜,逢人就說:「恭喜!恭喜!」所以,來到「佛教節慶館」,可以讓我們知道許多節慶的意義。 在佛陀紀念館裡,有一個展館名為「地宮還原館」,裡面陳列的文物,是台北震旦集團董事長陳永泰伉儷所捐贈。過去在大陸,有很多佛教的地宮文物出土,例如發現佛指舍利所在的法門寺地宮,或是秦始皇兵馬俑出土,也發現不少金銀寶物。這些文物,他們都收藏了不少,甚至還派人到海外蒐購文化大革命期間流落到各地的文物,歷代的都有,每一件文物在市面上都是價值數千萬。他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佛教徒,捐贈了兩百多件文物,像明天又有一批要送過來,我們會替他將這些珍貴文物好好地收藏、管理,陳列在「地宮還原館」裡,繼續流傳下去。 我們的地宮文物,並不是以世俗的價值標準來收藏,只要是可以禁得起數百、數千年長時間不腐壞的,像金、銀、銅、鐵、石頭、陶瓷等材質的,都是放在地宮裡。以後一百年開啟一次,四十八個地宮就需要四千八百年、將近五千年,才能全部開啟完畢,這對未來文化會有重大的貢獻。我們先把材料都準備好,讓後代的子孫要研究我們這個時代的時候,不必那麼辛苦、困難。 佛陀紀念館除了地宮,也有天宮,分設在八座寶塔裡,每座寶塔有七層,共有五十六個天宮,收藏的文物有佛、法、僧三寶。佛寶的部分,有佛塔一層,裡面典藏了各個朝代的佛像,讓我們在這裡就可以看到歷代佛像藝術的演變過程。 法寶的部分,有藏經區,裡面收藏了《龍藏》、《磧砂藏》、《頻伽藏》等各種版本的藏經。僧寶的部分,裡面供奉有八宗祖師、歷代高僧大德的雕像;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禪宗達摩祖師、淨土宗慧遠大師,以及各宗派祖師特有的形相,栩栩如生,雖然我們不是活在那個時代,卻也能與一千多年前的古代聖賢面對面,彼此相遇。 能布施即富有 再說公益信託基金,從一開始的三千多萬元,慢慢累積到現在,每年都要支出五千萬元左右,分配給真善美新聞傳播獎、全球華文文學獎、三好校園實踐學校獎,甚至全台各個文教單位來求助,十萬、一百萬、二百萬,也都是從中給予幫助。 我是代表你們大家施捨的人。能布施,表示我們富有,就怕天天跟人家要,那就是貧窮了。我們寧可做富有的人,何必做貧窮的人呢?我一生有一個理念,就算我沒有錢財、沒有東西送人,但我可以送你一句好話、布施你一點笑容、一點歡喜。 各位功德主對佛光山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有一些你們還是不了解,比方說:你們了解我嗎?你們頂多會說:「大師很慈悲、很勤勞、很辛苦。」這算什麼呢?你們在社會上,論財富、經濟都很相當,哪裡是我能比的呢?但我講一句話給你們聽,我沒有到銀行存過款,口袋裡也沒有放過錢,我沒有鑰匙,沒有櫥櫃,沒有用過保險箱,也沒有開過抽屜。可能你們會想,這樣一個人可以在世界上建多少寺廟、多少大學、多少佛教的事業嗎? 當然,這些都不是我的,我什麼都沒有,都是你們的,是你們將你們所擁有的拿到我這裡來,我就替你們把它運用出去。 我常講「以無為有」,以不要為有。你們給我的,我也可以存到銀行去,可以放高利貸,可以買喜愛的東西,可是我沒有這麼做。為什麼?因為我不要、我不買。不買,我就富有;不要,我就富有。所以很感謝你們大家,成就我這樣的人生路。當然最要感謝佛祖,讓我在佛門中養成一些好的觀念,我覺得好的觀念,正是成就事業的根本。 學習般若智慧 今天上午,大陸河北省張慶偉省長的夫人王文莉女士等幾位官夫人到佛光山訪問,問了一個問題:「怎麼樣才能有智慧?」智慧就是聰明、般若、明理、方法,但是一般人不懂,錯用方法,不明真理,也就無明了。 我們學佛法,要學習般若智慧。人總想要求得多少錢財,但是有了錢,卻又把那一塊塊的金磚包起來擺在床底下,或者把錢財留給子孫繼承,導致後輩起紛爭,那有什麼意思呢?當然,佛教講布施,也不是隨便地把錢財布施出去,而是有智慧地布施,不苦惱、不後悔,我要知道這是不是一塊良田,要知道什麼時間播什麼種子、要怎麼讓它成長,這些都是要事先預算,要運用智慧的。(待續)

MORE

隨堂開示錄─集會共修 因果帳簿 3-1

文/星雲大師 各位功德主,大家午安,大家好! 昨天你們請我開示,剛好我到台北出席「真善美新聞傳播獎」頒獎典禮,有從美國紐約、新加坡、大陸、香港、台灣等國家地區的新聞媒體界朋友前來受獎。其實,這些都是你們的成就。每位得獎者的獎金是一百萬元,共十八人獲獎,名主持人陳文茜小姐也名列其中。 設立社會公益基金 當初為什麼會設立社會公益基金呢?過去常有一些零碎的錢,集中之後也不知道怎麼用。佛教講因果,據我所知,像慈航法師、大醒法師,你供養他一個紅包,如果說:「師父,這給你買水果。」他就在紅包上寫:「這是買水果的。」他不會拿去做別的事情。你說:「師父,這是供養你喝茶的。」他就在紅包上寫:「這是買茶葉、喝茶的。」 在佛光山,錢要怎麼用,都有一定的規矩。稅捐處、國稅局也常到山上來了解佛光山的收支情況,我們在如來殿、雲居樓的牆上貼了很多的名字,是用陶瓷燒的,這些都是我們的因果帳簿,所有的因果都在那個地方。 曾經有一位來自基隆的女士告訴我,他有四百塊金磚,包裝得很精美,擺在床鋪下面。我告訴他:「你把它放到床鋪下面,很可惜,最好能用了。不用它,就等於用紅紙包了四百塊磚頭,卻還以為是黃金;要把它用了,才有價值。」 起初我也不懂「公益基金」,大約四、五年前,有一次我從大陸回到美國洛杉磯,我問:「我還有多少錢啊?」有人告訴我:「有三千萬。」我說:「不要,三千萬太多了。」 我這一生不積聚錢財,有了錢就是捐給佛光山,捐給常住,我也是信徒啊!當初佛陀八十歲入滅,我現在要八十歲了,人生無常,還要活多久?等到有一天倒下來,一定會有很多人關心:「星雲大師有多少錢啊?」我想,如果人家說:「有幾千萬。」「喔!一個出家人有這麼多錢啊!」這不好聽。我就說:「你們如果愛護我,就幫我把錢用掉。」 怎麼用呢?大家一時也想不出來。後來有人就提議:「把這許多錢交給銀行管理,成立公益基金,我們就不可以動用了。但是你可以訂宗旨、章程,說明今後要怎麼使用這些錢,由銀行來替你支配。」我也認為這個辦法很好。不過,三千多萬一下子就可以用出去了,所以為了公益基金,我努力寫字,讓大家一起都來做公益。慢慢地也就有些錢了。 此外,現在我的書在大陸出版,我還被列入版稅富豪排行榜。這許多錢怎麼用呢?也是用做公益基金。有錢是福報,用錢是智慧,要會用錢,錢才有用。 鼓勵媒體淨化 公益基金已經有三年了,現在每年都要舉辦「真善美新聞傳播獎」,鼓勵媒體界多報導正面的新聞。你們都知道,現在台灣的媒體,不管是平面媒體或電視,都報導負面的,不報導正面的;都報導虛假的,不報導真實的,有時候一點小事,就把它擴大渲染,反而真正好的事情,他不替你宣傳、不替你報導。 但是一個健全的國家社會,媒體業者應該要報導歡喜、報導知識、報導幸福、報導快樂,讓人能從閱聽中受益,感受到世間的美好,而不是盡報導一些打架、殺人等負面的報導。壞的看多了,人心也被腐蝕壞了;壞的聽慣了,不壞也跟著壞。所以我昨天到台北頒獎,提到報紙有四大功用: 第一、報紙是全國人民的老師:我沒有受過教育,沒有進過學校,也沒有老師教我,但不能說我沒有知識。我的知識從哪裡來呢?從報紙來的。我天天看報紙,報紙上有很多的社論、副刊、學術研究,我讀了之後,就懂得很多的知識,所以報紙是全國人民的老師。現在我們問:台灣的報紙可以做老師嗎? 第二、報紙是社會精華的成果:媒體要報導什麼?報導這個社會最好的、最精美的成果,現在不是最好的成果沒有人要,但是報紙都是報導最壞的。你講好話,沒有人要報導;講負面的話,卻刊登好大的版面。 第三、報紙是社會大眾的通道:透過報紙,大家可以彼此交通、彼此來往、彼此了解,知道佛光山又做什麼了。但是就像現在我們啟建萬緣水陸法會,也不敢報導,因為報導以後,社會上又會有人說:「怎麼那麼多人?你們怎麼那麼會集眾?」佛教興盛,他們不歡喜;佛教衰微,他們也看不起,真的讓我們很為難。 第四、報紙是世界未來的明燈:我們的人生要有未來,未來在哪裡?未來一定要有知識,要了解國際情勢,而透過報紙,可以讓我們懂得很多。報紙是一盞明燈,我們看不到的,藉由報紙的報導,都能看到;我們不知道的,從報紙的報導,都能知道。但是現在的報紙沒有做到這些,一天到晚都只是報導幾個政治人物的事。台灣有二千三百萬人,很多的好事,他不替你刊登,但是這些政治人物一有什麼動作,報紙就去研究它是什麼意義。所以,台灣的媒體不可愛。 改變觀念社會更好 過去《天下雜誌》提出一句很觸動人心的話:「媒體讓台灣沉淪。」沒有一個國家,只報導壞事不報導好事,只報小事不報大事,只報政治不報人民的事情。 幾十年前,有一次我到日本訪問,大家都出去玩了,我對玩沒有興趣,一個人就留在飯店裡。打開電視一看,覺得電視真好看,可以知道今天的天氣怎麼樣、哪裡的交通怎麼樣、市場的青菜、蘿蔔一斤多少錢、米的價錢是多少等等,或者你要買什麼民生用品,也會介紹哪一種品牌比較好、到哪裡去買比較好,所報導的統統都是關於人民的生活、人民的需要。我就想,日本這個國家的人民真是幸福、美好,可以了解到這麼多的知識、這麼多的生活新知。 我們已經辦了三屆的「真善美新聞傳播獎」,昨天在台北頒獎後,今天這些得獎人上山來參觀佛陀紀念館,其中有許多是高階層的報業人員。我想,他們把佛教帶回去,也會改變他們的一些想法、觀念,這個社會就會變得更好。 這個「更好」,是你們的功德,就等於佛陀紀念館,多年來集合了眾人的因緣,現在即將落成了。(待續)

MORE
/337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