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綜合版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佛法真義3 佛門行事153】水陸法會

文/星雲大師 佛教裡有「法會」這項活動,從「法會」這個名詞來看,很有意義;表示這一個集會,是以法來聚會,是以真理來相會的。就如念佛法會、禪修法會、慶祝佛誕法會、慶祝落成法會等;既然稱為法會,就必須要說法、要傳道,才算是法會。可惜現在的佛教,大多數已不稱法會了,而是稱為「齋會」;大家只是為了來趕齋,只為了來吃上一頓齋飯,反而把法會變成是吃飯的齋會,這便失去了法會的真義,實在是可惜啊! 在佛教的種種法會當中,最隆重的無遮大會,就是不限定對象、一切平等的水陸法會;凡是陸地眾生、海洋水族眾生,都歡迎來參加。過去沒有提到空中的眾生,現在增加了,應該改稱「水陸空」法會。其實,過去的法會,也有普施法界中所有一切眾生、冥陽兩利的無遮大會。 水陸法會的緣起,可說是從梁武帝的時候開始,他與寶誌禪師綜合梁皇懺等儀軌而成,首於大陸鎮江金山寺舉辦水陸法會,廣度有情,生亡兩利,就一代一代傳承下來。凡是舉辦水陸法會的道場,都要衡量自己的力量,依水陸壇場的規矩,要有七個壇口,還要有百位僧眾,這才合乎水陸的法規。 圖/unsplash 現在有一些條件不夠的道場,也想來舉辦水陸法會,就要衡量考慮,這是要負因果責任的。等於一個家庭,如果宴請國家領導人,或長官領導來聚會,還是宴請企業界、文化界、教育界的人來聚會,或者安排士農工商界來聚會,不論是請哪一等人,就要給予哪一等的待遇才是。 在水陸儀軌裡面,迎請的時候,不但迎請主人,連同祂的侍者、隨從、車夫、馬夫,都要另外接待,都有祂們的位置。接待了以後,還要按照一般請客的待遇,三請四約,邀其上座,給予種種的讚美,以及供養香、花、燈、果等酥酡妙供,讓祂們歡喜,還要說明邀請大家參與法會的緣由,最後還要有程儀,送祂們回程。 所以,能把水陸儀軌真正研究精通了,你這個寺院團體,對於請客的程序、禮儀、準備的內容,就會合法合理。如果連平常的請客,都沒有禮貌、不合禮法,你說今天要請上堂(佛菩薩)、請下堂(六道眾生),你招呼得了那麼多人嗎?儒家說「祭神如神在」,既然是邀請虛空之眾,要能夠有大行、大願,有大的能量才行。 水陸法會是發心供眾,供齋結緣,如果是藉助水陸法會來增加紅包或收受禮物,就是很顛倒的。水陸法會是供養、布施的無遮大會,不是做買賣;這與平時收油香、收功德不同。 做水陸法會就要依水陸儀軌。假如是拜梁皇懺,它有十卷,過去要拜梁皇懺也不簡單,等於像犧牲家產來拜梁皇;不惜一切,要有這種豁出去的決心。真正來說,這不是只來吃一餐飯,而是我把身心都供養了。 圖/unsplash 中國的經典,文義深奧難懂,但是古德很慈悲,把它製作成各種懺儀,讓信徒藉由朗朗上口的唱誦方式,透過拜懺的修行,達到身心的淨化。所以自古以來,梁皇懺、慈悲三昧水懺、大悲懺等各種懺儀都非常興盛,尤其像放燄口、三時繫念,在民間也廣為流傳。 不過,希望佛門弟子對於這許多的法會,要為信徒服務,要真正做到人我兩利、生亡有益,讓彼此皆大歡喜,這就是人間佛教裡非常美好的事。 八關齋戒 佛教講「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確實,佛教對於社會大眾的施教,真的是有無限的方便。例如,佛陀為了讓一般信眾有機會體驗出家生活,特別為在家弟子制定了「八關齋戒」。 因為眾生各有不同的因緣,有許多男士、女性,他們發心出家做了比丘、比丘尼,在寺院裡享受安貧樂道的生活,同時從事弘法利生的工作,為社會大眾服務。在家信徒見了,也不禁生起無限的羨慕,可是已有了家庭,想再與他們一樣做比丘、比丘尼,也不可能了;但如果就這樣在紅塵裡翻滾,完全沒有一點清淨的生活,實在也不甘願。 圖/unsplash 佛陀很慈悲,便為這許多在家人士,制定了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讓信徒在一個月當中,可以有幾天的時間到寺院裡修行。就像基督教徒,他們固定要做禮拜;天主教徒,他們要過安息日。那麼在佛教裡,也有超越他們的方便法門,就是讓佛教徒有一日一夜到寺院受持「八關齋戒」的方便。 佛教徒固定在一個月當中的哪幾天,上午到寺院報到,學習出家人晨鐘暮鼓的生活,直到晚上養息;這樣經過一日一夜之後,就能體會出家人的修道生涯。那麼,他們雖然沒有出家做比丘、比丘尼,可是也有機會經歷出家的生活,體驗出家生活的過程。 然而現在的問題是,像這種美好的制度,漸漸不盛行了,近來的寺院很少為信徒傳授八關齋戒。原因在於,過去的寺院都比較寬敞、廣大,所以受八關齋戒的信徒來了,晚上都有廣單可以睡眠。但是現在的都市,人口稠密,故而辦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晚上的住宿睡覺,可能就會比較困難。 我曾經為八關齋戒做過一些改良,也就是稍微方便一點;早晨讓信徒早一點到寺院,晚上開大靜之後,就讓他們回家,不一定要為信徒設置睡覺的地方。像這樣,就是一個小廟,也能為信徒服務,滿足他們學習出家生活的心願。 圖/記者張睿杰 此外,我也為八關齋戒設計一些課程,例如:幾點鐘報到,幾點鐘講戒,幾點鐘禪修,……當然這些程序也是暫定的,可以就寺方的環境、作息、師資來改變,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戒,本來當初佛陀制定的時候,就是可遮可捨,根本佛法就是苦空無常,世間沒有固定不變的東西,所以「法無定法」,才是佛法。 不過,八關齋戒的八戒一齋,還是應該要嚴格規定、遵守的;用心受持八戒,把「一齋」當作是素食,那就不是難事了。讓在家的信徒們比照出家眾來修道,雖說只有一日一夜,但是一念三千,只要入了道,一時一刻的清淨,就超過無量阿僧祇劫的修行。 因此,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也不可以小視它的功德。

MORE

【佛法真義3 佛門行事 141】佛教的運動

文/星雲大師 佛教可以提倡運動嗎?佛教本身需不需要運動呢?有需要!雖然佛教重視靜態的生活,但是也講究動靜一如。自古以來,原始佛教的生活,早晨外出托鉢,次第乞食;回來後,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這都是動靜一如的生活。 佛教初傳中國,倡導學僧要雲遊行腳,要朝山拜佛,這可以說都是運動;再如跪拜、繞佛、飯食經行、出坡作務等,這也是運動。甚至於《彌陀經》也記載,在西方極樂世界,那許多念佛的行者,每天一早都要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回來後一樣要飯食經行,這也都是運動。 叢林裡,平常生活也要排班走路,要早晚課誦;就是禪者,他也需要跑香、經行。所以說,佛教不是完全靜態,他也講究運動。但運動方式,也隨著時代、社會、風俗,慢慢地有了不同的發展。當代佛教有許多的集會、運動,就像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他也要談論風生,不一定二十四小時,只是老僧入定。 再有,佛教在中國用說唱傳教,用舞蹈供佛,也是一種運動。如敦煌舞蹈已成為佛教在世界的榮耀;佛教的梵唄、佛曲歌唱,也為今日世界的音樂,帶來特殊的意義。 圖/記者張睿杰 現在,佛教界也增加了許多的體育活動,如跑步、踢足球、打籃球、打棒球、打網球等,這許多球類運動,都很符合這個時代的需要。我想今後佛教要弘法,都需要以這許多運動作為傳教的方便,藉此來增加佛教信仰的人口。 假如你要問,打球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嗎?當然不能!你吃飯穿衣,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嗎?當然也不能。既然不能,那你為什麼還要吃飯穿衣呢?這是基本的生活;就像打球運動,是為了增加佛教信眾的人口,等於是不二法門。 你講經說法,可能只有三、五百人來聽講,就相當不錯了;但是打球運動,能有好幾千、幾萬的觀眾來看,與佛教結緣,這是佛教人口的增加,也是度眾的方便;能有這許多度眾的方便,替佛教弘法、發展,不是很好嗎?如果佛教不運用這些方便法門,積極走入社會,就只是退隱山林,不問世事,這是自私。 現在的教育講究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進;因此佛教界如果有發心的大菩薩來倡導這許多體育活動,為佛教增加人口,我們要尊重、鼓勵、贊助,不可以認為是異端;你如果認為異端,就不合時代,不合時代就會為時代所淘汰。希望保守的人士,對這許多問題,不能不有所深思。   百萬人興學的意義 佛教是非常重視教育的宗教,自古以來,叢林寺院就如學校,是供給十方學生進修的地方。 佛陀時代,須達長者及祇陀太子共建祇園精舍、頻婆娑羅王設立竹林講堂,讓佛陀可以安心講學、說法來教育弟子;佛入滅未久,印度笈多王朝的國王鑠迦羅阿逸多,因懷念佛陀而興建那爛陀寺,開辦那爛陀大學。當時博學高才之士濟濟一堂,最盛時期學生超過三萬人,唐朝玄奘大師也曾在此留學過。 圖/記者張睿杰 我認為教育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教育可以提升自己,教育也可以帶動國家興盛、發展。所以從一九五四年起,我陸續在宜蘭、高雄開辦慈愛、慈育幼稚園;在高雄創辦壽山佛學院、佛光山叢林學院。後來接辦普門中學、創辦台北智光商工等;但心中最大的希望,是能辦一所大學。 只是辦大學需要很多的錢,不是我一個人的力量可以辦到,因此我就想效法「武訓興學」的精神,以托鉢的功德善款來辦學。不過並不容易,因為籌建大學,動輒就要幾十億,甚至上百億。於是我又想到發起「百萬人興學」運動,結合一百萬人,每個人每月出資一百塊錢,成為興學委員,大家共同來建大學。 百萬人興學委員前後要出資三年,就可成為大學的建校委員。有人認為,每個月出一百元很麻煩,乾脆一次繳清。但這種捐款方式我不認同,因為我想讓大家每個月都惦記著要出一百元,不忘自己是一個大學建校委員,讓他把關心教育養成習慣。 也可以說,大學生要四年才能畢業,但是會員出資三年,每個月一百元、一百元的功德,其精神上的昇華、心靈上的淨化,內心體會出慈悲喜捨的教育,可能比四年的大學生更早畢業,做人方面也更加有成就。將來人間寫教育史的時候,相信必定會記錄一筆,讓後人都知道,過去曾經有過百萬人集資興學,辦了大學。 圖/unsplash 所以「百萬人興學」運動一發起,就有很多人響應支持,這種發心,雖是小小一百元的布施,可是助人、利人,幫助國家社會培育人才,參與興學運動的發心,從中助長自己的力量,也增加未來人生的福德與善緣。如同佛經裡記載,一顆小小的尼拘陀樹種子,埋到土裡以後,沒有幾年,就能開花結果千千萬萬,覆蓋的面積很寬廣,可以庇蔭很多人。 百萬人興學是「把大學留給人間,把成就留給社會,把智慧留給自己,把功德留給子孫」。對於發心參與百萬人興學的人士,目前在佛光大學裡,已把這些參與的功德主名字,刻在石碑上,作為永久性的紀念。功德碑綿延一公里以上,這道碑牆也成為學校一個特殊的景觀,同時還興建百萬人興學紀念館。 此外,在南華大學裡,則設計一座功德主碑牆的林園,叫作「功德園」,主要目的是,樹立好人好事的典範,也讓後人懂得感恩、回饋。百萬人興學運動,這些遍及社會各界的興學委員,他們長年對教育的護持與貢獻,布施喜捨的典範,讓世間增添美好與希望。

MORE

【佛法真義3佛門行事154】六齋日

文/星雲大師 俗語說「民以食為天」,「吃」是維持生命存在的第一要素;但是,吃要能吃得健康、吃得文明、吃得有文化,這才是一個文明的現代人應有的素養。 現在舉世都在風行「素食」,素食已經成為世界上非常流行、非常文明的一種文化與美德。說到素食,一般人都會聯想到佛教,因為在佛教的經典裡,倡導一切眾生都有平等的生存權;一切眾生的生命都應該受到同等的尊重與保護,所以佛教反對殺生。 圖/資料照片 佛教主張素食,可以說最為適合現在這個重視生態環保、提倡生權平等的時代潮流。但其實佛教最初並沒有提倡一定非要素食不可,早期印度的佛教僧侶,托鉢乞食,都是隨緣隨喜,信徒布施什麼,就吃什麼;後來佛教傳到中國,才開始提倡素食。 不過到了現在,印度的鐵路餐館都是素食;印度的素食人口,是全世界第一名。在美國,雖然不像中國提倡素食那樣徹底的尊重生命;不過他們不准虐待動物,這也是愛護生命,這在文明社會裡,也算是非常美好的文化了。 中國佛教對護生的提倡,比儒家更為徹底,儒家只是「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在佛教則基於「不斷大悲種」的理念,勸人不要殺生,也就是為了實踐佛陀的慈悲精神。 在早期,佛教也配合中國文化,對於素食的問題,也有所謂的吃「三淨肉」,就是「不見、不聞、不疑」為己而殺;也就是說,如果不方便素食,那麼方便吃「肉邊菜」,或吃「三淨肉」,也會吃得比較安心。 圖/unsplash 甚至於也有人提倡吃早齋,或是吃三、六、九;不過在佛教裡,基本上對在家的信徒,有所謂的「六齋日」。就像基督教,一個月放假四天,叫「禮拜日」;在佛教則是一個月有六天,叫「六齋日」,凡是佛教徒,也要到寺廟裡去受八關齋戒。 六齋日,就是農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在這六天當中,要到寺廟裡去受八戒一齋。 「八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等五戒,再加上不坐臥高廣大床、不香花鬘塗身、不歌舞觀聽;「一齋」就是這一天應該素食、持齋。 但是,也有人把他解釋成要過午不食,要力行出家的生活。其實,現在的社會結構形態早已經改變了,過午不食已經不合乎時代的要求,所以現在一般提倡「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飽,晚上要吃少」,這個倒也滿合乎健康衛生的意義。 不過,這個「六齋日」,主要就是要讓信徒學習出家人的生活,能夠安貧樂道,少欲知足,增加修行上的功行,所以在六齋日受持八關齋戒,倒也非常適合。 圖/unsplash 在早期的中國大叢林裡,還有所謂的「放香日」,因為一個月當中,總要有一點空間、時間,讓所有修道者處理個人的事情。例如,要清洗、縫補衣服,要有自己特殊的空間寫一封家書等,所以給他一些假日,叫「放香」。 放香日,一般排在初一、初八、十四、二十三,也近於六齋日。總之一句,佛教對於修道的生活,是很人性化的,不是強迫要你苦修,完全不給你一點時空的自主性。所以,在我們的感覺,過去中國大陸上有四天的放香日,和基督教的星期日,意義上大致都是差不多的。 不過,這個六齋日,它是不分出家、在家,大家都要奉行六齋日。甚至於連國家的國王,過去對於飲食,也規定每逢星期五禁屠一天,或是倡導素食幾天;只是偶爾一次不能發生影響,不如佛教訂六齋日,明確的訂定,讓整個社會以六齋日做為工作、修行、生活上的依循。 再說「六齋日」,所謂「上天有好生之德」,儒家講「天地人」,六齋日對於上天來說,給予生命的保護;對於大地來說,讓萬物多一點養分,給它施肥、給它水量;對人來說,增品進德。 因此,六齋日可以說合乎「天地人」,所以過去儒、佛也都有共同的地方。儒家講仁義,佛教講慈悲;儒家講恕道,佛教講悟道。不管講恕道、講悟道,都是對於這個人世間,建立良好的風氣,樹立美好的榜樣。 圖/unsplash 但現在的假期,好像都已失去了這個意義,大家認為放假就是吃喝玩樂,沒有想到要增品進德;也不是把它用來做為個人事務的處理,或是家居人人的團聚,或對萬物的愛護,意義完全不同了。 所以我覺得,對於六齋日這種良好的文化,應該由我們的國家,或由我們佛教的社團,再把它加以提倡才是。 補充說明 1.「六齋日」又稱作六齋。指每個月的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僧眾每月於此六日集會一處,布薩說戒,在家二眾乃於此六日受持一日一夜八關齋戒。 2.《四天王經》說:「每月六齋日,四天王會派遣使者、太子,甚至親自下人間來巡察,如果發現布施、持戒、孝順父母的人少,諸天則心生不悅;如果布施、持戒、孝順父母的人多,諸天就心生歡喜。」因此,佛陀教誡弟子們應於六齋日持齋守戒。

MORE

【佛法真義3佛門行事151】 短期出家

文/星雲大師 許多在家信徒,有心想要體驗出家生活,藉由短期的出家生活,試驗自己的信仰。因此,自從一九八八年起,佛光山遵從佛制,舉辦「短期出家修道會」,每年都有數千人參加。他們到寺院裡,學習過短期出家的生活,培養出世的性格,體驗出家為僧的意義。到了現在,兩岸都在奉行,所以關於短期出家,有幾點意見,略表如下。 在佛教裡面,在家信徒發心出家,有的是終生的,有的是有限期的。比方說,中國自古以來,出了家也可以還俗;還俗以後,在一些因緣條件下,還可以再出家。 像現在的南傳佛教,他們就保持著傳統,每一個男子在他一生當中,必定要出家三個月,接受佛門教育,他才能算是完成做人的條件。所以,在泰國的男子,他們會說「我出家五年」、「我出家十年」;出家的時間愈長久,就覺得他們的身分愈高貴。就連泰國的國王,他也必須出家一次,才能登上王位。 圖/unsplash 現在中國各地,因為人口老化及少子化的問題,慢慢的也發覺到,要鼓勵人來短期出家,以此護持佛法、淨化身心。不過,現在的短期出家,都有時間上的不同,有的一個星期,有的二個星期;這樣為期太短,只能做一些出家禮儀上的學習,對於出家人應該為教服務、奉獻這種精神的培養,事實上是還談不上。 所以,我認為短期出家的限制可以放鬆。例如,時間上可以准予三年、五年,甚至七年、十年,不要有太多的限制;等到真正決定要出家了,你就要受僧戒,不能受僧戒,就還俗做在家人。 至於出家要不要剃頭的問題,假如出家一個星期,女生因為受的是「式叉摩那」戒,固然可以不用剃頭;就是男眾,只出家一個星期,也不需要剃髮。因為出家學佛不等於剃頭,這也是印度的文化。就是當初佛陀成道之後,他也曾經說過,出家是心理上的出家,不是剃髮才名為出家。可見剃髮與否,和出家不是有太嚴重的關係。 如果做長期的出家,剃髮是佛教的傳統,我們還是要尊重這種傳統文化,不要改變。這表示是一種決心,發願終生出家,以有別於社會人士的行持。 不過出家以後,他就應該依佛教的規矩,受三衣鉢具;但現在短期出家一個星期,他頂多能受到沙彌戒,只披搭五衣,照理說,還不能成為比丘,不需要托鉢。是要等到受比丘戒之後,出去托鉢,才有吃鉢飯;一般初機出家,才剛學習,還在沙彌的時候,還沒有資格吃鉢飯。不過為了體驗出家生活,短期出家可以選擇一天吃鉢飯。 圖/unsplash​​​​​​​ 現在舉辦短期出家的道場,短期出家一個星期的學習,最重要的是學習做人,給他認識人間佛教,能通達佛國淨土的目標等。此外,讓他學習處世,明白一個出家人對社會應該要服務,性格要和平、要慈悲、要結緣,在心態上要加以改良,在行住坐臥的行儀上,要有一點做人的莊重。就如佛教的四威儀、三皈、五戒、十善,不管你出家不出家,都應該要奉持。 另外,在短期出家期中,學習一些佛教的歌頌、讚偈,等他回到社會上,能可以經常傳播,代表佛教法音宣流,同時也表示自己曾經出過家,能把佛教的光明、法水,帶到世界各地,廣結善緣,讓自己的身心獲得清淨安穩。 尤其,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能讓信仰淨化、昇華,繼而發願普度眾生,這才是短期出家的意義,而不光只是剃頭而已。

MORE

【佛法真義3 佛門行事 139】人生禮儀

文/星雲大師 佛教發源於印度,光大於中國,對於佛教的「因緣果報」、「四大皆空」、「阿彌陀佛」等等思想觀念與佛教名詞,大家都耳熟能詳;就是不懂其義,也會隨口道來,無形中這些教理早已融入人們的生活中。這都要感謝歷代的祖師大德,用種種的方法讓佛教普及;所謂「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可說是匯聚了幾千年的時間與百萬人的發心,才有今日的成果。 我認為佛教除了佛陀開示的教理外,對於人生的生活指導,尤其人間的禮儀規範,應該要建立完整的系統。像西方國家,國王、總統即位親政時,都需要宗教替他加冕;一般民眾在星期天也會到教堂做禮拜。 又如回教徒,除了一日五禱之外,想吃雞、鴨,不能隨便宰殺,必須經過宗教師的誦經,才可以烹食,這就是他們宗教的禮儀。可以說,生活中的大小事,都離不開宗教信仰,都有宗教禮儀來規範。 我初到台灣時,佛教徒總是家裡有喪事了,才會想到採用佛教的儀式;家裡有喜事,卻很少想到以佛教的儀式來進行。因為一般人的觀念,都認為人死了才需要佛教來誦經超渡。 圖/記者張睿杰 其實,人的一生都離不開佛教。好比南傳佛教,信徒家裡生了一個小孩,他的滿月、周歲、入學、結婚等喜慶,都希望得到法師的祝福;家裡有人往生了,也要為亡者供僧,以此行善回向給亡者上生佛國。供僧不僅是廣植福田,同時是佛門的法會儀禮之一;信徒們都深信,三寶功德不可思議,唯有佛法可以為他們和家人帶來幸福。 為了讓佛教普及於社會,深入大眾的家庭,使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我做了許多的創新。例如,我為信徒主持佛化婚禮,雖引起社會許多人的非議,但我認為,這是少見多怪的緣故。因為宗教師本來就是要主持人間的儀禮,為人們的婚喪喜慶提供服務,這也是宗教師的職責與使命。 我深刻感覺到,佛教有一些禮儀,應該要融入到信徒的生活中;每一間寺院,對自己的基本信徒,也都要有資料紀錄。打從信徒出生起,寺院就應該關心他。滿周歲時,讓他和佛菩薩照一張相片;入學,為他舉行啟蒙典禮;弱冠、成年,為他舉行弱冠禮、成年禮;結婚,為他舉行佛化婚禮;就業、開店、新居落成、喬遷,都要給予祝賀及舉行灑淨的佛事。當他百年離開世間,寺廟都有他這個人與寺院往來的紀錄。 佛教的儀禮,除了這些人生的過程、行事之外,平時的過堂吃飯也蘊含禮儀,如龍吞珠、鳳點頭;乃至行止進退的威儀,也表現出一個人的氣質與教養。儀禮不是形式上的,而是要融入到人生的每一個階段與生活的每個細節裡;佛教如果對這許多人生的禮儀多加推動,使之普及於社會,普遍各個階層,對於淨化人心,增長道德,必定有莫大的助益。 圖/記者張睿杰 僧制改革 佛教的改革、振興,這是歷來多少大德都在關心的問題,也一直不斷有人提出一些看法,如月霞、諦閑、來果、虛雲、證果、巨贊等大師,他們都曾表達過一些意見。但是當中關於改革佛教的建議,比較受人重視的,如印光大師說,佛教要復興,需要改革「三濫」:一、濫收徒眾;二、濫掛海單;三、濫傳戒法。 印光大師知道佛教的毛病在哪裡,對佛教也有一些貢獻。只不過在我認為,這些都是佛門裡的事情,比較消極、保守了一些,還不是革新佛教最緊要的問題。現在革新佛教要做的事情還很多,例如,關於僧伽教育的落實,以及僧團教產的管理、寺院清規的建立,乃至於佛教的文化、教育、慈善等事業的推動等。 也就是說,改革「三濫」之外,現在佛教需要革新的內容還很多,包括濫做法會、濫化緣分、濫做經懺應付、濫建寺廟、濫收門票而流於商業化等;尤其僧伽制度的整飭,更是當務之急。今日佛教所以衰微的原因,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在於制度的守舊不合時宜,所謂「法久則弊生」,因此當前若要振興佛教,必須從僧制革新來著手。 比如,現代的寺廟要分甲、乙、丙、丁等不同等級,就如同全世界大學排名前一百大一樣,要有一定的考核標準。因此,對於一個寺院住持的資格,以及寺院本身的組織、制度、規章、弘化內容等,都要加以考核,以此做為寺院等級分類的標準,同時把甲等的寺廟應該具備什麼條件,乙等的寺廟需要具備什麼條件,丙等的寺廟又要具備什麼條件,都要有明確的規定。 總的來說,主持寺廟的負責人,首先必須是佛學院畢業;因為經過正規的佛學院教育之後,才能具備佛法的正知正見,才能秉持因果觀念來為大眾服務。再有,身為一寺的住持,至少要出家二十年,有了二十年的佛法修行體驗,他才能懂得對自己戒律要嚴明,對大眾要有供養心,對常住要關心、愛護;尤其要有大公無私的心,不可以跟眷屬財務不清,也不可以跟社會濫於來往,這些都是有私心、不合眾的觀念,必須經由佛教來給予重新教育。 現在許多寺院的隱憂,就在於寺院住持的資格漫無限制,沒有受過正統的叢林訓練,在威儀、佛學、修持、弘法等等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欠缺,更遑論要領眾薰修,淨化社會了。 另外,出家人受三壇大戒,並不是二個月、三個月受完戒,就算完成、結束了;佛教戒律不是二個月、三個月,是長期的、是一生都要受持的,因此要給予大眾一生守持戒律的觀念。 圖/記者張睿杰 戒律也就是制度,但是戒律本身的制度也有毛病,因為佛教的弘傳,由於各地風俗習慣、傳承不同,現在也有很多人為的意見加入到制度裡面,使得戒律很複雜,導致各方意見分歧,因此也使得佛教無法團結、統一、動員,抵銷了佛教發展的力量,殊為可惜。 故而現在要想復興佛教,僧制的改革是刻不容緩的事;但僧制改革也不是說哪一個人就可以來改。應該要公推多少人出來共同會議討論,經過一年、半年的長期考慮、研究,等於制定刑法一樣,先擬定法條,再來公諸於大眾,然後可以讓一些佛教學院畢業、懂得佛法的人來公投;大家都覺得適合了,再付諸實施。只要大家都能依規矩奉行,還怕佛教不能復興嗎?

MORE

【佛法真義3 佛門行事145】傳承的重要

文/星雲大師 世間上,百種行業當中,最重視的就是傳承。當初佛陀在印度的靈山會上,拈花微笑,把真理妙法傳給大迦葉,大迦葉再傳給阿難尊者;這樣一代一代的傳承,直到二十八代達摩祖師到中國來,成為東土禪宗初祖。此後五傳至弘忍,其下六祖惠能大師,大放異彩,所謂「一花五葉」,開演出五家七宗;可惜,有些人的根機、道行不夠,不認為傳承的重要,那麼傳承就變成了斷層。 其實,不管國家也好、團體也好、事業也好,到了人才斷層的時候,就是一個衰敗的現象。如中國歷代的皇帝,傳承得人,則國泰民安;不得人,則民怨沸騰,天下大亂,皇朝毀於一旦。很多的老師,千辛萬苦,就是為了找一個能託付、傳承的弟子,把他的風範、所學、德行,能夠繼續下去。 過去叢林裡面,方丈住持傳位時,一條念珠掛到你頸項上,就代表他把一切傳承給你,口中會說:「龍天常住,咐囑汝身,汝當愛護大眾,服膺眾人,要讓常住興隆。」這就是託付予你的任務,你要能擔當,這就叫作承擔,這就是傳承。 所以,過去佛教裡,有淨土的傳人、禪門的傳人,各宗各派都有傳承。傳承久遠的,能有數十代;也有的傳承不得人,只有短暫的傳了三、五代,宗派就沒有了。這是識人、不識人的問題,因此傳承要得人。 圖/unsplash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因為富貴裡面,養不出吃苦耐勞的繼承人。他會認為一切都是來得很自然,於是任意揮霍、亂用,不知來處艱難。所以要能知道傳承,須先跟隨老師學習十年、二十年。過去大多數傳承成功的範例,都是心意相投,思想一致,品德、道行、學歷都相契合的。 傳承的條件,最重要的,不可以傳給眷屬、私人,不可以傳給自己的所愛,要傳給有公平、公正、公益、有量、有道德、有智慧、有公德心之人,抱持私心就不可以了。但看歷史上,公天下和私天下的傳承,其結果就有所不同。 當然,傳承首重人的品質,等於一顆種子,你是好的種子呢?還是敗種呢?長出來的結果是不一樣的。所以過去做老師的,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人生一樂也。天下父母萬般的辛苦,就期盼著「望子成龍」;也有的老師在哪個地方一住幾十年,就為了等待一位能接受他傳承的人。如印度那爛陀寺的戒賢大師,年逾百歲,他奮力抵抗病魔,就為了等待玄奘大師的到來,把畢生所學的佛法傳授予他,這是佛教裡一則很美的傳燈故事。 在佛教史裡,凡是初學的學僧,你不能養深積厚,涵養自己的學問道德,對於能夠接受傳承的條件不具備,即使你當了傳承得法的人,對於自己將來也要弘法傳承,那就很困難了。 圖/unsplash 僧讚僧 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人都是「同行相忌」,像過去常說「文人相輕」。其實,在佛教界裡,有時候也是彼此互不尊重。譬如,有人很會寫文章弘揚佛法,別人就批評:「不過是寫寫文章而已,又不會講經說法。」這人一聽,趕緊去學講經說法。學會了說法,又有人批評:「他就像瘸和尚一樣,能說不能行。」這人一聽,很是著急,趕緊參禪打坐學修行。但還是有人批評:「老是坐禪修行,什麼事都辦不好。」喔!趕緊學辦事。這下又有人批評了:「成天忙東忙西,不會英文,也不會日文,哪裡走的出去……」總之,不管你如何努力,就是有人批評,嫌這裡不夠、那裡不好。 「若要佛法興,除非僧讚僧。」這兩句話不知道是哪一位大德說的,實在是佛教發展的要點,說出佛教傳承的重要關鍵:要想佛法興隆,必須僧伽互相尊重。 過去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總是互相讚歎、互相成就。像釋迦牟尼佛因為讚歎燃燈佛「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以此讚佛功德,因此比彌勒菩薩早三十劫成佛。甚至佛陀成道後,也常常稱讚十方諸佛具有無量功德;而十方諸佛也盡出廣長舌相,讚揚釋迦牟尼佛在五濁惡世說法度眾,誠屬不易。 圖/unsplash 另外,像中國的禪宗,自五祖弘忍以後,分成南、北二派,其下的門徒形如冤家,爭辯不休;但儘管如此,神秀大師總是推崇惠能大師「深悟上乘,吾不如也」,惠能大師也對神秀的弟子志誠說「汝師戒定慧,接引大乘人。」這些,可以說都是我們最好的學習榜樣。 反觀目前的佛教界,不但僧不讚僧,甚至互相輕視,互相毀謗,互相不共來往。可以說,在宗教的團體裡面,最不團結、分裂最多的,恐怕就是佛教界了。 佛教本來都是鼓勵修行者要修讚歎法門,但現在的佛教界,修讚歎法門的人,恐怕為數不多了。像現在,這一個宗派批評那一個宗派,彼此對立不相往來;這一個後學批評那一位長輩,那一位長老對後學青年不但不交棒,還要給他當頭一棒,這都讓當今佛教出不了人才。 因為擁護不出領袖,就像每一件衣服都沒有衣領,穿起來怎麼會像個人呢?所以,現在佛教給這許多惡意惡語、不會讚歎佛教法門的出家人,弄得都快要衣冠不全了。這都是法門不興,讓人唏噓嘆息! 其實,做人應該要有一種「與人為善」的心理,只要別人有一技之長,總是難能可貴,又何必一定只尋他的短處,不讚美他的長處呢?不肯讚美別人的人,都是因為「見不得人好」的心理作祟,如果能夠換個角度去看待,別人有成就,自己也與有榮焉,日子就會好過,彼此就能皆大歡喜;相互內鬥,爭來爭去,最終只會落得兩敗俱傷。所以,人讚人,出偉人;僧讚僧,出高僧。和諧,才能共存;分裂,必定滅亡。 圖/unsplash 在佛教裡,最顧忌的就是自讚毀他,因此僧與僧之間要互相推崇,互相讚歎,要能不輕後學,要肯薦舉他人,這對自己是非常有利益的;如果心量狹小,嫉妒、排斥他人,看不起這個、看不起那個,實在說,人家已經看不起你了。 今日佛教界裡的領袖,你看他平常肯得對人提攜、讚歎的,他就是優秀的領導人;不過身為一個領導人,也要有道德勇氣,對於行為敗壞佛教、對佛教不好的人,也要有勇氣給予檢舉,予以教訓。自己做人處事都能依法、依理,才能平衡,才會受人尊重;而不是一味的讚歎別人,要有事實,要能公平公正,這也是「僧讚僧」應有的原則。

MORE

【佛法真義3 佛門行事140】長明燈

文/星雲大師 在台灣的各個佛寺、神廟裡面,信徒都喜歡點「長明燈」;希望藉由在佛前點一盞長明燈,讓他可以永遠平安、永遠吉祥,永遠享受他的榮華富貴,就好像長明燈一樣,永遠不會熄滅的意思。 事實上,寺廟本身也鼓勵信徒每年來點長明燈;一盞燈,收個幾百塊錢,有的寺廟甚至可能會點上幾萬盞燈。但這對佛教的傳教人士來說,應該是矛盾的。大家經常跟信徒說,世間無常,人生苦短,每個人都會面對老病死生,一切事物都會毀壞等等。既然如此,世間哪裡會有一個永恆不滅、常久不變、長明不熄的燈呢? 就是電力公司,有時候也會機械故障了、電器失靈了,電光也不會長明。就是一支蠟燭,點完了,就要換一支蠟燭,蠟燭也不會長明;所謂「油盡燈枯」,這也是很正常的事實。 天暗了點燈,天亮了就熄燈;有、無,點燈、不點燈,都有個時限,都有一些過程。既然把人生講得那麼樣的苦難、殘缺,為什麼還有長明燈呢?所以,宗教裡面的傳教師,往往自己的言行都是互相牴觸的。很多的法理,有時候這樣說,有時候那樣說,不一定有準確的原則。 所謂長命富貴、長久不衰、長住永恆、長明不熄……這種道理,果真能讓人對人生產生積極的希望,也是很好;但是在人生苦短、人生無常裡,再點長明燈,不就是相互衝突了嗎? 我的意思是,在信徒的心裡,希望點一盞燈,為人生帶來希望、光明,這也是很正常的;因此,是不是今後各個宗教裡點的燈,我們不要叫它「長明燈」,把它改叫做「平安燈」或叫「光明燈」。這樣點燈的意義,對世間法,才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不要變成說的是一種,做的又是一種,在宗教裡面,經常都有這樣的矛盾。 比方,有的宗教講「神愛世人」,但他自己卻可以罵人;有的說佛法慈悲喜捨,但他自己慳貪吝嗇。言行不一致者,在宗教裡,比比皆是。 像在佛教裡,提倡知行合一、行解並重,提倡始終如一,所謂一法即是一切法,一切法都是平等法,為什麼在某些時候,要把一些道理做不當的二分法呢? 雖然這是一件小事,可是在宗教裡面,對信徒一面宣說厭世的人生,一面又叫他花錢來求長生不老,這不是自我欺瞞嗎?總得要學習言行一致吧。 圖/記者張睿杰 初夜、中夜、後夜 在佛教的修行法門當中,有一個六波羅蜜,鼓勵修道的人要懂得「精進」,有四點意義: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消滅。 對於這樣詮釋「精進」的道理,確實鼓勵了很多佛教徒,他們在佛門裡實踐各種的苦行,從事各種的服務,為公益而做種種的犧牲奉獻;甚至有一些小市民也發心施茶施燈、修橋鋪路、救災恤貧等,這樣的善行美事,可以說多得不勝枚舉。但是也有一些人,把精進用錯了地方,或者過度的精進,也讓人不能理解。 舉例說,《佛遺教經》裡面,有這麼一段:「汝等比丘,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這個意思是,鼓勵出家的比丘,白天要精勤的修習各種善法,到了初夜、後夜,也是一樣要精進用功,不可以荒廢;甚至中夜的時候,還要誦經來消除自己的煩惱,千萬不可以貪睡,不能讓時間空過,終致一事無成。 在印度,他們計算時間的方式是,白天分為三個時辰,叫做: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夜晚也有三個時段,叫做:初夜、中夜、後夜。所以「晝夜六時」,就是我們中國的一天二十四小時的意思。 現在按照《佛遺教經》的說法,比丘白天一天的辛苦下來,到了晚上,中夜要誦經,初夜、後夜也不能休息,如此都沒有睡眠,能這樣生活嗎?我們從佛陀的傳記裡都知道,阿那律因為在一次佛陀講經的時候打瞌睡,佛陀呵斥他:「咄咄汝好睡,螺螄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阿那律發誓從此不睡覺,但也因為這樣的用功過度,最後導致眼睛失明。 佛陀在阿那律眼睛還沒有失明之前,也曾叫他修行要合乎中道,告訴他,適度的休息也是精進;就等於現在的人說:為了走更遠的路,必需要休息一下。 阿那律因為發誓不睡覺,以致肉眼瞎了以後,讓佛陀不得不苦心的教他另外的法門,終而獲得天眼通,也彌補了他用功修行的精進。所以,適當的睡眠也是精進,就像適當的休息也是精進一樣,不是一味的不顧及身體,所謂「盲修瞎練」,這也不合乎佛道,這樣的修行也不足取。 因此,對於「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這幾句話,我想當初在翻譯經典的時候,必然是有所筆誤之處。這就像唐三藏玄奘大師,當初也是在閱讀經典的時候,對於所譯的經文,覺得內容有些不盡明白之處,甚至對某些義理的說法有所疑問,所以才要親自到印度去探索佛陀的本懷。現在假如說有人看得懂梵文佛典的,是否也能針對這段經文,看當初翻譯的時候是否也有筆誤,可以來替他重新核對一下,我想這是有必要的。

MORE

夏安居

文/星雲大師 「夏安居」是佛教的制度,當初印度的氣候,每年到了四、五、六月就是雨季,比丘們出外托鉢不方便;佛陀為適應當時的文化、環境,所以就倡導「夏安居」。 從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這期間出家人不能外出,就在精舍禪坐、修行。一來為了避免下雨把身上淋溼,換裝困難;二來雨水多,路上的蟲蟻也跟著出來,腳下容易傷害微小昆蟲。所以,佛陀提倡夏安居,也表示讓比丘、比丘尼們安住身心,增長慈悲。佛陀這樣的方便,都是隨著大自然的氣候,隨著國家各種的居住環境,隨著人民生活的需要,隨機應變制戒。 在中國,過去各個寺院辦佛學院,從正月十五日到六月十五日,六個月期間都把學生集合在學院裡面修學,聞、思、修三學並進,這也未嘗不是安居修行。 每年到了七月半,各個佛教學院也開學了,七月到十二月,這六個月期間,漸漸的,因為秋冬的天氣外面寒冷,學院正好借住在寺內,無風無雨,學生們學習戒、定、慧,深入經藏,這也好像是安居修行一樣。在佛教學院裡的這許多青年學子,可以說,他們長年累月都在安居。 圖/unsplash 但是,過去如《菩提樹》的發行人朱斐居士,曾向我磕頭,要我在佛教學院舉行夏安居,我說:「一樣的修學佛法,只是名稱不同,你何必那麼執著呢?」 他也跟我很坦白的說:「你說學生長年累月的讀書是修行,不過我們信徒沒有人願意供養,你要能舉行夏安居,信徒就願意來供養大家的生活衣食。」 我覺得很奇怪,為什麼現在學佛的人,都是一味的執著,也不通理路,也不知道佛陀的用心行化,只曉得執著過去的名相,要這樣、要那樣,這種食而不化的思想行為,實在讓佛法不能契理契機的弘揚發展。 所以,我也跟朱斐居士說:「沒有關係,做學生的人一向清貧,縱然有所缺乏,就當成是修學苦行,也很習慣,沒有人供養,不會計較。你舉辦你的夏安居,我們學院一切照現在的學制奉行;就是佛陀在世,也會嘉許我們,恪遵教法,審度時勢,正常的生活、正常的修學,一個學期、兩個學期,一個夏安居、兩個夏安居,沒有什麼不同。」 圖/unsplash 當然我們也知道,過去的時代,因為沒有佛教學院,也沒有學校的制度,出家人年資、身分、資歷用什麼來作標準呢?就用夏安居。你出家了,他不問你出家幾年?他會問你出家經過了幾夏?意思說,你經過了幾個夏安居,回答都是說,我已經出家五夏、八夏,就是五年、八年。 現在在南傳的佛教國家,大概還有安居的風氣;但在中國,現在已經進步到隨著時代,跟著潮流,跟著國家的制度在行走;一個學期六個月,這不是兩個安居了嗎?下半年又是六個月,不又是兩個安居了嗎?其實夏安居的出家人,也不要傲慢你們在安居,佛學院的青年學子,他們一年四個安居,也勝過你們了。 所以我對於佛法的解釋,什麼才是「佛法的真義」?隨著時代進步,遵行佛陀的方便攝教,回歸佛陀的本心,這就是修行,這就是安居。

MORE

星雲大師:參訪

文/星雲大師 社會上有許多人,盛行到各處去旅遊,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現在的年輕人,也在各地受人家邀約,到這裡訪問,到那裡訪問;但路費是從哪裡來呢?吃飯是從哪裡來呢?甚至一些年輕的人當「背包客」,你說我一個小包包帶著,我自己自助旅行。但你也要有人供給住宿,也要有人供給你吃飯,也要有人供給你各種的協助;沒有那許多的人,你一個人在世界上能存在嗎?你的存在,都是靠這許多人幫助你、支持你、養活你。你知道他們都對你有很多的幫助?你有想到嗎? 有道德的人,都會感念社會對他太厚,也感謝別人給他太多了;沒有道德的人,嫌人家這裡不對,那裡不好。這表示自己可憐,表示自己殘缺,表示自己無能;必須要人家的幫助,可是受人家幫助了,卻還要嫌不足。 佛教裡提倡參訪、雲遊、行腳,要參訪善知識。一個人的成功,以我九十高齡來盤算,如果他沒有像《華嚴經》裡說,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就不能成功。甚至,我想沒有參訪過百人以上,不容易成就。在這百人當中,你要聽過他們幾句話,自己感動於心,把它永遠銘刻在心版上,作為座右銘。比方孔子說,說什麼;孟子說,說什麼;佛說,說什麼;哪一位長者說、哪一位居士說、哪一位小朋友說……能有那麼一句話對我們的前途,對我們的未來,對我們做人有幫助的,就是參訪的意義與價值所在。 圖/Unsplash 所以出外參訪要帶著滿滿的知識,滿滿的經驗,滿滿人家的厚愛、厚意回來,在自己的心裡消化,把人家的一句話、一件事,對自己有功用的,給它消化了以後,再回報給社會,這就是我們人生的成長,人生的進步。 如果把人家對我們各種的好心、好意、好事、對自己厚待都忘記了,例如你聽人家說過一場講演,「你講得好!」「我哪一句好?」「我記不得了。」在哪裡看人家一本書,「你寫得好!」「我哪一句好?」「記不得了。」這都是沒有心智的人,不知道吸收。假如是一個有用的人,就要像海綿一樣,可以把雨水吸收進來;不懂得人我關係的人,他就像一張玻璃紙,就是天降甘露,對他也沒有用,也不能吸收。 因此,參訪、外出,跟人做朋友、交際,或是工作、上班,凡是接觸到這個世界、這個社會的一切,我都要感念他們。 一個人沒有百位善知識給他幾百句的道理,銘刻在他的心版上,他就是貧窮,就會空虛,沒有智慧,沒有素養。所以,今天社會上的年輕朋友們,以及佛教裡參訪的法師,你們要記得,要想成功,必須要有百人以上的經驗分享,你都把它記得,也照人家的那種好人好事方式,去學習、去實踐,那麼你將來成功,必然會有希望。 圖/Unsplash

MORE

【佛法真義3 佛門行事143】行腳

文/星雲大師 有人問,世界在哪裡?世界在我們的腳下。成功在何處?成功也在我們的腳下。一般人都說「雙手萬能」!不錯,雙手可以做很多的事情;但是雙腳如果不走路,怎麼能到達目標呢?在百里外的市場,缺少員工,你不走到那裡就職,站在原地空等,會發財嗎?千里外人家徵選人才,你具備這項能力,不前往應徵,你的才華、能量,誰會知道?有誰會來用你呢? 所以,過去在佛門裡,重視初學的僧侶要四處雲遊行腳。雲遊行腳也不是做貴賓,讓人家來接待;我在日本見過許多行腳僧,跪在某一寺院門口七天七夜,那間寺院才有知客師來接見他,跟他問話。 中國的一些學僧,不在各大叢林參學,沒有聽過長老大德的開示,他的識見必然很淺。所謂不去參訪江西的馬祖,不去參學湖南的石頭,你不在江湖行腳,你哪裡能得到那許多長者的開示、法語? 一般的人要想健康,必須要走路,所謂飯後千步走,才能活到九十九;黃金從江河湖海流過來,我必定要起早趕上那個時間,才能撈取黃金;你懶惰不動,都想人家拿來送給你,自然收成也不是說沒有,但就要看你有那福德因緣嗎? 圖/資料照片 所以,佛教過去說「千山走衲僧」,多少人為了心中的一個問題不能明白,因此不辭辛苦的行走萬水千山之後,才終於尋找到答案,才終於能夠見「道」。你初出道,花開花落你懂得它的意義嗎?但是你路走久了,看見花開花落,你悟到無常;看到江河波濤洶湧,你懂得什麼意義嗎?你走遠了,知道一切財富,都是要靠流動、互通才有生命。 就是古代的趙州禪師,所謂「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為心頭未悄然」。當我們還是井底之蛙,還在一個洞窟裡的階段,就要走出去,要奔向大自然,走向世界,即使山路崎嶇,道路曲折,辛苦難耐,但這也是別人不能代替你的。 過去在禪門裡,大家結伴要出去參學,一個學僧比較懶散的,他也想要參加。旁邊的人就告訴他:你可以參加,但是走路要自己走,我不能背你走路;吃飯、穿衣,甚至屙屎、撒尿,你都要自己來,我不能替代你,你自己要能解決問題,才能一起跟著上路。 圖/unsplash 過去的人行腳,都是出去參學、問道,了解人家的家風;現在的參學旅行,都是為了看風景,他只看外面,沒有看到裡面。所以過去講行腳,叫做參學;你參學過五台山嗎?你在五台山參訪,你學到了什麼呢?你有參學過峨嵋山嗎?你在峨嵋山又得到了什麼嗎?你說我參訪過天下四大名山、八大叢林,你也要有四大名山、八大叢林的精神、歷史、文化,他們數十年的功行,你都能看到、學到,你的行腳還怕不能達到目標嗎? 現在的人行腳,都希望人家待我好,這是學不到的,行腳僧到哪裡都要能吃苦耐勞,都要能發心奉獻,要苦行作務,即使行腳千里迢迢到了這裡,豈是你一句話罵我,我就回頭嗎?豈是你一個拒絕,我就隨便離開嗎?我必定要用我的虔誠、謙虛、禮貌來感動你,讓你欣賞我的行腳僧風範、行誼;我的行誼風範你欣賞了,你還會不收留我嗎?我行腳還怕沒有收成嗎?所以行腳僧自己也要具備謙虛、忍耐的性格,對人尊重、讚美、讚歎,才能出來行腳啊! 事實上,一個修道人沒有行腳千山萬水,他不知道世界;沒有見過千百位的大德高僧,他不知道人生;沒有吃過萬般的苦楚,他不知道修行。所以,經得起,才是行腳僧的考驗,才是行腳僧的丰姿。

MORE
/6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