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綜合版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延伸閱讀】 石頭的主人

有人送了一顆石頭給無德禪師,並且一再強調說:「師父!這是一顆世間罕見的石頭,不但有天然的山水畫,而且石上的竹林,彷彿有竹林七賢在下棋,奇妙無比。我特地送來給師父,請您務必收下。」 無德禪師接受了以後,囑咐侍者將它放在客堂裡供大眾欣賞。不久,有關這塊石頭珍奇不凡的消息就傳了出去,許多奇石專家紛紛慕名前來觀賞。 有人對無德禪師說:「這塊石頭如果拿到英國大英博物館或法國羅浮宮,收藏價值一定很高,您可以先賣給我,讓我去轉賣。」 無德禪師毫不考慮地回答:「那不是這塊石頭的歸宿。」 圖/Unsplash 接著,又有人向禪師說:「這塊石頭太奇妙了,你就賣給我吧!我可以獻給上級領導,說不定他一高興,就會賞給我個一官半職。」 無德禪師淡淡地說:「那也不是這顆石頭的希望。」 後來,有一位信徒前來拜訪無德禪師,他在客堂裡一看到石頭,便忘情地專注欣賞,左看右看,看了許久,叫他吃茶,他都說等一會兒;叫他吃飯,他也回應不要緊,就一直盯著石頭瞧。 無德禪師終於說:「你很喜歡這顆石頭嗎?」 他回答說:「禪師,這塊石頭太奇妙了,真是人間的稀世珍寶。」 圖/Pexels 無德禪師一聽,毫不猶豫地說:「這是人家贈送我的,既然你歡喜,我就把它轉送給你了。」 信徒非常高興地問說:「能這樣嗎?」 禪師說:「這顆石頭真正的主人,就是喜歡它的人。」 「寶劍贈烈士,紅粉予佳人」,自古以來,一匹名駒,要送給善騎的人;一付精緻的棋盤,要送給會下棋的人。世間上,萬物的價值在能相得益彰,一個富可敵國的商賈,你送給他一塊黃金,對他又算什麼呢?對一個窮途潦倒的書生,你假如給他少許的獎勵,他可能飛黃騰達。寒冷的時候,要給人衣履;饑渴的時候,要給人餐飲,世間萬物,只要為人所歡喜、為人所需要,那不是很相宜嗎?  ──摘自星雲大師《星雲禪話》

MORE

【星雲大師全集128】隨堂開示錄 106 隨堂開示錄─對談專訪 28 談經濟問題 華視《蓮心》節目專訪

隨堂開示錄─對談專訪 28 談經濟問題 華視《蓮心》節目專訪 時間:1996年7月9日 地點:華視攝影棚 提問一:請問大師,如何才能讓我們的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安定,生活品質提高? 大師:除了賺錢之外,還有一些可以賺的。例如:賺一點人緣,賺一點功德,賺一點慈悲,賺一點智慧,賺一點更寬大的心胸。所謂「大廈千間,夜眠不過八尺;良田萬頃,日食幾何?」賺了錢做什麼用,這是很重要的。 提問二:您認為佛教對現在社會經濟有什麼貢獻? 大師:早期佛教傳教,是為了帶給社會大家利和同均。佛教為了利益社會,在古代,唐朝以前開當鋪,那時候沒有銀行,開當鋪就是流通大家的經濟,便利周轉不靈的人。它本來是一種慈善事業,但是慢慢地經濟發展後,就逐漸沒落了。其他像油廠、米廠,最早也都是由佛教開設的,為大家解決了許多生活上的問題。 說到現在佛教對社會經濟的貢獻,有時不必從這一面去講,也可以從另外一方面說。像佛教教人不要貪心,也就表示別人所擁有的錢財,我不去侵犯。 佛教對經濟的貢獻,有時也不一定要從有形上看,也可以從無形上說。例如:佛教教你開智慧、教你悟道、教你要容納一切大眾,教你要發展「共財」。所謂「共財」,譬如陽光、月光、空氣、大自然的風景,是每個人所共有,大家都可以享受得到。甚至個人也能把私財做為共財,跟大家共享,喜捨結緣。 佛教對經濟最大的貢獻,是主張錢財要流通,公的、私的要流通,你的、我的要流通,大家互相共生共榮。 佛教在經濟上的貢獻,例如過去出家人開山林、種樹、修橋鋪路,從事人心建設、社會秩序建設等。 可以說,佛教對社會經濟有潛移默化的貢獻,讓大家對發財有正確的認識。 提問三:在經濟不景氣的現在,我們要如何來創造自己的財富? 大師:財富的來源,不一定是創造產品、設立公司、工廠,你的內心就可以擁有很多財富。比方你很容易滿足,覺得:「我夠用了。」這就是財富。或者你說:「我雖然只有一點東西,但很願意跟人分享。」結緣也是財富。 要想創造財富,就必須勤勞,在佛教裡叫做「精進」。凡事都要努力,錢財不會從天而降,也不會從地上長出來。別人給我,我也要知道跟人結緣。因此,怎麼創造財富?就如同農夫要收成,就必須播種,廣結善緣才會有財富。 提問四:目前的社會,以後要如何創造更美好的、理想的經濟? 大師:我想,所謂「理想的經濟」,主要是不要完全朝錢看,要從整個社會的祥和去看。即使人有錢了,但是社會不祥和,沒有歡喜、沒有平安,又如何呢? 我覺得,歡喜是社會今後要發展的經濟,祥和是社會今後要發展的財富。所以,不要把經濟局限於金錢,要把經濟擴大,就是將整個人生主觀和客觀融和在一起。所以,推展未來的經濟,需要大家尊重、包容、恭敬、友愛,互相攜手工作、幫忙、服務、做義工。感恩的人生,才表示富有,不知感恩,表示貧窮。就像許多做義工的人,他必定是覺得自己「有」,所以願意去幫忙人。 因此,不是說擁有多少錢財,才叫做「經濟發展」,道德的理念愈增加,社會的財富就愈多。 提問五:目前社會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失業率非常高,在這種情形之下,求職的人該朝哪一個方向努力? 大師:多少年前,找職業很困難,常常有一些失業的年輕朋友、信徒來找我,拜託我替他介紹工作,大概是今日社會找工作沒有介紹人,別人不太放心任用,可是人情介紹的,如果他不用你,也很為難。 所以,現在我對要求職的人,都會告訴他,你自己寫一封信給老闆,告訴他我給你試用兩個月,待遇不計,如果兩個月以後不合適,你就叫我走。當然那個老闆一聽,也很高興,覺得沒有負擔。 那麼之後就看你的本領如何了,如果你勤勞、有耐力、對工作有效率,即便是兩年,他也不會要你走,如果你不具備條件,就算要我替你找職業,甚至找國家來幫忙,也不一定能成功。所以,我想失業的朋友們,健全自己比較重要! 提問六:近代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講的需求層次,是從基本的需求,一直到最高的自我實現。那麼在自我實現裡,事實上也就是要提高人的品質。如何提高人的品質呢?我覺得大師推動的人間佛教是最好的妙方,因為你能夠體認釋迦牟尼佛的本懷,能夠做一個覺者,自然而然會把一些世俗的物欲,盡量降低,會提升你的境界層次。 大師:人很重要,你看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他把西方極樂世界建設得就像一座美麗的公園,就像一個進步的都市,黃金鋪地,七寶行樹,八功德水。假如台灣社會大家都能重視人的品質,人人都做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就在台灣。(待續) 【延伸閱讀】 佛教對經濟的看法 佛教對錢財的看法是「非善非惡」,佛教並不完全否定錢財,黃金是毒蛇,黃金也是弘法修道的資糧。根據經典記載,佛教的信眾中不乏大富長者,如須達長者布施精舍、毗舍佉四事供養等,都受到佛陀的讚美。因此,佛教不能過分倡導貧苦思想,因為樸素淡泊用來自我要求是道德,用來要求別人則為苛刻。 財富有清淨的,有染汙的;有外在的,有內心的;有一時的,有永久的;有現世的,有來生的;有個人的,有共有的。大乘佛教主張個人可以清茶淡飯,所謂「三衣一鉢」、「衣單二斤半」、「頭陀十八物」,但是寺院團體不能不要財富。自古寺院建築,朱簷碧瓦,雕梁畫棟,富麗莊嚴;亭台樓閣、廊院相接,重重疊疊,幽遠深邃,因此有謂「佛門淨土」,佛門其實就是一個清淨莊嚴的世界,一個安樂富有的世界。 佛教不但重視一時的財富,更重視永久的財富;不但重視現世的財富,更重視來生的財富。佛教認為錢財是五家所共有,錢用了才是自己的,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因此有了財富,還要懂得規劃。《阿含經》四句偈云:「一施悲和敬,二儲不時需,三分營生業,四分生活用。」布施如播種,要有拔濟奉獻的精神。布施財富則要不自苦、不自惱、不勉強、不比較、不計較,要能做到隨喜、隨緣、隨分布施,如此才不失布施的真義。 此外,佛教對於經濟的觀點,首先以「因緣果報」說明財富的獲得,應從培福修德、廣結善緣而來。因此,寺院經濟的管理人要有因果觀念與常住觀念,例如「有權不可管錢,管錢的沒有權」;並且強調「要用智慧莊嚴世間,而不要用金錢來堆砌」;「要能運用財富,而不為財富所用」;尤其本著六和僧團的精神,重視「利和同均」,十分合乎現代人共有、共榮、共享的觀念。這都是佛教經濟觀的特色。 ──摘自《佛光教科書》第六冊 實用佛教〈佛教對經濟的看法〉

MORE

金剛經講話第二 真知真見法相不生分第三十一❶

文/星雲大師 佛陀為行者闡明離見、相之理, 心並沒有我見、我相的住著。 但凡夫愚者,以為佛陀處處說四相, 就是有個見、相可得, 不能解悟佛陀所說之義,見、相乃非空非有也。 譯文 「須菩提!如果有人說:『佛陀宣說的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真實的,離開這些真實存在的四見,就能解脫!』須菩提!你認為如何?這個人了解我所說的深意嗎?」 「佛陀!這個人不了解您所說的深意。為什麼呢?佛陀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些都是虛妄不實的,只是隨緣而設立的假名。眾生迷於事相為有,若能曉悟法性空寂,便知不可於此四見妄執實有。」 「須菩提!發起求無上正等正覺之心的人,對於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都應該如實知,如實見,如實信解,心中對一切法相,乃至非法相,不妄起執著。 「須菩提!你應當知道,所謂的法相,並非有真實不變的法相,只是緣起的幻相,佛陀暫時應機說法的假名而已。」 原典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①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②、如是見③、如是信解④,不生法相。 「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講話 第三十一分,為總結全經之義也。從當機須菩提問的兩個問題──發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如何安住菩提心?如何降伏妄心?此分總除諸執,以顯三空(我空、法空、空空)之正智。 在第三分中提到,若菩薩謂有眾生可度,即著我等四相。又第四分說,菩薩不應住六塵布施,應無所住而行布施。第六分說,若心取我相、取法相、取非法相,都是著相。四相是心外粗顯的執著,起於心念微細的我等四見而運作。佛陀在此分,則粗細妄念俱遣,內外見相拂淨,令吾等不生一念,契如如不思議境。 一、拂四見相,解如來義。 二、發菩提心,生正知見。 《金剛經》宣說離相、無住的微妙大義,由離相、無住起三空正智。菩薩行者若能離卻一切住相,行於布施,成就的福德便如虛空,不可思量。此分將我等四見、法非法相諸執一併總除,以顯非有非空的真空妙有的不可思議。 一、拂四見相,解如來義 佛陀為行者闡明離見、相之理,心並沒有我見、我相的住著。但凡夫愚者,以為佛陀處處說四相,就是有個見、相可得,不能解悟佛陀所說之義,見、相乃非空非有也。黃檗禪師說: 學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總不用學,唯學無求無著。無求即心不生,無著即心不滅,不生不滅便是佛也。 佛陀說我等四見者,乃順俗諦也;說即非我等四見者,乃順真諦也;說是名我等四見者,乃順中道第一義諦也。佛說我等四見,義含三諦,欲使一切眾生,達得我即非我,無我而我,了明自性,頓證真空妙有,自家珍寶,不假外求。 《大方等如來藏經》: 譬如貧人家,內有珍寶藏, 主既不知見,寶又不能言。 窮年抱愚冥,無有示語者, 有寶而不知,故常致貧苦。 佛眼觀眾生,雖流轉五道, 大寶在身內,常在不變易。 如是觀察已,而為眾生說, 令得智寶藏,大富兼廣利。 若信我所說,一切有寶藏, 信勤方便行,疾成無上道。 譬如菴羅果,內實不毀壞, 種之於大地,必成大樹王。 如來無漏眼,觀一切眾生, 身內如來藏,如花果中實。 無明覆佛藏,汝等應信知, 三昧智具足,一切無能壞。 是故我說法,開彼如來藏, 疾成無上道,如果成樹王。 眾生皆有大法寶藏在其身內,不聞不知,耽著五欲,輪轉生死,受苦無量。諸佛出現於世,演說種種法,為開一切有情身內如來法藏。此如來妙藏大智慧聚,儼然清淨,如佛無異。《金剛經》的每一分,佛陀所說之義,亦是要吾人信有內實不壞的菩提種,只要伏心離相,去除無明殼,必成菩提樹王,結菩提果實。 皓月供奉有一天請示趙州禪師道:「如何是陀羅尼(密咒)?」 趙州不開口,以手指指著禪床右邊。 皓月:「這個?」 趙州:「你以為這不是陀羅尼咒嗎?我卻誦得。」 趙州禪師又指著禪床左邊。 皓月:「這個?」 趙州:「有什麼不對,我也誦得。」 皓月:「我為什麼聽不到呢?」 趙州:「你難道不明白,真誦無響,真聽無聞。」 皓月:「那麼說,則音聲不入法界性了。」 趙州:「離色求觀非正見,離聲求聽是邪聞。」 皓月:「如何是不離色是正見,不離聲是正聞?」 趙州示偈道: 滿眼本非色,滿耳本非聲, 文殊常觸目,觀音塞耳根。 會三元一體,達四本同真, 堂堂法界性,無佛亦無人。 密咒為一心總持的功德,與佛同聲相和之時,無形無相,無音無聲,是真空妙有的流露。凡夫希求於咒語音聲見佛,是不解法塵當體全空之理,但法界空性不離色相而顯發。如六祖所言: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 離開色法、音聲等俗諦,要去求取非有非空的勝義諦,是無覓處的! 佛陀以我等見相,作為凡夫起步修行的方便,要行者離根塵緣影,悟得五蘊不實,幻化所成。從假諦入真諦,於離一切相,心無所住,會得即色即空,空有無礙,體相相融的中道第一義諦。凡夫因下愚無智,佛陀才不得不說有三乘十地,有凡有聖等法,但於平等法界性中,哪裡有高下的差別,生、佛的尊卑? 《佛說老母女六英經》: 有一母人,貧老傴僂,長跪問佛:「五陰、六衰,會合我身,悉為是誰?來何所從?去何所歸?惟願世尊,為我思惟!」 佛言:「善哉!宜識其幾!諸法因緣,識之者希。譬如鑽火,兩木相揩,火不從鑽,亦不從燧。火出其間,赫赫甚輝。還燒其木,木盡消微。 「亦如搥鼓,其音哀摧。聲不從革, 亦不從搥。諸法如是,因緣相推。 「亦如天雨,風雲雷電,合會作雨, 不獨龍威。諸法如是,文亦如是。 「譬如畫師,調和彩色,因素加畫, 無形不即。皆須緣合,非獨一力。」 諸法如是,皆須緣合,非獨一力,亦非有主。佛陀要吾人明徹五蘊危脆,法塵非實,直到潔淨六根,豁然看破世間假相。 間宮是位著名的教師,曾向一位禪師請求指導,禪師教他參究「隻手之聲」。他日夜參究,但是禪師不滿意的說:「你未死心,貪著六根的欲望和得悟的境界,你不如死去好了,那倒可以一乾二淨。」 間宮再度叩見禪師,禪師再要他舉示隻手之聲,他立即倒在地上,看起來猶如死人一般。 他的老師嘆道:「你死去的只是外在,究竟什麼是隻手之聲?」 「我還沒有參破。」間宮抬頭答道。 「死人是不說話。」禪師一棒把間宮打出去。 妄心不死去,於人我起刀兵劫難,愁困饑饉,熱渴纏身,自苦惱他,怨憎相習染,徒增我見我愛,枉生憂悲怖畏。無量世中,相互惱害,立我爭人,不曉轉妄緣境為安樂國,向無明性中認取真實主人。 註釋 ①真知者,無所知而又無所不知;真見者,無所見卻又無所不見。凡夫不悟般若妙理,不能降伏妄念之心,所得知見,外不能離六塵,內不能斷緣影,知見愈多,塵勞愈甚,終日為知見所迷,恆時墮於能知、所知之障中。本分旨意,即是要我們斷除心外取法的毛病,務使知見不生。 ②如是知:乃是要知不住相而行六度,方能妙行無住。 ③如是見:是要能度盡眾生,而不見一眾生得滅度。 ④如是信解: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無法發心,是真發心」的教導,能心無疑慮,明見其理。

MORE

【佛法真義3 佛門行事152】說唱弘法

文/星雲大師 佛光山開山屆五十周年之際,我在「話說五十年」的時候,曾經提倡,未來佛光山下一個五十年,要注重「說唱弘法」。佛光山的弟子大家要會說唱,就如同佛陀和諸大弟子一樣,要會善用巧妙譬喻,要會應用十二部經典。 對於唱歌弘法,不管是用什麼調門唱誦,南腔北調,只要有人喜歡,能聽到佛法,都可以作為弘法說唱的材料。甚至於不單只是說唱而已,現在的交響樂團、兒童的童音歌謠,乃至體育運動,諸如棒球、籃球、足球等各種球類運動,也等於歌曲一樣,都可以用來弘法。 像少林寺以拳術、武功,也能在江湖傳道;你說少林寺的武功,能可以了生脫死嗎?當然不能,但他能護持佛法,佛法有人護持,你們在裡面修行了生脫死,不是可以很安全嗎?因此,體育打球、音樂唱歌,雖然不能了生脫死,不過可以接引大眾,讓佛教人口增加;當佛教人口增加了,將來慢慢了生脫死的人也會增加,這有什麼不好呢? 佛教不捨一法,這是佛陀給我們的指示。現在一些保守的不肖弟子,明明是國家、社會、信徒都很需要,也能接受的傳法方式,只因過去古代沒有,現在增加了,就種種的刁難,種種的阻礙,不給予當代的方便,不能隨著時代的進步,這樣就失去了當初佛陀的佛心。  再說,你聽經聞法,就能了生脫死嗎?甚至你念佛、拜佛,就能了生脫死嗎?了生脫死也需要種種的功德、種種的因緣,你何必排拒當代人需要的五育運動呢?你讀書,能了生脫死嗎?不能啊。那你能不讀書嗎?你吃飯、睡覺,能了生脫死嗎?也不能。那你能不吃飯、睡覺嗎?不要凡事都用一些不當的邪說,來阻礙佛教的發展。 當今的弘法,也應該要用適合當代社會人生的種種方法來接引眾生。你看,一場講經三、五百人聽,和一場體育活動三、五萬人看,哪一個比較能接引眾生、哪一個對增加佛教的人口比較有力量呢?這麼簡單的常識,能可以不懂嗎?因此,以後不可以常常說一些對佛教不利的話,要懂得一切光榮歸於佛陀,一切成就歸於佛教,這才是做為佛子的弘法利生之道,才是莊嚴佛教、發展佛教未來前途的正當之道。 我想我這樣說法,諸佛菩薩應該會印證我的思想、我的說法。 五十三參 我們這個時代的年輕人,只要經濟、條件許可,都希望能有機會到國外留學、旅行,增廣見聞。在佛教的《華嚴經‧入法界品》中,也記載了一位佛教的青年,叫做善財童子,他因為受到文殊菩薩的啟發,於是發心到處尋師訪道,先後總共參訪了五十三位善知識。這位善財童子,可以說是佛教青年遊學參訪的代表;藉由「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其實也在告訴我們,參訪時應該注意的事項,以及參訪的意義與重要。 首先,在出發之前,文殊菩薩就提醒了善財童子,參訪時要具備正確的心態,他說:「善知識們在度化眾生時,都有許多的善巧方便智,調伏、攝受一切眾生,你不要自以為是,不要傲慢,你要謙卑的去學習善知識的優點,不要去注意、在乎別人的缺點。」 另外,善財童子參訪的對象裡,可以說不分尊卑、職業、性別、身分,不但有菩薩、國王、長者、比丘、比丘尼、在家男女信眾,也有外道、婆羅門,甚至企業家、開香鋪的老板、家庭主婦、藝術家、數學家、妓女、船師、青少年等。在這五十三位善知識當中,女性朋友就占了四分之一左右。 此中,自在優婆夷以蔬食美味供養眾生,他先從色身存活的基本需求予以滿足,然後再到思想上的引導,助人解脫;而女菩薩婆須密多,則是只要你和他擁抱一下,互相握個手,你就會對自己充滿信心。從這許多善知識各種不同的方便善巧上,說明世間無有一法不是佛法,只要契理契機,講經說法是弘揚佛法,音樂歌唱、藝術文化、媒體傳播、體育運動等等,只要能夠淨化人心,都是弘揚佛法。 《華嚴經》一向被尊為「經中之王」,裡面講的是佛陀證悟的境界,所以有這麼一說:「不讀華嚴,不知道佛教富貴。」《華嚴經》的思想,推翻了過去傳統執著的男尊女卑、大小分別,展現了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的平等精神。 正如《金剛經》所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即使是童男、童女,也可以是我們的老師,所以大人物也可以去請教小人物,不要因為輕慢、懷疑的習氣,而障礙了我們親近善知識的機會,阻擋我們成長學習的因緣。所謂愚者也有一得,大乘小乘可以互為師,這些都是佛教大德給我們的最好身教與言教。 我們學佛,要把佛法應用在生活中,如禪宗三祖僧璨大師在〈信心銘〉中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我們在世間上,雖然有千差萬別的現象;實際上從體性上來說,一切都是平等的。所謂「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我們又何必老是在大小、高下、淨穢的表相上分別呢? 我們在社會上與人相處,如果能向善財童子學習平等的精神,用歡喜心去尊敬每一個人,不要輕視、看不起別人,不要在語言、行為上製造衝突和對立,能夠這樣去實踐平等,這就是華嚴「事事無礙」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們學佛所要努力達到的目標。

MORE

不逆人意

文/星雲大師 在《金剛經》裡的當機眾——須菩提尊者,有很多的事蹟可以讓我們討論。例如,他每次外出托鉢乞食,都是「乞富不乞貧」,因為他覺得窮人自己三餐都難以溫飽,何忍再去增添他們的負擔?但是「頭陀第一」的大迦葉尊者正好相反,他認為富貴乃過去世懂得布施的果報,今生既已富有,何必再去錦上添花?因此他是「乞貧不乞富」,從來不到富有人家家裡去乞食受供。 兩人極端的行徑被佛陀知道了,佛陀於是集眾開示說:「乞貧乞富,都是心不均平,佛法應該建立在平等法上;儘管世間充滿了差別對待,但是我們的心要安住在平等法上,才能自受用、他受用。」 另外,須菩提還有一個「不逆人意」的性格,我們覺得這個也有需要檢討的地方。 大意是說,須菩提修學「不逆人意」的法門,你叫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如果有人叫他站著,他不會坐下來;有人叫他坐下來,他也不會站在那裡;有人叫他蹲著,他就蹲著;有人叫他睡下來,他就臥倒。總之,他不違背你的意思,你要他怎麼樣,他就怎麼樣。 以此類推,假如人家要你去偷盜,你去偷盜嗎?假如有人叫你去殺人,你殺人嗎?假如只是一味的「不逆人意」,而不去分辨是非、善惡、好壞,這樣的修行,可以嗎?這種行為有值得鼓勵嗎? 修行,一定先要辨別善惡是非、因果好壞。因此,對於須菩提這種「不逆人意」的修行法,需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否則不講是非,不問邪正,不分善惡好壞,這是糊塗。這樣的冬烘,不講究真假,不能成為修行。 須菩提固然是「解空第一」,但是在事相上講,「空」,不能沒有是非,「空」,不是沒有尊嚴;「空」,不是糊塗;「空」,還是有善惡、有因果、有法則的。所以,對於須菩提這種沒有法則的修行,我們認為,應該有重新考慮、修正的必要。

MORE

【延伸閱讀】星雲大師 朝山

文/星雲大師 古德有謂:「念佛一聲,罪滅河沙;禮佛一拜,福增無量。」朝山是增福滅罪最好的修持法門。 朝,有拜的意思。山,需要我們禮拜嗎?山不要我們禮拜。朝山的「山」,是指名山古剎;如我們來朝禮、朝拜佛陀的聖蹟、朝拜四大名山等。朝拜,就是藉由這一路的禮拜,「朝」向自己的真心本性,所以也有到達的意思。例如,「朝」普陀山,就是我「到」普陀山;到了聖地之後,自然就會禮拜,也會心生恭敬。 自古以來,朝山拜佛一直是維護信徒虔誠信仰的一種活動,也是一種修行、一種運動。早在中國西漢時期,就有虔誠的佛教徒,以一步一拜或三步一拜的朝拜方式,朝禮四大名山,向佛菩薩懺除罪業或還願。佛光山於一九六七年開山不久,即開始舉辦朝山修持活動,直到現在近五十年,經年累月都有人來朝山,甚至連神明都來朝山。 朝山一般是從山下三步一拜,一路拜到山上。最初離佛好遠,但一步一步拜得與佛愈來愈接近,拜到最後,身心都會有超越的感覺。 朝山是從凡夫拜成聖者,當一拜一拜的拜到佛前,就會感到自己與佛心融合在一起,心靈也跟著清淨、自在、解脫。 朝山是從娑婆拜到淨土,從汙穢拜到清淨,由身體的健康拜到心靈的健康。邪知邪見者因為朝山,可以拜出正知正見;愚痴者,可以拜出聰明智慧;心量小者,可以拜出寬大包容。 朝山禮拜雖然是「拜」在地上,但可以拜出我們心地的光明、清淨、信心、謙虛、包容、慈悲、智慧、歡喜、感動,而人格的尊嚴,也從禮拜中更加昇華。 「禮拜」更是與佛菩薩交流往來,與佛接心最好的方式,所以我在開示時,告訴信眾朝山拜佛的意義,在於:從山下拜到山上,愈拜愈高,如同步步高升;從山外拜到殿內,表示平時除了注重心外,也要注重心內;從一人拜到萬人,表示愈聚愈多,愈多愈有;從貢高我慢拜到恭敬,愈恭敬愈有佛法,愈有佛法,就會愈快樂。 一步一步的禮拜,就像是到電信局打電話給佛祖,與佛談話接心;一步一步的禮拜,就像是收訊的收音機,在接收佛菩薩的音訊消息。一步一步的禮拜,方寸間的心藉此昇華如大海虛空,使人格更高超,心量更寬闊;一步一步的禮拜,朝山功德都已存入大家心中的功德簿上。 當然,朝山也不一定只是跪拜而已,你到寺院叢林來,一個合掌、一個問訊、一獻花、一拈香,都能為心中帶來寧靜、清涼,這也是朝山的意義、功德。透過朝山,拜出佛的慈悲、莊嚴與智慧,並且把內心的佛性拜出來,自然就能與佛感應道交了! ——星雲大師《佛法真義》

MORE

【星雲大師全集10 人海慈航:怎樣知道有觀世音菩薩】人海慈航:怎樣知道 有觀世音菩薩 10 第二章④ 願做觀世音 喜為他人圓滿所願

文/星雲大師 願心的昇華 想成就任何事,一定要先發心立願。發心立願,並不是一種口號,而是一種修行、實踐。一如觀世音菩薩。 願從心生,發願就是「發心」。 世間上最寶貴的能源,最殊勝的財寶,不在地底下,不在深海裡,不在銀行中,不在荷包內,而是在我們的心中。「心」如田,如地。農田必須經過開發,才能播種、耕耘、收成;土地必須經過開發,才能建造樓房,發展企業。我們的心田、心地也必須經過「開發」之後,才能產生無限的功用。例如── 我們的心中有慈悲,如果能「發心發願」將慈悲開發出來,就能夠人我一如,無怨無悔。 我們的心中有智慧,如果能「發心發願」將智慧開發出來,就能夠深入法海,自利利他。 我們的心中有慚愧,如果能「發心發願」將慚愧開發出來,就能夠謙沖虛懷,不斷進步。 我們的心中有歡喜,如果能「發心發願」將歡喜開發出來,就能夠利樂眾生,永不退轉。 甚至我們「發心」吃飯,就能吃得飽足;我們「發心」睡覺,就能睡得香甜;我們「發心」走路,就能走得長久;我們「發心」做事,就能做得起勁。 生活上的一切都要靠「發心發願」才能進步增上,圓滿完成。 二十歲以前,我與一般人一樣,匍匐在香煙裊裊的佛殿中,誠心祝禱: 慈悲偉大的佛陀! 慈悲偉大的觀世音菩薩! 請您加持, 賜給我慈悲,讓我能息滅貪欲瞋恚; 賜給我智慧,讓我能除去痴暗無明; 賜給我勇氣,讓我能衝破一切難關; 賜給我力量,讓我能順利學佛求道。 每天在朝暮課誦之後,我都這樣地祝禱,心裡覺得如此的祈求是理所當然的。但二十歲以後,我從佛學院結業出來,忽然一個念頭閃入心中:「我每天向菩薩求這求那,都是為著自己,豈不太自私了嗎?如果每一個佛弟子都像我一樣貪得無厭,諸佛菩薩為了滿足我們的所求,不是忙碌不堪嗎?」 自此以後,每當禮佛誦經、講經說法等各種功德佛事圓滿之後,我的祈願內容有了改變: 慈悲偉大的佛陀! 慈悲偉大的觀世音菩薩! 請您加持我的父母師長, 讓他們福壽康寧; 請您加持我的親朋好友, 讓他們平安吉祥; 請您加持我的有緣信徒, 讓他們事業順利; 請您加持一切功德護法, 讓他們福慧增長。 觀世音菩薩垂目含笑,似乎是在嘉許我的進步,我自覺心安理得,因為我不再自我需索,而是為別人祈求。 然而就從二十歲那一年起,我開始了曲折多變的人生。先是追隨太虛大師革新佛教的理念,冒著生命危險,企圖整頓寺院,功敗垂成,因而「發願」有生之年,必定要盡一己之力復興中國佛教,後來果然「願不虛發」;因此又再「發願」將來要「普門大開」,建寺安僧,接納十方,結果也是「有願必成」。 有鑒於當時的佛書艱澀難懂,我發心寫《釋迦牟尼佛傳》,祈願用文學的方式來表達佛陀偉大的一生,或許是因為熬夜寫稿的關係,經常咳嗽,以為得了肺病,所以每天拜佛祈求,一方面希望能寫完佛傳再讓我往生,一方面「發願」要將佛陀寫成人間化、人性化的至情至聖。一年多後,順利出書,而我從拜佛發願當中,也啟發了無限的信心,每天彷彿徜徉在佛陀的慈悲中,與佛陀感應印心。 我曾經三次入獄,在宜興擔任白塔小學校長時,白天國民黨軍隊來搜查共產黨游擊隊;晚上共產黨游擊隊又來偷襲國民黨軍隊,我先後被抓去逼問軍情。到了台灣,民國三十八年,我又遭到嫁禍為匪諜,與慈航法師等數十名出家人一起被捕入獄,關了二十三天。死裡逃生之後,感到生命無常,從而「發願」要將自己所體證的佛法布施給大眾,因此我四處弘法,樂說不怠,即使歷經挫折、重病,也不曾退心。 就這樣慢慢地到了四十歲之後,有一天,我反觀自照,略有所得:過去所有的祈願也是自私自利,不盡如法啊!因為我請求佛菩薩庇佑的對象,無一不是圍繞在「我的」這兩個字上面,這仍然是一種自私的貪求。從四十歲到五十歲,我的祈禱有了一番突破: 慈悲偉大的佛陀! 慈悲偉大的觀世音菩薩! 祈求您給世界帶來和平, 祈求您給國家帶來富強, 祈求您給社會帶來安樂, 祈求您給眾生得度因緣。 每次念完這段祈禱文,心中不免自喜,覺得在修行上又更上一層樓,因為我不是為我自己祈求,也不是為我的親友信徒祈求,而是在實踐《華嚴經》所說的「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 從四十歲到五十歲這十年當中,正值創建佛光山期間,在開山伊始,我就發願「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在願心的支持下,不管是山洪巨風的來襲,或財務困難的危機,我都勇往直前,不曾退縮,不知不覺中突破了許多困難。當時世局詭譎,一度人心惶惶,我在美國設立道場,也處處遭逢困境,憑著「佛光普照,法水長流」的願心,終於忍辱負重,克服萬難。 時光荏苒,心中的體會也不時遞嬗。五十歲過去了,我忽然心有所感:學佛應該是效法諸佛菩薩「代眾受苦,難行能行」的精神,為什麼自己卻總是祈求諸佛菩薩做這做那? 因此,五十歲以後,我開始向諸佛菩薩作如是的告白: 慈悲偉大的佛陀! 慈悲偉大的觀世音菩薩! 請讓我來負擔天下眾生的業障苦難, 請讓我來承受世間人情的辛酸冷暖, 請讓我來延續實踐佛陀的大慈大悲, 請讓我來學習如來世尊的示教利喜。 回想這數十年來,我雖然開刀多次,卻未曾間斷弘法工作;我奔走斡旋,終於讓海峽兩岸佛教的代表,首次坐在同一個會議廳裡商討議案;我走訪中國大陸,為兩岸和平以及福利眾生而祈願;我多次溝通協調,說服諸方大德,在印度佛陀成道處舉行國際三壇大戒,恢復南傳國家比丘尼僧團制度;我不辭辛勞,在世界五大洲遍設道場及佛光會,實現僧信平等、光大佛教的理想。 清夜自捫:凡此艱鉅使命,一 一完成,若非蒙我佛加被,以願心為力量,何能致此? 省庵大師曾說:「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為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 觀世音菩薩亦以「願心」成就無上菩提,其每一個大願,願願都在饒益有情。 普利世間,慈悲喜捨是多麼地深宏廣大。 多年來的修持體驗,使我深有所感:「發心立願」如同學生的升級,應該要策勵自己不斷進步,像地藏菩薩的誓願從「超度亡母,出離苦趣」到「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經過了無量億劫的考驗;彌勒菩薩的發心從「求名求利,遊族姓家」到「降誕娑婆,廣度眾生」,也是多少阿僧祇劫提升的結果。 而我單單一個願心,就花費了一甲子以上的歲月,在人間佛教方面,才漸漸有一點點了然於心;在修道成績方面,才慢慢有一點點差可告慰。可見生命是一場長久的馬拉松賽跑,誰能「發大願心」,堅持到底,誰就能真正地給人好因好緣。 就讓我們發心立願:處處都見觀世音,自己願做觀世音;既做觀世音,喜為他人圓滿所願!

MORE

【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1 佛法義理㉟ 放下

文/星雲大師 人之性在於「有所得」,對於一向習慣了「擁有」的人來說,你叫他要「放下」,他當然會感到害怕。想到要將功名放下、金錢放下、愛情放下、利益放下……當所有一切都放下了以後,自己還能擁有什麼呢? 其實,「放下」不是沒有,放下才能自在,放下才能解脫。好比一只皮箱,需要用的時候就提起,不需要用時就把它放下,如此才能減輕負擔。 有一個故事,很具有啟示性。一名鄉下老人到都市探親,家人為了孝順老人,就拿了一個裝滿糖果的糖罐給他。老人手一伸進去,就拿不出來了。家人很著急,想盡各種方法,都不能讓老人把手從糖罐裡抽出手。後來不得辦法,只好把糖罐打破。原來,老人太過貪心,手裡抓滿了糖,所以才拿不出來。因為不能放下,反而被束縛了。 人,實在說,生活得很辛苦。為了一個人,我心裡放不下;為了一件事,我心裡放不下;為了一句話,我心裡放不下;為了一樣東西,我心裡放不下。因為放不下,心裡的負擔就很重,整個人就因此被壓得喘不過氣來。 有一個外道帶了兩盆花來拜訪佛陀,佛陀一見到他從門外進來,就說:「放下!」於是他把一個花盆放下來。佛陀再說:「放下!」外道只好將另外的一盆花也放下來。佛陀接著又說:「放下!」外道就問了:「佛陀!兩盆花都放下了,還要放下什麼東西呢?」佛陀回答:「需要放下的東西可多了!你的傲慢、邪見、執著、狐疑、愚痴……統統都要放下。」不放下,就算是功名、富貴、金錢、愛情,再多、再好也會成為壓力和苦惱的來源。 一般人,你要他放下功名富貴就已經很難了;要他放下心中的喜怒哀樂,更是不容易。其實,人生要能大能小、能屈能伸、能有能無、能高能低;可惜現在的人,往往為了一句話、一件事、一個人放不下,這都是因為心中沒有承載力。如果心中寬大,能夠「放得下、提得起」,就能成就大事業。 布袋和尚每天背著一個布袋,他常說的,「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布袋,指的就是背負在心上的大大小小的包袱。放下布袋,何等自在!一個人要學習放下背負的大小包袱,才能真正體會到逍遙自在的人生。

MORE

【星雲大師全集116】隨堂開示錄─教育講習 36 成功四要 7-6

文/星雲大師 (三) 樂群融和,集體創作 我們要成功、要有前途、要有事業,光靠個人是沒有辦法的。佛教的真理當中,有一句很簡單的話,叫做「因緣」。世間到處都是因緣法,什麼是因緣法?所謂「眾緣和合」,只有鋼筋,怎麼蓋房子?就是再好的種子擺在桌子上,沒有泥土、水分、陽光、空氣、肥料做為養分,也不會結果啊!因果之間,要有很多的緣分、條件。你學習佛法,要先了解宇宙世間沒有單獨存在的道理,即使是個體戶,它也是一種政策、社會的需要,還是需要有很多朋友的幫忙,要有人購買,才能做個體戶啊! 又例如:我們要吃飯,假如沒有煮飯、種田的人,哪裡有飯吃?我們要穿衣,假如沒有工廠、沒有工人織布,哪裡有衣服穿?你從台北來到佛光山,怎麼能來?必定要搭飛機、坐火車、坐汽車啊!世間凡事都是人家幫忙我的,都是因緣助我成長的,所以我們要想成功,就要樂群融和、集體創作,要很歡喜大眾。 假如你在某一個地方,只跟某一個人好,而失去了大眾,那也等同是一個人,甚至比一個人更不好。一對一很麻煩,要有「眾」。中國的造字很有意思,「眾」下面三個人,一個人當然不好,兩個人也很麻煩,最好是三個人。所以,我現在提倡至少每一個人要交五個朋友。想想,人生之中,如果連五個朋友都沒有,難道你是過去的帝王「孤家寡人」嗎?沒有五個朋友,就表示你沒有因緣啊!這個人很危險。只有一個朋友也很麻煩,得到一個失去一切,至少要有三個人,「三人行必有我師」。 所謂「叢林」,意思就是一片樹林相互依賴,才能遮風擋雨;相互依賴,飛禽走獸才會集合到山林裡。現在看到你們這麼多人在這裡聚集,我是既感謝又感動,為什麼?你們不嫌棄啊!大家在佛光山,物質的待遇是不多,但至少相信佛法,生活也很正常,這是個安全港啊!有一些人就像離群的小鳥,失落了,真是讓人為他感到可憐。所謂「孤雁哀鳴」,孤單、離開團體,這是很悲哀的事情。 很多人見到人,臉上都沒有笑容,或者古怪不肯跟人講話。不合群的人,也容易看得出來,因為他的肌肉都是死的,沒有生命。凡是有活力的人,他一定有笑容,一定樂於跟大家在一起。人是群居的動物,要學習讓自己歡喜起來。你看!獨行的動物都是很凶惡、很古怪;凡是善良的動物,都歡喜與大眾共處。比如大象都是在一起生活,飛鳥都是幾萬、幾千隻聚在一起,人也是一樣,當你不歡喜團體的時候,距離失敗就不遠了。所以,要樂於跟大家相處。 心懷佛法 廣結善緣 當然這也不容易,你樂於跟人家相處,但可能人家看不起你。所以,你要具備一些條件,或者像中國人的送禮、請吃飯等等。為什麼?意思就是:我要跟你往來啊!另外,你也要給人讚美、服務、助人等等,不然,等到你要人家幫忙,就很困難了,「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就是在經典裡也說到「十八地獄」,像八寒地獄、八熱地獄,而第十八層地獄就叫做「孤獨地獄」。 我記得三、四十年前,很多人覺得出家只有一個人,沒有依靠。事實上,現在是出家才有依靠,有師兄弟、同學、朋友、戒兄、戒弟……很多的關係,有團體可以依附,有佛法的伴侶、道友可以幫忙,反而比有情的眷屬還要安全、還要可靠;前提是,一定要有佛法! 像我老了,我不會感到孤單,也不會感到沒有人跟我來往,偶爾還會覺得人太多,這個也來、那個也來,好像我這個人生,除了偶爾看看書、寫寫文章,或是睡覺的時候,才有一個安靜的環境,此外,我周遭都是人,無論走到哪裡都是人。如同慈惠法師說的,過去我在麻竹園,麻竹園就是西門町,現在我到傳燈樓,傳燈樓也是車水馬龍,無論我在哪裡,都有很多人。為什麼?因為我到哪裡都很樂群啊! 眾緣和合 成就不凡 所以,希望你們在各個機構,也都要很歡喜與人來往,我們就是為眾生做馬牛,為眾生服務,因為團體才能創作。經常有人說:「星雲大師很了不起啊!創辦了多少事業,一個人做這麼多事!」哪裡是一個人就有辦法的?我最感謝的是慈莊法師、慈惠法師、慈容法師、心平法師、心定和尚,假如過去沒有他們,我也幾乎沒有辦法。如我常常形容的,慈莊法師,拎著一個小布袋走遍天下,建了多少寺廟;慈容法師,提著一個皮包,在世界上成立了多少的佛光會;慈惠法師,一再地建佛學院、辦大學,教育了多少人才,沒有他們的發心,也難以有成就。我很感謝佛教裡的一句話:「一佛出世,千佛護持。」我不是佛,但總之人人皆有佛性,所以就有很多人幫忙。 現在我在山上感到非常欣慰的,就是大家都很和諧、很合作,齊心著力,集體創作,實現我的理念,個人沒有出頭,個人沒有榮耀,完全是「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現在我們真的慢慢實現這個理想了。我不希望佛光山某一個人多能幹、多了不起、多有智慧、多有能力,一個人是不行的,眾緣和合所成就的事業、成就的未來,才能安全。(待續)

MORE

【星雲大師全集35】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 35

文/星雲大師 過去常聽到「以自然為師」、「與大自然和平共存」的觀念。大師在國際佛光會的主題演說中,也曾談過「自然與生命」、「同體與共生」,可見大師對大地萬物、宇宙一切生命的珍惜和尊重。請大師開示,我們應該如何與大自然同體共生? 「同體共生」是現在這個時代,也是這個世界最開明、最美好的思想。所謂「同體共生」,就是要大家「同中存異、異中求同」,彼此包容、彼此尊重,就如人體的五官,要相互共生,才能共存。好比耳朵和眼睛,一個負責看,一個負責聽,彼此分工合作,才能共同生存。如果耳朵嫉妒眼睛,沒有眼睛看,走路就會有跌入山谷的危險;眼睛如果討厭鼻子,沒有鼻子來呼吸,可能就會一命嗚呼。 因此,佛教講眾緣和合,緣起是宇宙人生不變的真理,是因果的普遍法則,一切法的存在,是因緣而起的。《中論》說:「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這是說明宇宙萬有,沒有任何一個事物能夠獨立存在,包括現象界的有情與無情,都是因緣和合所生。 《業報差別經》即言:「若有眾生,於十惡業多修習故,感諸外物,悉不具足。何等為十?一者、以其殺生業故,令諸外報大地鹹鹵,藥草無力;二者、以其偷盜業故,感外霜雹、螽蝗蟲等,令世饑饉;三者、以其邪淫業故,感惡風雨及諸塵埃;四者、以其妄語業故,感生外物皆悉臭穢。」由此可知,我們如果造了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綺語、兩舌、惡口、貪欲、瞋恚、邪見等十惡業,不但危害自己和別人的身心世界,也危害器世間的國土世界。相反地,行十善業,則可改善生態環境惡化的共業。 因此,從人類與動植物的互動關係來看,不論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礦植物等,莫不息息相關,這就是所謂「同體與共生」的理念。 佛教認為自然界的林林總總,萬事萬物的生滅變化,總離不開物質與精神的「色、心」二法。從小至一麻一麥、一微塵一心念,大至山河大地、須彌法界,總不出色心的範圍。自然界的一切物質,都是由一種或多種物質所構成的,其存在的理則也是相互關係條件的配合,例如颶風、雷電、火山爆發、地震和冰川等自然力量,會造成許多傷害,但是在其他方面,它們也為大地和人類增加許多養分。 以閃電為例,雷電會造成人類、動物傷亡及財物損失,並引起森林大火。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沒有閃電,植物的生存就會受到影響。因為氮是植物的主要食糧,但是地球大氣中的氮不能溶解於水,對植物毫無用處,必須經過某種變化後,才能被植物吸收。 閃電能觸發這種氮元素的化學變化,使氣體狀態的氮溶於水,變為植物可吸收的氮。假如沒有閃電,就沒有水溶性的氮,緊接著樹木的生長就受到阻礙,人類的生存也會受到影響,因為我們呼吸的空氣,是綠色植物將陽光、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食物,並且補充空氣中的氧,而提供給我們人類的。 雖然這只是大自然界中的一個例子,但也充分說明大地萬物都是同體共生,都是相依相待,相互關係的生存。 如《增壹阿含經》所言:「猶如鑽木求火,以前有對,然後火生;火亦不從木出,亦不離木。若復有人劈木求火,亦不能得,皆由因緣會合,然後有火。」自然界一切事物和現象的生起與變化,都有相對的互存關係及條件,沒有永恆固定不變的自體。緣起的理則甚深,譬如因陀羅網交錯反映,重重影現,微妙而錯綜複雜。 惠能大師言「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這真如自性是萬有的根源,是自然界的本體。僧肇大師說:「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同體。」凡人總是以見聞覺知來看大自然,但是我們不要忘了,我們本自具足的真如自性能與大自然界互相感應。 自然,就是人心,就是真理,就是天命,就是宇宙的綱常。唐朝太守李翱聽說藥山禪師是大名鼎鼎的高僧,很想見一見他的廬山真面目。在一個山頭的松樹下,李翱找到正在禪坐的藥山禪師,十分恭敬地請求開示,藥山禪師卻睬都不睬,李翱等了許久,終於忍不住說:「真是聞名不如見面!」說完,正要離開,藥山禪師忽然開口迸出一句:「你何必貴耳賤目呢!」李翱一聽,頗為窘迫,於是問禪師何為「道」,藥山禪師就一手指天,一手指著身旁瓶子的水,說「雲在青天水在瓶」。李翱當場疑團盡釋,寫了一首偈:「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一般人之所以有種種痛苦的產生,是由於與大自然界的人、事、物、境,處於對立、不能調和的狀態。大自然,一以言之就是「道」,如雲在青天,卷舒自如;如水在瓶中,恬靜澄澈。世間事也是一樣,合乎自然,就有生命;合乎自然,就能成長;合乎自然,就會形成;合乎自然,就是善美。 如果我們能奉行佛法,藉大自然的景物而認識自家的真實面目;或因我們真如自性的本體,而賦予山河大地真實永恆的生命,體悟自他不二、凡聖一如、物我一體、心境合一的道理,就會細心守護大自然,與大自然和平共存,而時時有著「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的美好情境了! (待續)

MORE
/337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