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藝文 | 人間福報

文教

「雙桂聯芳」展文化中心登場  用創作展現所見所聞

【記者羅智華台南報導】「雙桂聯芳—蘇子溎、楊桂蓮雙人聯展」即日起至6月23日,在台南文化中心第二藝廊登場,並於今天舉辦開幕活動。此次聯展作品中,她們以旅遊所見之風景、人物和物件為靈感,配合個人思維呈現,展現出豐富創作內涵。     藝術家蘇子溎與楊桂蓮在教育界深耕多年,對藝術充滿熱愛。兩人都熱愛旅遊,此次聯展作品多元,她們以旅遊中所見風景為創作靈感,揮灑出多采多姿的作品。 楊桂蓮出生成長於花蓮,畢業於花蓮師範學校普通科。婚後移居台南,曾任職於虎山國小,擔任教師、主任和校長共38年,於虎山國小退休。從小就對藝術充滿熱情,退休後投入畫畫已近二十年,創作跨足粉彩、水彩、油畫等不同媒材。 蘇子溎來自台南,從事板書教學工作長達32年,直到拿起畫筆後,她才發現自己對於藝術的熱情與才華。如今,她的創作類型包括水彩、油畫、粉彩、書法和拉坯,展現出了豐富多彩的藝術風貌。

MORE

暑假留下美好回憶 青年戲劇實驗室開鑼了!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要如何做出快樂或誇張的表情,理解戲劇核心呢?想發掘自己的戲劇天分嗎?可於暑假以27個小時邂逅劇場並創造屬於自己的戲劇,不管是初學者或是有表演經驗者,劇場實驗室將可以發掘你的戲劇表演天分,並一起探索劇場表演的無限可能。 暑假期間,高雄駁二藝術特區正港小劇場,有高雄市文化局攜手橄欖葉劇團共同打造活力四射的青少年戲劇工作坊「劇場實驗室」。 文化局今(6/1)日指出,「劇場實驗室」是個充滿創意與挑戰的營隊,要讓學員接受從幕後技術到幕前表演的全方位訓練,4天27小時的工作坊有兩梯次,報名至6月12日止。 文化局長王文翠表示,文化局努力培養新世代觀眾,並關注青少年人際互動及藝術體驗議題,鼓勵青少年到駁二正港小劇場體驗戲劇,在暑假寫下不一樣的青春回憶!  「劇場實驗室」的課程內容有表演遊戲、肢體開發、特技魔術、效果髮妝、道具服裝及劇情及劇本剖析等,另有燈光技術初探、即興創作等,內容廣泛多元。 圖/高雄市文化局提供 戲劇實驗室師資由藝術總監張皓瑀領軍,以豐富的導演經驗和創意引導學員深入劇場世界,理解戲劇的核心等,還有表演的造型、髮妝技術教學等,課程趣味性且具挑戰性。參加年齡為13至22歲的青年朋友。 

MORE

小小核桃 變成童話娃娃屋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營養滿滿的核桃,吃完只能被丟進垃圾桶嗎?在藝術家眼中,卻是創作素材,尤其是核雕,它素有「鬼工技」(即鬼斧神工的技藝)之稱,便從明代傳承至今,但核桃到了俄羅斯微型藝術家克里斯汀娜.洛吉諾娃(Kristina Loginova)卻變成一個個可愛的娃娃屋,外觀看起來就像普通的吊飾,打開來會發現有人偶、家具等,甚至可以拿下來把玩。 成為藝術家以前,洛吉諾娃在銀行工作,她分享:「當時我每天都在處理一堆無聊的文件,但我一直夢想做一些有創意的事情。」她的藝術之路,從蕾絲鉤針的項鍊、耳環等開始,後來女兒出生後,洛吉諾娃做了許多娃娃,尺寸愈做愈小,也逐漸愛上微型藝術,自稱為「一個真正的微型藝術狂」。 明代最著名的核雕作品為核舟,例如王毅的〈蘇東坡夜遊赤壁〉,他在一顆不到5公分大的核桃上,雕出宋代文豪蘇東坡與4名友人乘船的場景,不只船身精緻,就連人物手上的茶壺、書卷和念珠等,都清晰可見;洛吉諾娃同樣是選用核桃當創作素材,但不擅長雕刻的她,是用組合的方式,把一顆顆核桃變得充滿趣味。 鉤出小動物 還可以裝上燈 洛吉諾娃大多以鄉村生活為靈感,她先製作出小人偶,再依據場景製作小茶壺、桌椅、床舖等家具,或用毛線勾出花草、南瓜、小動物等。 經過洛吉諾娃的巧手,原本平凡無奇的核桃,變成童話王國,在沒有打開之前,不會知道裡面藏著什麼故事。 不只如此,洛吉諾娃也不斷精進技術,例如在核桃殼上雕刻,讓作品更美觀,甚至還去學了焊接電子電路,以便在核桃小屋點燈,讓原本就療癒十足的作品,變得更有氛圍。 童話、節日 也是創作主題 洛吉諾娃表示,會選擇核桃當媒材,是因為看到小小的核桃殼,就會想像裡面住著小精靈,因此,她決定把幻想化為現實,開啟核桃屋的創作路。 除了鄉村場景,她也會參考自真正的童話故事,例如她以《愛麗絲夢遊仙境》為靈感的作品,她把核桃內部塗上淺藍色,裡面有穿藍裙的愛麗絲、拿著時鐘跑的白兔,還有藏在樹上的貓。 有時,她也會依據節日創作,萬聖節時,洛吉諾娃製作巫婆的核桃屋,裡面有鐵鍋、掃帚等,核桃殼也雕成南瓜的形狀。 比起核桃舟,洛吉諾娃並不算很細緻,但一個個小故事,讓人會心一笑,在繁忙日常中稍微喘口氣,洛吉諾娃說,偶爾想逃避現實時,可以幻想自己在核桃裡生活。

MORE

2024廳院學計畫 首邀啟聰學生感受音樂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國家兩廳院「廳院學計畫」邁入第五個年頭,今年首度邀請台北市立啟聰學校11位學生參與,經過六周針對非聽人族群規畫的「聽覺之外的聲音探索課」,透過視覺、觸覺、手語及科技工具等方式,打破音樂的感知界限,並於昨天(30日)晚間於表演藝術圖書館舉辦音樂體驗分享會。 兩廳院表示,整體課程設計包含六堂主題課與音樂體驗分享會,其中「感受喇叭震動」課程,讓學員從閱讀歌詞開始,再播放歌曲,藉由震動感受節奏,連結自己對聲音的相關記憶;「物件博物館」單元以音樂去感受與物件的連結,開啟學員想像力,聯想生命中的故事並加以表達;「共感背心與肢體互動」課程中,使用桃園市政府藝文設施管理中心與工研院服科中心攜手研發的「共感穿戴裝置」,配合音樂的節奏與情感風格,利用裝置上的光點和震動器,設計出專屬於每首歌曲的音樂感受。 學員於課程中使用桃園市政府藝文設施管理中心與工研院服科中心攜手研發的「共感穿戴裝置」體驗音樂。圖/國家兩廳院提供、周嘉慧攝影 昨日的音樂體驗分享會讓學員充分展現所學成果。蕭紘睿因受課堂上演員郭耀仁的自創曲《媽媽咪呀》所啟發,因而創作了新詩,並將其改編成手語詩與其他學員一同表演,讓在場觀眾驚嘆,手語不僅是一種溝通方式,更具有表演張力與情感的展現,眾人被向母親致謝與愛的詩詞所感動。 課程也邀請到出身於聽障家庭且成長過程與父母皆以手語溝通的藝術家——廖曉彤共同參與規劃與設計。廖曉彤以「聾人文化」(Deaf Culture)為核心作為課程設計的脈胳,引領學員跳脫聽覺的限制。 廖曉彤表示,聾人有獨特的觸覺和視覺去感受「生活的聲音」,學習聲音的方式不一定只能用聽的,學生們能各自用自己的態度和方式所表達的作品,就是專屬他們的「音樂」,因此非常以學生為榮,也期望藉此幫助學員培養身份認同與自信,找到自己與世界的連結。學生連顏瓏也表示,一開始以為是無聊的課,但沒想到相當好玩有趣,很希望以後還有再上課的機會。

MORE

這個龍舟不能划! 故宮北院「端陽時節」展出〈清 象牙仙工船〉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為迎接即將來臨的端午連假,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應景推出新展「院藏清代歷史文書珍品—端陽時節」,展出故宮精選端午相關文物,以夏日傳說、重五故事、收藏端陽、天中同樂、鯤島端午五大主題,帶領民眾探索傳統歲時節日豐富的文化內涵。其中〈清 象牙仙工船〉,長僅5公分、高3.6公分,舟作昂首龍形,卻可見細微窗花樓閣、鏤雕繁密,精巧雕工盡現。展期即日起至8月25日。 故宮策展人書畫文獻處副研究員賴玉玲表示,「端午」原是指五月開端的「端五」,起源夏、商、周朝的夏至節,主要意義在於避邪驅疫,並配合節氣、節儀和節物,而有五月節、重五節、天中節、午日節、端陽節、菖蒲節、浴蘭節、龍舟節、粽子節等别稱。 〈元人天中佳景〉為端陽應景之作。圖/故宮博物院提供 賴玉玲說,這次「端陽時節」展覽,透過古籍文獻讓民眾認識端午節由來,追溯夏季毒月驅厄,以及懸掛菖蒲、吃粽子、飲雄黃酒、賽龍舟等祈福納祥的傳統習俗,同時展出描繪蜀葵、石榴、菖蒲、荔枝、粽子或五毒的應景擺設圖畫和器物,展現古時節令清供的風雅趣味。 精彩展件〈元人天中佳景〉以「天中」為畫題,即端午節的別稱。畫中瓶插蜀葵、石榴、菖蒲等五月花卉,枝梢上繫有香囊,畫幅上方則有道教靈符與鍾馗畫像,蘊含端午驅鬼迎福寓意,為端陽應景之作。 〈清 象牙仙工船〉為象牙雕製的端陽陳設,舟身呈昂首龍形,船艙為三層樓閣,船身左右各配有八槳,舟上共插飾十六面三角旗幟、一頂傘蓋,甲板上還雕有欄杆、牌樓、迴廊等細節,展現精美細膩的雕工。 〈清 銅胎畫琺瑯花草五毒盒〉為花形小盒,粉藍色的蓋面上繪有由粉、黃、藍、綠構成的幾何稜格紋,以及蠍、蛇、蜈蚣、蟾蜍、蜘蛛五毒圖案,呼應端午趨五毒的習俗。 〈清 銅胎畫琺瑯花草五毒盒〉為花形小盒,粉藍色的蓋面上繪有由粉、黃、藍、綠構成的幾何稜格紋,以及蠍、蛇、蜈蚣、蟾蜍、蜘蛛五毒圖案,呼應端午趨五毒的習俗。圖/故宮博物院提供 為搭配當期特展「端陽時節」,在端午節6月10日當天,北部院區結合〈元人天中佳景〉畫中元素,推出「佳景掛天中—來去故宮過端午」掛飾手作體驗活動。民眾憑當日故宮門票至正館B1兒童學藝中心,即可免費兌換材料,隨到隨做,數量有限,換完為止;下午3點於故宮北院正館B1大廳,舉辦「故宮樂端午絲竹音樂會」,由「小巨人絲竹樂團」帶來精彩演奏,以音調細緻悠揚的琵琶、二胡、笛、揚琴、阮等多種樂器,演繹多首耳熟能詳的歌曲。

MORE

台灣公共藝術第一部劇情片《環南時候》 入選紐約亞洲影展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台灣公共藝術史上首部劇情長片《環南時候》,成功入選紐約亞洲影展。這部由導演李鼎針對「環南市場」的河岸歷史與在地人文精神,執導出的愛情電影,改編自真人真事,耗資千萬拍攝,還融合在地食材、傳統宗教等多元文化,呈現出萬華在地最真實的人生況味。電影今(31)日上映。 《環南時候》是文化局接受台北市市場處委託辦理,突破公共藝術以裝置藝術的形式呈現常規,歷經了三年的田野調查和製作,克服了疫情的限制而完成。 文化局長蔡詩萍指出,《環南時候》是台灣公共藝術史上非常重要的里程碑,透過市府跨局處長期合作,讓公共藝術作品以電影的形式呈現,也感謝大家齊力將台北市最有味道的市場,透過台灣的影視實力推銷到國內外,讓大家看見台北常民生活的美景。 每座城市中傳統市場獨有的買賣方式,塑造了城市獨有的生命樣貌,台北萬華「環南市場」,擁有有機蔬果、熱食區等八大類型食材攤商,遍及南北艋舺公廟及夜市。 台北市文化局表示,電影《環南時候》運用該市場獨特空間文化及絕佳的場景特色,階級差別、情感及宗教衝突等呈現,讓觀眾思考並與之對話;劇中也藉由全世界理解東方食物,代表團圓的水餃,透過劇情編材傳遞多元情感,帶領閱聽者領略台北西城文化。 「環南市場改建工程公共藝術設置計畫」包含三類型作品,包括影視音、藝術推廣計畫及實體公共藝術設置;除本次影音作品《環南時候》入選國際影展,另藝術推廣計畫,藝術家陳永賢錄像作品《饗食聚》及《饌食記》也受邀「台灣X芬蘭文化燉2024」於今年7月至芬蘭Kulturhus Björkboda展出,以傳統市場為主題,藉由食物為載體,體現地方風情,期待環南市場絡繹不絕的交易影像,熱鬧的流動,藉此促進與芬蘭當地之國際文化交流。

MORE

爵士風台語歌謠 8月登兩廳院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兩廳院夏日爵士」將在八月登場,今年推出五檔節目,除了邀請阿圖羅.奧法里爾和泰倫斯.布藍查兩位國際爵士巨星來台演出,薩克斯風演奏家蘇聖育還策畫輕鬆自在場的《台味爵醒》,透過拉丁、放克與歐陸爵士元素,重新詮釋〈滿面春風〉、〈燒肉粽〉、〈港都夜雨〉和〈思慕的人〉等不同年代的經典台語歌曲旋律。 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表示,兩廳院在二十二年前,把爵士樂演出搬上國家音樂廳,就是希望有更多台灣觀眾,獲得更多元的聲音感動,「這些年來我們見證許多國外大師級樂手,也欣喜於爵士樂在台灣能夠蓬勃發展。」 今年兩廳院推出五檔爵士節目,其中出生於墨西哥,擁有八座葛萊美獎的鋼琴家阿圖羅.奧法里爾(Arturo O'Farrill)率領三重奏來台演出。另一位葛萊美獎常勝軍泰倫斯.布藍查,則推出《電氣狂想》,準備以電子融和爵士,來展現他理想中的「大熔爐」精神。

MORE

雷驤辭世享壽85歲 文化部長李遠:他是熱愛生命的藝術家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集作家、畫家、影像工作專長於一身的雷驤於昨(29)日辭世,享壽85歲。與雷驤熟識的文化部長李遠聞訊深表哀悼,並提到,「我和雷驤先生有過一起出遊的經驗,他真是一個熱愛生命、享受生活的藝術家,他隨手畫素描,對所見所聞都充滿了好奇,像一個孩子一般,深深影響了我對生命的看法。」 雷驤1939年出生於上海,1949年隨家人來台,台北師範學校藝術科畢業,曾任小學老師、電視節目製作人,同時也是知名作家、畫家、紀錄片導演,畢生獲獎無數,包括金鼎獎、金爵獎、金鐘獎等各領域最高榮譽,2018年更榮獲台北文化獎,他全方位的創作成果,素為文化界推崇。 長年投入文化藝術創作的雷驤,1967年於《文學季刊》第3期發表第一篇小說〈犬〉,自此寫作不輟,文學作品包含小說、散文、隨筆等多達300萬字。著有《愛染五葉》、《文學漂鳥》等散文集及《單色風情》、《島嶼殘念》、《流動的盛宴》等繪畫散文集,並以散文集《悲情布拉姆斯》獲金鼎獎、小說集《矢之志》獲中國時報小說推薦獎。出版人傅月庵曾表示,「雷驤由於美術系出身,他看待世界的方式很特別,作品除了畫面感強烈,用字精準,用電影取鏡方式鋪陳小說,甚至用文字繪畫」。 在影像紀實創作方面,雷驤以敏銳細膩的觀察力,描繪個人、生活、家族、土地等生命記憶及時代歷史紀錄,其影像創作呈現質樸、美學、充滿詩意和兼具人文關懷的基調,所製作《映象之旅》、《大地之頌》、《靈巧的手》、《作家身影》等多次獲得金鐘獎,亦與女兒知名音樂人雷光夏共同合作配樂工作,創作力豐沛多元,同時親身致力人才培育,任教各地學校,將美學深耕台灣。 雷驤半世紀以來的創作生涯,兼具文學作者、插畫家與影像工作者的多重身分,在「全身文化人」的雷驤身上,無疑盡情體現了攝影、美術與文學的辯證與交融,雷驤正式公開發表的攝影作品並不多,但若就攝影事件與攝影行動的社會意義上,他必然是時代先行者。雷驤擅長以文字說故事,也透過影像訴說個人、家族記憶與時代歷史,從早期平面報刊的單幅靜照,到數位出版平台的連作實驗,彷彿經歷了同一照片的時光旅行,從旁見證不同影像機具、圖像媒材、印刷技術物與出版媒介的時代變遷。 文化部所屬國立台灣美術館、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於2021年出版《台灣攝影家:雷驤》,在大量的史料爬梳與作品彙整的基礎上,脈絡化呈現雷驤的影像創作歷程,並纂輯許多未曾公開的手稿與影像創作,透過多幅影像並陳的再創作,展現其深厚的人文主義關懷。 文化部表示,雷驤一生跨界文學、美術與影視,讓文化扎根於生活、美學回歸於日常,對影像實踐的執著與堅持令人動容,為其逝世,文化部表達深切悼念與敬意。

MORE

兩廳院夏日爵士8月登場 台語歌謠和爵士碰撞新火花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兩廳院夏日爵士」將在8月登場,今年推出五檔節目,除了邀請阿圖羅.奧法里爾和泰倫斯.布藍查兩位國際爵士巨星來台演出,薩克斯風演奏家蘇聖育還策畫輕鬆自在場的《台味爵醒》,透過拉丁、放克與歐陸爵士元素,重新詮釋〈滿面春風〉、〈燒肉粽〉、〈港都夜雨〉和〈思慕的人〉等不同年代的經典台語歌曲旋律。 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表示,兩廳院在22年前把爵士樂演出搬上國家音樂廳,就是希望有更多台灣觀眾,獲得更多元的聲音感動,「這些年來我們見證許多國外大師級樂手,也欣喜於爵士樂在台灣蓬勃發展。」 今年兩廳院將推出五檔爵士節目,其中出生於墨西哥,擁有八座葛萊美獎的鋼琴家阿圖羅.奧法里爾(Arturo O'Farrill)將率領三重奏來台演出。而另一位葛萊美獎常勝軍,則將推出《電氣狂想》,準備以革命性的電子融合爵士,來展現他理想中的「大熔爐」精神。 輕鬆自在場《台味爵醒》,邀請薩克斯風演奏家蘇聖育擔任製作人,對於將以爵士元素重新演繹台語經典歌曲,蘇聖育說:「台語歌謠是我小時候的回憶,希望可以用爵士的方式把台灣的文化傳承下去。」

MORE

故宮明年慶百年 蕭宗煌:盼兩岸恢復正常旅遊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國立故宮博物院明年將迎接百年院慶,院長蕭宗煌今(29日)率領團隊宣布「故宮100+」院慶特展系列活動暖身起跑,內容包括明年的「甲子萬年」特展,屆時鎮院國寶北宋范寬的〈谿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和李唐的〈萬壑松風圖〉將首度在南院展出。此外,故宮也將精選約百件珍品,包括〈翠玉白菜〉和清院本〈清明上河圖〉,首度赴捷克展覽。 蕭宗煌表示:「希望以全新思維創造故宮,讓故宮不只是台灣的故宮,也是亞洲的故宮、世界的故宮。」 蕭宗煌細數,故宮是在1925年在北京成立,後歷經萬難遷至台灣,1965年故宮北院在台北外雙溪落成揭幕已一甲子,成為台灣文化的一部分,更於2015年成立嘉義故宮南院,「整個大歷史來說,明年是故宮100年,北院60年,南院10年」,因此規畫故宮100+系列活動,全面回顧故宮的典藏、歷史,展現研究、科技、文創量能。而日前行政院長卓榮泰也勉勵,故宮也要是全民的故宮,能融入台灣民眾生活,蕭宗煌說:「這也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此外,蕭宗煌說,過去故宮平均人流量,國際旅客佔七成,在兩岸交流頻繁時,陸客約占八成,疫情期間外籍旅客降到一成,「接任以來,一直希望兩岸能恢復到正常觀光旅遊狀態,讓大陸朋友能來台灣,看到世界重要的華夏文化資產。」 故宮副院長余佩瑾則預告明年一系列的故宮百年院慶特展。如南院5月推出「江戶浮世之美」特展,屆時將向東京國立博物館商借李公麟〈五馬圖〉及舒城李氏〈瀟湘臥遊圖〉兩件傳世名跡。 除此之外,「甲子萬年」特展將在南北院區同步登場,聚焦故宮在台一甲子的發展歷程,鎮院國寶北宋范寬〈谿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圖〉將首度於故宮南院展出。 在國際交流方面,故宮文物預定明年9月至12月首次赴捷克展出,由故宮與捷克布拉格國家博物館攜手合作「故宮文物百選及其故事」特展,精選〈翠玉白菜〉、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等約百件珍品並搭配數位展件,展現故宮文物的故事及藝術風格。 至於新故宮計畫南北院工程進度,故宮副院長黃永泰表示,北部院區行政大樓及圖書館新建工程預計今年8月竣工,圖書文獻大樓(第二展覽館)預定12月整建竣工;南院國寶館新建工程則預定2027年底開館營運。

MORE
/50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