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公益 | 人間福報

生活

雲林夜市慈愛會體現90度慈悲 助5000艱苦人圓滿身後事  

【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生、老、病、死是人一生必經之路,對在世親人來說,為往生者圓滿身後事,是對已逝至親傳達愛與不捨的儀式,但對貧困家庭而言,卻往往連喪葬費都湊不出來。因不忍見弱勢民眾無法安心下葬,於二○一○年成立的「雲林縣夜市慈愛會」,十三年來默默幫助五千多名往者有尊嚴走完生命最後一程,迄今捐出善款已逾兩億七千萬元,而發起者正是慈愛會理事長陳鴻榮、及一群在夜市揮汗打拼的攤販。 「起初只要看到報紙報導哪戶人家籌不出喪葬費,我就跑去包奠儀幫忙送終。」談起善行緣起,現年五十九歲、在夜市擺設夾娃娃機的陳鴻榮說,一開始是自己去慰問喪家,後來被夜市同行知道後,就熱心表示也要參加,漸漸從一個人變成一群人,匯集的愛心資源也如同心圓般擴大。 秉持「相揪做好事」信念,投身公益的民眾愈來愈多,陳鴻榮與在夜市賣火鍋、鐵板燒的潘茂榮、林治平、謝嘉郎、蔡文堂、陳金塗、楊富程等創始成員,決定進一步成立雲林夜市慈愛會,集結十方愛心助更多貧戶圓滿送終,迄今已有六千多人加入。 會員來自各行各業與海內外,當中有每個月努力省下買菜錢的家庭主婦,也有平凡上班族,還有來自香港、荷蘭、美國的台灣華僑,因在網路看到慈愛會故事覺得很感動、主動捐款。陳鴻榮說,這些會員就跟你我一樣,都是賺辛苦錢的市井小民,每筆善款都是靠大家三百塊、五百塊積累起來、聚沙成塔。正因得來不易,因此他堅持無論是捐一元還是十元都要開立收據,讓款項清楚透明。像疫情三年期間、不只夜市生意不好、許多人更得勒緊褲帶過生活,導致捐款入不敷出,但對慈愛會來說,即使負債也要助人,因為行善不容等待! 陳鴻榮總是行九十度鞠躬禮,雙手奉上善款給家屬,給予受助者尊重。圖/陳鴻榮提供 最令人動容的是,每當陳鴻榮與會員利用白天前往受助家庭時,總是行九十度鞠躬禮,雙手奉上善款給家屬。陳鴻榮語重心長表示,行善應將心比心,他希望透過彎腰鞠躬體現「九十度的慈悲」、給予受助者尊重,讓他們內心不會有被施捨的感受。 也因這樣的同理心,陳鴻榮說自己獲得的感動遠比付出的還多,甚至還有往生者入夢道謝。他表示,有一年幫助一位年僅三十七歲就因鼻咽癌過世的男性入葬,夜裡他夢見對方穿著西裝前來答謝,詢問家屬後得知,那套西裝正是往者入殮火化時穿的壽衣。 陳鴻榮說「雲林縣夜市慈愛會」十三年來幫助五千多名往者有尊嚴走完生命最後一程,迄今捐出善款已逾兩億七千萬元。圖/陳鴻榮提供 不僅如此,「雲林縣夜市慈愛會」還幫助許多仍在念書的年輕學生完成父母身後事,像是有位來自單親家庭、與奶奶相依為命的高中女生,家庭收入全靠父親一人工作支應,沒想到父親肝病住院,病逝後連喪葬費都無力支付。陳鴻榮知道後,立刻送上善款,允諾未來將協助讀大學的費用,讓高中女生感動落淚,直說長大後也要助人、回饋社會。 「每筆善款都代表一個家庭的辛酸故事。」回首一路走來的行善路,陳鴻榮說,慈愛會幫助過最年輕的往生者,是剛出生不久即夭折的八個月大早產兒,年紀最長的則是上周過世  的百歲人瑞阿嬤,因臥床二十幾年,兒子為照顧母親散盡家財、經濟陷入困窘。 除助貧戶辦理後事、捐勵學金助學外,「雲林縣夜市慈愛會」更結合立委之力,推動修法、催生讓低收入戶受惠的「艱苦人條款」,使弱勢民眾往生後可免費使用公家殯葬設施塔位與火化。但對陳鴻榮來說,這樣還不夠,他表示,目前正努力推動,希望將族群擴大至全台「中低收入戶」,幫助更多艱苦人家庭沒有遺憾地為親人送終、心無罣礙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 善款得來不易,慈愛會堅持無論是捐一元還是一百元都要開立收據,讓款項清楚透明。圖/陳鴻榮提供  

MORE

突破職場天花板 消防員、馴犬員女力不設限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中等身材,選擇當消防員,鄭繡敏對工作有清楚的體認,即使出勤20公斤的裝備上身,還要在火場拉起約5公斤的水帶跑步,一點都不喊苦,她說「每次的勤務不僅和時間賽跑,也是體力的考驗,希望人員平安。」 明(5/1)天就是勞動節,在兩性平權的時代,職場上的女性各自展現堅毅的一面,巾幗不讓鬚眉,不管是客貨車駕駛,還是馴犬員、消防員都有女性的身影,她們盡心盡力的在崗位上默默付出,不少女力已成了職場上不可或缺的力量,而且還是出色的主角。 高雄市消防局鼎金分隊消防員鄭繡敏是一個媽媽,她24小時執勤待命的工作,一旦忙起來是昏天暗地;特別是出勤務時,消防衣帽、鞋子及氣瓶的重量全上身逾20公斤,還要在濃煙密布的火場拉起水帶滅火,是份吃重的工作。 已經有14年資歷的她,可是一點都不馬虎,她說,在兩性平權的職場,女性沒有特別待遇,消防員出了勤在充滿危險的火場該衝、該跑或上下雙節梯,不能遲疑,完全是「救援擺第一」。 為了維持身體的靈活度和好體力,鄭繡敏下崗後還要健身、跑步及重訓,以強化心肺功能及救援耐力。她說「打火救援是我的日常,每當完成任務後聽到民眾一句民眾的『謝謝』,心中會有溫暖和感動!」 圖/鄭繡敏提供 鄭繡敏坦言女性在打火的行列有先天體能的不足,但是在救助的過程中,女性的細膩心思常會讓傷者感動。 認真的女力還有高雄市搜救犬馴養中心的領犬員鄭莛芸,因為喜歡狗狗,所以她從消防員轉換跑道當馴犬員。走過7年的馴犬歲月,已先後訓練過5隻搜救犬,Mina咪娜是目前鄭莛芸的好拍檔,每天和咪娜朝夕相處,彼此已有良好的默契與互信。 搜救犬馴養中心的領犬員都是男性,鄭莛芸是唯一的女性。鄭莛芸於咪娜出生後就接手照護,當起狗褓母,不僅要關照狗狗的營養、活動力,還要追蹤牠的體能,從攀爬瓦礫堆開始訓練起,訓練搜救犬走水平梯,跑步、接拋拾回等;過程中狗狗會有畏懼退縮等情形,領犬員要發揮更大的耐心,陪伴及鼓勵,才能帶著搜救犬反覆的練習及充實牠該有的搜救技能。 「馴犬的辛苦在於人、犬沒有共同的語言,只能靠彼此的默契、信任!」鄭莛芸坦言,曾經有過因為教不會搜救犬的技能而懷疑自己的能力,也曾萌生放手。後來同事分享馴犬心得及送暖鼓勵,才讓她慢慢與適應咪娜的節奏,也彼此培養出更好的默契,並成功的馴化了咪娜。 即將滿4歲的咪娜,在鄭莛芸的鼓勵及訓練後已取得國際MRT搜救犬救援能力認證,未來將有出國救援服務的機會了。 一般都是男性的馴犬員,鄭莛芸無視於職場的艱辛,7年來,她帶著搜救犬前進災區,咪娜也於0403花蓮地震立下汗馬功勞。

MORE

美人腿女孩 沈利倩馴鷹教勵志

文/派翠西亞 一出生就確診罹患血癌,周歲前歷經10次化療,沈利倩雖然重拾健康,卻不得不截右肢保命。為了穿戴義肢,她曾經痛過、哭過、傷心過,好在媽媽引導她:「美人腿就是你獨一無二的特色」,加上跟著爸爸養鷹、馴鷹,終於讓她開朗站上講台分享生命故事…… 就讀台中華盛頓中學時,沈利倩成立「老鷹紅豆服務隊」,3、4年間,演講超過40場大型活動,每場平均400人,對象從幼兒園、中學生、大學生,到成人社團、組織…… 高中時,她和團隊夥伴聯手出擊,有人說故事繪本,有人拍攝紀錄、有人場控遞麥克風……曾以「我的美人腿」獲得第7屆台中市文學獎青少年散文類國中組第1名的沈利倩,則是繪本《老鷹紅豆的故事》作者,更會帶著書中的老鷹主角「紅豆」現身會場,在沈利倩的指揮下花式飛翔、穿越障礙,或乖乖站在木架上讓小朋友觀賞…… 和爸爸組成堅強團隊 高中畢業後就讀清華大學特殊教育系,因為夥伴四散服務隊暫時解散,但沈利倩並沒有停下服務的腳步,繼續和從事廣告設計的爸爸,以住家台中為基地,前往全台各地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也進行生態教育。 有時媒體邀訪,爸爸工作忙碌無法同行,沈利倩便穿著輕便的恤衫短褲,一個人搭高鐵北上南下受訪,一路上無視路人好奇盯視的眼神,落落大方的展示自己的「美人腿」,甚至回答路人好奇、關心的提問…… 接受獨一無二的自己 「其實我不是一開始就能這麼坦然面對別人的眼光!」沈利倩穿戴義肢、穿著長褲時,旁人完全感覺不出她有什麼異常,但國中時,她還是曾被同學無情嘲笑是「掰腳(台語)」,甚至被惡劣的言語霸凌氣哭傷心。 媽媽開導她說:「不要在乎別人的言語和眼光,『美人腿』就是你獨一無二的特色。」沈利倩小時候不能理解,長大後逐漸接受自身的狀況,甚至認為自己擁有獨特的外觀,更有利於推廣理念和實現理想。 慶幸出生在樂觀家庭 回想自己一路走來吃過的苦,沈利倩並沒有怨天尤人,反而感謝自己出生在樂觀的家庭中,從小父母就會陪她一起運動,親友也不以特殊眼光對待她,讓她不畏前行,甚至能將熱情發揮到生態保育議題上。 一出生,沈利倩就因500萬分之一的得病率,罹患新生兒白血病,出生幾小時內緊急全身換血,3天後開始進行化療,周歲前共經歷10次化療,好不容易才撿回一命。 8個月大時,因為骨髓移植引發手術併發症,沈利倩兩腳黑化不得不截掉右肢。但在沈爸爸的回憶中,「不論是隔著保溫箱或者截肢甦醒後,她看到我們都笑得好像她是最快樂的孩子。」 登高望遠煩惱就變小 對幾乎失而復得的女兒,沈爸沈媽決定此生只想擁有這個孩子。有趣的是,和其他截肢孩子不同,沈利倩最喜歡的運動,竟然是靠手腳和核心肌群不斷向上的攀樹活動,而受到爸爸影響,她也愛上養鷹和馴鷹! 「攀爬的過程,讓我覺得人生也是不斷努力向上的過程,從樹頂往下看,一切顯得那麼渺小,那些霸凌、挫折、害怕也變得微不足道了!」沈利倩站在7層樓高的樹梢上,放飛家中飼養的老鷹,猶如振翅欲飛的「風之少女」,眼光開闊了,煩惱變小了…… 改變世人對身障誤解 除了攀樹,沈利倩還喜歡溜蛇板、滑板及騎腳踏車。只要一踏上蛇板,她靈巧如風般四處滑行,變換姿勢,隨之左手一揚,又成了老鷹振翅飛來降落其上的「鷹之少女」。 更因為自身在學著穿戴義肢期間,身受其苦及遭受校園霸凌,沈利倩決定大學選讀特殊教學系,希望能透過志願服務及理念宣揚,改變世界和世人誤解。 「學穿義肢時常磨擦疼痛到哭,而由於截肢部位會隨身體成長骨頭增生,我每隔2、3年就得動刀一次修整骨頭……還常被取笑、霸凌。」沈利倩坦言,小時候不明白為何細細的「美人腿」是自己的特色,慢慢成長後才感受到媽媽的話,帶給自己很大的力量。 得獎多更願行善天下 如今開朗正向的沈利倩,每個月都會到美術館當志工,高中時還曾擔任四淨活動(淨山、淨灘、淨川、淨街)副隊長及聽障者服務志工。也因此獲獎無數:清大2024行健獎、2023年「未來大人物」、2022年總統教育獎、全國10大傑出青少年獎、台新青少年全國志工菁英獎、保德信志工菁英獎、Formosa女兒獎…… 「從小我從醫護那邊得到很多幫助和關懷,讓我想效法他們幫助其他人。」沈利倩的心願是:一般人因為不夠了解身心障礙者,常會加以排斥、霸凌,我想要當身心障礙者與社會的橋梁,消除彼此隔閡,讓身心障礙者能被平等對待。 受邀演講 紅豆是最佳夥伴 8年多前,沈利倩讀國中時,爸爸迷上養栗翅鷹(哈里斯鷹),這是台灣少數可以合法飼養的鷹種(總共有5種),沈利倩也愛上在大肚山上,放飛老鷹自在飛翔、海闊天空…… 為了養好栗翅鷹,爸爸努力取得馴鷹師證照,沈利倩不落人後,也跟著爸爸學習,取得馴鷹師的資格。「老鷹雖然是猛禽,但具有一定的智慧,只要懂得如何和老鷹溝通,其實牠們很親人。」 沈利倩家中目前一共有4隻栗翅鷹,統一都叫「紅豆」,所以每次沈利倩呼喊「紅豆~」,4隻鷹都會轉頭看著她,甚至飛到她身邊,讓她心中有說不出的溫暖。 之所以為老鷹取名「紅豆」,是因為栗翅鷹的翅膀上有一處紅色飛羽。「常有小朋友問我為何不分別取名綠豆、花豆、黃豆……但我覺得『紅豆』最搭配,所以都叫一樣的名字,牠們也比較好理解。」沈利倩每次去演講,會輪流帶其中1、2隻到現場,人鷹搭配和諧,默契十足。 在養鷹過程中,沈利倩了解到:農人為了避免農作物被老鼠、麻雀等吃光,會在田裡投放農藥,老鷹誤食中毒的小動物,也會中毒身亡,讓老鷹數量愈來愈少,對整個生態都有影響…… 至於會開始向學童宣導環境永續及生態保育,則是因小學老師獲悉她養鷹、馴鷹,特別邀她返校演講,沒想到誤打誤撞的機緣下,吸引愈來愈多的各界邀約。

MORE

意外闖入神祕車廂 「唐寶寶」公益廣告有洋蔥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唐氏症基金會突破傳統,打破一般公益廣告的框架,以緊張、懸疑的手法拍攝影像,隱喻社會大眾面對身心障礙者的疑慮與擔憂。影片上架二周,即引發全網熱議,網路點閱率達50萬人次觀看。 影片中敘述一位平凡的上班族,偶然在上班途中搭上捷運的最後一節車廂,突然發現車廂內都是唐寶寶,上班族對唐寶寶充滿好奇,試圖在車廂中觀察唐氏症者的生活樣貌,隨著列車的啟動,唐寶寶跟一般人一樣的展開日常生活,沒想到劇情急轉直下,最後上班族才是成為受益最多的那個人。 「世界因不同而美麗,因瞭解而更好。」原來這支廣告是唐氏症基金會所拍攝的公益宣導影片,基金會年度代言人李千娜心有所感的真心呼籲。 仔細觀看除了這支長達2分鐘的影片外,基金會還特地剪輯了一支片長僅有十秒的預告片,首次挑戰公益影片的尺度與框架,片中採用緊張、懸疑的手法呈現,特寫每個唐寶寶的眼神,隱喻的提醒社會大眾,看似警覺、深遂的眼神,其實一點也無害,所有的擔心與害怕,其實只是人心的反射,因不夠瞭解而產生的距離。 廣告最後想要表達的是「如果人們能夠打開心胸,多一點尊重與包容,用愛關注這些孩子,這世界也會因此而更友善。」 圖/擷取自YouTube 基金會董事長林正俠表示,透過公益影片不僅傳達出唐氏症與身心障礙者的日常,更能帶出公益的溫度。「透過影像,希望能夠打破冰冷的表象,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喚起大眾對弱勢議題的關注和反思,並以實際行動,替社會盡一份心力。」他也呼籲民眾正視 SDGs 所提倡的「減少不平等」議題。

MORE

張健芳 樂在推廣可可文化

文/黃作炎 可可豆的拉丁學名,意指「神明的飲料」。台灣女孩張健芳,因緣際會在中南美洲鑽研並愛上可可文化,沒想到多年後,竟在台灣接續上這段可可夢想種子,致力以古法烘焙、翻炒可可豆,研磨、沖泡出絕美飲品,並將台灣種植的本土可可豆,化身為各種可能的食物…… 張健芳政大新聞系畢業後,誤打誤撞成為「美食旅行家」。喜歡旅行的她,寫的不是美食的體驗,而是食物的故事,更希望透過食物媒介,導引讀者進入異國餐桌上有趣的故事中。 2011年,專注於農業、食物、環境等公共議題,強調關心農業、友善土地的網路獨立媒體「上下游新聞市集」創立了,張健芳獲邀擔任義務撰稿,因而接觸到國內許多食物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且觸角還放眼關注全球各國關於食物的故事。 有食物和故事的旅記 藉由旅行採訪的過程,張健芳逐漸書寫出特有的旅行見聞風格,她用「青木瓜沙拉」描寫泰國紅燈區,用「茶」側寫伊拉克戰爭……「旅行」+「食物」+「故事」的內容頗受好評,2012年,文章集結成為她的第一本書《 一個旅人,16張餐桌:沒和當地人吃頓飯,就不算去過那裡》,一推出就入選誠品書店的當月選書。 「我每到一個地方,至少會與當地人吃一頓飯,藉以了解當地的文化。」曾在日本當交換生的張健芳,因緣際會學習了西班牙文,沒想到後來去拉丁美洲旅行採訪,全都派上了用場。 可可原鄉的驚喜驚豔 「西文圈完全是另一個世界,到處都是色彩和音樂,舌頭可以品嘗到顏色,手指可以捕捉到音樂,拉丁美洲不是寫小說的地方,而是小說發生的地方,太精采了!」張健芳眼中的拉美世界,天天上演著驚喜和驚豔。 第一次去逛墨西哥小鎮的市場,張健芳吃到現磨微溫的巧克力,風味粗獷又強烈,大感震驚後覺得餘韻繚繞不散。隨後又到瓜地馬拉參訪可可園,發現置身可可原鄉的拉丁美洲,是如此幸福的一件事。 千年不變的時空定格 「巧克力竟然長在樹上,不是從超市買的。鄉下老屋的後院種著可可樹,這裡的阿嬤晒可可豆,就像台灣阿嬤晒龍眼乾,炒可可豆像在炒瓜子,剝可可豆像在剝花生,既新鮮又熟悉,既古老又日常,而她們這樣做,已經幾千年了。」 張健芳跟著拉美阿嬤們在廚房瞎忙,看著她們滿頭汗水,柴火映著臉頰,可可豆在鍋子上微微跳動,嗶啵作響,巧克力香氣濃郁得彷彿可以咀嚼,張健芳目眩神迷,這一刻,時空彷彿停住了腳步。 土法煉鋼成就可可飲 她看到阿嬤搬出一個研磨可可膏的巨大石磨,興奮激動得無與倫比,可可豆在石杵前後推擠下低聲碎裂、咿啞作響,顆粒愈磨愈細,最後用開水沖泡可可,再加點辣椒粉,就成了一杯芳香滿室,還有保健祛痰及預防感冒作用,足以抵擋夜晚寒氣的可可熱飲。 張健芳發現,飲食與家庭始終接連著有趣的故事,在異國餐桌聆聽到的家庭故事,讓她感悟深切。「最大的感悟就是:從產地到餐桌,食物里程愈短,離產地愈近,人跟人的連結就愈密切,因為你清楚知道:吃進口中的食物是哪個鄰人種的。」 夢想種子在台東發芽 回到台灣後,張健芳起初完全沒有想到:曾經的可可夢想種子,多年以後會在台東發芽,開啟她創業的契機。 其實早在2003年,屏東縣內埔鄉的農民,就種下台灣第一批可可樹。張健芳回台灣後獲知,不計成敗一頭栽進可可的世界裡,直接找農夫買新鮮可可豆來發酵、乾燥、烘烤、脫殼,不斷碰壁試錯,做出市場願意買單的產品。 匆匆10年過去,對台灣人來說,可可這項農產品的內涵及應用,仍然很陌生,但張健芳樂此不疲,並於去年把多年累積的可可文化養分,創立本土品牌「美麗東可可」,希望日後國人也能愛上可可產品,尊重可可文化。 神明飲料 溝通天地 張健芳在瓜地馬拉,認識一位考古學家安娜,曾從瑪雅遺跡出土的精美玉杯裡,發現殘留的可可,以及四周描繪著王室貴族用可可大宴賓客的壁畫,顯見瑪雅人早在2000多年前,生活中就和可可密不可分。 儘管瑪雅人曾在茂密雨林建立顯赫一時的宮殿和寺廟、天文及曆法也超乎想像的進步,瑪雅文明最終還是消失於人世,但「喝可可」的美好日常,卻和傾頹的宮殿、廟宇一樣保留至今,瑪雅人的後代繼續喝著香醇的可可…… 考古學家安娜還告訴張健芳:「可可豆能溝通天地神靈。」可可豆也曾被古時候的人當成貨幣,至今在當地某些本土宗教儀式中,仍然不可或缺……諸此種種可可傳說,都讓張健芳深深著迷。 可愛酥的瘋狂旅程 張健芳曾參與中美洲「亡靈節」(類似亞洲的清明節和中元節)儀式,期間家家戶戶在供桌上擺上祖先的相片、鮮花和亡者生前喜歡的食物,迎接死去的親人回來團聚。 所準備的食物通常愈香愈好,據說香味能穿透幽冥,召喚親人來相會。而家人會在此時團聚,慢慢啜飲一杯又一杯的熱可可,分享故人行誼,說說唱唱,哭哭笑笑,連接生死陰陽。 「還有什麼香得過現磨的熱可可呢?所以必備供品就是現磨熱可可。」張健芳說,加工可可是一門繁瑣的工藝,在原產地,婆婆媽媽會趁假日一起合作,處理大量的可可豆,以備平日食用。 張健芳在台東燃燒著熊熊maker魂,靠單兵作戰用撿來的棉被和保麗龍做發酵箱,再利用太平洋的海風乾燥發酵完畢的可可豆,晚上掛在youtube上面研究國外專家如何加工,周末還擺攤試吃做市調。 說是浪漫也好,異想天開也行,張健芳屢敗屢戰,內心非常強悍,始終相信自己「可以」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 沒想到在試作可可香蕉乳酪三明治早餐時,一個忘神竟把糖和蜂蜜燒焦了,恍惚聞到焦香味,隨手淋在爐旁一盤可可粒上。等冷卻後,回頭好奇一嘗,驚呆了──這是什麼?又香又脆又夠味! 意外的,原本當三明治配菜的「可愛酥」小兵立大功,竟成為廣受歡迎的小零嘴。此外,不斷摸索嘗試研製而成的「可豆茶」等產品,則打包成受歡迎的沖泡包。 2023年,張健芳在美麗的東台灣正式打出品牌,吸引不少鐵粉入群,憑著一股傻氣,走完最辛苦的草創期。「地球上食物豐富多采,只要好好生活,食物就是我們親手創造的最重要的作品。」 小 啟 台東縣政府「島東風味探索」有機友善農產品展,5月25、26日,在SOGO忠孝館12樓展出。  

MORE

高市敬老、博愛卡社福點數 5/21起適用搭乘台鐵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高雄市敬老卡、博愛卡今年元月起擴大使用範圍,除未限額免費搭乘市公共車、渡輪、輕軌外,敬老卡加碼每年1200點社福點數,博愛卡再享每月900點,可搭高捷及特約計程車等。高市府今(5/14)日宣布5月21日起持卡人可以搭乘台鐵列車。 社會局指出,為鼓勵長輩及身障者多多外出活動及減少自駕風險,高雄市敬老卡、博愛卡可搭乘多元運具。市府和台鐵公司建置高雄社福卡專用模組,提供多一種交通選擇。5月21日起高雄敬老卡及博愛卡社福點數可搭乘台鐵列車,每趟次最高扣抵50點(元),點數用畢仍享有半價優惠。 社會局說明持雙卡搭乘台鐵列車,起訖站其中一站須為高雄市轄內的車站即可使用社福點數扣抵車資,包含大湖、路竹、岡山、橋頭、楠梓、新左營、左營、內惟、美術館、鼓山、三塊厝、高雄、民族、科工館、正義、鳳山、後庄及九曲堂等18站。 台鐵也公告,敬老及博愛卡可搭乘列車比照電子票證適用範圍,除觀光列車等台鐵專屬指定列車不得搭乘外,其餘不限搭乘車種,如搭乘對號列車則不另行畫座。 另社會局也提醒符合申辦敬老卡、博愛卡民眾可持身分證、近照、印章及戶口名簿(55至64歲原住民須附)到區公所或社會局申辦。

MORE

沒有被遺忘! 探索百年勞工汗水的印記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高雄市有約140萬勞動參與人口,百年來隨著產業更迭,勞動類別也產生變化。高雄勞工博物館推出「百年高雄練工坊」及講座,邀民眾探索高雄百年來形成的16處勞動聚落,並見證勞工朋友在這塊土地上辛苦付出的汗水印記。 高雄勞博館「百年高雄練工坊」展覽至7月20日,還有工廠史學講座、走讀及勞動聚落尋訪,另有「點時成今」等導覽,都是勞力付出不可被抹滅的記事。 勞工局今(5/21)日推薦16處勞動聚落地圖,包括早期高雄港搬運貨物的碼頭工人所在的高雄港港史館,還有舊打狗驛故事館、棧貳庫、中都唐榮磚窯廠、台泥紅磚倉庫、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等。 這些勞動聚落已不復昔日繁忙景象,不過勞工努力辛勤付出的斑斑血淚依然留存,史館內有碼頭工人苦力負重搬運貨物的汗水、磚窯廠工人不畏溼熱高溫製磚,採礦工人和土石搏命的足跡,勞工胼手胝足共同打拚出高雄的榮景,更豐富人文歷史的發展扉頁。 圖/高雄市勞工局提供 勞博館也推出「點時成今」、工廠史學講座等,記載影響台灣的勞動事件,回顧自日治時期至今,影響與改變台灣社會及勞動環境的勞動變革,包括大規模勞資爭議、大規模罷工事件及民營化事業,勞工抗爭以廠為家自主自救景象,相關勞動歷史,可以看見靜默的勞權終能抬頭。 還有鐵道迷不可不知,高雄臨港線逾百年工業化的過程,「港都百年勞動身影  以臨港線為線索」一書,梳理鐵道及勞動參與興起鐵路運輸帶動產業繁榮,邀民眾實地走進百年時光隧道,爬梳港都發展史。

MORE

以色列之友聯盟在台成立 5/18音樂會傳遞愛與和平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近年全球政治、經濟局勢晦暗不明,戰爭衝突成為許多國家突破桎梏或自保的手段,台灣身處亞洲中心同樣面對諸多國際挑戰,以色列之友聯盟在台灣秉持「愛沒有仇恨,和平不恐怖/The Hope is Real, for Love is Real」理念,由台灣發起、國際響應,邀請兩位現任聯合國協會/NGO 大使與現任德州共和黨執行委員會委員來台響應串聯,讓愛與和平的火焰永不熄滅。為倡導愛與和平的精神,由以色列之友聯盟在台灣主辦的「愛以真Love isReal 音樂會」將於5月18日在大安森林公園音樂露台舉行。 以色列之友聯盟在台灣今(16)日在台北圓山大飯店盛大舉行「愛與和平 台灣發起國際響應記者會」,吸引國際媒體爭相採訪,其中現任聯合國協會美國橙縣科技大使Peter Kuo,聯合國NGO 分會跨宗教建設和平倡議金律親善大使 MinaHolmes 與現任德州共和黨執行委員會委員 Ed Zenner 不遠千里來台出席活動,親自為支持愛與和平發聲,讓現場氣氛來到最高點,也創下台灣首次同時 2 位聯合國協會/NGO 大使訪台新紀錄。 以色列之友聯盟台灣總召黃宇涵表示,台灣重視人權自由,多年來人民經歷過數次政黨和平輪替,在尊重社會、接納不同聲音打下扎實基礎;而以色列作為中東唯一民主國家,勇於包容不同種族、宗教,並尊重其差異性,兩者皆享有同等自由人權與民主價值,這正是「以色列之友聯盟在台灣」的創立宗旨。 為倡導愛與和平的精神,由以色列之友聯盟在台灣主辦的「愛以真Love isReal 音樂會」5月18 日將在大安森林公園音樂露台舉行,演出分為民俗文化篇、流行文化篇、以色列篇等,其中民俗文化篇由台東布農族合唱團的八部合音領銜主演,傳遞「愛與和平」的精神。

MORE

「愛洄來」暖心餐會 齊助創世花蓮建院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母親節前夕,民視藝人梁佑南、王燦、林道遠為「愛洄來」一植愛您暖心餐會暖場,現場模仿百歲創辦人曹慶用棉花棒繪製創世花蓮院藍圖,共同助建「創世清寒植物人安養院-第18家花蓮分院」,期盼喚起社會大眾的關懷與支持,號召民眾帶著一直愛你的人參與5月24日的餐會,認助兩張餐券還可獲得由義工手工編織的花束,讓愛永恆。 自稱「媽寶」梁佑南分享,「母親儘管失智,卻仍然用自己的方式一直愛著孩子,每個照顧者的選擇都不容易。」她跟創世結緣七年來最感動的是,回到同一個地方看到同一個被照顧者的進步,「護理人員在復健過程如果不夠用心,我相信不會有這樣大的進步」,她希望大家能陪伴創世,一同走過這段艱辛過程。 王燦說,長輩都希望可以不造成子女的拖累,讓子女可以在外面沒有牽掛的打拚,此次餐會不僅是慈善活動,更是一場暖心的家庭聚會,讓大家在五月感恩月中,與最愛的家人一起共度美好時光。 林道遠則提到,求學時期為了「銷警告」,寒暑假曾到台北火車站為創世街頭「募發票」,今天很開心能來擔任愛心大使,也希望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如果當天無法參與,也可認助餐券做二次公益,轉贈給植物人家屬或清寒學子到場用餐,讓「一份祝福,有兩份愛」。 藝人梁佑南、王燦、林道遠為「愛洄來」一植愛您暖心餐會暖場,現場模仿百歲創辦人曹慶用棉花棒繪製創世花蓮院藍圖。圖/創世基金會提供   創世基金會公關社資部主任吳昭芬表示,餐會現場工作人員將身穿復古旗袍,營造充滿溫馨和感動的氛圍,除了品嚐美食、聆聽動人的音樂,還可以欣賞百歲創辦人以棉花棒創作的海灣畫。 吳昭芬說,植物人的照顧是一條漫長的路,籌建安養院經費龐大,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支持,這場公益餐會距今不足三周時間,認助的桌數僅有二成,歡迎企業、社團、個人認桌,一人一力,讓花蓮的植物人得到更好的照顧。詳情請見https://reurl.cc/Wxq68O或愛心專線:(02)2835-7700分機113餐會小組。

MORE

避免大車右轉盲區事故 小車及行人遠離2公尺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高雄市接連發生重大交通事故,都來自於大型車右轉盲區所造成,高雄市交通局今(5/5)日提醒大型車右轉盲區的內輪差易被忽略,而導致停等用路人有致命風險,籲小型車及行人都應和右轉大車保持2公尺以上距離,以策安全。 交通局指出,近日大型車事故原因係為右轉盲區或未遵守號誌所致。大型車有前後左右4個盲區,其中大型車右轉盲區含內輪差最容易被忽略,籲大車駕駛務必利用行車視野輔助系統再次確認右側無人、車,再行右轉,並提醒一般用路人,避開大型車右側視野死角,以降低事故風險。建議小型車及人行應和右轉大車保持逾2公尺的距離才算安全。 高雄市道安會報多次提醒大車駕駛,一旦發生事故會面臨交通安全條例處罰,也會被吊扣駕照與刑責、拘役或罰金,都會影響到自身權利,籲大車駕駛務必遵守交通安全規定,並善用行車視野輔助系統,確保行車安全。 交通局表示,正推動大型車加裝右前方「主動」警示系統,希望藉由主動聲響或燈光警示提醒大車駕駛,右前方盲區有車輛進入,以降低駕駛右轉疏忽造成的事故及憾事。

MORE
/8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