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說偈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星雲說偈--三世因果

文/星雲大師 人惡人怕天不怕, 人善人欺天不欺; 善惡到頭終有報, 只爭來早與來遲。 ──《增廣賢文》 這一首偈語是說三世因果的道理。「人惡人怕天不怕」,有的人很凶惡,人人都怕他,但天不會怕他,因果更不會怕他;「人善人欺天不欺」,我們做人只要心地善良,即使被人欺負也沒有關係,老天爺、真理不會欺負我們,因果更不會欺負我們。「善惡到頭終有報」,善惡到頭必定有報應,「只爭來早與來遲」,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因果絲毫不爽,但看果報何時現前。 世人有時候無法相信因果的理則,因為看到很多做善事的人,卻沒有好的報應,例如善人被倒了帳,做好事卻身體不好,善人發生種種的災難,就懷疑老天哪裡有因果報應?反之,那許多做壞事的人,升官的升官、發財的發財,一路富貴榮耀,就開始懷疑世間哪有報應?孰不知,這正是因果報應啊! 做善事的人之所以受苦受難,那是在償還過去世他所造的惡業、所欠的債,不能因為他今生做善事就不受惡報;同樣地,也不能因為對方是壞人,就不把他過去世曾種下的福德善緣讓他享受。因此,我們不可以光只看一世的因果,應該要看三世的因果。 有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人不能種了瓜卻想要得豆,或種了豆卻想要得瓜,我們不能自己錯亂了因果,要知道,因果是不會錯亂的。就如:信仰有信仰上的因果、道德有道德上的因果、金錢有金錢上的因果、感情有感情上的因果,意思是,不能因為你有道德,你放高利貸就會發財,也不要以為吃素就等於身體好,因為吃素是道德上的因果,發財是金錢上的因果,不可以錯亂了。 所以,我們平時若能以因果的準則來做人處世,就不會出差錯了。

MORE

星雲說偈 人法

孝順父母, 供養沙門, 尊重梵行, 是為人法。 ──《摩訶僧祇律》 世間上,做人有做人的道德規律,人就要像個人。在佛教裡,做人的根本要受持五戒,五戒是「人法」,是成為一個正當的人的方法:不殺生,尊重人的生命;不偷盜,尊重別人的所有、財富;不邪淫,不妨礙人家的家庭、名節、身體;不妄語,不毀謗他人的名譽、信用;不飲酒、吸食毒品,不傷害自己的智性,進而不侵損他人,持守這五條戒法,就合乎善人的條件。 《摩訶僧祇律》裡,提出做人的條件有三: 第一,孝順父母。佛教講求「上報四重恩」,即父母恩、國家恩、眾生恩、師長恩,這四種恩德,我們都要感恩回報,其中對我們有最大的恩惠者,就是生養我們的父母。 要以父母生養我們、愛護我們、呵護我們長大的心意來孝養父母;光是甘旨奉養還不夠,要能光大門戶;不但自己有成就,父母也會跟著有光彩,所以能夠光宗耀祖也是孝行。孝,比較容易做到;順,即合乎雙親的心意,配合父母的需要,不過這需要加以辨別,善事美事可以順從,違法的、有傷害性的,就不能完全順從。 第二,供養沙門。是對社會上的宗教師,乃至有道德的聖賢之人,給予他們恭敬、供養、生活的幫助,讓他們得到了供養資助以後,進而能對社會大眾提出更多的貢獻。 第三,尊重梵行。梵行,指的是世間上是有清淨、有道德、慈悲的賢德之士,他的清淨善行,我們都要給予恭敬尊重。可惜現在有些人,對於好人好事他不歡喜,反而還障礙你,給你打擊傷害,實在不合乎做人的法則。如果人人都能從個人做起,尊重社會賢德,推崇好人好事,必然可以帶動整個社會的善良風氣。 《摩訶僧祇律》的這四句偈頌,主要是告訴我們做人的基本德行,依此奉行,即能得人天之福報,進趣菩提道果。

MORE

星雲說偈 --善擇良師

邪師惡友, 畏若豺狼, 善導良朋, 視如父母。 ──《緇門警訓》 在《緇門警訓》裡有四句偈很好:「邪師惡友,畏若豺狼,善導良朋,視如父母」,告訴我們親近老師學習知識技能時,有正派的老師,也有邪派的老師;交朋友,朋友有善良的朋友,也有不好的朋友,你不能不揀擇分別。遇到邪師惡友,應視之為豺狼,敬而遠之。 以宗教來說,很多的外道、邪教,滿口的仁義道德,內心裡卻暗藏洶湧,曲邪不正,怎麼能不加以謹慎防範呢? 佛經裡對於邪師,有謂:「以盲引盲,相牽入火坑」,一個眼盲的人不知道正確的方向,還把很多眼盲的人都帶到火坑裡面去了。因此我們要拜師學道,必須先判斷這個老師有沒有通達自性?有沒有正知正見?有沒有慈悲?會不會說法?為人正派不正派?這些都是擇師的考量。你不能隨便亂投師,投錯了以後,又執著不肯回頭,那就很危險了。 除了慎選良師,也要結交善友。人的一生當中,朋友對我們的影響很重要。《善生經》裡提到四種益友:第一,見非即來勸止;第二,有同情慈愍心;第三,樂於幫助他人;第四,苦樂皆不相棄。與這四種善友相交,有助於我們提升道德人格。 「善導良朋,視如父母」,結交到好的朋友,找到好的師長,就如同遇到「善導」,即善於引導我們歸向正道的善知識,應該像對待父母般地對待與珍惜。佛經裡說,佛就是善導,導人善路,汝若不行,過不在導。意謂著:我引導你走向正道,你不願接受,過失不在我。像諸佛菩薩、羅漢、善知識都是我們的良朋善友,行與不行,禍福得失,全看自己能否懂得善加抉擇!

MORE

星雲說偈-- 行道

文/星雲大師 近道名顯, 如高山雪, 遠道闇昧, 如夜發箭。 ──《法句經》 這段偈子出自《法句經》,提醒我們當自省思,自己是親近道德或遠離道德。 世間上,不論哪一個宗教或學說,都十分重視「正道」。什麼是正道?比方佛教講「八正道」,要時時反省自己:我的思想有近於正道嗎?我的念頭有近於正道嗎?我的語言有近於正道嗎?我擁有的財富有近於正道嗎?我的行為有近於正道嗎?八正道能指引我們趣向正道,是我們終身當奉行、學習的善法。 佛教講「五戒」,就是做人的正道。不亂殺,不侵犯他人的生命;不偷盜,是不侵犯他人的財富;不邪淫,是不侵犯他人的身體;不妄語,是不侵犯他人的名譽;不飲酒、不吸食迷亂心性的毒品,是不任意侵犯自己的健康和別人的安全。能夠奉持五戒,就是親近道德。 又如「四攝」,要我們行布施、愛語、同事、利行;「六度」是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十善道」,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這些都是正道。廣義來說,一切的佛法都是正道,不管遇到什麼事,有佛法就有辦法!人在世間上,能奉行佛法,就不會偏離正道,如同一個人懂得遵守國家的法律,就不會做出貪贓枉法的事。 自古以來,有道之士多為世人所崇敬。如商朝孤竹君的兒子伯夷和叔齊,因恥食周粟餓死首陽山,他們的人品高潔,被後人稱頌傳揚;三代的桀紂幽厲,貴為一國之君卻殘暴無道,如果今天有人要拿桀王紂王來比附他,人人都會不高興。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沒有道德人格。 「近道名顯,如高山雪」,有道之人,聲名高顯,人人無不盡知盡見,就如高山上的白雪,遠遠就能望見。 「遠道闇昧,如夜發箭」,一個人遠離五戒、十善、四攝、六度等正道,就像行走在黑暗中,目不視物,前途必定危險;遠離道德良知,又如夜間射箭,看不到目標,也可能招致可怕的後果。所以行步正道,就像火車在軌道上馳行、汽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行進之間,都能讓我們確保安全。 「道」是自尊、自重、自愛、自立、自強的人格展現。為人行事,要像車有車道,火車有軌道,飛機有航道,人有人行道,各自有各自的「道」,自然不會喪失道德人格。

MORE

星雲說偈 -- 廣長舌

圖/妙顯 溪聲盡是廣長舌, 山色無非清淨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 他日如何舉似人。 ──宋‧蘇東坡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在四十九歲時,有一次從九江登盧山,沿途領會溪聲山色都在對他說法,於是在夜宿東林寺時,寫下這首膾炙人口的感悟詩。 佛法在哪裡?佛法遍滿虛空之中。 佛陀在哪裡?佛陀的色身和我們一樣,也有生老病死,然而佛陀的法身卻流布於大化之間,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這首詩偈描述「溪聲盡是廣長舌」,「廣長舌」,是佛的三十二相好之一,比喻佛說法。你要聽佛陀說法的音聲嗎?佛陀的音聲就在大自然中,生滅潺潺的流水聲,就是佛陀出廣長舌的音聲。你要看佛陀的樣子嗎?「山色無非清淨身」,青青山嵐,就是佛陀清淨的法身。徹悟佛陀真理的人,可以從一切事相上洞見人生;無論什麼聲音,只要你用心觀照,有所覺悟,那就是佛陀說法的音聲。 所謂「生活即道場」,說明了佛法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不僅山川大地,日月星辰和我們說法,乃至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事,都有佛法。譬如小孩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哇!」的一聲,就可以感受到一個新生命要開始了,藉著小孩的哭聲,和我們訴說佛法;看到人們打鬥、謾罵,從中體悟佛法,這不也是說法的音聲嗎?只要你懂得這個道理,佛法隨時都在我們的身邊!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佛陀與我們這麼接近,又時時刻刻對我們說法,有「八萬四千偈」那麼多的妙諦,那麼多的宇宙真理,我們應好好領會,再傳播給別人。 然而有些人聽聞佛法,開始學佛了,就想要閉關,忙著自修、自利、自了,這是很可惜的。學佛不是只求一己的安樂,還要進而發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將佛法弘傳人間,讓世人藉由聽聞佛法離苦得樂,人生的意義便盡在其中!

MORE

星雲說偈--中道的生活

文/星雲大師 三間茅屋從來住, 一道神光萬境閒; 莫作是非來辨我, 浮生穿鑿不相關。 ──唐.龍山 這一首詩偈是唐朝的潭州龍山禪師對自己悟道生活的描述。 「三間茅屋從來住,一道神光萬境閒」,龍山和尚過著茅屋粗食的生活,以智慧來觀照世情,故而他能夠看透世間功名利祿的短暫性,以及是非善惡的虛妄性,因此身心閒適安然,無有牽掛。 「莫作是非來辨我,浮生穿鑿不相關」,不論世事如何紛擾惱人,他的心都可以如如不動,將世間的是非榮辱,淡然視之,無有相干。詩偈中顯示了龍山和尚已置世間的名利於度外,超然物外的心境。 相對於龍山和尚淡泊自在的人生,有的人過著「縱欲」的人生,沉溺於物欲的享樂,醉生夢死,可是也有人過著「禁欲」的人生,看待欲望如毒蛇,生活如槁木死灰。其實,不管是縱欲或禁欲,這兩種生活都有失中道。就像是種花,如果澆水過量,植物就會因根部腐爛而死,可是若是沒有澆水,也會乾枯而死,所以必須恰到好處。佛教既不推崇禁欲,也不提倡縱欲,反而主張過著中道的生活。 我們都是欲界的眾生,當然都離不開欲望。一味的放縱欲望,固然是不當,但是完全的禁止欲望,更加不可能。如果可以合理的節制欲望,並且將欲望導之以正,以善法欲讓自己上進奮發,這是最合宜的。 善法欲能帶來法樂,也就是精神上的快樂,這是世俗的物質快樂所無法相比的。 身心能安住於淡泊中,不論貧或富,都不會被世俗的名利牽著鼻子走,精神就能昇華,即使貧窮,心中依然富足法喜。

MORE

星雲說偈--忍之修養

 忍為世所愛,忍能具端正,忍能得威力,忍照於世間。 ──《大方等大集月藏經》佛教常常教人要忍、忍、忍,實在說,「忍」對於我們的修養,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我有徒眾在佛學院唸書,和同學意見不合了,去報告老師,老師說:「你忍耐一點嘛!」他覺得老師不能解決他的問題,再去報告院長,院長也跟他說:「你忍耐一點嘛!」他覺得院長也不能幫他解決問題,最後跑來找我,我一樣跟他講:「你忍耐一點嘛!」忍、忍、忍,難道除了忍以外沒有別的辦法嗎?人生確實除了忍以外,沒有更好的辦法。一切的問題難關,只要忍一口氣、退一步想都能解決的。  佛門裡講到「忍」,那是無形的力量,你能忍耐多少,就有多大的力量。忍是高超的智慧,若能具備明理、智慧,就能明白「忍」所穫得的利益無限廣大。忍,是一種境界,是能擔當、能處理、能化解;在生活中,忍是一股強大的力量,是做人處事的妙法。因此這四句偈告訴我們「忍為世所愛」,「忍」是世間上最讓人歡喜的。  「能忍具端正」,當一個人遇事都能忍耐,舉止儀態自然莊嚴端正,氣質也會和諧善良。不能忍的人,必定時時起瞋恨心,時日一久,再好的面容也會愈來愈醜陋。能忍之人,他的生活總是從容平靜,別人樂於親近,也會讓人心生敬重。   「能忍得威力」,遇事不必逞匹夫之勇,能忍之人必定具有大威力,能降伏諸難。  「忍照於世間」,忍之美德如同智慧的陽光,普照世間,劃破黑暗無明。  忍,能讓人歡喜愛敬,現世獲得端正,處世具有威力,不被憤怒所牽制,身心安穩,與人和諧無諍。忍的修養,對每個人都是很重要的!

MORE

星雲說偈-- 虛心謙下

成就諸功德, 虛己常謙下, 如果樹繁熟, 枝條自低屈。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在《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裡,有一段偈頌:「成就諸功德,虛己常謙下,如果樹繁熟,枝條自低屈」,這段偈子告訴我們,為人要虛心、謙卑,才能容納接受一切。一個人經常待人謙卑有禮,並不會給人看不起,反而更容易得到他人的敬重。 「成就諸功德,虛己常謙下」,你想要成功立業,擁有人緣,得到他人的重視嗎?與人相處,就必須多一點虛心,多與人點頭問候,握手寒暄;多和人說好話,多給人笑容,在長輩、上司的面前,態度要客氣、謙和;在晚輩、部屬前,要多帶一些謙和的柔軟語,如「拜託你、懇請你、勞駕了、對不起」等等,自然能得到對方的敬重和助緣。 同樣的,現今社會,經商者講究「顧客至上」,企業團體也常標榜「以客為尊」,這些都是自我謙卑的表現,由於謙卑,更顯示其品格的高貴。 「如果樹繁熟,枝條自低屈」,好比樹木的果實、田裡的稻穗成熟飽滿了,它的枝條必定會往下低垂。在過去,一個人出外闖蕩江湖,要想成功立業,只要懂得多一些讚美,多一些好話,多一些遷就,自然會得到許多的方便。因此,一個人想圓滿自己的人格,待人處世必定是謙卑低下,所謂「滿招損,謙受益」,意即在此。 西洋哲學家有一句名言:「宇宙有多高?宇宙只有五尺高!」那麼六尺之軀的人類,如何在宇宙中生存呢?要把頭低一點,前面的路會更順利。這句話正說明了謙卑的重要。 這四句偈語,對於自我的成熟、人格的提升、人生的圓滿有啟迪與教導的作用,能如實奉行,成就必定無可限量!

MORE

星雲說偈 --上賢也不認識

從來共住不知名, 任運相將只麼行; 自古上賢猶不識, 造次凡流豈可明。 ──唐.石頭希遷 「從來共住不知名」,久遠以來,我們就和一個自己最親近的人住在一起,只是不知道他的名字罷了!他是誰呢?就是我們的真如佛性! 人,最可悲的就是不認識自己,不知道自家的「本來面目」。禪門裡也常要人「認識本來面目」,就好比我們每天對著別人,都可以叫得出「張三」、「李四」,卻不知自己是何等人物!因此要自問:我懂自己嗎?我有認識自己嗎?如果自己都不認識自己,要如何讓別人來了解你呢? 「任運相將只麼行」,一個人除了要認識自己,還要任運隨緣、自由自在地生活。 如何才能任運隨緣的過日子?一,要隨緣生活;二,要隨境安住;三,要隨心度眾;四,要隨喜自在。《大乘起信論》有句話:「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就是為人處世最好的性格。然而「隨緣」,不是隨便行事、因循茍且,而是隨順當前的環境因緣,從善如流;「不變」也不是墨守成規、冥頑不化,是要能擇善而固守本分職責。「隨緣不變」,即不模糊立場,不失去自己的原則;能通情達理,就能處事圓融。 然而現在的社會,大多數的人都是逆著緣在生活,既不能隨順因緣,當然就不可能隨境自在;不能隨境自在,就不容易安住。連安住都不能做到,還談什麼隨心所欲的度眾結緣呢? 世間上,多少的麻煩、是非,都是由於不認識自己而起。所以說「自古上賢猶不識,造次凡流豈可明?」古來多少成聖成賢的人,都還不能認識自己,何況是我們這些白地凡夫,又哪裡會明白呢?我們對於佛道,如果不去研習、自修,真理就永難明白;不明理、不精進,就不懂得修行的可貴;不修行,當然就不會明白自己了。 所以,人在世間上,凡事都要講求「認識」,認識的人多、事多、物多;認識的因緣關係越多,自然會給自己帶來更多的方便。然而真正說來,最重要的還是要認識自己。這首偈語主要就是告訴我們認識自己,才能提昇生命境界,任運隨緣,不再造次、沉淪於凡流之輩。

MORE

星雲說偈--尋師學道

文/星雲大師 發腳尋師為參禪, 孤雲高臥枕石眠; 白月無風光自淨, 青松有雨響聲寒。 ──古德 「發腳尋師為參禪」,在僧團裡,行腳遊方的修行人大多是為求真理而發心遠遊參禪的,他們是如何安排雲水生活的呢? 就像目前社會上,我們要找到一份好職業,必須先具備好的資歷、好的本領,不要埋怨別人不欣賞你、不重用你,因為你沒有足夠的自備條件,就算有份好工作,也不能勝任呀! 所以,發腳尋師學道也要有「孤雲高臥枕石眠」的態度。 一塊石頭能作枕,不貪非分不煩惱,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也能隨遇而安、隨緣自適,不計較環境好壞,像天空的白雲到處飄移自在,雲水生活又何妨? 生活愈是困苦,物質愈是貧乏,愈是要有「三千大千世界」的禪意,有逍遙安忍的心胸,才能夠隨緣自在。 「白月無風光自淨」,是說在無風的月夜,皎潔的天空特別明麗清淨,做人如果不造業、不犯罪,止息內心是非、好壞、得失的亂源,使內心安詳和樂。 人格清淨無染,自然「青松有雨響聲寒」,能識見自己三昧的風光了。 東晉的法顯大師,以及唐朝的玄奘大師,都是發心尋道的先驅者,他們有的渡海,有的翻山越嶺。 他們用堅強的毅力,熬過一切的苦難,千劫百磨也不回頭,實在就是「一缽千家飯,孤僧萬里遊;為了生死事,乞化度春秋」的最佳寫照。

MORE
/108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