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迷悟之間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迷悟之間》人貴相知

人之相知,貴在知心。但是真正的知心,是多麼的困難哦!因為知人知面不知心。 人世間沒有兩個同樣的面孔,當然也就沒有兩顆同樣的心。因此人之處世,知人、知事、知理都還容易,要知人心則很難。正因為知音難尋,所以余伯牙和鍾子期「巍巍乎,志在高山;浩浩乎,志在流水。」當鍾子期去逝之後,余伯牙摔琴,痛失知音。歷史上「孟不離焦,焦不離孟」,也正因為相知之故。 三國時代,諸葛亮和周瑜共同策劃赤壁之戰,除了使用苦肉計、連環計之外,最終能在大江之上一舉得勝,讓曹操折兵損將,落荒而逃的,應是東吳出其不意的使用火攻戰略。當初周瑜與諸葛亮商議破敵之計,相約不先說破,彼此把計策先寫在手心,當兩人同時亮出「火」字時,不禁都因對方的智慧而感驚愕。 戰國時代,燕太子丹欲刺秦王,而與荊軻結為知交;燕公主與荊軻更是相知相許,生死不易。 相知是非常重要的,戰爭要知兵,政治要知政,經濟要知財,所以連政府要放出一個地方官,都叫「知事」。而禪門的修行人更要知心、印心。 知,是一種關係,是一種認識;知子莫若父,知理莫若史。現在的知識份子希望成為社會的主流,但是人類不光只是具備個人的知識,要能相知;尤其要知因緣,要懂得世間一切都不是單獨存在,而是彼此互相助成,互為因緣,這才重要。如果能夠知道因緣,就會知道成住壞空、生老病死、生住異滅的無常之理,也就能知道真理。 你能知道他人心中懷有什麼念頭嗎?你能洞悉他人頭腦裏有什麼思想嗎?韓信心中有百萬甲兵,唐太宗心中有全國人民,孟姜女心中有萬杞良,父母心中有在外的遊子,孔子的心中有仁義,莊子的心中有智慧,佛陀的心中有天地虛空,有一切眾生。 所謂「近山知鳥音,近水知魚性。」人可以知道鳥性,因為你知道牠,牠就會向你飛來;人可以知道山中的獸性,因此可以和百獸為友。人,都可以和萬物相知,都能與天相知,與地相知,與山相知,與水相知,與世界相知,與種族相知。等於木工知木性,他就愛木;花匠與花相知,他就愛花。因為能知世界性,國際性,就能愛全世界;因為你與世界相知,怎麼可以不愛國呢? 因此,人與人相交,貴在相知。歷史上多少捨身賣命的例子,只為「知音」罷了。 歡迎您今晚八點,觀賞佛光衛視播出迷悟之間「人貴相知」節目!

MORE

《迷悟之間》家有聚寶盆

你家中想要擁有聚寶盆嗎?分如下幾點給你建議,提供參考: 第一、精神行為上的聚寶盆: 勤勞:精勤勞動,才有財富;財富不會無緣無故的隨潮水而來,即使隨潮水而來,也要你早起在漲潮的時候,才能撈起它。 節儉:物力維艱,節儉不浪費,才能有財富。  惜物:惜福愛物,別人用一年的東西,由於我的保養、愛護,我家的東西可以用上三年、五年、七年、八年,甚至十年而不壞,這就是無形的財富。 計畫:所謂「穿不窮、用不窮,算盤不到一世窮。」有計畫,則不亂;有預算,則不窮。經濟上能量入為出,有計畫的開源節流,就是財富。 第二、家中人事的聚寶盆: 男丁有事業:家中的男性人士,每個人都要能創業。 女性有工作:家中的婦女,每人都有工作,都能當職業婦女。 老人退而不休:家中的老人雖然是退休了,身體、智慧正是臻於成熟的階段,所以退而不休更能成事。 青年半工半讀:現在講究自力更生,凡家中青年,不要事不關己,要主動關心家務、經濟,要知道生活艱難,將來才有大用。 第三、家中土地的聚寶盆: 良田數畝有種植:家中有一些土地,可以用以耕種,不要任其荒廢,有春耕、夏耘,才有秋收、冬藏。 後院有樹長水果:後院如有空地,可種果樹三、五株,讓它經常開花結果,使家居生活生氣盎然。 屋前綠化花常開:如屋前有空地,要加以綠化,可種植一些紅花綠樹,使其經常開花綠化,不但增加家庭的美化,更增社區的好評。 家中客廳有副業:家中客廳除了會客以外,還能充當一些副業的加工所,如電子配件、衣服加工、機械組合、童玩加工等。 第四、成員人體的聚寶盆: 頭腦智慧生財富:智慧就是財富,智慧的財富比勞力更多。 眼慈手快樂善施:布施播種看起來是給人,實際上自己收穫最多。 心明慧巧成好事:心裏要明白自己,要有靈巧的智慧,給予人家的好因好緣,促成人間的好事。 良言好語結善緣:以良言好語幫助別人,廣結善緣。 人有個身體,身體本來就是寶藏,只要把六根好好的運用,就是財富不盡。因此,「家有聚寶盆」,只要你能好好運用,家中的人、事、地、物,到處都有財寶,你怎能不好好利用呢?

MORE

《迷悟之間》難忍能忍

忍,是中國文化的美德;忍,也是佛教認為最大的修行。無邊的罪過,在於一個瞋字;無量的功德,在於一個忍字。 佛陀說:「不能忍受譏諷毀謗,如飲甘露者,不能名為有力大人。」平時,一個人忍寒忍熱容易,忍饑忍餓也不算困難;甚至忍貧忍窮、忍譏忍謗,都還容易做到,但是要忍一口氣,就不是人人所能忍得了的了。 法院裏,每天許多上訴告狀的人,並不完全是為了財利,很多人只是為了要出一口氣,所以要到法院裏去賭個輸贏。其實,人生的氣惱當然難忍,然而正因為難忍,所以才更要忍,如果容易忍,還要你來忍嗎? 布袋和尚說:「有人罵老拙,老拙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任他自乾了;他也省力氣,我也少煩惱。」忍,是天地間最尊貴的包容雅量;忍,是宇宙中最偉大的和平動力! 須菩提尊者在修忍辱波羅蜜的時候,你叫他坐,他就不站;你要他立,他就絕對不坐,這不是懦弱,這是忍的力量。《金剛經 》中,佛陀說他自己作忍辱仙人的時候,被歌利王誣陷、割截身體,他都不生氣,他所表現的正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修行功夫。所以,成佛要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要福慧俱全,這就是佛陀的「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相好從那裏來呢?都是從忍中修來的啊! 忍,不是懦弱,不是無用;忍,是一種力量,是一種慈悲,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藝術。忍之一字,是接受,是擔當,是負責,是處理,是化解,是承擔。正如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就是忍的大勇大力。 「忍字頭上一把刀」;一般人在受了欺侮、冤屈的時候,往往痛哭流淚、暴跳如雷。但是,哭過了,跳過了,也就沒有力量了。假如能忍住眼淚,忍住暴怒,保持平和,保持鎮定,這才是涵養力量,這就是忍的功夫了。 忍,有生忍、法忍、無生法忍。我們要透過生命的力量,發揮「生忍」;我們要用佛法的慈悲喜捨、般若智慧,實踐「法忍」;我們要能如如不動、不生不滅,完成「無生法忍」。 世間上,洪水暴風,槍砲子彈,都不是最大的力量,最大的力量,就是我們的忍喔!

MORE

《迷悟之間》 造字

中國的造字很有趣味,例如有人問吳稚暉先生:「為什麼叫『波』?」他回答:「水的皮。」又問:「為何叫『坡』?」他說:「土的皮」。由此而推,什麼叫「被」,就是衣的皮,用布衣做皮,就是被;人為什麼會「疲」倦?因為生病了,所以從皮膚的顏色就可以看出端倪。 有一位趙先生跟陳先生打招呼說:「『東』先生您好。」陳先生生氣的回道:「『肖』先生您好!」趙先生聽了很不高興,就說:「我姓趙,您為什麼叫我『肖』先生?」陳先生說:「您割了我的耳朵,我就不讓你走路。」 中國造字深富哲理,具有智慧。一個「國」家裏,因為有人口,就會有干戈,所以國家戰爭不息;為了金「錢」,也會大動干戈,所以紛爭不斷。 此外,日有所知為「智」,將寶物分開即為「貧」,日月並存代表光「明」。甚至有人常自喻為仁義之士,「仁」者不是個體;仁者,要有二人的對等友好關係,才為仁者。 中國倉頡造字,為歷史上大家所公認。其實認真說來,中國的字應該不是某人所創,而是歷史上集大家的智慧所成。 「教我如何不想她」的作者劉半農先生,和趙元任先生合作譜寫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曲。曲中的「她」代表的是祖國,後來成為女人之代名詞。在此之前,中國稱呼並無男女的「他」與「她」之別,但為西洋翻譯學上的需要,有人興起區分之意,所以最初如魯迅曾用「伊」字代表女性,直到劉半農創「她」字,經大家一致公認,「他」、「她」便成為男、女的代稱。甚至形容動物用「牠」,神明用衣領旁的「祂」。如此造字就這樣經大家的智慧,延續成為中國的造字文化。 唐代的武則天自稱「武曌」,「曌」就是武則天造字的智慧,因為她目中空無所有;是自大呢?還是她的修為真的已經到了雙目皆空的境界呢?無從得知。宋朝的劉攽與蘇東坡曾經互請對方吃「皛飯」與 「毳飯」,這雖然是文人之間互相作弄的遊戲,也可以看出兩人善用文字的智慧。 佛教東傳中國,為中國的文學增加了許多很好的名詞字彙,例如「三世」、「因果」、「業力」、「無明」等,這些都是深富意蘊的名詞,不像現代的新新人類,自創許多戲謔性的用語,如「很酷」、「很遜」、「很菜」、「很醬」,這些都是很輕蔑的用詞,實在不足取。我們希望文化的發展,應該用莊嚴的心情,用深度的智慧,才能開展出更好、更有文化的字彙名詞。

MORE

《迷悟之間》 不知道的快樂

《迷悟之間》 俗云:「眼不見,嘴不饞;耳不聽,心不煩。」凡事都知道,自有知道的樂趣;有時候不知道,也有不知道的快樂。 人家背後批評我,我不知道,也就隨他去了;有一些憂煩的事,我已記不得,那就管他去吧!假如有人想算計我,有人討了我的便宜,因為我不知道,心裏就不會有罣礙。親朋好友,有一些不順利的事,我不知道,就不會為他憂煩;家人骨肉,發生了一些不幸的事,我不知道,也不會為他著急。 不知道,自有不知道的無限妙趣。你背著我偷吃東西,我不知道,我就不會想吃;你瞞著我擁有很多東西,因為我不知道,我就不會嫉妒你而放不下。 明天有一些不好的事,我今天不知道,我今天就能過得很快樂;明年我有一些災厄危難,因為我不知道,我今年就會活得很安然。 人都希望要知道很多;其實知道得越多,煩惱也越多。知識不但是煩惱的根源,知識有時也會生病;知識生病了,就成為「痴」。社會上所謂「智慧型的犯罪」,這不就是因為知道得太多,知識太豐富了,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嗎? 甚至今日科技發達,也為人類帶來了更多、更大的痛苦。例如發明了槍炮子彈、原子核能等武器,結果其殺傷力愈大,人類的苦難也就愈多。乃至汔車、飛機的發明,造成今日交通事故不斷,空難頻傳。尤其現代最新科技DNA的基因比對,使得一些原本幸福美滿的家庭,因為發現相愛的夫妻原來是兄妹,原本疼愛的兒女竟是妻子外遇的結果,如此「知道」,教人情何以堪! 人都有「知」的權利,所謂「先睹為快」;凡事是我第一個知道的,就會感到洋洋自得。然而,對於血淋淋的兇殺案,你看了獨家報導,聽了第一手資料採訪,目睹電視上播出的最早畫面,難道這些都會讓你感到快意嗎? 社會上有許多專家學者,他們知道天下國家大事,甚至知道古往今來,你問他們,他們真的很快樂嗎? 所以,當知道的時候應該知道,因為太過無知,就會給人批評為愚蠢;不應該知道的,也不必要知道,所謂「大智若愚」,如此才不會失去原有的自在。 世間上的事,都是從分別而認識、而知道;既然是分別意識中的知見,就會計較,就會患得患失。所以,僧肇大師喊出《般若無知論》,以般若智慧的最高極限是乃「無明而知」;也就是要從大圓鏡智不分別而能全部現前,這才是圓滿的真知,否則所謂「難得糊塗」,面對世事紛紜,不知道也自有不知道的快樂啊!

MORE

《迷悟之間》 開悟

經商的人為了獲利,讀書的人為了明理,修行的人為了證道,參禪的人為了開悟。 所謂「開悟」,就是要明白自他關係,明白因緣條件,明白時空未來,明白萬有同源。只是世間上的人,能有多少人是真正這樣開悟的呢?其實,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只要我們把宇宙人生的問題,都能了然於心,甚至把人我、自他的關係,都能處理得平等、和諧,這就需要悟道才能成功。 悟道,就如一般說:我懂得了、我想通了、我明白了、我知道了;只是真能明白、真能懂得嗎?所謂「明白」、「懂得」,只是相似的知識而已。我們要能真正開悟,必須體會到你我一體,自他平等;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從真如法性上來講,有和無不是對待的,有和無是一體的,所以煩惱即菩提,有煩惱才能轉為菩提。 禪門的人,看到花開花謝,悟到世間無常;見到父母打罵兒童,悟到人生是苦;看到人我是非鬥爭,悟到自他平等;看到諸法萬有,都無實性,悟到苦空無常,皆有因緣。我們能夠明白萬法皆空,空中有無限的妙有,就能開悟!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問題我們要去懂得,為什麼吃飯就會飽?為什麼喝茶能解渴?為什麼穿衣能保暖?為什麼說好話別人就會歡喜?你能多知道一些為什麼,你通達了、透徹了,即刻就會有小悟,累積小悟,就會有開悟的一天。 你看到正面,也要了解反面;你看到東邊,也要明白西邊。你知道嚴冬的寒冷,也要知道春意的和暖;你知道秋天的蕭颯,也要懂得夏熱對萬物的成熟。你聞一知十,你明白一即一切,那麼你就能脫離「盲人摸象」的錯誤,就不會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不致於執迷不悟,所以迷悟之間,只在於你的當下一念! 禪門不在於教人參禪成佛,而是要人參禪開悟,只要你能悟道,還怕不會修行嗎?悟道,如同睜開了智慧的眼睛,有了慧眼,當你走向人生的大道,途中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都會伴隨著你走向前程。 你看到宇宙的萬有、社會的萬象,你的心中自然就會如同有了一面明鏡一樣,我看清了,我明白了,我知道了;這不只是看到外相,而是看到宇宙世間的來龍去脈、前後關係,那將是何其美妙的開悟世界啊!

MORE

《迷悟之間》可怕的執著

人生的煩惱有千萬種,身體上有老病死的煩惱,心理上有貪瞋癡的煩惱,其中最難處理的根本煩惱就是「我執」。我執就是八萬四千煩惱的統帥;因為執「我」,所以我疑、我嫉、我見,煩惱不已。 有些人落水要命,上岸要錢,這是因為執著自己的生命比金錢重要;有些人在名利之前,他就罔顧仁義,這是因為他邪見執著名利比仁義重要。這也是說明了凡是與我關係愈密切者,我就會有利害的執著。 不好的習慣,不容易改進,也是因為執著;不當的言行,不容易糾正,也是因為執著。在生活中一些認知上的執著、思想上的執著、觀念上的執著,如果是有事有理者還好,有時候執著一些非法的言論思想、執著一些非法的邪知邪見,則叫人難以相處包容了。 世間上的事是「法無定法」的,在處理過程中,要懂得融通變化,此路不通,還有別路;此法不好,還有他法,不可一意孤行的鑽牛角尖。如寓言《愚公移山》中的愚公所言:「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執著的人,因為頑固不化、固執己見,在待人處事上往往剛愎自用、墨守成規,不肯與人為善,不能從善如流,不顧察納雅言;因為有這些個性上的缺失,因此在事業上很難有所成就,在人際關係上也很難獲得人緣。 說到「執著」,即使悟道的聖者有時也會有「我執易除,法執難捨」的擇善固執,但若對無意義的人我是非,只一味的愚癡、執著,那就令人難以恭維了。 「執著」之害,如同走路時,你不放棄後面的一步,如何邁出向前的一步呢?能放棄執著才會有另外的一番天地。執著中最難解者,不外就是愛、瞋的執著,我執、我愛、我怨、我見的情愫所引起的邪知邪見,就像桎梏繩索,緊緊的束縛著我們,使我們產生數不盡的煩惱。解開「執著」的微妙法門,不外乎運用佛法的般若、智慧、觀念,不如此,人生又焉能解脫自在呢?

MORE

《迷悟之間》平時要燒香

俗語說:「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有的考生平時不用功,到了考試的時候,才加緊開夜車;也有一些做生意的人,平時沒有結交善友,不肯與人結緣,到了要做事的時候,才急著到處求人,向人拜託。所謂「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就是意謂著:春天不播種,秋來那能有收成呢? 話說有一個長工,看到主人擁有一尊金佛,每日禮拜,心中慨嘆自己無錢,連想要拜佛都沒有機會。有一天,趁著主人不在家,自己悄悄的走到佛像前面禮拜。但是事有不巧,被主人看到了,而且厲聲責罵他:「你有什麼資格拜我的金佛?」長工不得已,後來在砍柴的時候利用一根木材,他就動手刻了一尊佛像,供在自己簡陋的住處禮拜。當主人發覺他的家中人來人往,原來大家都到他的家裏禮拜木佛。主人非常生氣與嫉妒,聲言要讓金佛與木佛比鬥。當比賽開始後,初時兩佛推擠,勢均力敵;但過不了多久,金佛漸漸屈居下風,終至不敵木佛而倒地不起。主人就責怪金佛:「為什麼你連木製的佛像都不如?」金佛說:「主人呀!你看那一尊木佛,每天有多少的信徒帶著供果前往上香禮拜,他受了那麼多的香火,自然力氣充足;我雖然是金佛,但是你每天都沒有禮拜供養,所以我敵不過木佛而不支倒地,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你有什麼好奇怪的呢!」 這雖然是一則笑話,但說明凡一件事的成敗,都有它前面的因緣。你平時用功讀書,自然就能金榜題名;你平時勤勞耕種,當然秋冬必定能豐收!你平時結緣助人,必要的時候,別人也會成為你的助緣。甚至即使是佛祖,也要靠平時的燒香供養:有燒香禮拜,即使是木佛,他也能勝過金佛呢! 現在台灣的民主選舉,有的人一呼百應;有的人由於平時沒有造福鄉里,沒有耕耘民意,臨時那裏會有選票呢? 也有的人,靠著先人的祖傳遺產,不肯勤勞作務;如此每日坐吃山空,怎麼能繼續富貴呢? 一個人如果希望獲得身體健康,平時就要注意運動,如果希望兒女成才,平時就要注意對他的教育,你要國家社會對你關懷,你就要愛國家、愛社會。所以,只要你平時積聚資糧,還怕沒有助緣嗎?只要你平時多燒香,自然也就不怕臨時沒有感應了!

MORE

《迷悟之間》 生命的流轉

基督教說:「信上帝得永生。」但是佛教認為,信仰佛教並非就沒有生死問題,而是要人勘破生死!生死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即使是佛陀,也要「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 生和死如影隨形,生了要死,死了再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不已。到底「生從何處來,死歸何處去?」對於這個問題,一般人並不了解。 根據佛教的「十二因緣」說:有情眾生由於累劫的「無明」煩惱,造作各種「行」為,因此產生業「識」。隨著阿賴耶識在母體子宮裡漸漸孕育成生命體,是為「名色」;名是生命體的精神部份,色則指物質部份。數月之後,生命體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成熟,稱為「六入」;胎兒脫離母體後漸漸開始接「觸」外境,並對外界的苦樂感「受」產生「愛」與不愛,進而有了執「取」所愛的行動,結果由於身、口、意行為的造作,又種下了後「有」的生命體,有了「生」終將難免「老死」,「死」又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所以佛教說:生命的流轉,是無始無終的「生死輪迴」。 生死循環,本來就是自然的道理,如宗衍禪師說:「人之生滅,如水一滴,漚生漚滅,復歸於水。」道楷禪師示寂時更說得好:「吾年七十六,世緣今已足,生不愛天堂,死不怕地獄,撒手橫身三界外,騰騰任運何拘束? 」禪者生死,有先祭而滅,有坐立而亡,有入水唱歌而去,有上山掘地自埋等等,無比灑脫。 眾生的生死決定於業力,解脫的聖者則依願力成就生命。然而掌握生死,還不足為奇,吾人真正要超越的是念頭的生死。禪宗說:「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吾人的意識剎那生滅變化,如《大乘流轉諸有經》說:「前識滅時名之為死,後識續起號之為生。」我們每一時刻其實都在面對生死。意識的生死,念念生滅,如同瀑流,唯有「無念」,才能截斷生死洪流;若能體證緣起性空,則能「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達到生死一如,不生不死的境地。故而經典又云:「前識滅時無有去處,後識續起無所從來。」 生命不是出生以後才有,也不是死了就算結束。死亡以後就像移民一樣,你到了另外的國家,只要你有生存的資本,只要你有功德法財,你換一個國土,又何必害怕不能生活呢?所以死亡並不可怕,死亡之後到那裏去才是最要緊的。 道元禪師說:「若生死中有佛,便能無生死。若知生死即涅槃之理,便能無可厭生死,亦能無可願涅槃,自是超脫生死。」如果我們能夠認清這個道理,斷惑證真,覺悟生死同於涅槃的道理,自然不會受生死迷惑,而能安住於超越生死的藩籬,如此,縱死又有何懼呢? 歡迎您周一至周五晚間八點,觀賞佛光衛視播出迷悟之間節目!

MORE

《迷悟之間》 騙!騙!騙!

世間上,誠實的君子固然很多,欺騙的小人為數也不在少。有的人慣於「渾水摸魚」,有的人習於「以騙為能」;拿現在的社會現象來說,假貨到處亂真,假話到處流行,甚至還有假丈夫、假兒子,到處騙財騙色、騙吃騙喝!這些愛情騙子、財務騙子,甚至政治人物,公然的騙取選票,自欺欺人。這種行為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騙得了世人,騙不了良知;騙得了法律,騙不了因果。 牧羊的孩子高叫「狼來了」,一次、二次,別人為他的謊言所騙,等到果真狼來了,再也無人相信,終致使得人羊都遭到了傷害,這就是騙子的結果。 世間上,詐騙的手段愈來愈高明,詐賭、詐財、詐物,甚至魔術、合成照片,無一不是成為詐騙的工具。雖說世間本來就是虛假,但社會真的走到今天這般「以假亂真」的程度,人間真是沒有什麼可以信賴的了。 自古以來,戰爭、政治,無一不是「以假取勝」。在三十六計當中,不少的計謀都是以騙致勝,獲得最後的成功。如諸葛亮的「空城計」、周瑜的「草船借箭」、孫臏的「圍魏救趙」、王允的「美人計」等。再如「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假途滅虢,一石二鳥」等,不也是以騙術而成就一時之功的嗎? 人,因為沒有把欺騙看成是罪惡,反而認為騙得高明、騙得有智慧,所以誠實和詐騙,善惡之間就很難有標準了。 欺騙在佛教裏說是妄語、是計謀,但社會上又允許方便的妄語,甚至還讚歎善意的謊言,所以就讓社會更加的真假難分了。 有的人,為了誠實,為了信守諾言,儘管再大的犧牲,他也在所不惜。往昔的聖賢「一諾千金」、「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寧可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人」,他們以誠實待人,所以也樹立了自己美好的形象。 活在誠實的社會裏,人人互信互助,世界多麼美好!生存在充滿爾虞我詐的社會上,時時害怕吃虧上當,這樣的人間有什麼可愛呢?所以,我們希望誠實成為社會的風氣,寧可自己吃虧,也不要以騙為勝。 歡迎您今晚八點,觀賞佛光衛視播出迷悟之間「騙!騙!騙!」節目!

MORE
/105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