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社論 | 人間福報

社論

社論--謝謝你,黃永松先生

《漢聲》雜誌是創辦於一九七一年的一份英文雜誌,在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受到國際孤立而失去自我認同的時刻,《漢聲》以英文雜誌介紹台灣,向國際發聲,重新找回文化自信,以中華文化自我定位,成為台灣最重要的品牌。 為了尋找台灣的文化元素,《漢聲》在台灣民間到處採訪,舉凡廟宇、古建築、傳統手工藝、傳統戲曲、畫家、工匠、民俗戲曲、信仰習俗等,莫不是《漢聲》訪查的對象。而在一九七○年代,台灣還處於西化風潮正當熱門時,《漢聲》卻開啟了一道尋根的新活水。 不僅是做為雜誌去訪談古老的藝術與民間工藝,更在民間文化中,找到深深扎根在生活與民俗裡的文化之美。舉凡廟口的畫家,如洪通就是他們曾最先採訪過的藝術家,而陳達用月琴彈唱的古老歌謠〈思想起〉,也是這時被他們發掘,而成為台灣文化的風景,和雲門舞集《薪傳》的開場曲。而歌謠中傳唱過台灣的先民如何歷盡千劫萬難,波濤巨浪,終於抵達台灣的動人刻畫,更感動了無數人。 這些尋根的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是在民間做了充分的調研,細緻的採訪工作,細心的拍攝記錄,才能呈現出來的。也因此《漢聲》幾乎是用照片,用雜誌,記錄了一九七○年代,從農業走向工業文明的社會面貌,一個巨變之下的台灣。而那些記錄下來的影像,幾年後即面臨富裕起來的商業衝擊,許多古蹟被改建,許多傳統工藝被商業化的大量生產取代,而傳統戲曲和流行於廟宇的野台戲,則被電視和大眾消費文化取代。《漢聲》所記錄的台灣,以及它的文化底蘊,已成為歷史,而非活的文明了。 這便是《漢聲》的可貴之處。然而《漢聲》還做了許多事。最重要的莫過於編輯《漢聲中國童話故事》,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有故事為本,每個月出一本書。而書中的故事,包括了台灣的童話如〈虎姑婆〉,或大陸各地的童話故事,或少數民族如蒙古的神話傳說,或民間習俗背後的風土民情,都在故事裡。一個父母可以用三百六十五天,一天講一個床邊故事,讓孩子充分吸取中華傳統文化之美。 當然最被稱道的還有《漢聲小百科》。它陪伴著許多孩子長大,增長了孩子的科學知識。此外《漢聲》還遠赴中國各地,採集傳統民間藝術。舉凡:風箏、剪紙、廟宇、拼貼等各種藝術風格,乃至少數民族的服飾音樂,都在採集之列。而經濟巨變下的中國大陸,也和台灣一樣,許多傳統藝術很快就消失,終究絕跡了。而《漢聲》,至少留下最後的完整紀錄。可以說,海峽兩岸,《漢聲》是最重要的民間藝術記錄者,保存者。 而《漢聲》的創辦人吳美雲、姚孟嘉在幾年前過世,本月四日,黃永松也因癌症病逝。在告別黃永松的時刻,想到《漢聲》和這一代人為民間文化傳承所作的奉獻,想到他們為保護文明和古老藝術,而上山下鄉,遍訪兩岸各地的辛勞與用心,忍不住想要說一聲:謝謝你《漢聲》,謝謝你,黃永松。即使告別,你們留下的美好文明遺產,仍將永遠活在人心中。

MORE

社論--保證良好的電業環境

四月中因台電機組連續跳電,桃園等地有多起停電事故,居民生活和產商業務都受影響。立委提案修法延用核電,地方首長指責中央能源政策荒腔走板;台電總經理王耀庭為此請辭負責,但兩天後又聲明不辭了。 王總在留任的聲明裡激越地說:「我厭惡台電被當做政治鬥爭工具。」其實台灣人認知的台電是國營獨占企業,不是政治鬥爭工具。用電戶唯求穩定供電,合宜計價,不要無預警停電。 台電會自認變成黨派腦鬥爭的犧牲品,像對號入座。因為爭點在於上位能源政策,下游台電的發、輸、配電等業務得失,只是辯論政策的引據。 由執政者律定的能源政策,未獲電業專家和守護生態者認同,在野黨派、民選公職據以提出諍言,使電力公司成燃點。因為停電,百工百業有感,生活不便時民怨高漲,矛頭皆指向政策偏差。外商、台商這些年不斷建議政府應穩定供電,科技廠甚至要求允許自建電廠,自力更生。 台電是順應政府能源政策的國營公司,必須與政府共同承擔民意問責;鬥爭說像自設悲情,所以挨批取媚當道。 王總還告訴媒體,電力系統很單純,就是把電透過一萬多條饋線、三百萬根電桿、一百五十萬顆小變壓器、一百五十個開關,送到家戶。桃園停電是末端一、二故障,屬事故停電;難道核能多放幾部,末端萬條饋線就不會跳了嗎?抱歉,會繼續跳,繼續停電。 如王總所說,電力系統很單純,發、輸、配電而已。但論及實務操作與資源配置,管理到位即單純;管理不逮,資源匱乏時,會狀況不斷。 停電因素絕非單一,遇地震、颱風、戰爭,神仙公司也莫可奈何。台電之病是承擔政治任務致鉅額虧損,怎可能還有餘力更新設備、確保末端饋線無虞呢? 台灣有僑民旅居德國魯爾區杜伊斯堡四十年,從未遇停電;德國也關核電廠,卻能維護輸配電正常運行。可證台電的困境,得向上位追究,是多大的政治力介入企業營管,才導致台電不能像台積電那般討喜。 王總是宅心仁厚的管理幹部,眼看部屬櫛風沐雨,保障事故停電於最短時間內恢復供電;他說:「噴口水的人也許不在乎,可是我台電二萬八千多弟兄姐妹每天為此奔忙,我非常在乎他們。」 台電工會力挺在乎員工的好長官留任。其實更多用電戶都知道台電員工的付出,見證過颱風後台電員工搶修線路的辛勞;地震連發,台電技術人員和許多消防、救難人員一樣並肩涉險,檢查設備,幫助民眾重整家園。 當今社會,誰無難為人言的心酸呢?百工百業亟需互助,共擔風險。警察維護治安,隨時隨處都有難測危機;空軍官兵不分晴雨,須幾分鐘內緊急起飛,趕赴任務空域,壓力山大;醫護人員全天候輪班,救命於俄頃,身心豈會鬆弛。 術業有專精,電力系統的「眉角」行外人難測,可是用專業訕諷輿論辯證能源實務,就是反智。台電既獨占供電事業,更應科普(popular science)電業知識,為己謀,爭取認同;為台灣好,可形成共識,匡補政府的能源政策。 天上不會掉下免費又美味的餡餅,台電若期待良好的電業環境,須從自我力行起步,實事求是,誠信敬業;事宜對人言時,多言直諫,至少去化些空自淒涼的心酸。

MORE

社論--清明祭祖的深意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杜牧的〈清明〉是許多人都耳熟能詳的詩句,寫出了清明的愁懷。清明節是傳統的重要節日,在春分後的第十五天,現在明定在四月五日,這一天大家都要上墳掃墓祭祖,最主要的用意在於慎終追遠,一方面祭祀祖先以示不忘本源,向父祖稟告子孫的情況,一方面祈求祖先能夠庇佑子孫富貴平安。 山西舊有一首絕句:「清明細雨催人哀,漠漠墦頭野花開;手端祭品肩扛鍬,都為先墳上土來。」鮮活地寫出了清明掃墓的景象。每到清明這天,各公墓墳頭都擠滿了祭祖的人潮,道途為之路塞,顯示這個節日的習俗並沒有因為科技現代化而改觀,祭祖仍是大家心目中的重要儀式。 台灣人多從廣東、福建渡海遷居而來,仍保留了清明祭祖的習俗,儘管在細節上閩客的儀式各有不同,但是祭祖的情懷都相似。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各省的人齊聚台灣,增添了多元的祭祖儀式。兩岸分隔四十年開放探親之後,老兵回到家鄉的第一件事就是上香祭祖,幾十年離鄉背井,驟然返鄉後見到親人祭拜祖先,所有的委屈和思念瞬間引燃,涕泗縱橫的景象,旁觀者也為之鼻酸。 在兩岸政治上,祭祖也往往是一個可以緩和氣氛的手段。民進黨人因為意識形態和大陸之間多有隔閡,到大陸去不談政治,多是以尋根祭祖為名,例如前副總統呂秀蓮和駐日代表謝長廷也都曾以返鄉祭祖之名訪問大陸,可見以祭祖之名返鄉名正言順。 晚近因為民進黨的台獨意識形態,許多「去中國化」的行徑確實讓兩岸逐漸脫鉤,民進黨以各種法律威嚇人民不准赴大陸交流,最近因香港《基本法》二十三條修訂,蔡政府還警告國人不要去香港觀光旅遊。兩岸之間因為敵意螺旋的不斷攀升,使得台海上空戰雲密布,凶險一觸即發。 為了緩和兩岸的緊張,前總統馬英九去年四月間即以祭祖之名訪問大陸,返回湖南湘潭白石鎮祭祖,並參訪了父親和母親的中學母校,同時去了歷史上著名的嶽麓書院。這樣儀式性的參訪饒富意義,就是銜接兩岸同文同種的文化根源。當然馬前總統也趁這趟祭祖之旅到南京祭中山陵,到武漢參觀辛亥革命紀念館,彰顯中華民國在大陸的歷史意義。 今年四月馬前總統再以祭祀黃帝陵的名義到大陸訪問,甚至有安排和習近平會面的行程,進行「馬習二會」,這個政治意義就更重大了。賴清德即將就職,由於「賴蕭配」被對岸定位為「獨上加獨」,大陸在五二○之前已經祭出多項對台不利政策,包括終止ECFA部分早收清單、修訂M503航線,最近金廈水域翻船事件,大陸更宣稱金廈沒有所謂的「禁止、限制水域」,等於是沒收了海峽中線的概念,進一步詮釋就是大陸不承認台灣的治權,這與馬英九一向宣稱的「兩岸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相違背。 馬英九此次大陸行能否化解兩岸日益升高的敵意螺旋,值得關注。不過,馬前總統兩度都以祭祖為名訪問大陸,可見血緣、文化仍是牽繫兩岸最重要的元素。因為同源所以「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只要不搞台獨,什麼話都好說」,一家人就沒什麼好計較的。際此清明時節,請民進黨人深思。

MORE

社論--以觀光為新政策的突破口

新內閣人事已明朗化,新政策蓄勢待發。如欲在短時間內讓人耳目一新,將開放觀光擺在優先的順位應是選項,不論就產業平衡、改善就業、發展經濟各面向來看,都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更是改善兩岸關係試金石。 準總統賴清德進行「產業之旅」時,泛觀光業者是少數非科技業的受訪對象,他指稱台灣應該「以觀光立國」,還要求每個部會都要把推展觀光放在心上,讓觀光成為台灣的主流產業。觀光業儼然成為新政府發展第三產業的代表作,重要性不言可喻。 然而,政府原設定今年一千二百萬人次來台旅客的目標,也在不久前下修到千萬人次。理由是,由於大陸旅客來台的進程不如預期,遠低於原預估每年二百萬至二百五十萬的目標值。一個新政府決心要全力發展的核心產業,和陷入僵局的兩岸政策對撞,出現了不理想的結果乃意料中事,卻提供一個反思的契機。 觀光業向來有「服務業火車頭」的稱謂,透過吸引來的觀光人潮,可以一併帶動餐飲、休閒、展覽、百貨商場等多項產業,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將資源挹注於觀光業得到的回報最大,主要國家也都把無煙囪工業列為重點的發展產業。 據世界旅遊觀光協會(WTTC)報告預測,全球旅遊觀光產業規模二○三三年將升至十五點五兆美元,占全球GDP比重在百分之十一至百分之十二間,此一比重約百分之四的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即相當憂心,星國陸續採取「獨享泰勒絲」、農曆年前與中國大陸相互免簽等方式拚觀光,首季迎來四百三十五萬國際觀光客、年增百分之五十,讓五月將卸任的李總理鬆了口氣。 相對國際而言,台灣在觀光業的努力仍有很大的空間。以近年數據來看,台灣的國際觀光收入常不及GDP百分之二,遠低於全球平均百分之十的水準,造成此一現象的原因很多,住宿等旅遊必須支出偏高即常被提出來檢討,「遊墾丁不如玩泰國」是精打細算的旅客常引用的對比,準總統賴清德願以元首之尊,親自站出來呼籲各單位拚觀光,應可期待五二○後推出一連串改革,讓觀光出現振興的機會。 樂見新政府提升觀光產業位階的同時,我們也要提醒,開放兩岸觀光不能在此一重要的政策上缺席,不只從政策達到的績效考量,需要兩岸觀光助陣,新政府最令人擔心的兩岸政策部分,互動過程中如何累積善意與互信,若須有一合適的政策來實踐,觀光則是最適合的政策。 原因在於,原本政府去年底宣布將解除「禁團令」、開放組團赴陸旅遊,卻在農曆年前政策急轉彎,此一決定有基於兩岸關係的變化,要捍衛尊嚴的用意,卻也令人體會到觀光政策僅是項籌碼,隨時都可能淪為政策的犧牲品。 新的契機出現在馬習二會上,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釋出願讓更多人到台灣走走看看的風向,如能順勢而為,讓兩岸觀光恢復其應有的生機,甚至更進一步,做為新政府與大陸方面往來的突破口,則處於谷底的雙邊關係,說不定可出現好轉的跡象。 更重要的是,當前兩岸之所以互動不佳,是來自彼此缺乏了解,如能藉由兩岸之間的互訪,累積善意,增加彼此的認識,消弭一些不必要的誤會,說不定賴清德選前那句「請習近平先生和好朋友一樣,吃頓蝦仁飯,再加上一杯全糖珍珠奶茶」的話,有實現的一天。

MORE

社論--讓兩岸關係邁入新局

準總統賴清德最近陸續公布內閣人事,其中在國安、外交與兩岸的布局,被認為「保守謹慎、知中務實」,意在向對岸釋出交流訊號;進而又拋出「兩岸執政黨」展開對話,呼籲北京要有自信,面對台灣人民託付的民選合法政府。 賴清德上述動作,明顯是為了因應五二○上任後的國內外局勢,希望透過人事安排與政策的鋪陳,向對岸傳達善意,讓兩岸恢復交流與對話。 做為「蔡英文路線」繼承者,賴清德沿用原有的國安團隊以及有經驗的兩岸事務人事,不僅對民眾宣告會延續蔡總統「維持現狀」的兩岸政策,也是在向北京以及美、日強調,他上任後「確保沒有挑釁,也沒有意外」以及區域和平穩定的決心。 至於他使用「兩岸執政黨」和「民選合法政府」,避開兩岸是兩國,這條被中國大陸視為不可逾越的紅線,則是希望對岸看到他用詞背後所隱藏的政治密碼,重點在政黨與政府,而非「中國與台灣」,藉以克服兩岸難解的主權爭議。 但他也強調,若對岸一直不願面對台灣民選合法政府,只和在野黨從事設定前提之下的交流,將不會得到人民的信賴支持,長期下來對大陸也不見得有好處,對兩岸和平發展,更不會帶來正面影響。 應知過去八年兩岸僵局的形成,並不在於陸委會、海基會用了什麼人,而是兩岸缺乏實質的對話政治基礎;對岸的慣用說法是:「兩會協商機制能否恢復,關鍵在於台灣當局是否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 那麼兩岸僵局如何才能解開呢?在「馬習二會」上,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為九二共識解套,將核心內涵闡述為「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基本事實有共同的認知」,似乎給了賴清德為民進黨兩岸論述解套的契機。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即將出任海基會董事長的鄭文燦,在新政府國安團隊亮相的記者會上回應媒體時表示,會根據《中華民國憲法》、《憲法增修條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為基礎,處理兩岸事務。鄭文燦特意提及的《憲法增修條文》,前言就有「國家統一前、一國兩區」的意涵,似在隔空回應對岸「不分裂國家」之說。當然,賴清德五二○就職演講才具有決定性。 無論如何,維護和平是兩岸共同的責任,而維持台海的穩定則不僅是兩岸議題,更是全球關注的安全事務。日前G7外長會議又重申,台海和平穩定對整體國際社會安全與繁榮不可或缺。澳洲前總理莫里森提到,隨著中國在印太區域的威脅日增,台灣猶如「礦坑裡的金絲雀」,是世界各國看待中國如何影響印太區域和平穩定的訊號。 賴準總統釋出善意不變的訊號、營造對話氛圍之時,北京也有必要回應全世界對兩岸和平發展的共同期待,在複雜的台海局勢下控管衝突風險,重新累積互信,以交流與對話開啟良性互動,讓兩岸關係邁向新局。

MORE

社論--居心邪惡的「新邪惡軸心」

社論 台灣要特別注意美國最近頻頻拋出來的「新邪惡軸心」論。因為台灣正是美國未來發動戰爭的導火線之一。 「軸心國」始於二戰的德國、義大利、日本三國結盟;而「邪惡軸心」的概念則起自小布希時代,美國在九一一之後,急於尋找替罪羊,遂以攻打阿富汗,抓賓拉登為由發動戰爭。後以伊拉克有毀滅性武器為由,發動侵伊戰爭,實則對伊拉克石油、兩河流域古文明遺產,發動掠奪。此時為了強化其戰爭正當性,拋出「邪惡軸心」一說。將伊拉克、伊朗、北韓三國稱為「邪惡軸心(Axis of evil)」,非將其消滅不可。這意味著美國打完伊拉克,打算接下去打北韓和伊朗。 然而伊朗背後有中東伊斯蘭石油國家互為支援,且伊朗有核子武器,美國不敢輕舉妄動;而北韓更迅速發展核子武器,經過核武與飛彈試射之後,終於制止美國的攻打。川普還曾與金正恩在新加坡會面,當做外交成功的樣板。應知只有以真正的毀滅性武器自保,才能制止美國的進攻,這是北韓所做的示範。 最新的「新邪惡軸心」計畫則是始自二○二二年二月,美國評論員普萊特卡在《國家評論》中稱中華人民共和國、俄羅斯、伊朗、朝鮮為「新邪惡軸心」。二○二三年十月,美國參議員麥康諾在接受採訪表示:「我們必須挺身而出,應對這一邪惡軸心──中國大陸、俄羅斯、伊朗──這是緊急情況,因為它對美國構成直接威脅。」 更逼近的是,二○二四年一月,美國前國務卿龐培歐在眾議院作證時,稱中國、俄國、伊朗、北韓和委內瑞拉為「新邪惡軸心」。 二○二四年三月二十一日,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海軍上將阿基里諾(John Aquilino)對眾議院軍事委員會表明,將中國、俄羅斯、北韓和伊朗之間的關係描述為處於新生階段的「邪惡軸心」,「我們應該採取相應行動」。 這整個過程可謂步步進逼,雖然口徑尚未一致,但顯示出美國正在將中國塑造為一個邪惡軸心國,而美國要結盟北約,打擊俄國;結盟以色列,打擊伊朗;再結盟日本菲律賓,打擊中國。 這中間唯一很難「套」進去的是中國,因中國通過一帶一路、上合組織、東盟諸國,建立較多的結盟國家。它並且從未使用武力攻打任何國家,跟各方生意做得好好的,說它「邪惡」,也只能在與俄國外貿,銷售綠能車等這些小事上打轉,實在找不到明顯證據。 從小布希時代「邪惡軸心」以降,不難看出美國的論述總是圍繞著其本身利益打轉。 即使像後來證明伊拉克沒有毀滅性武器,但國家已經被美國占領,博物館文物被劫掠一空,政權已經滅了,你能奈何? 到最後,只有一個很現實的原則:沒有足夠的武器自我保護,就沒有足夠的力量抵擋侵略,這才是硬道理。北韓就是一個例證。 從阿富汗到伊拉克,台灣應該體認的是,當美國開始發動輿論戰,戰爭的發動機就開始啟動了。 台灣要更小心應對,民眾在意見的表達上,更應有主動的反戰、要和平聲音,才不會被美國犧牲,成為美國的馬前卒,讓台灣的年輕孩子變成大國的砲灰。 那種生靈塗炭的悲劇,我們在烏克蘭已看到最後可怕的景象。台灣,千萬不要變成那樣。  

MORE

社論--馬斯克啟示錄

社論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前腳剛走,特斯拉老闆馬斯克突然訪問中國大陸,還在中南海與國務院總理李強會面。馬斯克到訪當天,北京當局就宣布特斯拉通過中國汽車資料安全四項檢測要求,成為首家批准的外國汽車製造商,為特斯拉在中國推出全自動駕駛(FSD)清除一大障礙。  正當中國積極尋求外資重返之際,馬斯克此行極可能成為重要的分水嶺,不僅涉及特斯拉本身的發展,也關乎中國能否突破美國的科技封鎖。  二○一八年特斯拉曾經面臨「生死存亡」,距離破產僅一步之遙。那年七月,中國政府伸出援手,邀請馬斯克到上海與時任上海市委書記李強會面,正式敲定設廠大計。中方以「半賣半送」把上海自貿區大片精華地批給特斯拉,還透過中資銀行團提供十四億美元五年期低息貸款,協助特斯拉度過難關。 中國政府藉著引入特斯拉設廠,希望複製「iPhone模式」,帶動電動車上下游產業鏈。近年中國電動車廠比亞迪、理想、蔚來、小鵬等強勢崛起,證明中國與特斯拉得到雙贏。 但隨著中國電動車產業的壯大,也為特斯拉帶來沉重壓力,今年第一季交付車輛首次衰退,拖累股價下跌,讓馬斯克失去世界首富寶座。 面對困局,馬斯克決定押注於FSD技術,預定今年八月八日公布CyberCab無人駕駛車款。FSD市場潛力巨大,但特斯拉的FSD技術目前只在美、加市場獲准使用,至今測試里程只達到十億英里,距離全球監管機構要求的六十億英里還很遠。  中國於是再度成為特斯拉的救命丹。據外媒報導,在馬斯克與李強會面過後,特斯拉已經與百度達成協議,百度將允許特斯拉使用其車道級導航系統,允許特斯拉使用其測繪許可證收集中國公路數據。華爾街日報分析,與中國公司合作將為特斯拉在中國提供駕駛輔助系統掃除重大監管障礙。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電動車市場,一旦向FSD「開綠燈」,將對特斯拉「自駕」美夢帶來巨大提振。換句話說,中國有可能第二次救了特斯拉。  對北京而言,透過引入特斯拉FSD技術,除了可帶動中國「新質生產力」的提升,以對抗美國的科技封鎖,也藉此向跨國企業表明,中國市場還是很有吸引力,讓各國企業安心、放心地投資中國。  北京以高規格接待馬斯克,顯然還看中其統戰價值。雖然如今抗中已成了美國的「政治正確」,但商界有獨立於政界以外的利益,在圍堵中國這個問題上,華爾街步調未必完全與華盛頓一致,這給了北京透過商界影響美國政治的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馬斯克不只是特斯拉老闆,他旗下的Twitter(已易名X)社交平台,對美國以至國際輿論都具有重大影響力。在近兩年俄烏戰爭期間,SpaceX向烏克蘭提供大量星鏈(Starlink)衛星接收器,被視為烏軍能撐到今天的關鍵之一,這家公司的老闆也是馬斯克。 因此有人推測,中國政府二度援救特斯拉,對馬斯克的要求,肯定不會只限於FSD技術的提供而已。  

MORE

社論--新政府舊挑戰

社論 賴清德總統陸續公布內閣及國安團隊名單,值得肯定之處不少,也有令人失望之處。無論如何,新的執政團隊任重道遠,面對諸多難題,沒有迴避的空間,何況還有席次過半的立法委員鞭策監督,斷無怠慢敷衍的餘地。 新的領導團隊固然要面對一些新挑戰,但所面對的問題其實多數是積累下來的,或是延續發展的,多屬舊挑戰,當用新觀念、新方法處理。新團隊面對的最嚴峻問題是兩岸關係,民進黨過去八年來處理不好這個問題,且愈來愈惡性發展,留待新團隊處理。賴總統希望兩岸之間可以理解、諒解、並尊重各自的立場;他更首度提到,「由兩岸執政黨負責任的展開良性對話」。 站在台灣角度上,這個立場言之成理,但相互關係的問題各有立場,必須相互理解與尊重,才能妥善處理,而不能一廂情願。兩岸的根本問題在於是否屬於同一國?或者至少同屬中華民族? 依《中華民國憲法》及增修條文,這個問題不存在,因為中華民國區分為自由地區和大陸地區,主權同一,只是治權分割。至於同屬中華民族,本是天經地義的,沒有任何疑義。然而,賴清德等民進黨一些政要卻另有看法,他們認為「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雖然沒有人說兩者互有隸屬關係,但強調兩者同時存在,而且互不隸屬,就是兩者是相互獨立的國家,兩岸兩國。這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中共絕不能接受的。他們認定,兩岸之間官方交流必須建立在同屬一個中國的政治基礎上,民進黨對此拒不接受,甚至同為中華民族都不承認。在這種情況下,兩岸官方交往等於是兩個國家之間的交往,與其根本原則背道而馳。 民進黨不接受九二共識,也不接受一個中國可以「各自表述」的我方立場,以致於兩岸沒有共同的框架可以定義雙方關係。賴清德及新的國安團隊必須就此有所突破,先讓陸方確認我政府不是「外國政府」,否則僵持的關係無法恢復交往,兩岸關係必將繼續惡化;死結打不開,一切都是枉然。 新領導團隊的另一挑戰是經濟發展,尤其是能源短缺問題,這也是長久以來被死結困住而不得善解的難題。民進黨堅持的「非核家園」限期明年就要到來,但替代性能源不是靠不住就是太昂貴,致使斷電危機的陰影揮之不去。桃園日前連續發生超過萬戶大停電情況,差一點變成全台大停電;炎熱的夏天即將來到,供電穩定的壓力更大。新內閣必須立即決斷核能是否要延役,若不延役,完整的供電方案又是如何?顯而易見,老問題如果沿用老觀念、老方法,是解決不了的。何況還有一個相關的新問題,就是二○五○淨零碳排又有何方案?這個問題會無可迴避。 另外一個重大挑戰是產業過度集中於科技產業的問題,早該多元化,必須為傳統產業尋找更多市場,但立即碰到台灣的一個痛處,就是無法參與多邊與雙邊的自由貿易協議。過去八年在這方面毫無寸展,致使傳統產業國際競爭力更加衰退。主要困結在於國際政治現實的壓力,因與大陸關係惡化而備受打壓,在推動國際經貿參與上深受掣肘,新政府如果無法改善兩岸關係,這個問題也是無解。  

MORE

社論--國際刑事法院與中東和平動向

社論 二○二三年十月哈瑪斯向以色列南部展開的入侵行動,致使約一千四百名以色列人和外國公民遇害,哈瑪斯明顯已觸犯了《國際法》的危害人類罪以及戰爭罪。但隨後以色列所展開的報復反擊行動,造成巴勒斯坦平民大量的傷亡,似乎更違反了比例原則,引起了全球的批判聲浪。 根據《國際法》原則,衝突雙方不能以對方違法為藉口,合理化己方的戰爭罪行。面對以哈雙方的反人道嫌疑,國際刑事法院究竟能否發揮其制裁功能,從而保障人類和平,便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據以色列多家媒體及《紐約時報》的報導,位於荷蘭海牙的國際刑事法院(ICC)近期可能針對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以色列國防部長葛朗特及以色列國防軍參謀總長哈勒維等人發出逮捕令,同時也可能對哈瑪斯領導人發出逮捕令。消息一出,引起全球的高度關注,支持者都認為這有助於維護人類的和平。 無論國際刑事法院的這項起訴行動最後是否成真,或者未來的判決能否真正落實執行,都已經昭示了和平、人道、正義乃是當今國際社會的主流價值。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維護世界和平已成為全球多數國家的共識,聯合國的成立就是以維護國際和平為宗旨。《聯合國憲章》第一條表明,聯合國的宗旨為:「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並為此目的:採取有效集體辦法,以防止且消除對於和平之威脅,制止侵略行為或其他和平之破壞;並以和平方法且依正義及《國際法》之原則,調整或解決足以破壞和平之國際爭端或情勢。」 據上述的聯合國和平共識,《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於一九九八年七月十七日獲得通過,並於二○○二年七月一日生效,國際刑事法院開始正式運作。依據《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的內容,國際刑事法院可以就滅絕種族罪、危害人類罪、戰爭罪、侵略罪以及妨礙司法罪等,針對個人進行起訴。 在此情形下,任何破壞人類和平的個人,再也不能躲在國家的保護傘下,逃避戰爭等罪行的制裁。儘管截至目前為止,國際刑事法院的功能仍然相當受限,但倡議國際和平的努力與潮流已經無法逆轉。 《羅馬規約》的締約國目前已達到一百二十三個國家,已獲得全球多數國家的支持。儘管中國大陸、印度、印尼、美國及俄羅斯等大國均未參與締約,但不妨礙國際和平共識的推廣與普及。事實上,國際刑事法院在堅持理想及抵抗霸權方面,已有相當程度的突破。 二○二三年三月,國際刑事法院以普亭入侵烏克蘭觸犯戰爭罪為由,對普亭發出拘捕令。由於普亭乃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俄羅斯的首腦,國際刑事法院此一舉措,無疑具有不屈服於霸權的意味。眾所周知以色列乃是美國的重要盟邦,此次國際刑事法院對以、哈領導人倘正式發出逮捕令,也同樣是一種不屈服於霸權的表現。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於四月二十九日的中東之行中表示,將向以色列施加更大壓力,以增加對於加薩走廊的人道主義援助。同時,布林肯同時也力促哈瑪斯盡快接受旨在確保人質順利獲釋的加薩休戰協議。布林肯的和平倡議若能順利成功,也可視為國際刑事法院近期努力的附帶成果。  

MORE

社論--地震與大都更時代

社論 四月三日規模達七點二的花蓮大地震不僅造成十三人死亡六人失蹤,更震垮了花蓮幾棟大樓,尤其是天王星大樓整棟傾斜,不得不拆除,令人怵目驚心。為此,台北市長蔣萬安率先宣布台北市進入「大都更時代」,全面推動都更政策,針對防災需求的危老建築更是必須積極進行都更。其實全台灣的危老建築所在多有,行政院更該宣布台灣全面進入大都更時代。 內政部的資料顯示,全國住宅約有九百萬戶,平均屋齡三十二年;而全台屋齡超過三十年的老宅達半數,共四百六十萬戶,屋齡五十年以上的住宅則達到一百萬戶,占九分之一。台北市平均屋齡高達三十七年,問題尤其嚴重。調查顯示,台北市三十年以上老屋高達七成,實在是必須強制都更的時候了。 政府推動都更已有二十餘年,但成效並不彰顯,一因獎勵措施不高,建商興趣缺缺。政府不願直接插手,只是從旁協助,只有少數建商去推動。建商在商言商,有利可圖才會推動,蠅頭小利根本沒興趣。一般危老建築不像高樓大廈樓層高、面積大,有高利潤,推動危老重建困難度更高。 二因政府和建商未能顧慮到住戶心理,只想及早完成都更計畫,一些危老建築的住戶多有戀舊情懷,不願意離開居住多年的老家,政府又沒有更多的誘因給他,要他暫居他處,人生地不熟,而且都更得等個十年八年,等到都更好了人都走了,他還不如在老屋裡將就過著餘年,因此心理上抗拒都更。 都更確實是一個浩大工程,但是不做確實不行。據國家地震中心的研究,只要北台灣發生規模六點三以上的地震,台北地區會有四千棟房屋倒塌,災民達十萬;如果發生九二一等級的地震,會有三萬五千棟房屋倒塌,災民將達九十萬。這樣的數字還不能讓政府嚇出一身冷汗! 多年來,幾乎所有的選舉活動,候選人的第一政見無不是「居住正義」,訴求年輕人要居有屋,他們不婚、不生的原因就是因為買不起房,看不到願景、人生沒有希望,只好躺平。於是候選人、政黨無不大開支票,又是要蓋多少社會住宅,又是要給多少青年貸款優惠;當選舉過後仍是一縷輕煙飄散。台北市副市長李四川說「居住安全比居住正義」更重要,確實是一語中的。 目前政府的政績大半是吹噓,不管是蓋社會住宅還是推動危老建築都更,數字吹得天花亂墜,但不管怎麼吹,距離真正的需求還太遠。如政府承諾八年要蓋二十萬戶社會住宅,至今不到五萬戶。又號稱中央地方攜手推動危老都更已達四千二百件,但距離全台四百六十萬戶的老屋,這算是什麼成績! 從九二一到這次花蓮大地震,大自然已經多次示警,不僅危老建築的安全有問題,山坡地水土保持不良更是隨時有山崩落石的危險,這次花蓮砂卡礑步道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如果政府每次都只會靠一張嘴吹噓政績,而不確實檢討,終必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人民的生命財產白白喪失。大都更時代的到來再也不是喊口號的時候了,從中央到地方,立即付諸行動吧!

MORE
/11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