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說偈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星雲說偈:學做地球人

文/星雲大師 現代的世界由於交通便利、資訊發達,國與國之間的界線,日益淡化,種族與種族之間的距離,漸漸縮小,可說是咫尺天涯,近若比鄰,地球村的時代已經來臨,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學做一個地球人。如何做一個地球人呢? 第一、做一個平等的地球人:佛教裡有句話說:「願將佛手雙垂下,摸得人心一樣平。」平等的地球人,對於所有人等,能尊重愛護,沒有紛爭;對於不同種族,能用心平等,沒有歧視;對於世界上大小國家,不管是強者或是弱者,能互通往來,沒有排擠,體認萬法緣生,彼此密切,才能做一個平等的地球人。 第二、做一個共生的地球人: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不能離開別人而存在,都無法離開因緣而獨立。我們的衣食住行,隨時隨地都仰賴著社會大眾的供應。生病時,有醫師療護,學習技能智識,也要有老師先輩教導,甚至出國旅遊,也要有飛機運載才能到達目的地。所以,我們要大其心,厚其德,認知大家是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彼此互助合作,彼此心懷感恩,才能共生共存。 第三、做一個尊重的地球人:地球上的人類,雖然有男女老少、貧富貴賤的不同,雖然有人種、膚色、性情的不同,但是人格一樣,都應該受到大家尊重。與人相處往來,互換立場,要為對方著想,尊重別人的生命,尊重別人的身體,尊重別人的財富,尊重別人的名譽,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尊重他人,人家自然尊重。 第四、做一個包容的地球人:法國文學家雨果說:「世界上最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胸懷。」世界上遍布著眾多的不同,舉凡生活環境、民情風俗、語言文字、思維模式的不同,但也因為各種「不同」,而展現世界多采多姿的風貌。 圖/unsplash 所以,人在思想上要建立包容的觀念,才能將自己融入世界裡;一個人的心胸有多大,世界就能有多大。 世界不是一個人的,是大家共同擁有的,所以做為一個地球人,有四點建議: 第一、做一個平等的地球人,  第二、做一個共生的地球人, 第三、做一個尊重的地球人,  第四、做一個包容的地球人。

MORE

星雲說偈:愛與恨

文/星雲大師 「愛」與「恨」是一般人最常有的情緒。待人處事,見到好的、喜歡的、順意的,就起貪愛之心;見到不好的、討厭的、不合意的,就起瞋恨之心,千萬個念頭就在愛與恨之間打轉。 其實,瞋恨的情緒固然不好,如果太貪愛順意的事,對修心養性亦無好處。雖然無法要求每個人都「太上忘情」,但對愛恨之情,至少應有下列四點認知: 第一、愛人猶如愛己:每一個人最愛的是自己,也希求他人的愛。愛人與被愛是因果關係,你如何敬愛他人,必能得到他人相對的敬愛,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因此,愛人應猶如愛己。孝順父母、尊敬師長、愛護朋友、教育子女,都要稟持這樣的心態。能以愛己之心愛人,方是真正的愛。 第二、助人猶如助己:戰國時代趙盾,曾遊歷桑間,見到大批餓俘,於心不忍,因而廣為施食。後來,他得罪晉君,晉君暗中叫人將他的馬車拆下一個輪子,然後放狗咬他,趙盾匆忙之間上了馬車,馬車卻無法動彈。忽然,有人衝過來,扶著缺了輪子的馬車,飛快的幫助趙盾脫離險境。趙盾問:「扶輪的是誰?」那人回答:「我是昔日桑間的餓人,為了報答您施食之恩。」有能力幫助他人時,不要想到自己是犧牲奉獻,不要認為自己吃虧損失。古人常講積陰德,能助人猶如助己,沒有受施、施者、施物的念頭,就是積最大的陰德。 圖/unsplash 第三、恨人猶如恨己:我們如果對人常心存恨意,這股怨恨之氣,在未傷人之前,就已傷害到自己。心中常懷怒氣,無形中,就會散發一股戾氣,無法有祥和的容貌,致使周遭的人敬而遠之,而不想親近,損失最大的還是自己。因此,有智慧的人要謹慎防範自己瞋恨之心。 第四、害人猶如害己:僅是心懷恨意,都會造成負面結果了,何況是害人?有些人不懂這一層道理,為了些許小利,處心積慮地想害人。其實,凡是損害別人者,最終還是損害到自己。佛經中說,如同送禮給人,人家不接受,你只得把它拿回來自己用。《四十二章經》中說:「仰天而唾,唾不污天,還污己身。」害人猶如害己,切勿有害人之念。 愛與恨是凡人最常有的情緒,當愛、恨之心起時,請謹記下列四點,無形中必能為自己積功累德,消災遠禍: 圖/unsplash 第一、愛人猶如愛己,   第二、助人猶如助己, 第三、恨人猶如恨己,   第四、害人猶如害己。

MORE

星雲說偈:美言

文/星雲大師 語言是人和人互動的橋樑,是彼此建立關係最好的管道。好聽的話人人愛聽,不好聽的話人人避之不及,因此人要多說好話,才能廣結善緣。什麼是美言?就是說讚美、鼓勵、安慰、給人方便,能成就他人信心的話。美言何以如此重要? 第一、美言煖如布帛:一件暖烘烘的毛線衣,溫暖了寒風中畏縮的人;一句善言美語,溫暖了飽受人情冷暖的世間人。人不管是堅忍還是柔弱,不管是富有或是貧困,都需要他人的關懷,而語言是最直接能影響人的表達方式。多說好話,能令人心感受到溫暖;冷言冷語,則如同利劍足以傷人。 第二、美言亮如珠玉:古聖先賢的一句話,之所以能流傳千古,為世人所引用稱頌,就是因為他們的話像珍珠白玉般清淨,蘊涵的智慧有別於一般自私、分別、謬妄的語言,能為人心帶來啟發;一句美言,能使一時跌入無明深淵的煩惱人如飲醍醐,獲得「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歡喜。 圖/unsplash 第三、美言妙如梵樂:動聽的樂曲,如同蘇軾《赤壁賦》所言:「餘音嫋嫋,不絕如縷。」令人聽了歡喜、感動。好聽、讚美的話,就好比天上的梵音妙樂,婉轉悠揚,猶如抖落凡塵擾攘,令人身心清淨安然。因此,說話要真誠,有內涵,讓人覺得聽你講話是一種享受。 第四、美言香如蓮花:好言好語,如同蓮花散播的淡淡花香,清新而持久,令人心生歡喜,即使有滿腔的怒氣,也隨之消融;反之,瞋語惡語,則令人不喜耳聞。心中常存善念,常懷感恩的心,彷如口吐蓮花,芳香四溢,聽者猶如沉浸在花香中,舒暢無比。 佛教經典中提到,畢陵伽婆蹉有心想要說好話,卻一再口出惡言,可見說好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醞釀、養成。老子也說:「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一句良善的話可以感化人向上向善,所以何謂「美言」?有四個譬喻: 第一、美言煖如布帛,   第二、美言亮如珠玉, 第三、美言妙如梵樂,   第四、美言香如蓮花。 圖/unsplash

MORE

星雲說偈:人格的資糧

文/星雲大師 資糧,是必需品的意思,好比人要遠行,必須靠糧食來維持身體能量;修行佛法,要有善根功德來做資助的道糧。一般人常常希望有一點佳言好語,做為自己立身行事的座右銘,這也是做人處世的資糧。以下「儉慈誠愛」四個字,不妨可以做為我們人格的資糧,因為: 第一、儉約是美德:先哲云:「儉之一字,其益有三:安分於己,無求於人,可以養廉;減我身心之奉,以賙極苦之人,可以廣德;忍不足於目前,留有餘於他日,可以福後。」你看,衣服雖舊了,還可以再穿,去年買的東西,今年還可以再用,能穿的則穿,能用的則用,就不要浪費了。每一樣東西都有生命,好比桌椅,你不隨便弄壞它,使用的時間愈長,那就是它的生命;一件衣服,可以穿得五載十年,發揮它的功能。所以儉約也是一種護生、一種美德。 圖/unsplash 第二、慈善是快樂:做好事,存好心,布施、奉獻、服務都是人生快樂的泉源。假如你貪圖小利,不肯與人為善,事後才覺得懊惱不值,身心不安,那實在划不來。但是如果你有一些東西供養別人,例如 :口說好話、微笑待人、隨喜幫助、布施助人,這些慈心善行,會讓我們擴大生命的意義價值,身心得到安穩快樂、自利利他。 第三、誠實是信用:做人處事,「誠」是首要的條件,你誠實不欺,行不騙人,坦坦蕩蕩,他人就會敬重你;你心不虛假,言不妄說,踏實守信,別人更會肯定你。誠實做事,誠實做人,信用自然而來,這可說是人格一大美德、財富及保障。 第四、愛人是仁義:《大戴禮》:「仁者莫大於愛人。」在這個世間上,最美的事情,就是愛護別人,最好的事情,就是愛護世間。所謂「君子愛人以德」,你對世間、對他人、對社會,經常施以愛,那就是一種仁義,種了仁義的因,自然有仁義的結果。人間有了仁義,就會充滿溫馨與善美。 儉慈誠愛,實在可以做為我們人生做人處世的資糧。 第一、儉約是美德,   第二、慈善是快樂, 第三、誠實是信用,   第四、愛人是仁義。 ​​​​​​​圖/unsplash

MORE

星雲說偈:居下之學

文/星雲大師 一般人都喜歡位高勢大,可以受到他人的禮遇和尊重。其實樹大招風,名大招忌,不如學習古德居下之學,獲益更多。清朝名臣曾國藩,以過人膽識為朝廷立下汗馬功勞,位高權重,門生故吏遍天下,卻在平定太平軍後,自裁湘軍,遠離權勢。他曾說:「君子有高世獨立之志,而不讓人輕易看出來;有退避三軍的氣慨,卻不輕易顯示出來。」這些都能顯示他的居下之心。居下之學有那些呢? 第一、不自我表揚,反能顯明:有些人歡喜自我宣傳自己如何有學問、如何有能力、如何有人緣。其實自己的學問道德能力,不一定要自己表揚,只要你一開口,人家就知道你有沒有。你不表揚出來,別人反而會注意到你。因此,不如學習古德「君子雖有盛德,容貌看似愚夫。」反而更能彰顯出謙虛的美德。 第二、不自以為是,易受肯定: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自稱不識字,其實是他的謙虛德性,類似現在人謙稱自己是「胸無點墨之人」的說法。這也是勉勵有智慧的人,要「大智若愚」。因此,一個人不要自以為所見、所為,都是對的。自以為是,只會讓你失去很多的助緣。如果能不自滿、不自是,不自我宣傳,他人反而更能肯定你,更能顯出你為人隨眾隨緣。 圖/unsplash 第三、不自我誇耀,卻能見功:一個人在團體裏,如果經常誇耀自己的功勞,不斷炫耀自己的貢獻,過分標榜個人,不但不能獲得長官的欣賞,有時還會因故不能升遷,這都是不懂得「功成不居」。所以有些人仕途坎坷、前途艱難,也就不難理解了。《道德經》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佛教也認為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若有成就,個人也只是眾緣之一。所以,不自誇,別人反而容易看到你的功勞。 第四、不自我堅持,而能長久:一個人不要太自我堅持、自我標榜。而是要多尊重別人的意見,多從善如流,那麼你的人格必為人尊,事業必能獲得別人長久的支持。 不恥下問,所以學問有成;放下身段,所以心更柔軟;禮賢下士,仁人義士才會集聚而來;虛心下氣,德風自會遠播。居下之學,大有內涵哦! 第一、不自我表揚,反能顯明;   第二、不自以為是,易受肯定; 第三、不自我誇耀,卻能見功;   第四、不自我堅持,而能長久。  

MORE

星雲說偈:莫蹉跎

文/星雲大師 盡說修行不在遲, 今生還有後生期; 三塗一報五千劫, 出得頭來是幾時? ──宋.石屋清珙 「盡說修行不在遲,今生還有後生期」,很多人雖然覺得學佛修行很好,可是真要他學佛,就會說:「我還年輕,事業正如日中天,等老了再說。」等到年老時,又說:「哎呀!年紀大了,拜佛都拜不動,手腳也不靈活了,等下輩子再說吧。」人生大好的學佛光陰,就這樣蹉跎而過了,這是很可惜的。 「三塗一報五千劫,出得頭來是幾時」,三塗指的就是三惡道的地獄、餓鬼、畜生。在人道輪迴,一生最多百年,可是墮落在三塗受業報之苦,卻可能有五千劫這麼長久的時間,而後想再回到人身修行,這當中早已過了億萬年也難以計數的時光了。即使投生在天道,天道只知忙於享樂,也不會想到要修行,唯有苦樂參半的人間,才是最適合修行的。 有的人一心想上天堂,但是上天堂要有上天堂的條件;有的人墮入地獄,也有他墮入地獄的因緣業報,而得人身更是不易。《阿含經》云:「得人身如爪上泥,失人身如大地土。」說明能得人身是十分稀有難得的事。人間可說是天堂和地獄的中樞站,不論上窮碧落下黃泉,都以人間為起點。 人生很多事情,錯失了良機,就再也沒有下一次的因緣,得人身也是如此。吾人應該好好珍惜難得的人身,趁早學佛修行,慎勿為惡造業,多做有益人間的善事、好事;多說慈悲、真實的愛語;多存善念,為自己的今生來世播下好因好緣。 圖/unsplash

MORE

星雲說偈:如如不動

文/星雲大師 遠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猶在,人來鳥不驚。──宋.道川 這是南宋臨濟宗的道川禪師在注釋《金剛經》之時,所作的一首偈頌詩。《金剛經》有云:「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我們所看到的山河大地,究竟是實相,還是非相?這首偈頌詩做了一個詮釋。 「遠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遠眺山巒,能觀見山水的色相,然而走近山林溪邊聽水,卻悄然無聲。「春去花猶在,人來鳥不驚」,春天過去了,花開的景象依然存在;人來了,卻不曾驚動枝頭上的小鳥。道川禪師的偈頌看似矛盾,其實這就是悟道的境界,能夠聽到無聲之聲,能夠反聞自性,對一切境都能夠如如不動。 我十二歲出家,十五歲受戒,那時正是精力充沛、好奇心最旺盛的時候,看到遠方的山景,難免會多看幾眼;聽到淙淙的流水聲,就想知道聲音從哪裡來,甚至對於身旁的人事物,也難免好奇地多看一眼。引禮師父看到了,一把楊柳枝即刻就打在身上,責問我:「看什麼,哪一樣東西是你的?」 於是我漸漸學會收攝身心,往內看自己的心念,傾聽自己的心聲,不在外境上追逐。 我們常在外境、外相上計較,而忘了本自具足的清淨自性。我們清淨的自性,是不會因外在的種種境界而消失,它是始終存在的。只是一般人經常被外相所迷惑,執著於所聞所見,而無法身心自在。 如《金剛經》所云:「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對一個悟道的禪者而言,他明白山河大地等萬物,皆未曾有生滅。因此,他不會被這些外在的生滅所迷,也不會被外境所轉,所以任憑世事如何變幻,心境都能安然自在。我們若能學習以一顆清淨心看待世間,人生必然有一番不同的風景。 圖/unsplash

MORE

星雲說偈--幸福安樂

文/星雲大師 一朵蓮含一聖胎, 一生功就一花開; 稱身瓔珞隨心現, 盈器酥酡逐念來。 ──元.楚石梵琦 「一朵蓮含一聖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經典裡記載,如果有人發願往生西方,持念「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的八功德水池裡,就會生長一朵含苞待放的蓮花,等到念佛的功德圓滿,這朵蓮花就會盛開。 「稱身瓔珞隨心現,盈器酥酡逐念來」,屆時瓔珞寶物隨心念而顯現於身,酥酡妙味自然盈滿缽具,所以是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既有美味的甘露珍饈,身上的珍寶裝飾也一應俱全。 佛教所說的淨土有很多種,像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藥師佛的琉璃淨土、彌勒菩薩的兜率淨土,還有現在人間佛教所倡導的「人間淨土」等等。其實,我們只要把人做好,把心念照顧好,淨土就在現世,不必等待來生,淨土就在當下。 世間人只知汲汲營營追求物質的享樂,可是這只能滿足一時的需求,無法帶來恆久的快樂。 而淨土的世界是快樂的,西方淨土稱極樂世界,更是世俗之樂所難以比較的。 因此,與其追求短暫易逝的世間欲樂,何不念佛求取永久的快樂呢?念佛修行,能將極樂世界的淨土實現於人間,倘若人人都能念佛,淨土不就在人間可以實現了嗎? 不論我們現今所處的這個五濁惡世如何不理想、不完美,但是我們心中可以另外擁有一個美好的世界。 所謂「心淨則國土淨」,只要我們有一顆善良的心、慈悲的心、光明的心,就能創造自己心中的淨土。 淨土處處都是,只是個人感受不同,凡事往好處想,往善美處想,所思所行皆善美,自然就能與淨土相應。

MORE

星雲說偈--如如不動

文/星雲大師 遠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猶在,人來鳥不驚。──宋.道川 這是南宋臨濟宗的道川禪師在注釋《金剛經》之時,所作的一首偈頌詩。《金剛經》有云:「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我們所看到的山河大地,究竟是實相,還是非相?這首偈頌詩做了一個詮釋。 「遠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遠眺山巒,能觀見山水的色相,然而走近山林溪邊聽水,卻悄然無聲。「春去花猶在,人來鳥不驚」,春天過去了,花開的景象依然存在;人來了,卻不曾驚動枝頭上的小鳥。道川禪師的偈頌看似矛盾,其實這就是悟道的境界,能夠聽到無聲之聲,能夠反聞自性,對一切境都能夠如如不動。 我十二歲出家,十五歲受戒,那時正是精力充沛、好奇心最旺盛的時候,看到遠方的山景,難免會多看幾眼;聽到淙淙的流水聲,就想知道聲音從哪裡來,甚至對於身旁的人事物,也難免好奇地多看一眼。引禮師父看到了,一把楊柳枝即刻就打在身上,責問我:「看什麼,哪一樣東西是你的?」 於是我漸漸學會收攝身心,往內看自己的心念,傾聽自己的心聲,不在外境上追逐。 我們常在外境、外相上計較,而忘了本自具足的清淨自性。我們清淨的自性,是不會因外在的種種境界而消失,它是始終存在的。只是一般人經常被外相所迷惑,執著於所聞所見,而無法身心自在。 如《金剛經》所云:「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對一個悟道的禪者而言,他明白山河大地等萬物,皆未曾有生滅。因此,他不會被這些外在的生滅所迷,也不會被外境所轉,所以任憑世事如何變幻,心境都能安然自在。我們若能學習以一顆清淨心看待世間,人生必然有一番不同的風景。

MORE

星雲說偈--不著一塵

文/星雲大師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唐.神秀 唐朝神秀禪師的這首詩偈,是說修道的過程,要時時注意自己的心念,才不會使心靈蒙塵。神秀禪師當時寫下這首偈子之時,雖然尚未見性,不過我們如果能夠早晚持誦,依此勤修,也可以增長智慧。詩偈裡將身體比喻為菩提樹,將心靈比喻為能照徹萬物的鏡台,明鏡必須時刻用心拂拭,才不會讓無明塵勞覆蓋了自己清明的本性。 「身是菩提樹」,菩提樹對佛教徒而言,具有特殊的象徵意義。因為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故而菩提樹又稱為「佛樹」、「覺樹」或「思惟樹」等,象徵著徹悟真理,超凡脫俗的境界。 「心如明鏡台」,我們的心就好像一面鏡子,如果鏡子布滿塵沙,就無法看得清楚,也就無法顯現出自家的本來面目,對於世間的實相,當然就無法洞然明白。 身心一旦被貪心、瞋恚、我執、我慢所覆蓋,就像鏡子滿布塵埃一般,無法認清自己,也無法與道相應。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我們應該時時用照心的鏡子觀照自己,修正自己的行為。二六時中,要懂得自覺心念的善惡,自我警惕。正如慈航法師說的:「每日動念行為,檢點功過多少。」時時反省為要。 每天能省察自己的身口意念,便可止惡行善,就如《萬善同歸集》所說的:「步步觀照,念念無差。」如此自能漸漸去除身心的塵垢,止息妄念,減少煩惱,身心安樂。

MORE
/109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