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人物59】幼教領袖 伊哈特:親子共玩能健腦

THE MERIT TIMES
文/楊慧莉
字級
收藏文章
24觀看次
堆積木就是有大人在一旁互動的遊戲,它就好比腦袋的超級食物。圖/123RF
師長倚重有憑據的教學, 只要孩子學會一個新的字母等具體實物,就會覺得努力有成果。圖/123RF
陪孩子一邊洗澡一邊玩耍,更甚澡盆裡的玩具。圖/123RF
廚房用品「海綿」在親子共玩時也可以派上用場喔。圖/Pexels
圖/VOCEL
文/楊慧莉

科學 發現

遊戲有助

腦力發展

潔西‧伊哈特(Jesse Ilhardt)擁有幼兒教育的碩士學位。在十五年的幼教經驗及實施教育發展課程後,於二○一三年與人創辦「VOCEL」,一個全美知名、有科學見解和社區驅動的幼教機構。二○二一年,被任命為執行董事。

生涯中,除了幼教老師,伊哈特也擔任教師輔導和課程計畫主導者。諸多經驗,讓她儼然成為幼教領袖。另外,她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在這些角色扮演中,她結合智慧、創意和商業頭腦,為家長和教育者研發出創新課程、引領一個從愛心出發的高影響力團隊,並培育出許多優秀的幼童。

遊戲化學習如舉重

伊哈特夢想有一天世上所有的孩童都能在遊戲和培育的關係中成長和學習。她的這分期許來自十五年紮實的幼教經驗和心得。

十五年前,她首度走進幼兒園教室。當時因為雄心壯志和力求表現,她弄了一個簡報文件,列出她認為對學生最重要的東西:字母、數字、形狀和顏色。以她目前的心境來說,她還真希望自己當時根本就不用弄這份簡報,也不用管背誦之事,反倒該珍視互動遊戲的力量,因為它可以建構腦力。

伊哈特深入幼教多年的觀察是遊戲化學習更勝死記硬背,「哈佛兒童發展中心,以及許多其他機構都指出,遊戲,特別是訊息傳接球式的互動遊戲可協助建構幼童腦中的神經連結,幫助建立前額葉皮質。前額葉皮質是大腦的執行管控中心,這部分掌管情緒、解決問題、做計畫,這些在孩童玩耍時都會接觸到。」

她表示,照這樣看來,遊戲身負重任,「如果學習像是腦部鍛鍊,遊戲化學習就是一種舉重,只是舉重在練肌肉,遊戲化學習則是在建構腦部。」

師長為何無法陪玩

如果互動遊戲很重要,大人要從什麼地方介入呢?

伊哈特進一步說明遊戲互動方式。舉例而言,孩童在堆積木;過程中,孩童說了一些話,親師回話,協助孩子堅持完成計畫,在每次堆到一半垮掉時繼續重新堆積木塔,「因此,堆積木就是有大人在一旁互動的遊戲,它就好比腦袋的超級食物。」

根據伊哈特的觀察,支持遊戲的研究社群正大張旗鼓,讓人期待看到每個家庭、幼兒園裡的孩子都能在多數醒著的時刻玩耍。不過,現實卻與此期待大異其趣,「不僅未見家長或老師大量採取遊戲方式,且有時還很抗拒。」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師長對遊戲方面的大量研究視若無睹?

多年幼教和訓練師長,以及分析自己的育兒方式後,伊哈特明白是「我們的善意在作梗」。究其原因是我們住在一個比較性的文化,擔心孩子不夠好,如不夠資格打進足球隊、還沒準備好上幼兒園、沒有同學聰明等,也擔心小孩跟不上是父母失職。但,事實是過度聚焦於孩童和學生的成功往往產生反效果。」

此外,伊哈特還看到兩股影響多數師長的力量讓情況雪上加霜。第一股力量是,對於及時滿足和立竿見影的需求。第二股力量是,對於玩這件事,覺得不自在,不管是因為我們沒時間或精力,或者因為已經不知道怎麼玩了。

學校偏好具體成果

關於及時滿足,伊哈特曾做過「最佳」示範。回首初進幼教領域所研發的簡報文件,她表示那份文件其實就是她很焦慮的明證,「因為我們焦慮或感到失控時,往往就會回去倚靠我們可以控制的部分」。對師長而言,最常倚重的就是有憑據的教學,因為可以很快看到努力的結果。當孩童最後讓不穩的積木塔保持矗立時,師長卻看不見孩童腦中的神經連結,但只要孩子學會一個新的字母,就會讓我們覺得努力有成果,因而產生快感。於是,就會在潛意識裡把這類教學列為首選。

伊哈特以自己曾輔導過的一群校長為例。當時,她在教導他們遊戲的重要性。結果,有位校長就坦言,他的學校老師不會參與的,老師們都說學生壓根不想玩,而那些用心良苦的老師也經常把課程學習與展現具體結果的教學法畫上等號;老師們都以可以跟家長說學生在當月學到多少單字和數理為榮,覺得這樣才有成就感。

一臂 之力

正視親師

玩伴角色

師長們之所以重視有憑據的教學,當然就是希望小孩學習良好,於是就會把所有力氣和資源都放在上頭,而這可從他們的花費習慣看出。於是,市場行銷人員鎖定這一塊,在廣告有助腦力發展的最新和最棒玩具、平板電腦App程式時不遺餘力,甚至推銷起可教寶寶「閱讀」的方便包,沒開玩笑,真的是小寶寶喔。

根據伊哈特的調查,二○二一年全球教育性玩具市場超過六百八十億美元,打算在二○二八年達到一千三百二十億美元,因為多數師長擔心小孩會跟不上,於是心甘情願掏腰包。只是,那些所謂的「聰明」玩具,跟她所主張的互動、遊戲化學習迥然不同。遊戲化的學習,才是真正標準的學前教育,無法立即見效,需要時間,當然也無需學習清單或簡報文件那樣的東西。

陪玩更甚浴室玩具

第二股不利遊戲化學習的力量是師長們不喜歡聽到自己需要助孩子學習一臂之力,因為這代表他們得花時間、精力和技能,而這些他們自覺未必有。但這其實不僅值得師長們投資時間,每次也只要花一點時間就好。

伊哈特舉洗澡時間為例。以過來人的經驗和同理心,她表示,忙碌的媽咪手邊有些閒錢,通常就會抓起手機花個五分鐘買一些受歡迎的浴室玩具。玩具無害,家長心態也可理解,就是要省時間。

不過,以教育的角度來說,伊哈特認為有比浴室玩具更好,且每個家庭都有的東西,那就是量杯、廚房海綿和你,「因為把一些家用品放入澡盆,就能把單調的日常事變得有趣,為你和孩子創造親密時間,而另個好處是,提供孩子腦部發育所需的重力訓練,而非讓工廠製造的玩具告訴你的孩子怎麼玩。」

親師對於玩有心結

此外,伊哈特也以在教育第一現場的觀察提出師長們無法跟孩子一起玩的心結。

首先,她聽過太多家長說自己沒把親職做好。他們給自己很大的壓力,覺得自己理當知道如何建構孩子的腦,這也讓過去幾年來社群媒體界出現愈來愈多給師長們的建言,如十五種在教室使用紙箱的方法、保證可以贏得學校比賽的萬聖節服裝自製法。不過,這類建言給的愈多,大家想把事情搞定的壓力就愈大。

伊哈特的經驗是,遇到孩子的學習,師長們不用表現完美,但必須把互動列為首選,即便「卡卡」也要覺得自在,因為承認不會玩可能有點蠢,但玩這件事過了成長期後就不再是與生俱來。「小時候,把毯子披在脖子上到處彈跳,就變成超級英雄;但長大後,這種玩法就不受鼓勵,於是一如任何能力,當不再使用時,就有可能作廢。」

帶孩子玩出真實力

幾個月前,伊哈特和同事為親師開了一個遊戲工作坊。當他們拿出刮鬍膏、塑膠吸管、鈕扣等物品,請師長們用這些東西玩出一個創意品,所有人都愣住。接著,師長慢慢的,也很篤定的開始玩了起來。活動結束前,他們在跟其他人分享自己的作品時都很愉悅。這件事讓伊哈特深感大人們一定要放掉不准失誤的期許。

不過,伊哈特也坦言,花力氣跟小孩、學生玩也確實不易,就算不用玩太久,也需耗神,但絕對值得。儘管她的經驗和研究裡尚找不到證據,可以證實縫製奪冠的萬聖節服裝代表孩子在校就可表現良好,但她相信,親子互動本身就給了孩子學習、堅持、玩耍和實驗的空間,「藉此你能對孩子的腦力發展發揮巨大影響力,助孩子建構神經連結網絡,為孩子未來的學習打下基礎。」

至於要從何著手?家中如有小小孩,伊哈特建議可從洗澡時間開始,「暫時拋開手邊事,抓起量杯和廚房海綿,帶著孩子一邊洗澡一邊玩樂吧!」

目前,過年期間,親子有不少同樂時間。師長們不妨在學校開學前,重新審視家庭和學校教育,未來也將遊戲帶進教育現場吧!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