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

【佛法真義3 佛門行事145】傳承的重要

文/星雲大師 世間上,百種行業當中,最重視的就是傳承。當初佛陀在印度的靈山會上,拈花微笑,把真理妙法傳給大迦葉,大迦葉再傳給阿難尊者;這樣一代一代的傳承,直到二十八代達摩祖師到中國來,成為東土禪宗初祖。此後五傳至弘忍,其下六祖惠能大師,大放異彩,所謂「一花五葉」,開演出五家七宗;可惜,有些人的根機、道行不夠,不認為傳承的重要,那麼傳承就變成了斷層。 其實,不管國家也好、團體也好、事業也好,到了人才斷層的時候,就是一個衰敗的現象。如中國歷代的皇帝,傳承得人,則國泰民安;不得人,則民怨沸騰,天下大亂,皇朝毀於一旦。很多的老師,千辛萬苦,就是為了找一個能託付、傳承的弟子,把他的風範、所學、德行,能夠繼續下去。 過去叢林裡面,方丈住持傳位時,一條念珠掛到你頸項上,就代表他把一切傳承給你,口中會說:「龍天常住,咐囑汝身,汝當愛護大眾,服膺眾人,要讓常住興隆。」這就是託付予你的任務,你要能擔當,這就叫作承擔,這就是傳承。 所以,過去佛教裡,有淨土的傳人、禪門的傳人,各宗各派都有傳承。傳承久遠的,能有數十代;也有的傳承不得人,只有短暫的傳了三、五代,宗派就沒有了。這是識人、不識人的問題,因此傳承要得人。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因為富貴裡面,養不出吃苦耐勞的繼承人。他會認為一切都是來得很自然,於是任意揮霍、亂用,不知來處艱難。所以要能知道傳承,須先跟隨老師學習十年、二十年。過去大多數傳承成功的範例,都是心意相投,思想一致,品德、道行、學歷都相契合的。 傳承的條件,最重要的,不可以傳給眷屬、私人,不可以傳給自己的所愛,要傳給有公平、公正、公益、有量、有道德、有智慧、有公德心之人,抱持私心就不可以了。但看歷史上,公天下和私天下的傳承,其結果就有所不同。 當然,傳承首重人的品質,等於一顆種子,你是好的種子呢?還是敗種呢?長出來的結果是不一樣的。所以過去做老師的,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人生一樂也。天下父母萬般的辛苦,就期盼著「望子成龍」;也有的老師在哪個地方一住幾十年,就為了等待一位能接受他傳承的人。如印度那爛陀寺的戒賢大師,年逾百歲,他奮力抵抗病魔,就為了等待玄奘大師的到來,把畢生所學的佛法傳授予他,這是佛教裡一則很美的傳燈故事。 在佛教史裡,凡是初學的學僧,你不能養深積厚,涵養自己的學問道德,對於能夠接受傳承的條件不具備,即使你當了傳承得法的人,對於自己將來也要弘法傳承,那就很困難了。 僧讚僧 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人都是「同行相忌」,像過去常說「文人相輕」。其實,在佛教界裡,有時候也是彼此互不尊重。譬如,有人很會寫文章弘揚佛法,別人就批評:「不過是寫寫文章而已,又不會講經說法。」這人一聽,趕緊去學講經說法。學會了說法,又有人批評:「他就像瘸和尚一樣,能說不能行。」這人一聽,很是著急,趕緊參禪打坐學修行。但還是有人批評:「老是坐禪修行,什麼事都辦不好。」喔!趕緊學辦事。這下又有人批評了:「成天忙東忙西,不會英文,也不會日文,哪裡走的出去……」總之,不管你如何努力,就是有人批評,嫌這裡不夠、那裡不好。 「若要佛法興,除非僧讚僧。」這兩句話不知道是哪一位大德說的,實在是佛教發展的要點,說出佛教傳承的重要關鍵:要想佛法興隆,必須僧伽互相尊重。 過去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總是互相讚歎、互相成就。像釋迦牟尼佛因為讚歎燃燈佛「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以此讚佛功德,因此比彌勒菩薩早三十劫成佛。甚至佛陀成道後,也常常稱讚十方諸佛具有無量功德;而十方諸佛也盡出廣長舌相,讚揚釋迦牟尼佛在五濁惡世說法度眾,誠屬不易。 另外,像中國的禪宗,自五祖弘忍以後,分成南、北二派,其下的門徒形如冤家,爭辯不休;但儘管如此,神秀大師總是推崇惠能大師「深悟上乘,吾不如也」,惠能大師也對神秀的弟子志誠說「汝師戒定慧,接引大乘人。」這些,可以說都是我們最好的學習榜樣。 反觀目前的佛教界,不但僧不讚僧,甚至互相輕視,互相毀謗,互相不共來往。可以說,在宗教的團體裡面,最不團結、分裂最多的,恐怕就是佛教界了。 佛教本來都是鼓勵修行者要修讚歎法門,但現在的佛教界,修讚歎法門的人,恐怕為數不多了。像現在,這一個宗派批評那一個宗派,彼此對立不相往來;這一個後學批評那一位長輩,那一位長老對後學青年不但不交棒,還要給他當頭一棒,這都讓當今佛教出不了人才。 因為擁護不出領袖,就像每一件衣服都沒有衣領,穿起來怎麼會像個人呢?所以,現在佛教給這許多惡意惡語、不會讚歎佛教法門的出家人,弄得都快要衣冠不全了。這都是法門不興,讓人唏噓嘆息! 其實,做人應該要有一種「與人為善」的心理,只要別人有一技之長,總是難能可貴,又何必一定只尋他的短處,不讚美他的長處呢?不肯讚美別人的人,都是因為「見不得人好」的心理作祟,如果能夠換個角度去看待,別人有成就,自己也與有榮焉,日子就會好過,彼此就能皆大歡喜;相互內鬥,爭來爭去,最終只會落得兩敗俱傷。所以,人讚人,出偉人;僧讚僧,出高僧。和諧,才能共存;分裂,必定滅亡。 在佛教裡,最顧忌的就是自讚毀他,因此僧與僧之間要互相推崇,互相讚歎,要能不輕後學,要肯薦舉他人,這對自己是非常有利益的;如果心量狹小,嫉妒、排斥他人,看不起這個、看不起那個,實在說,人家已經看不起你了。 今日佛教界裡的領袖,你看他平常肯得對人提攜、讚歎的,他就是優秀的領導人;不過身為一個領導人,也要有道德勇氣,對於行為敗壞佛教、對佛教不好的人,也要有勇氣給予檢舉,予以教訓。自己做人處事都能依法、依理,才能平衡,才會受人尊重;而不是一味的讚歎別人,要有事實,要能公平公正,這也是「僧讚僧」應有的原則。

MORE

隨堂開示錄─對談專訪 人生最大的財富

文/星雲大師 提問一:請問師父,當年是什麼機緣巧合,讓您選擇到高雄來建設佛光山? 大師:六十多年前,國共戰爭讓很多大陸同胞來到台灣,當時都集中在台北,南部沒有人注意到,因為比較落後、比較窮苦,也就沒有人想到它。但是我們佛教,就是人家沒有想要到的地方,我們先到。 我們來的時候,高雄市都是農田,也沒有幾間房屋。不過,我很喜歡它,覺得有未來性,凡事總是要時間慢慢來發展。所以,六十多年來,我也跟高雄人一樣,在這裡慢慢地發展一些社會事業,為了辦教育,為了有一個訓練人才的地方,就建了寺院──佛光山。 提問二:聽說當時您沒有用設計師,都是自己一手把它一點一點畫出圖樣建造起來? 大師:不是不用設計師,是我沒有錢,請不起設計師。不過我在想,我們自己知道要什麼,所以就跟一個小木工以樹枝為筆,就地畫圖。那個年輕人也滿聰明的,我跟他一講,他就能聽得懂。就這樣,胼手胝足地,慢慢地也在這裡發展了。可以說很順利。 提問三:當時您提出了「八宗兼弘」的理念,有碰到很多壓力嗎? 大師:我沒有感受到人生有苦、有壓力。苦給我們教育,苦給我們成長,苦是一個過程,透過苦,我們才能有未來成就啊!不苦,成功會從天上掉下來嗎? 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你說難嗎?壓力嗎?沒有壓力,頂多是那個時候的社會,有政治安全的壓力。 不過,我們堂堂正正的一個和尚,也不去計較,就是有一點壓力,也如充氣的皮球、排球,愈壓它,它跳得愈高。所以,社會給我們的一點壓力,真是我們的增上緣、真是我們的力量,讓我們更奮鬥、更勇敢。 提問四:您怎麼會想到提出「八宗兼弘」的理念?不分各個宗派。 大師:我生來的個性就是融和世界的。這個世間上,沒有你和我的分別,不要說「兩岸一家親」了,甚至全世界的同胞,就如同孫中山先生說全世界要「以平等待我之民族」,我們跟世界所有民族都是平等、和平的。 佛教有很多的理論,等於文學、哲學、科學、史學的不同;乃至於佛教有念佛、參禪、持咒……很多的不同,雖然不同,但是我們不能對立,我們要融和。 在佛光山,目前有二十六個國家的人住在這裡,有男女老少,但我們都沒有分別他是從哪裡來的,我們也不問,只要是有心於佛教的人,都是有緣人,你歡喜參禪、他歡喜念佛、他歡喜研究天台、法華、賢首,也都可以,所以叫「八宗兼弘」,不必分彼此。 等於你歡喜穿紅色的衣服,他歡喜穿藍色的衣服,漂亮就好;你歡喜吃這道菜、他歡喜吃那道菜,各有所需。因此,我覺得,「同中有異」,佛教有不同的,就是八個宗;「異中求同」,在八個不同的當中,佛祖是同一個。 提問五:師父的「一筆字」書法很出名,聽說二十多年前西來大學就是靠著您寫書法把它建立起來的。這個故事可以跟我們分享嗎? 大師:二、三十年前,我到台北普門寺,有一個信徒忽然跑進辦公室,辦公室裡沒有人,他們都去做法會了。他拿了十萬塊放到我的袋子裡,說:「這個是給你的,你不可以給佛光山!」他知道我沒有個人,一切都是常住。當然我不肯收,十萬塊很多,我收不起。他走了以後,我想,收人家這麼多錢,剛剛桌上有紙筆,就寫了幾個字,寫得好不好不知道,算了!就送給他。 哪知道他把我的字拿了去,到佛堂裡面去炫耀:「你看!師父給我的字!」「我們也要!」「這是十萬塊錢才有的。」那許多信徒家世都很好,想不到他們也都說:「我們也有十萬塊!」後來幾天的法會,他們就不斷地叫我寫字,寫了一千多張。 我沒有過這麼多的錢,怎麼辦呢?剛好美國西來寺的住持慈莊法師、慈惠法師都在那裡,我說:「這個錢給你們到美國辦大學。過去美國人到中國來辦了多少大學,現在我們也到美國辦大學。」就這樣子到美國辦了西來大學。 提問六:大師一直提倡「五和」,您覺得「五和」可以改變世界嗎? 大師:假如大家實行,可以改變世界。第一個「和」,自己要和自己「和」,所謂「自心和悅」,自心要和平,自己不要有矛盾,自己不要有衝突,自己不要對立。 自心和悅了以後,第二是「家庭和順」,家庭和順,很快樂,才會想要回家;家庭不和不順,「回家幹嘛?」 第三是「人我和敬」,你呀、我啊,這個社會有很多的人,大家一定要互相包容、尊重、和氣。我覺得,人我之間能夠如此,應該就可以達到「社會和諧」。社會和諧了,當然就「世界和平」了。 我的和平理想,步驟是在於五和的次第。我想,只要全世界的人士重視「五和」,大家努力,人心都能向善,和平不為難也。 提問七:大師,您覺得當代人真正的財富是什麼? 大師:財富不一定是金錢,也不一定是土地,也不一定是有價證券,我想最高的財富,健康是財富,人緣是財富,心胸寬大就是財富,智慧、慈悲都是我們的財富,是用不盡的財富。甚至信仰就是財富,當然信教,邪教不能信,迷信也不好,正信是人少不了的,你要正信佛教,要過正命的生活,如此,你的精神、物質、世法、出世法富有是必然的。 提問八:大師!很多人問:佛教怎麼可以現代化呢?怎麼不是延續傳統? 大師:佛教當然要現代化,就例如你不生在現代,要再回到古代嗎?還要去茹毛飲血嗎?還要去過沒有火、沒有煙的日子嗎?還要去過辛苦的日子嗎?時代是在進步的,宗教是領導人類、改善人類生活的,它要引導人類現代化呀!所以,現代化是佛教必然的趨勢,每一個人要感謝佛教現代化,帶動我們人類的生活、思想往前進。 提問九:今年早些時候,習近平主席有接見您,您送給他一套《百年佛緣》。這套書有什麼特別的含義嗎? 大師:這是隨緣的。因為我最近感覺自己有點老了,眼睛看不到,沒有什麼事情做,台灣國史館要我口述歷史,我就隨緣。後來,徒眾們說第一次的口述太簡單了,要我再說一次,就說了一百六十萬字。我今年八十八歲,這當中的人事因緣,包括我的師長們,我想橫跨一百年是有的,所以我就叫它「百年佛緣」。出版了以後,信徒這個也要、那個也要,印了好多萬本。當然大陸的領導人,也是我們所尊敬的,我也送一套給他。後來他跟我見面,說:「你送我的書,我都看完了。」我不知道看了感受如何,總之看了就好。 陳蕾:謝謝師父。我們希望您能夠健康,健康是最大的財富。我們也希望您能夠為我們帶來更多「人生最大的財富」。謝謝師父!

MORE

【隨堂開示錄─對談專訪】人人都需要教育2-2

文/星雲大師 社長:大師對於歷代高僧,有沒有對哪一位,或哪一個法門,特別欣賞、尊重的? 大師:一個時代、一個時代各有不同,我研究這個,就覺得這個很好,研究那個,也覺得那個很好,事事有道,各有各的道嘛!我的性格比較歡喜兼容並包的,大家一起來,大家都很好,皆大歡喜。 社長:大師對日本佛教的看法? 大師:現在日本佛教走向了兩個極端,一個是學術性的,一個是祭祀的,為人超度、念經的佛教。過去日本有著許多優良的傳統,比方說一家公司招進來二十個人,大家要在同一間公司上班前,會先送到寺廟裡代訓做人處事,建立禮貌勤勞、忠於雇主、忠於工作、盡心盡力的概念。訓練好了以後,再交給公司。但是現在慢慢地都沒有這樣的訓練了。過去還講求戒律,現在慢慢地也不講求了,好在有辦許多的大學,大學裡出版書籍、研究佛學,可以說這個國家還是很尊重佛教的學術。 社長:大師對當今台灣社會的滿意度如何? 念舊惜情 情義人生 大師:現在台灣社會不重什麼情義,不重什麼恩惠,不念舊,很容易「過河拆橋」。我們應該要念舊惜情,有情有義,這方面我也很倡導,尤其對於現在的新人類、新新人類,我們要把他拉回到情義裡面。 社長:大師對於目前佛教在台灣社會發展的情況,滿意度如何? 大師:台灣的佛教人口雖然增加了,但還是有很多人接觸不到正信的佛法,我覺得我有一點責任,度人沒有度到究竟。我希望台灣的基本教育,能把宗教這一門教育放進去,讓民眾多受一點教育,了解各大宗教基本教義,從神權中解脫出來,因為現在有很多人被神權控制了,談什麼命運、風水……這些迷信。我很希望宗教的信仰能提升,慢慢地把人的希求變成犧牲奉獻,因為宗教的精神基本上是犧牲奉獻。 社長:談到犧牲奉獻,我記得上次採訪大師時,大師說了一句話:「我就這樣忍了一生。」當時的感觸就很深。所謂「常獨行,常獨步,達者同遊涅槃路。」儘管大師化世大開方便之門,但內聖的精神是與天地完人感應道交,傳承歷代的一個精神,是大徹大悟之後的妙高峰境界。而於這樣悟的境界,又以慈悲度眾的精神再來廣度蒼生,不知大師是否也有所謂「高處不勝寒」的感慨,能否談談這一路行來的歷程? 大師:我自己年輕時是一個完美的理想者,到後來,就常覺得「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愈是想要完美,愈是遭受破壞,有時自己心裡也不能平衡,覺得這樣犧牲性命為佛教,遭受的卻是打擊。如果換作一般人,可能就容易灰心,不過我有個好處就是不灰心,不管對什麼事情,都不輕易灰心,都是鍥而不捨,自我忍耐。 在佛教裡,忍耐的第一個境界叫做「生忍」,就是人有了生命以後,要生存就必須忍。這個忍是什麼呢?就是了解,就是負責,就是擔當,就是化解。忍到最後,成為一種力量,成為智慧,才能明白生命的意義。 透過「生忍」,要再提升到「法忍」。這時候的忍是什麼呢?人接觸到一切萬法,不見得都很如意,總會有生老病死、是非得失、種種煩惱,這時候怎麼辦?所以,對一切法要能認識,要能化解,也要能擔當、能接受,這就是「法忍」。 如果再往上提升,對一切法不計較,「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就到處能吃飯、能睡覺了。這最後的一層,就叫做「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什麼呢?感覺到這個世界,一切都是一時的虛幻假相,所有變化都是現象的,本體是沒有生滅、生死的,這時候就叫做「真如」,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不生不死,也就是真理之法。 我的修行就是慢慢地從不能忍,到法忍,到無生法忍。現在自己也不敢講是在哪一個程度、位階,不過有一個感覺,假如有人對我不好,受了委屈,已不像過去的不平,會覺得感謝,感謝他給我消災,給我一個翻身的機會。就像布袋和尚的布袋,好的、不好的都裝進來,我也有這麼一點心得,能裝些不一定是我要的、所能接受的。 佛法在世間的用途,就是要人自己有力量可以改變自己,如果沒有力量,也就永遠被牽著鼻子走了。當然,這種功力我也許還不高,不過比年輕時好一點。 人家稱讚我,多數的時候都不介意,當然我不能免除仍是凡人,還是有得意的一念,但是人家罵我、欺負我、批評我,我聽了以後倒是不動心,自問:有這樣嗎?有的話就改,如果沒有,就不接受了。我覺得這也是在慢慢學習。我提倡踏實生活的佛教法門,不講怎麼成佛、高升,只覺得在生活裡,要很安心、很自在、很安樂。 社長:這樣就是神通! 鍥而不捨 創造歷史 大師:這不容易體會得出來,因為也是一樣吃飯、一樣睡覺嘛!喜怒哀樂也還是有的。總之,佛法很好,佛法很妙啊!所謂「妙」,說給你聽不一定妙,自己去體會才真妙。宗教的性格也在於各人不同,像你們這些年輕人,可以為了一個理念結合不容易,如果性格、理念不一樣,慢慢地,路就走不下去。所以,要能鍥而不捨地走,必定要有相同的性格,才可以堅持下去。 怎麼堅持下去呢?比方普音文化今年十二年了,假如再做二十年,歷史就已經成就了。有了二十年,在人格、信用、做事的恆心上,人家對你會有一種肯定,這就是歷史。普音創造了一個二十年的歷史!但現在人大都是沒有歷史,隨便就毀壞了自己的歷史,很可惜! 我曾講過,有一位日本和尚,本來是個大學者,卻看不起和尚,覺得他們都不學無術、無知。有一次他到中國大陸天童寺,冬天裡,看到一位老和尚在那裡晒太陽,就問老和尚:「高壽多少啦?」老和尚說:「八十歲了。」他又問:「在這裡做什麼啊?」老和尚說:「煮飯。」他又問:「做了多少年啦?」老和尚回答:「六十年。」那日本學者一聽,才驚覺:「喔!那我們日本人太差嘍!」 社長:六十年做一件事! 大師:這就是歷史。我是感覺到,現在的年輕人太輕易毀滅自己的歷史。我在佛教裡,一路走過來快要六十年了,常想:假如要問自己做得好不好,那也跟我一樣,過個六十年再說吧!我十二歲出家,今年七十一歲,明年滿六十年。 佛光山許多法師,像慈莊、慈惠、慈容法師也都住得四十年了,在師兄弟當中,聲望自然就能成長,並不是我激發他們,而是他們自己點點滴滴地增加而來;人家給的不長久,自己來的才好,所謂「實至名歸」呀! 我現在跟你們講話,是為什麼?也只是一個念頭、願望,就是希望普音進步、成功,更廣大。 社長:謝謝大師對我們的呵護。「信為道源功德母」,我們所希望的,是由點來成就一個圓,真正做好一個深度的藝術文化,為佛教歷史立傳留名。 大師: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 (刊於《新原人季刊》第二十三期)

MORE

【隨堂開示錄─對談專訪】人人都需要教育 2-1

文/星雲大師 楊枝梅社長(以下簡稱「社長」):大師才剛結束佛光衛視(今「人間衛視」)的開播大典,尚未休息就邀我們聚餐。 返璞歸真 關心民生 大師:這就是休息,在生活裡休息,在忙碌裡休息。就像念佛一樣,我是在大陸期間學念佛的,那是一種不怎麼有規律的自由調,隨著自己的音調唱念。阿彌陀佛就是這麼自由! 會睡、會吃的人生是很成功的。有很多人不會睡,甚至既睡不著,也不會吃,吃東西吃得不合口味。人要會吃!我就有幾個「名吃」,一是冷的茶泡熱的飯,一是泡飯再加個醬瓜或豆腐乳。熱的飯,不能泡熱的茶,要用冷水,最好是用冰水泡,那好吃得不得了,尤其是人很疲倦的時候,一吃,精神就來了。還有,我們這裡(佛光山台北道場)供應有「臘八粥」(今「平安粥」),所有人來了,都是以粥代茶,既可以充飢,又可以解渴。 社長:那就是趙州茶、佛光粥! 大師:你們的季刊剛出來的時候,我覺得佛教終於有精緻的出版品了,但一方面又很替你們掛念,因為能立刻接受的人不多。 社長:我們看到台灣整個社會,在文明的過程中,產生了一些障礙點,所以《新原人季刊》就朝比較偏向於深度文化及深度藝術為宗旨的方向在做。後來比較樂觀,認為其實社會進步到一種程度,自會「返璞歸真」,就如大師所創辦的佛光衛視,就是一個返璞歸真的開始。這個成果可能一、兩年內看不出來,就如同當初佛光山成立時,怎麼會知道三十年後的現在,學佛的人會變這麼多?同樣的,成立佛光衛視台,三、五年還看不出威力,但假使能夠整個朝向非常精純,完全正面的清流方式上,那麼十年後的進步,可能又將是另一個改變台灣社會的一種基本原動力量。 大師:台灣社會的傳媒文化很奇怪,每天打開電視機收看新聞,除了搶啊、殺啊等壞事以外,就是報導政治人物的一些事情,一般民間的事情都很少上電視,文化藝術的社團活動更是不容易有。 相對的,我在日本,每次看到的新聞,有時候第一則就是報導菜市場的情況,例如:大白菜今天漲了兩毛錢、哪一種水果最好吃等等。又或者報導哪一個人在哪個地方掃地、掃街。這些都是很感人的事情,都是與人民的生活有直接關係,會讓人感覺到電視媒體就是人民的。 社長:一切都是在校正之中,站在一個社會的進步,這應該是一個過渡時期,這個時間對一個基本社會的進步條件是還不夠的。愈進步的社會,會比較偏重於生活、文化、藝術的報導,一些比較罪惡的、醜陋的事情自然就掩去。 現在是因為台灣本身的進步過程,老百姓也喜歡看一些比較刺激的,所以就會造成這種效果。而真正來講,譬如以大師的影響力,慢慢地把衛視做好了,我們認為這真是非常值得的一件事。 大師:做什麼事情,歷史都會給予定位、說明,就看大家如何走下去,走出什麼樣的歷史來。 社長:不知大師對於佛光衛視在新世紀的新計畫是什麼? 自我教育 包容不同 大師:繼續做社教節目啊!我們規畫了佛教的教育節目,因為這個社會需要教育,人人都需要教育,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就在於教育。像你們所做的「藝術多媒體」,都是苦學來的,那也是教育,而宗教的教育尤為重要,因為那是心靈的教育、自我的教育。 談到宗教教育,別人教還不容易成功,有時候自己教導自己,反而比較可行。比如我們訓練法師的時候,就叫他去做講演,他為了要教人,自己不得不下功夫,自然也就學會了。 所以,希望今後佛教的教育能人性化,因為「人成即佛成」;盡量要現代化,適合這個時代;也要國際化,因應「天涯若比鄰」的世界;尤其現在教育這麼發達,我們更應該著重生活化的佛教。 社長:其實傳播媒體,尤其是比較強勢的電視傳播媒體,也是跟著時代脈動在走。而跟著時代脈動走,又能夠賦予教育的實質意義,又能不著痕跡,我想這才是大師的精神導向。這是非常不容易,也是很重大的一個導引,現代人非常受用。 大師:所謂的「藝術多媒體」,是怎麼樣子? 社長:「藝術多媒體」是結合音樂、文學、美術、攝影、電腦編序製作而成的。 大師:是不是簡報一個故事或劇情? 社長:舉個例,像《九色鹿》這樣一部作品,就需要很多專業人才,要做得非常成功,大概就需要三到六年的時間。至於怎麼擬訂一部作品的方針呢?第一要先撰稿,編成文學劇本,這劇本不但要讓大家能夠接受,而且還要可以把作品的真正精神呈顯出來。 文學劇本定案以後,分成兩部分進行:一是美術創作,二是音樂作曲創作。所以事實上,我們是一個創作型態的公司。美術創作之後,特殊效果研究製作組將整個畫面規畫成動態,至少也要兩年以上。至於音樂方面完全是全新的創作,待作曲家完成音樂創作後,便開始做龐大的錄音規畫。作曲至少要一年的時間,錄音則需要再一年(大樂團編制、合唱團、配音人員)。 待音樂及美術全部完成,才開始融和。融和的時候,所有畫面必須先用攝影技巧將整個作品結合起來,之後加入配樂,再經過電腦特殊處理,也就是以電腦編序的手法,整編出一部「藝術多媒體」。 這藝術多媒體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作品一呈現出來,必須有其藝術層面,譬如每一張畫都可以成為一個獨立藝術,音樂也可以變成獨立的音樂,像《雲童》的音樂就榮獲兩座金鼎獎。 大師:在佛教界,各位真是有心啊!你們如何在這藝術與宗教之間,做出比較讓人了解、接受的內容? 社長:我們是以東方佛教的精神為內蘊,為所有作品的原創性,但是發展出來後,卻極具藝術的張力。 大師:其實,現在中國人在全世界的藝術裡能揚眉吐氣的,像敦煌、雲岡、龍門等,裡面都有佛教的東西。可以說,文化在哪裡,藝術就在那裡!像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的作品都是宗教畫,西方的文藝復興都有宗教精神。 社長:再請問大師一個小小的問題,在印度原始的神話故事《摩訶婆羅多》裡有三位大神,分司創造、破壞與維持,大師覺得這三位大神之中,孰者為重? 大師:在佛教的教義裡,基本的道理是「無常」,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壞空,心有生住異滅。所以,我把這個社會看成是一半一半的,比如善的一半,惡的也一半;男的一半,女的也一半;好的一半,壞的一半;甚至於佛的一半,魔的也一半。 如果說全部都一樣,就不是這個世界的定性了。我們要用好的一半,來影響壞的一半,盡我的心、盡我的分。我是覺得,人間最美好的,就是容許不同的存在,那才多采多姿嘛! (待續)

MORE

【隨堂開示錄─各類致詞、青年勉勵】三好校園

文/星雲大師 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吳志揚先生、各位大學校長、中學校長、各位嘉賓、各位好朋友,大家吉祥,大家好! 多年前,我們希望台灣更好,就倡導「媒體救台灣」,但是多年下來,雖有一些成效,但還不是很理想。現在感覺到教育很重要,再推動「三好校園」來救台灣,希望美麗寶島將來會更好。為什麼要推行這個活動呢? 三好改善親子關係 三十年前,我到美國洛杉磯辦了一個為華人子弟辦的學校「中華學校」,有好幾百個小孩子來報名,那時候當地只有我們一所中華學校,三十年後,現在洛杉磯已經有八十幾所中華學校,當然大家招生就非常吃力。不過,我們這一所「西來中華學校」,每年招生都不用去特別鼓吹拉攏,來報名的人還得要排隊,甚至會要告訴他:「今年沒有名額了,你明年再來、後年再來。」原因何在? 比方,有時候,我們知道小孩子的父母過生日,就要老師讓小孩子帶個小蛋糕回去,「爸爸!我替你做生日,吃個小蛋糕。」或者,「媽媽,我泡杯茶給你喝!」父母感動得眼淚都流下來了。為什麼?「過去我的小孩子都不跟我講話,怎麼到了西來中華學校,變得這麼有禮貌?」家庭的親情就增長了。 另外,我們規定小孩每天到學校來,都要跟爸爸、媽媽說:「我去學校了。」回到家裡一定要說:「爸爸、媽媽,我回來了。」所以,西來學校在美國的中華學校裡面,還是掛頭牌,第一名,是為什麼?就是說個「爸爸好、媽媽好」,這麼簡單而已。 因此,「三好運動」當中的「說好話」很重要。當然做好事、存好心,也是一樣重要。 三好帶動社會和諧 我出生在貧窮的家庭,照理講,我是連學校都沒有看過的人,沒想到二十歲的時候,不只是看到學校,竟然還有機緣做小學校長。這是人生的機遇、緣分,也讓我知道教育的重要。 我從小家裡貧窮,雖然父母沒有給我好衣服穿、好東西吃,沒有金銀財富,但是他們生養我一個勤勞的性格。七、八歲的時候,每天早晨天色還沒有亮,就快要亮的時候,我就起身出門,到路上撿狗屎,集了很多以後,就賣給人家做肥料,也能賺到幾塊錢,供應給媽媽、爸爸使用。因此,他們都對我表示讚美,說多少的好話。 晚上,鄉村的牛群回家了,牛回家也有規矩,先在外面、路上大便。雖然那時候我年紀小,也已經懂得把糞便拖回家集中起來。牛糞不是很骯髒,弄水、草和起來貼在牆上晒乾,可以當柴燒,也能賣得幾毛錢、幾塊錢給爸爸、媽媽用,他們也都歡喜得不得了。 因為得到父母讚美,在兒童的心中就覺得真好,所以我就更加地勤勞了。 後來,我出家做了和尚,寺廟裡面都是來自十方的人士,甚至江洋大盜、「大哥」流氓也都有,但是大家都很安分,為什麼?因為寺廟裡面有一套叢林語言,比方:「請您開示。」「請問上下?」「長老您好,學人慚愧,學人苦惱,我不懂,要請您指導。」因為有很好的語言,就沒有對立、沒有衝突,所以寺院裡面就很平安、很吉祥。 過去我到大陸訪問,住在一間飯店裡,我的親戚來訪問我,就有一個人出來說他是來保護我的。他見到我的親戚來訪問我,就問他:「你是來幹什麼的?」有需要這麼凶嗎?這麼樣的氣勢十足幹什麼? 相反地,我在西方,有一次到一座天主教學校,二部車子一起出發,但是後面那一部車子還沒有到,我就在那裡等待,有一個老師就跑來問:「我有什麼能為你服務的嗎?」聽了真高興,他願意為我服務,而不是質問我:「你來幹什麼的?為什麼到我們學校裡來?」所以我就覺得,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說好話」很重要。假如再加「做好事」,我為你服務、我為你跑腿、我替你倒杯茶、我煮個麵請你吃……好話說的多、好事做的多,有好心好念,當然就能做好人了。 三好運動淨化社會 因此,我覺得台灣要更可愛的話,像親子的關係、師生的關係,甚至社會人和人的關係,不能對立,必定要會溝通,而「三好」就是人與人最好的溝通。人與人能溝通了,人與事物還不能溝通嗎?人與錢財還不能溝通嗎?人與大自然還不能溝通嗎?溝通以後的人間社會,就非常的可愛。 各位校長們,我這一生都不傳教的,我都是講人生哲學,信仰佛教不是要我們來勸的,不是要我們來傳的,這是個人的自由,所謂「信仰自由」。我是不傳教的,但是我不能不做好人,我不能不想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國家更好,所以就有這麼一個「三好校園」的活動。 這幾天我很努力寫字,想到我老了,眼睛看不到,耳朵也聽不清楚,但可以寫字,就努力地寫了三十套的「三好校園」。所謂「三好」,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身體不要殺、盜、邪淫,要做好事;口頭不要妄語、惡口、兩舌、搬弄是非,要說好話;心裡面不要嫉妒、憤恨、瞋怒,要有慈悲、仁愛。 不過,我眼睛看不到,就是寫一個字,也很費力,要靠心來幫忙,要靠徒眾的一根筷子指引,告訴我從哪裡下筆,才能勉強地把一個字寫完成。 這三十幅字,我把它做為「三好校園」的獎品,每年選出三個最好的學校給獎。每一年提供三幅,那麼寫了三十套,就可以做為十年之用。當然不是只有「三」好,我希望從意義上推廣開來,能有三十、三百、三千……台灣有幾千個學校,將來統統都要成為「三好校園」,如此,當然就有三好的家庭,三好的社會,三好的台灣,三好的國家了。這是必然的。 各位校長們,謝謝你們肯得來參與「三好」的運動,這是救國救民、大慈大悲的工作。 祝福你們,謝謝! 美在哪裡﹖ 為佛光小姐開示 時間:2012年10月5日 地點: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本館二樓展廳 美在哪裡?當然不是在紙上,也不在石頭、磚塊上,也不是指肉體上的美,美,在心裡。 心美,看一切什麼都美,「大自然好美啊!」「山川、草木、小橋、流水,都好美!」心裡不美,再美的東西給他,都覺得平凡。 自古以來,有的人把他心裡的美,用繪畫、用書法、用雕刻表現出來,但最主要的,美,還是在自己的心裡。 十八羅漢當中,有一位舍利弗尊者。有一天,他看到一個朋友,說:「哎呀!你現在的樣子怎麼這麼醜陋、這麼凶惡?」 朋友說:「都一樣啊!」 舍利弗再問:「你現在做什麼?」 朋友回答他:「我在雕刻夜叉、鬼怪像啊!」 舍利弗說:「難怪,你的心裡受了這許多薰習影響,面相變得好可怕啊!」 這個朋友一聽,就不再刻夜叉、鬼怪,改雕刻佛像了。 幾個月後,舍利弗又見到這位朋友,奇怪地問說:「咦?你現在的相貌變得善良莊嚴了,現在都在做些什麼呢?」 朋友說:「我現在雕刻佛像。」 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生一切法生」、「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小姐們,佛陀紀念館是安全地帶,佛陀紀念館是表現美的人生、美的胸懷的地方;你們每天和美同在,不美也美了。 有一個小姑娘,生得不好看。長得不好看的小女孩沒有人喜歡,讓他很傷心,心裡想:「父母生我這麼一個不好看的樣子,死了算了。」便要投河自殺。 一個老和尚經過看見,把他救起,說道:「你剛才為了自己的不美,已經投水死了;現在我把你救起來,你已經不是過去的你了,你要去想方法為人設想、為人服務、做義工,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小姑娘說:「我這麼難看,沒有人喜歡。」 老和尚又說:「你有慈悲心,這是第二個生命。第一個生命是為自己,第二個生命是為別人。」 從此以後,這位小姑娘到處幫忙人,像是替歐巴桑(老太太)帶路、掃地、洗衣服、關懷老人等,做種種的社會服務工作。慢慢地,人就變得秀麗、有氣質起來了。 後來,鄉村有一位有為的青年看到他這樣的品德、氣質,就請鄉長介紹,表示要追求他,希望能跟他結婚。 因此,美,還是要自己創造;心念一改變,世界就會跟著我們改變了。歡迎你們的加入,祝福大家都美。

MORE

星雲大師:佛教與環保

文/星雲大師 現在是個「環保」意識高漲的時代,可以說舉世都在倡導「環保」。主要是因為長久以來,人類不懂得愛護我們所居住的大環境,到處濫墾、濫伐,甚至製造大量的垃圾,尤其無節制的排放「碳」量,導致地球反撲。現在幾乎舉世各國都受到極端氣候所造成的災害與威脅;也直到這個時候,人類才有了危機意識,才懂得要愛護地球,才知道環境要保護、水土要保持、樹木花草要培植、河川流水要清潔。 這一切都說明,我們所處的環境、我們所居住的這個地球,和我們的關係極為密切。但是環保的議題,並不是現代的人士提起才有環保,佛教早在幾千年前,從佛陀成道說法,一直到現在,可以說,對於環保最為重視,最懂得要維護環境、要愛護地球的,就是佛教。 佛世建築遺跡  地基完整 例如,你可以到印度的靈鷲山去實地一看,雖然幾世紀前因為印度教和回教戰爭而毀滅佛教,但是靈鷲山的雄偉,水土保持做得很好,至今四邊完整,沒有坍方、毀壞,可見當初佛陀就是對環保十分的維護。 圖/記者張睿杰 假如你再到印度的祇樹給孤獨園走一趟,你會發現,雖然是一片廢墟,但是建築的基礎仍在,到處綠草如茵,跟公園一樣的美麗;水土沒有流失,地基也都存在,儘管你把房屋毀壞了,可是佛教當初在這一塊地上,所謂「黃金鋪地」的祇樹給孤獨園,還是維護得很周全。所以現在的祇樹給孤獨園,雖然精舍建築不在了,但綠草如茵,如同花園一樣的聖地,仍然讓人肅然起敬。 另外,佛陀的弟子比丘們,當初在山林水邊禪坐修持的許多洞窟,如七葉窟、七葉洞,兩千年來都依然保存完整。恆河流域的兩岸,佛教也都在保護;甚至於現在印度周邊的國家,像不丹、錫金,也都成為世界上有名的觀光王國。因為佛教重視環保,所以他們對古今的千年歷史、對環境的保護,才有今日令人嚮往的所謂人間仙境。 再如拉達克,雖然是個草木不生的貧瘠之地,但是今天仍然有很多的佛教徒在那裡守護著那一塊土地。他們在這裡建了寺院,修整了道路,讓天然環境都保持完整。只是因為氣候的關係,使得樹木花草不易生長,但是佛教徒仍然保護它、愛護它。 圖/記者張睿杰 佛教除了對現實生活環境的用心保護,我們從佛教經典裡也可以發現,就是那許多的諸大菩薩,如睒子菩薩,他不敢丟棄任何東西在地上,怕汙染大地;他也不敢大聲講話,怕吵醒大地;甚至不敢太過用力地奔跑跳躍,怕踏痛了大地。雖然看起來好像過分保守了一點,但是他愛護大地的這種環保思想與用心,我們不能不對他肅然起敬。 佛教傳到中國以後,在中國的發展,佛教徒開闢山林、修築道路、建造橋梁、清理水源、培養樹木花草、種植五穀,都與環保有很大的關係。我們舉例說,四川的峨眉山,那麼一個地勢陡峭的山崖,但是現在能成為「峨眉天下秀」,不就是歷代的僧侶們對於環境用心保護的明證。 再例如浙江的普陀山,雖然只是一個海上的小島,卻能把它建設成所謂的「海天佛國」。此外,大陸的許多叢林,都是在崇山峻嶺之中,甚至像山西的「懸空寺」,如果用今日的眼光來看,可以說完全不合建築法規。但是在那種艱難險阻的地方,都能在上面建造寺院,就是因為環境保護得很好,所以雖然是懸空寺,也是非常的安全。 山西「懸空寺」。圖/記者張睿杰 古代佛教建築  歎為觀止 說到建築法,梁啟超的公子梁思成,他是研究古代建築物的專家,他對佛教的建築,真是讚歎不已。例如他看過山西佛光寺的建築後,對古人的建築智慧,簡直歎為觀止。 中國的佛教徒,過去都是居住在山林,以農業為生,他們對山林的維護,對水土的保持都做得很好。因此,歷史上多少次的黃河氾濫,或是大雨沖刷,造成各地土石流失,但我們幾曾聽過寺廟有水土流失嗎?古代的僧侶,他們雖然不是建築專家,也不看風水、地理,但是他們對於環境的保護、運用,都見證了他們的智慧。 圖/記者張睿杰 兩千多年來,古今的寺廟,雖然時或遭到戰爭、砲火、不仁的帝王所毀壞,但是佛教的道場依然矗立在中國的大地上,成為各地的風景區。所謂「天下名山僧占多」,那許多山區,古代都是靠僧侶去開發的。像是五台山、九華山,這些佛教的名山,可以說都是山勢陡峭,嶙峋崢嶸,是很難登臨的高山峻嶺;但是經過僧侶們刻苦整修,今天都成為大家朝聖遊棲之地。佛教對環保的貢獻,還能不給予眾知、不給予讚歎、不給予獎勵嗎? 會員掃街淨灘  無私奉獻 尤其佛教的僧侶們,他們愛護大自然,甚至把山河大地、樹木花草,都和自己的生命融為一體。像趙州禪師對於「庭前柏樹子」,他都引為是一種禪法的心要;像臨濟義玄的栽松,也都是對於山林的愛護。 甚至過去的佛教徒,不但重視大自然界的水土保持、森林保護,他們對於道路轉彎抹角,也都給予適當地補修,以便讓人行走安全。乃至晚間都會點個路燈,所以鼓勵信徒施燈;或是在各鄉村偏僻的地方,替信徒挖掘深井,讓他取水。所以種種說來,佛教對於中國這一片土地的保護、建設,應該厥功甚偉。 現在不必講其他,就說經過五十年來建設的佛光山,本來是一片麻竹叢生,甚至土壤都遭到沖刷流失,到處是深坑溝壑的荒野之地;但是經過五十年來我們僧信二眾的努力,為台灣建造了一個精神上的佛國世界。不過,政府官員除了刁難以外,他也不會給予僧侶獎狀的,所以誰才是真正的愛國、愛這塊土地?應該要有另外的旁觀者再來做一個評論。 此外,幾十年來國際佛光會在台灣就種了幾十萬棵的樹,平時也常發動會員掃街、淨灘、保護水源、修橋鋪路等,可以說多得不勝枚舉。因此,我們希望今日倡導環保的人士,以及政府部門的相關委員們,都能看一看佛教徒對環保的貢獻。 圖/記者張睿杰  

MORE

【佛法真義3 佛門行事144】以音聲作佛事

文/星雲大師 佛教裡有個名詞,叫做「佛事」。這個名詞的意義很廣,凡所有與佛陀或佛教有關的事情,都應該叫作佛事。但現在的人卻往往把「佛事」二個字給說得狹窄了,例如有人往生了,就會聽到說,要替他超度放燄口,替他做一堂「佛事」。 其實,「佛事」這個名詞的使用,我想應該不只是這麼簡單。假如我今天辦了一個水陸無遮大會,這是佛事;我開壇講經,這也是佛事;我接受信徒供養,並為他們開示、說法,也都是佛事。甚至我印經、我參加共修,或是寺廟裡面所舉行的各項活動,也都是佛事。 又例如我們拿佛經的內容來說,《維摩詰經》裡,維摩居士示疾,佛陀派遣弟子前去探病,這是佛事;席間,天女散花,這也是佛事;乃至維摩居士從他方佛世界,搬來了三萬二千個獅子寶座給那些羅漢們就坐,這也都是行神通做佛事啊。 再拿《阿彌陀經》來說,淨土裡的大眾,早晨要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這也是佛事;回來之後要念佛、念法、念僧,這也都是佛事。甚至那許多白鶴、孔雀、鸚鵡、舍利在那邊唱歌,那些流水、樹木、蓮花所示現的淨土之莊嚴,這一切都是佛事。 廣義來說,佛教裡的所有行事,沒有一件不是佛事,所以不要再把佛事只列為度死度亡的行列;度生度眾也是佛事。 在各種度眾的佛事中,所謂「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便是教我們從聞思修入法,鼓勵我們多以音聲作佛事,多多的宣說弘法,多多的講經開示。甚至以梵音讚頌,或是多說好話,都是透過音聲作佛事;當初釋迦牟尼佛比彌勒菩薩早成佛道,不就是因為多修一個「以音聲讚歎諸佛」的法門嗎?因此「以音聲作佛事」是很重要的。 你看,在一些佛教的壁畫彩繪裡,每當佛陀說法開示時,都可以看到許多的天人,各持樂器、彩帶,以音樂、歌舞來供養三寶;那也是以音聲作佛事,讓大眾歡喜踴躍。很可惜,現在的佛教裡,總把讚歎諸佛的梵唄佛事,都鎖在早晚課誦的佛殿裡;假如我們現在也用這種梵唄音樂讚頌來接引大眾,這也是以音聲作佛事度眾。 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就是以音聲作佛事的力量與功用;我們可以把佛教的音樂、梵唄、歌唱、講說,普遍應用在社會裡。像電台廣播、電視表演,或是透過交響樂、讚頌團,讓佛教音聲進入國家藝術殿堂,法音宣流,讓一般未信或已信的大眾,也因音聲無國界,而聽聞到梵音佛法,能得六時吉祥,法喜充滿,這不就是最高、最美好的佛事嗎?更何況在很多佛事的種類裡,唯有「音聲作佛事」可以不受時空限制。例如,當你不在現場,或是眼睛看不到,或是已經事過境遷的事,我們都可以透過音聲說給你聽,讓你依舊可以感受到當時的情境。因此,「以音聲作佛事」,比起其他的弘化方式,更為重要。 在經典裡面,菩薩的二十五圓通,像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以及佛陀弟子阿難尊者多聞第一、富樓那尊者說法第一、迦旃延尊者論議第一,這不都是以音聲作佛事嗎? 在各種音聲中,不管大聲、小聲、梵聲、書聲、合聲、獨唱,都是音聲佛事。早期的台灣佛教界,像台中李炳南的口琴隊、澎湖佛教會的梵音隊、高雄青年的聲樂隊,以及宜蘭的佛教青年歌詠隊;因為青年們愛歌唱,以音聲作佛事而讓青年加入了佛教,台灣佛教因此有了朝氣,並且蓬勃的發展起來。我當時在宜蘭,因為自己聲音不好,便組織佛教青年歌詠隊,從錄製唱盤開始,後來錄音帶、CD,到現在用網路,這一切都是隨著時代與時俱進的「以音聲作佛事」。 經文或古德也常以詩歌、偈語來吟誦佛法,讓大家容易琅琅上口,破除無名執著煩惱。有趣的是,在《維摩詰經》裡,當文殊菩薩問維摩居士:「什麼是不二法門?」維摩居士不開口,以無聲對有聲;此時無聲勝有聲啊!維摩居士的「一默一聲雷」,無聲真是比雷聲響;維摩居士以無聲的音聲作佛事,妙啊! 不過,這種菩薩、羅漢的境界,畢竟不是凡夫眾生都能體會,所以還是要「以音聲作佛事」,才能將佛教教義廣為傳播。到現今,日本有日本的唱法,因此日本有日本的音聲佛事;韓國有韓國的發音,因此韓國有韓國的音聲佛事,泰國、緬甸、印度等等,也都有各地的語言、傳統文化的音聲佛事。 在世界上,只要有音聲,就可以傳播佛法,我們也可以將這些再彙整起來,讓音聲發揮更大的弘法力量。所以佛教的梵唄讚頌,是多采多姿的,四句偈的音聲、一句話的音聲,甚至於一種姿勢或一個動作,就代表了一個音聲。但是我們也不要把梵唄讚頌,局限在一定是唱給佛陀聽,或只做為早晚課誦的功課,我們也可以唱給社會上的大眾聽,這些都是以音聲作佛事最好的利器。 今日佛教徒不要再墨守成規,不要一直自我規定只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的,佛教是一個總合的法門、圓融的法門,我們應該好好的運用這許多方法來傳播佛教,來圓滿佛教,這就是以音聲作佛事的意義。

MORE

參訪

文/星雲大師 社會上有許多人,盛行到各處去旅遊,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現在的年輕人,也在各地受人家邀約,到這裡訪問,到那裡訪問;但路費是從哪裡來呢?吃飯是從哪裡來呢?甚至一些年輕的人當「背包客」,你說我一個小包包帶著,我自己自助旅行。但你也要有人供給住宿,也要有人供給你吃飯,也要有人供給你各種的協助;沒有那許多的人,你一個人在世界上能存在嗎?你的存在,都是靠這許多人幫助你、支持你、養活你。你知道他們都對你有很多的幫助?你有想到嗎? 有道德的人,都會感念社會對他太厚,也感謝別人給他太多了;沒有道德的人,嫌人家這裡不對,那裡不好。這表示自己可憐,表示自己殘缺,表示自己無能;必須要人家的幫助,可是受人家幫助了,卻還要嫌不足。 佛教裡提倡參訪、雲遊、行腳,要參訪善知識。一個人的成功,以我九十高齡來盤算,如果他沒有像《華嚴經》裡說,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就不能成功。甚至,我想沒有參訪過百人以上,不容易成就。在這百人當中,你要聽過他們幾句話,自己感動於心,把它永遠銘刻在心版上,作為座右銘。比方孔子說,說什麼;孟子說,說什麼;佛說,說什麼;哪一位長者說、哪一位居士說、哪一位小朋友說……能有那麼一句話對我們的前途,對我們的未來,對我們做人有幫助的,就是參訪的意義與價值所在。 所以出外參訪要帶著滿滿的知識,滿滿的經驗,滿滿人家的厚愛、厚意回來,在自己的心裡消化,把人家的一句話、一件事,對自己有功用的,給它消化了以後,再回報給社會,這就是我們人生的成長,人生的進步。 如果把人家對我們各種的好心、好意、好事、對自己厚待都忘記了,例如你聽人家說過一場講演,「你講得好!」「我哪一句好?」「我記不得了。」在哪裡看人家一本書,「你寫得好!」「我哪一句好?」「記不得了。」這都是沒有心智的人,不知道吸收。假如是一個有用的人,就要像海綿一樣,可以把雨水吸收進來;不懂得人我關係的人,他就像一張玻璃紙,就是天降甘露,對他也沒有用,也不能吸收。 因此,參訪、外出,跟人做朋友、交際,或是工作、上班,凡是接觸到這個世界、這個社會的一切,我都要感念他們。 一個人沒有百位善知識給他幾百句的道理,銘刻在他的心版上,他就是貧窮,就會空虛,沒有智慧,沒有素養。所以,今天社會上的年輕朋友們,以及佛教裡參訪的法師,你們要記得,要想成功,必須要有百人以上的經驗分享,你都把它記得,也照人家的那種好人好事方式,去學習、去實踐,那麼你將來成功,必然會有希望。

MORE

【佛法真義3 佛門行事143】行腳

文/星雲大師 有人問,世界在哪裡?世界在我們的腳下。成功在何處?成功也在我們的腳下。一般人都說「雙手萬能」!不錯,雙手可以做很多的事情;但是雙腳如果不走路,怎麼能到達目標呢?在百里外的市場,缺少員工,你不走到那裡就職,站在原地空等,會發財嗎?千里外人家徵選人才,你具備這項能力,不前往應徵,你的才華、能量,誰會知道?有誰會來用你呢? 所以,過去在佛門裡,重視初學的僧侶要四處雲遊行腳。雲遊行腳也不是做貴賓,讓人家來接待;我在日本見過許多行腳僧,跪在某一寺院門口七天七夜,那間寺院才有知客師來接見他,跟他問話。 中國的一些學僧,不在各大叢林參學,沒有聽過長老大德的開示,他的識見必然很淺。所謂不去參訪江西的馬祖,不去參學湖南的石頭,你不在江湖行腳,你哪裡能得到那許多長者的開示、法語? 一般的人要想健康,必須要走路,所謂飯後千步走,才能活到九十九;黃金從江河湖海流過來,我必定要起早趕上那個時間,才能撈取黃金;你懶惰不動,都想人家拿來送給你,自然收成也不是說沒有,但就要看你有那福德因緣嗎? 圖/資料照片 所以,佛教過去說「千山走衲僧」,多少人為了心中的一個問題不能明白,因此不辭辛苦的行走萬水千山之後,才終於尋找到答案,才終於能夠見「道」。你初出道,花開花落你懂得它的意義嗎?但是你路走久了,看見花開花落,你悟到無常;看到江河波濤洶湧,你懂得什麼意義嗎?你走遠了,知道一切財富,都是要靠流動、互通才有生命。 就是古代的趙州禪師,所謂「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為心頭未悄然」。當我們還是井底之蛙,還在一個洞窟裡的階段,就要走出去,要奔向大自然,走向世界,即使山路崎嶇,道路曲折,辛苦難耐,但這也是別人不能代替你的。 過去在禪門裡,大家結伴要出去參學,一個學僧比較懶散的,他也想要參加。旁邊的人就告訴他:你可以參加,但是走路要自己走,我不能背你走路;吃飯、穿衣,甚至屙屎、撒尿,你都要自己來,我不能替代你,你自己要能解決問題,才能一起跟著上路。 圖/unsplash 過去的人行腳,都是出去參學、問道,了解人家的家風;現在的參學旅行,都是為了看風景,他只看外面,沒有看到裡面。所以過去講行腳,叫做參學;你參學過五台山嗎?你在五台山參訪,你學到了什麼呢?你有參學過峨嵋山嗎?你在峨嵋山又得到了什麼嗎?你說我參訪過天下四大名山、八大叢林,你也要有四大名山、八大叢林的精神、歷史、文化,他們數十年的功行,你都能看到、學到,你的行腳還怕不能達到目標嗎? 現在的人行腳,都希望人家待我好,這是學不到的,行腳僧到哪裡都要能吃苦耐勞,都要能發心奉獻,要苦行作務,即使行腳千里迢迢到了這裡,豈是你一句話罵我,我就回頭嗎?豈是你一個拒絕,我就隨便離開嗎?我必定要用我的虔誠、謙虛、禮貌來感動你,讓你欣賞我的行腳僧風範、行誼;我的行誼風範你欣賞了,你還會不收留我嗎?我行腳還怕沒有收成嗎?所以行腳僧自己也要具備謙虛、忍耐的性格,對人尊重、讚美、讚歎,才能出來行腳啊! 事實上,一個修道人沒有行腳千山萬水,他不知道世界;沒有見過千百位的大德高僧,他不知道人生;沒有吃過萬般的苦楚,他不知道修行。所以,經得起,才是行腳僧的考驗,才是行腳僧的丰姿。

MORE

隨堂開示錄─各類致詞 千手千眼

文/星雲大師 山西太原舞蹈團的韓林團長和團員們、台南科技大學的同學們,大家晚安,吉祥平安! 山西太原舞蹈團在中國大陸是有名的舞蹈團,技藝精湛,觀賞者之多,可謂萬人空巷。這一次有緣到台灣來演出,除了感謝韓團長和團員們以外,主要促成的是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他透過山西太原耿彥波市長的協助,才有今天這個緣分,讓千手千眼觀世音的舞劇,呈現在大家眼前。 佛在自心 不假外求 觀世音的「千手千眼」,主要在表示他的救苦救難,神通廣大,神通自在。我舉一個例子說,七十六年前,我童年出家的時候,聽說過一個以殺豬為業的屠夫,因為偶然生起的一點信心,到普陀山朝拜南海觀世音。當他到達目的地的時候,聽說普陀山有一座梵音洞,只要到洞裡的人,就可以看到觀世音菩薩現身。可是在他抵達普陀山,進了梵音洞以後,卻沒有看到觀世音菩薩現身。 他知道是自己平日殺豬,業障深重,所以不能得見。看到梵音洞門口站了一個老和尚,他就問:「怎麼樣才能看到梵音洞裡的觀世音現身呢?」 老和尚說:「觀世音已經不在梵音洞裡,他已經到你家裡去了。」 「這樣嗎?」屠夫說。 「你現在回家,就可以看到觀世音了。」 屠夫問:「觀世音是什麼樣子?」 「衣服反過來穿,鞋子倒過來穿的,就是觀世音,就是活觀音。」屠夫一聽,很興奮,趕快就要回家去看看活觀音。 趕到家中,已經是三更半夜,屠夫用力地敲門,「叩、叩、叩!」並且高喊:「媽媽!開門喔!」這時候,母親還沒有睡覺,一聽是兒子的聲音,深知兒子平日忤逆不孝,對自己傲慢無禮,恐怕兒子生氣,衣服還來不及穿好,鞋子也倒踏著,就去開門了。 門一開,兒子一看,「哎喲!反穿衣、倒穿鞋?」趕快就跪下禮拜,口中喊著:「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 媽媽說:「不要胡來!我是你的母親,不是什麼觀世音菩薩。」 屠夫兒子還是說:「哎呀!你是觀世音菩薩,你是觀世音菩薩!」 媽媽一看,心想:兒子今天怎麼忽然變了一個樣子?就說:「做人就是要學好啊!」就等於我們現在所提倡的「三好運動」,身要做好事、口要說好話、心要存好念的意思。 母親給兒子這麼一拜,福至心靈,又說:「兒子啊!你不是到南海去朝拜活觀音嗎?我告訴你,堂前雙親你不孝,遠廟拜佛有何功?」意思等於我們平常唱誦的那首偈語:「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佛就在我們的心裡,不必要向外找尋。 這次山西太原舞蹈團演出觀音的舞劇,是藝術的表演,但也有一種勸世、勸人向善的功能。所以,今天無論舞者或是觀眾們,大家都會蒙受觀世音菩薩給予的加持,未來事業順利;獲得觀音菩薩甘露法水滋潤心靈,光明普照。祝福你們!謝謝! 怎麼結緣 對參與「千手觀音」演出的台南科技大學舞蹈系同學講話 時間:2014年9月25日 地點:佛陀紀念館大覺堂 台南科技大學舞蹈系的同學們,大家平安吉祥! 感謝各位同學們來這裡助陣,這就是和大眾結緣。人生,與人結緣,就有人緣;有人緣,大家就會接受你,你的前途就會很順利。 緣分是很奇妙的,像我這麼一個從大陸到台灣,什麼都沒有的出家人,如今在全世界竟也能有這麼多的佛光事業。我沒有錢,沒有什麼技術,也沒有像觀世音千手千眼的神通,有的就是一個跟大家結緣的心。 怎麼結緣?給人一個微笑,給人一個點頭,給人一個讚美,給人一些鼓勵,給人一些服務。由於這樣的結緣,有緣人就來跟我結緣,就來贊助全佛光山在全世界的事業了。 甚至於山西太原舞蹈團這麼一個著名的團體,應該是要到更大的地方、更多人的地方去表演的,但是經過如常法師聯繫,以及山西太原從耿彥波市長起,就與佛光山結下的緣分,因為有這樣的「緣分」,大家就能來往、就能和諧,沒有障礙。 早上天亮,我就從七十六年前出家的祖庭江蘇宜興大覺寺出發,花了一天的時間,剛剛才趕到這裡,為的就是舞蹈團今天最後一場在佛館的表演,特地要回來向各位前來贊助的同學,以及舞蹈團的團長、團員們表示我衷心的謝意。 祝福你們平安吉祥,未來萬事如意,謝謝! 夜禮觀音 與山西太原舞蹈團一行講話 時間:2014年9月25日 地點:佛陀紀念館大覺堂 太原舞蹈團韓林團長、各位團員們,大家平安吉祥,大家好! 你們從山西來,山西的雲岡我去看過,太原的耿(彥波)市長和我更是有很深的緣分;「緣分」很重要。 關於千手千眼觀世音,我想你們從山西來,對舞蹈的意義、對觀世音的認識,一定都有所了解。所謂「千手千眼」,表示觀世音救苦救難,神通廣大,法力無邊。可惜我講話的時間很短,不能把觀世音菩薩種種的功德向你們轉告。 我自己本身是在七十六年前,十二歲出家。我不是很聰明,在老師給予的很多壓力下,覺得自己不知如何才能進步,所以每天半夜起來,都偷偷地禮拜觀世音。 為什麼呢?我十五歲的那一年,因為燒戒疤的關係,把頭腦的記憶力燒得沒有了,頓時間覺得人生沒有了希望。不過,老師在打罵我的時候,都說:「你要拜觀音菩薩,才能開智慧。」在我們這座大寺院裡,平日要想禮拜觀世音,也沒有那樣的自由,何況我是小沙彌,只有利用半夜起來,稱念:「悉發菩提心,蓮花遍地生,弟子心矇矓,禮拜觀世音,求聰明、拜智慧,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  不瞞大家說,我這一生就是那幾個月禮拜觀世音,所以後來讀書都是第一名,甚至之後我到什麼地方去,什麼人的名字、什麼事情、什麼書籍,我一看就會記得。 感謝觀世音,因為他的「千手千眼」,他的能量加持了我,我才有現在的人生。所以,對於觀世音菩薩,過去曾有一本日文著作,我就把它翻譯成中文,叫做《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將來希望你們有機會能看到這本書講說的觀世音菩薩的意義。 今天你們演出觀世音,觀世音菩薩的千手千眼會加持大家未來前途一切順利,平安吉祥。

MORE
/334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