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

星雲禪話-- 十方共有

為慶祝中華民國建國百年,建設中的佛陀紀念館終於落成開光了。自從開館後,每逢假期,一天下來都有一、二十萬的參觀人潮,就是平常日,也會有三、五萬人前來。幾個月下來,來自世界各地的參禮者已超過百萬人次,佛館成為台灣最熱門的參禮景點,前來的民眾無不為殊勝的設計、雄偉的建築所攝受,而歎為觀止。 許多人告訴館長慈容法師說:「現在台灣流行一句話:『你去過佛陀紀念館了嗎?』」好像沒有到過佛陀紀念館的人,就覺得自己沒有趕上社會流行的風潮。 沒有多久,問話的內容又變了,現在已改成問:「你去過佛陀紀念館幾次了?」 這當中,也有許多寺院道場的僧眾前來參禮佛陀紀念館。他們問慈容法師說:「佛陀紀念館是誰建的呢?」 慈容法師指著碑牆說:「這不是你們『千家寺院、百萬人士』共成的嗎?」大家面面相視不能明白,於是慈容法師又再補充一句說:「不是佛陀和十方大眾,還有誰來建佛陀紀念館呢?」 很多人常問:「佛陀紀念館是誰建的?」我總是回答說:「無我建的。」其實,無我就是大我。一般人行事經常標榜自己第一,但在佛陀紀念館,真正成就的,是佛陀的威德和十方大眾的力量,個人都不可以居功啊!因此,可以說,佛陀紀念館是大眾共有的,甚至說是屬於全世界人類的,只要心存歡喜,佛陀紀念館都應該有他一份。 自從中華民國一百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佛陀紀念館落成開光以後,緊接著就是元旦新年、春節假期、以及國定連續假日等,每天有數百部的大巴士、數萬部的自家車前來,讓擁有三百部遊覽車和三千部小汽車停車位的佛光山,擠塞得幾乎承受不了。 不過,比起佛世的時候,如法華會上百萬人天聆聽佛陀法音宣流的盛況,其實我們仍然有所不如。像當初靈鷲山上、祇樹給孤獨園中,頻婆娑羅王、波斯匿王和許多聞法的僧信弟子,也是每天人來人往的川流不息。尤其頻婆娑羅王下令號召村長(里長),率數千人集體皈依佛法,使得全國上下重視道德、社會和諧有序。現在,佛教能夠如此古今輝映,這也是一種勝事啊!

MORE

星雲禪話 -- 通天作用

福建福州報國院的照禪師,是五代時候浙江杭州龍華寺靈照禪師的法嗣弟子。 有一年夏天,寺裡的佛塔在一場狂風暴雨之後,被雷劈倒了。有一名年輕的禪僧便以此為機鋒,向報國照禪師參問:「祖佛的廟塔為什麼會被雷劈倒了呢?」 照禪師看了禪僧一眼,明快地回答說:「通天作用。」 這名禪僧不明白,再問:「既然它有通天作用,為什麼雷還要去劈佛塔?」 照禪師悠悠地說:「這是理所當然的。」 禪僧還是不明白,指著散落一地的磚瓦追問:「那佛塔為什麼會倒呢?」 照禪師瞪大雙眼看著禪僧說:「你難道不明白『諸行無常』的道理嗎?」 這名禪僧一聽,當下有所領會。 ●寺、造像、建塔,都是世間的表相,就是佛陀本身,他的肉身在八十歲高齡時,也會示現生老病死。 寶塔既是建材所成,所謂世間「諸行無常」,凡是有形有相的東西,都會有成住壞空的現象;因此寶塔被雷劈倒,那也是理所當然,順其自然的事。就好比地震時,房子會倒、佛像也會倒,這是正常,也就是無常。重要的是,我們的信心不可以被打壞,只要我們的信心不倒,就可以重建,就可以再起,就會有未來,就會有希望。 所以,這名禪僧看到佛塔被雷劈壞了,那正是佛陀所說「諸行無常」的真理示現,世間成住壞空本來如此,又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呢?只要信心堅定不移,世法雖在變化,我們真心仍然不變。

MORE

星雲禪話-- 因有才借

唐朝時候,潭州(湖南)道吾山的圓智禪師與椑樹慧省禪師,二人曾經同在藥山惟儼禪師的座下參禪。由於彼此的禪法功夫相當,經常在道業上相互勉勵。 有一天,道吾圓智禪師才剛從外面回來,椑樹慧省禪師開口便問他:「你到那裡去了?」 道吾圓智禪師說:「去探望一位大德。」 椑樹慧省禪師接著又問:「你去看他,有什麼目的嗎?」 道吾圓智禪師說:「去向他借個東西。」 椑樹慧省禪師不以為然地說:「他有的東西,你可以借得到;他沒有的,你要怎麼借呢?」 道吾圓智禪師向他眨了眨眼,俏皮地說:「就是因為他有,所以我才去借啊!」 椑樹慧省禪師說:「難道你自己沒有嗎?」 道吾圓智禪師知道遇到高手了,就回答他說:「有、無都一如也!」 道吾圓智禪師在藥山惟儼禪師座下,也是一位重要的人物,現在遇到同參道友椑樹慧省禪師忽然跟他打起禪門的機鋒來了。椑樹慧省禪師問他到那裡去,道吾圓智禪師回答,向長老借東西去。因為在生活裡面,每個人總需要一些衣食住行的雜物,但是慧省對道吾圓智去借什麼東西他不問,只是打個機鋒:「難道你自己沒有嗎?」意思是,真如佛性還可以借嗎? 道吾圓智禪師也知道對方有意借禪機刁難,為了不甘示弱,只有總結說一句:「有、無一如也」,也就是說,不論有和沒有、你的我的,都平等一如也!

MORE

星雲禪話-- 新參四問

一日,一名年輕的學僧前來參問大珠慧海禪師,學僧一見面就問:「如何才能住於正法?」 大珠慧海禪師說:「正法本來就久住,邪人才要求住於正法。」 學僧又再問:「那麼,要如何才能成佛?」 大珠慧海禪師看了他一眼,說:「你沒有佛性嗎?你有佛性是做什麼的呢?」 年輕的學僧啞口無言,思惟了一下,他又再問:「像老師您這麼說,還有解脫的可能嗎?」 大珠慧海禪師說:「沒有人束縛你,你要什麼解脫?假如有什麼東西束縛你,你要去找他想解決之道啊!」 學僧聽了若有所悟,又說:「那麼我們對佛法要如何理解呢?」 大珠慧海禪師回答:「佛法如大海、如虛空,深廣無比。你了解大海之深嗎?你了解虛空之廣嗎?不要去問大海和虛空,問你自己,你的心海有多深?你的虛空有多廣?你還不明白嗎?」 學僧聽了,雖覺已有所啟示,但對於參禪悟道,自知還需要再下功夫。 這名學僧完全沒有入門,所以才會對大珠慧海禪師提出這麼多問題。禪門,本來沒有這麼多問題,都是簡單明白;一字就是禪,一句話頭,一問就百解了。他提出這許多的問題:先問如何住於正法,其實正法本來就久住,是邪人才要研究如何住於正法。二問成佛,成佛要自己成,這是自己的事,不關大珠慧海禪師的事。三問解脫,這就要看是否了解究竟誰束縛了自己?把束縛自己的東西去除了,不就解脫了嗎?四問對佛法如何理解,佛法是契理契機的,你是小學程度呢?中學程度呢?還是大學程度呢?這主要看你是上等根機?中等根機?下等根機?所以,大珠慧海禪師回答得的真妙,大海有多深,你要能測量,虛空有多廣,你要能體會,這不是知識上的常識,而是心裡面悟道的深淺啊!

MORE

星雲禪話-- 賊不偷窮人

唐代的祇林禪師,得法於荊州永泰寺的靈湍禪師。他得法之後,在湖南一帶弘揚禪法。祇林禪師經常手持一把木劍,自稱降魔,每當有禪僧前來參問時,他就豎起木劍,口中一邊喝問說:「你是魔嗎?還是佛呢?快說!」由於一般人都不知道如何回答,祇林禪師只有拿著木劍,無奈地回到他的方丈室。 由於他教示學人的方式,非常特殊怪異,叢林裡的人,私下都稱他的禪法叫「祇林揮劍」。 就這麼經過了二十年之後,有一天,他忽然把木劍放下,不再開口問話了。 同道中人看到,非常好奇地問他:「這二十年來,你為什麼老是拿著木劍問話呢?」 祇林禪師淡淡地說:「因為賊不會去偷貧窮的人家。」 接著,同道又問祇林禪師:「那麼,二十年後,你為什麼又不用木劍了呢?」 祇林禪師還是回答說:「賊不會去偷貧窮的人家,所以有劍也沒有用處。」 劍,一般都是用來攻擊別人或者是防衛自己,但是對於一個與世無爭的人來說,當然毋須用劍攻擊別人,也不必用劍防衛自己。二十年前,祇林禪師以木劍為啟示,是希望學人不作意想,所謂「佛來佛斬,魔來魔斬」,因此就以「賊不會偷貧窮的人家」來作解釋。 二十年後,祇林禪師不再使用木劍,這是表示到了這個時候,心中已不必進攻也不用防衛了,既沒有佛斬,也沒有魔斬,一法都不立,那木劍還有什麼用呢?等於一個貧窮的人家,就算賊要去偷,也偷不到東西啊!祇林禪師的貧窮,實在是超越三千大千世界了。

MORE

星雲禪話-- 提瓶取水

唐朝的溈山靈祐禪師,生於福州長溪(福建),是百丈懷海禪師的上首弟子,並且得到他的法要。得法之後,他與弟子仰山慧寂師生兩人經常相互酬唱,大弘禪法。 有一天,師徒二人外出遊山。途中,溈山靈祐禪師將水瓶遞給仰山禪師,仰山慧寂伸長了雙手,正準備要去接的時候,溈山禪師忽然將手一縮,讓仰山慧寂撲了個空。 仰山禪師知道老師又要和他打禪機了,於是將雙手往腰邊一插,一語不發地看著溈山禪師。 溈山禪師笑吟吟地看著他,問說:「這是什麼?」 仰山禪師立刻反問:「老師,您還見到了什麼?」 溈山禪師說:「如果是這樣,何必要向我這邊來尋找呢?」 仰山禪師哈哈一笑,說:「話雖然是這麼說,但是在仁義道德上,為您提瓶取水,也是我的本分事啊!」 溈山靈祐禪師點頭微微一笑,將水瓶交給仰山慧寂禪師,默許了他的回答。 溈山靈祐和仰山慧寂禪師,他們師徒都是禪門的高手。所謂的「提瓶取水」,究竟是給你?還是給我?這要靠默契。禪門中,心心相印的人,不管任何時間、任何事情,都是有默契的。等於禪門說:「你有拄杖子,我就奪去你的拄杖子;你無拄杖子,我就給你拄杖子。」在一般人,都是分有無、你我兩邊,但在禪家,則是所謂「兩頭共截斷,一劍倚天寒」。 由於溈山靈祐禪師把手縮回來,之後有了一番對話,才知道原來沒有你我;當然,水瓶由那一個人提取,就不是問題了。

MORE

星雲禪話-- 跳出三界

唐朝的曹山本寂禪師,是福建泉州莆田人,從小學習儒學,十九歲在福州靈石山出家,法名本寂,二十五歲受具足戒。之後前往洞山良价禪師座下參學,並且得到法要;後來在江西撫州荷玉山開堂說法,因為思慕曹溪六祖惠能大師,於是改名「曹山」,一時諸僧雲集,大振洞門宗風,成為曹洞宗的第二代祖師。 有一名雲水僧去拜訪曹山本寂禪師,向禪師探問說:「常在生死海中沉沒的是什麼人?」 曹山本寂禪師悠悠地說:「是你。」 雲水僧不解地問:「我現在是人,並且學佛修禪,怎麼會沉沒在生死海中呢?」 曹山本寂禪師回答說:「人海茫茫,那個人不在無邊的苦海裡流轉啊?」 這名雲水僧一聽,又接著問說:「既然是這樣,老師您有超出三界外嗎?」 曹山本寂禪師微微一笑,意味深長地看著雲水僧說:「我不去想這個問題。」 雲水僧於言下忽然有省,作禮而去。 有謂「三界火宅、娑婆苦海」,主要的是因為苦海茫茫,沒有邊際,這裡面沒有安穩。其實,世間上人人都沒有依靠,你說靠錢財,人為財死;靠情愛,作繭自縛;靠知識,妄想煩惱;靠社會,是非紛擾;到底三界中,有什麼是可以依靠的呢? 曹山本寂禪師的禪修生活,讓他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也就是說,他沒有在是非名利場中流轉,意謂著他雖在世間生活,但已解脫超凡,不再為世間所囚縛了。  

MORE

星雲禪話 --賊不偷窮人

唐代的祇林禪師,得法於荊州永泰寺的靈湍禪師。他得法之後,在湖南一帶弘揚禪法。祇林禪師經常手持一把木劍,自稱降魔,每當有禪僧前來參問時,他就豎起木劍,口中一邊喝問說:「你是魔嗎?還是佛呢?快說!」由於一般人都不知道如何回答,祇林禪師只有拿著木劍,無奈地回到他的方丈室。 由於他教示學人的方式,非常特殊怪異,叢林裡的人,私下都稱他的禪法叫「祇林揮劍」。 就這麼經過了二十年之後,有一天,他忽然把木劍放下,不再開口問話了。 同道中人看到,非常好奇地問他:「這二十年來,你為什麼老是拿著木劍問話呢?」 祇林禪師淡淡地說:「因為賊不會去偷貧窮的人家。」 接著,同道又問祇林禪師:「那麼,二十年後,你為什麼又不用木劍了呢?」 祇林禪師還是回答說:「賊不會去偷貧窮的人家,所以有劍也沒有用處。」 劍,一般都是用來攻擊別人或者是防衛自己,但是對於一個與世無爭的人來說,當然毋須用劍攻擊別人,也不必用劍防衛自己。二十年前,祇林禪師以木劍為啟示,是希望學人不作意想,所謂「佛來佛斬,魔來魔斬」,因此就以「賊不會偷貧窮的人家」來作解釋。 二十年後,祇林禪師不再使用木劍,這是表示到了這個時候,心中已不必進攻也不用防衛了,既沒有佛斬,也沒有魔斬,一法都不立,那木劍還有什麼用呢?等於一個貧窮的人家,就算賊要去偷,也偷不到東西啊!祇林禪師的貧窮,實在是超越三千大千世界了。  

MORE

《星雲禪話》 女性羅漢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在菩提廣場的兩邊,供奉了十八尊羅漢。這些來自福建泉州的石刻羅漢,經過台灣藝術家吳榮賜老師的指導後,各有特色,無不栩栩如生。 許多人參觀後經常會問:「十八羅漢中,怎麼會有女羅漢呢?」 有一次,佛光山住持心培和尚正好經過,聽到來者此問,便回答:「男眾可成羅漢,女眾為何不能成羅漢呢?汝等此言,是歧視女性也!」 在旁多位女性聽者聞言,熱烈鼓掌,呼曰:「男女平等,男女平等!」 心培和尚即刻讚許說:「然也,然也!」 在往昔,關於羅漢的數字,歷來說法不一。如《阿彌陀經》裡,就有大迦葉、阿難尊者等十六位。其實,佛陀成立僧團後,舍利弗、目犍連尊者各自率領五百名弟子加入,再加上最初佛陀度化的弟子五比丘等,這也都是悟道的大阿羅漢。 而佛陀的女性弟子中,證到大阿羅漢者,也為數甚多。像蓮華色、摩登伽女、妙賢比丘尼等,據佛典裡記載,他們也都是證悟的聖者。蓮華色悟道後成為比丘尼中的「神通第一」;摩登伽女因阿難尊者而入道,卻早於阿難開悟證果;在佛世時,有名可考的女阿羅漢,不下千百人。 及至佛教傳入中國後,中土的比丘尼中,不但成為羅漢者有之,乃至轉為菩薩者也有之。如:古代妙善優婆夷在河南大香山得道,就是觀音菩薩的示現;又如晉朝的淨檢是中土第一位比丘尼,元代法珍比丘尼為護法斷臂刻經等,至今,都還有他們為法為道的精神留存,應該說都能名列菩薩之林。因此,女性成為菩薩、成為羅漢,也是常事也!

MORE

《星雲禪話》不期明日

日本的千宗旦茶師,是日本茶聖千利休之孫。由於千利休在亡故之後,茶道的「千家流派」曾經一度沒落,直到千宗旦的手上,才又將它復興起來,因此有「千家中興之祖」的稱譽。 有一次,千宗旦請人建造一座茶室,預備作為自己隱居的地方。在茶室即將完成時,他特地寫了一封信,邀請教他參禪的老師——大德寺清巖宗渭和尚前來開席(開幕)。到了當天,清巖和尚因有事遲到一小時,當他終於來到茶屋,四周卻空無一人,只見千宗旦潦草地留下幾行字:「真抱歉,今日客人已散,我也有事,請老師明日再來。」顯然人已外出辦事。 清巖和尚看了也不生氣,就在旁邊寫了兩句話:「懈怠比丘,不期明日。」 千宗旦回來看到了,立刻趕到大德寺拜訪清巖和尚,並呈上一首詩:「今日過今日,明日是明日」,意思是今日的因緣稍縱即逝,應及時把握當下,何必等到明天呢?並為自己率性改期的舉動表示歉意。 為了紀念這一段經過,千宗旦便將這座茶屋命名為「今日庵」。後來,他的小兒子繼承了「今日庵」,並且開創出茶道流派「裏千家」。此後,「今日庵」便成為「裏千家」流派的重要代名詞。   人世間影響最大的,就是時空;時間有早和遲,空間有大和小。日本人一向守時,清巖老和尚不知道為了什麼原因,竟然遲到一小時;他自稱懈怠慚愧,也不作辯解,只留下「不期明日」的話。這就如有詩云:「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在時間的長河裡,多少的興亡、多少的生滅,明日復明日,明日何時了,如何能對明日有所期待呢?我想,在這位清巖老和尚的慚愧認錯下,一切的糾葛自然就不會發生了。

MORE
/109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