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

星雲大師:舌根修行

文/星雲大師 一個人的六根,可以說舌頭最容易造罪,因為舌頭不容易說好話,甚至不肯說真話,所謂「三寸不爛之舌」,假的可以說成真的,好的也能說成壞的。 不過,若能善用舌頭,有時候「舌燦蓮花」,透過舌頭說法,這是無上的布施;或是說一些讚美、鼓勵、給人信心的好話,都能成就別人的好事,也是自己最好的修行。所以「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舌頭是最需要修行,有四點提供大家參考: 第一、要能說愛語:愛語如陽光,可以把溫暖散播十方;愛語如花香,能夠把歡喜帶給眾生。平時與人 相處,臉上常露笑容,口中常說愛語的人,其親切、慈悲,自然可以贏得人緣。若由個人擴而大之,讓社會 上人人都能常說愛語,必能創造一個充滿愛心的世界。所以,「愛語」一句,不但給人歡喜,也是自己最簡 易的修行。 第二、要能說慰言:一個人遭逢失意的時候,朋友能適時給予幾句安慰、鼓勵的話,有時勝過千金的資助。 因為人在挫折、喪志,對前途感到灰心絕望的時候,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鼓舞;能夠重新燃起希望,重新建立信心,重新鼓勵勇氣,就有力量東山再起。所以,我們平時說話,要能給人信心,這是莫大的功德;反之,說話傷人,讓人喪失求生的意志,形同殺生,不可不慎。 第三、要能說善事:古人將「隱惡揚善」視為美德,今人則以「隱善揚惡」為能事。其實,中國人所謂「家醜不可外揚」,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的短處、隱私被人揭發,所以做人要將心比心。對於別人的善行好事,我們要替他宣揚;反之,別人的缺失則應尊重當事人的隱私權。所謂「揚善如報恩」、「隱惡是修養」,一個有道德的正人君子,能夠說好話,口宣善事,必然常保口氣芬芳。 圖╱Pexels 第四、要能說佛法:《金剛經》說,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不及流通四句偈的功德,所以有謂「諸供養中,法供養第一。」物質的布施,只能救濟一時之貧;一句佛法真理,能夠讓人明理、智慧,不但能濟今生之苦,而且生生世世受用無窮。所以,一個人若能對人傳授有用的知識、技能,其至效法佛陀出廣長舌,宣說佛法真理,這才是最究竟的慈善,也是舌根最大的修行。 舌根的修行,就是平時說話除了不能惡口、兩舌、妄言、綺語以外,進而要說愛語、慰言、善事、佛法,讓人聽後心生歡喜、充滿信心、提升道德、開啟智慧,這就是舌根的修行。希望大家都能善護口業,好好修行,切莫造殃。有四點提供參考: 第一、要能說愛語, 第二、要能說慰言, 第三、要能說善事, 第四、要能說佛事。

MORE

星雲大師:鼻根修行

文/星雲大師 人的生命在呼吸間,透過鼻子的呼吸,生命才能經由一呼一吸而持續存在,如果有一天忽然一口氣不來,一期的生命就會終止,也就是一般所說的死亡。鼻子除了職司呼吸外,它的另一個功能就是能嗅香臭味,因而產生好惡分別,進而生起愛憎之心,乃至起惑造業,所以鼻子需要修行。關於鼻根的重要與修行,有四點說明: 第一、它是生命的泉源:人要呼吸才能生存,呼吸主要的器官就是口鼻,有時我們不小心感冒了,鼻涕直流,造成呼吸不順暢,人就會更不舒服。或是有的人不幸發生意外,想要探知此人是否還活著,大都會先摸摸他的鼻子,試看到底還有沒有氣息,一旦沒有了氣息,可能就是死亡了。因為鼻子關乎我們的生死存活,所以不但在人體上站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修行上也要靠它助長生命的發展。 第二、它如香臭的探子:鼻子是一個探子,它像情報員一樣,空氣中彌漫什麼味道,不管是香、是臭,是新鮮的空氣,或是污濁不堪,乃至有毒的煤氣、瓦斯等味道,都是由它最先察覺,然後知會其他五根,進而產生好惡。一般說來,當人聞到芬芳花香,就有清淨的感覺;聞到喜歡的香味,就覺得很有氣氛。所以,佛教徒燃香供佛,在香煙繚繞、香味芬芳的環境裡,能讓我們身心自在,增加修行的效果。 第三、它做善惡的辨別:聞香逐臭是鼻子的專長,它不但和舌頭一樣,對味道特別敏感,如果不合其意的味道就會排斥、打噴嚏;反之,適合它需要的空氣,則會儘情地多吸幾口。此外,一個人的善惡好壞,鼻子也能嗅出幾分,我們有時處在一個詭譎的環境裡,面對一個不懷善意的人,空氣中自然散發出不一樣的氣氛,這時鼻子也能感覺得到。所以,菜餚的鹹淡要靠舌頭品嚐;空氣的淨穢、人格的善惡,要由鼻子來辨別。 圖╱Pexels 第四、它懂人生的風味:人生充滿酸甜苦辣、悲歡離合,這就是人生的滋味。有時候我們看到別人不幸的遭遇,自然為之鼻酸,甚至一掬同情之淚;有時候朋友歡聚的場合,總會烹調一些美味佳肴,我們也能聞香而來,同享快樂的氣氛。所以,隨著鼻子的觸覺寬廣,我們也能感受不同的人生風味,體會各種人生百態,這也是人生的修行。 在人體六根當中,鼻子是一個很重要的器官,對人的生存和修行,都有重要的地位。鼻子的修行有四點: 第一、它是生命的泉源,    第二、它如香臭的探子, 第三、它做善惡的辨別,   第四、它懂人生的風味。

MORE

【星雲大師如是說】馭心

文╱星雲大師 有時候,常聽到有人埋怨,怪別人不肯聽自己的話,其實,最不聽話的是我們自己。我們的心,今天要求這樣,明天希望那樣,總是翻來覆去,心猿意馬。你能把自己的心好好的駕馭、掌握嗎?在此提供「馭心」的六種法門: 第一、鬧時練心:古云:「靜中靜非真靜,動處靜得來,纔是性天之真境。」心要能在喧囂吵鬧的情境中,保持住本心的平靜,這才是真功夫。古來祖師大德,在作務勞動中打透禪關,維摩大士弘法於紅塵裡;龐蘊居士一家人悟道於俗務中;身居高位的斐休、楊億在官場中一面運籌帷幄,一面參禪學佛。這些都是「熱鬧場中做道場」練心、修心的典範。 第二、靜時養心:三國諸葛亮說:「寧靜以致遠。」想要達成遠大的目標和成就,需先讓自己的心沉靜下來。吾人都有顆虛妄的心,常在亂念中起無明,滋生迷思,尤其在情緒低落時,容易生氣,逞意氣,造成無法彌補的後果,宛如洶湧的浪潮掀翻船隻。經云:「靜念投於亂念裡,亂心全入靜心中。」紛亂的心回歸平靜時,正是摒除外物妄心撥弄,獨坐觀照,善護自心的時刻。 第三、閒時守心:忙碌的現代人,大多羨慕出塵隱士沒有世事的忙碌和人情的困擾,過著閒雲野鶴、逍遙自在的生活。其實悠閒時,如果不能攝心守意,缺乏定力正念,反而容易心生悶慌。古云:「山中賸有閒生活,心不閒時居更難。」所謂「閒生活」,指的是吾人要能適時將塵世俗務放下,人我是非放下,過往恩仇放下,困擾執著放下。因為守得住心,才能享有真正的悠閒自在。 第四、坐時驗心:有謂:「坐破蒲團不用功,何時及第悟心空?」一個人光在形式上修行,盡作表面功夫,而不用心修持,即使把蒲團坐破了,依然不能入道。參禪不是打坐,念佛也非靠口念,而是要清楚檢視個己的起心動念。在人生的舞台上,不管我們在哪一個階層工作,主角也好,幕僚也好,都要守本分,能負責,配合整個大團體的運作,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盡力而為,因緣具足,必定會有收穫的。 圖╱資料照片 第五、言時當心:佛教裡要人戒除的十惡當中,口犯的兩舌、惡口、妄言、綺語就佔了四項,可見口業的過失,比身心造業還來得快、來得多,切勿逞一時口舌之快,造罪惹禍。在日常生活中,言語是我們人際和諧、事業成敗的關鍵。「愛語如春風,惡語如穢器。」希望大家都能以如春風般的話語揚起眾生信心的風帆,以甘霖般的話語溫潤眾生乾涸的方寸,以陽光般的話語照破眾生的愛見無明,以淨水般的話語滌盡眾生的五欲塵勞。 第六、動時制心:《菜根譚》云:「不可乘喜而輕諾,不可因醉而生瞋,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鮮終。」人在情緒起伏的時候,很容易感情用事,判斷錯誤,而事後招致悔悟。人心浮動,就像水面泛起陣陣漣漪,不能如實映照景物,看到別人華廈轎車,便嫌自己屋子簡陋、車子破舊,甚至鋌而走險,作姦犯科,讓自己陷入罪惡的深淵,無法自拔。吾人在動盪的情境時,要攝心保持正念,清清楚楚知道自己的心思舉止,不能任憑妄心浮動,如此才能做到以靜制動的境界。 古云:「心如平原走馬,易放難收。」我們的心就像脫韁野馬,到處奔竄,如何能安定下來呢?請參考馭心的六種法門。 第一、鬧時練心。 第二、靜時養心。 第三、閒時守心。 第四、坐時驗心。 第五、言時當心。 第六、動時制心。 ──摘自《星雲大師全集163•星雲法語3》  

MORE

星雲大師:身根修行

文/星雲大師 有一個故事說,過去有一位老禪師在深山裡打坐修行,有一個魔王想來嚇他、破壞他的道行,因此見了禪師後,身體一變,兩隻眼睛沒有了,只剩兩個窟隆,當然很可怕! 但是老禪師一點也不害怕,他說:「哦!這是什麼東西呀?怎麼沒有眼睛呢?不過也好,沒有眼睛以後就不會亂看了!」魔王發現沒有眼睛並不能嚇倒禪師,便又搖身一變,沒了耳朵!「哎呦!怎麼沒有耳朵?也好,沒有耳朵以後就不會隨便聽信讒言了!」魔王一看,嚇不倒禪師,又再一變,鼻子沒了!老禪師又說:「沒有鼻子也好,以後就不會亂聞香、聞臭了!」魔王再變,舌頭、嘴巴也沒有了!老禪師又說:「哎呦!沒有舌頭很好,以後就不會亂說話、亂罵人了!」魔王不死心,又再一變,連身體都沒有了!老禪師說:「沒身體更好,既不會打人,也不會做壞事。」 老子說:「吾之大患,在吾有身。」身體是純大苦聚,是萬惡的淵藪;但是佛教認為,身體雖是四大假合而有,是虛妄不實的,然而吾人必須「借假」才能「修真」。所以,對於身體,我們還是要好好照顧,更要好好修行。「身」的修行有四點: 第一、要威儀端莊:佛門非常注重威儀,所謂「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僧伽的一襲袈裟,乃至舉手投足間,都能展現威儀度眾;尤其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更是令人折服。平時我們要注意自己的威儀,當我們跟人見面時,外表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固然重要;尤其「誠於衷,形於外」,外表威儀端莊的人,必然也有一顆真摯誠懇的心。能夠裡外一如,威儀端莊,這就是修行。 第二、要禮拜謙恭:我們平時跟人見了面,都會禮貌性的點頭招呼,尤其見到長輩或聖賢的肖像,都會禮拜,表示恭敬,這就是身體的修行。另外,佛教徒平時要禮佛、拜懺、跑香、打坐等,這主要就是身的修行。 第三、要氣質善良:人為什麼要讀書?因為讀書可以知書達禮,可以改變氣質;佛教徒為什麼要修行?也是為了淨化心靈,培養慈悲心、喜捨心、感恩心、慚愧心等。當內心有了善良的心性,自然能變化氣質,表現在外的舉手投足,乃至從面孔一看,自然會給人一種祥和、親切的感覺,這就是修行。 圖╱Pexels 第四、要勤勞服務:修行不是懶惰的代名詞,不是隱遁深山、自修自了;真正的修行要在日常生活裡,從工作中發心為人服務、為人解難、為人說法。透過勤勞服務,與人廣結善緣,實踐菩薩道,這才是修行的真義。 佛經說:「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我們今生有幸得生為人,應該把握難得的人身,好好修行,切莫空負此生。身根的修行有四點: 第一、要威儀端莊,  第二、要禮拜謙恭, 第三、要氣質善良, 第四、要勤勞服務。

MORE

【星雲大師如是說】處事禪心

文╱星雲大師 有人的地方就有事,有事必然有是非,是非雖然起於人我,但只要我們懂得照顧好自己的心,就不會被是非所困擾。所以處事要有禪心,要懂得以有限的生命來追求無限的永恆,不要在小小的人我是非上計較,浪費了大好的人生。處事的禪心,有四點: 第一、橫逆來時,要能不怨不尤:人生的際遇,難保一生都是一帆風順。當遭逢逆境的時候,我們怎麼辦?要不怨不尤。所謂:「明白因果,就不怨天;了解自己,就不尤人。」但是有一些人只要稍有不如意的事,就上怨天、下怨地,內怨父母眷屬,外怨朋友師長。怨天尤人顯示自己脆弱無能,所以一個有修養、有能力的人,遇到橫逆的困境時,絕不怨天尤人,怨天尤人只會更加壞事。 第二、病苦來時,要能不驚不怖:人吃五穀雜糧長大,生病是難免的。但是一般人都害怕生病,所謂「英雄只怕病來磨」,佛教講「修行人要帶三分病」,有時身體上有小小的病痛,反而能增長道心,成為學佛的增上緣,重要的是心理要健康。所以當病苦來時,要能正見身體是四大五蘊和合而有,能夠如《般若心經》所說「照見五蘊皆空」,自能度一切苦厄,自能不驚不怖,自能遠離顛倒夢想,自能解脫自在。 圖╱Pexels 第三、譏謗來時,要能不辯不苦:俗云:「不遭人嫉是庸才。」在娑婆世界裡,大凡有所作為的人,難免都會遭到譏諷毀謗,即使佛陀也曾受到提婆達多的迫害,耶穌也曾被弟子出賣。所以當我們被人詆毀、中傷的時候,要緊的是不辯解、不為所苦。所謂「是非止於智者」,只要自己行得正、站得直,儘管別人如何嘲諷譏謗,那是他自己心中是牛屎,只要你是智者,必能不為所動。 第四、榮寵來時,要能不驕不慢:人生最大的失敗是驕慢,驕慢必生禍。因此當一個人受到極度榮寵的時候,千萬不可恃寵而驕,因為世間事往往禍福相倚,當成功時也可能暗藏失敗的陰影,因此不但要「勝而不驕」,而且要「遇榮寵事,置之以讓」;懂得「寵甚而思以慎」,則位自固。所以做人要懂得虛懷,要如大地之謙卑,才能承載萬物,才能成就萬事。 每個人內心都有一樣比黃金鑽石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佛性,用比較淺顯易懂的字眼表達就是「禪心」;用禪心安頓順逆境界,自能時時自在。關於處事的禪心,有四點: 第一、橫逆來時,要能不怨不尤。 第二、病苦來時,要能不驚不怖。 第三、譏謗來時,要能不辯不苦。 第四、榮寵來時,要能不驕不慢。 ──摘自《星雲大師全集163•星雲法語3》

MORE

星雲大師:人生

文/星雲大師 《莊子‧知北遊》云:「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卻,忽然而已。」每個人的人生,都有過去、現在、未來,乃至當下的時間。一般人對人生的把握,愚癡的人追悔過去,好高騖遠的人幻想未來,務本踏實的人覺得現在最重要,智慧的人則懂得把握當下。從每個人的人生觀不同,也可以反映出人生的面面觀。關於「人生」有四點看法: 第一、人生最繫念者是過去:人,都有懷舊的習性,大都喜歡回憶過去,所謂「白頭宮女話當年」,過去好像總比現實美麗。但是,過去的終究已經「時過境遷」,就算夕陽無限好,也只是近黃昏。因此,英雄不提當年勇,人不能沉溺在過去的回憶裡;一個人如果總是繫念過去,就表示他已經衰老、落伍了,他已經沒有現在,甚至沒有未來。 第二、人生最希望者是未來:人生最美好的事,就是活在希望裡,有希望才有未來。希望在那裡?一般人總把希望寄託在未來,凡是現在沒有辦法完成的理想,總是期待未來會實現。然而人生不能只是憑空希望未來,而不去奮鬥、努力、向上,如此再好的理想也會變成幻想;幻想未來,畢竟不切實際,所以我們把希望寄託在未來的同時,更應該要奮鬥、要奮發、要向上。 圖╱Pixabay 第三、人生最悠忽者是現在:一般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毛病,就是輕忽現實,對現在不重視;若不是幻想未來,就是回憶過去,對於「現在」往往在不經意間一分一秒的浪費。假如一個有為的人,他對於現在必定很重視、很落實,他知道過去的不必再去回憶,未來的也不一定要去妄求,只要把握現在,努力做好應該做的事,乃至說出應該說的話、處好應該相處的人,這才重要。 第四、人生最踏實者是當下:吾人的時間,總是有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的已經遠離、現在的瞬間將成為過去,未來的遙不可及,唯有當下的人生最踏實,所以禪宗常常教誡學人要照顧腳下,要把握當下。當下的一承擔,當下的一發心,所產生的力量無與倫比,因此把握當下的一念,這是非常重要的。   圖╱Pixabay 吾人對過去、現在、未來的人生,重要的是對過去不要執著,對現在不要留戀,對未來更不要幻想;所謂人生,把握當下,盡職盡份而已!「人生」有四點: 第一、人生最繫念者是過去, 第二、人生最希望者是未來, 第三、人生最悠忽者是現在, 第四、人生最實踏者是當下。

MORE

星雲大師:人生的錦囊

文/星雲大師 武俠小說裡,徒弟學成想要下山行俠救世,師父不放心,總會交給他一個錦囊,以便臨危應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指揮大軍出征,也會授予將領錦囊妙計,以便出奇制勝。錦囊裡裝的是計策,是智慧;人生的旅途,也要有智慧,要有錦囊秘笈,才能安全的走上前程。「人生的錦囊」是什麼呢?有四點意見: 第一、修身須忘功名:修身是人生第一要務,如果我們要修養自己的道德、人格,要把官場的功名看淡。雖然儒家主張人要「立功、立德、立言」,要建立人生三不朽事業 ;但是建功立業是要做出有益國家社會,有利人民大眾的偉大事業,而不是為了一己的名利而追逐。所以,一個人的道德修養愈高,功名富貴、權勢地位於他如浮雲,如此道德威望愈高,愈能受人尊敬。 第二、做人當存素心:做人成功是人生最大的成功,做人最重要的是保有一顆清淨的心、樸實的心、淡泊的心。所謂「人到無求品自高」,人能清心寡欲,以淡泊無求的素心處世,則能不受威脅利誘,繼而養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高尚人格。如此,儘管有人形容社會如大染缸,自己依然能如蓮花般出汙泥而不染,活出自己的人生。 圖╱Pexels 第三、交友應帶俠氣:人不能沒有朋友,與朋友交往要帶一點俠義之氣,雖然不一定要做到為朋友「兩勒插刀」、「毀家輸難」,至少能偶而吃一點虧,讓朋友多得一些利益,或是多擔當一些責任,都不要太介意。如果對朋友過於斤斤計較,一直在利益、得失上計較、爭執,必然交不到知心的好友。 第四、讀書要具深心:做人要明理,因此不能不讀書以求取學問、知識。所謂「知書達理」,讀書可以增加智慧,可以改變氣質,可以提昇自己。讀書不只是學生的事,也不是只有在學校裡才能讀書;人的一生,所謂「活到老,學到老」,時時刻刻都要讀書、學習。但是,讀書最重要的,不能「不求甚解」,所以要有深心,才能把書讀好。 圖╱Pexels 人都有父母眷屬、師長同學等親朋好友,但是在利益當前、生死交關的時候,人往往是很孤單的,必須要靠自己獨力面對、處理,所以平時在人生的錦囊裡,多蒐集一些勵志格言、多蓄積一些福德因緣、多培養一些好的觀念、方法,要緊的時候拿出來應急,是很管用的。這裡提供的四個「人生錦囊」就是: 第一、修身須忘功名,    第二、做人當存素心, 第三、交友應帶俠氣, 第四、讀書有具深心。

MORE

星雲禪話:新參四問

文/星雲大師 一日,一名年輕的學僧前來參問大珠慧海禪師,學僧一見面就問:「如何才能住於正法?」 大珠慧海禪師說:「正法本來就久住,邪人才要求住於正法。」 學僧又再問:「那麼,要如何才能成佛?」 大珠慧海禪師看了他一眼,說:「你沒有佛性嗎?你有佛性是做什麼的呢?」 圖/記者張睿杰 年輕的學僧啞口無言,思惟了一下,他又再問:「像老師您這麼說,還有解脫的可能嗎?」 大珠慧海禪師說:「沒有人束縛你,你要什麼解脫?假如有什麼東西束縛你,你要去找他想解決之道啊!」 學僧聽了若有所悟,又說:「那麼我們對佛法要如何理解呢?」 大珠慧海禪師回答:「佛法如大海、如虛空,深廣無比。你了解大海之深嗎?你了解虛空之廣嗎?不要去問大海和虛空,問你自己,你的心海有多深?你的虛空有多廣?你還不明白嗎?」 學僧聽了,雖覺已有所啟示,但對於參禪悟道,自知還需要再下功夫。 這名學僧完全沒有入門,所以才會對大珠慧海禪師提出這麼多問題。禪門,本來沒有這麼多問題,都是簡單明白;一字就是禪,一句話頭,一問就百解了。他提出這許多的問題:先問如何住於正法,其實正法本來就久住,是邪人才要研究如何住於正法。二問成佛,成佛要自己成,這是自己的事,不關大珠慧海禪師的事。三問解脫,這就要看是否了解究竟誰束縛了自己?把束縛自己的東西去除了,不就解脫了嗎?四問對佛法如何理解,佛法是契理契機的,你是小學程度呢?中學程度呢?還是大學程度呢?這主要看你是上等根機?中等根機?下等根機?所以,大珠慧海禪師回答得的真妙,大海有多深,你要能測量,虛空有多廣,你要能體會,這不是知識上的常識,而是心裡面悟道的深淺啊! 圖/記者張睿杰

MORE

星雲禪話:因有才借

文/星雲大師 唐朝時候,潭州(湖南)道吾山的圓智禪師與椑樹慧省禪師,二人曾經同在藥山惟儼禪師的座下參禪。由於彼此的禪法功夫相當,經常在道業上相互勉勵。 有一天,道吾圓智禪師才剛從外面回來,椑樹慧省禪師開口便問他:「你到那裡去了?」 道吾圓智禪師說:「去探望一位大德。」 椑樹慧省禪師接著又問:「你去看他,有什麼目的嗎?」 道吾圓智禪師說:「去向他借個東西。」 椑樹慧省禪師不以為然地說:「他有的東西,你可以借得到;他沒有的,你要怎麼借呢?」 圖/unsplash 道吾圓智禪師向他眨了眨眼,俏皮地說:「就是因為他有,所以我才去借啊!」 椑樹慧省禪師說:「難道你自己沒有嗎?」 道吾圓智禪師知道遇到高手了,就回答他說:「有、無都一如也!」 道吾圓智禪師在藥山惟儼禪師座下,也是一位重要的人物,現在遇到同參道友椑樹慧省禪師忽然跟他打起禪門的機鋒來了。椑樹慧省禪師問他到那裡去,道吾圓智禪師回答,向長老借東西去。因為在生活裡面,每個人總需要一些衣食住行的雜物,但是慧省對道吾圓智去借什麼東西他不問,只是打個機鋒:「難道你自己沒有嗎?」意思是,真如佛性還可以借嗎? 道吾圓智禪師也知道對方有意借禪機刁難,為了不甘示弱,只有總結說一句:「有、無一如也」,也就是說,不論有和沒有、你的我的,都平等一如也! 圖/unsplash

MORE

星雲禪話:通天作用

文/星雲大師 福建福州報國院的照禪師,是五代時候浙江杭州龍華寺靈照禪師的法嗣弟子。 有一年夏天,寺裡的佛塔在一場狂風暴雨之後,被雷劈倒了。有一名年輕的禪僧便以此為機鋒,向報國照禪師參問:「祖佛的廟塔為什麼會被雷劈倒了呢?」 照禪師看了禪僧一眼,明快地回答說:「通天作用。」 這名禪僧不明白,再問:「既然它有通天作用,為什麼雷還要去劈佛塔?」 照禪師悠悠地說:「這是理所當然的。」 禪僧還是不明白,指著散落一地的磚瓦追問:「那佛塔為什麼會倒呢?」 照禪師瞪大雙眼看著禪僧說:「你難道不明白『諸行無常』的道理嗎?」 圖/unsplash 這名禪僧一聽,當下有所領會。 ●寺、造像、建塔,都是世間的表相,就是佛陀本身,他的肉身在八十歲高齡時,也會示現生老病死。 寶塔既是建材所成,所謂世間「諸行無常」,凡是有形有相的東西,都會有成住壞空的現象;因此寶塔被雷劈倒,那也是理所當然,順其自然的事。就好比地震時,房子會倒、佛像也會倒,這是正常,也就是無常。重要的是,我們的信心不可以被打壞,只要我們的信心不倒,就可以重建,就可以再起,就會有未來,就會有希望。 所以,這名禪僧看到佛塔被雷劈壞了,那正是佛陀所說「諸行無常」的真理示現,世間成住壞空本來如此,又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呢?只要信心堅定不移,世法雖在變化,我們真心仍然不變。

MORE
/91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