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時光走廊】 民俗台灣(20-10) 清代建築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古意盎然的恆春城西門 1900年,恆春城西門內側、古意盎然。恆春舊稱琅,原屬鳳山縣管轄。羅發號事件與牡丹社事件後,1874年,沈葆楨來台處理海防與善後事宜,隨後台灣道夏獻綸、浙江候補道劉璈前往琅探查。後來沈葆楨上奏,認為可選定「車城南十五里之猴洞」為縣治,並交由劉璈處理築城事宜,又謹擬縣名為「恆春」。1875年恆春城動工,1879年建成。 恆春城內清代原貌 1908年,恆春城,城內民居建築仍是清代的原貌。恆春舊名琅,位於台灣的最南端,原來是排灣族琅十八社所在。1874年牡丹社事件後,清朝欽差大臣沈葆楨在此築城。由於此地四季長春,改名恆春。日本殖民統治的前十年,城內只有少數新式建築如郵便局、測候所、廳舍等,其他仍是清代原貌。 台北城所見考棚與明道書院 1900年,由台北城牆上向城內望去,右邊的建築群為考棚和明道書院。這張照片是站在台北城牆東北方往東南邊看過去,遠方是東門城樓。 考棚是科舉考場,考棚行署包括公署以及一間間連在一起的考棚,建築格式一如貢院,考生必須在棚裡考上幾天,十分辛苦。明道書院則相當於高等學校,與登瀛書院同為台北城內的兩所書院。 鳳山舊城鳳儀門 1930年,鳳山舊城鳳儀門(東門)。早在明鄭時期即對鳳山縣進行開發,大清初期建竹城,朱一貴事件後改建土城。道光年間,經過近百年的周折,又改建為磚石城,是繼彰化縣城之後台灣第二座磚石城。共有四座門:拱辰門(北門)、啟文門(南門)、鳳儀門(東門)與奠海門(西門)。 台南大南門內乾隆平台功碑 1930年,放置於台南大南門內的九座福康安紀功碑,使用滿漢兩種文字,基座為贔屭,又稱贔屭碑,為乾隆皇帝之賜碑,不僅是珍貴的歷史文物,也承載深刻的歷史記憶。 大清乾隆中期,台灣爆發林爽文民變,乾隆派欽差大臣陝甘總督福康安率軍來台平亂。結束為期一年三個月的民變後,乾隆皇帝撰寫五篇碑文,下令刻石立碑於台灣。乾隆御賜的十座石碑及基座,是以花崗岩在廈門雕製,再裝船運往台灣。五篇碑文中,前四篇以漢文及滿文各刻一碑,最後一篇將滿文與漢文合刻於一碑,一式兩座,共御製十座花崗岩石碑,以贔屭為座,乘船渡海運抵府城。上岸時,其中一座贔屭落海失蹤,主事官員仿製一座贔屭後,與御碑送到嘉義,其他九座贔屭碑則保存在府城。 此外,林爽文圍攻諸羅城,戰事慘烈。諸羅官兵因死守城門,獲皇帝賜改名為「嘉義」,因此,嘉義的地名具有濃厚的大清帝國的歷史意涵。 鳳山舊城拱辰門 1931年,鳳山舊城拱辰門(北門),鳳山縣舊城又稱左營舊城,原先是清代鳳山縣的縣治所在地,故稱為鳳山縣城。乾隆年間發生林爽文事件,南部首領莊大田攻破了鳳山城,後來官署移往埤頭街,並新蓋了一座城池。因此相對於「新城」,原本的縣城就被稱為「舊城」。道光年間,舊城由土城改為石城,成為彰化城之後,台灣第二座石城,共有四座城門。 《民俗台灣1895-1945》 定價3800元,讀友優惠價2500元 有興趣的讀者請洽購新世語文化02-23684364 shu4364@ms62.hinet.net

MORE

【香火傳承】亦佛亦神的三平祖師

文/謝貴文 唐宋時期因佛教南傳,在閩粵地區出現不少兼通道法的僧人,他們在山林潛居修行,又為地方造福除害,寂滅後民眾祈禱有應,而被奉之為神明,形成特有的「祖師公」信仰群,三平祖師即是其中之一。 三平祖師法名義中,俗姓楊,唐代高陵人,生於福建福清。十四歲在宋州律宗大師玄用門下剃度出家,二十七歲受具足戒,先後追隨百巖、西堂、百丈、石鞏、大顛等禪師修習,成為接續六祖法脈的南宗高僧。寶曆初年來到漳州,在偏僻的三平山闢建寺院,許多修學者慕名而來,常有三百餘人。 唐武宗在位的會昌期間,推行一系列「毀佛」政策,義中的寺院亦無法倖免,故遁入山中深巖處避難。唐宣宗即位後,又恢復佛教的運作,漳州刺史鄭薰重建州治開元寺,晚年義中即在此常住弘法,直至九十一歲示滅。 宋代以後,民間流傳不少義中的神蹟傳說,最為人知是在山中避難時,曾被山鬼多次拋入深潭,但都安然而回,山鬼驚訝欽服,乃為其建造寺院,後成為「毛侍者」。這座三平寺因僻處山區,曾幾度荒廢,幸有地方士紳多所護持,而使香火延續不輟,但也朝民間化、神廟化轉型。 明清時期,因三平祖師已擁有一批信眾,故能維持信仰的興盛發展,且在其出資修建下,三平寺不僅規模大為擴展,也跳脫傳統佛寺的格局,而更接近民間信仰的廟宇。整體建築有山門、大殿(大雄寶殿)、中殿(又稱祖殿)及塔殿(傳為祖師的埋骨處)等。其中香火最盛的是供奉三平祖師的祖、塔二殿,內部還配祀由「毛侍者」衍化而來的蛇、虎侍者,頗具特色。 三平祖師的香火也由此向外傳播,由三平寺所在的漳州平和傳至周邊的南靖、龍溪,再擴展至漳浦、長泰、龍岩、永定等地,並且隨著移民而傳播至海外,包括台灣及東南亞華人社會,擁有不少廟宇及信徒。各地常將「三平」祖師書為「三坪」,亦會以其封號「廣濟」作為神稱或廟名。 近年來,漳州平和三平寺多次整修與擴建,不僅是海內外三平祖師信徒的進香中心,也成為知名的觀光景點,每年遊客高達五、六十萬人。尤其每逢農曆正月初六出生日、六月初六出家日、十一月初六成道日,都會舉行盛大祭典,進香團絡繹不絕,十分熱鬧。 而台灣現有主祀三平祖師的廟宇僅有十餘座,常與清水、慚愧、三代等祖師合祀,亦時有混淆的現象。雖然香火遠不及王爺、媽祖、關帝等神明,但祂仍默默守護地方信眾,也為佛教與民間信仰交融留下見證。

MORE

【文人軼事】王安石製謎遇對手

文/雲蘇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學素養自不在話下。而他的好朋友王吉甫,雖不是文學大家,但在當時亦頗有文名,尤擅長作詩,而且還是個製謎猜謎的高手。兩人平日時以猜謎酬答,為生活平添不少樂趣。 有一天王吉甫去拜訪王安石,看到好友來了,王安石一時興起,出了一道謎題:「畫時圓 ,寫時方,冬時短,夏時長。」王吉甫知道謎底是什麼,但他沒有直接說出來,反而自顧自吟道:「東海有條魚,無頭又無尾,更除脊梁骨,便是你的謎。」 王安石聽了連連叫好,因為王吉甫不僅解出了他的謎題,甚至棋高一著,用謎題解謎:這兩則謎題雖然製謎的方法不同,但謎底都是「日」。王吉甫「以謎解謎」的功力,就連王安石都深感佩服。 意猶未盡的王安石接著又出了一道謎題:「左七右七,橫山倒出。」王吉甫立刻就知道謎底是什麼了,但依舊不直接說出來,而是再次吟道:「一上一下,春少三日,你謎我謎,恰成一對。」王安石聽完再次鼓掌叫好,並說道:「一婦一夫,真成一對。」 王安石的「左七右七」是個「女」字,「山字橫放,出字倒寫」是個「帚」字,合起來就是「婦」字;而王吉甫的謎語「一上一下」是「二」字,「春少三日」是「人」字,合為「夫」字,以夫對婦,不正是「恰成一對」嗎? 沒想到,貴為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在製謎方面還真遇到了對手呢!

MORE

【教壇心語】人人都有 超級助理的時代

文/林文瑛 聊天機器人ChatGPT的創辦人奧特曼曾說:「以前只有大老闆有特助,聊天機器人的出現,讓每一個人都有了超級助理,可以造就更公平的社會。」 雖然人工智慧早已在製造、金融、醫療、運輸等領域大顯身手,但是直到聊天機器人出現,人們才真正感受到,人工智慧已經進入我們的工作與生活,也將全面改變我們的行為模式、甚至價值觀。 人工智慧的進展又快又炫,與其相處,有時難免進退失據。就如同我們還在討論,該給這位超級助理安排什麼座位席次前,卻發現「它」已然出現在晚宴現場了。 以凱特王妃發布生活照的風波為例,首先是幾家通訊社以「新聞照片有多處經過修改」為由撤下照片,隔天,凱特王妃發文坦承修圖,並向大眾致歉。不料,事件並未就此落幕,風波竟延燒幾周之久,社會資源浪費在「能不能修圖,修了哪幾處,為什麼修」的八卦式討論上。 人人都想包裝自己,現在的手機已經進化到,下載軟體後拍照時就能直接修圖。事實上,許多皇室成員的照片,本來就會經過專業攝影師的技術調整再發布;凱特王妃為了呈現理想形象而過度修圖,本質上與眾多網紅修飾比例、誇大效果的修圖照片並無不同。 超級助理能虛擬人們對理想自我的追求,也能藉由操弄影像營造誤導的「現實」,可惜它卻無法現身說法提醒人們,對社交媒體上的照片要保持警惕,不要盲目相信所有看到的內容;也無法警告年輕人,不要看到網路上滿是完美身材和光鮮生活,就陷入自我嫌惡或憂鬱! 超級助理默默工作,幾乎有求必應,想必未來會有更多學生請超級助理幫忙寫作業,更多上班族、工程師、研究者,請超級助理幫忙蒐集資料、提計畫、編程式、寫論文,大家競爭的將不再是誰有超級助理,而是誰最會用超級助理。 今年日本有名的文學獎芥川賞得主,在記者會上大方公開,她會借助超級助理產生小說主角的台詞,自己再根據情節決定是否修改,估計得獎小說大約有二十分之一的內容,是直接由人工智慧生成的句子。她說,未來打算繼續用這種方式,「創作」出更好的作品。 顯然,超級助理本身沒有創造力,卻有能力幫助人們在創意至上的文學、藝術領域,有出類拔萃的表現。然而,並非所有人都歡迎這樣的創作模式。 一位德國攝影師在拿下去年世界攝影大賽首獎後,拒絕領獎;理由是,那不是自己的創作,是請超級助理幫忙生成的照片。儘管主辦單位聲明,評審團知道作品是與人工智慧「共同創作」的,他還是堅持不受獎。他說,自己只是希望大眾意識到生成圖像與真實圖片的差異,更加關注人工智慧的議題。 與此類似的事件是,今年台北一所有名職校的電腦繪圖比賽,獲得首獎的作品因遭檢舉使用人工智慧,而被取消受獎資格。得獎同學先否認再道歉的行為,顯示出作弊動機,自然需要承擔責任;但學校「希望學生透過觀察與手腦應用展現原創價值」,禁止使用人工智慧的比賽規則,仍然引發不少議論。 我們已經進入一個人人有超級助理的「美麗新世界」,是否該及早思考,如何與其共處,並讓它為我們個人以及人類的幸福做出貢獻? 在人人有超級助理的世界,具備讓超級助理「發揮最佳效用的能力」,才是真正能增強未來世代競爭力,並間接推動人類進步的關鍵所在。因此,衷心期盼新任教育部長已有前瞻的教育規畫,來迎接這樣一個人類智慧與科技交融的新時代。

MORE

【慶祝2024國定佛誕節陳毓姍押花個展】花開花落見如來

文/佛光緣美術館台南館提供 經典教示草木有情,草木有腐朽敗壞的一天。花開就有花落,押花藝術家陳毓姍卻讓落花成了佛:以其巧手慧心,利用凋零、腐蝕的花草完成了「佛陀八相成道圖」以及莊嚴的佛像系列作品,精采地演繹了「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此次個展以「佛陀八相成道圖」即降兜率、入胎、誕生、出家、降魔、成道、轉法輪、涅槃為主軸,讓大眾了解佛陀的一生。在觀賞押花作品之餘,也可以體悟花開花落的無常人生。人與花的一樣,世間沒有不變的東西,沒有獨有的東西, 世間所有事物,都是生滅遷流的相,虛妄不實的。若能瞭達世間虛妄的本質,就能徹見佛陀的法身了。 展期:4月20日~6月2日 時間:10:00~20:00(免費參觀,周一休館) 地點:佛光緣美術館台南館/佛光山南台別院

MORE

【走讀城鄉】植樹成林:大安森林公園三十周年

文/丹青 台北市的大安森林公園,占地二十五餘公頃,是一座廣闊又美麗的都會公園,六千餘株的樹木不知吸納了市內多少廢氣,同時也是市民休閒、賞花、觀鳥的好地方。今年三月二十九日是這座公園三十歲生日,許多人可能不知道,三十年前,這裡還是一片眷舍和違章建築,以及一座供留華學生住宿的國際學舍呢! 從一八九八年的台灣堡圖來看,當時的大安森林公園主要是稻田,只有現在信義路與建國南路口附近有個「柴竹圍」聚落,從名字可以想像,就是個用竹子與樹圍起來的農家。到了日據時期,一九三二年公布的大台北市都市計畫中,首次將此地規畫為七號公園,作為當時眾多的大型都會公園預定地之一。但是直到台灣光復,此地大部分區域仍為農田。 政府遷台後,眾多部隊及軍人無法安置,乃在此建立小型眷村;另外,眾多大陸移民也自行在此搭建違章建築,居民達數千人,也成為當時台北市內違章建築最多的區域之一。另外,教育部也在此搶建了一座供外籍學生居住的台北國際學舍。 一九七四年行政院發函台北市政府,要求盡速闢建七號公園;但隔年蔣中正總統過世後,此地曾被考慮作為中正紀念堂候選基地之一,民間也提議在此興建體育館。一直到一九八四年,台北市因應都市生態與綠地環境的需求,才提出了七號公園興建計畫。 一九九二年四月一日,台北市政府開始拆遷地上建築,但遭到拆遷戶強大的抗議和示威,甚至一度包圍了市長官邸。幸好,黃大洲市長克服種種困難,公園也於一九九四年三月二十九日對外開放使用,並命名為「大安森林公園」。只是公園甫完工時,植樹還未長大,數量也不多,一場大雨又使滿園泥濘不堪,遭致在野黨大肆批評,民間觀感亦不佳。 三十年後,如今已林木參天的大安森林公園,不僅地理位置極佳,更設有捷運站。整個公園主要可分為:竹林區、榕樹區、香花區、水生植物區、帶狀林區、水池假山區、露天音樂台、兒童遊戲區和停車場等。園內也有豐富的生態,包括多種鳥類和其他動物。 此外,大安森林公園在民間基金會的協助下,不僅建立了生態水圳,並多次邀請日本樹木醫生及國際認證的樹藝師,診斷並維護園區內的樹木生長。除了每年三月的杜鵑花季,生態池的落羽松步道和水池小島上的白鷺鷥、夜鷺等群聚,亦成為著名賞鳥景點。 三十歲的大安森林公園,雖然曾走過一段辛苦的歷程,但如今已是台北市不可或缺的「都市之肺」,也是最著名的休閒景點之一。

MORE

【俗諺漫談】五斤番薯 臭八十一兩

文/閒書生 台秤的一斤是十六兩,五斤為八十兩。五斤蕃薯按理只有八十兩,卻臭到了八十一兩,有超乎意料之意。這句諺語乃是影射本來要解決問題的人,卻把問題弄得更糟。 番薯俗稱「地瓜」,又稱「甘藷」。由於纖維含量高,近幾年來身價暴增,成為許多人養生保健的食品之一。番薯品種繁多,可分為紅肉、黃肉、白肉及葉菜甘藷等品種。紅肉品種含水分及胡蘿蔔素較高,吃起來比較甜,適合鮮食,常用來煮稀飯;白肉品種的水分少、澱粉含量高,一般用來製造澱粉及加工之用。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台灣社會,番薯也曾扮演過相當重要的角色,除了可食用外,更是家畜的主食。 二次大戰後,人民生活普遍清苦,因白米價格昂貴,因此民眾多只能挑選相對較便宜的番薯果腹,或是加入白米中一起熬煮,且經常是番薯分量比米更多。此外,每年秋天進入番薯採收期,有時候因為產量太多,聰明的農夫就會將番薯切成小塊或用削成細長條狀,於太陽下晒乾後儲存起來。 而除了塊根,番薯的葉子亦可食用,因此在那個普遍不富裕的年代,家裡有養豬的就會採摘番薯葉回家,當作豬的飼料,所以也稱為「豬菜」。卻沒想到,如今番薯葉的身價節節高升,因此農村已不再把葉子全部丟給豬吃,而是會把嫩葉摘下送進市場兜售。 至於番薯的起源,傳說,野生種的番薯起源於美洲的熱帶地區,由印第安人種植成功。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晉見西班牙女王時,曾將由新大陸帶回的番薯獻給女王,之後,西班牙水手又將番薯傳至菲律賓;明朝萬曆十年(一五八二),再從菲律賓引進中國廣東。 關於番薯,還有一句廣泛流傳的台語俗諺──「番薯毋驚落土爛,只求枝葉代代湠」。這句話的意思說,一小截的番薯藤在土中就能萌芽生根、開枝散葉,被認為很符合台灣人不怕困苦、堅韌不拔的精神,所以,番薯也成為台灣人的象徵!

MORE

【歷史趣聞】清末台灣的西式教育

文/王文隆 當前所有台灣的教育體制,莫不深受西方現代教育的影響,無論是教育方式、教育理念,或是教育年限皆然。如我們熟悉的六三三四學制,也就是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學四年的課程安排,便是源自美國的作法。清末以降,隨著西力東漸,在自強運動的大潮中,清政府也著意於西學,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要引進西方技術、採買西方器械以提振國力,銳意自強。 一八六二年在北京成立的同文館,是中國第一座新式學堂,隔年在上海成立的上海同文館(後更名為廣方言館)則為第二座。台灣設立西學的時間較晚,一開始是傳教士辦的。一八五八年台灣開港,傳教士也來台傳教,為了培養在地傳教士,一八七六年,英國長老教會牧師巴克禮(Barclay)在台南設神學院(今台南神學院);一八八二年,加拿大長老教會牧師馬偕(Mackay)在台北淡水創立理學堂大書院(今真理大學)、淡水女學院,復於一八八五年創立台灣史上第一所男、女合校的淡水中學堂,以及一八八七年的女子中學堂。 上述五所皆為教會興辦,算是民辦學校,直到台灣建省,在首任巡撫劉銘傳的規畫下,才於一八八七年在台北府城成立官辦的西學堂。從他隔一年所上〈台設西學堂招選生徒延聘西師立案折〉來看,劉銘傳是基於台灣為海疆衝要,及通商籌防、動關交涉之處,但因一隅孤陋,使得各國語言文字,輒未知所講求。雖然翻譯取才內地,然因重洋遙隔,要脅多端,開價月薪高至百餘金,卻連巡撫都尋覓不到合適人選。因此乃改變作法,聘延教習來台就地育才。 西學堂直屬於台灣巡撫衙門管理,意在培養技術人才,以留學生張爾城為總監,聘請英國人布茂林(Pumnllin)為教師,教授英文、法文與史地、理化、算術、測繪等技術,生童酌給學習津貼。另為使學生不忘傳統,學堂復聘漢學教習二人,於西學餘閒之時,兼授中國經史文字,使學生得以內外通貫,嫻熟禮法。每日巳、午、未、申四時學習西學,早晚則由漢教習督課國文;凡遇西洋的星期日,便課試論策。每季由委員會同洋教習考校一次,別其差等,加以考評獎戒,如有成績過差、不堪造就者,隨時退學,遺缺補錄新生填上。 該學堂所費不貲,除了房舍與設備、圖書之外,洋教習一員,月支修廩洋幣三百五十元;漢教習二員,月各支修廩洋幣五十元。用時一年,所幸略有成效,劉銘傳乃增聘丹麥人轄治臣(Hating)為教席,並增收十餘名學生入學,希望往後台灣一地辦理機器製造、煤礦鐵路,人才不致匱乏。 在台就讀西學堂者不僅限於台籍學生,亦有自福建渡海來讀的,可就近補充人才儲備。不久後,劉銘傳一八九○年又在大稻埕設立電報學堂,培養電信技術人才,招收西學堂與福建船政學堂畢業生。然而,一八九一年邵友濂接任台灣巡撫後,以經費不繼為由,裁撤了劉銘傳所建的兩座學堂。官辦的台灣新式教育,因此曇花一現。 西學堂關閉後,部分福建籍學生仍留在台灣,其中最為著名的,要屬日後成為國民政府主席的林森。他是福建閩侯人,於一八八七年考取台灣西學堂,一八九○年畢業轉入台灣電報學堂學習,一八九一至一八九五年供職於台北電報局,婚也是在台灣結的。《馬關條約》割台消息傳來時,他投入黑旗軍劉永福帳下抗日,失敗後渡海回閩,轉投入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

MORE

【藏在剪紙中的故事──植物想說的話】石榴花

文/林文貞 啜飲天空落下的淚 開出了紅色石榴花

MORE

【書藝心語】歷練

文/廖慶華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我們經歷的任何事情都有它的意義,也讓我們從中學習成長。經過大風大浪的人,對於小風小浪會微笑以對,生命的歷練雖然艱辛,但卻是必須的也是珍貴的。

MORE
/116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