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寶島踏查】尋道拱北殿

文/瑞奇 之前於〈汐止忠順廟今昔〉曾提及,汐止神社部分石燈籠移至拱北殿安置,故擇日驅車前往。 拱北殿前身「北港鸞堂」始建於一九○一年,一九○六年遷建於三秀山現址,期間經四次改建,於一九六六年重修完成今日之正殿、前殿與功德堂,並增建正見堂、鐘鼓樓等建築。本殿主祀孚佑帝君,陪祀釋迦摩尼佛及至聖先師孔夫子,為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廟宇。 停車場前方,可見一大石碑,其上刻有「三秀山拱北殿」,石碑前方擺放六座石燈籠(御神燈),便來自往昔之汐止神社,另有四座石燈籠放置於下方林蔭參道階梯兩側,然石燈籠的竿與基礎皆已被置換,並非往昔樣貌。因石燈籠的竿上刻有「布施度慳貪」、「持戒度毀犯」、「忍辱度瞋恚」、「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與「般若度愚痴」,故稱「六度燈」。 續往前行,可見一和風朱紅拱橋,為旅日華僑所獻,名「彼岸橋」。彼岸二字於佛教中有「淨土」之意,另《文選‧王巾‧頭陁寺碑文》亦曰:「彼岸者,引之於有,則高謝四流,推之於無,則俯弘六度,名言不得其性相,隨迎不見其終始,不可以學地知,不可以意生及,其涅盤之蘊也。」加上大石碑旁的六度燈,管見以為乃提醒學佛修道者明施六度,過此橋後,心靈猶如出凡入聖,同登彼岸。 行至前殿階梯旁,見「善思尊者」像,令我心生歡喜。駐足片刻後,便往上行至主殿禮敬神佛,牆面不時可見「四聖諦」、「三十二相圖說」、「孔子答小兒」及「文王聘太公」等典故。向諸神佛頂禮後,續從右側階梯前往八仙洞。 由八仙洞下至本殿虎側往「正見堂」方向,可見一雲板。往昔雲板為「報時」和「召集」之用,多半用於早課、用膳與集會前。然雲板上字跡因鏽蝕而模糊不清,僅依稀可見油漆之「汐止」、鑄造之「戊辰」與「石井鐵工」等字。石井鐵工所乃由石井太吉於一九○○創立,目前為東京證交所上市公司,迄今已營運一百二十五年之久。 續行至正見堂,見右側有一小徑,桂花業已綻放,幽幽清香撲鼻而來,頓時神清氣爽,煩惱盡消。行至「飛鳳亭」右行不遠處,可見一雙拱橋,號「楓橋」。若是楓紅季節前來,可見無數攝影愛好者,不畏山坡陡峭,手腳並用攀爬而上,只為攝下得意之作。 出拱北殿前殿虎門右側,矗立四座石碑,其中一座「拱北殿石碑」為一九○一年建廟功德主芳名石碑;最新設立之石碑,則為二○二○年建廟一百二十周年紀念捐款芳名石碑。續由「菩提路」往下至停車場,沿途為一長廊,兩側水泥柱上方橫梁漆為朱紅色,頗有伏見稻荷大社「千本鳥居」之相。 拱北殿雖為儒釋道三教合一廟宇,但加上源自汐止神社之六度燈、日籍華僑捐建之彼岸橋,倒別有一番風情,難怪楓紅或櫻花盛開時,遊人如織!

MORE

【走讀城鄉】植樹成林:大安森林公園三十周年

文/丹青 台北市的大安森林公園,占地二十五餘公頃,是一座廣闊又美麗的都會公園,六千餘株的樹木不知吸納了市內多少廢氣,同時也是市民休閒、賞花、觀鳥的好地方。今年三月二十九日是這座公園三十歲生日,許多人可能不知道,三十年前,這裡還是一片眷舍和違章建築,以及一座供留華學生住宿的國際學舍呢! 從一八九八年的台灣堡圖來看,當時的大安森林公園主要是稻田,只有現在信義路與建國南路口附近有個「柴竹圍」聚落,從名字可以想像,就是個用竹子與樹圍起來的農家。到了日據時期,一九三二年公布的大台北市都市計畫中,首次將此地規畫為七號公園,作為當時眾多的大型都會公園預定地之一。但是直到台灣光復,此地大部分區域仍為農田。 政府遷台後,眾多部隊及軍人無法安置,乃在此建立小型眷村;另外,眾多大陸移民也自行在此搭建違章建築,居民達數千人,也成為當時台北市內違章建築最多的區域之一。另外,教育部也在此搶建了一座供外籍學生居住的台北國際學舍。 一九七四年行政院發函台北市政府,要求盡速闢建七號公園;但隔年蔣中正總統過世後,此地曾被考慮作為中正紀念堂候選基地之一,民間也提議在此興建體育館。一直到一九八四年,台北市因應都市生態與綠地環境的需求,才提出了七號公園興建計畫。 一九九二年四月一日,台北市政府開始拆遷地上建築,但遭到拆遷戶強大的抗議和示威,甚至一度包圍了市長官邸。幸好,黃大洲市長克服種種困難,公園也於一九九四年三月二十九日對外開放使用,並命名為「大安森林公園」。只是公園甫完工時,植樹還未長大,數量也不多,一場大雨又使滿園泥濘不堪,遭致在野黨大肆批評,民間觀感亦不佳。 三十年後,如今已林木參天的大安森林公園,不僅地理位置極佳,更設有捷運站。整個公園主要可分為:竹林區、榕樹區、香花區、水生植物區、帶狀林區、水池假山區、露天音樂台、兒童遊戲區和停車場等。園內也有豐富的生態,包括多種鳥類和其他動物。 此外,大安森林公園在民間基金會的協助下,不僅建立了生態水圳,並多次邀請日本樹木醫生及國際認證的樹藝師,診斷並維護園區內的樹木生長。除了每年三月的杜鵑花季,生態池的落羽松步道和水池小島上的白鷺鷥、夜鷺等群聚,亦成為著名賞鳥景點。 三十歲的大安森林公園,雖然曾走過一段辛苦的歷程,但如今已是台北市不可或缺的「都市之肺」,也是最著名的休閒景點之一。

MORE

【歷史趣聞】摩洛泰島的台灣人雕像

文/王文隆 印尼乃是一個萬島之國,由一萬七千五百零六座島嶼組成,除了國人熟知的爪哇島、蘇門答臘島、峇厘島之外,還有一座跟台灣相當有關連的島嶼,叫做摩洛泰(Morotai)島。上面有一座台灣人的雕像,不過刻著一串日文名字:Teruo Nakamura(中村輝夫)。 摩洛泰島隸屬印尼北摩鹿加省(Provinsi Maluku Utara),需由台灣搭機至印尼首府雅加達,接著轉北摩鹿加省的特納提(Ternate)島,再搭乘包機或交通船才能抵達,對外交通相當不便。當地之所以在二○一○年前後擺上一尊台灣人雕像,是為了招商,希望引進台資在當地發展漁業。這個台灣人,是二戰期間受日軍徵募前往南洋作戰的台籍日本兵,來自台東廳新港郡的都歷,是個阿美族人,原名Suniuo,在鄉期間已經結婚,育有一子。 一九四三年十月,Suniuo應徵入伍,改名中村輝夫,經過短暫的訓練後,於一九四四年七月加入「輝第二游擊隊」前往摩洛泰。後來戰事對日軍漸趨不利,盟軍登陸了摩洛泰島,部隊中不少逃兵,中村輝夫也隨著幾名台籍日本兵轉進山林躲藏。待日本投降後,摩洛泰島上的日軍集結準備回國,中村輝夫等人因未及參加,便滯留在島上。 中村輝夫在島上,隨身帶了把子彈所剩無幾的三八式步槍,利用手邊的工具以及山林裡野外求生的知識,不僅以竹片作牆壁、樹葉為屋頂,搭建了面積約一‧五平方公尺的小屋,還劈造了小竹床、編織了粗布的被子,除了地瓜之外,也抓捕雞雉補充營養,就這樣生活了數年。 一九六○年代,日本政府為了帶回滯留南洋的前日本兵,派員入山尋找,陸續接回了許多藏匿的日軍,然而中村輝夫仍未被找到。 直到一九七四年十二月中,一架印尼軍機在飛越摩洛泰島時,發現山林中有炊煙,通報總部後,印尼軍方派員搜尋,入山五十餘公里,才找到了衣不蔽體、正在屋前劈竹的中村輝夫。經印尼搜救隊與日語翻譯告知戰爭早已結束,中村輝夫才答應遠離山林,下山回歸俗世。他在摩洛泰的軍事基地待了十天,並在日本駐印尼大使館的協助下,到印尼首都雅加達的醫院檢查身體。 中村輝夫打破了當時所知戰時日軍隱匿的紀錄,成為躲藏最久的一員,消息傳出,轟動台日。然而,因為政府在一九四六年逕將台灣人恢復中華民國國籍,因此戶籍資料上改成了漢人名字──李光輝,妻子以為他已經戰死,也已與他人結婚。當時的台東縣長黃鏡峰獲悉後,確認中村輝夫就是李光輝,並表示會擔負起後續照料的責任。 一九七五年一月,在日本外交系統的協助下,李光輝轉機新加坡、香港後,於同月八日返抵國門,家人、台灣省政府民政廳長許新枝、台東縣長黃鏡峰、日本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所長卜部敏直,以及近百名攝影記者到機場迎接。 一九七七年,李光輝被安排到花蓮縣吉安鄉的阿美族文化村工作,工作內容就是做個活看板,跟訪客打招呼。雖然改嫁的太太與孩子皆重回身邊,看似圓滿的結局,但他卻因為無法適應回歸平地生活與現代社會的衝擊,不僅話不多,拒絕眾人探奇般的拜訪,且經常吞雲吐霧,沉醉於香菸的煙霧中。 或許是因為吸菸過量,一九七八年二月,李光輝因肺病被送到台大醫院就診,後來惡化為肺癌,最終於一九七九年六月十五日辭世,也讓這段傳奇故事畫下了句點。

MORE

【時光走廊】 民俗台灣(20-6) 市集飲食與生產生態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台南竹編店家 1915年,台南路邊竹編物品的店家。竹編物品廣泛運用在台灣人的生活中,尤其是裝食物、水果和禮品的竹籠和竹籃,也會製作成各種家具用品。 朴子街的熱鬧市集 1930年刊登,台南州東石郡朴子街熱鬧的市集。此市鎮形成的緣起頗具傳奇性。大清康熙年間,居住於布袋半月莊的泉州人林馬,由湄州祖廟恭請媽祖神像回家供奉,行經牛稠溪畔時,在一棵千年樸樹下休息,重新起身時卻發現媽祖像重如泰山,經請示後媽祖表示欲永駐此地,這也正是朴子古名「樸仔腳」的由來。 1687年(康熙26年)建廟後,宮名定為「樸樹宮」,是全台灣最古老的媽祖廟之一。之後附近形成頗具規模的聚落,便是有名的樸仔腳街,也就朴子街的由來。 編織大甲帽的長幼婦女 1930年,台中州大甲街上一處製作草帽、草蓆的工坊。大甲藺草生長於大安溪下游兩岸臨海的沼澤溼地,為大甲與苑裡特產。清朝時期,大甲即有編織草蓆的工坊。日治初期,受日人委托開始製作歐式草帽,稱之為「大甲帽」。由於材料和手工藝均佳,大甲帽聞名遐邇,吸引了大批婦女投入這項手工產業。 台南媽祖廟廟前市集 1931年,台南媽祖廟,又稱大天后宮,建築宏大,是台灣第一座官建媽祖廟。該廟始建於康熙年間,原為明寧靖王府邸,也稱為「一元子園亭」。清將施琅攻占台灣後擴充改建為東寧天妃宮,媽祖受封為天后即由此廟開始,之後又經過多次增建,精雕細琢的工藝,可謂寺廟建築藝術之最高表現。大天后宮善男信女眾多,廟前亦成為熱鬧的市集,廟會祭典時人潮洶湧,乃地方一大盛事。 牛車揚塵山路 1915年,往返山區小道的牛車,揚起一陣黃塵。從清朝到日治時期,古城門每天都有這樣的牛車頻繁進出,往來於各個城鎮間。這張照片,無疑勾起老台灣人的深深鄉愁。 大稻埕的製茶工廠 1930年,大稻埕的製茶工廠,許多婦女投入製茶事業,擔任挑選茶葉的工作。晚清時期,大稻埕設立了許多洋行,透過洋商的推廣,台灣烏龍茶成功銷售到歐美各國。日治時期,殖民政府壟斷進出口權力,台灣茶商必須通過指定的日商進行出口業務。 台南街邊的剃頭服務 1908年,台南街邊的剃頭師傅為顧客服務。街頭理髮就跟街邊攤販一般,為傳統小型商業服務。由於只需簡單的工具,成本低,日常的需求又不小,因此學習剃頭手藝的人很多。 傳統的轎子 1915年,傳統的轎子,是中上階層人家往來於鄉間地區等較長途路程的交通工具。一般由兩位轎夫扛轎,在一些比較特殊的情況下,也有可能是3或4位轎夫。從清朝到日治時期的前30年,轎子都是重要的交通工具。 《民俗台灣1895-1945》 定價3800元,讀友優惠價2500元 有興趣的讀者請洽購新世語文化02-23684364 shu4364@ms62.hinet.net

MORE

【教壇心語】人人都有 超級助理的時代

文/林文瑛 聊天機器人ChatGPT的創辦人奧特曼曾說:「以前只有大老闆有特助,聊天機器人的出現,讓每一個人都有了超級助理,可以造就更公平的社會。」 雖然人工智慧早已在製造、金融、醫療、運輸等領域大顯身手,但是直到聊天機器人出現,人們才真正感受到,人工智慧已經進入我們的工作與生活,也將全面改變我們的行為模式、甚至價值觀。 人工智慧的進展又快又炫,與其相處,有時難免進退失據。就如同我們還在討論,該給這位超級助理安排什麼座位席次前,卻發現「它」已然出現在晚宴現場了。 以凱特王妃發布生活照的風波為例,首先是幾家通訊社以「新聞照片有多處經過修改」為由撤下照片,隔天,凱特王妃發文坦承修圖,並向大眾致歉。不料,事件並未就此落幕,風波竟延燒幾周之久,社會資源浪費在「能不能修圖,修了哪幾處,為什麼修」的八卦式討論上。 人人都想包裝自己,現在的手機已經進化到,下載軟體後拍照時就能直接修圖。事實上,許多皇室成員的照片,本來就會經過專業攝影師的技術調整再發布;凱特王妃為了呈現理想形象而過度修圖,本質上與眾多網紅修飾比例、誇大效果的修圖照片並無不同。 超級助理能虛擬人們對理想自我的追求,也能藉由操弄影像營造誤導的「現實」,可惜它卻無法現身說法提醒人們,對社交媒體上的照片要保持警惕,不要盲目相信所有看到的內容;也無法警告年輕人,不要看到網路上滿是完美身材和光鮮生活,就陷入自我嫌惡或憂鬱! 超級助理默默工作,幾乎有求必應,想必未來會有更多學生請超級助理幫忙寫作業,更多上班族、工程師、研究者,請超級助理幫忙蒐集資料、提計畫、編程式、寫論文,大家競爭的將不再是誰有超級助理,而是誰最會用超級助理。 今年日本有名的文學獎芥川賞得主,在記者會上大方公開,她會借助超級助理產生小說主角的台詞,自己再根據情節決定是否修改,估計得獎小說大約有二十分之一的內容,是直接由人工智慧生成的句子。她說,未來打算繼續用這種方式,「創作」出更好的作品。 顯然,超級助理本身沒有創造力,卻有能力幫助人們在創意至上的文學、藝術領域,有出類拔萃的表現。然而,並非所有人都歡迎這樣的創作模式。 一位德國攝影師在拿下去年世界攝影大賽首獎後,拒絕領獎;理由是,那不是自己的創作,是請超級助理幫忙生成的照片。儘管主辦單位聲明,評審團知道作品是與人工智慧「共同創作」的,他還是堅持不受獎。他說,自己只是希望大眾意識到生成圖像與真實圖片的差異,更加關注人工智慧的議題。 與此類似的事件是,今年台北一所有名職校的電腦繪圖比賽,獲得首獎的作品因遭檢舉使用人工智慧,而被取消受獎資格。得獎同學先否認再道歉的行為,顯示出作弊動機,自然需要承擔責任;但學校「希望學生透過觀察與手腦應用展現原創價值」,禁止使用人工智慧的比賽規則,仍然引發不少議論。 我們已經進入一個人人有超級助理的「美麗新世界」,是否該及早思考,如何與其共處,並讓它為我們個人以及人類的幸福做出貢獻? 在人人有超級助理的世界,具備讓超級助理「發揮最佳效用的能力」,才是真正能增強未來世代競爭力,並間接推動人類進步的關鍵所在。因此,衷心期盼新任教育部長已有前瞻的教育規畫,來迎接這樣一個人類智慧與科技交融的新時代。

MORE

【藏在剪紙中的故事──植物想說的話】杏花雨

文/林文貞 攀上杏花枝頭 彩虹送來七彩的勇氣  

MORE

【走讀城鄉】新莊共融公園──頭前運動公園

文/丹青 新北市新莊區,由於捷運新莊線、環狀線和機場捷運的開通,以及新莊產業園區和新莊副都心的開發建設,近年發展迅速,成為新北市重要的行政區和台北市的衛星城市之一。 但人口密集的都會區域,除了高樓大廈之外,也需要有綠地公園供市民休閒、運動。新莊頭前運動公園,就是一座隨時在進化的共融公園。而所謂的「共融公園」,就是各年齡層都可使用,也不只有一般公園的草坪、樹木,還包含運動和生態教育場地,有的甚至具有防災公園的效能。 頭前運動公園之開發,始於二○○五年的新莊頭前重畫區開發計畫。彼時頭前地區原屬於農工用地,有「新莊的沙漠」之稱,公共建設貧乏,當時的台北縣政府以重劃方式加速開發,除升級為住商用地外,並大幅增進整體環境的生活品質。整個重畫區除都市開發用地外,還增設國中、小學用地和所謂的萬坪綠地共融公園,即二○一○年完工的頭前運動公園。 頭前運動公園位於新莊頭前路一一九號,面積達三萬五千平方公尺,距離通車不久的新北環狀線之幸福捷運站,步行不過五分鐘路程,交通方便,市民利用率也很高。剛落成時時即有廣大綠地、環園步道、兒童遊樂設施及存養樹木的「樹木銀行」(也是新莊唯一的「樹木銀行」,區內若有工程施建,樹木就可移植到此,由市公所專門保養)等措施,大幅提升周邊生活品質。 改制後,新北市政府另結合一‧○七公頃的公二生態公園用地,成為包含生態教育、體健休憩、兒童遊戲、體能運動等多功能的公園。目前的頭前運動公園包含幾項特色: 第一,具有教育功能的生態水池。不僅提供周邊水生植物的分類和介紹圖示,搭配上九曲迴廊木橋和周邊的落羽松植樹,更已成為新莊地區知名的冬日賞景熱點。 其次是多功能的大草坪。除了小朋友可在這裡踢足球或丟飛盤,大人也可在此搭帳篷或席地野餐。某次假日前去時,還曾見到養兔群組將各家寵物兔帶來此地,讓兔兒放風、吃草呢! 再者,公園措施持續進化,二○二二年時,便將籃球場改為可避風雨的天幕籃球場,即使下雨也能打球運動。此外,這裡假日時更是兒童的樂園,各種新穎的遊樂器材兼備,底下還鋪設有軟木墊,安全又環保。 除了園區藝術或植栽布置等觀賞性質的設計,公園裡也有防災座椅等設施,遇到災難時可當作煮炊爐灶,故亦有防災公園之效用。 作為具代表性的共融公園,頭前運動公園的規畫,值得各大都會市政建設參考。

MORE

【遊藝筆記】鹿鳴呦呦(上)

文/陳牧雨 遠古時代,人們以狩獵維生。當時鹿群繁盛,鹿肉成為人們的主要食物來源;鹿皮可作為睡墊,或供人們遮體避寒;鹿角則可用來作為武器。因此,鹿就成為常被人們捕獵的對象。鹿也成了人們的重要資產,人們獵獲愈多鹿,則愈有力量成為當地的統治者。 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淮陰侯列傳》說:「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而唐朝宰相魏徵在〈述懷〉詩中也提到:「中原初逐鹿,投筆事戎軒。」這裡的鹿,就成為帝位與政權的象徵。 同時由於鹿與「祿」諧音,因此在古代的中國,鹿也成了富裕與吉祥的象徵。 《宋書‧符瑞志》說:「鹿為純善祿獸。王者孝則白鹿見;王者明,惠及下,亦見。」大意是說「君王對上孝順且對下賢明,白鹿就會現身」,將白鹿視為祥獸;在古代傳說中,白鹿的壽命可長達一千五百歲,因此也代表著長壽昌盛的意涵。 鹿既吉祥且長壽,因此,在古代中國人的想像中,鹿就成為了神仙的坐騎。 比如傳說中的老壽星,又被稱為「南極真君」、「南極仙翁」、「長生大帝」、「玉清真王」等,為元始天王九子。因為他主壽,所以又叫「壽星」或「老人星」。他的坐騎理所當然就是長壽的白鹿。 同時,由於鹿是祥瑞的象徵,因此在古代鹿皮被拿來作為婚禮的聘物也就不足為奇了。 《通鑑外紀》載:「上古男女無別,太昊始設嫁娶,以儷皮為禮。」儷皮就是鹿皮。這也是後人稱夫妻為「伉儷」的由來。 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說:「鹿之一身皆益人,或煮或蒸或脯,同酒食之良。大抵鹿乃仙獸,純陽多壽之物,能通督脈,又食良草,故食其肉、角有益無損。」 然而鹿角太硬無法入食。還好鹿角每年會脫落後重新生長。人們便趁著剛長出的角尚未硬化,便鋸下食用,這就是所謂的「鹿茸」。鹿成了名貴的養生藥材。 宋代蘇軾《赤壁賦》中有句:「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 鹿原本生活在山野之中,所以古人引「友麋鹿」作為退隱山林的象徵。 孟浩然是盛唐時期有名的大詩人。他有一首〈夜歸鹿門歌〉: 山寺鳴鐘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巖扉松徑長寂寥,唯有幽人獨來去。 詩中提到的「龐公」,是東漢的著名隱士「龐德公」。他因拒絕作官,攜家進鹿門山「採藥不返」,從此使得鹿門山成為隱逸聖地。孟浩然本來隱居在峴山南園,後來決心追步龐德公的行跡,也在鹿門山建了一個住處。 這首詩,作者藉「夜歸鹿門山」的所見所感,抒發了清高隱逸的情懷。想來,既名為「鹿門」,必然是住處門口常見鹿跡的緣故吧? 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一詩中也提到鹿: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樹深見鹿」,一定是人跡罕見的山野。 王維也有〈鹿柴〉一詩: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鹿柴是王維在輞川(在今陝西省藍田縣西南)所建別業勝景之一。柴,通「寨」或「砦」,是指用樹木圍成的柵欄。因為「空山不見人」,因此以鹿為寨名,自可不言而喻了。  

MORE

【走讀城鄉】華麗轉身的國立歷史博物館

文/丹青 二○一八年七月閉館整修,原預計三年重新開幕的國立歷史博物館,最終花費五年半時間,在今年二月二十一日華麗轉身,以新的面貌重新對外開放參觀。剛好彌補了同月閉館整建的國父紀念館,在文物、書畫展示方面的空缺。 位於植物園旁的國立歷史博物館,是南海學園創始的社教館舍之一,其前身是日治時期台灣勸業共進會於一九一六所建之「迎賓館」,後作為總督府商品陳列館。當時主體使用阿里山檜木建造,中央為東西向二層樓木構造,東翼為一層,西翼則為二層,呈現兩翼不對稱的雁行狀,由森山松之助設計、井手薰等人協助建造。 政府遷台後,教育部長張其昀倡議興建南海學園,納圖書館、博物館、藝術館、科學館於一個園區內,政府乃於一九五五年將此建築撥交教育部,作為國立歷史文物美術館使用,但多半展示文物模型或複製品。直到一九五六年奉令接管前河南省博物館遷台的三千多件中原文物及二戰後日人歸還的古物,才奠定博物館的典藏基礎。 一九五七年,該館正式改名為「國立歷史博物館」,不僅典藏器物、銅器等文物,亦蒐藏不少渡海來台著名畫家的畫作。此後陸續經由政府機關撥交、各界熱心捐贈、館方購藏等,藏品日益豐富,至今已達五萬八千餘件。重要藏品包括:史前彩陶、商周甲骨青銅器、唐三彩、石刻佛雕、玉器、民初家具、戲偶、當代書畫等,樣貌多元,古今兼備。 史博館在一九六○到七○年代,曾數次擴增、修建館舍,包括成立國家畫廊,並將館舍建築逐步廢除原有日式及木造風貌,改為鋼筋水泥建築的中國宮殿式紅牆、綠瓦式建築,反映了當時中華文化復興的時代氛圍。並以原建築之歷史性,於二○一二年被指定為歷史建築,轉隸屬文化部管轄。 半世紀過後,史博館面臨設備陳舊、空間不足、樓板載重安全等困境,需進行全面整建。二○一六年提出改建規畫,總算華麗轉身,有了不同的風貌。 整修工程保持原來宮殿式紅牆綠瓦,但屋瓦及屋頂的仙人、神獸等雕像均請瓦作匠師妥善修復。內部空間及周遭庭園則採修舊如新做法,將典藏、行政等空間外移,增加設展空間、荷花池環景餐廳、兒童創意共學與友善無障礙公共空間及博物館商店等,展場空間較整建前約增加兩百六十坪。 外圍環境方面,則透過拆除庭院圍籬,營造現代、友善、開放的博物館氛圍。庭園除以楊英風雕刻作品和池水、涼亭外,並首度在戶外設置公共藝術藝品等。 史博館位在台北市中心,開館近七十年來舉辦過多次國內外藝術、文物大展,承載了許多國人的回憶。如今華麗轉身,再造新風貌,期盼更能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

MORE

【徐謙‧物猶如此】鳥帶箭餵雛

文/林少雯 〈鳥帶箭餵雛〉這則故事出自《同生錄二編》這部古籍。 鄧艾,字士載,義陽棘陽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將,文武雙全,深諳兵法,對內政也頗有建樹。 有一年,鄧艾率軍遠征涪陵,行軍途中見到一隻母鳥正在餵小鳥進食,鄧艾不假思索拿起弓弩,一箭射去。那一箭,讓樹林中的鳥雀受到驚嚇,紛紛飛離。但是那隻正在哺育幼雛的母鳥,因巢中幼鳥們尚不會飛,不忍自行飛去避難,仍留在巢中。 鄧艾見母鳥仍在樹上,於是再次張弓,射出第二箭,「咻」一聲,射中了!中箭的母鳥,因傷重必定痛苦萬分,但牠卻帶著射中牠的箭繼續餵食幼鳥。待小鳥都吃飽了,再把剩餘的食物銜過來,鋪在附近的樹葉上,還不停地向小寶貝吱吱喳喳地說著什麼,想必是教孩子們如何取食媽媽留下的食物。等一切都交代清楚了,母鳥才哀鳴氣絕而亡,小鳥們環視四周,不停哀哀切切地悲傷啼哭著。 鄧艾見狀,心中非常不忍,知道自己犯了大錯,造了殺業,也相當後悔,他說:「我違物性,殆不久人世矣!」我違逆了物類的本性,恐怕將不久於人世了! 鶴子說:「《警心錄》載,艾征涪陵,見猿抱子在樹,中以弩,其子拔箭捲樹葉塞之,與《同生錄》異。然一慈一孝,並足風世。」有詩曰:「驚絃欲避顧雛棲,帶箭驚惶意慘淒;至竟英雄回首易,悔心幾個鄧征西。」

MORE
/11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