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歷史點滴】漫步金瓜石 台灣百年金銅礦山傳奇(上)

文/許峰源 台灣物產豐饒,蘊藏礦物資源,曾經以出產金礦聞名全球。十六世紀以降,西班牙和荷蘭人在北台灣展開探尋,最終無功而返。一八八九年修築鐵路期間,有工人在基隆河發現砂金後溯溪而上,發現九份、金瓜石蘊藏金脈。這項消息吸引數千人蜂擁而至,掀起淘金熱潮。 一八九六年,台灣總督府頒布了〈台灣鑛業規則〉,規定只有日本人才能經營礦業,由日商田中長兵衛率先承攬金瓜石礦權,引進器具與技術人員,進行露天、坑道開採,並發現礦石藏有銅礦,隨即在水湳洞建置煉銅廠。 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全球經濟蕭條,金瓜石採礦遭到波及,煉銅廠被迫關閉,田中長兵衛只好將礦砂運往日本販售。後來經營權易手,先由宮信太郎主持,至一九三一年再由日本鑛業株式會社取得,借助地質學和地圖資訊開發金銅礦,設置選礦廠篩選礦石,分類銅精砂、金銀澱物,最後銷往日本精煉。 金瓜石採礦事業日漸興盛,成為台灣金銅礦重要產地。然而,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國際情勢變動,隨著盟軍展開台灣大轟炸,金瓜石採礦工作再次被迫停頓。 一九四五年戰爭結束,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管金瓜石,隔年,行政院資源委員會設台灣銅礦籌備處,開始開發金瓜石,添購金銅礦冶煉設備,籌畫冶煉銅礦。一九四八年,籌備處改組為台灣金銅鑛務局,全力煉製黃金交由台灣銀行收購。當時,台灣通貨膨脹劇烈,台灣銀行官定價格過低,鑛務局入不敷出,至一九五一年決定恢復銅礦生產,奠定金瓜石「以銅養金」經營模式。 此時,金瓜石作業礦工超過一千九人,大小辦公室、提金室、煉廠、倉庫、車庫、修理廠、機房林立,員工、眷屬,占當地總人口一萬一千人的半數以上,四處林立員工宿舍、學校、醫院、電影院、游泳池、物品供應社,以滿足礦工家庭生活需求。 台灣金銅礦產值蒸蒸日上,經濟部決定擴大營運規模,為吸引國內外投資,遂於一九五五年將鑛務局改組為台灣金屬鑛業股份有限公司(台金公司),負責採勘金銅硫化鐵礦、開採金銅硫化鐵礦及選礦作業、製煉純金銀銅及銀銅加工品,以及對其他有關金屬礦業的原料成品、半成品及副產品的製造與銷售。 台金公司所屬單位,有探勘處、礦廠、選廠、煉廠、保修廠。「探勘處」負責地質調查、礦床與地質研究;「礦廠」專注礦產儲量、質量,擬定採礦規畫與監督實施,機具修配、保養作業,以及督導作業場域安全、衛生;「選廠」操作碎礦及重液選礦、金銀研磨氰化與礦石研磨浮選等作業;「煉廠」負責金屬冶煉技術,生產各級銅品,冶煉金銀產品,沉澱銅生產作業,粗煉銅的操作;「保養廠」負責機械設備安裝、修造、檢查與維護,管理電力與電信作業,與土木工程及辦公廳、工廠與廠房的修建。 採礦依作業地點分為露天、坑內型式,金礦開挖屬於前者,通常先以鑽孔機挖鑿,或是透過炸藥爆破,再利用怪手機具挖掘礦石,以重型卡車輸運。坑內適用金銅礦挖鑿,依山坡高度,每一百二十或一百六十公尺處開鑿水平巷道,由此進入礦山。內部坑道四通八達,上下相鄰水平坑道垂直距離四十公尺,相互交錯。 至於礦石的運送,海拔四百一十七公尺以上以台車運至坑外,再以架空索道運往選廠;若未達此高度,先以貫籠或台車運往坑外,再利用循環索道運往選廠進行篩選。

MORE

【長期徵文】

敬邀各地文史、以古鑑今、世界趣談等圖文作品,字數300 ~ 800字。來稿請寄mtnart14@merit-times.com.tw,或郵寄:221新北市汐止區大同路一段369號2樓人間福報縱橫古今版。如需退件請附回郵信封,凡獲刊登之文章照片,同時刊於本報電子報與合作網站。

MORE

【歷史點滴】亞洲第一 苗栗出磺坑與石油、天然氣的開發(上)

文/許峰源 人類最早發現石油紀錄已難查證,只能從考古資料發現,大約四千多年前曾有使用過瀝青的遺跡,據此推斷,可能是使用石油的最久遠紀錄。在中國,東漢班固《後漢書》有類似利用石油資源的記載;宋代以後有石漆、石脂水、火油、石腦油等名稱,推斷石油用於燃燒、照明外,也充作製墨的原料。 到了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收錄石油用於醫藥以治療疾病;宋應星《天工開物》清楚記錄四川地區以衝擊式鑽井方式挖鑿井鹽,過程中經常伴隨著天然氣的產出,當地人士便以竹管引接天然氣來煮鹽,被認為是近代機械鑿井技術的源起。 一八五九年,美國人士德瑞克在賓州提塔斯維爾(Titusville)開鑿油井,成為世界公認的第一口油井,象徵著近代石油工業的起源,自此之後掀起一股石油探採熱潮,更影響全世界開採石油、化工資源的應用。美國也順此成為石油開採技術成熟的國家,各國紛紛從美國引入開採技術與設備,加入石油開發的行列。 根據文獻記載,出磺坑位於苗栗公館最南端,與大湖為鄰,由於客家移民拓墾路線與當地原住民勢力折衝,一直到十九世紀中葉才有人在此地拓墾。根據史籍記載,一八一七年吳琳芳偶然在苗栗貓裏溪(今後龍溪)水面發現油花漂浮水面,試圖向上游尋找,但因當地尚未開發而不得其門而入。 一八六一年,廣東逃犯邱苟躲匿在貓裏溪上游,發現水面上有浮油,撈取之後作為燃料,並繼續尋找源頭,以人工挖掘第一口油井,即出磺坑油井。這口油井,只晚了美國賓州油井兩年。 出磺坑油井雖然未發現大量石油,但在石油發現、油井開發上卻有著悠久的歷史。此時,正值台灣開港通商之際,英國茶商約翰‧陶德(John Dodd)得知消息後,向邱苟購買開採權卻引發紛爭。最後官方以外商沒有開礦權,嚴令禁止開採石油,才平息一場中外爭端。 到了一八七六年,出磺坑生產油礦引起清廷重視。一八七七年,福建巡守丁日昌派員開採,聘請賓州兩名工程師來到台灣,首次以簡單的鑽井機械,開鑿一百三十一公尺深的油井汲取油礦。然而,兩名美國工程技師在台灣僅一年時間,合約到期後,鑒於環境惡劣、工資低廉、工人怠惰等因素,毅然辭職離開台灣。 一八八七年,劉銘傳出任台灣巡撫,為推展新政、開發礦業,選擇苗栗出磺坑設置礦油局,先後鑽鑿五口油井;但只有一口井出產石油,整體質量未如預期,財政收支入不敷出。一八九一年邵友濂接任巡撫後,即裁撤礦油局。 一八九五年,日本與清廷簽訂《馬關條約》領有台灣,出磺坑被日本海軍省指定為「海軍預備油田」,禁止私人開採。後來,台灣總督府根據苗栗出張所的調查報告,指出有居民以採油為業,於是一八九七年為加速石油開發,接受日本私人企業開採礦區的申請,先後核准多家公司引進現代化設備和地質探勘技術,全力開鑿油井,並不斷增加石油產量。期間,台灣許多地區相繼發現油礦,開始大規模探勘與採掘,但大部分是天然氣和揮發油,原油產量無法與出磺坑相提並論,出磺坑原油產量仍居全台之冠。 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勢力進逼東南亞各國,將台灣鑽井機具和技術人員調赴南洋,加緊開採當地石油與礦業資源,台灣殘餘的設備與人員只能維持少量生產。總計在日治時期,台灣共鑽探兩百五十一口井,生產原油十九萬餘公秉、天然氣十億立方公尺。

MORE

【書藝心語】每個人的十字架

文/廖慶華 《荒漠甘泉》裡有一段發人深省的故事: 有人跟上帝抱怨不喜歡他的十字架,想換一個,上帝說好,就打開門讓他挑選。他先看到一個華麗鑲鑽的十字架,十分喜歡,一背才發現好重,根本背不動,接著又試了好幾個都不滿意。此時,他看到角落有一個很順眼的十字架,一背重量剛剛好,各方面都很適合他,再仔細一看,原來就是他原本的那個十字架。 人生就是道場,不要怕困難,上天給的恩典夠我們用,共勉之!

MORE

【以古鑒今】 智鬥小人有寶典

文/齊夫 明槍易躲,暗箭難防。中國歷史上頗有幾個縱橫捭闔、顛倒乾坤,善於施展陰謀詭計的著名小人,他們能量大、辦法多,報復心又強,如果不小心得罪了他,睚眥必報,手段無所不用其極,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 楚國的費無忌害死了太子和伍子胥父兄,齊國的易牙害死了齊桓公,西漢的江充害死了漢武帝的太子劉據,潘安死於小人孫秀,馬援因小人梁松構陷只能草草下葬,小太監鮑邈之害死了南朝梁國的昭明太子蕭統,小人李定是陷害蘇軾的主將,丁謂迫害伯樂寇準…… 所以俗話說「寧得罪十君子,莫得罪一小人」。不過也有人智鬥小人,成功免於災禍,令人稱快叫好,也可借鑒效法。 唐代名臣郭子儀,功勞蓋世,威震天下,但他明白「譽滿天下,謗亦隨之」的道理,處世十分謹慎,盡量不落人把柄,尤其警惕那些心術不正的小人。一日,御史中丞盧杞到訪,郭子儀大驚,急忙屏退左右與侍妾家人,畢恭畢敬地接待他,直到送走盧杞後,才長舒了一口氣。 屬下家人皆不解,問郭為何懼怕小小御史中丞?郭答:「杞形陋而心險,左右見之必笑。若此人得權,即吾族無類矣。」意即此人相貌醜陋,心胸狹窄,侍妾們如忍不住嘲笑他,郭家就要有滅門之禍。 果然,幾年後盧杞大權在握,狠狠收拾了一批得罪過他的人,卻未為難郭子儀的後人,不得不令人佩服郭子儀的遠見卓識。 又比如唐代一個叫趙思綰的小人,想投拜老將軍李肅,他看出此人「目亂而語誕,他日必為叛臣」,因此不想接納,但趙思綰糾纏得很緊,使他頗為難。賢惠的妻子給了李肅三條建議:不深交,防牽連;不決裂,免報復;慎表態,避嫌隙。 於是,李肅悄悄資助其錢財,勸他另攀高枝;同時與其保持若即若離,不使其生報復心;並且對他的各種舉動不公開表態,存有一定距離。後來,趙思綰果然擁兵自重,成了亂臣賊子,殺了很多當初不肯接納他的高官顯貴,唯獨沒有找李肅的麻煩。 再看看明代的王陽明,文武全才,屢立戰功,仍有小人在背後算計他。不過他足智多謀,處變不驚,一樣有辦法對付。 王陽明俘虜了叛亂的寧王,好大喜功的明武宗受宦官唆使,想重演一次「活捉」的鬧劇,就派了兩個飛揚跋扈的宦官去向王陽明要人。宦官到來時,王陽明好吃好喝招待後,悄悄塞給他們兩本冊子,上面記錄著寧王與兩位宦官的交往信件和禮金,一下子他們就沒了剛來時的不可一世,感激涕零地接過冊子,灰溜溜地回去了。王陽明手握證據,用利害關係鬥敗了小人。 小人生命力很強,歷朝歷代都有。歷史告訴我們,與小人交往一定要慎重,不授人以柄,也盡量不要得罪他們。這不是怕小人,而是不讓小人壞了大事,誤了自己的前程。如果不願與其纏鬥,那就避而遠之,不要和他們有太多瓜葛,如同諸葛亮〈出師表〉裡講的「親賢臣,遠小人」,惹不起還躲不起嗎?

MORE

【徐謙‧物猶如此】溺女感化

文/林少雯 〈溺女感化〉的故事,出自《廣信府志》這部古籍。古時候因為重男輕女,產生了一些陋習。而這個讀來讓人萬分心酸的故事,感動了弋陽當地的人們,也適時阻止了為得到兒子而產生的人倫悲劇! 話說,弋陽方家墩有一戶人家姓吳,家中養了一隻母犬,母犬懷孕後,不久便生下幾隻狗仔。當了母親的狗兒,就像人類媽媽那樣愛著自己的小孩,每天用舌頭舔舐愛子,為牠們清潔身體,也用溫熱傳遞著母愛;當小狗仔肚子餓了,母犬也盡心盡力地用母乳餵哺著可愛的孩子們。 然而,這幸福的一家卻沒想到,危險正在接近。吳家人嫌家裡狗太多了,於是命奴僕將小狗從母犬懷裡搶過來,丟到河裡。而僕人遵照主人的命令將小狗帶走,卻不是丟到河裡,竟是將小狗藏起來,祭了自己的五臟廟! 母犬擔心自己的孩子,偷偷跟著僕人,卻看見心愛的孩子被狠心殺害。目睹孩子慘死刀下,教為母的情何以堪,母犬悲痛嚎叫,心酸地悲鳴著!孩子死了不能復生,母犬的心也跟著死去,於是牠一頭撞向柱子,也追隨孩子去了。有村婦見此慘狀,心中不忍,說道:「彼犬也,而猶愛其子,況於人乎?」 村婦之言極是。有情眾生,即使是一隻狗,都知道疼惜自己的孩子,孩子死了會悲傷難過,甚至心也跟著死去,何況是一個人呢!當時人們重男輕女,家中若生了女兒就偷偷將之溺斃的陋風,也因此漸漸止息。 有詩曰:「母魂慘慘繞刀盤,溺女滔滔欲挽難;休薄吳兒心木石,村姑片語且迴瀾。」

MORE

【寺廟就是一座工藝博物館特展】寺廟是人與人的社會網絡

文/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寺廟主殿旁的集會所,從過去的休閒宴會、鑼鼓排演、資訊交流,到今日的社區日照據點,呈現寺廟當代之遞衍。寺廟是常民生活的聚集地以及社會關係建立的所在,交織成綿密的社會網絡。以廟埕營造常民生活的情境及濃郁的人情味,觀者可自在沉浸其中並與工藝近距離接觸。 展覽亦透過「元工藝」的前衛性技術應用,試圖以虛實、宏微、仰俯、點線網絡與多視角的延伸,呈現台灣人敬天惜物、關懷人文的集體精神與常民生命力。 展期:即日起~5月21日 時間:09:00~18:00 地點: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本館第二展覽廳 佛館官網:www.fgsbmc.org.tw

MORE

【文化印象】高雄鳳儀書院

文/林孟慧 高雄市鳳山區鳳明街上,有著全台現存規模最大、年代最早的書院──鳳儀書院。 此書院與鳳山城隍廟比鄰而居,書院名稱來自「有鳳來儀」,原意是指奇異美麗的鳳凰來相配,以此象徵書院學風鼎盛、人才輩出之意。來到這裡,可以感受到當時文人求學、武人習武的盛況,以及明清時期書院制度在民間受到重視的榮景。 鳳儀書院建於清朝嘉慶十九年(一八一四),距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當時的鳳山知縣吳性誠為了提倡文風,向當地仕紳集資興建民間書院,由歲貢生張廷欽負責興建,於道光三年(一八二三)完工,舉人盧德祥於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重修。 《鳳山縣采訪冊》記載:「鳳儀書院規模共有屋舍三十七間,並設有試院、敬字亭及奎星樓等,規制完整。」可以想見,當時書院規模之龐大、學生人數之多,文風昌盛,琅琅讀書聲不絕於耳。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改推新式教育,將此書院變更成衛戍病院、養蠶所及郡役所宿舍。二次大戰後,該書院被租占戶擴建使用;一九八五年內政部指定為三級古蹟,二十年後,陸陸續續完成租占戶的搬遷及增建拆除;二○○九年開始進行書院修復工程,四年後完工,終得以將書院原貌呈現在世人面前。 現今漫步在書院中,可以見到鳳儀書院運作、科舉介紹、鳳山歷史與書院歷史等展示;還可見當時書院右側門樓題額、白底藍字的「登雲路」三字,遙想當時莘莘學子們,無不期待藉由這條求學之路平步青雲之想望。

MORE

【走進大西南】 楊家將與苗族(二)

文/胡其瑞 按照正史的記載,楊家將的開創者楊業是宋朝的山西人氏,但是這位來自北方中原、保衛漢人政權的楊家人,後來卻和西南的苗族搭上了關係,甚至在今日湖南的湘西西南邊陲的城步苗族自治縣,還有一座「楊氏官廳」,以及紀念曾隨岳飛北伐、戰死沙場的名將楊再興的墳墓。這些充滿「楊家將元素」的歷史遺跡,都訴說著楊家將與西南苗族之間的關係。 提起楊再興,看過金庸《射雕英雄傳》的人應該都知道,故事一開始與主角郭靖父親郭嘯天結拜的楊鐵心,在金庸的筆下就是這位楊再興的後人。而依據清代的小說《精忠演義說本岳王全傳》(簡稱《說岳全傳》)中所記,這位楊再興即是楊家將的後人。 楊再興的祖上,則又可以追溯到唐代末年盤據在今日城步苗族自治縣的少數民族政權──「飛山蠻」的首領楊再思,從這些地點所環繞的區域來看,楊再興就被算做是城步苗族自治縣人,所以才會在此設立他的墳墓來紀念他。 楊再興是南宋時代的人,在紹興年間加入反抗朝廷的曹成麾下。後來岳飛率軍攻打曹成,楊再興兵敗被俘,但據說由於楊再興相貌不凡,受岳飛賞識而免了死罪。 為了感念岳飛的不殺之恩,楊再興便為岳飛效力,加入岳家軍的陣營。 後來北方金人由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四子完顏宗弼率軍南侵,與岳飛率領的岳家軍數度對戰。楊再興在這些戰役中也屢建戰功,有一次甚至單槍匹馬衝入金軍陣中,差一點就可以生擒完顏宗弼,雖然最後並沒有抓到,但是靠他一人就斬殺了金軍數百人。 之後,楊再興再率領三百名的騎兵出兵,在河南的小商橋與金軍對戰。這次的戰役,楊再興與這三百多名騎兵殺死了金軍士兵二千多人,但最終仍因寡不敵眾,楊再興被亂箭射死。後來金軍找到他的屍體用火焚燒之後,從灰燼中找到了兩升多的箭頭,這段記載顯示了楊再興英勇殉國的經過。 平心而論,從湖南到山西長路迢迢,但是卻能把飛山蠻的楊再思後人楊再興,與山西人「天波府楊業」連上關係,可說是一個跨越時空的相連;但由此也可以看出,居住在湘西的苗族,是如何地希望能與在漢人傳統中對國家有功且充滿傳奇色彩的楊家將故事搭上線;相反地,即便楊家諸將領屢遭陷害,卻仍對國家忠心,無疑也是一則則強調「忠君愛國」的活教材。 因此,在小說與戲曲的推波助瀾下,就連西南的苗族對於「成為楊家後人」一事也充滿動力,甚至還流傳著「城步楊家將領與北宋山西楊家將齊名」的說法。 所以,從今天的城步西岩鎮水東村的龍井坪保留的楊再興墓、建於明代城步縣大竹坪的楊氏官廳,甚至我們之前說過,以楊文廣、楊金花故事為底本的苗族四月八「姑娘節」,都可以看出「西南楊家將」故事在這裡的影響,甚至內化成為他們自己的歷史記憶,代代傳誦下來。

MORE

【歷史點滴】亞洲第一: 苗栗出磺坑與石油、天然氣的開發(下)

文/許峰源 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戰敗投降,結束在台灣半世紀的統治。十月二十五日,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成立,並於十二月委由經濟部台灣區特派員辦公處石油事業接管委員會接收日人在台石油事業,設置礦場管理處負責接管日本的兩大石油探勘機構:帝國石油株式會社及日本石油株式會社,涵蓋出磺坑等諸多礦場和各地的煉油廠。 然而,早在日本落實南進政策後,各地機具設備多已送往東南亞,設備殘缺不全;加上日籍人員遣返後,現場台籍技術人士專業性不足,以致短期內無法落實鑽井工程,石油生產遇到瓶頸。 一九四六年六月一日,資源委員會在上海成立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統籌全國石油事業;八月一日設置台灣油礦探勘處,負責台灣石油探勘和開發工作,前述石油事業接管委員會接收的礦場與設備,一併交給台灣油礦探勘處管理。 台灣油礦探勘處成立之際,曾委任多位地質專家來到台灣,前往各地做地質研究與資料整理工作。但由於政府財政吃緊,緊縮油井探勘經費,造成部分鑽井技工沒有經費支持,只能在礦場進行機具保養。政府遷台後工商企業增加,鑽井技工於是為全台各機關企業甚至軍方鑽探水井,用以增加收益,維持日常生活開銷。 一九五一年起,台灣的油氣探勘與開發工作得力於外援甚多。美國派駐台灣擔任安全分署署長的施幹克博士(Dr. Hubert G. Schenck)係一地質專家,在台灣探測石油工作遭遇困難時,居中聯繫聯合國、澳洲、日本派專家前來提供技術援助,並聘請國外地質與物理探測專家來台指導。而出磺坑也在美援支助下鑽探油井,儘管未發現天然氣與原油,但對於地質的了解更為深入。 一九五五年起,台灣從美國購買新式柴油動力鑽井機,先後在出磺坑鑽探九口井,深度約一千五百公尺。其中四口發掘出石油與天然氣,大批鑽探油井工作人員進駐,出磺坑聚落發展進入高峰期。距離出磺坑不遠的南寮與北寮,被劃分為開磺村、出磺村,足見當時人口已具備一定規模。當時,出磺坑員工與眷屬宿舍遍布各油井間,還設有禮堂與露天廣場,定時播放電影;為照顧員工眷屬,礦場內亦設有幼稚園與小學,方便學童就讀。 一九五九年,又從美國購買深度超過四千五百公尺以上的大型深度鑽井機,再為鑽探工作注入新血。一九六○年起,除了購置新的探測儀器與鑽採機具,大量培訓完成的地質探勘人員也開始投入探勘工作,油井鑽探工作有很大的進展,不但在出磺坑發現新的儲油層,鑽探技術也突破三千公尺,打造出磺坑鑽探的高峰。 當石油開採殆盡後,出磺坑礦產事業沒落,聚落日漸荒廢。近年來,政府開始重視出磺坑礦場的轉型,積極留存當地油井設施、儲油槽、機械庫、鐵工廠等礦業設施,以及周邊的宿舍群、學校建築、防空避難設施,希望呈現石油文化景觀,建立出磺坑的歷史地位,連結並再現土地與民眾的歷史記憶。

MORE
/118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